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表10-1我国地震烈度采用十二度划分法 (2)
三、地震的破坏作用
1. 地表的破坏现象 地表的破坏现象为:地裂缝、喷砂冒水、地面下沉及河岸、 陡坡滑 坡。
2 .建筑物的破坏现象 ⑴结构丧失整体性 房屋建筑或构筑物是由许多构件组成的,在强烈地
震作用下,构件连接不牢、支撑长度不够和支撑失稳等都会使结构丧 失整体性而破坏。
1、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和地基 确定建筑场地时,应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不 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地基和基础设计 应符合下列要求: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 截然不同的地基上;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 基,部分采用桩基。
2、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体型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 案。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其刚度和质量分布宜均匀。 体型复杂的建筑宜设防震缝(图10-3示)。
烈度
6度
7度
8度
9度
≤24 >24 ≤24 >24 ≤24 >24 ≤24
四三三二 二 一 一
三
二
一
一
锚固长度
一级
抗震等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la
fy d ft
4 纵向受力钢筋连接接头 纵向受力钢筋连接接头的位置宜避开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当无法 避开时,应采用满足等强度要求的高质量机械连接接头,且钢筋接头 面积百分率不应超过50%。
结构
烈度
类型 6度 7度 8度(0.2g)
8度(0.3g)
9度
框架 60m 50m
40m
35m
24m
注: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
2 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 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见表10-4。
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措施
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措施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可以对建筑结构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在建设高楼大厦时,必须考虑预防地震破坏的问题。
为了保障公共安全,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措施。
1.地基加固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主要依赖于地基的稳固性。
为了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必须首先加固地基。
在建筑物建设过程中,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铺筑等技术,建立稳固的地基。
2.采用合适的建筑高度
用于住宅和商业建筑的建筑高度应适当,建筑物高度应与地震地区的地形和地质条件相协调,以便保持稳定的结构,同时能够抵制各类自然灾害。
3.增加建筑物重量
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抵御地震的能力,可以采用增加建筑物重量的方法。
建筑物重量较重时,更能够抵御地震。
4.加强建筑物柱子和墙体的稳固性
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柱子和墙体的稳固性。
可以增加钢筋混凝土支撑和钢条防振措施,采取指定的反震措施,改进楼层布局,并增加支撑和支撑体系等技术手段。
5.采用轻型材料
轻型材料的抗震性能明显优于机械性性能。
因此,对于地震活跃地区的建筑物,应采用轻型材料,如轻质钢结构、轻质混凝土等,减轻建筑物的重量,从而大大增强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总之,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构建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影响。
采用合适的建筑高度、提高建筑物重量、增强建筑物柱子和墙体的稳固性、采用轻型材料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
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
重点设防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
重点设防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
1. 结构设计,建筑结构的设计应当符合地震工程设计规范,采
用抗震设计参数和方法,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这可能涉及到采用加固墙、加固柱等手段,以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
性能。
2. 基础设计,建筑的基础设计应当考虑地震引起的地震力和地
震波对基础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
不会因基础失稳而倒塌。
3. 结构连接,建筑结构的连接部分应当采用高强度的连接件,
确保结构的各个部分能够有效地协同工作,提高整体的抗震性能。
4. 隔震与减震,采用隔震或减震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基础
之间增加隔震层或减震器等装置,减少地震对建筑的影响,提高建
筑的抗震性能。
5. 抗震支撑,在建筑结构中设置抗震支撑系统,如剪力墙、抗
震支撑框架等,以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
6. 建筑材料,选择高强度、高韧性的建筑材料,如钢材、混凝土等,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总之,重点设防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是多方面的,需要在设计、施工和材料选择等方面全面考虑,以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固和安全。
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随着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抗震措施成为建筑结构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瞬间破坏力强、难以预测的特点。
因此,为了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工程师们需要运用合适的抗震措施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本文将从结构材料的选择、布局设计、基础处理、建筑加固等方面,探讨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一、结构材料的选择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材料的选择对于抗震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抗震性能良好的材料能够有效吸收地震能量,并降低结构破坏的可能性。
常见的结构材料包括钢材、混凝土、木材等。
钢材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延性,能够有效地抵抗地震作用,因此在抗震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混凝土材料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能够承受较大的地震力矩。
木材具有较好的韧性和抗震性能,适用于一些中小型建筑的抗震设计。
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建筑的用途和地理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对于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布局设计建筑结构的布局设计是抗震设计的基础环节之一。
合理的结构布局能够分担地震作用并减小结构破坏的概率。
一般来说,对于高层建筑,采用承重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是常见的选择。
承重框架结构能够通过框架的刚性分担地震力,而剪力墙结构则通过墙面的刚性来抵抗地震作用。
对于低层建筑,采用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常见的选择。
此外,在布局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几何形状,避免出现层间剪切效应和扭曲效应,以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整体稳定性。
三、基础处理地基基础是建筑结构的承载层,对于建筑的抗震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基础的抗震性能,常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如扩展基础、沉桩基础等。
其次,在基础设计中考虑到地震力的作用,合理计算基础的尺寸和深度,以确保基础的稳定性。
最后,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控制基础的质量,避免出现缺陷和工艺不良等问题,以提高基础的抗震能力。
四、建筑加固对于一些现有的老旧建筑,为了提高其抗震能力,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常见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常见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1. 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建筑物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对于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抵御震荡并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
其抗震设计的关键是提高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增加柱子的截面积和混凝土的强度以及布置剪力墙来增加结构的刚度,减小结构的周期,从而提高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3. 钢结构钢结构的抗震设计主要通过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来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增加梁和柱的截面积,并使用高强度钢材料;- 套设钢板和角钢以增加结构的刚度;- 合理布置撑杆和斜撑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4.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是一种专门用于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形式。
它的抗震设计主要通过增加墙体的刚度和延性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增加墙体的厚度和高度;- 增加钢筋的配置量;- 采用预应力技术来提高墙体的延性。
5. 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是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相结合的一种抗震设计方法。
它既具备框架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又具备剪力墙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设计合理的剪力墙的布置方式,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增加钢筋的配置量,并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和钢材料。
6. 钢筋混凝土桁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桁架结构是一种常用于大跨度建筑的抗震设计形式。
它的抗震设计主要通过提高桁架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来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增加桁架梁和柱的截面积;- 设计合理的节点连接,以保证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和钢材料。
7. 总结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安全性的关键。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是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和安全的关键因素。
抗震措施是在建筑物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旨在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构造是建筑物结构的设计和构造方法,用于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首先,抗震措施包括:1.合理的建筑设计: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地震的作用,确保结构能够充分承受地震荷载。
2.地基处理:选择稳定的土壤,进行合理的地基处理,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3.隔震措施:采用隔震技术,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4.抗侧移措施:在建筑物的底部设置抗侧移墙或抗侧移支撑,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5.加固措施:对老旧建筑进行加固,如加装钢筋混凝土柱、墙体加固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6.防震设备:安装防震设备,如减震器、减震支座等,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7.预应力技术:采用预应力技术,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其次,抗震构造措施包括:1.建筑物布置:根据地震力的作用方向,合理布置建筑物的结构,如提高建筑物的刚度和抗侧稳定性。
2.结构材料选用:使用高强度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3.结构形式: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桁架结构等,增加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4.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在桥梁结构设计中,采用合理的桥墩和桥面板设计,增加桥梁的抗震能力。
5.状态监测:对建筑物进行定期的状态监测,如裂缝检测、变形监测等,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才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带来的破坏风险。
建筑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构造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适当的地基处理:地基是建筑物的重要承载结构之一,应根据地质条件采取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如加固土层,避免软弱地基引起的倾斜和沉降。
2.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建筑的结构形式应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用途合理选择,常见的抗震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
这些结构形式能够将地震力传导到地基,减小结构变形和破坏。
3.采用弹性材料和防震构件:在建筑物结构中使用弹性材料和防震构件,如减震器、防震支座等,可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4.加固和预制构件:对于老旧建筑的加固和新建建筑的施工,可以采用加固构件和预制构件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通过加固构件的使用,可以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减小结构位移,提高抗震性能。
5.合理布置和加固墙体:墙体是建筑物的承重结构之一,应根据地震力计算合理布置和加固墙体,增加墙体抗剪和抗拉能力,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6.注意建筑物连接部位的强度:建筑物的连接部位是容易产生破坏的关键部位,应重点考虑其强度和稳定性,采用合适的连接方式和材料,确保连接部位的抗震性能。
7.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应注重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避免出现局部强度不足、刚度不一致等问题,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8.合理布置重要设备:建筑物中的重要设备和设施应合理布置,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其抗震要求,避免其对建筑物整体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构造措施是通过合理选择地基处理、结构形
式、材料和构件等的方式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从而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稳定地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3个概念
解答:内力调整属于抗震措施范畴,本例为丙类建筑,抗震措施不提高。 丙类建筑,总高 48m,7 度设防,由《抗规》表 6.1.2 抗震等级取为二级,c 1.3 ,
V 1.3 (320 350) / 5.2 167.5 kN
建筑场地 III 类, 7 度 0.15g, 由 《抗规》 3.3.3 确定轴压比限值时属于抗震构造措施范畴, 宜按 8 度 0.20g 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此时对应的抗震等级取为一级,查《抗规》表 6.3.6 [μN]=0.65。轴压比 N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 和抗震等级 3 个概念
赵清清(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软件事业部)
一、前言 《抗规》1.0.2 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这是 一个强制性条文, 意味着结构设计人员在做设计中必须遵守。 这也意味着大部分工程都涉及 到抗震设计。结构设计人员可能对抗震设计中最常接触到的 3 个概念,抗震措施、抗震构造 措施和抗震等级不能清楚地理解。本文通过概念对比和实际案例对这 3 个概念予以辨析。 二、抗震措施 《抗规》2.1.10: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的调整直接受到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的影响。 在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3.0.2 有明确的规定:甲类、乙类建筑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 抗震措施,即甲类、乙类建筑抗震措施需提高一度对待。对此条文说明有明确解释:本标准 规定重点设防类提高抗震措施而不提高地震作用,同一些国家的规范只提高地震作用 (10%~30%)而不提高抗震措施,在设防概念上有所不同:提高抗震措施,着眼于把财力、物 力用在增加结构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上,是经济而有效的方法;提高地震作用,则结构的各 构件均全面增加材料,投资增加的效果不如前者。这条也是《抗规》中乙类建筑提高一度查 6.1.2 确定抗震等级的依据。 三、抗震构造措施 《抗规》2.1.11:依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 采用的各种细部要求。 条文说明:抗震构造措施只是抗震措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本规范的目录中,可以看到 一般规定、计算要点、抗震构造措施、设计要求等。其中的一般规定(比如体型要求)及计 算要点中的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变形)调整的规定均属于抗震措施;而构件截面尺寸和配 筋相关的(轴压比限值、钢筋数量和布置)则属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的调整则受到场地土类别的影响。 《抗规》3.3.1 和 3.3.2 建筑场地为 I 类 时, 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但抗震设防 烈度为 6 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建筑场地为 III、IV 类 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7 度(0.15g)和 8 度(0.30g)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 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 8 度(0.20g)和 9 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 震构造措施。 四、抗震等级 不同抗震措施和不同抗震构造措施怎么体现和标志这种差异性呢?需要用一个“梯度” 来划分,这个“梯度”就是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既标志这抗震措施还标志着抗震构造措施。提 高抗震措施或者提高抗震构造措施就意味着需要“采取更高一级的抗震等级来对待”。 下面是 一个典型的设计实例,有助于读者来理解这 3 个概念。 某框架结构办公楼(非大跨结构) ,总高度为 48m。地震信息如下:抗震设防分类为丙 类,抗震设防烈度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场地类别为 III 类。某顶层中柱上、下柱端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分别为 320kN·m,350 kN·m(同为顺时 针) ; 剪力设计值为 125kN, 轴力设计值为 1750kN,柱截面为 500mm×500mm, Hn=5.2m, λ>2, 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在不采用有利于提高轴压比限值的构造措施条件下,试问,该柱截面 设计时,轴压比限值[μN]及剪力设计值(kN)应取多少?
抗震结构措施
抗震结构措施
抗震结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通过在建筑物结构中增加梁、柱、墙等的尺寸和数量,
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提高抗震能力。
2.增加水平连接:在建筑物的不同层之间增加水平连接,如剪力墙、抗剪墙、框
架连接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3.加固基础:对建筑物的基础进行加固,包括增加基础的尺寸、深度和强度,以
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4.增加抗震支撑:在建筑物的结构中增加抗震支撑,如钢支撑、混凝土墩等,以
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5.使用抗震材料:使用抗震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抗震钢筋等,以增加建筑物
的抗震能力。
6.加固连接部位:加固建筑物的连接部位,如梁柱节点、墙体连接等,以提高结
构的整体刚性和抗震性能。
7.安装防震装置:安装防震装置,如防震支座、减震器等,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
物的冲击和振动。
8.定期检测和维护:定期进行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检测和维护,及时修复和强化可
能存在的问题,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持续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抗震结构措施应该根据具体的建筑物类型、使用功能、地理环境和地震烈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抗震效果。
同时,抗震结构措施的实施应该符合相关的国家和地方标准和规范,确保安全可靠。
抗震构造措施有哪些
抗震构造措施有哪些1.建筑物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建筑物抗震构造措施的重要一环。
设计师需要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参数和建筑物的使用需求,确定合适的抗震设计方案。
2.结构的抗震加强:对于一些老旧建筑物或者设计不合理的建筑物,需要进行抗震加固。
常见的抗震加固方法包括增加水平抗震支撑、加固主要结构元素、增加横向抗震墙等。
3.抗震橡胶支座:抗震橡胶支座是一种能够在地震发生时起到减震效果的装置。
它可以减少地震能量的传递,保护结构免受严重破坏。
4.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可以通过合理的构造和细节设计,增强结构的抗震能力。
5.抗震承重墙:抗震承重墙是指墙体不仅作为隔墙,还起到承受建筑物重力和抗震力的作用。
它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并能够分散地震作用力。
6.额外的抗震剪力墙:在低矮建筑物中,为了更好地提高抗震能力,可以添加额外的抗震剪力墙。
这些剪力墙通常通过增加横向抗震墙的数量或者加固柱子来实现。
7.抗震防火墙:抗震防火墙是指能够承受地震作用和抵抗火灾蔓延的墙体结构。
它具有较高的抗震能力和防火性能。
8.抗震隔震结构:抗震隔震结构采用一种特殊的隔震装置,可以将结构与地面分离,减少地震动对结构的影响。
这种结构可以大幅度降低建筑物受到的地震力。
9.断层留缝:在地震带的建筑物中,为了允许建筑物发生位移,通常在结构中设置断层留缝。
这种设计可以减小地震作用在建筑物上产生的破坏。
10.临时支撑系统:在施工期间,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可以采取临时支撑系统,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总结起来,抗震构造措施包括建筑物抗震设计、结构的抗震加强、抗震橡胶支座、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承重墙、额外的抗震剪力墙、抗震防火墙、抗震隔震结构、断层留缝和临时支撑系统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抗震性能评估和检验结果,进行抗 震构造措施的验收
• 确认抗震构造措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和抗震设防要求 • 为抗震构造措施的投入使用提供合格 证明
04
抗震构造措施在各类建筑物中的应用
抗震构造措施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
采用抗震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等抗震构造措施,提 高住宅建筑的抗震性能
• 通过合理的设计,降低住宅建筑在地 震作用下的破坏程度和倒塌风险 • 为住宅建筑提供更加安全、舒适和经 济的使用环境
木结构:适用于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等
• 木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环保性能,可以为建筑物提供更加舒适的使用环境
抗震构造措施的选择原则
根据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要求和结构类型,选择合适 的抗震构造措施
考虑抗震构造措施的经济性和施工难度, 进行综合选择
• 抗震设防要求较高的建筑物,需要采 用更加先进和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 结构类型不同的建筑物,需要采用适 合其特点和要求抗震构造措施
考虑工业建筑的生产需求和施工条件, 选择合适的抗震构造措施
• 选择符合工业建筑生产需求的抗震构 造措施,提高工业建筑的生产效率 • 选择适应施工条件的抗震构造措施, 降低工业建筑的施工难度和成本
05
抗震构造措施的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抗震构造措施的案例分析
分析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地震中建筑物破坏的原 因,了解抗震构造措施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效果
加强抗震构造措施的维护管理和检查
• 定期对抗震构造措施进行检查,了解其运行状态和安全性能 • 及时进行维修和保养,保证抗震构造措施的正常运行
抗震构造措施的检验与验收
采用抗震性能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抗震构造 措施进行检验
• 了解抗震构造措施的实际抗震性能和 安全性能 • 为抗震构造措施的优化和改进提供科 学依据
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建筑设计中,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关乎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那么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措施:
1. 合理选择建筑地点:在选址阶段,应尽可能避免地震高发区域,选择地势平坦、地质稳定的地方进行建设。
同时,要避开地震断裂带,以免建筑物受到地震的直接破坏。
2. 优化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关键环节。
应采用符合抗震要求的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如采用抗震框架、抗震墙等结构形式。
同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加强各部分的连接和支撑,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3. 加强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质量和强度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有很大影响。
应选择质量可靠、强度高的建筑材料,如优质混凝土和高强度钢材。
同时,要注意材料的连接和固定,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4. 增加隔震支座:隔震支座是一种有效的抗震技术,通过在建筑物底部增加隔震支座,可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这种技术已经在许多建筑物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 定期维护和检查: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隐患和问题。
特别是在地震高发期,应
对建筑物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加固,确保其抗震能力得到保持和提高。
综上所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需要从选址、设计、材料、技术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稳定和安全,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工程抗震措施
建筑工程抗震措施
1. 使用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材料:选择具有较高抗震性能的钢材、混凝土以及加固材料,以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2. 合理设计建筑结构:结构设计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和布局,避免出现狭长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结构,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3. 加固建筑结构:对于老旧建筑,进行结构加固工程是提高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
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加固、钢结构加固等方法,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整体强度。
4. 设置合理的地震减震装置:可采用减震器、隔震设备等地震减震装置,将地震能量分散和吸收,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和破坏力,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5. 合理设计建筑基础:建筑基础承受地震作用的能力对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采用适当的基础设计方法,如选用深基础、增加基础面积等,确保建筑能够抵御地震力。
6. 定期进行抗震检测和维护: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需要定期进行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修复可能存在的抗震问题。
同时,加强建筑物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抗震性能的持续有效。
7. 安全疏散通道和避难设施:合理设置疏散通道和避难设施,确保在地震发生时,人员能够迅速有序地疏散,并提供安全的
避难场所,减少人员伤亡。
8. 加强抗震宣传和教育:通过开展抗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广大民众对抗震知识的了解和应对能力,增强社会的抗震准备和应对能力。
以上措施是建筑工程抗震的常见方法,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施工,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1. 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有时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采取一系列的抗震构造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一些常见的抗震构造措施,以及它们的应用。
2. 抗震构造措施的基本原理抗震构造措施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建筑的刚度和耗震能力,减小地震产生的力对结构造成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构造措施的基本原理:2.1 加固和加重结构通过在建筑结构中添加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可以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地震力。
同时,适当地提高结构的总重量也能增加其稳定性。
2.2 减震装置减震装置通常采用弹簧、沉箱或减震支座等方法,将地震力作用在结构上的力减小到可承受的范围。
这些装置可以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降低建筑结构的震动幅度。
2.3 预制构件预制构件是在工厂生产并进行质量控制后,再运至现场进行组装的构件。
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构件相比,预制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更高,能够提供更好的抗震能力。
2.4 反力墙反力墙是将建筑结构设计为由一系列墙体组成的一种方法。
这些墙体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能够在地震时提供额外的支撑和稳定性。
2.5 剪力墙剪力墙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墙体,将地震力传递到地基,从而减小建筑结构的震动。
这些墙体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能够有效地阻止结构的摆动。
3. 抗震构造措施的应用抗震构造措施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地震带的要求进行选择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情况:3.1 高层建筑在高层建筑中,常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并加强连接部位。
同时,在高层建筑中设置剪力墙和反力墙,以提供更好的抗震能力。
3.2 桥梁在桥梁的设计和施工中,通常采用预制构件,并在关键部位设置减震装置来减小地震对桥梁的影响。
此外,合理选择桥墩形式和材料,也能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
3.3 地下结构地下结构如地下车库、地铁隧道等,通常采用深基坑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在墙体和地板中设置减震装置和剪力墙,以增加地下结构的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方法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在设计过程中,抗震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灵活的结构形式和强度设计的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以下是常见的抗震设计方法:1.地基改良:对于软弱地基,可以采用土体加固等方法,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减轻地震时地基产生的变形。
2.结构布置:合理的结构布置可以均匀地将地震力传递到地基,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通常采用梁柱体系或框架结构,以及适当的剪力墙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3.结构形式:通过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剪力墙、框架结构和筒结构等,强化建筑物的刚度和稳定性,增加其抗震能力。
此外,在结构设计中还应考虑柱子和墙体的抗倾覆能力。
4.低刚度层:设计中可以在建筑物的上部或中部设置一个低刚度层,如悬挂层或刚性梁层等,以分担地震力,减轻结构的震动响应。
5.支撑体系:合理的支撑体系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刚度,减轻地震时的变形。
常用的支撑形式包括剪力墙、筒状结构和钢结构等。
6.材料选择:使用高强度、高韧性、抗蠕变和耐地震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和加固砌体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7.钢筋混凝土柱的加固:在既有建筑物中,对柱子的加固可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常见的加固方法包括在现有柱子外包钢筋混凝土或钢壳,并通过加固梁或剪力墙来提高柱子的抗震能力。
8.剪力墙设计:剪力墙是常用的抗震结构体系之一,通过布置在建筑结构中的垂直墙体,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剪力墙的高度、厚度和布置要满足设计要求,以保证其在地震荷载下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9. 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通过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如弹性反应谱、时程分析和Pushover分析等,可以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进行定量化分析和评估,为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总之,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是保证建筑物抵御地震破坏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灵活的结构形式和强度设计的措施,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
浅论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摘要近年来,我国地震频发,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具有无法预报破坏严重的特点,因而在工程中尽可能的减小震害就显得十分重要、随着建筑结构抗震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结构抗震设计思路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需注意的一些抗震措施。
关键词抗震措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1 建筑结构抗震措施的衡量标准对于性能的要求,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有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一种是以损坏的程度来描述,另一种是以用途的重要性即抗震设防分类来描述、建筑结构中的损坏程度划分为不损坏和属正常维修下的损坏、可修复的破坏和倒塌;抗震设防分类则氛围甲、乙、丙、丁四类,对某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现行规范给出了正常维修和倒塌的层间变位角作为定量指标对于不同的设防类别,先行规范规定了不同的抗震措施,如乙类建筑的抗震措施要比丙类建筑的有关规定提高一度按规范提高抗震措施后,在遭遇到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由于地震作用步提高,乙类建筑毁坏程度比丙类建筑要轻些在遭遇到本地区罕遇地震影响时,乙类建筑的抗倒塌能力比丙类建筑要明显提高、显然,结构的抗震能力仍然缺乏明确的数量的变化、借助于现行抗震鉴定标准所引进的“综合抗震能力由数量上的区别“有可能使不同性能要求的结构所具有的抗震能力由数量上的区别。
例如,结构抗力的高低,可用结构楼层的受剪承载力与设计地震剪力的比值,即楼层的受剪承载力与设计地震剪力的比值即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来表征;结构变形能力的高低,可用结构所具有的变形能力与基本变形能力的比值来表征,从而使不同性能要求所对应的坑震措施得以数量化,如果把按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进行设计的丙类结构作为符合基本性能要求的结构,即其抗力和变形能力的组合结果,可定义为综合坑震能力的基本值;对于性能(包括变形)要求较高的建筑结构,如乙类建筑,其综合抗震能力应低于基本值高低的具体取值,可根据性能要求确定在确定综合抗震能力的两个因素中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的定量在现行的抗震设计规范中已经是现成的,可以根据结构构件的实际截面尺寸和配筋,取材料强度标准值按承载力计算的有关公式得到,这里不在重复以下重点研究的是变形能力比值的定量变化。
建筑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tips】本文由李雪梅老师精心收编整理,同学们定要好好复习!
建筑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中对抗震措施与
抗震构造措施有不同的定义。
抗震措施(规范 2.1.9条):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
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规范 2.1.10条):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
部要求。
1、规范中相关的规定(不包括丁类建筑)
1.1. 抗震措施(规范 3.1.3条)甲类建筑,抗震措施,
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
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乙类建筑,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
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
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地震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丙类建筑,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1.2.抗震构造措施(规范 3.3.2条及3.3.3条)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甲、乙类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
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
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6度不。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区别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区别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在地震发生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目的是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及其使用功能的影响,并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尽管两者都是为了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而采取的措施,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探讨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
1. 抗震措施抗震措施主要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抗震措施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设计措施在建筑物的初步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合理选取结构形式和材料,并确定适当的抗震等级。
设计措施还包括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和配置,以及设置剪力墙、抗侧力支撑等。
1.2 施工措施抗震施工措施是指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以保证施工质量和抗震性能。
这包括合理施工序列的确定、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的选择,以及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等。
1.3 维护措施抗震维护措施是指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保养措施,旨在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持久有效。
这包括对建筑结构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修复结构破损和腐蚀,保证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和抗震性能。
2. 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中采取的专门技术措施,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构造措施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结构形式选择结构形式是指建筑物所采用的主体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
不同的结构形式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在地震区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地震波特征和建筑物要求合理选择。
2.2 结构材料选择抗震构造措施还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如钢材、混凝土等。
不同的结构材料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设计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2.3 系统耦合系统耦合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中,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连接方式将结构的各组成部分紧密联系起来,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系统耦合措施包括设置适当的连接形式和连接件,以及增加抗震撑等。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引言在地震活跃地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确保人员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的重要因素。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建筑物能够经受住地震荷载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1. 抗震措施抗震措施是指通过设计和建筑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手段,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措施:1.1 加固柱和墙体通过在原有柱子和墙体上添加加固材料,如钢板、碳纤维或混凝土墙体等,来提高其抗震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结构的刚度和耐力,从而减少地震时的位移和变形。
1.2 增加阻尼器阻尼器是一种能够通过吸收地震能量来减少结构响应的装置。
常见的阻尼器包括摩擦阻尼器、液力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等。
增加阻尼器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1.3 设置剪切墙剪切墙是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一些垂直于地震方向的墙体,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剪切墙可以将地震荷载通过剪切变形转移到墙体上,减少其他构件的扭转和变形。
1.4 加固地基地震时,地基的抗震能力也非常关键。
通过在地基中增加加固材料,如钢筋网或钢板,可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耐震能力。
1.5 配置降震装置降震装置是一种能够减缓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的装置。
常见的降震装置包括基础隔震装置、轴向力控制装置和摆式阻尼器等。
通过配置降震装置,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2. 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涉及到建筑结构的整体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要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构造措施:2.1 提高结构的刚度结构刚度是指结构在受力时的抵抗变形的能力。
通过增加构件的截面尺寸、设置有效的抗震连接和合理的结构布置,可以提高结构的刚度,提高抗震能力。
2.2 增加结构的耐力结构耐力是指结构在受力时的抵抗破坏的能力。
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合理的构造方式和施工质量控制,可以提高结构的耐力,提高抗震能力。
2.3 控制结构的变形地震会引起结构的变形,如果变形过大,可能导致结构的破坏。
因此,控制结构的变形是提高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摘要:建筑物的抗震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平时,没有灾难时,看似无关紧要,但是一旦震灾来临,就面临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因此,我们在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必须正视建筑物设计的抗震问题。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
中图分类号:u211.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进展,建筑物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在看作情况下必须做好抗震设计。
抗震结构设计规范是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遵循的原则,使结构满足强度.刚度.延性及耗能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以而实现“小震不倒.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的,但是在实际设计中,却达不到看作效果。
因此, 我们在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必须把建筑物的抗震问题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尽量避免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坏。
1.关于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概述
地震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要准确预测建筑物所遭遇地震的特性和参数,目前是很难做到的。
而建筑物本身又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在遭受地震作用后其破坏机理和破坏过程十分复杂。
且在结构分析方面,由于未能充分考虑结构的空间作用、非弹性性质、材料时效、阻尼变化等多种因素,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结构工程抗震问题不能完全依赖“计算设计”解决。
应立足于
工程抗震基本理论及长期工程抗震经验总结的工程抗震基本概念,从“概念设计”的角度着眼于结构的总体地震反应,按照结构的破坏过程,灵活运用抗震设计准则,全面合理地解决结构设计中的基本问题,既注意总体布置上的大原则,又顾及到关键部位的细节构造,从根本上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了确保建筑结构的整体性,最大限度发挥各构件的抗震能力,设计中应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2.1结构应具有连续性
在地震作用时,结构的连续性是能使结构保持整体性的主要手段之一。
2.2构件间的可靠连接应得到保证
保证各个构件承载力的最大限度发挥,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高,加强构件间的连接是关键,使其可符合地震时大变形的延性要求及传递地震力时的强度要求。
2.3房屋的竖向刚度应足够
设计时,结构沿纵、横两个方向的整体竖向刚度须足够,房屋基础的整体性应较强,以便抵御地震发生时可能产生的地面裂隙穿过房屋及地基不均匀沉降所造成的危害。
3.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3.1建筑场地的选址和地基与基础设计
3.1.1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与场地的选择有紧密的联系,实践证
明,由于建筑的场地的不同虽然是同种建筑物,但是破换的程度大有不同,建筑场地选址时应尽量选择平原地带,没有断层通过或是断层交汇的地带。
3.1.2地基与基础设计在防震结构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是基础工程,它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设计的流程进行,要想是建筑顺利进行,就要处理好地基沉降及承载力的问题,要调节好不均匀的沉降基础,尽量减少影响地基沉降的因素,使其在承载力或是整体结构上达到规范性的要求
3.2选择有利于抗震的体系的类型
建筑结构影响抗震的因素很多:使用功能的重要性,体系的类型(结构在平面与立面上的规则性、对称性、整体性与刚度的均匀性以及材料类型)与施工因素等都会有所影响。
3.2.1建筑的体型要简单,平立面布置宜规则。
体型简单和规则的建筑,受力性能明确,设计时容易分析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实际反应及其内力分析,且结构细部的构造也易于处理。
所以这类结构遭遇地震后其震害相对都较轻。
3.2.2对于结构体系的类型,其规则性关系到建筑地震作用的产生、分配和传递,其建筑材料及结构体系对建筑物的固有周期和抗震延性有很大影响。
扭转不规则时,产生附加扭矩,即影响地震作用的产生;刚度不连续时,影响地震作用的分配;传力构件不连续时,影响地震作用的传递。
它们都对建筑的抗震不利。
因此,对体型复杂、平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需要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
缝,使其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
否则,如为平面不规则的建筑结构(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或立面不规则的建筑结构(侧向刚度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楼板侧向承载力突变),则应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结构措施。
由于偶然偏心放大了结构的扭转效应,因此扭转不规则的计算应该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必要时设置防震缝。
抗震规范的原则是:建筑防震缝的设置,可按结构的实际需要考虑。
体型复杂的建筑,不设防震缝时,应选择符合实际的结构计算模型进行精细的抗震分析,估计其局部应力和变形集中及扭转影响、判别其易损部位、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当设置防震缝时,应将建筑分成规则的结构单元。
防震缝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房屋类型等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3.3选择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
抗震结构体系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的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场地、地基、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结合技术、经济条件综合考虑。
抗震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3.3.1宜有多道抗震防线。
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的承载能力。
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
一般情况下,应优先选择不负担重力荷载的竖向支撑或填充墙,或选用轴压比不太大、延性较好的抗震墙等构件作为第一
道抗震防线的抗侧力构件。
结构体系中的抗震墙处于第一道防线,当抗震墙在一定强度的地震作用下遭受可允许的损坏,刚度降低而部分退出工作并吸收相当的地震能量后,框架部分起到第二道防线的作用,这种体系的设计抗震墙能够承受大部分的地震力。
对于强柱弱梁型的延性框架,在地震作用下,梁处于第一道防线,其屈服先于柱的屈服,首先用梁的变形去消耗输入的地震能量,使柱处于第二道防线。
为使抗震结构成为具有多道抗震防线的体系,也可在结构的特定部位设置专门的耗能元件。
3.3.2应具备必要的强度、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
如果抗震结构体系有较高的抗侧力强度,但缺乏足够的延性,则这样的结构在地震时很容易破坏(如元筋砌体)。
但如结构有较大的延性、而抗侧力强度不高,在不大的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较大的变形(如纯框架结构)。
如果框架中设置抗震墙,使其抗剪力强度增加。
则上述两种结构的抗震潜力都增大了。
3.3.3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或塑性变形集中。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
由于与之相连的梁水平宽度较小,且梁、柱截面中心线不能重合,按规范规定,当梁、柱中心线不能重合时,应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的不利影响。
有试验研究表明,当框架梁、柱中心线偏心距大于该方向柱宽的1/4时,在模拟水平地震作用试验中节点核心区不单出现斜裂缝,而且还有竖向裂缝。
因此,有抗震设防的框架梁、柱中心线的偏心距大于该方向
柱宽的1/4时应采用梁水平加腋等措施。
3.3.4薄弱部位钢筋构造。
舞台这类大开洞结构,势必会在天桥和楼梯等部位形成薄弱部位,是抗震时最不利的部位。
因此,对楼梯及天桥等部位的板钢筋应双层双向拉通设置,以增强其连接作用。
同时,竖向构件的钢筋构造更不能放松。
在对柱钢筋进行配筋设计时,针对一些角筋计算值较大的柱,应特别注意。
角筋配筋值较大在满足柱单边纵筋计算配筋后,可能会使得柱全截面配筋值偏小,甚至达不到计算要求。
此时,应增大柱单边中部的纵筋配筋面积,以满足计算要求。
另:舞台结构中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多较大,且多有夹层、楼梯等构件使得框架柱形成短柱。
对这类短柱,箍筋应全长加密,纵筋连接宜采用机械连接,接头区应尽量避开短柱区域。
4.结束语
地震作用影响因素极为复杂,它是一种随机、尚不能准确预见、计算的外部作用。
因此,我们设计人员在结构设计,特别是高层结构设计应正确的应用规范,把握好抗震概念设计,吸取新的理论知识,努力做到地震作用时结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参考文献:
1.粟宇. 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分析[j]. 四川建材, 2011,(05) .
2.潘喜平. 基于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探讨[j]. 科技风, 2011,(13) .
3.方小丹,魏琏.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j]. 建筑结构学报, 2011,(12) .
4.安海玉,何彩云,丁永君.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分析[j]. 天津建设科技, 201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