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鬼戏
傀儡戏——精选推荐
傀儡戏 根据出⼟⽂物与历史数据显⽰,傀儡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具有表演功能的剧种。
可追溯之年代,⼀说古代葬礼中⽤以殉葬的“俑”,与傀儡戏有直接⽽深远之关系,⾄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出现偶戏的表演;另⼀说则为西汉时代,盖因1980年于⼭东省莱西县岱野遗址,出⼟⼀批西汉墓⽳⽂物,此为⽬前中国傀儡偶与悬丝傀儡之最早证据。
起源 起源 傀儡戏 傀儡戏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梁刘昭注《后汉书.五⾏志》引东汉应邵《风俗通》:“‘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魁櫑,酒酣之后,续以挽歌’魁櫑,丧家之乐也。
挽歌,执⽤绋相偶和之者。
”此为傀儡戏原始社会功能。
此外,《旧唐书?⾳乐志》及杜佑《通典》,均认为傀儡戏起于丧家乐,迄汉末始⽤之于嘉会,然在丧礼中扮演驱除邪煞的重要功能,⼀直延续⾄近代,并成为民间傀儡戏的主要功能之⼀,此种特殊社会功能,使傀儡戏迥异于其它剧种之表演功能,并具神秘宗教⾊彩。
傀儡戏傀儡戏在福建地区已有悠久之历史,其操纵技术与表演形式,均相当成熟;并有闽南、闽西及兴化(莆⽥)三流派。
台湾傀儡戏,系随福建移民渡海来台,主要来⾃泉州、漳州及永定地区。
台湾南部及⾦门傀儡戏属泉州系统,⽽北部地区则属闽西系统或漳州傀儡之⽀流。
⾄于傀儡戏最早传⼊台湾之年代,仅能从台南祀典武庙“武庙禳荧祈安建醮牌记”、台南天公庙灵官爷圣诞例⾏演戏之记载加以推测。
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
本最重要的功能是驱除邪煞,这种习俗⼀直延续下来。
到现在驱除邪煞变成民间傀儡戏主要的功能之⼀。
这种特殊的社会功能,使傀儡戏具有神秘的宗教⾊彩,这也是傀儡戏跟其他种类的戏剧⾮常不同的地⽅。
⽇本专业的傀儡戏,⼜称“⽂乐”,这个词来源于“⽂乐座”——存活到近代的唯⼀⼀个商业⽊偶剧团的名称。
⽊偶戏17~18世纪发展起来,⼜叫做⽊偶净琉璃(“⼈形净琉璃”),这个词汇本⾝说明了⽊偶剧的起源和实质。
“⼈形”的意思就是⽊偶或者傀儡,“琉璃”的意思则是⼀种伴以三味线演奏的戏剧说唱。
窦娥冤插图
2、戏剧的源头——傩的产生最初与哪种因素 有直接关系( ) A政治因素 B宗教巫术 C经济因素 D文化艺人的创作
3、先秦时期天子或诸侯重视“傩”的主要原 因是( ) A、避邪消灾,驱逐恶魔 B、奢侈享乐,声色犬马 C、确保社稷兴衰存亡 D、受民间风俗的影响
“地也,你 不分好歹何 为地。 天也,你错 勘贤愚枉做 天!”
《窦娥冤》
《窦娥冤》:窦娥7岁被父买给 蔡婆婆家做童养媳,10年后死了 丈夫。地痞张驴儿和他父亲借口 救了蔡婆婆,强行住进蔡家。张 驴儿见窦娥貌美,要强迫她为妻, 窦娥不肯,后张驴儿想毒死蔡婆 婆不成反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他 转而诬告窦娥,官府见钱眼开, 窦娥受了重刑,为婆婆免于受刑, 屈招了药死人的罪名。在赴法场 的路上,她对天地大加斥责。窦 娥的冤屈感动了天地,自然界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六月大雪纷飞, 三年不雨,草木干枯,最后她的 父亲为她昭雪报仇。
一、戏曲的源头—大傩之舞
1、产生背景: 原始社会: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形成了一 种巫术仪式活动——“傩”
2、先秦时期:为国家礼仪所吸收,称为傩仪。
天子和诸侯认为其能影响社稷的兴衰存亡。
3、傩仪与戏剧起源的关系:
载歌载舞蕴涵古代戏曲的萌芽,傩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 源头之一。
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 演员逐渐代替巫师,
《西厢记》插图
张生的热烈执著、莺莺的含蓄蕴藉,红娘的锋利俏皮, 都写得活灵活现。红娘这个晶莹亮丽的形象,在后世 成了热心撮合男女恋爱婚姻者的共名。
《
感
天
动
地
窦
娥
冤
》
《窦娥冤》插图
《窦娥冤》书影
元代剧本的创作极大地推动了戏曲的发展,以后的各戏种不 断将之改编并搬上舞台。元曲已经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 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其中用演员虚拟动作表现剧中时空场景更替的手法,形成了中 国戏曲时空自由和以象征虚拟动作表意的特殊传统。
傩文化发源地
傩文化发源地
傩文化,其中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
据大量的史料记载,湘西就是巫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屈原的《楚辞》也表明,他在被流放沅湘时,溯沅水经沅陵、辰溪到溆浦一带,亲眼目睹了民间的巫傩文化,创作了《九歌》、《山鬼》等名作。
先秦之时,湘西就已经盛行巫傩文化。
后世《楚辞》的注释者们都充分肯定了这一点。
如《旧唐书·刘禹锡传》载:“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
”朱熹《楚辞集注》(卷二)称:“昔楚南鄙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
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
”
傩文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
中国的傩,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各有特点。
以服务对象、演出对象和演出场所划分,分为民间傩、宫廷傩、军傩和寺院傩四种。
在湘西土家族地区流行着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还傩愿",它是融歌唱、器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大型祭仪活动。
傩所供奉的神灵为传说中的伏羲兄妹,尊为傩公傩婆。
以缅怀传说中再造人类的祖先,并祈求他们护佑子孙。
傩事概括为两种,即"冲傩"和"还愿"。
"冲傩"指清宅、祛病、驱灾;"还愿"指祈寿、求子、小孩无灾无病,顺利成长。
冲傩是通过法事,强制鬼怪作祟,以正压邪。
"还愿"是感谢傩公傩婆的护佑,取悦和酬谢神灵。
对灵魂的审美感知——元杂剧鬼魂戏浅析
由鬼魂戏的大量产生可知道宗教 、灵魂观念对 中国古代戏曲所产 生的影 响之大 ,因此在部分元杂剧作 品中,灵魂作为剧作 的主角 ,成 为表现社会 现实生活 的载体 , 鬼魂这种意象 的产生并不是宗教封建思 想作祟 ,而是兼 具娱 乐功能 , 教化功 能于一体 的。鬼魂形象用运于作 品 中,联系着人与魂的必然阶段— 死亡 ,在鬼魂戏作 品中,剧 中主 人公 死去离开人们视 野 , 但 是死后 的鬼魂还飘荡在 天地 间 , 继续着主 人公生前的各项活动 ,主要 运用托 梦 、 告状 等形式抒发 自己的不满或 愿望。 《 窦娥冤 》中的窦娥安心伺 候婆婆1 3 载 ,因不 同意 张驴儿 的苟 且之事 ,而误打误撞的被告为杀人 凶手 ,又被贪 官误判 , 屈打成招处 以死刑 ,临刑前 ,窦娥许出三桩誓愿 ,没成想竞 一一应验 , 三桩誓愿 的应验昭示 了窦娥的冤屈 ,见证了官吏的无情 ,昏官的无 能 , 死后 的 窦娥一心要为 自己申冤昭雪 ,遍寻无果后找到 自己已升为廉坊 司的父
以改变中国在国际上被 “ 挨 打”的局面 。所 以它提 出奖励并保护私人 经济 的利 益 , “ 凡 夫事物 之可 以委诸 个人 ,或者较 国家经 营为适宜 者 ,应任个 人为之 ,由国家奖励 ,而以法律保护之 ”。梁启超认为要 富国图强就要发展 国家经济 , 这样 就会增加 国家财 富。针对如何增值 资本 ,他提出了 “ 生利” “ 分利 ”论 , “ 国之兴 衰,一视其 总资本 总 劳力之有所复无所 复而已 ,有所 复者 ,资母孳子 , 大学谓之生之者 , 生计学家名之 日生利。无所复者 , 蚀母 之子 ,大学谓之食之者 , 生计 学家名之分利”。他认为一个国家应当减少只消费不 劳动和那些虽然 参加劳动但不能增值财富的人 ( 即 “ 分 利”的人 ),相反应 当增加那 些从事劳动的人 ( 即 “ 生利”的人 ) 。主张通过振兴 近代工 商业来 实 现富 国图强 的目的 ,鼓励资本家发展大资本企业 。对 于大资本企业会 造成经济垄断 的局面 ,他认为 “ 稍牺牲 部分人2 . N 益” , 但是 “ 为国 家计 ,所不辞也” 。对于 “ 义” ,他讲 到 : “ 吾以为策中国今 日经济 界之前途 ,当以奖励资本家为第一义 ,而 以保护劳动者为第二义”。 所 以梁启超站在资产 阶级改 良派的立场上 ,救国心切 ,一切均以富国 图强为第一 “ 义” ,在 以此 目的 的前提下 ,鼓励大力发展国民经济 , 加强物质资本 的积 累,使得 中国经济得到发展 ,来抵制外国的侵略 。 他所讲 的 “ 利 ”是为 “ 义 ”服务 的。由于 当时 国情的原 因,他们这个 时期大部分学者 已经不再注重 “ 义利之辩 ”,他们这时做任何事的第 要务 已经转 到是 以发展 国家经济 ,使得 国家繁荣富强 ,摆脱贫困 , 不再受别国欺负上来。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拓者 ,他的 “ 义利”思想 ,是根 据我 国所处在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的初级 阶段的客观现实 出发 ,在马克 思主义 、毛泽东思 想的基础 上 ,用科 学辩证 的方法重 新诠释 了 “ 义 利”思想 。首先 ,在 “ 利 ”的 问题 上 ,邓小平 吸收 了部分传 统 “ 义 利”思想 ,肯定 了个人合法 、正 当的物质利益 ,并且继承 了马克思 的 观点 , 认 为无 产阶级革命 的 目 标就是为 了获得无产 阶级 的利益 。而在 我国社会 主义制度下 ,他又指 出 “ 贫穷不是社会 主义 ,社会 主义要消
中国十大恐怖故事
中国十大恐怖故事1. 悬崖上的女鬼。
在陕西的一座悬崖上,有一个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因情感纠葛跳崖自尽,从此成了女鬼。
据说,每到月黑风高之夜,她的魂魄就会出现在悬崖上,发出凄厉的哭声,让路过的人毛骨悚然。
2. 鬼屋惊魂。
某个偏僻的山村里,有一座废弃多年的老宅,据说里面经常传出怪异的声音。
有人说,这座老宅曾经是一位富豪的住所,后来因为发生了一起离奇的命案,而被人们避之唯恐不及。
3. 鬼火迷踪。
在湖南的一片荒野上,常有人看到夜晚闪烁的鬼火。
传说这片荒野上埋葬着无数冤魂,他们的怨气化作了鬼火,引诱着路人走入荒野,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4. 血洗鬼村。
在江西的一个偏僻村庄里,曾经发生了一起惨无人道的杀戮事件。
据说,当地的村民因为受到了诅咒,变成了嗜血的鬼魂,每逢月黑风高之夜,他们就会涌出来,血洗整个村庄。
5. 鬼婴的诅咒。
有一对夫妇在云南的一座古墓中发现了一个古老的木乃伊,据说是一位被诅咒的鬼婴。
自从他们将木乃伊带回家后,家中就开始发生了一连串的诡异事件,似乎是鬼婴的诅咒在作祟。
6. 幽灵列车。
在广东的一条废弃铁路上,有人声称经常看到一辆幽灵列车。
据说,这列列车曾经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事故,导致所有乘客和乘务人员都变成了幽灵,而他们的鬼魂就一直驾驶着这列列车在铁路上飘荡。
7. 鬼影重重的古堡。
在河北的一座古堡里,据说经常出现鬼影重重。
传说这座古堡是一位古代将军的居所,后来因为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争,而被诅咒成了鬼堡,每逢夜晚,就会有无数的鬼魂在古堡里游荡。
8. 鬼域幽魂。
在青海的一片荒原上,有人声称经常听到幽魂的哭声。
传说这片荒原是一座古代墓地,埋葬着无数的亡魂,他们因为无法超度,而一直在荒原上游荡,发出凄厉的哭声。
9. 鬼魂的复仇。
在浙江的一座古村落里,有一段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女子因为受到了冤屈而死,从此成了鬼魂。
据说,她的鬼魂一直在古村落里游荡,寻找着复仇的机会。
10. 鬼门关的传说。
在陕西的一座山脚下,有一座传说中的鬼门关。
十大年代久远的中国恐怖片!尺度大到都是80后童年噩梦
十大年代久远的中国恐怖片!尺度大到都是80后童年噩梦中国电影由于有分级制度,广电局认为鬼片属于封建迷信,彻底制约了恐怖电影的发展。
但是,在80-90年代时候,内陆的分级制度还没现在这么严格,曾诞生过一大批内陆经典恐怖片,堪称80后这一代人的童年噩梦!下面就一起来看一看!10.《鬼城凶梦》本片讲述了归国探亲的中国姑娘肖丽在重庆丰都鬼城所遇见的一系列神秘怪异的可怕故事,惊悚气氛做得不错,一些镜头挺惨人,比如纸糊墙和旋转楼梯,最吓人不是侏儒,而是那个石膏头像,极具恐怖冲击力。
9.《圣保罗医院之谜》以一群医生为首的国民党特务残余密谋破坏电厂的反特故事,风格诡异,气氛阴霾,吓人的医院停尸房,性格孤僻的看尸人王驼背,反派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强奸一个女精神病人,后者跟站长引火自焚,令人不寒而栗!8.《鬼妹》本片改编自《聊斋》中的一个短篇故事,讲述了清贫而正直、仗义的书生陶生和二个鬼妹之间的故事,该片的情节玄妙离奇,气氛阴森恐怖,尤其是在忽急忽缓的音乐衬托下,会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心惊肉跳、不寒而栗的感觉。
7.《午夜两点》这是一个关于爱情和贪欲的故事,为了黄金出卖自己的良心和婚姻,最终得到了正义的制裁!而在漆黑一片的背景里,一个穿着白色睡衣女人在狂奔,从外伸进来一双大手,女人惊恐的眼神,再加上那恐怖的音效,都令人不寒而栗!6.《天朝国库之谜》本片骨子里是夺宝惊悚片,国军、日军、各种帮派力量交错复杂,男女主角各怀鬼胎,也有惊喜。
虽然地宫墓室的机关很廉价粗糙,但是千柱屋阴风阵阵的诡异气氛,地下密室遍地骷髅,死里逃生的马良变成神秘守屋人,也很恐怖!5.《死期临近》本片讲述了一个连续4年,每年4月30日杀人犯案的凶手如何伏法,故事虽然一般。
但林芳兵很绝美,她在卧室里逃避追杀那一段,有点惊心动魄。
凶手的诡异笑声,奇怪的杀人凶器,固定日期杀人的设置,也有欧美恐怖片的神韵。
4.《凶宅美人头》改编自苏联科幻小说《陶威尔教授的头颅》,骨子里是一个寓言电影,却融合了科幻、恐怖甚至是软色情元素,有点B级恐怖片的趣味。
声尖叫——香港恐怖片发展史大盘点
据2006年第711期(7月13日到-7月26日)香港《电影双周刊》,略有删改。
作为世界电影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恐怖片在美国、日本等地有着悠长的历史。
而在素有“东方荷里活”之赞誉的香港电影当中,恐怖片在七十年代末以来逐渐的也发展为一种重要类型,甚至被认为是香港电影低潮时期的“救市”类型片,也涌现了像许鞍华、邱礼涛等著名的导演以及《撞到正》、《阴阳路》系列等传世佳作。
而本文试图从文化背景、发展流变等方面概述香港恐怖片的发展过程。
恐怖片前传中国的恐怖文化,最重要的是神鬼文化,在中国的古代历史文化中就有着不少的表现。
夏、商、周三代事鬼敬神的风气非常浓厚,巫的活动非常复杂,充满神秘色彩。
当时人对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不能理解、有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在有关记录中大量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想象,在看似单纯的记录里面,其实掺杂着古人丰富的想象和幻想,这其中就有许多恐怖因素。
先秦时期的文化中。
与恐怖有关的因素主要是讲鬼神、怪物、异常现象的,此外关于灾异现象的记载也很多,这些可视为后世恐怖文艺中灾难题材的先驱。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志怪小说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高峰,400年间出现的志怪作品多达近百种,而且创作水准相当高,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佛教、道教此时发展迅猛,与二教相关的灵魂不灭、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神佛显应等观念被普遍接受,许多小说创作的宗旨就是宣扬宗教思想,劝惩世人。
其中,道教的茅山宗(汉代茅盈所创)以召神驱鬼为主要法门,具有浓厚的巫术气息,茅山术正是绝好的恐怖题材,也给八十年代初的香港恐怖片注入了很多的血液,深刻的影响了后来的香港恐怖电影。
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志怪传奇小说集《聊斋志异》(其中有最好的恐怖小说)中的许多篇章,都可以在六朝志怪小说中找到影子,也给后世的香港恐怖电影传作提供了不少的素材,如《小倩》,被李翰祥、程小东、徐克等一而再的改编为电影。
此外,像明初瞿佑的《剪灯新话》、冯梦龙的小说《情史》等明清爱情小说里也不少的这类与鬼怪相关的爱情故事。
民间鬼故事中国十大鬼片
恐惧是来自灵魂深处的魅力,漆黑的深,颜色一般的传奇,第一大的钟声之下压抑到极致的呼吸,越是害怕越忍不住想要去尝试,在肾上腺素急速飙升轴直径,内心深处最阴暗的一意义,这就是恐怖片的魅力所在,学习恐怖电影,很多人都会想到电锯惊魂中的美式血腥暴力,想到午夜凶铃中的日式很痒痒,痒痒,或是想到利益为将尽忠的态势,宿命轮回却很少有人能想到中国的鬼片能够中国就没有好看优秀的鬼片吗?可以。
在中国香港电影黄金水系列也曾涌现出了不少经典的鬼片直播进行演员社会风气相对浮躁,许多电影从业者为了快速圈钱,已经没有那个奶昔称一下先来用心拍电影了,这也等于这现在烂片横行,再无经典解释,所以今天为了缅怀几乎要成为觉醒的中国鬼片轮椅,我这个家从不同角的度挑选出十部经典的中国鬼片,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第一步,僵尸家族古董商人郭德华的意外到来,打扰了古墓中一家三口的安宁,人类的贪欲是引起这场灾难的源头,这规定也会进一步指数在于让原本毫无知觉的行尸走肉有了。
温情,无论是僵尸父母的舐犊情深,还是小僵尸与人类孩子们的纯真友情,都让人感到温馨和感动,然而,人鬼殊途,正邪不量力,美好的时光总是异常的,短暂难得的温情中,被所谓的正义摧毁人的时间终究有国家将是一家将近一家最后一幕人与僵尸大战,繁华都市,残酷无情,不仅让人久久沉思,到底何为正?何为邪,人与鬼,到底熟识收费恐怖不是用血腥暴力来渲染鬼的残酷?而是直面人性的大暴露人性弱点,让你分不清是非与对错,沉迷其中,无法使坏,唯有一声长长的叹行了吧?第二部倩女幽魂。
那一袭白衣如冷烟蔽月华不染尘世雪霜,她明眸流转,浅笑含愁,这正是蒲松龄笔下的女鬼聂小倩可以说,这部坚持恐怖与喜剧元素的混搭鬼片,颠覆了香港电影史,开创了香港特技神怪片的先河,登峰造极的视觉表现,使得这部电影几乎引领了香港鬼怪片的一个时代,王祖贤版的聂小倩清冷幽怨,丰富青丝已觉飘然,舍人动魄的眼神释放出隐隐隐的杀技,与张国荣饰演的善良痴情的宁采神站在一起,内一瞬间让人觉得似乎天地间生于死,都无法阻止他们相爱,人鬼殊途又如何?纵使天下难容这世间。
中国民间灵异鬼故事
中国民间灵异鬼故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其中不乏许多关于灵异鬼怪的故事。
这些鬼故事或许令人胆颤心惊,但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畏惧。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中国民间灵异鬼故事。
1. 勾魂鬼:相传,在某个偏僻的山村里,有一棵巨大的老槐树,树下据说住着一个妖怪,它名为勾魂鬼。
每到深夜,它便会现身出没,吸取路人的灵魂。
有人说,只要听到槐树枝叶沙沙作响的声音,就意味着勾魂鬼附身降临。
村里的人们都胆战心惊,夜晚绝不靠近老槐树。
2. 白妇魂:传说某个古老的村庄里曾经发生一起惨剧,一对相敬如宾的夫妻因意外身亡。
自此之后,村里便传闻有一位身穿白衣的女子在夜晚出没,她披头散发,面容惨白,即使已死去,仍然守护着村中的居民。
有人说,只要听到夜晚传来女子啼哭之声,就代表白妇魂又再次现身。
3. 唐僧遭遇鬼怪:《西游记》中有关于唐僧师徒遭遇鬼怪的传说。
传说中,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的途中,遇到了种种魔障与困难,其中就包括各种形形色色的鬼怪。
这些鬼怪虽然吓人,但也让唐僧师徒学到了很多人生道理和修行的智慧。
4. 孔雀岛上的幽灵:传说在东海辽阔无垠的深处,有一座神秘的孔雀岛。
据说这个岛上住着许多幽灵和鬼怪,它们常常在夜晚现身,曳影徘徊。
岛上的孔雀舞蹈异常妖媚,传说着岛上的幽灵的悲伤与怨恨。
5. 幽暗森林中的魅影:在一个幽暗的森林中,曾经有过无数人迷失方向,甚至永远失踪的传说。
相传这片森林中住着一群狡猾的魅影,它们能够变幻形态、迷惑人心。
每当夜幕降临,这些魅影就会在森林深处现身,不时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嘶吼声。
6. 血池地府的封印鬼:传说中,地府血池深处有一只封印鬼,它曾是天庭的高级妖魔,因造反而被贬至地府。
封印鬼全身缠绕着锁链,青面獠牙,一旦脱离封印就会对人间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有人说只要听到夜晚血池地府传来的哭泣声,就代表封印鬼即将觉醒。
这些中国民间灵异鬼故事虽然扑朔迷离,但却传承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和神秘想象力。
我对谭盾音乐——《鬼戏》的认识
文 艺评 论
我对谭盾音乐
《 鬼戏 》的认识
4 70 ) 60 0
பைடு நூலகம்
马利利 ( 河南省平顶 山学院
这 些 令 人 不 断 感 到 新 鲜 的创 作 并 非 一 始 就 赢 得 一 片 叫好 开 摘要 : 《 戏 》的 演奏 区别于 古典音 乐乐器和 艺术 家的演 奏形 鬼 式 .融 合 了水 、金 属 、石 头和 纸 的 元 素 ,并 把 中 国 皮影 戏 和 中 国巫 文 声 ,著 名 的 《 约 时 报 》 在把 谭 盾 评 为 国 际乐 坛最 重 要 的 十位 纽 化 的 傩 戏 表 演 传 统 ;入 西 方 的 室 内乐 ,受 到 各 地 音 乐 爱好 者 的 喜 爱 。 1 音 乐 家之 一 以前 ,也 曾把 他 骂 得狗 血 喷头 : 这 个 中 国人为 什么
称 为 “ 未见 过 的暴 虐 ,暴 行 :暴 行 :还 是 暴 行 !”这些 文 字叙 从 述 与历史 影像 资 料 一起 将观 众 带 到那 段 屈辱 的 血泪 史中 。相 比焚 战 两 国当事 人 的叙述 , “ 三青 ”的言 论 更有 说服 力 。 第 除 了影像 资料 和 文 字 记录 ,更 多的物 证 被 发掘 出来 ,刊 发原 曰军 少尉 进行 杀 人 竞赛 的 日本 报 纸 ,用 于残 害 南京 白姓 的长 钉和 军 刀 ,标 有 日本 文 宁用 于 纵火 焚 尸 的铁 桶 ,红 十 亨会 掩埋 体 的 统 计数 据 ,这 些证 据在 历史 的 审判席 上 发 出 了最 有 力 的控诉 。 以展现 历 史真 实 为 宗 旨 ,通过 u述历 史 与影像 、文 资料 相 结 合 而成 的 《 证南 京 大屠 杀 》 带给 众 的震 撼是 永 生难 忘 的 , 见 这 既是 中华 民族 的 一 次集 体 回忆 , 更足 观众 的一 次 历史 反思 。
文化与习俗——从“泥土”中诞生的美
花馍,也称“面花” ,是中国民间面塑品。乡间逢年节都要 蒸制花馍。如春节蒸大馒、枣花 、元宝人 、元宝篮;正月十五 做面盏、七巧做巧花等等。花馍在民间依不同岁时和用途有各种 形式。
傩戏面具
薛仁贵 1983年 木 35cm×26cm 中国美术馆
傩戏,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 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
1
2
3
4
5
6
内蒙古和林格尔老艺人康枝儿剪纸步骤示意
河北蔚县莲蛙团花刻纸窗花
陕西旬邑库淑兰剪纸蛙、五毒和花鸟
库淑兰(1920--2004)
库淑兰,陕西咸阳旬邑县赤道乡富村人,中 国民间剪纸艺术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民间 工艺美术大师,被誉为“剪花娘子”。
剪花娘子
库淑兰
姑娘我爱石榴情
剪纸 35CM×56CM 库淑兰 1992年
距今4000多年陶寺文化遗 址出土的盘蛇纹彩陶盆 (山西襄汾)
蛇盘兔(陕西安塞)
“蛇盘兔,一定富”
蛇面花(山西石楼)
消灾
寓意性、象征性是民间美术重要的艺纹样)
双鱼纹(剪纸)
“喜相逢”是中国民间美术里很常见的一种纹样。它一般采用“S”形的骨架在圆形画面里组织图案。”S”型 骨架的两边和分布一龙一凤,或双鱼、双鸟等。它们一正一反,一虚一实,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追随 的关系。它的循环往复的结构象征着生命在无休止的运动中达到永恒的存在。这种形式的图案早在原始社 会新石器时期屈家岭文化的彩陶中就已出现。
皮影戏的现状:
1.老艺人越来越少,没有技艺传承人
2.农村人口越来越少,皮影戏的生存 土壤变贫瘠
3.短平快式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观 众变少
4.国家保护力度加大,民间也开始自 发保护
(5)浅说中国内陆恐怖电影史
(5)浅说中国内陆恐怖电影史(这是数月前,朋友约的一篇稿子。
当时很忙,四处奔波,忙的都是与电影毫无干系的营销工作。
因而无暇系统研究,只是匆匆看或重看了几部代表性的片子,加上平素对中国恐怖片的粗浅了解,用两个晚上完成了稿子。
蒙朋友不弃,几乎只字未改地登了。
杂志出版月余,网络上也有了转载,我索性先登在这里,待今后再润色修改或重写。
)马徐维邦版【夜半歌声】,由话剧大师金山主演电影是从恐怖中诞生的。
人们观看影史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时,面对银幕上飞驰而来的火车,无不惊恐万分,有的捂住眼睛,有的夺门而出,有的钻到座椅底下,一时传为笑谈。
电影引入中国后,这个“新奇的玩意”不但震惊了老百姓,甚至还让“老佛爷”慈禧大大惊恐了一次。
那时的电影都难称恐怖,除了感观刺激这一电影最原始的功能外,中国观众惊恐的根本原因是对西方文明的陌生、震惊与排拒。
到了1910年代,当中国人自己熟练掌握拍摄电影的技法后,中国的恐怖电影制作才真正拉开帷幕。
争论,谁是第一?中国第一部恐怖片是哪一部?尚无定论。
还是从1913年说起吧,黎姿的爷爷黎民伟拍摄【庄子试妻】时,使用停机再拍的方法表现神怪色彩,堪称中国电影恐怖元素的最早探索。
当然,【庄子试妻】连恐怖片的雏形都算不上。
而此时彼岸,恐怖片作为一个强势的片种,已在美国渐成气候。
1920年代初开始,“千面人”郎却乃主演的【钟楼怪人】、【歌场魅影】等好莱坞恐怖片陆续引入中国,风靡一时。
郎却乃深深影响了上海“明星”公司一位长相俊美的年轻人,他是“明星”公司的美工,偶尔也上镜演戏。
他不仅对郎却乃精湛的化妆术叹为观止,还深切体会到影片中悲凉哀情的人生意味。
这个年轻人就是中国恐怖电影史乃至中国电影史无法绕开的人物——马徐维邦。
1926年,【歌场魅影】公映后不久,马徐维邦从明星公司跳槽到“朗华”公司,编导并主演自己的处女作【情场怪人】。
【情场怪人】讲述一个凄恻悲凉的多角恋爱情故事,感人至深。
马徐维邦扮演一位爱情的福音使者,也就是情场怪人(老仆刘安)。
论傩戏的音乐特色与人文内涵
80论傩戏的音乐特色与人文内涵(1.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广州 510006 2.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00)摘 要:傩戏又称鬼戏,产生于历史上一种古老的祭神驱鬼、祈求安庆的仪式——“傩仪”或称“傩礼”。
据史记载,早在原始社会便有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而后其逐渐与国家礼制、民间风俗相结合,形成了颇具程式感的傩仪。
以期烘托神秘、庄严的气氛,在仪式进行中常歌舞并举,久之,与诸类音乐形式相结合,产生了如今我们所见程式完备的傩戏。
本文概述傩戏产生的历史,通过探究不同地区、不同种类傩戏的用乐来源,总结其音乐特色,并进一步论述傩戏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傩仪;傩戏;音乐;内涵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2)01-080-09收稿日期:2022-08-30项目基金:本论文为2019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内蒙古卷)》(批准号:2019ZD08)子课题《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内蒙古戏曲发展史》(2002-2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董波(1971-)女,辽宁省锦州市人。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
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后,博导。
主要研 究方向:艺术人类学、音乐人类学及音乐教育。
曾祯(1994-)男,河北省唐山市人。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傩仪是古时一种驱傩活动,其与傩戏的产生直接相关。
宋以降,在民间戏剧及歌舞的影响下,逐渐发展为旨在酬神还愿、饱含美好信仰、程式性较强的傩戏。
其是兼具历史、宗教、民俗和音乐等因素的信仰综合体。
乘着历史的长河,如今国内各地多有傩戏的遗存,因其内涵丰富,自20世纪便有学者将它列专题加以探讨,久之“傩文化”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曲六乙先生2004年所著《东方傩文化概论》一书将当代学者对于傩文化关注的历程梳理为两个阶段,一是傩资料的历史积累;二是近代学者对傩的关注(包括王国维先生的“巫觋说”、岑家梧著作《图腾艺术史》中与傩相关的论述、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中对20多个省傩戏的相关记载、20世纪50年代对傩舞以及傩戏的考察等部分)。
遗韵舞蹈赏析
傩舞遗韵传千秋傩舞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大傩祭奠中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祈福免灾、表示安庆的舞蹈,是我国古代原始图腾崇拜宗教活动仪式。
傩舞又称鬼戏。
从有文字记载始,就有了关于傩的记录,周朝叫傩。
在远古“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就产生了原始傩。
它直接产生于劳动过程,与音乐、舞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最早见于史册的傩舞,是原始的傩舞的雏形。
周朝不仅有乡人傩,周天子和诸侯国还举行“大傩”、“国傩”。
《周礼·夏官》说,傩祭时,方相氏身披熊皮,戴着有四只眼睛的面具,一手执戈,一手扬盾,率领戴面具、披毛顶角的“十二兽”及大队“子”(由少年儿童扮演)到宫室各处跳跃呼号,并合唱充满巫术咒语味道的祭歌,以驱逐“疫鬼”。
北宋时,宫廷傩舞中已没有方相氏、十二兽、子等角色,却出现了由伶人装扮的将军、门神、判官等人物。
从人物的搭配看,表演已可能有一定情节,并向着娱乐的方向发展。
古时每逢打酿、新春都跳傩舞,目的是祈福禳灾,自娱自乐,寄托了先民的美好愿望。
“傩”原始古朴,扎根于群众土壤之中,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虽然夹杂着一些迷信色彩,却无损于其艺术灵气。
江西傩舞(俗称“赣傩”)始于汉初,具有中国傩共有的特征,是中国傩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明代初叶就有婺源傩舞外出表演的记载。
赣傩以其历史久远,形态原始,种类丰富,且自成文化体系而饮誉海内外,被称为研究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化石”。
傩舞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相结合的艺术。
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
江西南丰和上栗两地的傩面具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粗犷朴拙,庄典华丽。
两千多年来,傩风曾经遍及江西各地,尤以南丰、上栗、婺源、宁都等地为盛。
目前相对集中在东起婺源西达萍乡这个半月形地带,其中抚河流域的南丰、乐安、广昌又是赣傩最为集中的地区。
修水、万载、彭泽、萍乡、南丰各地的傩神庙,应时而祀,颇不寂寞。
从其性质而言,有傩祭、傩艺之分;从表现形式而言,有“开口傩”、“闭口傩”,“文傩”、“武傩”之别;从艺术表现上看,“傩戏”、“傩舞”相辅相成。
浅谈中国戏曲音乐——鬼戏之美
浅谈中国戏曲音乐——鬼戏之美摘要:鬼戏在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鬼戏的题材一直被世人所偏好,所以鬼戏的类型多种多样在不同唱腔的戏曲中也有不同的曲目与形象表演。
这些鬼魂故事都表达着作家的期盼与精神寄托,都展现着鬼戏音乐的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鬼戏音乐,鬼神戏,音乐美。
鬼戏,在世界各国的传统戏剧音乐中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但文化核心不同决定了鬼戏音乐的核心亦是不同。
在中国,“鬼戏”,是出现在现代的概念。
从古代时都有鬼神之戏曲的出现,两宋时期,农村有安慰亡灵的镇魂剧,城乡都有逐除疫鬼的傩戏,目连戏演出也非常流行。
元杂剧中,“神头鬼面”类杂剧以神仙鬼怪为中心,“烟花粉黛”类杂剧也主要是以人鬼为中心的。
可见,宋元时代“鬼戏”概念似已存在,但并未出现“鬼戏”概念,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末。
到民初,才真正出现“鬼戏”一词。
中国成立以后,逐渐成为学术术语。
鬼戏作为中国戏曲音乐的一部分,不仅有其特有的戏曲结构、表演形式、特殊装扮而且还具有独特的审美和情感表达。
一、鬼戏音乐中的涉鬼情节单元:什么是鬼戏呢?大家都在约定俗成的想,“鬼戏就是有鬼魂的戏曲”。
有些专家学者们为“鬼戏”设定了一些对比项。
1:让鬼戏与神话戏对比;2:富有积极意义的鬼戏、神鬼戏和迷信戏对比;3:鬼神戏内部的神话剧和宗教剧对比;4:神鬼戏与宗教剧对比;5:将神话剧与宗教剧对比;这些对比让鬼戏更加没有定论,但在我看来,我比较倾向于和鬼戏关系最密切的范畴是神话戏和鬼神戏。
鬼戏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宋元戏文、元杂剧、清传奇杂剧中的鬼戏,和明清乃至当代地方戏中的鬼戏。
古往今来,鬼魂戏剧是一个跨越古今的戏剧类型,它不仅在古代发达,在现代,鬼魂题材在话剧、电视剧、电影中依旧活力不减。
在中国鬼戏中,故事往往是从生前就娓娓道来,而形成的以鬼魂形象为中心的情节。
其中经典的包含鬼魂出现的戏曲片段有:1.梦诉梦诉,常常是以托梦的形式向世人倾诉心声的鬼魂情节。
从《窦娥冤》看中国古代的鬼神文化
从《窦娥冤》看中国古代的鬼神文化【摘要】《窦娥冤》是我国戏剧史上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我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戏剧的极大成就,其中更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诸多思想,在研究中国古代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文着重对《窦娥冤》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意识中的鬼神文化加以分析。
【关键词】窦娥冤;关汉卿;鬼神文化《窦娥冤》取材于中国古代“东海孝妇”的故事,经过关汉卿的改编与再创作,情节更加跌宕起伏,矛盾更加突出,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是元杂剧的代表之一。
《窦娥冤》中,窦娥冤屈的洗刷是建立在鬼神文化的基础之上的。
自古以来,鬼神文化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只有充分理解了这种鬼神意识,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窦娥冤》的戏剧精髓。
一、鬼神文化的起源与内涵鬼神文化初时起源于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恐惧心理,古时社会科技文化落后,很多人为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都被披上了鬼神的外衣。
而后伴随着这种思想的逐渐发展,鬼神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人们对于现实生活存在着很多的不满,但却无力改变这种现实,因此寄希望于鬼神,希望现实生活中无法完全的善恶报应能在鬼神世界中完成。
[1]鬼神世界源于人为的想象,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现实生活的投影。
鬼神不仅跟人类一样有善恶之分,而且各路鬼神都有自己的职务,它们各司其职,让这个世界也如人世一般井然有序。
窦娥成为冤鬼之后,欲向老父说明情况,却被铁面无私的门神阻拦,无法入内,无奈之下只好吹熄灯火,翻出案卷作为提示。
有趣的是,这个世界不仅和人世一样秩序井然,还经常和人世间互通往来,有着长久的“友好关系”。
俗语有云:人在做,天在看。
鬼神虽碍于“天条”,不能直接干预世间事务,但却能针对人世间的善恶行为做出警示,表达自身喜恶。
窦娥临死前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绫、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看似荒诞,但竟在其死后真的应验。
这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在文学作品中,鬼神的能力却是指引善恶的重要标志,这一幕也成为了《窦娥冤》的戏剧高潮。
元杂剧女性鬼魂戏
04
元杂剧女性鬼魂戏的艺术手法 与表现
音乐与舞蹈元素
音乐
元杂剧女性鬼魂戏的音乐通常采用中国传统乐器,如琵琶、二胡、笛子等,以 营造神秘、幽怨的氛围。音乐旋律多变,有时激昂悲壮,有时婉转悠扬,能够 有效地引导观众的情感。
舞蹈
在元杂剧女性鬼魂戏中,舞蹈元素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舞者通过优美的肢 体语言,表现出鬼魂的飘渺与神秘,增强了戏剧的视觉效果。
倡导性别平等观念
通过对元杂剧女性鬼魂戏的研究和传 播,倡导性别平等观念,推动社会对 女性权益的关注和保护。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6
元杂剧女性鬼魂戏的当代价值 与意义
文化交流的价值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元杂剧女性鬼魂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国际文化交流 活动,让更多外国观众了解和欣赏到 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增进中外文化 交流与理解。
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
通过研究和传播元杂剧女性鬼魂戏, 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03
元杂剧女性鬼魂戏的主题与情 节
爱情与婚姻主题
爱情与婚姻是元杂剧女性鬼魂戏的重要主题之一。这些剧目通常以女鬼与凡间的 男子相恋为情节,展现了跨越生死界限的爱情。女鬼往往因为生前未能实现爱情 或婚姻愿望,死后化作鬼魂继续追求真爱。
例如,《窦娥冤》中的窦娥,在死后化作鬼魂,与她的爱人共度良宵,展现了爱性鬼魂戏中,社会批判也是其重要的主题之一。这些剧目通常通过女鬼的经历和遭遇,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合理现象。女鬼的遭遇往往与社会的压迫、不公和腐败有关,她们的冤屈 和不幸成为了对社会批判的载体。
例如,《倩女离魂》中的倩女,在死后化作鬼魂,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腐败现象,通过她的 遭遇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女吊》的复活
《女吊》的复活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近日来沪演出“绍兴目连戏专场”,由《奈何桥》《调无常》《男吊》《女吊》《白猿救母》5折小戏组成,让上海观众开了眼界。
其中有一出,是鲁迅先生在八十多年前提到过的目连戏《女吊》。
鲁迅先生写道:“单就文艺而言,他们就在戏剧上创造了一个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
这就是‘女吊’。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9月,最初发表于《中流》半月刊。
正是由于先生对包括《女吊》《调无常》《男吊》等折子的独到诠释,绍剧一直将其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未敢丢弃。
目连戏是我国传统戏剧中独特的一支。
绍兴目连戏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自北宋沿袭至今,比昆曲还古老,被称为“戏剧始祖”、“戏剧活化石”。
目连戏以佛教经典中“目连救母”的故事为题材,宣扬孝道善行和因果报应,有角色行当、唱念做打,尤其是穿插各种包容绝活、调侃的戏弄段子,使之更具观赏性,是融宗教与审美于一体的民俗化戏剧。
因为它有大量讲述鬼神的戏,常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上演,以敬鬼神、消灾祸,民间称为“鬼戏”。
曾有一二百个折子,最长可以连演7天7夜。
在被基本禁演半个多世纪后,今天浙江绍剧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传承,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女吊》写出身贫寒的玉芙蓉13岁被卖进妓院,鸨妈逼她接客,接不到客,就遭毒打,最后走投无路,悬梁自尽,魂魄不散。
她在戏里回忆痛苦往事,悲愤呐喊,剧情全靠身段、水袖功夫和哀怨唱腔来表现。
当悲凉的“唁头”响起,门幕一掀,神情恍惚、魂魄佚失的女吊玉芙蓉侧身上场。
她的身子,轻轻荡荡,好像随时会随风飘起。
她碎步疾行,越走越快,走路时,一只手在前,一只手背后,这是女吊的标志性亮相,叫做“茶壶形亮相”。
她身着红黑相间的衣衫,长水袖拖地,长发蓬松,垂头,垂手,并杂以双肩轮流耸动的姿态,表示她的鬼魂身份。
女吊是孤魂,没人给她烧纸,所以演出时,身上少了两串纸锭。
穿红衣,因为绍兴有民间传说,非正常死亡的人,死前要穿红衣,为了保持心底的一点灵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鬼戏研究的几点思考【原文出处】南开学报:哲社版【原刊地名】津【原刊期号】199801【原刊页号】76~80【分类号】J5【分类名】戏剧、戏曲研究【复印期号】199804【作者】许祥麟【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南开大学中文系300071【内容提要】中国戏曲中有相当数量的鬼戏,它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文化艺术的一部分,曾长期为人们所接受和欣赏。
但在“左”倾思想统治文坛艺苑时,却遭到全盘否定和彻底批判。
本文认为鬼戏属于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幻想与艺术创造相结合的产物,它包涵着精华和糟粕两部分。
其中的一些精品杰作,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矛盾,暴露了剥削社会黑暗、腐朽、罪恶的现实,批判了人世间的不平等,并通过对鬼魂形象的冥间世界的描绘,宣扬正义,讴歌美善、鞭挞丑恶,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作用。
而且,鬼戏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和艺术的积淀,不但可以为研究文化艺术史提供某些思想艺术资料;而且也对哲学、宗教、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无可取代的参考价值。
总之,在鬼戏研究中应坚持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力求公允。
【关键词】鬼戏/鬼文化/文本/方法论在古典戏曲文献中,鬼戏占有相当可观的比重,元明清三代戏曲大家多数都有鬼戏之作,有的作品一经问世就产生了轰动效应,有的常演不息,往往拥有较多观众。
然而学术界对鬼戏的研究尚不充分,而且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鬼戏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公正的评价简直就不可能。
人们不会忘记,在“文革”初期曾对两部戏曲作品进行过极猛烈的政治批判,一部是《海瑞罢官》,另一部便是鬼戏《李慧娘》,在那非常时期鬼戏研究成为一个禁区。
现在我们已经有条件对鬼戏进行实事求是地科学考察,从而深入地探讨它所包含着的文化意蕴。
一鬼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生命——精神的幻体,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出现表征着当时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的认识能力。
关于鬼观念的产生,早在先秦时期的荀子就有论述:“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
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
”〔1 〕他认为鬼产生于人的“感忽之间,疑玄之时”,由人的错觉所致,即所谓疑心生暗鬼。
汉代王充进一步指出:“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之为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人病则忧惧。
忧惧见鬼出。
”〔2 〕荀子和王充如此明确地否定了鬼是人死后的精神实在,而只把它看作是人类头脑所产生的幻觉物,这种认识产生于两千年前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而后,历代都有学者持以无神论观点从根本上否认鬼的存在,在论及鬼的起因时总是指出它的无中生有。
对鬼魂的起因具有突破性的研究还是近一百余年的事。
十九世纪后半叶,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灵魂产生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他认为,在宗教产生之前,原始人普遍对死亡存有恐惧心理,对尸体与生体之间所出现的差异之因感到惊奇,与此同时,他们对影子、回声、呼吸等现象,尤其对睡梦、幻觉时出现的幻影感到惊奇,把这两种情况联系起来,于是以为在人体中还存在着另一个实体,即灵魂;睡梦时灵魂从人体中暂时离开、醒来时灵魂又附于体中,而死亡后灵魂便永久性地离开了人体,并继续存活;原始人以己度物,相信万物均有灵魂附于体中。
原始人的“灵魂”观念推衍出两种观念,一是“灵魂不死”,一是“万物有灵”,这不仅导致了“泛鬼”的产生,而且还奠定了“轮回”观念的基础。
在人类社会初期,先民观念中的人鬼与自然鬼还未区分得那么清楚,当时人们的鬼观念是泛化而模糊的。
这便是所谓的“泛鬼”。
随着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上的提高,人们逐步懂得将自身与自然界区别开来,这使得“人鬼”从“泛鬼”中逐渐分化出来而得以独立。
《礼记·祭法》云:“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
其万物死曰折,人死曰鬼。
”这段话至少包括两个含义:第一,人之死与万物之死有所区别;第二,鬼是与人之死联系在一起的。
历史典籍对鬼的解释也多是围绕着人的死亡和灵魂的存亡关系而论的,如《说文》云:“人所归为鬼。
”《尔雅·释训》云:“鬼之为言归也。
”《尸子》云:“鬼者,归也。
故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上述皆言人死即为鬼,表明“人鬼”的观念已基本确立。
“人鬼”从“泛鬼”中独立出来的同时,自然鬼则向精、怪演化。
其实,此时的“人鬼”也还有它的“泛”性,即(人)鬼、(人)神不分,因为人神同样是人升化后的一个“存在”,就这一点讲同人鬼并无区别。
而随着等级制度的强化,高贵者被视为神,而低贱者被视为鬼,比较严格意义的(人)鬼观念确立了。
不过应该指出,鬼魂观念虽有过如此的演化过程和发展阶段,但并不意味着当后一阶段的鬼观念形成后前一阶段的观念形态就完全消失了。
应当看到,泛鬼、人鬼、鬼神之鬼的观念实际上仍并行于世,它们在戏曲的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都产生过影响。
可以说中国鬼戏是鬼魂观念向戏曲中渗透、鬼文化同戏曲结合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戏曲部分地接受鬼魂观念、同鬼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尽管如此,我们还有必要做些说明:其一,我们承认鬼戏中含有鬼观念,甚至可以说是鬼观念的表现形态之一,但鬼戏并不等同于鬼观念。
鬼戏作为戏曲的组成部分,其定位首先是属于艺术的,是文艺园地的一个品种。
尽管鬼魂及其活动环境——冥间——无疑并不存在,鬼故事也是人们所编造出来的,但它们的被虚构却恰恰渗透着艺术精神。
剧作家凭借想象、联想、幻想的手法,虚构了剧中鬼的形象、故事情节及其活动空间,其全部虚构过程显然是符合艺术创作精神和创作方法的。
鬼戏实质上是艺术创作的产物,它融入了作家的情感和创作意旨,其中积极的尤其是优秀的剧作,大大超越了鬼观念而宣扬了人类真、善、美的思想情感。
其二,诚然,我们不否认有些鬼戏含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也不否认这些鬼戏笼罩着强烈的恐怖气氛,但并不是所有的鬼戏都如此。
如果我们对中国鬼戏有更为深入一些的了解便会发现,相当一部分鬼戏是糟粕与精华并存,其中虽不免有消极成分,却也还寄寓着剧作家以及广大民众的美好追求与理想。
以《红梅记》为例,剧中即描绘了比阳间理想得多的阴间“社会”。
在封建时代,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毫无例外地分属于某一等级,然而这出戏中,慧娘一经死去进入阴间,原先的等级划分便被打破。
慧娘为救助众姊妹而同贾似道“怒狠狠似虎”,并公开声称“死后也不分贵贱了”。
〔3〕她明白地告诉对方,在“黄泉路”上任何人都没有区别,绝不能以生前的权势、地位而恃强凌弱。
慧娘口中所道出的恰是处于社会底层人们要求平等的良好愿望。
看这出戏时观众所感到的并不是恐怖而是一种愉悦。
其三,鬼戏是在鬼文化的刺激下产生的,在产生之后便成为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自身以外的鬼文化相互影响,它为鬼文化所孳乳反过来又丰富了鬼文化并促其发展。
其四,鬼戏不仅涉及中国戏曲和鬼文化及其二者的关联问题,而且,它的产生和发展还涉及到社会学、民俗学、哲学、宗教、心理学和文学等诸多问题。
因此,不分良莠、不加辨析地对鬼戏进行批判和否定,是一种违反历史主义的粗暴态度,发展到极端必然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淖。
二在对民族戏曲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是不可能绕过鬼戏的,应接续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对鬼戏的讨论,做些细致的辨析工作。
具体说来,对于鬼戏的研究恐怕至少具有如下意义:第一,如前所述,作为戏曲的一个品种,鬼戏的思想内容与故事情节往往是良莠混杂的,通过对鬼戏的具体解析,可以分辨出其间的精华与糟粕。
比如鬼戏常常演述着死亡和死后之事,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比其他题材的剧作更多地关涉着生命与生存这样的人生大问题。
在人类生存史上有一个“死结”——生之绳与死之绳系于人类心灵的结,死者消亡了,往往给生者留下了生命的毁灭感与恐惧感。
不同的鬼戏作品对待“死”的问题采取了不尽相同的态度。
有不少的鬼戏中严重地宣扬了不可避免的所谓“血光之灾”的宿命论思想;而在另一些鬼戏中则曲折地表现了生命在现世中受到压抑摧残而死后反而得到某种自由,理想得以伸张的意念。
还以《红梅记》中的《鬼辩》为例。
李慧娘本已死于贾似道之手,而贾仍以“死”来威胁,慧娘却自感做鬼反倒“风流”,尤其她所唱的死后“伴艳艳朝霞,冉冉春华”之句,与《庄子·至乐》中髑髅所说的人死之后“无四时之事,从(纵)然以天地为春秋”的语旨极为相似,即人死后精神——生命无时间流逝之累,可同大自然共长存。
这里多少体现了对人物环境(主要是社会)的否定,但又希望精神——生命的永恒。
另一方面,这种以生命为永恒的豁达思考明显地带着人类无可奈何的幻想成分,而当生命的短暂同大自然的永恒、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追求及其价值实现发生尖锐矛盾时,人们更注重的是现实的社会和实在的人生。
一些鬼戏就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关汉卿《西蜀梦》中的张飞死后就哀叹道“元来这做鬼的比阳人不自由”,“死的来不如个虾蟹泥鳅!”〔4〕如果说,在慧娘鬼魂身上所寄托的是现实中被迫害者的幻想的话,那么在张飞鬼魂身上所体现的则是生命的短暂与实现大业艰难历程的矛盾性。
正如他所感叹的那样“俺伏侍君王不到头”便“一日无常万事休”,亦即感叹再不能同兄长刘备共同完成统霸大业,这里隐含的是“壮志难酬”的永久遗憾。
元杂剧《东窗事犯》中的岳飞鬼魂等也都有着这种因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出的无可奈何的哀怨。
〔5〕他们渴望的是实实在在的生命。
只要我们认真把握不同作品的不同内涵,显然会有利于对鬼戏做出公允的评价。
第二,鬼戏作为中国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几乎与戏曲同步产生,通过对中国鬼戏的梳理,不仅可见出鬼戏自身的形成与发展的轨迹,同时也有利于研究整个中国戏曲史,弃鬼戏而不顾就很难将中国戏曲史完整地描绘出来。
学者们往往把“优”表演视为戏曲的源头之一,可它又何尝不是鬼戏之端倪?我们不妨即以“优”的早期代表作《优孟衣冠》为例加以印证。
楚相孙叔敖死后,优孟用了一年的时间摹仿其生前言行举止,终于达到了维妙维肖的程度,当他向庄王敬酒时,“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
〔6〕对于《优孟衣冠》的故事,唐刘知几在《史通·暗惑》中质问道:“叔敖之没,时日已久;楚王必谓其复生也,先当诘其枯骸再肉所由,阖棺重开所以。
岂有片言不接,一见无疑,欲加以复其禄位?此乃类梦中行事,岂人所为者哉?”其实,庄王并非“梦中行事”,而是其头脑中的鬼观念所使然。
况且,优孟就是根据人死会变鬼、还可复生的观念而“编创”了这样一个“节目”的。
如果没有鬼观念的流行,当然也不会有这段《优孟衣冠》的存在了。
《优孟衣冠》不仅表明鬼观念已向“优”表演中渗透,同时也表明戏曲之源正是鬼戏之源。
除“优”表演外,探讨“巫”表演和“傩”表演同鬼戏的关联,同样对戏曲的溯源疏流颇有益处。
一部鬼戏史不仅是全部戏曲史的分支,而且毫不夸张地说,简直就是一种具有特色的“戏曲史”。
第三,对鬼戏的研究还可促进鬼文化的研究。
如前所述,鬼戏是在鬼文化的刺激下产生的,在其发展历程中仍不断受到鬼文化的影响,因此,对鬼戏的形成和发展的研究本身,实际上即丰富了对鬼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