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选读导论、第一章

合集下载

《资本论》导读

《资本论》导读

《资本论》第一讲:序与跋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中,马克思概括地说明了《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和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等问题。

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他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同于物理、化学等的研究方法,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而是必须用抽象力。

在《第二版跋》中,马克思论述了《资本论》中使用的唯物辩证方法,说明了他的辩证方法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方法的根本区别,他指出:“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

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他指出了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他还论述了叙述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关系。

马克思说明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科学研究是有强烈的阶级性的。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

”《第二版跋》中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只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在阶级斗争还不发达的时期,才有一定的科学性。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曾天真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看作社会的自然规律,因此达到了资产阶级眼界内的最高成就。

但自从1830年以后,资产阶级在法国和英国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这就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于是,公正无私的科学研究就被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代替了。

[精品]《资本论》选读导论、第一章

[精品]《资本论》选读导论、第一章

关于经济危机的形成机制:
马克思认为,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 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信用体系而在于资本 主义基本矛盾,信用的伸缩只是资本主义 再生产周期各阶段更替的征兆,所以“政 治经济学的肤浅性也表现在,它把信用的 膨胀和收缩,把工业周期各个时期更替的 这种单纯的征状,看作是造成这种更替的 原因”。
另一方面,信用对危机又会起到加速 和强化作用,,以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 “如果说信用制度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 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那只是因为按性质 来说具有弹性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被强 化到了极限。……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 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促进了旧生产 方式解体的各要素。”(资本论.人民出版 社2004.3:499-500)
《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1):199

如果说这种全民透支消费的热潮集中
体现了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体
现了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泛
滥,这只能归功于资本社会中人的存在方
式就是如此。
• 这正是典型的《资本论》中所说的“商
品拜物教”现象
“人们在自己的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单纯原 子般的关系,从而,人们自己的生产关系的 不受他们控制和不以他们的有意识的个人活 动为转移的物的形式,首先就是通过他们的 劳动产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这一点而表现出 来。因此,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教的谜, 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
2007年,房利美公司接管了这笔抵押 贷款,随即申请了止赎权,也就是要收回 无力还贷者的房屋。2008年10月1日,当警 方来到她家送达驱逐令时,老人不堪面对 现实而向自己开了枪。
因屋主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截至 2008年9月,已有超过100万所美国住宅遭 银行没收。
次贷危机是透支消费模式惹的祸吗?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资本论》第一卷导读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恩格斯花费大量心血整理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写作背景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起来,并在英、法等国占据统治地位。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集中表现为1825年开始并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给工人阶级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

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用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而当时流行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能把工人运动引向邪路。

马克思正是适应这种历史的需要而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推动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是德国莱茵省议会关于经济问题的争论。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的是法律。

1842年至1843年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就推动他的研究由纯政治或哲学转向经济问题。

1847年8月,出版了《哲学的贫困》,对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作了新的说明。

此后又出版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

1857-1858年,写了《经济学手稿(1857-1858)》,这是《资本论》的最初草稿,即《资本论》第一稿。

1861-1863年,又写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二稿。

1864-1865年,又重新写了《资本论》第三稿。

在此基础上,1867年9月14日马克思亲自校订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一卷包括马克思写的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恩格斯写的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第四版序言,正文七篇共二十五章。

《资本论》第一卷共七篇,阐述了三大学说:一是劳动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一篇的内容;二是剩余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二至第六篇的内容;三是资本积累学说,主要是第七篇的内容。

《资本论》第一篇第一、二章

《资本论》第一篇第一、二章

第一章
商品
(2)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 2 第一, 第一,私人劳动的社会性必须通过物的交换 来表现,这就使人们产生幻觉。 来表现,这就使人们产生幻觉。 第二,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 第二,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采取了使用价 值和价值形式,又使人们发生幻觉。 值和价值形式,又使人们发生幻觉。 第三,价值量运动规律的客观强制力, 第三,价值量运动规律的客观强制力,造成了 物的运动支配人的幻觉. 物的运动支配人的幻觉. 第四,在价格形式上, 第四,在价格形式上,货币能与一切其它商品 相交换,更使人们为物的幻觉所迷惑. 相交换,更使人们为物的幻觉所迷惑.
第二章 交换过程
交换同时也就是货币形成过程。 一、交换同时也就是货币形成过程。 二、上章第三节从理论上分析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和 货币的产生,本章则从历史角度分析货币形成过程。 货币的产生,本章则从历史角度分析货币形成过程。 这是一、三章之间的逻辑过渡。 这是一、三章之间的逻辑过渡。 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 三、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商品自己不 会运动,需要有个人格化代表, 会运动,需要有个人格化代表,交换中的人就是以 商品代表的身份——经济关系的人格化而彼此相互 商品代表的身份 经济关系的人格化而彼此相互 对立的。 对立的。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要求必须 通过交换才能解决。交换中每个商品所有者都想把 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自己的商品当作一般等价物( 自己的商品当作一般等价物(与其它商品直接相交 所以,哪种商品也不是一般等价物。 换),所以,哪种商品也不是一般等价物。
第Hale Waihona Puke 章商品从相对价值形式看: 从相对价值形式看: 变化表现在:在简单价值形式中, 变化表现在:在简单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只 是偶然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 是偶然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价值形式的表现 是不明确的。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 是不明确的。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 可以与许多不同种商品相交换, 可以与许多不同种商品相交换,价值形式明确 地表现在许多商品上,但又是杂乱的。 地表现在许多商品上,但又是杂乱的。在一般 价值形式中, 价值形式中,许多商品的价值通过一个商品表 现出来,价值才表现为一切商品共有的东西。 现出来,价值才表现为一切商品共有的东西。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一、对《资本论》的概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急剧变化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马克思在创立了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即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从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直至他1883年逝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写下了《资本论》这一宏篇巨著。

从1843年开始到1857年的15年间,马克思为《资本论》的创作做了研究准备。

首先,他系统地研读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学文献。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著作,以及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约翰.雷姆赛.麦克库洛赫等人的著作,同时还阅读了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其次,马克思还细致地研究了大量的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别是深入剖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典型地点英国的现状。

此外,马克思所写的其他一系列著作,如《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与恩格斯合著)等,也对《资本论》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从1863年8月年底,马克思开始正式以《资本论》为标题进行写作。

在写作手稿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计划,即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卷理论史。

马克思于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

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第1卷的修订和翻译花费艰巨的劳动。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为《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的创作付出了极大的辛劳。

1865年至1880年间,马克思写了关于《资本论》第2卷的8个手稿,这些手稿成为恩格斯后来编辑《资本论》第2卷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还对《资本论》第3卷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等问题作了专门研究。

《资本论》导读第一篇1

《资本论》导读第一篇1

• • • •
• •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前面两节主要讲了商品的价值和价值实体。第 三节再回过头来讲交换价值(即价值形式)。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性,因此,它 必然具有两重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本 节分析商品矛盾外部表现的两重形式。 商品用其自然形式表现使用价值,这是可以 看得见的。商品的价值是捉摸不到的,商品自身 无法表现其价值,因此就需要用另一个东西来表 现商品的价值。第三节专门研究价值形式。 研究价值形式的目的,在于通过价值形式的 发展,揭示货币的起源与本质。马克思对价值形 式分析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马克思对简单价值形式作了详细和重点分析。 因为他认为,简单价值形式中包含了一切价值形 式的秘密。

第一节讲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的 对立;第二节,讲劳动两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 象劳动的对立,第三节讲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表 现形式。即价值形式的发展。第四节指出商品拜 物教秘密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以及由这对 矛盾引起的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矛盾。这 五对矛盾是互相联系着的。有一种内在的逻辑。 • 价值实际上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91页注27)在商品经济中,物的关 系总是同人的关系纠缠在一起。资产阶级经济学 家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 同物结合在一起,并且以物的形式出现。


第一篇三章环环相扣。第一章讲商品。 商品是一个矛盾体。商品的内在矛盾表现 为外部的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对立运 动,并人格化为商品所有者在交换过程中 的矛盾。第二章讲交换过程。普通商品转 化为货币商品的过程,即货币形成的过程。 • 第三章论述货币的各种职能。论述了与货 币相联系的商品流通。这里马克思运用了 唯物辩证法的逻辑方法。由抽象到具体, 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析到综合等等方法。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四篇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四篇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 协作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目录
本篇研究的顺序:第十章是阐明相对m的概念,以下几章则阐述这一概念在现实中的实现,揭示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三个阶段 本篇的分析方法仍然是从两个方面即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提高劳动生产力是劳动过程方面。在当时的条件下,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首先是从提高劳动者的力量开始,这就有赖于劳动过程的改变,先把劳动过程从单个人劳动过程,转变为许多人集中在一起的集体劳动过程,也就是劳动从单个人的活动变为社会劳动过程,即劳动过程社会化。 劳动过程社会化的具体方法和方式,先是通过简单协作,在协作的基础上实行分工,到建立以使用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
TEXT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HERE
不过,如果对比一下超额m和相对m,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1)从形成的原因看,超额m是由于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劳动 力的价值在这里并不改变,而相对m则是由于劳动力价值降低而形成的。 (2)前者是由个别资本家获得的,而后者则是为全体资本家获得。 (3)前者不仅包含资本家同工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关系。而后者则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关系。 (4)前者是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的现象,是属于竞争范围的问题。而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深刻的内在规律,是各个资本家盲目竞争活动的总的结果。所以,对我们当前的研究来说,相对剩余价值有更根本的意义。前者只是便于理解后者才在这里加以说明的。因为前者表面上是由个别资本家所做的,但后者表明,实际上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另一个规律,即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劳动生产力提高得越快,相对m增长得也越快。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劳动生产力的动机和目的。

资本论导读(1)

资本论导读(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导读《资本论》是一部以政治经济学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性质的著作,是马克思毕生研究的成果和最主要的著作。

1867年马克思整理出版了第一卷。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马克思遗留的手稿,1885年出版了第二卷,1894年出版了第三卷,列宁说《资本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人的著作。

节选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年版)。

一、写作背景(一)历史背景《资本论》是时代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

它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充分展开的情况下,适应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而产生的。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等国已经占据统治地位,产业革命。

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两大阶级的对立,工人运动,法国里昂纺织工人斗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革命斗争需要理论的指导。

《资本论》是经验的总结,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验的总结。

马克思创立工人协会,参加国际工人运动,总结革命斗争经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凝结在该书中。

《资本论》是理论斗争的结果,是在批判地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斗争中产生的。

(二)《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过程1.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是学法律的,但对哲学和历史感兴趣。

在实际生活和斗争中提出大量经济问题。

如1842—1843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遇到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遇到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分析的讨论,农民问题,自由贸易,保护关税等问题的辩论等,促使他研究政治经济学。

2.写作过程从1843年底到1883年3月,40年时间研究和写作,分三个阶段:收集材料,写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和手稿。

1843年10月—1858年5月,时断时续,笔记和手稿包括三个部分,1843—1847年读书笔记;1850—1851年读书笔记;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二篇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二篇
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分析大致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现在的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在这里首先从流通形式上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同于货币的特点,分析了资本流通形式所包含的矛盾,并指明了这一矛盾解决的条件,也就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第二篇的内容是比较特别的,本篇只有一张,也就是读张成篇。这是因为他所研究的问题有独特的地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资本论》的一些最基本的范畴,剩余价值,资本,劳动力,商品。在这一篇中,这些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本质的范畴,还只是从资本流通形式与一般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上提出的,对这些范畴只多了一分的描述,并没有揭示它的本质,但这一发现在理论上就具有了革命的意义。
TEXT HERE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摆脱利润,利息,地租等派生形式,在一般形式上直接把握剩余价值,并在价值规律作用的基础上阐明它形成的真实过程,这在科学上具有极大的革命意义。 在《资本论》英文版出版时,每一节都独立成章,这也反映了马克思对这一篇的特别重视。 在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领域,剩余价值特别。作为特别范畴的提出及其形成,在价值规律基础上得到说明,同样是经济学领域一次伟大的革命。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目录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篇,我们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抽象、最一般的关系,即商品关系,也就是把资本主义关系抽去后的商品关系一般,那里没有涉及资本关系本身。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学说是从第二篇开始的。资本在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所以,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的基石。 .
剩余价值是全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的钥匙。正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经济结构和运动规律,从而揭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关系的本质,指明了二者利益的绝对对立和不可调和性。 .

资本论导读-导论

资本论导读-导论

2023/3/13
导论
3
一、《资本论》产生的历史条件与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尖锐化,1825年英 国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工人阶级发展成 为争取社会解放的积极的政治力量,19世纪40年代欧 洲出现三大工人运动。这些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代表 性的经典巨著《资本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2023/3/13
导论
5
二、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艰辛历程
马克思的《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写作历时 40年,几乎倾注了马克思毕生精力。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后马克思一直 进行后续创造。但直到逝世,也没有能按计划继续出 版。后来恩格斯花了近10年时间整理马克思的遗稿, 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2023/3/13
《资本论》导读
导论
第一节《资本论》写作简史
一、《资本论》产生的历史条件与理论背景
1.历史条件:《资本论》的产生与16—19 世纪西 欧国家的社会条件变化,以及反映这种变化各种社会 理论和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19 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机器大工 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已经在西欧国家成熟 起来。伴随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 也逐步暴露出来。
导论
6
二、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艰辛历程
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还承担着指 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繁重任务,因而遭到欧洲各国 资产阶级政府的迫害,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常常衣 食无着,债务缠身,还要忍受反复发作的病痛的折磨。
2023/3/13
导论
7
二、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艰辛历程
1843年10月底,马克思来到巴黎,参与《德法年 鉴》的创办和编辑工作,同时开始了最初的政治经济 学研究。

《资本论》导读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马工程教材PPT)

《资本论》导读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马工程教材PPT)
“ 正 像 威 廉 ·配 第 所 说 , 劳 动 是 财 富 之 父 , 土 地 是 财 富 之 母 。 ”
第一节 商品
(二)抽象劳动 各种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又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商
品价值体现的就是这种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有机体平均具有
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简单平均劳动本身虽然在不同的 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 会里是一定的。”
请自行阅读以上节选,总结其中要点,说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 价值的关系。
第一节 商品
•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一)具体劳动
不同的具体劳动总是与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关。 “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 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我们简称为有用劳动。”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 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 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目录
第一节
商品
第三节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二节
交换过程
壹 第一节 商品
第一节 商品
•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 (一)使用价值
商品对人的有用性使之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离开 商品本身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即人的需要与物的客观属性之间的关系。 (二)价值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 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凝结在不同商品中的这 种抽象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1只绵羊=2把斧子 “前一个商品起主动作用,后一个商品起被动作用。 前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或者说,处于相对 价值形式。后一个商品起等价物的作用,或者说,处于 等价形式。
第一节 商品

《资本论》第1卷第1篇导读1

《资本论》第1卷第1篇导读1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学院张衔第二专题: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引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学的真正基础。

劳动价值论提供了关于“市场经济一般”的基础性解释。

按比例分配总劳动、节约劳动是一个普遍规律,这个规律在市场经济中表现为价值、价值规律。

1.方法与结构2.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学术界不同观点:A.价值实体、价值量、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价值本质(《资本论》第1卷第1篇)B.扩展至价值转化形式理论(《资本论》第1卷第1篇、《资本论》第3卷第1——3篇)C.扩展至价值分配理论(《资本论》第1卷第1篇、《资本论》第3卷第1——3篇、第七篇)我们的看法。

劳动价值论贯穿于整个《资本论》,第1卷第1篇是狭义劳动价值论。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将劳动价值的内容概括为价值本质规定及其规律和价值表现及其规律两个层次。

因此,劳动价值论内含着价格理论和市场机制理论。

3.重点阅读:《资本论》第1卷第1篇、第5篇,《资本论》第3卷第1——2篇、第六篇。

第一节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篇的研究对象是商品和货币,任务是揭示商品经济关系的一般内容,说明被物所掩盖并表现为物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说明私人分工条件下调节总劳动的一般规律和市场机制,从而为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提供最一般的基础。

第一章商品第一章的商品是以资本主义为背景并暂时抽象掉资本主义关系的商品,即以资本主义的商品为背景研究商品的一般规定。

1.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方法:从分析到综合1.分析的起点:商品(P47)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财富的一般形式和细胞形式,因此,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2.使用价值及其特点(P47——48)使用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

使用价值的5个特点。

3.价值的质和量(P49——54.1)价值实体: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要化为一种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资本的生产过程张衔(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第一篇商品和货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学的真正基础。

劳动价值论提供了关于“市场经济一般”的基础性解释。

按比例分配总劳动、节约劳动是一个普遍规律,这个规律在市场经济中表现为价值和价值规律。

1.方法与结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分析与综合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数量方法。

2.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价值实体、价值量、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价值本质。

劳动价值论贯穿于整个《资本论》,第1卷第1篇是狭义劳动价值论。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将劳动价值的内容概括为价值本质规定及其规律和价值表现及其规律两个层次。

因此,劳动价值论内含着价格理论和市场机制理论。

3.除《资本论》第1卷第1篇,《资本论》第1卷第5篇,《资本论》第3卷第1—2篇、第6篇在更具体的层次展开劳动价值论。

第一章商品第1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方法:从分析到综合1.分析的起点:商品为什么从商品分析开始?作为开篇的商品的性质。

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财富的一般形式和细胞形式,因此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2.使用价值及其特点(P47——48)①使用价值:商品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这种需要可以是物质的,可以是精神的;物可以作为消费资料直接满足人的需要,也可以作为生产资料间接满足人的需要。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使用价值的质是指使物有用的各种属性,使用价值的量是指作为有用物的量。

对物的有用性的认识和量的社会尺度的确立都是历史的成果。

使用价值的5个特点:物的有用性离不开商品体,因此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和人们为了取得它的有用性所耗费的劳动多少无关;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一定的量为前提;使用价值只是在消费中才得到实现;使用价值是财富的物质内容。

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中它同时又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恩格斯花费大量心血整理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写作背景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起来,并在英、法等国占据统治地位。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集中表现为1825年开始并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给工人阶级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

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用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而当时流行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能把工人运动引向邪路。

马克思正是适应这种历史的需要而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推动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是德国莱茵省议会关于经济问题的争论。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的是法律。

1842年至1843年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就推动他的研究由纯政治或哲学转向经济问题。

1847年8月,出版了《哲学的贫困》,对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作了新的说明。

此后又出版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

1857-1858年,写了《经济学手稿(1857-1858)》,这是《资本论》的最初草稿,即《资本论》第一稿。

1861-1863年,又写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二稿。

1864-1865年,又重新写了《资本论》第三稿。

在此基础上,1867年9月14日马克思亲自校订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一卷包括马克思写的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恩格斯写的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第四版序言,正文七篇共二十五章。

《资本论》第一卷共七篇,阐述了三大学说:一是劳动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一篇的内容;二是剩余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二至第六篇的内容;三是资本积累学说,主要是第七篇的内容。

资本论选读第一章财富与价值

资本论选读第一章财富与价值

经济与管理学院
杜震
作业
• • • • • 视频资料 作业: 1、总结英国经济崛起的原因 2、总结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3、哪些重要因素影响了现代经济的增长模式
经济与管理学院
杜震
第一章 财富与价值
• • • • 财富观及价值理论 财富积累的史实 经济增长的原因总结 马克思的价值分析
经济与管理学院
杜震
资本论选读
Selected Readings of Capital
经济与管理学院
杜震
经济学的不同定义
政治经济学的传统定义 “政治经济学家们声称是讲授或研究财富的性质及其 生产和分配规律的……就各国的经济状况取决于物理 知识而言,这是自然科学和建立在自然科学之上的工 艺技术所要研究的问题。但是,就原因是道德的或心 理的,依赖于各种制度和社会关系,依赖于人类的本 性而言,这些则不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而是属于道 德和社会科学的范畴,是所谓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 象”。(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
经济与管理学院 杜震
财富观及价值理论02
• 效用财富观(主观)
– 观点:有形商品带来的欢乐或效用才是财富的本质, 较之商品本身更重要。 – 戈森(法国,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边际效用均等定 律 )、门格尔(奥地利 )、杰文斯(英国)和瓦尔拉 (瑞士,瑞典学派)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享受的最大 化而不是有形财富(资本)最大化。
财富观及价值理论03
• 权力财富观
– 起源:
• 斯密的财富计量方法(产品成本):三大阶级的收入——工资、 地租和利润的简单相加。 • 李嘉图的批判:(与劳动价值论)自相矛盾 • 李嘉图区分了财富与价值:两个国家在必需品和生活便利方面 可能是同等“富裕”的,但是假如其中一个国家花费了较多的 劳动生产上述商品和生活便利品的话,那么,它的财富价值会 小于另一个国家。 • 人们发现:原始社会存在着公认的获取生存资料的权利,但作 为一种社会范畴的财富还不存在。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一篇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一篇
如果把使用价值抽象掉,他就只剩下一个属性,那就是劳动产品,如果把使用价值撇开,那么作为劳动产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也必然被撇开了。.
因此,一个商品如果把使用价值抽取,那就只剩下凝结在它里面的相同的人类劳动,那就是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是人类劳动和力耗费的单纯凝结。根据上述分析,马克思得出结论说:“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
本片共分3章,第一章商品,第二张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和商品疏通。在第一章里是对单个商品的分析,即“解剖”。不过这里不是用手术刀,而是运用思维抽象力。通过分析发现,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统一体,由于价值是这个矛盾统一体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马克思主要是对价值本身进行考察,揭示了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以及价值的形式和价值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及其历史性质。
第一卷 资本的生 商品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目录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他的经济运动规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科学上正确的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有简单上升到复杂,因为具体的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包含多种规定的统一题,不是凭借表面的观察就能认识的,只有先把复杂的整体分解为组成它的尽可能简单的要素,并对这些要素一一加以研究,找到他的内在联系,发现这些要素的共同基础,然后再从这个共同基础出发,逐步进行综合上升到它的具体总体。
“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Premium Design
Design Inspiration
TEXT HERE
马克思就是这样从交换价值的等式的分析中引出了价值,价值实体由此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价值的实体是价值的质的规定。明确价值的质,价值的量的决定也就明确了。既然价值实体是相同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这就确定了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的特殊的劳动耗费决定。而是只能由平均的或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