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几点思考
[摘要]各国基于小微企业融资难这个世界性难题的研究与实践得出相应的各种理论,它们在从不同角度解读融资难的同时,道出融资难是不可能根本解决的,创新只能缓解融资难。长期的融资难说明融资市场失灵,市场未能自主实现资金配置。只有继续深化系统性、差异化的融资制度改革,特别是改进直接融资方式,才能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制度;融资难
1 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理论分析
在过去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实践研究中已经发展了诸多的理论[1],从企业融资结构角度分析的有:融资次序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从企业融资需求与供给角度分析的有:信贷配给理论、关系型信贷理论、契约理论。
1.1 融资次序理论
1984 年,Mujluf和Myers 研究的是企业外部融资顺序:认为当投资者与企业管理者信息不对称时,企业的融资会首先考虑内源融资。但是如果内源融资不足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的时候,企业才会将目标转向外源融资。而且在债务与股权两种外源融资形式的选择上,企业往往会优先考虑债务,能通过债务获得资金就不会考虑转让股权。
1.2 生命周期理论
1998 年,Udell和Berger 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即企业的融资理论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内源融资是处于创业阶段(成长初期阶段)的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外源融资是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股权融资会在企业进入成熟阶段后,逐渐成为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
1.3 信贷配给理论
信贷市场的信贷配给源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其中银行借贷中的信息不
对称是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由于事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事后信息不对称则导致道德风险,因此,银行贷款并不是完全依靠利率机制来决策,而是附加抵押担保等各种贷款条件,通过配给的方式来实现信贷交易的达成。通常表现为:一部分借款人可以得到贷款而另一部分则被拒绝,即使是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贷款;二是借款人的借款要求只能得到部分满足。
1.4 关系型信贷理论
通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掌握企业“软信息”的方式解决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种制度安排,与抵押担保型贷款相比可以明显降低融资中的交易费用,有利于银行更好地进行信贷决策与贷款监督。
1.5 契约理论
制度经济学认为契约是交易的基本形式,所有的市场交易都可以还原成契约关系,正是交易成本的存在、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以及金融契约的不完备导致小企业融资难,这些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设计来予以解决,包括社会资本与隐性抵押、长期合作与重复博弈、关联交易与违约成本、团体贷款与连带责任等方式。
综合这些理论研究可见:当前小微企业的融资难是有现实的合理性的。作为国内间接融资主渠道的商业银行对高风险的小微企业贷款采取回避的策略是内部风险监控趋于严格的积极的表现。但是这种基于传统信贷模式的风险监控制度不仅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发展,也将制约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于大多处于创业阶段的小微企业来说,畅通的直接融资渠道将比间接融资更符合小微企业的融资需要。小微企业长期的融资难意味着金融市场调节机制的失灵,现行的市场机制无法促使资金配置到小微企业,供给与需求发生背离现象。因此,小微企业融资制度需要进一步改进。
2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及原因
2.1 间接融资的困境
由于小微企业客观上存在规模小,缺固定资产;经营波动大,抗风险能力弱;公司治理机制不尽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透明度低,资金需求呈现“短、小、
频、急”这三个问题。由此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慎贷”、“惜贷”,甚至“不贷”现象,使得优质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并且在存款准备金提高时,银行所压缩的贷款也主要是针对小企业的。甚至像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城市商业银行这些主要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在贷款对象的选择上也出现从众的心理,将大中型企业作为主要贷款对象,使得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愈演愈烈。即使能够获得贷款的企业也由于担保等费用,表现出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
2.2 直接融资的困境
由于IPO门槛相对还是比较高,难以惠及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在创业期缺乏可以直接融资的平台与金融工具。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认为,小微企业融资难在于金融体系存在的结构性缺陷:直接融资少,过多依赖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中小金融机构比较少,基层金融服务力度不够[2]。
2.3 民间融资隐患重重
当小微企业通过正常渠道间接融资及直接融资难以获得所缺资金时往往会选择民间融资。民间融资尽管在某些方面值得借鉴,比如它具有门槛低、审批时间短、手续简单等优点,像温州地区民间融资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良性发展[3]。再比如说在信用风险的把控方面,出现风险的概率比较小,这也是值得借鉴的[4]。然而由于民间融资缺乏有效监管、利息高,在融资前、后还是存在“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可能,一旦维系民间融资的资金链断裂,危机就出现了[5]。
在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同时却是国内M2货币的持续攀升、商业银行存贷差额的逐年递增[6],社会上大量的闲散资金为寻求增值在寻找合适的投资出路,可以说小微企业融资难目前不在于资金匮乏,而在于融资制度上墨守成规。对于中国小微企业来说还有更深层原因是:大银行的垄断、银行对小微企业掌握的信息不充分、与小微企业之间具有更多的信息不对称和更高的交易成本。这些都是实现小微企业融资制度改进的方向。
3 对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几点思考由于小微企业群体自身的复杂性、多样性、差异性,要用一种或几种有限的办法解决全部企业融资问题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缓解融资难更应该是一种系统性的制度改革:通过降低各项契约的交易费用,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使得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但要想实现所有企业融资没问题也是不现实的,至少不符合企业存在生命周期的规律。
3.1 转变政府过去“抓大放小”政策为“抓大促小”政策
尽管政府政策的受惠面很有限,无法从根本上突破小微企业面临的整体性融资瓶颈,但还是需要完善政府主导的各项扶持金融制度,如:财税政策、担保制度,同时又要避免出现“道德风险”与“寻租行为”,确保政策的可持续性。同时企业由于生命周期影响,存在自然淘汰,不可能所有小微企业的破产都由政府埋单。小微企业融资难在得到政府政策的扶持同时,更多的是要依靠深化制度改革建立起来的金融市场的力量来进行自我调节。
3.2 改进间接融资
①商业银行:鉴于大中企业借力信托、证券市场的发展进行直接融资,导致它们对资金的需求绕开商业银行而出现“脱媒”现象。这将倒逼商业银行关注对资金有迫切要求的小微企业,创新融资制度,如实行“信贷工厂”的操作流程以适应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特点;②中小金融机构:在目前法律制度条件下大力发展与小微企业匹配的城商行、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通过掌握小微企业更多的“软信息”实现对小微企业的差异化服务;③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依靠网络平台提供网络贷款来降低融资成本,使得小微企业贷款更加容易、更加及时;④对小微企业贷款资金实行与常规贷款不同的准备金制度。
3.3 改进直接融资
尽管受法律条件限制,直接融资的创新空间非常有限,但是要从根本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必须进一步改进直接融资方式。①股权市场:由于股票市场门槛高,现阶段最为可行的是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加快发展和引进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使其资金投向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小微企业。②债券市场:发展支持各类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市场。而要实现这项工作的可操作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未来没有明确现金流回报的企业的定价与风险控制问题。根据公司估价定价原则,任何在未来具有现金流回报的投资,都可以用折现的办法进行估值。根据其价值的波动确定投资风险。由于目前这方面数据非常有限,而这正是制约小微企业融资金融创新的关键。这有待于实践中进一步摸索。这项工作的突破将对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都具有重要意义,并可确保一定风险下的投资收益具有可操作性。
3.4 改善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的非金融类中小企业投资服务中介机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