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社会交往心理问题及心理辅导对策的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社会交往心理问题及心理辅导对策的浅析
常州市怀德苑小学黄进峰
摘要:小学年龄段的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
在此期间,社会交往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正是在社会交往中,小学生出现了各种不良心理倾向和心理问题。
本文对小学生的不良情绪体验、人格问题、行为问题等社会交往心理问题的三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查,同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提出了进行社交心理辅导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生社会交往心理心理问题调查策略
小学生自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在认知、情感、性格、交往等方面都在快速的发展。
随着知识的增长,交往范围的扩大,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社交心理也随之发展,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社会交往心理问题。
一、小学生常见的社会交往心理问题表现
(一)不良情绪体验
1.社会交往焦虑
焦虑是某种实际的类似担忧的反应,或者是对当前或预计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具有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
小学生社会交往的焦虑多表现在小学生同伴交往中。
比如在众人面前觉得不安,被老师或同学批评了总也想不开,在交际活动中常常无所适从、人云亦云,缺少朋友等等。
小学生社交焦虑是衡量小学生在同伴群体中是否感到安全的重要指标。
根据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小学生在交往活动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系的杨海涛等老师也对小学生社会交往焦虑进行了调查。
他们采用问卷的方式对连云港两所小学的二、四、六年级各一个班,共6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基本情况如下表:
表1 小学生社交焦虑基本情况
焦虑程度分值(分)人数(人)百分比(%)
基本无焦虑轻度焦虑中度焦虑重度焦虑4 以下 92 30.5 5-9 162 53.6 10-14 46 15.2 15-20 2 0.7
调查结果表明有近70%的小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
同时,社交焦虑存在着年级的差异:二年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高于四、六年级,六年级又高于四年级。
2.孤独感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莫名其妙地
封闭内心,顾影自怜。
他们不愿加入集体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心理学中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而把因此而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离、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小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孤独感还会伴随着焦虑情绪出现而出现。
孤独感体验同样反映了儿童在同伴群体中所产生的不安。
长期的孤独体验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了了解现阶段小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笔者在实习期间参与了对常州市怀德苑小学学生关于小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问卷调查。
调查采用的是自制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小学生社交范围、社交技巧、同伴交往、师生交往、家庭交往等方面,调查对象为四、五、六年级各一个班,共116名学生,其中四年级35人,五年级30人,六年级51人,有效问卷109份。
在调查中,当问及在学校是否常常觉得孤单时,在被调查者中有18.4%的小学生认为在学校中会感到孤单。
具体情况如下:
表2 怀德苑小学学生孤独感基本情况
对在校孤独感的认同程度人数(人)百分比(%)
认同 10 9.2
比较认同 10 9.2
难于判断 8 7.3
不太认同 27 24.8
不认同 54 49.5
孤独感存在年级的差异:四年级学生的孤独感高于五年级,五年级学生的孤独感高于六年级。
说明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孤独感最强烈。
表3 怀德苑小学不同年级学生孤独感状况比较
年级认为有孤独感的人数(人)百分比(%)
四 7 20.0
五 5 17.2
六 8 15.6
(二)人格问题
1.自我中心
由于我国施行计划生育政策,目前,绝大部分小学生是独生子女。
在独生子女群体中,个体的自我中心心理倾向更易发生。
自我中心心理是小学生对人际认识存在偏差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一切都要服从自己的意志,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
部分小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等自发活动或家庭生活中习惯把自己作为中心,高兴时海阔天空、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则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言语冲撞,全然不顾及别人的情
绪和感受。
2.胆小、羞怯
害羞,是主体渴望交往而缺乏勇气、胆怯的一种情绪状态。
胆小和害羞心理在社会交往中是人人都存在的心理现象。
在美国,有人调查,40%的人认为自己有怕羞的弱点,交往中往往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
胆小害羞的表现之一就是紧张感。
在对常州市怀德苑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进行的社交能力调查中,21.8%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当面对众人发言时会特别紧张,调查情况如下:
表4 怀德苑小学学生发言紧张感状况
对当众发言很紧张的认同程度人数(人)百分比(%)
认同
比较认同难以判断不太认同不认同 24
29
9
18
30
21.8
26.4
8.2
16.4
27.3
在年级差异的比较中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小学生在当众发言时的紧张感有所减少。
情况如下:
表5 不同年级学生发言紧张感情况比较
年级较强紧张感者所占百分比(%)基本无紧张感者所占百分比(%)
四五六
20.0
13.8
8.9
51.4
51.7
64.4
据观察,有部分小学生在同伴交往、师生交往、家庭交往等社会交往中会出现胆小、羞怯的情况。
在怀
德苑小学实习期间也发现,一些孩子的话不多、也不常和人交谈,在和陌生实习老师的交流中常处于被动地位,但他们的行为举止是正常的。
心理卫生专家认为,这种表现属于社交性退缩。
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孩子,平时的表现正常,一旦处于社交情境或集体生活中,就出现异常反应。
3.情绪控制力差
小学生情感和情绪发展是阶段性的过程。
在人际交往中,低年级学生的情绪比较外露,交往对象不确定。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学生的情绪体验内敛化,控制和调解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
但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小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是有限的,其能力弱表现在小学生的外显行为上:不管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
年级的小学生都十分好动,常常无节制玩闹,精力旺盛;学生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时间不容易持久,组织纪律性较差等。
他们的情绪变化快,喜怒常被外界影响控制,学生之间常因为小的摩擦而引起言语或肢体的冲突。
4.嫉妒心理
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阅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显得不是很丰富。
在小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嫉妒心理并非广泛存在,但一部分小学生存在嫉妒心理或倾向。
老师的不公平对待和家庭氛围的影响是引发了小学生同伴之间嫉妒心理的主要原因,产生的情绪大多表现为不愉快、生闷气等。
比如,有一位家长在进行心理咨询时提到她读小学的女儿,说这个孩子聪明伶俐,受到老师的喜爱,老师有什么事就让她做,常常受到表扬,但这位家长发现孩子无法接受老师对其他孩子的表扬,表现为回家生闷气,对那些同样受老师表扬的孩子产生敌意等。
5.责任感不强
小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责任感,主要是针对同伴交往和家庭交往中的责任意识。
具体表现在,能履行自己的承诺;面对所作所为勇于承担的责任;交往中与他人以诚相待、平等相待等等。
小学生在社交中出现的责任感不强,往往表现在对所犯的错误或过失拒绝承担责任;对自己义务的完成需他人提醒,例如卫生值日义务;在合作解决问题或执行任务时,不能很好履行自身的职责,当失败后,又常常抱怨别人而不从自身找原因等。
(三)行为问题
1.退缩行为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害羞、胆怯、自卑等体验,在特定的情景下,这些情绪反应都是正常心理。
但是,当害羞、胆怯、自卑持续出现,并表现出退缩行为时,就可能产生心理障碍。
交往退缩行为是指回避社会交往的行为方式,也叫孤僻。
在小学生的群体中,会出现一些学生,他们害怕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力求避免与他人冲突,行动被动,沉浸在自己的幻想或自我空间中。
具有这种交往行为的小学生疑心较重,对周围人常有戒备心理,不愿表露自己真实的情感,缺乏亲密的朋友。
交往退缩指向个体内部,最终后果是妨碍了自身。
它会独立表现在同伴交往和与陌生人交往中,也会是其他心理障碍的从属表现,如抑郁、恐惧学校等。
2.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通常被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
学校情景中的小学生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欺侮行为。
小学生的攻击行为经常表现为情绪焦躁不安、暴怒、伤人、抢夺别人的东西等,严重时甚至对老师、父母和朋友蛮横无理、肆意攻击。
攻击行为还会表现在语言上,有些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出言不逊,对师长顶撞,对同伴或讽刺、或挖苦、或嘲笑。
高攻击性的小学生倾向于将他人的意图进行敌意归因,并据此做出攻击反应。
他们性格倔强,很少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朋友较少,喜欢恶作剧或捣乱,甚至有意挑衅。
研究发现,高攻击性的学生能较好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却喜欢采用使他人痛苦的攻击方式处理人际问题。
二、小学生社交心理辅导策略
(一)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
近几年,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对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几乎所有学校的共同的教育活动。
显然,是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再是讨论的焦点,而是如何实施。
一方面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培养一批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心理辅导教师,心理辅导教师通过心理咨询和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对小学生个体或团体进行辅导。
另一方面要开设以活动为主的心理辅导课,即教师在较短时间内简明扼要地讲完要讲的心理知识,剩余的大多数时间用来组织学生在各种模拟的情景中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体验。
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利用班级体的优势,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社交心理。
可以采用的方法有:鼓励小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社交活动;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积极性;锻炼耐挫折的能力,学会自我调节;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交往自信心;重视小学生的同伴交往;培养小学生的社交能力。
(二)家庭对小学生社交心理辅导采取的措施
家庭是儿童社会交往心理发展和形成的初始地,同样也是不少交往心理问题的滋生地。
家长们应该重视与孩子思想和情感的沟通,这对抑制儿童不良社交心理有积极作用。
家长应经常与孩子交流,同时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不妨试着以孩子为中心,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丰富交流话题。
这样做一方面可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孩子交往的兴趣,锻炼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另外,家长要多让孩子参与交往活动,培养责任意识。
例如,招待客人、参加宴会、社区实践、同伴交往等等。
在对常州市怀德苑小学学生的社交能力调查中发现,7.3%的小学生不会主动向陌生客人问好。
这说明了小学生的交往礼仪存在欠缺。
只有通过多参与交往,才能掌握交往礼仪,提高交往兴趣和能力。
再次家长应减少对孩子正常交往的不必要干预,只有家长对孩子实施张持有度的交往监控,才能使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不被干扰。
(三)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社交心理辅导的作用
从社会角度,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是小学生社会交往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石。
当前,国家和社会为小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受教育环境和条件。
当然还有不足,如适合儿童参加的社会性活动较少,交往活动范围局限于学校和家庭,社会的某些不良风气依然存在等。
目前,国家正在倡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应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各界应该努力创造这种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净化社会风气,阻断不良文化及有关制品的传播,为小学生社会交往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社会氛围。
三、问题与思考
小学生心理辅导对于当今我国的小学教育来说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要让小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泰勒曾说:“辅导是一种从心理上进行帮助的活动,它集中于自我同一感的成长及按照个人意愿进行选择和作出行动的问题。
”小学生社交心理辅导包含在心理辅导中,而辅导过程同样也是与小学生交往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形式、途径、内容等都在发生着变化,小学生社交的形式、途径、内容也在跟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还会不断地有新的社交心理问题出现。
因此,研究小学生社交心理,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教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姚凯南.儿童气质特点及意义[J].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6,(3).160-163.
[2]欧阳莉妮.扫除心理障碍发展小学生的交往能力[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9).
[3]王晓茜、朱莉莉.试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99,(2).
[4]高四季.试谈小学生自卑感的消除和自我意识的培养[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
[5]曹以骏、张磊.提高学生交往能力浅见[J].云南教育,1994,(2).16-17.
[6]周宗奎、范翠英.小学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研究[J].心理科学,2001,(4).42-47.
[7]韩朝平.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学校教育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1998,(1).49-50.
[8]苗玲.小学生交往能力培养初探[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8,(4).87-88.
[9]杨兵.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达县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4).70-71.
[10]李文魁、吴淑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6,(6).38 [11]马锦华.小学生自我概念偏差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5,(2).94-96.
[12]杨海涛、徐洪范.小学生社会交往焦虑的调查和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3,(2).46 [13]刘建国.小学生的嫉妒心理和引导[J].班主任之友,2004,(6).
[14]孙义农.小学生心理辅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5]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