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2001中医基础理论2017年考博真题试卷
安徽省2017年上半年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综合考试试卷
安徽省2017年上半年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综合考试试卷本卷共分为2大题4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症见烦热干渴,头痛,牙痛,齿龈出血,舌红苔黄而干,或消渴善饮者,治宜选用A.琼玉膏B.玉女煎C.玉液汤D.增液汤E.清胃散2、多唾或久唾,则易耗伤A.肺中津气B.肾中精气C.肝的阴血D.脾的阴液3、神经性皮炎兼烦躁易怒者配A.风池、阴郄B.肝俞、太冲C.心俞、神门D.肝俞、三阴交4、患者咳嗽气喘,痰稀色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属于A.风寒束肺B.寒邪客肺C.饮停于肺D.痰湿阻肺E.以上都不是5、癎证发作的基本病理因素是A.肝气郁结,肝阳上亢B.肝火偏旺,火动生风C.痰热互阻,腑气不能D.风阳痰浊,蒙闭心窍6、弦细脉不主A.肝肾阴虚B.肝阴虚C.血虚肝郁D.寒滞肝脉7、单味泡服,小剂量缓泻、大剂量攻下,用治热结便秘,习惯性便秘及老年便秘的药是A.郁李仁B.火麻仁C.番泻叶D.芒硝8、消渴后期出现白内障、雀目、耳聋的病机是A.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B.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C.燥热内炽,炼液成痰,痰阻经络D.燥热内结,营阴被灼,络脉瘀阻,蕴毒成脓9、阴损及阳的病机主要是指A.阴虚不足,虚阳上越B.外感阴寒之邪,伤及阳气C.阴液亏损,虚热内生D.阴寒壅盛,阳气浮越于外E.阴液亏损,累及阳气化生不足10、按照升降浮沉理论,具有升浮药性的药是A.安神药B.行气药C.收敛止血药D.利水渗湿药11、喘证辨证应当首先辨A.表里B.寒热C.虚实D.阴阳12、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苦味药的作用A.清泄火热B.泻火存阴C.通利小便D.通泄大便E.降泄逆气13、半夏厚朴汤的功用是A.行气散结,消痞除满B.行气散结,降逆化痰C.降逆化痰,益气和胃D.和胃降逆,开结除痞14、宽胸散结,治疗痰浊痹阻之胸痹,宜首选A.半夏B.天南星C.浙贝母D.瓜蒌15、肝阴不足与肝阳上亢均可见于A.头目胀痛B.失眠健忘C.腰膝酸软D.手足蠕动E.眩晕耳鸣16、吴茱萸汤与小建中汤的组成药物中均含有A.人参B.生姜C.桂枝D.芍药E.炙甘草17、旋覆代赭汤原方中用量最轻的药物是A.旋覆花B.代赭石C.人参D.生姜18、下列方剂中,遣药配伍寓“金水相生”之意的是A.一贯煎B.六味地黄丸C.百合固金汤D.大补阴丸19、”泌别清浊”,属于A.胃的生理功能B.大肠的生理功能C.小肠的生理功能D.肾的生理功能E.膀胱的生理功能20、枸杞子配菊花属于药物七情中的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恶二、多项选择题(在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中医博士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与复习题
中医博士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与复习题《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和复习题(七版教材)绪论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的基础和方法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观点4.整体观念的概念5.为什么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从结构、生理、病理、诊治等方面说明)6.试从生理、病理两方面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7.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2.精气生万物的机理3.气的两种存在形式4.气机与气化的概念及其联系5.气的中介作用的意义6.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7.阴阳的基本概念8.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与绝对性9.阴阳对立制约与消长、平衡的关系10.阴阳互根互用的概念及其意义11.阴阳交感的机理和意义12.阴阳消长的涵义和形式13.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条件和形式14.阴阳自和的涵义和意义15.人体脏腑经络的阴阳划分(二分法与三分法)16.阴阳偏胜、偏衰和互损的病理变化及其理论基础17.怎样调整阴阳的偏胜偏衰和互损18.五行的基本概念19.五行的特性20.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理论依据和方法21.五行相生的概念、次序和母子关系22.五行相克的概念、次序和所胜、所不胜关系23.五行制化的概念和规律24.五行相乘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25.五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26.母子相及的涵义27.以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28.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29.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30.中和思维和类比思维方法第二章藏象1.藏象的基本概念2.藏象学说的形成3.藏象学说的特点4.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5.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6.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正常循行的基本条件7.心藏神的概念,心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由8.心的生理特性9.心在液为汗的机理10.肺主呼吸与主一身之气的涵义和关系11.肺主行水或为水之上源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12.肺朝百脉、主治节的涵义13.肺为华盖和娇脏的生理病理意义14.肺气宣发与肃降的概念和体现15.肺合皮毛的机理和意义16.脾主运化的涵义和内容17.脾为后天之本的原理和意义18.脾主统血的概念和机理19.脾主四时与脾主长夏的意义20.脾气主升的主要体现21.脾喜燥恶湿的临床意义22.肝主疏泄的概念及其体现23.肝主藏血的涵义及其生理意义24.肝为刚脏的生理病理意义25.肾藏精的涵义26.肾精与肾气的关系及其生理作用,肾为先天之本27.肾阴、肾阳的来源和功能28.肾为五脏阴阳之本的涵义29.肾主水的概念和机理30.肾主纳气的概念和机理31.肾主蛰守位的生理意义32.肾主骨生髓通脑33.七冲门的部位及作用34.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35.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之一的道理36.胆的主要生理功能37.胃的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8.小肠的部位和生理功能,“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机理39.大肠的主要功能及其与此相关的其他脏腑功能40.三焦的六腑和部位概念41.六腑三焦及部位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42.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43.脑的主要生理功能44.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与此有关的诸因素45.心与脾之间的关系46.心肾相交的概念47.肺与脾之间的关系48.肺与肾之间的关系49.肝与脾之间的关系50.肝与肾之间的关系51.脾与肾之间的关系52.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53.脾与胃之间的关系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泄3.人体之精的功能4.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的概念5.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6.人体之气的生成7.气的运动、运动形式及其对生命活动的意义8.脏腑之气的升降运动规律9.人体之气化的概念、形式及其与气机的关系10.人体之气的主要生理功能11.元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12.宗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13.营气和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14.营气和卫气的区别和联系15.血的基本概念16.血的生成及其有关的脏腑功能17.血液的循行及其相关的脏腑功能18.血的功能19.津液的基本概念,津与液的区别20.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各自相关的脏腑功能21.津液的功能22.气血之间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23.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24.精血同源、津血同源与汗血同源的涵义25.“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意义26.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经络1.经络的基本概念2.经络系统的大致构成3.经别、别络、孙络、浮络、经筋、皮部的概念4.十二经脉的名称及命名原则5.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属络关系和流注次序6.十二经脉循行中联络的脏腑和主要交接点7.奇经八脉的概念和作用8.督任冲带四脉的循行、功能及其异同9.经络的生理功能10.经络理论在阐释病理变化方面的应用第五章体质1.体质的基本概念2.体质的构成3.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4.体质学说在阐释发病及病理方面的应用第六章病因1.病因与病因学说的基本概念2.中医学病因学说的主要特点(辨症求因)3.六气与六淫的概念,六气变六淫的条件4.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5.风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风为百病之长6.寒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伤寒与中寒的区别7.湿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8.燥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温燥与凉燥的不同9.火热之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火与热的区别10.暑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暑邪的季节性11.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传染途径12.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13.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14.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5.过劳与过逸的概念和主要内容16.饮食失宜的主要内容17.痰饮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机理18.痰饮的致病特点19.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机理20.瘀血的致病特点21.瘀血病证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第七章发病1.正气与邪气的基本概念2.发病的基本原理3.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4.卒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合病与并病、复发的机理第八章病机1.病机的概念、分类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的关系3.虚实、虚实错杂、虚实真假的病机特点4.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的关系5.阴阳失调的基本概念6.阴阳偏胜的病机特点及其发展趋势7.阴阳偏衰的病机特点及其发展趋势8.阴阳互损的病机及其表现的证候9.阴阳格拒的病机及其表现的证候10.亡阴与亡阳的机理及其关系11.邪正盛衰与阴阳失调的关系12.精虚与精瘀的病机及主要表现13.气虚的概念和形成原因14.气机失调的概念及主要表现15.气滞的原因和主要表现16.气逆与气陷的原因和多发脏腑17.气闭与气脱的原因与表现18.血虚的概念和形成原因19.血瘀的概念及病机,与瘀血的区别20.出血的概念及病机21.伤津与脱液的区别22.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及有关的脏腑功能2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的几种主要表现24.精虚、血虚、津液不足、气虚、阴虚、阳虚之间的区别25.内生五邪的概念26.内风的病机主要有哪几种?27.火热内生的病机主要有几种?第九章防治原则1.预防的基本原则2.养生的意义及其与预防的关系3.治则与治法的概念及区别4.治病求本的概念5.标本的涵义,标本治法的应用6.正治与反治的概念、内容和异同7.扶正祛邪的基本概念和临床应用8.调整阴阳的概念及其基本方法9.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概念。
中医药大学博士历年真题整理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2005年1请结合阴阳学说得观点,谈一下您对唐王冰注解《素问。
至真要大论》时所提出得“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得认识。
2请简述气得主要来源。
3《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请谈谈您得认识、4请用简单得表格,说明十二经脉得名称、分类、简要循行部位。
5请简述疠气形成与疫病流行得原因。
6何谓五行得相生与相克?五行得生克制化对事物有何作用?7试述肝脾在生理病理上得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指导意义?8何谓“辨证求因”?辨证求因在临床上有何重要指导意义?9试述整体观念在医学模式转变中得作用?10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辨证治疗方面有哪些应用?2006年1《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基础理论得形成有何贡献?2何谓七情?简述七情致病得特点就是什么?3试述十二经脉得走向交接规律与在四肢得分布规律、4试分析脑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得地位及其意义、5试述内生“五邪”学说得主要内容。
6《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请据此简述您对三因制宜基本治则得认识。
7《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请阐释其含义,并说明其临床指导意义、8《难经七十七难》曰“见肝之病,则知肝传脾,故先实其脾气、”请结合五行学说,谈谈您得认识、9请简述气得生成与脏腑得关系。
10请谈谈您对肾藏精得认识。
2007年1试述阴阳自与得含义及其意义。
2“肺与秋气相通应”有何临床意义。
3请阐述痰饮致病得特点。
4试从整体观念得角度论述中医学得形神统一观。
5如何应用中医体质学说指导临床辨证治疗。
6在中医脏腑学说中,“脑”得地位及其意义就是什么?7试述标本得内涵及治标与治本得缓急取舍?举例说明。
8张介宾说:“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
”能用精气分阴阳来解释实寒、实热、虚寒、虚热等寒热性病证不?解释这些寒热性病证得“阴阳”所指各就是什么?简述之。
9试述肾精、肾气、肾阴、肾阳得概念及其之间得逻辑关系。
2017年上半年安徽省中医综合基础知识考试试卷
2017年上半年安徽省中医综合基础知识考试试卷本卷共分为2大题4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A.脑为髓海B.肺为气海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D.冲脉为血海E.胃为水谷之海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调整阴阳的具体应用,“其高者”的治法是A.因而越之B.引而竭之C.汗而发之D.散而泻之3、治黄疸之要药,阴黄、阳黄皆可配伍使用A.虎杖B.金钱草C.栀子D.茵陈蒿4、宋以前大量药学资料主要因何书引用而得以保存下来A.《本草拾遗》B.《开宝本草》C.《嘉祜本草》D.《证类本草》5、关于舌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根据舌象变化,可以推断病情进退B.在五脏中,以心与肾和舌的关系最密切C.患者伸舌时,要求尽量用力将舌伸出口外D.望舌以晨起平旦为最佳6、以脉位表浅为特征的脉是A.浮脉、洪脉、革脉B.浮脉、濡脉、细脉C.浮脉、散脉、动脉D.浮脉、芤脉、促脉7、在补阳时适当配以补阴的治则,称为A.阴病治阳B.阳病治阴C.阴中求阳D.阳中求阴8、天南星具有的功效是A.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B.燥湿化痰,利气散结,消肿止痛C.燥湿化痰,祛风通络,解毒散结D.燥湿化痰,祛风解痉,散结消肿9、红参用于抢救虚脱常用汤剂的剂量是A.1~3 gB.3~6 gC.6~9 gD.9~15 gE.15~30 g10、大腹皮的功效是A.杀虫下气、利水消肿B.杀虫消积、行气利水C.利水消肿、通便消积D.下气宽中、利水消肿E.下气宽中、利水通便11、下列选项中,均主痛证的脉是A.紧脉、弦脉、短脉B.紧脉、伏脉、动脉C.弦脉、动脉、革脉D.伏脉、代脉、长脉12、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脉微而复自下利,若下利自止而余证仍在者,治宜选用A.白通汤B.四逆汤C.通脉四逆汤D.四逆加人参汤13、善治骨鲠的药是A.川乌B.木瓜C.羌活D.威灵仙14、石菖蒲的功效是A.开窍醒神B.镇惊安神C.化痰开窍D.清热止痛15、根据阴阳学说,药用五味,下列属阴的是____A.辛、甘、酸B.酸、苦、咸C.酸、苦、甘D.酸、甘、淡16、天竺黄既能清热化痰,又能A.除烦止呕B.息风开窍C.清心定惊D.开窍定惊17、《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苦”则A.肝气以津,脾气乃绝B.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C.脾气不濡,胃气乃厚D.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E.筋脉沮弛,精神乃央18、大黄牡丹汤中配伍大黄的主要目的是A.泻热降火解毒B.泻热凉血止血C.荡热通便D.泻除湿热瘀结19、以下哪项是亡阳的表现A.汗出热而咸B.面赤肢温C.脉浮数而空D.口渴饮冷E.以上都不是20、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A.肺主一身之气B.肺司呼吸C.肺气宣发肃降D.肺朝百脉而主治节E.肺输精于皮毛二、多项选择题(在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中医基础理论(3)--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基课程试卷(2).doc
中医基础理论(3)--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基课程试卷(2).doc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期末考试试卷2(命题教师:试卷编号:审核人:)适用专业中西医临床、中西医全科、医疗保险、医学美容考试班级考生姓名学号班级答题卡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答题说明: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答题卡内)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A. 隋唐时期B. 金元时期C. 明清时期D. 战国至两汉时期E. 春秋战国时期2.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指:A. 气候的寒温B. 光线的明暗C. 自然界的水火D. 日光的向背E. 性别的雌雄3.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 上午B. 上半夜C. 中午D. 下午E. 下半夜4.“阴在内,阳之守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A.阴阳交感 B. 阴阳互根 C. 阴阳对立 D. 阴阳消长 E. 阴阳转化5. 下列哪项不属于阳的症状?A.谵语狂妄 B. 口渴喜饮 C. 面色晦暗 D. 身热躁动 E. 脉数有力6.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肝的所不胜是:A. 肺B. 肾C. 心D. 脾E. 胃7. 肺病及肾的五行传变是:A.母病及子 B. 相乘 C. 子病犯母 D. 相侮 E. 以上均非8. 根据五行相克理论确定的治法是:A.培土生金 B. 滋水涵木 C. 金水相生 D. 佐金平木 E. 益火补土9. 根据五行归类,面见青色,脉见弦象的是:A. 肝病B. 心病C. 脾病D. 肺病E. 肾病10. 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A.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B. 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D.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E. 以上均非11. 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A. 脑B. 心C. 五脏D. 经络E. 肾12. 与维持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相关脏为:A. 心B. 肝C. 脾D. 肺E. 肾13.促进机体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是:A. 肾精B. 天癸C. 肾气D. 元气E.气血14. 在调节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方面有密切关系的两脏是:A. 心与脾B. 心与肾C. 脾与肾D. 肝与肾E. 肝与脾15. 不属于七冲门的是:A. 户门B. 吸门C. 飞门D. 气门E. 魄门16. 临床上利小便实大便的理论依据为:A.脾的运化功能 B.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 C. 小肠化物功能D.小肠的主受盛功能 E. 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17.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等为:A.心肺俱虚B.心肝血虚C.心脾两虚D.心肾不交E.肝脾不和18. 称为水谷之悍气的是:A. 谷气B. 宗气C. 脾气D. 卫气E. 营气19.“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病机的理论依据是:A. 气随津液而丢失B. 津气两虚C.气虚无力D. 津液精血不足E. 津亏失养,机能减退20. 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A.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B. 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C.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D. 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E.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21. 下列哪项是风性开泄所致的临床表现?A. 面目浮肿B. 汗出恶风C. 病变部位游走不安D. 病变变化多端E. 头颈强痛22. 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A. 寒邪B. 暑邪C. 湿邪D. 瘀血E. 热邪23.下列不属于痰饮致病特点的是:A.蒙蔽心神 B. 阻滞经络气血 C. 变幻多端 D. 病位固定 E.影响水液代谢24. 下列不属于瘀血病症特点的是:A. 刺痛B. 窜痛C. 肌肤甲错D. 紫绀E. 舌紫暗脉结代25.“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属于何种发病类型?A. 复发B. 伏发C. 徐发D. 继发E. 感邪即发26. 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A. 阴盛格阳B. 阳盛格阴C. 阴损及阳D. 阳损及阴E. 阳盛伤阴27. 有“水火既济”关系的是:A. 脾胃B. 肝胆C. 心肾D. 肝肾E.肝肺28.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指:A. 阴病治阳B. 阳病治阴C. 热者寒之D. 寒者热之E. 阳中求阴29. 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的原因是:A. 恐则气下B. 惊则气乱C. 怒则气上D. 喜则气缓E. 悲则气消30. 病人出现大量腹水,呼吸喘促,大小便不利等急重症状,应采用哪种治则?A. 虚则补之B. 标本兼治C. 通因通用D. 急则治标E. 缓则治本(二)多项选择题(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
安徽中医药大学3004针灸学2017年考博真题试卷
医学考博真题试卷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3004针灸学 注意: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其他地方一律不给分。 一、简答题:(60分)
第1页 共1页
1、气街四海理论及其临床意义?(15分); 2、循于“喉(肺系)”的经脉及其临床意义?(10分): 3、“泻南补北”法体现了《难经》怎样的针灸学术思想?(10分): 4、“关、阖、枢”你是怎么理解的,有什么临床意义?(15分); 5、痛阈怎么进行测定的?(10分) 二、论述题:(30分) 从针灸理论角度谈谈你对“脑萎缩”的认识,并探讨针灸干预的现代研究思路和 方法? 三、拓展题:(10分) 谈谈你对大数据的认识,并讨论大数据会对针灸学带来怎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11)--《中基》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doc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考试试卷6答案及评分标准教学对象:12级中医临床、针灸推拿、骨伤、中西医结合专升本专业;学时:81、72学时注:M:掌握;F:熟悉;L:了解1、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1.C(F) 2. A(F) 3.D(M) 4.C(M) 5. C(M) 6.D(L) 7. E(F) 8. C(M) 9.B(L) 10.D(M) 11.D(M) 12. C(F)13.C(L) 14.B(F)15.C(M) 16.D(M) 17.D(M) 18. B(M)19.E(M) 20.C(F) 21.A(M) 22.A(F)23.C(M) 24.A(M) 25.B(L) 26. B(F) 27. B(F) 28.A(F) 29.D(F) 30.D(M)31.BD(M)32.BDE(M) 33.A DE(L)34.ADE(M)35. AB CE(M)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整体观念;辨证论治(M)2.五行相侮(M)3.涕;目(F)4.心气充沛;血液充盈(M)5.肝(M)6. 沤;渎(F)7. 饮食不洁;饮食偏嗜(F)8. 寒性凝滞;寒性收引(M)9. 邪气;精气(F)10.未病先防;既病防变(F)三、判断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1. √(L)2. ×(L)3. ×(M)4. √(L)5. ×(M)6. √(F)7. ×(F)8. ×(F)9. ×(F)10.√(M)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阴阳: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
是用以概括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1)对立双方属性的相对概念(+1)。
(M)2.藏象:人体内脏运动规律(+1)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1)。
(M)3.痰饮:是由于机体水液代谢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1.5),其中,较稠浊者为痰,较清稀者为饮。
(M)4.正气: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1),包括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抵抗能力和修复能力(+1)。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2015,2017年考博真题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试题
考试科目:3005中医内科学 注意: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其他地方一律不给分。 、、 名词解释 1、 五劳 2、多寐 3、怔忡 4、远血 5、内生五气 二、简答题 1.何为津亏生燥 病理机转如何? 2.黄疸治疗注意什么?至少写两个 3.痹症用附子乌头注意什么? 4.何为痰饮?发病机理 痰饮各有什么病症特点? 5.何为肺胀?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6.何为肠风 脏毒? 7.何为逆流挽舟? 三、病案分析 大致为 一个人47岁 发热鼻塞流涕咳嗽流涕 吃感冒药后感冒症状改善,发热明显伴寒战,咳黄绿脓痰 气腥 ... 1.啥病?啥证?啥治法方药 2.治好病张仲景都用啥方? 3.该病治疗**? 四、小论文 《理虚元鉴》治虚三本为什么?结合临床及自己认识讲述!1000+字
第1页 共1页
医学考博
历年真题试卷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5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3005中医内科学 注意: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其他地方一律不给分 一、简答题(10个)
第1页 共1页
1、提壶揭盖 2、臌胀“阴虚易,阳虚难” 3、血证的治疗原则及临床举例 4、气的病理改变及临床举例 5、“咳责之肺,而不止于肺” 6、肺痨为什么要“培土生金” 7、气鼓、水鼓、血鼓的特点及治法 8、阴水和阳水鉴别? 9、胆为何既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 10、中医在吞酸治疗上有什么优势? 二、小论文写作 1、关于肝为五脏之贼”,1000字。
2017年安徽考研中医考试真题卷(6)
2017年安徽考研中医考试真题卷(6)•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刻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要一个最契合题意)1.当道德知道和道德情感成为常常推进个人发生道德行为的根据和内涵力气时,就成为__。
A.道德判别B.道德需要C.道德动机D.道德信仰参阅答案:D2.__的体会是使受教育者了解详细的行为原则以及为什么要履行这一原则,要正确体会道德概念、原则和观念。
A.社会规范B.道德情感C.道德常识D.道德意念参阅答案:C3.把道德认知分为“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的心思学家是__。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维果斯基D.弗洛伊德参阅答案:B4.道德的开展乃是有阶段的接连开展的进程,是__的进程。
A.从不自觉到自觉B.从不天然到天然C.从不会到会D.快速获得参阅答案:A5.__受不良道德知道和错误思维的分配,呈现的频率高,次数多,具有相对的安稳性,直接危害别人和团体的利益。
A.犯罪行为B.错误行为C.差错行为D.道德不良行为参阅答案:D6.__阶段个别对社会规范能够深入地知道和了解,而且对社会规范具有积极主动的心情和观念,构成了安稳的道德品质。
A.社会规范的遵照B.社会规范的认同C.社会规范的内化D.社会规范的进步参阅答案:C7.__才能的开展取决于环境教育对点评才能的影响、道德情境与点评的目标以及个人的年纪开展水平和对道德情境的了解水平。
A.道德需要B.道德情感C.道德点评D.道德意念参阅答案:C8.__是指学生常常会发生一些不契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是道德不良行为的初步和根底。
A.犯罪行为B.错误行为C.差错行为D.道德不良行为参阅答案:C9.经过对认同及其特色的剖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
A.认同不是社会规范的承受及道德构成的一个要害阶段B.认同是规范内化的一种较低的承受水平C.认同是建立自觉遵照心情的初步D.认同是社会规范承受和道德构成的最高阶段参阅答案:C10.用道德两难故事研讨儿童道德开展的心思学家是__。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2017年考博真题考博试卷
医学考博真题试卷
第1页 共1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 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医基础理论 注意: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其他地方一律不给分。 一、 问答题(100 分) 1.为什么说“亡血家不可发汗”? 2.何谓体质?何谓征候?二者有何联系? 3.何谓七情?为什么说情志病皆从心生? 4.何谓脱气?与亡阳有何区别? 5.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 6.何谓循经论治?何谓分经论治?试论头痛与牙痛的分经论治? 7.对脾喜燥恶湿,胃喜润勿燥的理解? 8.金元四大家。 9.对“金曰从革”的理解及临床指导意义? 10.
第1页 共1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
2017年3月11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真题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乙癸同源、水火既济2.仓廪之官、决渎之官3.用热远热、热因热用4.忘了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气脱与亡阳的定义与联系2.热、火、暑的异同点3.忘了4.忘了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1.何谓肾精、肾气、肾阳、肾阴?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阴阳偏衰既可导致相对一方亢盛,又可导致相对一方虚损不足,对此应如何正确理解和分析?3.风气动的概念、成因和病机。
4.“治病求本”与“标本缓急”中的“本”的区别与联系。
2017年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基础理论考题记忆版1.为什么说“亡血家不可发汗”?2.何谓体质?何谓征候?二者有何联系?3.何谓七情?为什么说情志病皆从心生?4.何谓脱气?与亡阳有何区别?5.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6.何谓循经论治?何谓分经论治?试论头痛与牙痛的分经论治?7.对脾喜燥恶湿,胃喜润勿燥的理解?8.金元四大家。
9.对“金曰从革”的理解及临床指导意义?2016年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回忆一、名词解释(20分,5个每题4分)1.水火既济2.经脉3.寒性凝滞4.阴阳格拒5.七情伤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5个)1.简述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2.何为正治?包括哪些治法?3.何为痰饮?痰饮的分类?4.简述宗气学说的原理?5.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其与形、体、窍、华、志、液之间的关系?三、论述题(共40分)1.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15分)2.中医“体病相关”理论与临床意义?(25分)2017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一,名词解释(2*5)1.疬气2.五脏化液3.百病皆由气4.从化5.皮部二,简答(10*5)1.试论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2.阴维脉、阳维脉经脉循行及其功能。
3.试述“肾为胃之关”。
4.试述何谓反治?简述其应用。
5.试述五运推演步骤,举例说明。
三,论述(20*2)1.论述整体观念。
中医中医基础理论(B1题型)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中医基础理论(B1题型)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B1型题A.肝病及心B.肝病及肾C.肝病及肺D.肝病及脾E.脾病及心1.属五行相乘传变的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五行学说2.属五行相侮传变的是正确答案:C解析:A、E属母病及子,B属子病及母,C属相侮传变,D属相乘传变。
知识模块:五行学说A.母病及子B.子病及母C.相乘传变D.相侮传变E.母子同病3.脾病及肾。
体现的关系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五行学说4.土壅木郁。
体现的关系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五行学说A.泻南补北B.扶土抑木C.滋水涵木D.培土生金E.佐金平木5.心肾不交的治法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五行学说6.肝阳上亢的治法是正确答案:C解析:肝阳上亢为肾阴不足,肝木滋养不足而发生偏亢之象,在五行属水亏影响肝木的正常疏泄,故用滋水涵木法。
知识模块:五行学说A.肾B.脾C.胃D.肝E.肺7.“阴阳之根本”是指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五脏8.“贮痰之器”是指正确答案:E解析:肾中所藏之精,包含肾阴和肾阳,其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二是来源于人出生之后。
机体从饮食物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即“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相互补充,才能使肾阴、肾阳生化无穷。
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若肺失宣肃,津液停聚,则为痰浊,所以说肺为贮痰之器。
知识模块:五脏A.心B.肺C.脾D.肝E.肾9.与血液运行关系最密切的脏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五脏10.对津液代谢起主宰作用的脏是正确答案:E解析:心主血脉;肺通调水道;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水藏精。
知识模块:五脏A.心、肺B.心、肝C.肺、脾D.肺、肝E.肺、肾11.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五脏12.与呼吸运动关系最密切的是正确答案:E解析:肺主自然界之气,脾主水谷之气,故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是肺和脾。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2013年考博真题试卷
二、简答题
1.气运动失常的病机
Hale Waihona Puke 2.阴阳转化的依据和条件是什么。3.肺气肃降体现在哪些方面。
4.“治未病”的概念、临床指导意义
三、论述题
1.何谓五脏相关
2.对中医和中国文化的认识(16分)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医学考博真题试卷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医基础理论
注意: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其他地方一律不给分。
一、名词解释
1.天人合一
2.丹田
3.水火不济
4.筋之府
5.胆主决断
6.宗脉
7.经筋
8.食复
9.湿性黏滞
中医基础理论(1)--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基课程试卷(1).doc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期末考试试卷1(命题教师: 试卷编号: 审核人: )适用专业 中西结合(专升本) 考试班级考生姓名 学号 班级一、选择题(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中,共40分)(一)单选题(下列五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每小题1分,共30分)1、“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补土派”代表是: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陈无择2、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有机整体,以下列那一项为中心?A.五脏 B.心神 C.六腑 D.气血 E.四时阴阳3、根据阴阳学说,下列性质属阳的是:A.寒凉 B.物质 C.成形 D.向上 E.沉静4、人体脏腑组织结构中,性质属阴的是:A.下部 B.上部 C.六腑 D.体表 E.背部5、阴阳最初的涵义是:A.自然界天地 B.四季的冬夏 C.自然界水火D.昼夜的明暗 E.日光的向背6、肺的五行归类是:A.水 B.火 C.土 D.木 E.金7、五行学说中“水”的特性是:A.炎上 B.润下 C.曲直 D.稼穑 E.从革8、下列属于“火”行的六腑是:A.小肠 B.大肠 C.胆 D.胃 E.膀胱9、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A.金与火 B.水与火 C.木与土 D.水与木 E.水与土10、下列哪一个属于五行相克关系传变:A.肝病及心 B.心病及脾 C.肾病及心 D.脾病传肺 E.肺病及肾11、具有“主行水”作用的五脏是:A.脾 B.肝 C.心 D.肺 E.肾12、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五脏是:A.肺 B.肾 C.脾 D.肝 E.心13、肾之液为:A.泪 B.唾 C.涕 D.涎 E.汗14、目为何脏之窍?A.心 B.肺 C.肝 D.肾 E.脾15、“血之余”是:A.发 B.爪 C.齿 D.皮 E.毛16、与脾相表里的腑是:A.胆 B.膀胱 C.大肠 D.小肠 E.胃17、“水火既济”是指:A.心与肾的关系 B.脾与肾的关系 C.肺与肾的关系D.心与脾的关系 E.肝与心的关系18、“上焦如雾”,实际是指何作用?A.心主血脉 B.肺主气 C.肺主治节D.胃的受纳 E.心肺的输布气血19、下列属于奇经八脉的是:A.手太阴肺经 B.足阳明胃经 C.督脉 D.足太阴别络 E.足少阳经别20、具有善动不居、侵袭阳位致病特点的病邪是: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暑邪 E.燥邪21、具有阻遏阳气,趋下的外感致病邪气是: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暑邪 E.燥邪22、与情志抑郁最为相关的因素有:A.心神不守 B.肝失疏泄 C.肝气升发太过 D.髓海空虚E.心神不足23、下列具有使气机向上的致病因素是:A.大喜 B.惊骇 C.卒恐 D.暴怒 E.过悲24、真寒假热的病机是:A.阴盛格阳 B.阴盛阳虚 C.大汗亡阳 D.阴阳俱衰 E.阳盛格阴25、在阴阳失调中,最易导致实热证的是:A.阳虚阴盛 B.阳盛格阴 C.阳损及阴 D.阴偏盛 E.阳偏盛26、“阴胜则阳病”是根据阴阳学说的哪一原理: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消长平衡 C.阴阳互根互用D.阴阳交感 E.阴阳相互转化27、“阴损及阳”是根据阴阳学说哪一原理: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消长平衡 C.阴阳互根互用D.阴阳交感 E.阴阳相互转化28、临床上治疗大汗、心慌、气短时用补气法,其病机是:A.气能生津 B.津能载气 C.气能摄津 D.津能生气 E.气随津泄2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A.实寒证 B.虚热证 C.实热证 D.虚寒证 E.以上都不是30、病人出现大量腹水,呼吸喘促,大小便不利等急重症状,应采用哪种治则?A.虚则补之 B.标本兼治 C.通因通用 D.急则治标 E.缓则治本(二)多选题(下列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2001中医基础理论 注意: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其他地方一律不给分。 一、名词解释
第1页 共1页
1、泻南补北 2、七冲门 3、阳中求阴 4、伏而后发 5、气随血脱 6、心肾不交 7、泻南补北 8、阴中求阳 9、五行制化 10、阴阳格拒 二、问答题 1.心与肾的生理病理关系。 2.何为阴阳格拒,阴胜格阳 阳胜格阴的真假寒热临床如何辨别? 3.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和意义。 4.经脉和络脉的区别和联系。 5.气血的关系。 6.何为气机和气化?相互联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