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特点和评定-继续教育学习班(花木) 2014.4.19.

合集下载

脑卒中康复评定及量表

脑卒中康复评定及量表

脑卒中评定及量表1.肌力评定(MMT)MRC分级法2.肌张力评定改良Ashworth量表标准3.脑卒中恢复Brunstrom分期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分级4.疼痛评定VAS疼痛评分标准(0分-10分)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分一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分-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

5.平衡功能评定Berg Balance Scale中文版6.步态评估步态评估量表7.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ADL项目完全依赖1级最大帮助2级中等帮助3级最小帮助4级完全独立5级修饰洗澡进食用厕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上下楼梯床椅转移平地行走坐轮椅*112222223313355555588344888888121245510101010101015155注:*表示仅在不能行走时才评定此项评定结果:正常100分;≥60分,生活基本自理41-59分,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21-40分,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20分,生活完全依赖8.意识障碍评定Glasgow昏迷量表注:GCS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运动反应3个项目,应用时,应分测3个项目并计分,再将各个项目的分值相加求其总和,即可得到病人意识障碍的客观评分,见上表。

GCS量表总分范围为3-15分,正常为15分,总分低于7分者为浅昏迷,低于3分者为深昏迷。

若GCS评分为3-6分说明病人预后差,7-10分为预后不良,11-15分为预后良好。

应用GCS评估病伯反应时,必须以最佳反应计分。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特点和评定-继续教育学习班(花73页PPT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特点和评定-继续教育学习班(花73页PPT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特点和评定继续教育学习班(花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脑卒中运动障碍的评定与治疗

脑卒中运动障碍的评定与治疗

PASS BBS 站起走计时测试
脑卒中姿势评定量表
(posture assessment of stroke scale, PASS)
1.从仰卧位到患侧卧位 2.从仰卧位到健侧卧位 3.从仰卧位到坐在检查台边缘 4.从坐在检查台边缘到仰卧位 5.在没有扶持下坐 6.从坐位到站立位 7.从站立位到坐位 8.在扶持下站立 9.在没有扶持下站立 10.站立,从地板上捡起一支铅笔 11.健侧下肢站立 12.患侧下肢站立
上肢共同运动
• 上肢屈曲共同运动
– 肩胛骨内收(回缩)、上提
– 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 – 肘关节屈曲 – 前臂旋前(后) – 腕和手指屈曲
手抓同侧腋窝前
• 上肢伸展共同运动
– 肩胛骨前伸 – 肩关节内收、内旋 – 肘关节伸 – 前臂旋前 – 腕和手常为伸腕、屈指
坐位时手伸向两膝之间
5
上运动神经元综合症表现
站起走计时测试 Hoffer步行能力分析 Holden步行功能分类 时间、距离测定 实验室步态分析
步行能力评定(半定量)
Hoffer 步行能力分级
分级
评定标准
Ⅰ 不 能步 行( nonambulator) 完 全 不 能 步 行
Ⅱ 非功能性步行
治疗性步行:
( nonfunctional ambulator)
脑卒中康复新理念
长期治疗 Long term plan
功能性治疗 Functional training
强化治疗 Constrained therapy
综合治疗 Comprehensive program
早期介入 Early intervention
为什么要早期介入康复:致残率高
• 国内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作者:张其乐等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46期脑卒中病情稳定48小时后尽早接受全康复治疗脑卒中的早期康复一直是康复领域专家推崇的理念,但是过去对康复介入的时机存在争议,现通常主张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以后开始介入康复治疗(脑出血患者脑水肿程度相对较重,一般主张发病后1~2周,病情稳定后开始康复治疗)。

对伴有严重的并发症或者合并症,如血压过高、严重的精神障碍、重度感染、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功能不全、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或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待病情稳定48小时后方可逐步进行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治疗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床上良肢位摆放和体位改变、呼吸训练等,还应当包括鼓励患者重新开始肢体活动和参与社会活动。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早期康复可以防止深静脉血栓、皮肤病变、关节挛缩、便秘和肺炎等并发症,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受损的功能,减轻残疾的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康复介入得越早,功能恢复越好。

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研究结果提示,在脑卒中后2周内开始康复,可以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因此,脑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48小时后应尽早接受全康复治疗,循序渐进,促进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最常见的类型是偏瘫,主要是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病灶所致。

此外,瘫痪类型还包括单瘫、交叉瘫、四肢瘫、颅神经麻痹等。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

偏瘫的程度大致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完全性瘫痪。

依照病程和病情发展可大致分为迟缓性瘫痪和痉挛性瘫痪,可细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或恢复早期、恢复中后期和后遗症期4个时期。

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而且使患者产生相应的心理障碍。

控制痉挛、纠正异常运动模式痉挛是一种因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性肌张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由脑卒中引起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而发病。

脑卒中最常用的运动功能评定法

脑卒中最常用的运动功能评定法

脑卒中最常用的运动功能评定法
脑卒中后行为活动功能障碍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卒中发病本身还是治疗的复发和康复。

为了确定病人的行为活动功能水平,最常用的技术是评定法,例如Fugl-Meyer运动
功能评定法。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是由丹麦脑卒中研究者沃尔夫冈·弗格尔·迈耶
(W.Fugl-Meyer)于1975年发表的,它是有系统的、结构化的描述病人全身运动活动功
能的评分标准,包括肢体的形态结构,运动系统的张力和协调,脊髓的拓扑功能,以及定
向运动和习得性运动的功能。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包括三项,即肢体评分项(upper extremities:UE)、
下肢评分项(lower extremities:LE)和全身学评分项(total:TOT)。

肢体评分项(UE)共分为26个项目,包括肢体活动,活动协调,旋转,准确性,抓握,发现,定向,静态力量和可视项目等,每项目最高得分是100分,总分的范围从0到100分。

全身评分项(TOT)是将UE和LE的总得分除以2得到的结果,范围也是0到100分。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用在评估脑卒中发病病人的功能状况上十分有效,帮助临床医生准确、细致、全面地评估,查明康复计划恢复治疗进展情况,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
方案。

卒中后运动障碍病

卒中后运动障碍病

卒中后运动障碍病:请留心患者“一举一动”中国医学论坛报2014-08-03发表评论分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商慧芳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已成为引起全球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由脑血管病继发的运动障碍病非常常见,占继发性运动障碍病的22%,临床医生对其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卒中后运动障碍病的发生率为1%~4%,平均发病年龄为60~70岁,可早至儿童期,晚至90余岁。

运动障碍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以舞蹈症最为多见,其次为肌张力障碍。

瑞士洛桑医院卒中登记研究统计了连续就诊的2500例卒中患者,其中29例患者出现运动增多,舞蹈症占38%,肌张力障碍占17%,肢体抖动、肌阵挛-肌张力障碍均占10%,刻板症、扑翼样震颤均占7%,肌阵挛、震颤和静坐不能均占3%。

厄瓜多尔注册研究分析了1500例卒中患者,结果有56例(4%)出现运动障碍病,其中舞蹈症占36%,肌张力障碍占29%,震颤占25%,帕金森病占11%。

卒中后运动障碍可急性起病,作为急性卒中的一种临床表现,如偏身投掷症和扑翼样震颤,可延迟起病进而逐渐进展,亦可由一种运动障碍病演变成另一种运动障碍病,如在急性卒中后短期内首先出现偏身投掷症,然后演变为偏身舞蹈症,最后转变为偏身肌张力障碍。

卒中后发生运动障碍病的潜伏期从数小时到数年不等。

潜伏期长短和病变首次发生的年龄有关,通常年龄越小其潜伏期越长。

有研究发现,婴儿期卒中的患者其偏瘫肢体发生偏侧肌张力障碍的潜伏期是42.8年,而成人平均潜伏期为1.4年。

运动障碍病的表现类型和潜伏期长短有关,如一项纳入56例患者的研究发现,卒中后舞蹈症最早出现,而帕金森病最晚出现。

卒中部位与原因卒中后运动障碍病常累及单侧躯体,大脑病灶常导致病灶对侧躯体症状,小脑病灶常导致病灶同侧躯体症状。

瑞士洛桑医院卒中登记研究发现,卒中后运动障碍病最常见的病变部位是基底节(44%),其次是丘脑(37%);最常见的卒中类型是小血管病相关的深部小梗死灶。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价与康复资料讲解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价与康复资料讲解

大脑分工协作
左脑理性:雄辩家和科学家(抽象思维),但刻板 右脑感性:艺术家(想像强,充满激情与创造力),不擅言辞
左右侧脑功能的差异
(1981诺贝尔医学生理奖罗杰·斯佩里)
右脑(本能脑,潜意识脑)
1.图像化机能(企划力、创造力、想象力) 2.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灵感、透视力、直觉力等 ) 3.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心算、数学) 4.超高速大量记忆(速读、记忆力)
思考
问题1: 认知功能各个领域之间是否相互关联? 问题2:如何客观评价认知障碍和制定有效的训练方案? 问题3:认知功能评估和康复方案遵循哪个理论框架?
三、认知障碍的评估
评估的重要性:康复始于评估、没有评估就没有康复 评估目的:找准靶子,才能有的放矢 评估原则:综合性、客观性、动态性 评估工具:特异性、敏感性、信度和效度
脑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检查表 NCSE(neurobehavioral cognitive status examination) 内容:8方面:意识、定向、注意力、语 言(包括理解、复述、命名)、空间结构 、记忆、计算、推理(包括类似、判断)
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成套测验 LOTCA(Loewenste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ognition assessment battery) 内容:6大方面26项测试
问题2:认知康复训练是否有效?
• 认知可塑性 • 神经可塑性
二、认知康复训练的可塑性研究
(一)行为水平的认知可塑性
※ 训练效应(training effects) 训练可提高目标认知任务的行为表现
※ 迁移效应(transfer effects) 将训练后目标能力的改善运用到新任务情境 ◎ 近迁移:迁移任务与训练任务涉及的能力相同 ◎ 远迁移:迁移任务与训练任务涉及的认知能力不 同, 或者是对日常生活能力的迁移

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价

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价

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价脑卒中(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体和生活影响。

康复训练作为脑卒中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帮助患者重获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价方法及其意义。

一、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的意义脑卒中后,患者可能出现言语障碍、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各种后遗症。

康复训练通过系统的训练和治疗手段,可以促进脑部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行走、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床位占用时间,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二、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的评价指标1. 生活自理能力评价:通过自理能力评定量表(如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进食、梳洗、穿衣等日常生活活动的完成情况,评估患者康复训练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变化情况。

2. 运动功能评价:通过改良Rankin量表、Fugl-Meyer量表、Brunnstrom量表等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评估患者在康复训练后的运动功能进展和改善程度。

3. 言语功能评价:通过艾伦言语评估表(Articulation Assessment)等评定患者言语功能的恢复情况,评估患者康复训练后的言语能力提升程度。

4. 认知功能评价:通过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等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情况,评估患者康复训练后的认知水平提升情况。

三、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价方法1. 观察法:医护人员通过观察患者的日常行为、康复训练的表现和进展情况,评价患者的康复状况。

观察法是常用的康复训练效果评价方法之一,但主观性较强,容易受到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2. 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康复训练效果调查问卷给患者或其家属,获取康复训练后的主观评价和感受。

问卷调查法可以客观反映患者对康复训练效果的满意度,但也受到被试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3. 评定量表法:使用专业的评定量表,如前文提到的Barthel指数、Fugl-Meyer量表、MMSE等评定量表,通过对患者进行定量评分,客观评价康复训练的效果。

康复评定丨脑卒中治疗需要的运动功能评定

康复评定丨脑卒中治疗需要的运动功能评定

康复评定丨脑卒中治疗需要的运动功能评定一、痉挛的评定1、改良Ashworth分级法改良Ashworth分级法的原理与PROM检查法相似,同时,评定时还需要考虑阻力出现的角度,并要求将被动运动的速度控制在1s内通过全关节活动范围。

评分标准详见下表。

2、Penn分级法Penn分级法以自发性肌痉挛发作频度来划分痉挛严重程度,评分标准详见下表。

3、Clonus分级法Clonus分级法是以踝阵挛持续时间分级的方法,评分标准详见下表。

二、Brunnstrom分期Brunnstrom认为,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大都遵循一个大致相同的发展和恢复过程,并根据肌张力和运动模式的变化情况将其分为弛缓、痉挛、共同运动、部分分离运动、分离运动和基本正常六个阶段。

三、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量表是在Brunnstrom分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量表包含5个方面,共50项,评分等级采用3分制(0~2分),总计226分,其中运动100分、平衡14分、感觉24分、ROM44分、疼痛44分。

运动方面又分为上肢36分、腕手30分和下肢34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越好。

四、Carr-Shepherd评定Carr-Shepherd运动功能评定(motor assessment scale,简称MAS)是基于MRP技术设计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主要在澳洲应用,随后推广至其他国家。

该量表具有操作简单、针对性强等特点,包括8项运动功能评定及1项全身肌张力评定,共9项内容,其中全身肌张力不列入总分,只作参考,每项得分为0~6分,8项总分为48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越好。

>33分者轻度运动障碍、17~32分者为中度运动障碍、0~16分者为重度运动障碍。

五、平衡功能评定(一)定性评定1、三级评定法即静态平衡、自动态平衡和他动态平衡,包括坐位平衡和站位平衡。

1)静态平衡:坐/站位,维持身体直立不动的能力,通常以2分钟为标准。

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的临床评估与弥散张量成像的应用

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的临床评估与弥散张量成像的应用

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的临床评估与弥散张量成像的应用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卒中后运动障碍,卒中后步行功能的恢复情况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

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神经影像学及其相关生物学标志物(如弥散张量成像)已成为预测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复习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临床评估方法及相关神经功能影像学文献。

总结卒中后患者步行功能障碍的临床评估方法,主要有足印目测法、录像法、量表评定法、三维步态分析。

并重点讨论如何运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预测卒中后步行功能,从而为脑卒中后步行康复计划制定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Abstract] Walking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is a common post-stroke dyskinesia,and the recovery of walking function after stroke directly affects the patient’s life abili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uroimaging technology,neuroimaging and its related biological markers(for example,diffusion tensor imaging)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edict the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 after stroke. In this paper,the clinical assessment methods of walking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were summarized,by reviewing the clinical assessment of walking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and related neurological imaging literature. There are footprint visual method,video method,scale evaluation method and three-dimensional gait analysis. And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use th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technique to predict the walking function after stroke,so as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rationality of walking rehabilitation plan after stroke.[Key words] Stroke;Walking function;Brain remodeling;Diffusion tensor imaging雙足直立步行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哺乳类动物的典型特征,也是人类进行移动和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能力。

脑卒中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

脑卒中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

(14)肩0o,肘屈90o,前 不能屈肘或前臂不 肩肘位正确,基本
臂旋前旋后
能旋前
上能旋前、旋后
(15)肩关节外展90o, 肘伸直,前臂旋前
开始肘关节就屈曲, 前臂偏离方向不能 旋前
可部分完成这个动 作或者在活动时肘 关节屈曲或前臂不 能旋前
5. 脱 离 协 同运动的 活动
(16)肩关节前屈举臂 过头,肘伸直,前臂中立 位
在髋关节伸展位 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屈膝
髋 或关 在节 进0行度时时髋膝关能节屈屈曲曲,但<90度,能自如运动
不能自主活动 能部分背屈
能充分背屈
6. 反 射 亢 进 ( 坐 位)
(14)查跟腱、膝和 膝屈肌三种反射
2-3个明显亢进
1个反射亢进或2个反射活跃
活跃的反射不超 过一个
7. 协 调 能 力 与 速 (15)震颤
分级 Ⅰ Ⅱ Ⅲ Ⅳ
临床意义 严重运动障碍 明显运动障碍 中度运动障碍 轻度运动障碍
谢谢观看
感谢阅读
• 感谢阅读
(23)腕环形活动
不能进行
活动费力或不完全 正常完成
2
评定方法
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 ——上肢:坐位(66分)
项目
评定标准
0分
1分
2分
(24)集团屈曲 不能屈曲
能屈曲但不充分
能完全主动屈曲
(25)集团伸展 不能伸展
能够松开拳
能充分的主动伸 展
(26)钩状抓握 不能保持要求位置 握力微弱
微弱运动
几乎与对侧相同
4.伴有协同运动 (10)膝关节屈曲 无主动运动 的活动(坐位) (11)踝关节背曲 不能主动背屈
膝关节能从微伸位 屈曲,但<90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射异常
• 脑损伤后,高级与低级中枢之间的相互调节、制约功能受到破坏
• 损伤平面以下的各级中枢失去了上一级中枢的控制 • 正常的反射活动丧失:平衡反射,调整反射能力减弱
• 原始的、异常的反射活动被释放,夸张地出现:反射性肌张力异
常,一些原始的脊髓反射和脑干调控的姿势反射却明显亢进 • 肢体协调、控制、平衡功能的异常
异常
脑干 (姿 势反 射)
异常
异常 异常
阳性支撑反 立位,腋下支 数次利用足底跳起——足底着 应 撑 地时,下肢伸肌张力过高
人体反射与调控水平
调控
水平
脑干
反射
体 位
反 应 头转向一侧——身体随之 同向转动
阳性
意义
异常
颈调整反射
仰卧,头中立位
(调整
反射) 两栖动物反射 俯卧位,上肢伸 抬高一侧骨盆——同侧上 过头,下肢伸展 下肢自动屈曲 正常

特点
• 半随意运动
• 由意志诱发 • 不随意志改变
• 固定的运动模式
共同运动

部 位 屈肌共同运动

伸肌共同运动
肩胛骨
肩关节 肘关节 前 臂
上提、后缩
外展、外旋 屈曲 旋后 屈曲
前伸
内收、内旋 伸展 旋前 伸展
腕关节
指关节
拇 指
屈曲
屈曲、内收
伸展
伸展
共同运动

部 位 屈肌共同运动 上提 屈曲、外展、外旋 屈曲 背屈、内翻 背屈 伸展、内收、内旋 伸展 跖屈、内翻 跖屈
• 外界刺激对皮质下中枢的易化作用增强
• 肢体失去正常功能

粗大异常的运动模式
• 联合反应
• 共同运动
联合反应

联合反应
• 偏瘫时,患侧完全不能产生随意收缩
• 当健侧肌肉用力收缩时,其兴奋可波及到患侧,引起
患侧肌肉的收缩

特点
• 是异常反射,非随意运动
• 伴随痉挛出现
• 按照固定模式出现
联合反应
种 类 一侧肢体用力 另一侧肢体反应 1、对侧性联合反应
⑴上肢(对称性)
健肢屈曲
健肢伸展
患肢屈曲
患肢伸展 患肢内收、内旋 患肢外展、外旋 患肢伸展 患肢屈曲 下肢屈曲
⑵下肢(对称性)
健肢内收、内旋 健肢外展、外旋
⑶下肢(相反性)
健肢屈曲 健肢伸展
2、同侧性联合反应
上肢屈曲
上肢伸展
下肢伸展
联合反应
种 类 一侧肢体用力 另一侧肢体反应 1、对侧性联合反应
二、反射异常 三、肌张力异常—出现异常的肌痉挛模式 四、运动协调控制障碍 五、平衡功能异常




一、粗大异常的运动模式

中枢对运动的影响
• 易化:大脑皮质、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
• 抑制:大脑皮质抑制区、小脑皮质抑制区、纹状体

脑卒中
• 高级中枢神经元受损
• 低级中枢失去高级中枢的控制
• 脊髓反射异常亢进 • 一些原被高级中枢抑制的反射释放
⑴上肢(对称性)
健肢屈曲
健肢伸展
患肢屈曲
患肢伸展
联合反应
种 类 一侧肢体用力 另一侧肢体反应 1、对侧性联合反应
⑵下肢(对称性)
健肢内收、内旋
健肢外展、外旋
患肢内收、内旋
患肢外展、外旋
共同运动

共同运动
• 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活动时,引发的一种组合活动 • 是定型的,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应的强度都是相 同的,没有选择性运动 • 本质是当高位中枢神经损伤后,失去了对脊髓的控制 ,出现了脊髓水平控制下的原始运动,所以也见于刚 出生的婴儿
• 戈尔登氏征
人体反射与调控水平
调控 水平 反射 体 位 仰卧,下肢伸 展 仰卧,一侧下 伸肌伸张反射 肢伸展,另一 脊髓 交叉性伸展1 侧下肢屈曲 仰卧,一侧下 肢伸展,另一 侧下肢屈曲 交叉性伸展2 仰卧,下肢伸 展 反 应 刺激足底——刺激侧下肢 出现屈肌反应 刺激屈曲侧下肢的足底— 阳性 意义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人体反射与调控水平
调控 水平 反射 体 位 仰卧,下肢伸 展 反 应 刺激足底——刺激侧下肢 出现屈肌反应 阳性 意义
反射异常

损伤平面以上的反射活动减弱或消失
• 大脑皮层及小脑平衡反射、调整反射减弱或消失

损伤平面以下低位中枢反射亢进
• 脊髓反射——肌紧张反射、腱反射亢进
• 延髓反射——姿势反射亢进

已被抑制的一些原始反射释放
• 病理反射(+)
• 霍夫曼反射(Hoffmann`s)
• 巴彬斯基氏征(Babinski`s) • 奥本汉姆氏征

伸肌共同运动
骨盆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趾关节
粗大异常的运动模式的影响

缺乏自主运动 不能抗重力运动 不能完成选择性运动 不能进行功能性活动 不能完成精细运动 不能完成不同速度的运动





二、反射异常

反射
• 发育过程中建立,并不断完善
• 调节各肌群间的肌张力,维持整体和局部平衡
• 在正常生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人体反射与调控水平
调控 水平 反射 体 位 反 应 阳性 意义
仰卧倾斜反射
俯卧倾斜反射
大脑 皮质 坐位反射 (平 衡反 射) 跪位反射 迈步反射
膝手位反射
足背屈反射
仰卧于平板,将平板向一侧倾斜——抬高侧 四肢伸展 肢体外展伸直 俯卧于平板,将平板向一侧倾斜——抬高侧 四肢伸展 肢体外展伸直 推身体向一侧倾斜——受力侧 膝手位 肢体外展伸直 将上肢向一侧牵拉——对侧肢 坐位 体伸直外展 将上肢向一侧牵拉——对侧肢 跪位 体伸直外展 使患者向不同方向移动——向 立位,腋下 不同方向提脚,向不同方向迈 支撑 出一步 立位,腋下 让被检查者向后方倾斜——踝 支撑 关节背屈
屈肌收缩反射
异常
—出现伸直反应
异常
伸展侧下肢屈曲时——屈
侧下肢伸展
轻扣一侧大腿内侧——对 侧下肢内收、内旋、屈趾
异常
异常
人体反射与调控水平
调控 水平
反射 体 位 反 应
阳性 意义
异常
使头转向一侧——转向侧肢体 非对称性紧 仰卧,头中立 伸展,对侧肢体屈曲(张力过 张性颈反射 位,四肢伸展 高) 头部前屈——上肢屈曲、下肢 四肢立位,或 对称性紧张 伸展(张力过高) 趴卧在检查者 性颈反射 头部后伸——上肢伸展、下肢 双膝上 屈曲(张力过高) 仰卧位,四肢 伸肌紧张度过高 紧张性迷路 伸展 身体屈肌张力过高,伸肌张力 反射 俯卧位,头部 过低 处于中间位 联合反射 仰卧位或坐位 一侧用力时,对侧出现相应反 应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特点及评定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康复医学科 宋 凡 副教授
脑卒中

偏瘫
•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 • 病灶对侧上、下肢的瘫痪 • 病侧锥体束损害导致
• 下行运动控制
• 伴有锥体外系的损害
• 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的运动、
• 维持、失去肢体的正常功能—表现为粗大异常的运动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