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规划简介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李百浩郭建黄亚平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图11840年以前上海县城图资料来源:christianHennot&zhengzu’an,AtlasdeShanghaiEspacesr。
presentationsde1849aJours1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在中国近代城市史上,上海与汉口、天津等开埠城市一样,其城市规划都不是以T业化为起点的。
1843年的开埠通商、建立租界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西方国家借助租界的殖民化促成了上海的城市化、近代化,其实质是商贸化。
商贸化带来了新市区、大城市的产生。
1927年上海特别市建立,成立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近代城市规划逐步形成。
上海loo余年的发展建设.虽然有三方四界的行政主体.但城市规划的成立.也是由局部规划到整体规划的发展过程。
根据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特点,结合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其演变历史分期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6个时期(表1):1.1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老城区改造(1843~1927)第1期: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1895)第2期:既有城市改造与发展(1895~1927)1.2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市局部地区规划(1927~1942)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市规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的延续(1937—1942)1.3第三阶段: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及城市总体规划(1942—1949)第5期: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近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导人(1942~1945)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1949)第1期与第2期,以1895年中国第一个市政机关——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局的成立为区分.并且同年,甲午战争爆发、中日《马关条约》订立。
第一、二阶段的区分是1927年7月(民国十六年),上海被定为特别市,开始大上海市中心区计划。
第3期与第4期,以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日本军队全面侵入上海为区分。
上海市南翔双塔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上海市南翔双塔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11-14(一)规划范围:本风貌区范围为由民主街-沪宜公路-德华路-规划道路东侧所围合的区域,总面积为20.40公顷。
本规划范围即为本风貌区的范围。
(二)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3、《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2003年4、《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3年5、《上海市郊区及浦东新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范围》,2005年(三)规划目标:(1)保护历史建筑与传统街道风貌,梳理空间结构,挖掘文化内涵,强化老街地区的历史风貌与特色。
(2)通过对风貌区的土地使用进行调整,使城镇的功能布局趋于合理,使双塔地区的区位价值得以发挥出其应有的经济效应。
(3)通过对该地区建筑环境的利用与整治,改变建筑景观不协调、建筑品质不高的现状,并结合云翔寺及其周边地区的已完成的改造,复兴南翔城镇传统商业中心区。
(四)功能定位:本风貌区确定为以宗教活动、文化休闲、旅游观光以及商业和服务业有机结合的城镇传统服务地区。
本规划着重对本风貌区全面提升文化品质和环境品质,同时保留部分居住功能,优化拓展商业服务功能,复兴城镇传统中心。
(五)风貌特征:上海市南翔双塔历史文化风貌区是嘉定区南翔镇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城区。
本风貌区以始建于五代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翔双塔及近期恢复的云翔寺等宗教建构筑物为中心,横沥河、走马塘两河道穿越基地而过,两岸风貌具有江南水乡的典型特征,沿共和街、人民街、胜利街等街巷及河岸保存有一定数量清代至民国时期传统建筑群,传统建筑包括民居及商业店铺等建筑类型。
本风貌区集中反映了上海郊区以重要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市结合形成城镇中心的传统江南城镇风貌特点。
(六)主要规划控制指标:1、建筑保护与更新规划控制本次规划将风貌区内的建筑按保护与更新类别确定为五大类,分别为:保护建筑、保留历史建筑、一般历史建筑(1975年以前建造)、必须拆除的建筑、其他建筑(1975 年以后建造)。
松江古城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松江古城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精神,我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得到区四套班子领导的充分重视,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
感奋之余,抒发一孔之见。
一、划定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意义在本区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松江历史文化风貌区蕴含着上海之根特有的精神财富;历史文化风貌区中的文化遗产,是千秋万代松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瑰宝。
作为城市记忆、城市生命符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具有历史文化传承、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功能,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
韩正市长指出,建设是发展,保护也是发展。
这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
上海城市规划局对来上海的外国友人作过调查,外国朋友对上海记忆犹新的地方有三处:一是豫园,二是外滩,三是新天地。
上海数以万计的高楼没有给人留下深刻记忆,而这三处作为城市文化的生命符号,谱写出史诗般的城市经典乐章。
在大拆大建之后,划定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意义显而易见。
二、松江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基本概况2005年10月2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上海市郊区及浦东新区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其中松江历史文化风貌区共有三处:一是占地面积66公顷的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二是占地面积30.7公顷的松江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三是占地面积13.2公顷的泗泾下塘历史文化风貌区,三处共计占地面积为109.9公顷,1648.5亩土地面积,约1.1平方公里。
从目前情形来看,上述三处,以松江仓城和泗泾古镇二处相对原汁原味;以历史的、文化的、原始风貌的标准来考量,又以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地理位置、文化积淀、文物资源、社会影响为先,该区域之中的文物古建筑数量占据松江半壁江山,有一百多处,其中不可移动文物登记保护单位81处,标志性的古建筑有颐园、三、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定位原则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风貌区面积25万平方米,占地约375亩。
近代上海历史发展中的月份牌
近代上海历史发展中的月份牌1. 引言1.1 月份牌的起源月份牌起源于19世纪,源自西方的时间概念在近代上海得到传播和发展。
最初,月份牌是为了衡量时间而设置的,以方便人们了解当天的日期和月份。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月份牌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城市标识和文化符号。
起初,月份牌的设计比较简单,只有数字和月份的字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月份牌的设计也不断创新,有的还附带了一些风格独特的图案和装饰。
在上海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这些月份牌,它们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月份牌不仅仅是一种时间标记,更是上海城市的象征和记忆,反映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和历史底蕴。
在当今社会,月份牌作为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仍然被人们传承和珍视,成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景观。
1.2 月份牌在近代上海的作用月份牌在近代上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月份牌作为标志性建筑物和地标,有助于居民和游客找到目的地,提高了城市的辨识度和交通效率;月份牌的设计风格和布局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风貌,具有一定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月份牌的设置和规划也反映了城市管理和规划的水平,体现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形态的演变。
月份牌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上海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月份牌在近代上海的作用不仅是指引方向和交通标识,更是展现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窗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2. 正文2.1 月份牌的种类和设计在上海的近代历史发展中,月份牌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符号。
月份牌的种类和设计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文化风貌。
月份牌可以根据材质分为不同种类,包括木质、铁质、铝质等。
这些不同材质的月份牌在设计和制作上都有所不同,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设计理念。
木质月份牌通常采用传统的木雕工艺,图案多为花鸟图案或当时社会风景,展现出一种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铁质和铝质月份牌则更加现代化,设计简洁大方,字体清晰,符合当时的都市化发展趋势。
亲水案例——徐汇滨江
W T
概况 历史演变 规划分析 亲水空间
案例分析
徐汇滨江核心商务区
价值界定
区域内的土地价值界定:
公共价值区:龙腾大道以东地区,滨江公共开发空间和商业文化特别发展单元。 一级价值区:龙腾大道以西,云谣路以东区域,景观价值最高。 二级价值区:云谣路以西、云锦路以东区域,交通便利。 三级价值区:云锦路以西区域,作为腹地空间开发与滨江开发的联系枢纽地区。
概况 历史演变 规划分析 亲水空间
案例分析
徐汇滨江
图名
驳岸设计
既有水岸
活化水岸
活化城市界面
涵容江水
北票码头与南浦站共有的钢筋混凝土高桩码头被改造成亲水平台。码头存在一些宽度0.3~3m不等的缝隙,为了保证游人使用安全,现浇了钢筋混凝土,填补了这些缝隙。
概况 历史演变 规划分析 亲水空间
18线仓库和户外露台空间
概况 历史演变 规划分析 亲水空间
案例分析
徐汇滨江
活动场地照片
活动方式设计
在滨江行进路线上分区域布置了篮球场、攀爬墙、滑板场地和大片的绿地,各具特色的活动空间为各种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概况 历史演变 规划分析 亲水空间
案例分析
徐汇滨江
龙华港桥照片
跨水设计
区位交通优势。 土地资源优势。 岸线资源优势。 科技文化历史资源优势。 产业基础优势。
对接上海城市转型的机遇。 对接后世博效应延伸的机遇。 对接徐汇区发展战略的机遇。
配套设施建设尚未到位。 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薄弱。 区域交通网络有待加强。 旧区居住环境亟需改造。
新兴商务区数量众多,同质化倾向严重 周边产业层次不高,与滨江产业关联性不强 区位优势决定了土地价格较高,大大提升企业的商务成本
上海_完善政府管理机制保护城市历史风貌_伍江
上海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历史建筑和历史地区的保护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严格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保护了城市历史风貌,提升了城市品位,弘扬了都市文化,塑造了城市精神,凸现了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
上海市现有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9年、1994年、1999年、2005年先后分四批确定了632处,共2138幢、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的建筑为“优秀历史建筑”(其中6l处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上海确定了中心城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包括外滩、老城厢、人民广场、衡山路———复兴路、南京西路、愚园路、新华路、山阴路、提篮桥、江湾、龙华、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总面积为27平方公里,占上海市老城区的三分之一。
2005年上海又确定了郊区及浦东新区3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
一、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与机制1992年1月1日,开始施行《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近代建筑保护的地方性政府法令,上海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制度框架自此逐步形成。
该管理办法在其颁布实施后的整整11年时间里一直规范和指导着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工作;但作为一部政府行政法令,其法律地位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该管理办法仅涉及近代建筑的保护,对于城市大规模改造中成片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难以约束。
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讨论研究,2002年7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第41次会议通过《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自此,上海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一部真正法律意义上的地方性法规。
《条例》明确了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的原则,即“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利用服从保护”;并提出上海的保护工作由单体建筑的保护扩展到“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并明确应组织编制风貌区保护规划,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了区域保护的要求;条例规定的保护对象由原先对建于1949年以前的“优秀近代建筑”的保护扩展到对建成30年以上的“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
END
感谢下载
• 一个龙头(浦东开发开放) • 三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之一) • 国际航运中心
返回
二、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1、城市性质、规模
城市性质 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 航运中心之一。
到2020年,上海人口规模预测 全市实际居住人口为1600万左右, 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 模约1500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00万,城市建设用地控 制在外环线以内667平方米范围。
纽港,初步形成亚太地区航空枢纽。 建成上海国际信息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化总体
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城市的相应水平。 上海港建设的目标是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从国家整体利益
出发,统筹考虑,通力协作,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集装箱枢纽港 建设,核心是建设水深15m以上的深水港区。
4、环境建设和历史文化名 城保护
六个基本形成,即:
• 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经济规模和综合竞争力;
• 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
• 基本形成符合现代化大都市特点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布 局;
• 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 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 • 基本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体系。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以外环线以 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新 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地 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 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 中等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一 般20-30万人;中心镇是 由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 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件 较好、规模较大的建制镇, 依托产业发展而成的小城市, 人口规模一般为5-10万人;
中国城市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1. 蕃坊——完全是中国和外国人民之间友好相处,为照顾他们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集中居住地段。
其并无明显的界线,更无任何防御设施,其间也仍有中国人居住,受中国行政当局的管理。
[p80]2.邑都——邑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是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是小邑。
邑与都都是奴隶主的住地。
二者区别“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p11]3.市肆——固定的交易场所:市。
集市内一般按不同行业分为若干肆。
[p170]4.城廓——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两者均是防御性的。
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5..坊里——有正方形及矩形,大的面积达80多公顷,小的也有近30公顷。
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
夜间实行宵禁,管制十分严格,除大官及贵族以外,一律在坊内开门。
坊里是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单位。
6..关厢——城门外形成的新的地区,一般沿城外的道路成带形发展。
[p58]7.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
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8.瓦子——接近闹市或城门处,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
[p63]9.塌坊——城市供行商住宿及存储货物的地方。
[p67]10.满城——在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制造的民族矛盾的加深,在一些较重要的地区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另建有单独城墙的设防城堡。
11.四水贯都——北宋都城开封城内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
因其河道众多号称“四水贯都”。
[p62]简答题:1.简要介绍大上海计划及其意义。
“大上海都市计划”的内容是将市区建在江湾翔殷路一带;在吴淞口建港,虬江口建新码头;建真如至蕴藻浜的铁路,并与虬江码头联结;建南站,北站,并在江湾另建总站;新区内有行政区,为各种进出口商业机构;其他为住宅区,住宅区幽暗贫富分为甲乙两种。
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2006-05-22 11:53:07总则1.规划编制目的为了加强对“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以下简称“本风貌区”)历史风貌的保护,促进风貌区城市更新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结合本风貌区的实际情况,编制《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属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为本风貌区内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风貌的整体性保护以及城市建设提供依据,并指导下一层面修建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方案的编制。
本规划由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解释。
2.主要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3)、《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2003年(4)、《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3年(5)、《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范围》,2003年3.地位和作用本规划是指导本风貌区保护与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为风貌保护、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依据。
本规划对本风貌区的土地使用、建筑保护与更新、建筑建造、道路交通、绿化与公共空间、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提出具体控制性规定,在本风貌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以及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时应当遵守本规划的要求。
4.规划范围本风貌区规划范围根据2003年批准的《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范围划示》确定,为黄浦行政区的人民路—中华路以内区域,总用地面积为199.72公顷。
本规划范围即为本风貌区的范围。
5.风貌特征本风貌区是上海中心城内整体性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处以上海传统地域文化为风貌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留存有上海700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蕴藏着各个城市发展时期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历史遗存,集中体现了清末民初以后上海的传统城市生活文化。
风貌区边界明确、形态独特,区内街道交错密布、巷弄蜿延曲折、街巷景观多变、建筑类型众多,为典型的自然发展形成的城市格局。
上海老城厢详细规划
上海老城厢详细规划上海老城厢风历史貌保护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是了一座海边渔港逐步向现代城市发展演化的“起源地”,是上海本地文化的“摇篮”。
在长远的历史演进中,老城厢地区保留了上海最传统的居住生活形态,但同时也越来越显得陈旧。
建筑密度曾高达80%以上,几乎没有绿化。
区内街道空间狭窄,商业混杂,建筑年久失修,居住条件极差。
历经岁月,世事变迁,至今,许多优秀的建筑及古迹、遗址已荡然无存,能遗留下来的一些传统的历史文化建筑、古迹、遗址和历史街巷、也因居民为改善居住条件,被搭建的面目全非。
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的开发议论了20多年,始终没有大的动作。
也因1990年代前的精力和目标都集中在解决住房难、交通难、环境差的问题上,对优秀的历史文化建筑和历史地段、历史街区等的保护无暇顾及,如今,老城厢旧区整体开发已经到紧迫的程度。
为了使老城厢焕发青春,改善老城厢居民的生活条件,上海将加快了旧城改造的步伐,并出台了上海老城厢详细规划,将在2013年-2020年之间逐步完成。
目标和宗旨上海老城厢的开发,是以改善居住环境质量、保持老城厢丰富的公共空间功能与层次结构、提高老城厢整体环境品质为目标,控制公共绿地和公共场地,增加开放空间,重新构筑公共活动空间的空间联系系统和功能与层次系统。
改造历史街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在老城厢的一个历史街区内,利用传统街巷和老建筑的环境和风貌为基础;利用传统的民俗文化和市井文化为底蕴,营造一个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旅游点,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怀旧情愫的需求和对永远美好的历史的回忆。
总体规划上海老城厢拥有四个特色风貌片区:豫园地区,露香园地区、文庙地区、乔家路地。
联系这四个特色风貌片区,可形成贯穿老城厢的特色空间骨架。
豫园地区,结合方浜中路、三牌楼路、望云路、凝和路、学前街和大境路构成的“主要特色风貌轴”外,还有露香园、文庙路乔家路、和构成“次要特色风貌轴”。
上海总规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图1986 年
进入80年代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以“调整经济结构和振兴上海经济”为主题,推动城市经济恢复性增长。上海从改革 开放前的以工业为单一功能的内向型生产中心城市逐步向多功能的外向型经济中心城市发展。 新的形势迫切需要制定一个适应新的发展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1984年,在上海市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下,由上海市城市 规划设计院(现更名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上海市总体规划方案。国务院于1986年10月13日正式 批复。这是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经过国家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
图1: 苏联专家 1953年编制的上 海规划方案
图2:1959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二、主要内容: 1、发展目标 规划确定上海建设和发展的总方向是:在妥善全面地安排生产和保证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基础上,工业进一步向高、 精、大、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上海在生产、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美丽的 城市之一。 1958年1月和11月,国务院先后两次批准将江苏省的宝山、嘉定、松江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 条件。在城市发展目标与城市规模方面,当时中共上海市委指出:“上海建设和发展的总方向是:在妥善全面地安排生 产和保证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下,工业进一步向高级、精密、尖端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上海在生 产、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美丽的城市之一。”
3、生态控制 规划提出应从上海实际情况出发,在旧市区作“小文章”,近郊区作“大文章”,卫星城镇园林化。城市的大门,如港 埠、铁路、公路等都应绿化,楔入市区,以便夏季通风,降低市内温度。市区边缘规划环城绿带,其宽度1~4公里不等。 淀山湖、闸港和高桥一带,布置休养疗养区。在卫星城镇布置更多绿地,实现园林化。
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一、规划编制概述(一)目的和意义(二)规划的指导思想(三)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点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一)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二)土地利用现状(三)土地利用的特点(四)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三、土地利用需求预测(一)耕地需求预测(二)园地需求预测(三)林地需求预测(四)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需求预测(五)交通用地需求预测(六)水面(域)四、土地利用的战略思路(一)利用级差效益,盘活存量土地(二)搞好“三个集中”,实行集约利用(三)稳定耕地面积,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四)控制城市规模,合理配置城镇用地(五)开发滩涂资源,增加土地后备资源(六)开展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五、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方案(一)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基本思路(二)土地利用规划方案(三)土地利用分区六、规划实施措施(一)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二)强化规划的宏观控制(三)贯彻调整挖潜的战略思路(四)更新土地利用方式(五)建立稳定基本农田规模和提高耕地质量的保障机制(六)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控管理一、规划编制概述(一)目的和意义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有足够数量的土地作为保障;城市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求有相当数量的土地供应以支持住房建设、绿化及交通市政设施的改善;“民以食为天”,土地是源源不断提供我们粮食、蔬菜以及各种副食品的基地。
总之,土地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
立足于全民族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立足于当代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立足于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和研究土地利用与耕地保护问题,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上海是个特大城市,土地资源极其有限,耕地更加宝贵。
迈向21世纪,上海担负着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尽快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共同繁荣的历史重任。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_2020年)
2、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的发展方向 拓展沿江沿海发展空间,形成滨水城镇和产业 发展带,继续推进浦东新区功能开发,重点建设新城和中心镇,完善 城镇体系,把崇明岛作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市域空间布局结构 按照 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 以中心城为主体,形成“多 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 间布局结构。“多轴”是由 沪宁发展轴、沪杭发展轴、 滨江沿海发展轴组成,也是 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重要组 成部分。“多层”是指中心 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 所和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及 中心村五个层次。“多核” 主要由中心城和11个新城组 成。
• 一个龙头(浦东开发开放) • 三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之一) • 国际航运中心
返回
二、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1、城市性质、规模
城市性质 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 航运中心之一。
到2020年,上海人口规模预测 全市实际居住人口为1600万左右, 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 模约1500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00万,城市建设用地控 制在外环线以内667平方米范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 年-2020 年)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框架
指导思想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创新与特色 实施效果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要
求,体现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统筹规划上海的产业、能源布局、环 境、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建设。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促进经济、社 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要 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 设;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 和休闲的环境。
上海轨道交通发展史
上海轨道交通规划历史
四线一环方案,是在上述三线半一环方案的“三线”基础上,再加1条由塘桥至大 场方向的线路,既符合交通分流,也符合加强战备的要求。
盾构试验证明地铁建造可行性
• 经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对深埋方案的设计论证,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领导认识到: 在上海的地质条件下,地铁深埋,技术没有把握,土建造价较高,且难以证实它的 必要性。最终上海地铁深埋的方案被否决,探索更加科学且符合上海实际情况的施 工方案。
上海轨道交通规划历史
1959年,由上海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和上海市 公共交通公司完成对全市109万市民的住址和工 作地点的交通调查,市区客流主要流向,以经过 市中心区的经线方向统计,第一位的是东西向(中 山公园经外滩去杨树浦方向),第二位是西南至东 北向(徐家汇经人民广场去吴淞方向),第三位是 南市经曹家渡去真如方向。客流量统计:东西向为 第一,南北向为其次;从各方到达及通过市中心 区的客流,约占全市总量的1/3以上。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半径2.5公里的环向客流 量略超出于经线方向,但平均运距较短。为此提出如下的现在称为被三线半一环方 案和四线一环方案。
漕溪路段试验工程示意图
七条线方案
1984年2月9日,上海市委、市向中央、国务院报送《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 案》,其中包括《上海市地铁网络规划方案》。 《上海市地铁网络规划方案》考虑了城市交通综合治理,规划4条直径线、1条半径 线、1条环线、1条半环线(通称:“7条线”),总长176公里,137个站。
长度 (km) 37.8 64.0 40.7 22.3 17.2 33.1 45.0 41.9 46.3 36.0 66.9 59.5 39.5 16.3 567
车站 (座) 28 31 29 17 11 28 33 32 23 31 34 12 31 14 354
上海市城市历史风貌保护规划
上海市城市历史风貌保护规划
上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要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城市文化气息、提升城市艺术品位、体现历史与未来的共融,把上海建设成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海派文化氛围、高品质文化气息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1、保护的主要内容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前者着重保护好现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市级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337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2处;中心城11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以及郊区4个历史文化名镇。
后者着重继承和发扬优秀健康的地方传统文化、民俗民风、戏剧曲艺、民间工艺等。
2、保护原则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必须继承和发扬历史文脉,保护名城特色,保护及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应注重区域整体风貌的保持与延续,以及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与生活环境的整治;对个体建筑的保护应依据保护等级、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保护要求,在保护范围内改建建筑物或者在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应当符合有关规定,不得破坏原有环境风貌。
3、中心城旧区风貌保护
中心城旧区风貌(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是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在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建筑及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基础上,对中心城旧区中(包括内环线以内的浦西地区以及内环线以外的普陀区曹杨地区)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有保护价值的花园住宅、公寓、新式里弄、旧式里弄及其他有特色的建筑进行保护。
规划确定234个完整的历史街坊、440处历史建筑群,保护的历史建筑总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
上海历史规划简介
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与推广
社区文化活动策划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策划,发掘和培育本地特色文化活动 。
文化交流平台搭建
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不同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化资源共享
推动文化资源共享,鼓励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文化活动,提高文化 素养。
05
CATALOGUE
上海的未来展望
城市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交通设施建设
建设和完善交通枢纽、停车场、加 油站等基础设施,提高交通服务水 平。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01
02
03
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 生态修复工程,提高城市 绿化覆盖率,构建生态安 全屏障。
大气污染防治
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改 善空气质量,保障市民健 康。
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02
CATALOGUE
上海的城市规划历程
早期的城市规划(1843-1949)
总结词:初步探索,西方 影响
上海开埠后,西方城市规 划理念开始影响上海的建 设。
详细描述
形成了以道路为骨架,划 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如租 界区、华界区等。
建国后的城市规划(1949-1978)
详细描述
总结词:社会主义改造,功 能分区
01 03
详细描述
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海 的城市规划进入快速发展阶 段。
03
CATALOGUE
上海的现代城市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
以上海为核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成为世界级 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
城市空间布局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形成“中心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多层 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前滩规划介绍》课件
• 前滩规划概述 • 规划背景和现状分析 • 规划策略和总体布局 • 重点区域和项目规划 • 实施保障和监测评估 • 结论和展望
01 前滩规划概述
前滩地区简介
前滩地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区域 ,地处黄浦江畔,毗邻陆家嘴 金融贸易区。
该地区历史悠久,曾是上海工 业和仓储物流的重要区域。
阐述前滩地区规划对于提 升城市形象和品质的重要 性,包括城市景观、公共 空间等方面的改善。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分析前滩地区规划对于促 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 包括优化资源配置、缩小 城乡差距等方面的作用。
03 规划策略和总体布局
总体规划理念
01
02
03
04
可持续发展理念
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 发展,注重长期效益和可持续
反馈与调整
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及时反馈规划实 施情况,对不符合预期的目标和措施 进行调整。
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
公众参与规划制定
01
在规划制定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征求公众意见,提高规划的
民主性和科学性。
信息公开与透明
02
及时发布规划实施的相关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公众参与渠道
03
建立多种公众参与渠道,如听证会、座谈会等,让公众更好地
阐述前滩地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 功能定位,包括产业布局、城市形 象和公共设施等方面的规划。
交通区位优势
分析前滩地区在城市交通网络中的 区位优势,包括交通枢纽、道路和 公共交通等方面的便利程度。
现状问题分析
01
02
03
土地利用问题
评估前滩地区当前土地利 用状况,包括土地资源紧 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 方面的问题。
上海八年级历史试卷【含答案】
上海八年级历史试卷【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上海在哪个省份?A. 江苏省B. 浙江省C. 安徽省D. 江西省2. 上海的简称是什么?A. 沪B. 浦C. 沪宁D. 虹口3.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它的地理位置在哪里?A. 长江口南岸B. 长江口北岸C. 黄浦江西岸D. 长江三角洲中心4. 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5. 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它的经济发展始于哪个时期?A. 近代B. 现代C. 古代D. 当代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上海地处长江口南岸,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
()2.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港。
()3. 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
()4. 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也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5. 上海的简称是“浦”。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上海地处______口南岸,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
2.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______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港。
3. 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______朝代。
4. 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也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______。
5. 上海的简称是“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简述上海的历史沿革。
2. 请简述上海的地理位置。
3. 请简述上海的经济地位。
4. 请简述上海的港口地位。
5. 请简述上海的简称及由来。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分析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2. 请分析上海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 请分析上海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4. 请分析上海在港口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5. 请分析上海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分析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条件和优势。
2. 请分析上海在近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七、实践操作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设计一条上海历史文化旅游路线,包括主要景点和简介。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
2、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的发展方向 拓展沿江沿海发展空间,形成滨水城镇和产业 发展带,继续推进浦东新区功能开发,重点建设新城和中心镇,完善 城镇体系,把崇明岛作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市域空间布局结构 按照 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 以中心城为主体,形成“多 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 间布局结构。“多轴”是由 沪宁发展轴、沪杭发展轴、 滨江沿海发展轴组成,也是 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重要组 成部分。“多层”是指中心 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 所和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及 中心村五个层次。“多核” 主要由中心城和11个新城组 成。
1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框架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创新与特色创新与特色实施效果实施效果一指导思想根据党中央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要求体现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统筹规划上海的产业能源布局环境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建设
4、环境建设和历史文化名 城保护 以绿地建设和环境保护、 治理为重点,提高城市综合环 境质量;加强城市设计,保护 城市传统风貌,改善城市空间 景观,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 的生态环境。 绿化建设的规划目标 到 2020年,人均公共绿地指标 大于10平方米,人均绿地指标 大于2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大 于35%。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以外环线以 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新 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地 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 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 中等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一 般为20-30万人;中心镇是 由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 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件 较好、规模较大的建制镇, 依托产业发展而成的小城市, 人口规模一般为5-10万人;
返回
EN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市重要
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中等规模城市。规划新城11个,分别是宝山 、嘉定、松江、金山、闵行、惠南、青浦、南桥、城桥及空港新 城和海港新城。新城人口规模一般为20~30万人
中心镇:是由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
件较好的集镇,依托产业发展而成的小城市。规划朱家角、泗泾 、周浦(康桥)、奉城、枫泾、堡镇、南翔及罗店等22个左右中 心镇,规划人口规模一般为5~10万人 (现状约170个)。规划约80个左右的一般镇,人口规模一般为 1~3万人。
保护内容
保护原则
风貌保护
3
住宅发展规划
中心城的建设采取了以下规划原则: “中心城—分区—地区—居住区” 使每个分区都具有居住、工作、劳动、学习、游憩 和发展经济、科技、教育,加强行政管理等功能, 并使新区为邻近的旧区提供住宅建设条件。
在住宅建设中,配建相应的人防工程,新居住区的地下人防 工程尽可能结合地面建筑,建成地下连通的设施。 远期将建造一些与地下铁道相通的大型地下商业街、救护站、 油粮库、车库、冷库等地下建筑。 在旧区重点改建地段、新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附近、地质条 件较好的地区,多建一些高层住宅,并建造一批办公、商业、 居住等相结合的高层综合楼。
1
近代上海
(1919-1949)
岳宏坤1909140212
2
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
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 与新市区建设、老城区改 造(1843~1927)
第1期:租界形成与发展兴 盛(1843~1895) 1840~1842年《南京条约 》,规定上海为中国5个通 商口岸之一 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式 开埠通商。标志着上海城 市近代化的开始
县城濒临浦江, 城里河洪密布,城 中另一个特点是桥多
1
历史变迁
1843年上海开埠后,1845年 英租界首先在县城北郊的洋泾 浜(今延安东路)建立 1848年美租界在虹口建立 1849年法租界也在护城河(今 人民路)以北,洋泾浜以南的 地方建立 租界的商业经济发展很快,仅 几年后,租界内的商业贸易已 有替代老城厢之趋势。上海的 经济中心向北转移
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前者着重保护好现有的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优秀近代建筑保护 单位、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心城11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以 及郊区历史文化名镇。后者着重继承和发扬优秀健康的地方传统 文化、民俗民风、戏剧曲艺、民间工艺等。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必须继承和发扬历史文脉,保护名城特色,保 护及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注重 区域整体风貌的保持与延续,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与环境的整治 ;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护要求,在保护范围内改建建筑或者在 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应当不破坏原有环境风貌。 中心城旧区风貌保护 中心城旧区风貌保护是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 护的重要内容,对中心城旧区中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有 保护价值的花园住宅、公寓、新式里弄、旧式里弄及其他有特色 的建筑进行保护。规划确定234个完整的历史街坊、440处历史 建筑群,保护的历史建筑总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
魔都—上海
上海历史规划简介
中国城市建设史历史文化名城介绍
建筑与艺术学院城乡规划系
目 录 CONTENTS
一.古代上海 二.近代上海 三.现代上海 四.未来上海
1
古代上海
(1919年以前)
张海涛 1909140201
1
总述
上海最早从东海之滨 的小渔村开始,因港 设县、以商兴市。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 1291年)设上海县至 今,建城已有725年 的历史。 1843年上开埠成为城 市近现代化的起点。 城市空间从老城厢拓 展至租界(32.4平方 千米),进而向外蔓 延,形成租界和华界 共存的局面。在此后 173年的历程中,随 着外部政治经济环境 的变化,上海的城市 职能也不断发生变化 调整,并逐渐形成今 天的城市空间的格局 。
1
历史变迁
北宋嘉定时期到民国期间,上海的版图不断扩大。长江口的泥沙不断淤积形成岛屿,崇明 岛由几个小岛分散排布到逐渐连成一体
1
历史变迁
清代, 上海城厢市政建设发展更快 主要街巷在康熙年间有25 条, 嘉庆 年间增至63 条, 同治年间多达80 条 城内街巷如网, 太平街为最宽阔的 大街
1
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
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规划的复兴与搁 浅(1945~1949) 欧美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主导了中国近代 城市规划 田园城市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理论、 绿地带理论、区域规划理论等都被引入中国, 成为一些大城市重建与恢复规划的范型 1946年《大上海都市计划一稿》中规定了用邻 里单位构成市区的最小单元。有区域规划理论 的运用,规划中还设置了若干卫星城镇,疏散 过剩人口 人口规模推算为1000万人;绿化及农田环形地 带,卫星城 大上海都市计划一稿土地使用总图初稿
2
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
《大上海都市计划二稿》显然是受 田园城市和有机疏散理论的影响
《大上海都市计划三稿初期草图》仍运用了有机疏 散理论、卫星城理论、绿地带理论、区域规划理论
2
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
3
现代上海的规划
(1999-2020)
李卉淼 1909140220
3
近现代上海
1949年12月,政务院邀请苏联专家希马柯夫、巴莱尼柯夫来上海指导城市建设 和管理工作;
1
上海老城厢
• 座落在黄浦江边上的上海老城厢,面积 约2平方公里,是大上海的发端,也是上 海城市建设发展的见证
• 上海老城厢在历史上是指晚清以来人们 对上海县治的习惯称谓,是与租界新城 区相对而言的。其区域范围,不仅包括 原城墙以内的行政区和商住区,也包括 东门外沿黄浦江的商业码头区
1
历史变迁
从晋代到唐代上 海地区基本隶属 吴郡,长江口的 地方还没形成今 天的崇明岛,从 唐代开始长江口 开始有岛屿形成 ,五代十国时期 上海地区隶属吴 越
1992年,在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表以后,上海又出现了1993~1995年三年 大变样的新局面
3
近现代上海
现代上海是中国国家的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达2400多万,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 航运中心,黄浦区、浦东新区等15区、1县,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
3
上海市的总体规划
一个龙头:浦东开发开放 三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 城市发展规模控制:中心城人口和用地规模,引导中心城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疏解2020年,全市实际居住人口1600万左右 ,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集中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1500平方公里。中心城规划人口约 8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600平方公里;郊区城镇规划人口约560万。
2
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
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 市局部地区规划
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市规 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
《上海市分区计划》将整个上海城划分 为五大区域:行政区、工业区、商港区 、商业区和住宅区,
1927年。最早注意到上海的重要、要把 上海建成东方第一大港的国际商港城市 、且拟有“大上海建设计划”的是孙中 山先生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道光二十五年 道光二十八年 道光二十九年 同治二年(1863年) 中华民国1912年 1914年
1
城市起源
元朝行政区划图
虽然现代考古已经证明上海文明史可以远溯至6 0 0 0 年以前, 然而今黄浦区老城厢才是上海历史直接的发祥地。 北宋时期, 朝廷设立了负责酒类专卖的官方机构——上海务。 南宋时期,朝廷设立了上海镇、上海镇襟海带江, 原野衍沃, 川陆之产兼而有之。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 公元1 2 9 1 年) 中央政府批准设立上海县, 次年正式建县
集镇:由现有建制镇根据区位、交通、资源条件等适当归并而成
3
交通规划
对外交通规划 以'三港两路'建设为重点,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现代
化信息港和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骨干航道为构架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系统,形成衔接国内外、辐射长江三角洲的快 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运输网络。
上海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3
上海市的总体规划
形成'中心城-新城-中心镇-集镇'组成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及由沿海发展轴、沪宁、沪杭发展轴和市域各级城镇等组成的'多 核、多轴'空间布局结构。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市城镇体系的
主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人口控制在800万人, 城市建设用地600平方公里
2
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
第2期:既有城市改造与 发展(1895~1927)
1895年,华界的既有城市 改造主要是以马路主义城市 建设模式为基本范型
1895年这之后,上海对既 有城市的改造主要就是街一 马路一马路网的改造。以改 善城市凌乱的环境和交通状 况。可以说马路主义建设模 式是上海既有城市改造时期 的主要特征
3
交通规划
上海轨道交通,又称上海地铁,其第一条线路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于1995年4月10日正式运营,是继 北京地铁、天津地铁,建成通车后中国大陆投入运营的第三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上海轨道交通规划与 已建轨道交通对比,可以看出上海的轨道交通还没有达到规划的要求,现已有十四条线被启用。
3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上 海 市 中 心 区 域 分 区 计 划 图
2
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
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的延 续(1937—1942)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编制《上海新都市 建设计划》
在城市规划阶段上,日本采取了与国民政 府相同的顺序,以原上海特别市政府编制 的《大上海计划》的新市中心区为中心, 划分十种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