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_唐宋诗中的物候(上课)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之《唐宋诗中的物候》教案鄂教版
[ 课前准备 ]1、按四大组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分工合作,整理有关物候的知识,收集有关物候描写的唐宋诗词.教师强调在课堂上要展开竞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2、教师要作好课件,课件中包含物候知识介绍、课外唐宋诗词有关物候的诗句、有关北京物候的记载等内容.(课前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进行对学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步骤 ]一、导入学生展示整理、收集的有关物候知识.第一轮比赛:有关物候知识教师按抢答的先后,知识的准确,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比赛的形式能较好地体现这一理念.)二、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每一大组又分为四人一小组,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文章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第二轮比赛:看哪一组说得又快又好教师按抢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小组的得分记在大组名下.教师对学生的要点要进行板书,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①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②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③唐宋诗歌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规律.④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看出物候的一些特点: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是依据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教材应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这一要求,在上学期着重介绍的,是初一学生应该掌握,并且能熟练运用的一种挑选文章主要信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能较快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每小组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三轮比赛:看哪一组说得全面而又准确参考要点:①介绍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暗示出一些自然规律,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②主要介绍唐宋诗歌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规律.③写出了研究唐宋诗歌中物候的意义.教师按抢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具体的指导.小组的得分记在大组名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既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此时就是一个与大家一起学习的参加者.)三、根据文章内容,欣赏比较文章语言.1、把握物候特点,个人欣赏句子或段落,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唐宋诗歌的价值.(个人欣赏是针对小组讨论合作而言,教学中也确实要有学生单个的阅读见解,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生个人欣赏句子或段落时,教师可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作出不同的要求.如理解力稍微差点的学生可就书上对“绿”的品析为例进行复述;理解力稍强一些的学生就可抓住像杨柳抽青这一特征,对唐宋诗歌中大量有关“杨柳”的咏叹中进行品评,进而找出物候特点或规律.这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2、在语言表达上与《散文两篇》进行比较,对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不同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语文能力,在弱化文体知识的今天,并不是完全不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只不过是要求教师进行巧妙的处理,这一点应引起注意.如教学中《散文两篇》的《春》中“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引用是为了描写春风的柔和,而本文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引用目的是为了指出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四、拓展练习教师通过课件的展示,展开第四轮比赛.1、说出下列诗所反映的季节或物候特征.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春)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夏)⑤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冬)2、说出下列词诗所反映的时令.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登高节)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别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使这节课有较浓地“语文味”)五、学生收集有关物候描写的唐宋诗词挑战比赛.六、介绍北京的土土的物候日记,教师根据每组得分进行本节课的评价总结.1、以北京的土土的物候日记介绍作者竺可桢,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情感.附:北京土土的物候日记题记每一个生命都是精彩的,只要我们认真的辨别和体会.植物是无言的生命,采用另外的方式进行表述.理解她的方式,体味她的心情,这也算是另一种层面的交流吧.我还没有这样一双敏感的眼睛和细腻的心我还无法理解他们到底想告诉我什么,我只能机械的记录下他们生命中最灿烂的一个时节,做一个客观的旁观者.2月15日/20__回到北京的时候已经是这个时候了,那就从现在开始记录吧.北京露地最先开放的的草花是白头翁(毛茛科),但是我始终没有见到过这位大仙,也许还是我的观察力不够吧.听人描述,她全株被白色长柔毛,萼片外也被长绵毛,仙风道骨的样子.北四环外的蜡梅开了,当然,这是狗牙蜡梅(蜡梅科).尖尖的花瓣有着动物的性状,细看很是可爱.可惜北京的空气湿度太低,这些被种在建筑南面小气候良好处的蜡梅还是没能将花瓣舒展开.还有另外一件遗憾的事情,这种蜡梅不香.我好怀念重庆的那些素心蜡梅,春节时,大家都会买上一把切枝蜡梅回家水养,满室幽香.临近3月也到了狗牙蜡梅的末花期.这时就等着那些小坛子一样的果子吧.3月1日/20__榆树(榆科)开花了,满枝的紫黑色小花蔟生在2年生的老枝上,到三月中旬就凋谢了.高大的榆树,她的花期总是容易被人忽视.到了四月,满树粉绿色榆钱枝头摇曳,随手捋一把放进嘴里,甜丝丝的.3月5日/20__这一天的主角是望春玉兰(木兰科).卵圆形的树冠,满树粉紫,高洁淡雅.3月10日/20__大家最熟悉的的迎春(木犀科)、连翘(木犀科)到了她们的初花期,小小的黄花露出明丽的脸.马路南边的山桃(蔷薇科)完全到了盛花期,红亮如铜的树干,满树繁花,还颇有点落缨缤纷之感.其实仅一条马路之隔,道路两边的山桃花期差了能有5天,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也最容易在一些细节上体现出来.2、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3、公布比赛结果,对全班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教师的评价既是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认同,也是对学生当时学习情况的一个总结,“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评价中教师应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能积极参加下一轮地学习.本环节更重要地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地熏陶,以此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教学后记】让说明文教学上出“语文味”《唐宋诗中的物候》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性文章,教师对这一类文章的教学,一般都按照“一、了解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科学知识;二、研究作者是怎样把科学知识介绍得生动准确”这样的思路进行.这样的教学固然能完成任务,但这样的教学缺乏创新意识,在教学程序设计上程式化现象严重,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呆板僵化,而且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现代教学论把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二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很显然,当前我们的说明文教学,不乏精辟的分析,不乏知识的推介,而缺乏的是一种激情,是一种感染.久而久之老师教得没激情,学生学得无兴趣.本来并没有故事情节的课文,被老师肢解得只剩下条条杠杠;本来叙述简洁的课文,被老师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这样的课堂,科学没有了生命,文字缺失了魅力,情感游离了文本……这样的教学也就失掉了“语文味”.__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程少堂在《语文教学通讯》20__年第17期《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指出“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基于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说明文教学上出“语文味”在以下几方面值得思考.1、做好学生课前的资料储备,关注学生上课前的情感投入.说明文的教学在学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课堂气氛往往是不很活跃的.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通过网络查找有关物候方面的资料,收集有关物候描写的唐宋诗词,并且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为己所用.20__年4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学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实践研究”第二届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参与研讨的专家们都认为,现在的学生不喜欢语文课,而通过网络,可以提高大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善,有效开发了学生语言学习的潜力,提高了学生文字的修养,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辨别能力.学生课前的资料储备,也为课中的小组之间的挑战比赛作好了准备.2、遵从“整体—部分—整体”这一阅读理解的基本规律,关注学生上课中的情感表现.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对文章的“圈点勾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然后让学生把握物候特点,个人欣赏句子或段落,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唐宋诗歌的价值,使学生受到文学的熏陶,做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的诠释,也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让学生、教师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3、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关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调动.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当人们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缺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课是单调的,体现在师生间的对话只是一种完成教学任务而已,缺乏彼此间真情的流露,真诚的表白.这样也就难以促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沟通,对文本的价值追求的获取是浮光掠影般的.所以教师在说明文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设计中教师围绕对物候现象的理解,用几轮比赛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使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智慧的交融,表现出个性的张扬,散发着语文的芳香,课堂也就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沃土、精神的栖息地.当然如何抓住说明文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个“度”的把握,需要教师共同作进一步的探讨.。
鄂教版七下语文9. 唐宋诗中的物候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9.唐宋诗中的物候[文笔精华]美文中散步,品尝心灵的鸡汤……◎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自主积累]积累中运用,构建知识的殿堂……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贾思勰.()黄宗羲.()物候.()瀛.州()()()觳.纹()滹沱..2.根据拼音写汉字。
花huì()qiāng()笛相得益zhāng()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已。
(1)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至理名言:(2)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之效。
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相得益彰:4.填空。
(1)《唐宋诗中的物候》作者,我国著名的家、家,他在学、学、资料考察、科学普及等方面都有建树。
(2)“唐宋诗中的物候学”说的也就是从这一特殊领域,介绍物候学的知识。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了雄浑,开阔的意境。
古诗词中有很多这样的写景诗句,请写出你最熟悉的连续两句:(江西中考题),。
5.请根据语境及拼音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字。
(3分)(浙江绍兴中考题)烦恼yōu 愁时,不妨读读唐诗宋词。
这样,春风秋雨会渐渐冷却你急zào 的情绪;小桥流水能慢慢松弛你紧张的神经。
那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那见人羞涩的村姑,无不使你yí然自得,超然物外。
[阅读探究]品读中探究,体味语言的蕴籍……(一)课内精读我国唐宋的一些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
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已。
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唐宋诗中的物候》教案 鄂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唐宋诗中的物候》教案鄂教版教学目的:1. 了解物候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及科学探索的精神。
2. 理清课文条理,培养学生获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3. 抓住唐宋诗中描写物候特点及规律,对文中的诗作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品味。
教学重点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认识唐宋诗中反映出的物候特点及规律,体会换一个角度读古诗的趣味。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年至1974年,浙江上虞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题目解析:“唐宋诗中的物候”说的就是唐宋诗歌中吟咏的四季景色。
本文借唐宋诗中的一些诗句,介绍相关的物候知识,所以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
教学过程:一. 熟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障碍。
滹沱萃涪万蕃使花卉悯蚕二. 课文内容探究:这篇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是介绍物候的有关知识,只是选取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角度,就是唐宋诗中的物候。
作为一篇说明性文章,内容比较单一。
介绍了物候的一些知识,说明了唐宋诗中借助月、露、风、云、花、鸟之咏,揭示大自然的本质这一事实,进一步分析了唐宋诗中描写出植物和候鸟等物候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物候规律。
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能暗示出一些自然规律,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部分(第2到第7自然段)。
主要是介绍唐宋诗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一些规律。
其中,第二段写唐宋诗人为什么能在诗歌中再现物候现象,就因为诗人能敏锐地感知景物的变化,以诗歌揭示自然规律。
3、4、5自然段举例说明唐宋诗中对植物性物候的关注。
6、7自然段举例说明唐宋诗对候鸟的关注。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
总写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看出物候的一些特点:物候变化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同时也点出了研究唐宋诗中物候的意义。
三. 难点探究:1. 作者举唐宋诗中的咏物诗为例时,为什么不根据朝代分开来举例呢?以时间为顺序,不更有利于读者理解吗?作者虽然没有分唐、宋举例,时代界限不清,但文章的思路还是十分清晰。
鄂教版-唐宋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春
夏
秋
冬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中 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创始人 之一。对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 献。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 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多篇,对台风、 风暴也有研究,。在研究工作中注意结合生产实际,为农 业服务,著有《竺可桢文集》和《竺可桢日记》等。
1、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我们得到的物候
学知识是? 2、引用李白诗和王安石诗在于说明什么? 3、引用李益诗、刘禹锡诗、王之涣诗在于说明什么?
答案1:第一是芳草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种循环 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答案2:为了说明树木抽青是初春重要指标。 答案3:说明杨柳抽青之所以成为初春代表的原因之一:分布区。 段 3------7段 →具体说明唐宋大诗人诗
中的物候现象。
3、4、5段写植物,6、7段写动物
8段 → 补充说明物候是因地而异、
因时而异的。
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所引两句诗的目的在于什么? 2、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了人类研究大自然语言的目的?
诗人 白居易
诗 文
物 候
李白 王安石
李 益 刘禹锡 王之涣 毛泽东
《赋得古原草送 1、草木有一年一度的 别》 循环规律 2、循环随物候转变。 “东风已绿瀛州 物候有区域性 草…” 《扶风豪士歌》 “春风又绿江南 岸…” 《临滹沱见蕃使》 杨柳是初春的象征;物 《竹枝词》 候的地域性和历史 《出塞》 变迁是分不开的。 《送瘟神》
•答案1:为了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 语言”,进而引出本文说明的目的。 •答案2: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 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 改造大自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唐宋诗中的物候教案鄂教版
《唐宋诗中的物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物候的相关知识,领会课文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2.了解唐宋诗中反映出的物候特点及规律,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的能力。
3.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唐宋诗歌的价值,体会换一个角度读古诗的趣味,积累一些古诗。
[教学安排]第二课时[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物候知识的资料。
2.布置学生积累有关物候描写的唐宋诗词。
[教学步骤]一、联系第一课时导入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唐宋诗中的物候》。
(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幅画面,每幅图上各出现一首唐诗:《春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行》《江雪》)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诗句大家熟悉吗?它们跟我们上节课的学习有什么联系呢?(都是唐宋诗,都反映了物候现象)大自然的四季景色本已美不胜收,再经唐宋诗人的深情吟咏,就更令人沉醉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会发现诗人们在给了我们一种心境的寄托和心情的沉醉的同时,于无意间让作为有心人的物候学家竺可桢从中发掘出了新的价值,那就是——利用唐宋诗歌来研究和解说物候。
现在让我们来一齐重温一遍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感受其中反映的物候,体会一下换一个角度读古诗的趣味。
二、理解主要信息1.上节课我们把这篇比较长,又有不少生字词的课文好好读了一下,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重点研读了首尾两段,不知道大家对这篇课文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否了解清楚了呢,那就是什么是物候?(课文中有没有现成的句子解释了物候?)(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2.这句话非常简单,有没有同学在预习时查找到了对物候比较详尽的解释?(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周期性变化现象。
例如植物的萌芽、开花、结果;候鸟的迁徙,某些动物的冬眠;非生物如初霜、初雪、结冰、解冻等。
)3.能否从中筛选出几个关键词?4.举几个属于物候的例子。
我先来举个例子,我们校园里常见的梧桐树,在春天萌生新叶,夏天枝繁叶茂,秋天枯叶飘零,冬天枝桠光秃。
七年级语文下册《唐宋诗中的物候》知识点鄂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唐宋诗中的物候》知
识点鄂教版
了解唐宋诗中反映出的物候特点及规律。
看来同学们已经对“物候”这个概念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那么现在让我们来具体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唐宋诗句来说明物候规律的。
2请同学们划出文中的唐宋诗句,概括出它们分别说明了哪些物候特点及规律。
3学生思考交流
4说说读读。
了解诗人与作者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作者把唐宋诗句作为研究对象,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物候知识和规律,那么,作为文学家的唐宋诗人为什么能在诗歌中再现物候现象呢?
“诗人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
”也就是善于观察、思考。
可见,诗人对待自然虽然用的是文学的眼光,但也具有科学的精神和态度,他们的诗歌创作是于生活的,而非闭门造车。
2我粗略的数了一下,仅文3—7段中引用的诗句有十多首呢!作者是不是把它们随便的往中一堆就完事了呢?这些诗句的排列有没有清晰的条理呢?我们来看看这几段之间有没有内在的逻辑性?
3—段是对植物性物候的关注;6—7段是对动物性物候主要是候鸟的关注。
可见,虽然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但是作者却不改他作为科学家一贯严谨的态度,思路非常缜密。
唐宋诗中的物候PPT课件 鄂教版 (共10张PPT)
竺可桢 宛敏渭
程正祥 湖北省崇阳县桃溪中学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我国近代杰出的科学 家、教育家、竺可桢早处就读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1909年 入唐山路矿学堂,1910年赴美留学,毕业于伊利诺大学,继入哈佛 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曾在武昌、 南京、天津等地大学任教,1929年起应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央研究 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为创建中国气象事业立下不朽功绩。1936年起 任浙江大学校长,在国步艰危,颠簸流离之中,他执长浙大十三年, 以"求是"为校训,身为表率,包容兼蓄,教授云集,培育出一大批 精英良才。浙江大学崛起为全国名牌大学,被誉为"东方剑桥",蜚 声中外。新中国建立后,竺可桢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 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在地理学、气象学、自然科学史等多个领域 都有开创性的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发表著作近300种,主要 有《竺可桢文集》、《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等。
说出下列诗词所反映的时令。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清明节) 魂。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 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登高节)
(3)爆竹 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 苏。 (除夕)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
?பைடு நூலகம்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谷口春残黄鸟稀,寻夷花 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青阴待我归。 (1)这首诗写出了什么地方的物候特点?
写出谷口春末夏初的物候特点。
(2)诗歌运用了对比手法,把 和 , (幽竹) (黄鸟,辛夷花,杏花) 作对比,赞美了 (幽竹坚贞不屈,矢志不改的高尚品质)
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物候描写的唐宋诗 词、农谚,崇阳的气候与物候的关系等, 办一份农友报,送给当地的农民。
鄂教版七下《唐宋诗中的物候》教案3篇
教学目的:1. 了解物候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及科学探索的精神。
2. 理清课文条理,培养学生获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3. 抓住唐宋诗中描写物候特点及规律,对文中的诗作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品味。
教学重难点: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认识唐宋诗中反映出的物候特点及规律,体会换一个角度读古诗的趣味。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年至1974年,浙江上虞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题目解析:“唐宋诗中的物候”说的就是唐宋诗歌中吟咏的四季景色。
本文借唐宋诗中的一些诗句,介绍相关的物候知识,所以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
教学过程:一. 熟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障碍。
滹沱萃涪万蕃使花卉悯蚕二. 课文内容探究:这篇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是介绍物候的有关知识,只是选取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角度,就是唐宋诗中的物候。
作为一篇说明性文章,内容比较单一。
介绍了物候的一些知识,说明了唐宋诗中借助月、露、风、云、花、鸟之咏,揭示大自然的本质这一事实,进一步分析了唐宋诗中描写出植物和候鸟等物候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物候规律。
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能暗示出一些自然规律,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部分(第2到第7自然段)。
主要是介绍唐宋诗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一些规律。
其中,第二段写唐宋诗人为什么能在诗歌中再现物候现象,就因为诗人能敏锐地感知景物的变化,以诗歌揭示自然规律。
3、4、5自然段举例说明唐宋诗中对植物性物候的关注。
6、7自然段举例说明唐宋诗对候鸟的关注。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
总写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看出物候的一些特点:物候变化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同时也点出了研究唐宋诗中物候的意义。
三. 难点探究:1. 作者举唐宋诗中的咏物诗为例时,为什么不根据朝代分开来举例呢?以时间为顺序,不更有利于读者理解吗?作者虽然没有分唐、宋举例,时代界限不清,但文章的思路还是十分清晰。
7126.初中语文鄂教版-唐宋诗中的物候(上课)
分类别
先介绍草木的荣枯变化,再介绍候鸟的 来去分布 由植物到动物 内容丰富而不杂乱
作者采用分类别等方法,准确分析了唐 宋大诗人作品中的物候现象,山川鸟兽,月 露风光,无所不及。内容丰富而不杂乱。这 一课一方面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科普知识,另 一方面还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很多名作佳作, 把科学与文学结合在一起,使文章不仅有很 强的知识性,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物候,物候有着怎样的作用。 2、课文中引用的诗词反映了怎样的物候 现象。 填写表格,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请你根据文中的介绍,给物候下一个定义
物候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 变迁的过程。
物候:是指受环境(所气候、水文、土
壤)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准周期的自然 现象,它包括树木花草的发芽、展叶、 开花及秋季的叶变色和脱落,候鸟(燕 子、布谷鸟、大雁等),昆虫(蝉、蟋 蟀等)的南飞、北迁、始鸣、始见、绝 见,湖泊河流的封冰、流凌、冰融、以 及初雪、终雪、初霜、终霜日期等。物 候能较直观地指出自然季节的变化。
把握物候特点, 欣赏句子或段落,从另一个 角度认识唐宋诗歌的价值。实用价值:再现
物候特点,帮助人们理解大自然,亲近大 自然。
动脑筋: 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 通过举
的例子,具体说明了 。
。
分类别:条理 清晰的说明了
课堂小练
按照下列诗句描写景物的不同季节,分类。 (1)表示春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 ⑤② (2)表示夏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⑦ (3)表示秋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①④ (4)表示冬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⑥③ ①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②溪水觉暖微函碧,山杏经春半吐红。 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⑤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唐宋诗中的物候ppt1 鄂教版
第三轮挑战
• ①介绍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暗 示出一些自然规律,花香鸟语 是大自然的语言。
• ②主要介绍唐宋诗歌中揭示出 的一些物候现象和规律。
• ③写出了研究唐宋诗歌中物候 的意义。
第四轮挑战
比较探究
《散文两篇》的《春》中“吹面不寒
杨柳风”的引用是为了描写春风的柔 和,而本文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 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的引用目的是为了指出物候学上的两 个重要规律。)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 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不同
说出下列诗词所反映的时令。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 断魂。 (清明节)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 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九月九登高节) 一人。 3)爆竹 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 苏。 (除夕)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谷口春残黄鸟稀,寻夷花 尽杏花 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青阴 待我归。 (1)这首 诗写出了什么地方的物候特点? 2)诗歌运用了对比手法,把 和写出谷口春末夏初的物候特点 , 。
(黄鸟,辛夷花,杏花)作对比, (幽竹) 赞美了 (幽竹坚贞不屈,矢志不改的高尚品质)
?
春
夏
秋
冬
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物候描写的唐宋诗 词、农谚,崇阳的气候与物候的关系等, 办一份农友报,送给当地的农民。
第二轮挑战
每一大组又分为四人一 小组,用圈点勾画的方 法划出文章的主要信息, 整合出每一自然段的主 要意
全文主要内容:
1.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对于物候的歌吟,唐宋诗人诗 有杰出 的成就 。 3.唐宋诗歌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 现象 和规律。 4.唐宋诗人所歌吟的物候中看出 物候的一些特点:物候因地而异, 因时而异。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七下《唐宋诗中的物候》 (四)
《唐宋诗中的物候》教学目的:1. 了解物候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及科学探索的精神。
2. 理清课文条理,培养学生获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3. 抓住唐宋诗中描写物候特点及规律,对文中的诗作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品味。
教学重点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认识唐宋诗中反映出的物候特点及规律,体会换一个角度读古诗的趣味。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年至1974年,浙江上虞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题目解析:“唐宋诗中的物候”说的就是唐宋诗歌中吟咏的四季景色。
本文借唐宋诗中的一些诗句,介绍相关的物候知识,所以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
教学过程:一. 熟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障碍。
滹沱萃涪万蕃使花卉悯蚕二. 课文内容探究:这篇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是介绍物候的有关知识,只是选取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角度,就是唐宋诗中的物候。
作为一篇说明性文章,内容比较单一。
介绍了物候的一些知识,说明了唐宋诗中借助月、露、风、云、花、鸟之咏,揭示大自然的本质这一事实,进一步分析了唐宋诗中描写出植物和候鸟等物候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物候规律。
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能暗示出一些自然规律,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部分(第2到第7自然段)。
主要是介绍唐宋诗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一些规律。
其中,第二段写唐宋诗人为什么能在诗歌中再现物候现象,就因为诗人能敏锐地感知景物的变化,以诗歌揭示自然规律。
3、4、5自然段举例说明唐宋诗中对植物性物候的关注。
6、7自然段举例说明唐宋诗对候鸟的关注。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
总写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看出物候的一些特点:物候变化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同时也点出了研究唐宋诗中物候的意义。
三. 难点探究:1. 作者举唐宋诗中的咏物诗为例时,为什么不根据朝代分开来举例呢?以时间为顺序,不更有利于读者理解吗?作者虽然没有分唐、宋举例,时代界限不清,但文章的思路还是十分清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ppt课件 冀教版
(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内不度玉门 关”作者( )
(5)“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 多”作者( )
按照下列诗句描写景物的不同季节,分类。 (1)表示春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2)表示夏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3)表示秋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4)表示冬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①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②溪水觉暖微函碧,山杏经春半吐红。 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⑤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 候
竺可桢像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
江绍兴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 家,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 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 献。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 及变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 面著有论文多篇,对台风、风暴也有研究, 并重视和带头参加科学普及工作。在研究工 作中注意结合生产实际,为农业服务。著有 《竺可桢文集》和《竺可桢日记》等。
目标一:通过学习本文,懂得文学与自 然的关系 。
目标二:学习本文运用举例说明与分类 说明说明事物。
目标三:通过欣赏唐宋大诗人诗句受到 审美醺陶,同时学习物候知识
初步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思路。请 同学从四个选项中选择自己认为正确 的,并简述理由。
A (1)/(2)/(3)(4)(5)(6)(7)/(8) B (1)/(2)(3)(4)(5)(6)(7)/(8) C (1)(2)/(3)(4)(5)(6)(7)/(8) D (1)/(2)/(3)(4)(5)/(6)(7)/(8)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唐宋诗中的物候》精品学案 (新版)鄂教版
诗文
物候
规律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1、草木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规律
2、循环随物候转变。
物候
因地
而异,因时而异。
物候
因时
而异
李白
王安石
“东风已绿州草……”
《扶风豪士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
物候有区域性
李益
刘禹锡
王之涣
毛泽东
《临滹沱见蕃使》
《竹枝词》
《出塞》
《送瘟神》
杨柳是初春的象征;物候的地域性和历史变迁是分不开的。
因此学生选A、B、D都有道理,关键看他们所述理由是否充分。
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能暗示出一些自然规律,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部分(2-7),研究唐宋诗中的物候。这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2),唐宋诗人为什么能在诗歌中再现物候现象:诗人能敏锐感知自然景物的变化,以诗歌揭示自然规律。
第二层(3-5),举例说明唐宋诗歌对植物性物候的关注。
第三层(6、7),举例说明唐宋诗人对候鸟的关注。
第三部分(8),总写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看出物候的一些特点,同时也点出了研究唐宋诗歌中物候的意义。
3、根据文中的介绍,试着给物候下一个定义(摘录文中关键语句组合)
物候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至理名言: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候鸟的迁徙,某些动物的冬眠等)与季节的关系。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如初霜、解冻等)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
2、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语文初二上冀教版第16课(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说课稿
语文初二上冀教版第16课(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说课稿【一】说教材本单元的课文以“科学与生活”为核心,这篇课文介绍了与物候知识有关的唐宋诗歌,说明了自然科学与文学的紧密关系。
从中还能够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依旧盼望读者能够留心大自然的物候变化,普及物候学知识。
又因为,前三个单元要紧文体是小说、散文、诗歌,这一课要过渡到说明文,因此,适当的涉及了说明文的知识,关心学生回忆有关说明文的知识点同时过渡到那个单元说明文的学习。
依照以上的要求,我觉得设计教学目标时,既要注意平时学生基础知识的积存,又要注意到本文学习中学生的实际情况,1.知识与能力:包括文章中字词的积存,对作者的了解,对文体的把握,概括文章的大意,并积存古诗词中优美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分析课文时,步步深入的进行,尽量留给学生自由思考、动手的时间,关心学生掌握一些分析说明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产生多读书,多积存的愿望,养成良好的动脑筋的适应。
【二】说学情学生在上一册中差不多涉及过说明文,了解了说明文的一些简单的知识,然而我觉得过了一个学期再学习,学生不一定能回忆的上来,因此有必要在课堂上提示一下,再者,学生关于古诗词确信有兴趣,但不一定真的理解,因此布置了提早预习。
【三】说教法课堂上尽量留给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变成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课堂,学生有思考、表述的时间,教师才能从中感受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说学法引导学生交流探讨、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主动去掌握、运用知识。
【五】下面说一下各个环节的设计意图:第一个环节,关于导入新课。
因为去年也曾学过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因此由这篇课文对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引入本文的说明内容。
之后出示说明文的文体知识,简单复习能够关心学生回忆旧知识,以便于下面的教学中出现有关说明文知识的时候学生运用。
因此就在开始设计了如此一个步骤,只要求学生简单的了解。
第二个环节,学生要理解课文,分析课文,首先要对课文内容熟悉,了解课文结构,才能更好地为下面的分析做预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 冀教版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一、导入:
鸟语花香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二、正音、识字:
卉(huì)勰(xié)瀼(ràng)瀛(yíng)
滹沱(hūtuó) 蕃(fān)涪(fú)
三、解析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板书。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学设计
教师
课题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
2、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
教学难点
侯鸟与物候的关系
陆游
《鸟啼》
侯鸟与农事的关系
四、请你搜索自己积累的诗词,归纳诗词中的物候现象。来自(学生完成,师加以适当指导。)
五、结束语:
处处留心皆学问,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增进自己的见识、修养。
板书设计:
诗 人
诗 文
物 候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1、草木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规律
2、循环随物候转变。
李白
王安石
“东风已绿瀛州草…”
《扶风豪士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
物候有区域性
李益
刘禹锡
王之涣
毛泽东
《临滹沱见蕃使》
《竹枝词》
《出塞》
《送瘟神》
杨柳是初春的象征;物候的地域性和历史变迁是分不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
《鸟啼》
物候:是指受环境(所气候、水文、土
壤)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准周期的自然 现象,它包括树木花草的发芽、展叶、 开花及秋季的叶变色和脱落,候鸟(燕 子、布谷鸟、大雁等),昆虫(蝉、蟋 蟀等)的南飞、北迁、始鸣、始见、绝 见,湖泊河流的封冰、流凌、冰融、以 及初雪、终雪、初霜、终霜日期等。物 候能较直观地指出自然季节的变化。
板书设计
石头传语 花鸟传语 唐 宋 白居易 大 关心百姓疾苦 王安石 诗 人 唐宋大诗人 刘禹锡 留心物候 诗 杜甫 中 陆游 的 物 候 物候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
古诗
唐宋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Βιβλιοθήκη 春夏秋冬
目标一:通过学习本文,懂得文学与自 然的关系 。 目标二:学习本文运用举例说明与分类 说明说明事物。 目标三:通过欣赏唐宋大诗人诗句受到 审美醺陶,同时学习物候知识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中 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创始人 之一。对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 献。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 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多篇,对台风、 风暴也有研究,。在研究工作中注意结合生产实际,为农 业服务,著有《竺可桢文集》和《竺可桢日记》等。
阅读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2、作者引明末学者黄宗羲的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他们关心民生疾苦,搜集各地大量的竹枝词、民 歌,又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民 歌、竹枝词编成诗句。 答案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诗人为何能掌握大自 然语言,编成诗句。
阅读第三、四、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我们得到的物候
学知识是? 2、引用李白诗和王安石诗在于说明什么? 3、引用李益诗、刘禹锡诗、王之涣诗在于说明什么?
答案1:第一是芳草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种循环 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答案2:为了说明树木抽青是初春重要指标。 答案3:说明杨柳抽青之所以成为初春代表的原因之一:分布区 域广。
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提示: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列数字、 分
类别、打比方等。
举例法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指出了物候学上 的两个重要规律。芳草的枯荣,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这循 环随着气候转移,春天到,芳草就苏醒了。唐代大诗人李 白的“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和宋代王安石 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告诉了人们春天 到来的标志。唐代诗人李益的“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 青塞马多”,刘禹锡的《竹枝词》:“江上朱楼新雨晴, 滚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指出杨柳抽青,表示初春季节的到来。
拓展练习:1、说出下列诗所反映
的季节或物候特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春 秋 夏 冬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你根据文中的介绍,给物候下一个定义
物候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 变迁的过程。
诗人
白居易 李白 王安石
诗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 “东风已绿瀛州 草……” 《扶风豪士歌》 “春风又绿江南 岸……” 《临滹沱见蕃使》 《竹枝词》 《出塞》 《送瘟神》 “西川有杜鹃……”
物候
规律
李益 刘禹锡 王之涣 毛泽东 杜甫
杨柳是初春的象征; 物候的地域性和历 史变迁是分不开的。 侯鸟与物候的关系
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所引两句诗的目的在于什么? 2、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了人类研究大自然语言的目的?
•答案1:为了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 语言”,进而引出本文说明的目的。 •答案2: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 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 改造大自然。
分类别
先介绍草木的荣枯变化,再介绍候鸟的 来去分布 由植物到动物 内容丰富而不杂乱
作者采用分类别等方法,准确分析了唐 宋大诗人作品中的物候现象,山川鸟兽,月 露风光,无所不及。内容丰富而不杂乱。这 一课一方面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科普知识,另 一方面还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很多名作佳作, 把科学与文学结合在一起,使文章不仅有很 强的知识性,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正音正字:
ng )滹沱 卉(huì )勰( xié )瀛 ( yí ( hū tuó )蕃( fān )
瀼(
rà ng
fú ) )涪(
二、理清文章思路,整 体感知文章内容。(用 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文 章的主要信息,整合出 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意 思。)
课文内容梳理
第一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及人类研 究它们的目的。 第二段说明唐宋大诗人对物候歌咏的杰出 成就及其原因。 第三、四、五段具体说明唐宋诗人诗中植 物所反映的物候知识。 第六、七段说明唐宋诗人诗中候鸟所反映 的物候知识。 第八段总结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是因地 而异、因时而异的。
诗人
诗文
物候
规律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1、草木有一年一度 物候因地而异,因 的循环规律 时而异。 2、循环随物候转变。 物候有区域性
李白 王安石
“东风已绿瀛州草……” 《扶风豪士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临滹沱见蕃使》 《竹枝词》 《出塞》 《送瘟神》 “西川有杜鹃……”
李益 刘禹锡 王之涣 毛泽东 杜甫
课文结构层次
1、2 →引出说明的内容及目的。 段 3------7段 →具体说明唐宋大诗人诗
中的物候现象。
3、4、5段写植物,6、7段写动物
8段 → 补充说明物候是因地而异、
因时而异的。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物候,物候有着怎样的作用。 2、课文中引用的诗词反映了怎样的物候 现象。 填写表格,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把握物候特点, 欣赏句子或段落,从另一个 角度认识唐宋诗歌的价值。实用价值:再现
物候特点,帮助人们理解大自然,亲近大 自然。
动脑筋: 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 通过举
的例子,具体说明了 。
。
分类别:条理 清晰的说明了
课堂小练
按照下列诗句描写景物的不同季节,分类。 (1)表示春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 ⑤② (2)表示夏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⑦ (3)表示秋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①④ (4)表示冬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⑥③ ①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②溪水觉暖微函碧,山杏经春半吐红。 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⑤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说出下列诗词所反映的时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
古诗中的物候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水槛遣心》)诗 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 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 来。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 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 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 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 候的差异之大。
说明文文体知识: 一、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二、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 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列图 表、摹状貌。 说明方法的作用: 本句运用 的说明方法,从而 的说 明了事物的 特点。 三、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 动或简明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