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强不阿 理性抗争——也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一)

合集下载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恳谈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恳谈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恳谈对于《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已有很多文章进行过有益的探讨,从总体上看,大多把悲剧主因归结到焦母和刘兄身上,认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赋予他们迫害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权利,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刘兰芝是位勤劳、善良、美丽、富于反抗精神的女子。

如果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与婚姻爱情、美丽勤劳互为克星,那么,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度早就应被婚姻爱情美丽勤劳的“垂天之云”所吞没了,无力延续几千年;如果《孔诗》主要是反抗和迫害的关系,那么也就不可能时过千年还是那么辉煌。

应当承认,《孔诗》是根据生活原形,经过艺术创作,再经过民间或文人润色逐步形成的文本,是生活方式,也是精神方式,是文学的,也是历史的文化的,因此,它的悲剧原因具有多元特征。

一、社会的悲剧《孔诗》舞台上活动的人物众多,焦家有仲卿、焦母,刘家有刘母、刘兄,兰芝以外还有邻家女、媒人、县丞、县令、主簿、三郎、府君,以及从人四五百,这些人或贵或贱,或富或穷,构成人物活动、悲剧形成的社会环境。

在如此众多的不同身份的人物中,找不出一个诚心帮助与理解焦刘婚姻或维持婚姻的人物,不能不说焦刘的悲剧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惟一能与他们默契沟通的,是耐人寻味的马匹(仲卿坐骑):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孔诗》中多次提到马,不是消闲之笔。

如“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下马人车中,低头共耳语。

”新妇车、府吏马,下马抒别情。

“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相况太守(府君)华贵气派。

“其日牛马嘶,新妇人青庐”,马嘶为绝望之号角。

由此复按上引几句诗我们看出,闻变后马已成为摧藏马发出哀鸣,偏偏新妇能够识马声,马是新妇心灵的物化表现。

我国历来有女人比作马的设喻方式,还有好马不备双鞍,好女不嫁二夫的古训。

刚强不阿 理性抗争

刚强不阿 理性抗争

刚强不阿理性抗争--也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张玉泰内容摘要:代表汉乐府民歌最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无名氏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一座高峰,刘、焦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极具高度的典型意义,他们的死,历来受到人们的同情和赞颂。

笔者试图通过故事中的“遣归”、“求婚”、“合葬”这几个至关重要的情节的探讨,进一步深思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揭示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封建家长制度下,专制家长的绝对专制使得青年男女婚姻不能自主,青年男女陷入深重的痛苦中,尤其是妇女更是受到最为惨重的迫害,从而再现刘兰芝刚强不阿,理性抗争的正义形象。

关键词:悲剧根源封建礼教七出殉情理性抗争自汉代以来,辞赋盛行,诗坛曾一度被冷落。

及至“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出现,才打破了辞赋一统文坛的局面,使文坛为之一新,大放异彩。

沈约在《宋书·乐志》中说:“凡乐章古辞之存在,并汉世街陌谣讴。

”平民百姓用朴素的口语化的语言,描写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诗经》以来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当时的汉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我国古代诗歌艺苑增添了光彩,并成就了汉代文学。

它是汉末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其中,《孔雀东南飞》(此诗最早见于南朝诗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无名氏为焦仲卿妻作》,后人常以诗的首句“孔雀东南飞”作为篇名),此诗集民歌之特点为一身,成为汉末民歌的集大成者。

这首代表汉乐府民歌艺术高峰的长篇叙事诗,千百年来,为人们广泛传诵,交口赞颂,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的“双璧”之一,不少学者专家的观点,以现实性、社会性、历史性为原则,切中肯直,深入研讨,为后来学习研究者所认同,皆已形成共识。

每次读《孔雀东南飞》,常读常新,常读常想:刘兰芝那么知书识礼,聪明美丽,勤劳能干,温顺贤慧,坚贞不渝的女子,简直是一个至纯至孝、十全十美的“淑女”、“贤妻”形象,况且丈夫又与她情深似海、爱意绵浓。

也探_孔雀东南飞_悲剧之因

也探_孔雀东南飞_悲剧之因
年第

!










也探《 孔 雀 东南 飞 》 悲剧 之 因
陈恒 怒
《 孔 雀 东南 飞 》 是 我 国文学 史 上 一 首著 名 的 叙 事 诗 产生 于 汉 末 建 安 时
。 ,
代 表 了汉 乐府
民歌 最 高 成就 明 代 王 世 贞誉 之 为 长 诗之 圣
,
,


《 艺 苑 危 言 》 刘 兰芝 和 焦仲 卿 的悲 剧千 百
,
其 次 从诗 中 所 写 到 的 焦 家人 物 来看 有 焦母 仲 卿及 小 姑 没 有 写 到 刘 焦 的 子女 估 计他 们 共 事二 三年
,
,

,
,


,
没有 子 嗣


否则 必 定 会有 兰 芝 遣 归 前 与 子 的 痛 别
,
,
,

如 蔡淡 在 《 悲愤
,
诗》 中抒 发 的 母 子离 别 的痛 苦 倾诉 得 感人 肺 腑 催人 泪 下
, 。 ,
因 为早在 这 首诗 产 生 以 前 人 们 就 将传
,
《 哀公间》 中 以 孔 子 的 口 气 道 出 了男女 婚姻 的宗
,
旨 孔 子日 天 地


不合 万 物 不生 大 昏 婚
万 世 之嗣 也
,


《 礼记
,

曰 郊特 牲 》
, 。

天地 合 而 后万物兴 焉
, ,
,

,
昏礼 万 世 之 始 也
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作者是吴承恩。

该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悲剧巨作。

故事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周文王在封建社会中困顿于封建官僚制度的夹缝之中,最终因政治斗争失败而不幸遭遇悲剧。

本文将深入探究《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各种原因,以期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悲剧还与周文王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

《孔雀东南飞》发生在唐代的后期,正值唐朝王朝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政局混乱,使得官员们在政治角逐中争分夺秒。

在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周文王难免受到政治斗争的牵连,最终导致他的个人悲剧。

这也说明了悲剧的发生与时代的变迁以及历史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周文王的遭遇可以被视为一种历史的写照。

悲剧还与周文王的个人品格和命运有关。

在《孔雀东南飞》中,周文王被描绘成一个忠诚、正直、乐善好施的人物,但恰恰是这些美德成了他最终悲剧的原因。

他的忠诚和正直让他无法狡辩逃避政治上的纷争,而乐善好施的品格也使得他容易受人利用。

在不甘心的政治斗争中,周文王势单力薄,没有一肱之力,遭受到重重打击,最终导致他的悲剧命运。

悲剧还与作者吴承恩的写作态度和风格有关。

吴承恩在《孔雀东南飞》中运用了大量的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对历史的再现和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反映了封建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无情。

作者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正直善良的主人公,但却遭遇悲剧结局。

这种对于正直者命运的揭示和悲剧的塑造,为整个作品增添了一种深沉的悲剧色彩,使得作品的悲剧性格更加凸显,更加触动人心。

《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封建官僚体制、历史环境、个人品格和命运、作者的写作态度和风格等因素都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孔雀东南飞》中悲剧的内在原因,以及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内涵。

也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封建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无情,由此使得《孔雀东南飞》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悲剧巨作。

试析《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试析《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盾在 开篇就有交代 ,在结婚之 后,刘 兰芝 在很长时 间内都 没有进入 自己的 儿媳妇 这一角色 当中,而焦母 和儿媳 妇又形 同陌路 ,甚至 内心会产 生一种 极度 的不满。在关系 不融洽 的家庭 氛 围 当中,所滋生 出来 的 问题也 是显而 易见 的,甚至成为 导火索 。 三 、爱 的分配 失当导致爱 的争夺 个 人所能给予 他人的爱 是有限 的 , 尤 其 是 对 于 一 个 已经 结 婚 了 的 男 人来 说,如果他 能够 给予 自己妻子很 多 的爱,那么给 予其 母亲 的爱就会变 少一 点,如果想 要将 自己的爱平均分 给两 个人 ,这是 一件很难 的事情 。从 焦仲 卿 自身情况 来看 ,他是 一个拥有 恋母 情结的人 ,并且并不具 备较强 的 个人 意志 ,以至 于他在母亲 和妻子之 间往往会处于一种犹豫 不决的状态 。 当 母亲 向他下达命 令的时候 ,虽然他对 于刘 兰芝有着不 舍之情 ,并 且在母亲 面 前苦苦哀求 ,却依 旧能够 看出来他 的懦 弱 。此外 ,焦母本身就 存在着极 其 强烈的虐待情 感,这主要 来源于她 早年 做儿媳妇 时候的经 历,将当年受 到 的各种屈辱都 发泄 出来 ,从而形成 种恶性循 环。 四 、 没 有 子 嗣 的 必 然 解 决 封建婚姻 强有力地反 映出来 了整 个 封 建 社 会 的 种 种 弊 端 , 包 括 三 纲 五 常和对于 女性的压迫 。尽管刘兰芝 美 丽 善 良,勤 劳能干 ,但 是却依 旧被 婆 婆所遣 ,一个 重要的原 因就在于刘 兰 芝没有子 嗣。尽管笔者 并没有直接挑 明 这 一 点 ,但 是 笔 者 在 文 中 的 很 多 方 面都能够分析出这一点来 。 首先,我们立足于整 篇文 章来看 , 文 中并没 有提到关于焦 仲卿父亲 的话 语 ,甚至 没有 提到焦仲 卿的兄弟 ,这 就 说 明家 中 只 有 焦 仲 卿 一 个 男 子 , 所 以母亲会 对他 极其倦 爱,无微不 至地 对他照顾 。但是 ,在焦 仲卿与刘兰 芝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作者:刘爱萍来源:《职业时空》2007年第20期刘兰芝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她和丈夫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一直让人们叹息不已。

每次读之,笔者都常读常新,常新常想:兰芝那么聪明美丽,那么勤劳能干,那么善解人意,女性的所有的优点几乎都让她占尽,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她,以至于逼子休妻,甚至儿子以死相挟时,仍不为所动?本文将从心理层面和社会背景等方面论述其悲剧成因。

一、兰芝因无子且身份低贱而形成自卑心理俗话说“母以子贵”,兰芝有子吗?兰芝以谁为贵?原文中没有交代,假若兰芝有子,当她离开焦家时,和丈夫谈论最多的应该是孩子的去留,而不是对财产的分割,这是人之常情;兰芝临走时即使再故作镇定,可面对孩子,也应该洒泪而别,左吩咐,右叮嘱,不忍离去,可是原文中却没有提及此事,这有违常理。

由此可推,兰芝无子。

是因为初婚而无子还是因为无生育能力?我们再看原文,兰芝初嫁到焦家时是17岁,而被遣去时“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难道仅仅是两三年吗?笔者认为不是,仅仅两三年没有生育,这是极其正常的,不至于被休。

那么,她嫁到焦家到底有多久?兰芝和小姑话别时说“兰芝初来时,小姑始扶床,而今被驱遣,小姑如我长”,两三年的功夫,小姑长得再快,也不可能从一个“始扶床”还不会走路的小女孩,长到和兰芝一样高。

所以,兰芝嫁到焦家决不可能只有二三年,可能已经十来年,小姑大概也已经十几岁。

这十来年的时间,兰芝没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引起了宗族意识非常强的焦母的极大不满,她已经没有足够的耐心再等下去,所以,她只好找个理由休掉兰芝,让儿子再娶,以延续香火。

即使兰芝无子,假若她出身豪门,地位显赫,婆婆也会考虑她娘家的势力,断然不会休掉她,可见她出生并不高贵,这一点在原文中也能找到根据。

兰芝和婆婆告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焦仲卿是“大家子”且“仕宦于台阁”,有地位和身份,而兰芝不过是一村姑而已,因此两人的婚姻是门不当户不对。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探析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探析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探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中最长的一首,全诗共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清沈德潜称之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它以人物为中心铺叙故事,情节曲折,讲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的读者。

人们在扼腕叹息之余,不禁纷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为何被遣,造成刘兰芝悲剧的深层次原因何在?一、刘兰芝被遣之谜刘兰芝为何被遣,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就目前而言,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1、礼教迫害说关于刘兰芝为何被遣,传统的权威解释是:以焦母和刘兄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对焦仲卿和刘兰芝的迫害,这种解释未免过于简单武断。

本诗所表现的决非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批判,而是为了歌颂人间至真至纯的的爱情。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和编者的编选诗歌的标准上看出来。

诗前有这样一段小序: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序文中的“时人伤之”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动机。

在当时的社会,“出妻”是较为常见的,不足以引起作者的创作冲动。

故事中真正感动作者,使作者提笔创作的原因在于兰芝和仲卿的双双殉情,兰芝夫妇誓死捍卫爱情的行为震撼了作者,在爱的力量的感召下,作者才写下了如此哀婉动人的诗篇。

可见,作者的创作动机在于肯定刘兰芝的美丽、忠贞,歌颂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

《孔雀东南飞》最早被《玉台新咏》收录。

《玉台新咏序》中称编者“于是燃脂暝写,弄笔晨书,撰录艳歌,凡为十卷。

曾无忝于雅颂,亦糜滥于风人。

”唐李康成在《玉台后集序》中说:“昔陵在梁世,父子俱事东朝,特见优遇。

时承平好文,雅尚宫体,故采西汉以来所著乐府艳诗,以备讽览。

”可见,《玉台新咏》所收的诗歌,是乐府艳诗。

从编者的角度看,《孔雀东南飞》被定位在艳歌题材上,是一首歌颂爱情的诗篇,而非为了批判封建礼教。

浅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浅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浅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中最长的一首,它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作了严厉的批判和揭露,同时也为主人公的不幸命运深感同情。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其简洁质朴的叙事风格、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影响深远。

这个故事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的读者,人们在扼腕叹息之余,不禁纷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为何被遣,造成刘焦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的深层次原因何在?关于《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我觉得他们的婚姻悲剧成因不是单方面或单独一个人的,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的,即封建礼教的迫害、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性格特征及焦母的妒忌心理等造成的。

一、封建礼教的迫害诗歌以兰芝的自诉被谴开始,集中反映了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的爱情以及他们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

兰芝是一位能织素,会裁衣,美丽、善良、聪明、知书达礼的女子,焦仲卿是一位忠厚、纯朴,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男子。

他们的理想原是“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然而封建社会的压迫,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本可以恩爱美满的生活下去的,却遭到了封建礼教的粗暴的蹂躏和迫害。

武帝时确立的以“三纲”原则为核心的儒家指导思想,汉朝缔结婚姻的程序,仍然遵循周代的“六礼”规定,并且更重“聘礼”。

婚姻关系的解除,也实行周礼规定的“七出三不去”原则。

无论婚姻的成立与否,或已存在的婚姻关系是否解除,均由父母决定。

不受公婆喜爱的儿媳妇是很难在夫家立足的。

二、焦刘两人的性格特征我们很多人甚至一些书籍都将刘焦的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归结到封建礼教、封建门阀观念及封建家长制上。

但有些人认为,封建礼教、封建门阀观念及封建家长制充其量只是造成刘兰芝的被遣和再嫁。

在当时,女子被遣、再嫁应是很平常的事,诗中县令、太守家先后去兰芝家提亲便是明证,刘兰芝的家兄为其操办再嫁事宜,也并不见得就是伤害刘兰芝。

这首诗中的悲剧,还与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性格有莫大的关系。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摘要】《孔雀东南飞》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作品,主要围绕主人公命运的注定、爱情与命运的抉择、家族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压力、情感困境与悲剧结局展开。

主人公在命运的捉弄下,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爱情和家族因素更是让其深陷困境。

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面对压力,主人公最终走向了悲剧结局。

这部作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引发人们对悲剧现象的反思。

通过对《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的总结,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展示的人性悲哀,以及悲剧对观众的影响。

通过分析这些因素,我们能够反思人生选择的道路,及时调整心态,从而更好地应对人生中的困境与挑战。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悲剧、命运、爱情、家族、社会环境、情感困境、悲剧结局、影响、启示、反思1. 引言1.1 悲剧作品《孔雀东南飞》的背景介绍《孔雀东南飞》是中国现代戏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于1938年在上海首演,讲述了一个由于家族、爱情、社会等多种因素而走向悲剧结局的故事。

曹禺通过精湛的笔法和深刻的剖析,展现了主人公陆绍廷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悲哀。

作品中的主人公陆绍廷是一个文艺气质的青年,他深爱着一个名叫汪春亚的女孩。

由于家族的原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陆绍廷与汪春亚的爱情命运多舛。

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境,最终走向了悲剧结局。

《孔雀东南飞》深刻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家族观念的束缚、社会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爱情和命运的冲突。

这部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对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呈现了一个个人悲剧的故事,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悲剧。

通过对《孔雀东南飞》背景介绍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悲剧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1.2 悲剧作品对观众的影响悲剧作品《孔雀东南飞》深刻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残酷,通过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会被深深地触动。

悲剧作品对观众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它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爱情、家族和社会的反思和思考。

再论《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

再论《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
是 一 位 品貌 双 全 的优 秀女 子 , 这 说 明 的 只 是 兰 芝 的性 格 的 一 面 ,
根据 荣格的情结说 理论 , 个人的情结处在 不断的变化之 中 , 个人 受到的不 同的刺 激会相应产生 不同的情结 。兰芝 的身世 以 及焦母 的恋子情结是她不能够容忍和接受兰芝的重要原因 , 从全 诗 的角度剖析来看 , 焦母从 中年开始就成 为寡 妇了 , 因为全诗 当 中没 有任何反映焦父 的情节或者形 象 , 恰恰相 反的是 , 仲卿在与 母亲诀 别时倒有 “ 儿今 日冥冥 , 令母 在后单” 之说 ; 种种的迹象都 说 明焦母是寡妇这一事实 。 “ 十七为君妇” 说 明了刘兰芝在结婚 了 两三年后 的年龄大概为二十岁 , 文中反 映出来 的焦 仲卿 的年龄应 当是二 十三左右 , 由此推断焦母 的年龄 大概在 四十五左右 。文章 中虽 然没有直接说 明小姑的年龄 , 但是刘 兰芝说 : “ 新妇初来 时 , 小姑始扶床 , 今 日被驱谴 , 小姑如我长 ” 。这反 映了小姑正处于身 材生 长发育 的旺盛期 , 年 龄应该在十岁到 十二岁之 间, 焦母在治 理家庭之 时所表现 出来 的独断专行 的状态 , 说 明她持 家的 日子 已 久 。从 中年就开 始守寡的焦母不 管在心理上还是 生理上都忍受 着 巨大的压力 和寂寞孤独 。焦母对 儿媳又打又 骂以及用劳作惩 罚儿 媳的行为和举止 , 说 明她缺乏敦厚温柔 的教养 , 有着粗暴野 蛮 的习性 , 以上一些原 因促 使焦母 的性格 专横 、 急躁和粗暴 。这 样 的女性会很容易排斥儿媳是必然 的。 对焦母 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分析可 以发现 , 她 的恋子情节还 是十分浓厚 的。守寡 时间较长 的焦母 , 一定会将所有 的感情和精
中图分类号 : I 2 2 2 文献标识码 : A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8 1 8 1 . 2 0 1 4 . 1 6 . 0 1 3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乐府诗,主要描绘了封建社会下一段悲惨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焦仲卿和刘兰芝,他们之间因为家庭、社会等因素而不得不分离,最终双双殉情而死。

这段悲剧的原因可以总结如下:
1. 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压迫:在封建社会中,家长制度是家庭的核心,而礼教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压迫所导致的。

例如,焦母作为家长,对儿子的婚姻有着决定权,而焦仲卿作为知识分子,虽然爱着刘兰芝,但无法反抗母亲的决定,最终不得不休掉刘兰芝。

2. 社会地位和门第观念的影响:在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对于婚姻有着重要的影响。

焦仲卿出身于封建家庭,虽然爱着刘兰芝,但是因为门第观念的影响,无法接受一个地位低下的女子作为妻子。

同时,刘兰芝也因为出身低贱,无法得到婆婆的认可,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分离。

3. 个人情感的冲突:在故事中,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的爱情虽然真挚,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情感上的冲突。

例如,在面对困难时,两人有时会表现出消极、悲观的情绪,缺乏积极面对困难的勇气。

这种情感冲突也是导致两人最终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

综合来看,《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主要是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压迫、社会地位和门第观念的影响以及个人情感的冲突。


个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同时也向人们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爱情观和勇气。

试析《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试析《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试析《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作者:方霞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2年第07期内容摘要:《孔雀东南飞》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关于刘兰芝的婚姻悲剧历来说法不一,解读文章多种多样,本文试着重新思考此诗的社会意义及其审美价值,重在揭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审美价值《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它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成就。

传统的对《孔雀东南飞》的教学解读是:焦母、刘兄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是杀害刘兰芝、焦仲卿的凶手,本诗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如果从这一角度来看,《孔雀东南飞》只是一个政治范本,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弊端。

那么,《孔雀东南飞》诗中的那些鲜活的人物不就都成为了简单的政治符号吗?如果这样简单化地去理解一个文本,其审美价值又在何处呢?我们说,文学即是人学,《孔雀东南飞》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一个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对于人性的刻画鲜活而深刻。

下面我们试着重新思考其审美价值。

一.刘兰芝的悲剧主要不是所谓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造成的我们平时所说的封建礼教,表现在此诗中,主要是指“孝道”,对父母叫“孝”,对兄长叫“悌”。

封建统治阶级把“孝”作为维护他们统治的重要工具,封建家长更是把“孝”作为维护封建家长权威的工具。

兰芝在焦家凡事有礼有节,孝心可表。

焦仲卿对母亲凡事都顺从,可以算是一个孝子。

刘兰芝、焦仲卿对焦母、刘兄的孝悌却为他们自己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传统观点认为,《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是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歌颂了兰芝夫妇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

此外,传统观点对焦母和刘兄的理解是诗中的焦母和刘兄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和帮凶。

这种观点深深影响了各种语文教参,影响了语文教师对《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歌的正确解读,从而忽视了诗歌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作者:李小玉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2期摘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同时也是最长的一篇,在我国长篇叙事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文学地位。

《孔雀东南飞》以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出发点,揭示了封建制度以及封建礼教的罪恶,并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本文主要对《孔雀东南飞》中所讲述的悲剧故事进行剖析,并从社会、家庭以及人物性格等方面探究造成故事以悲剧收场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一、《孔雀东南飞》的简单概述《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其为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其由353句诗,共计1755个字组成,同时也是我国最长的一部长篇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主要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封建礼教进行了严厉批判。

其所体现的思想内容深入严苛,故事情节悲怆丰满,人物形象立体且具有感染力,时刻震撼着广大学者以及读者的心灵。

《孔雀东南飞》的叙事风格以简洁质朴为主,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较为突出,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其与《木兰诗》共称为“乐府双壁”。

二、《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故事概述《孔雀东南飞》主观上讲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的爱情故事,两人感情真挚,尤其在结婚以后,两人相敬如宾,互敬互爱。

但无奈,刘兰芝总不被焦母喜欢,焦母对其百般挑剔,甚至将其驱赶回家。

而焦仲卿优柔寡断,迫于母亲的命令,其只能劝其妻子回家暂避。

回家后的刘兰芝,又被哥哥逼迫改嫁。

焦仲卿听闻后赶来,于是,两人相约黄泉,殉情而死。

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两人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

同时,在故事发生的年代,新时代的精神在刘兰芝身上也有所体现,其勇敢,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其又被封建的社会残留所影响,使其在超越自我的目标下又不能完全舍弃自我,爱情故事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故事发生时的社会悲剧。

在《孔雀东南飞》所讲述的故事中,焦、刘两人同为无父之人,但两家掌权者一为焦母,一为刘兄,错综复杂的家庭环境成就了两人性格的完全不同,兩人的爱情最终走向悲剧,这同时也是错综复杂家庭环境下家庭悲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解读《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

解读《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

解读《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这首诗叙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悲剧故事,令人扼腕叹息。

那么,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从社会制度层面来看,封建礼教和家长制是导致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

在当时的社会,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被视为不可逾越的准则,其中“三从四德”等观念严重束缚了女性的自由和权利。

刘兰芝勤劳善良、多才多艺,却因为不能满足焦母心目中“妇德”的标准而被驱遣。

焦母作为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威,她的意志决定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命运。

这种家长制的专横使得子女的婚姻不能自主,个人的幸福被无情地践踏。

从家庭关系的角度分析,婆媳矛盾是直接引发悲剧的导火索。

焦母对刘兰芝的不满,可能源于多种因素。

一方面,焦母可能存在着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她希望儿子完全听从自己的安排,而刘兰芝的出现让焦仲卿对母亲的依赖减少,这引起了焦母的嫉妒和不满。

另一方面,也许是两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导致难以和谐相处。

焦母的顽固和专断,刘兰芝的刚强和自尊,使得婆媳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无法调和。

焦仲卿性格的软弱也是造成悲剧的一个因素。

他深爱着刘兰芝,却在母亲的压力面前显得犹豫不决、缺乏抗争的勇气。

当焦母决意驱逐刘兰芝时,他虽然试图为妻子辩解,但最终还是屈服于母亲的权威。

在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后,他也没有积极采取有效的行动来挽回局面,而是在母亲和妻子之间左右为难,这种软弱的性格使得他无法保护自己所爱的人。

社会环境的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那个时代,女子被休回娘家是一件极其耻辱的事情,刘兰芝面临着来自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

她的娘家虽然疼爱她,但也无法改变这种社会现实。

而且,再嫁的选择对于刘兰芝来说也充满了无奈和痛苦,因为她心中只有焦仲卿。

这种社会环境的冷酷和无情,让他们的爱情无处容身。

经济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命运。

焦家可能并不富裕,刘兰芝的辛勤劳作或许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作文

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作文

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作文
《孔雀东南飞》这书啊,真是让人揪心。

封建礼教,你说它咋就那么不近人情呢?男女主角明明相爱,却被那些个规矩、荣誉给整得分开了。

爱情啊,在那种环境下,简直就像个奢侈品,碰都碰不得。

男主角,那叫一个痴情啊!他对女主的感情,比天还高,比海还深。

可惜啊,家族、社会那些压力,让他左右为难。

最后他还是选择了爱情,可结果呢?唉,别提了,说多了都是泪。

女主角那边更是复杂。

爱情、家庭、亲情,全都搅和在一起,她心里得多乱啊。

那种纠结,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

看着她在里面挣扎,真是让人心疼。

还有啊,人性这东西,真是复杂得要命。

在面对生死、荣誉这些大事时,人们往往会失去理智,做出一些后悔莫及的决定。

就像书里写的那样,有时候,情感一上头,啥都不管不顾了。

再说说社会环境吧。

那时候的社会啊,冷漠得让人心寒。

那些个旁观者,看着主角们受苦受难,却像没事人一样。

这种环境,真
的让人绝望。

所以啊,《孔雀东南飞》这书,不仅是写了个爱情故事,更是写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作文

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作文

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作文说起,这可真是一个让人忍不住长叹一口气的故事。

故事里的刘兰芝和焦仲卿,那叫一个恩爱,可最后却落得个双双赴死的悲惨结局。

这悲剧的根源到底在哪儿呢?咱先来说说焦仲卿他娘。

这老太太可真是够顽固的,一心觉得刘兰芝这儿不好那儿不对。

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那叫一个多才多艺,又勤劳能干。

可这焦母呢,就是横竖看不顺眼。

为啥?我琢磨着,可能是这老太太心里头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觉得儿媳妇就得完全顺着她的心意来。

刘兰芝有自己的想法,有主见,不愿意一味地讨好迎合,这就让焦母觉得不好掌控,心里头不痛快。

你想想,刘兰芝天不亮就起来织布,晚上还得接着干活,家里家外操持得井井有条。

就这样,焦母还不满意,硬说她“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这简直就是鸡蛋里头挑骨头嘛!其实啊,说不定就是焦母自己的控制欲太强,容不得儿媳妇有一点点自己的个性。

再说说当时的社会环境。

那时候,封建礼教那可是压在人们头上的一座大山。

女子的地位低得可怜,得遵循各种各样的规矩。

嫁了人,就得完全听从婆家的,没有一点自己的话语权。

刘兰芝这样有才有貌又有性格的女子,在那样的社会里,简直就是异类。

她的反抗,她的坚持,在那个时代,根本就不被允许。

还有啊,焦仲卿这个男人,虽说心里爱着刘兰芝,可性格太软弱。

面对他母亲的逼迫,他虽然也据理力争,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最终还是没能强硬到底。

他把刘兰芝送回娘家的时候,还跟她说“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结果呢?他自己在母亲面前根本就没什么办法,也没能及时把刘兰芝接回来。

刘兰芝回到娘家,也是受尽了委屈。

她的哥哥逼着她改嫁,说“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在那样的情况下,刘兰芝孤立无援,心里头还念着焦仲卿,可又没办法改变现状。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小情侣在街上吵架。

女孩子委屈得直掉眼泪,说男朋友什么都听他妈妈的,一点都不为她着想。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一)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一)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一)
前言
孔雀东南飞悲剧是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讲述了孔雀东南飞留下
的“孔雀东南飞”的宿命性的悲剧命运。

这个故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和思考,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原因。

正文
1. 文化约束与社会压力
孔雀东南飞所生活的社会背景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束缚
性的传统文化观念。

这些制度和观念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和追求。

无法摆脱社会期望和压力的孔雀东南飞,最终走向了悲剧命运。

2. 自我追求与现实牺牲
孔雀东南飞追求个人的理想和自由,但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巨
大的代价。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孔雀东南飞不得不放弃许多珍贵的
东西,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

这种追求与牺牲的矛盾导致了孔雀东
南飞最终的悲剧命运。

3. 历史和环境的束缚
孔雀东南飞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也对其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的局限性和现实环境的限制,使得孔雀东南飞无法完全摆脱命运的
束缚。

这种历史和环境的压力,最终将孔雀东南飞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结尾
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约束与社会压力、自我追求与现实牺牲、历史和环境的束缚等。

这部作品引起我们对个体命运的思考,也提醒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要面对各种挑战和考验。

通过对此悲剧命运的思考,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面对我们自己的人生。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和现实意义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和现实意义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和现实意义付宇欣汤志娟摘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一首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同时也是“乐府双壁”之一,它的叙事风格十分鲜明,其艺术形象也十分典型,因此,《孔雀东南飞》也成为了一部不朽的传世佳作。

在《孔雀东南飞》这部长篇叙事诗之中,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的爱情悲剧打动着所有的读者,关于这场爱情悲剧的原因,一直以来也深受人们的关注。

因此,本文就对这一悲剧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前言:《孔雀东南飞》之中的女主人公刘兰芝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女性婚姻悲剧之中的一个典型。

在我国封建社会之中,数不尽的女性都挣扎在婚姻的苦难与不幸之中,甚至失去了自己的自尊和生命。

而《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就是通过对焦仲卿与刘兰芝之间爱情悲剧的描写,来抒发对爱情的向往。

通过这场爱情的悲剧,也折射出封建社会对女性婚姻的不公。

一、《孔雀东南飞》简介《孔雀东南飞》主要讲述了夫唱妇随、两情相悦的男女主人公因为恶毒的封建礼教而最终双双丧命的爱情悲剧。

原本是一场和谐美满的婚姻,但是到最后却以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的死亡而告终。

关于这场悲剧的原因,不同的读者也会有不同的说法和感悟。

二、《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原因(一)封建礼教对刘兰芝的毒害在《孔雀东南飞》之中,女主人公刘兰芝是一个心灵手巧、美丽可爱、勤劳、坚强、善良而又宽容的女子,几乎是集所有封建社会女性的优点于一身。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嫁到焦家之后,却三天两头就会受到婆婆的指责。

丈夫在外忙于公务,刘兰芝整日独守空房却又屡屡受到婆婆的指责,这对于一个女子而言是最大的痛苦。

但是,在传统封建礼教的约束之下,刘兰芝是不敢反抗的,封建礼教只教导女子怎样孝敬公婆,侍奉公婆不得有半点的怠慢,更不得有半点的忤逆。

正因为一再地忍耐,使得婆婆对刘兰芝的态度越来越差,最后逼着焦仲卿休弃刘兰芝。

在刘兰芝被休回家后,又是封建礼教的束缚,让刘兰芝放弃“窈窕世无双”的县令五郎,誓死不嫁“娇逸未有婚”的太守公子,而是选择从一而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刚强不阿理性抗争——也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一)
内容摘要
代表汉乐府民歌最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一座高峰,刘、焦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极具高度的典型意义,他们的死,历来受到人们的同情和赞颂。

笔者试图通过故事当中的“遣归”、“求婚”、“合葬”这几个至关重要的情节的探讨,进一步深思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揭示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封建家长制度下,专制家长的绝对专制使得男女青年婚姻不能自主,青年男女陷入深重的痛苦,尤其是妇女受到最为惨重的迫害,从而再现刘兰芝刚强不阿,理性抗争的正义形象。

关键词:
悲剧根源探讨封建礼教殉情理性抗争
有汉一代,辞赋盛行,诗坛一度冷落。

及至“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出现,使文坛为之一新,大放异彩。

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为我国古代诗歌增添了光彩,并成为汉代文学的突出成就,它是汉末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

其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此诗最早见于南朝诗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人常以诗的篇首句“孔雀东南飞”作为篇名)。

这首代表汉乐府民歌艺术高峰的长篇叙事诗,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广泛传诵,交口赞颂,被誉之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的“双璧”之一,不少学
者专家的许多文章的观点,以现实性、社会性、历史性为原则,切中肯綮,为后代学习研究者所认同,皆已形成共识。

每次读《孔雀东南飞》,常读常新,常新常想:刘兰芝那么知书识礼,聪明美丽,勤劳能干,温顺贤慧,简直是一个至纯至孝、十全十美的“淑女”形象,丈夫又与她情深似海,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儿媳,为何非休她不可?既然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史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什么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求婚?同时,兰芝仲卿他们以自杀殉情的方式向封建礼教进行有力抗争以后,两家会求合葬吗?这一系列困惑,让我更为执着地深思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

对于这些问题,有人认为,由于刘兰芝嫁到焦家后没有生育,使焦家面临绝嗣的危险。

因为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女婚后不育,就理所当然地遭到婆家的嫌恶厌弃,因而刘兰芝终被休弃势所难免。

然而,我思考再三,总感这一理由难以服众。

其一,刘兰芝十七岁嫁到焦家(“十七为君妇”),和焦仲卿仅仅生活了两三年(“共事二三年”),这时她的年龄充其量二十来岁,据此就武断的认为她今后不会再生育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婚后好多年才生育的现象司空见惯,这应该是古人和今人都具备的生活常识。

况且,新科技研究证明,生育也与男子有很大关系。

其二,刘兰芝被休弃后,先后有县令、太守家走马灯似地遣人上门求婚,如果刘兰芝当时真的被断定不能再生育,像焦仲卿这样门第寻常的普通小吏家尚且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断然休弃,难道声名显赫的堂堂县令、
太守家会不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郑重聘娶?这显然更是不合情理。

也有论者认为刘兰芝被休弃的原因是诗中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然而,纵观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不仅找不到刘兰芝“无礼节”、“自专由”的依据,恰恰相反,刘兰芝“有礼节”、“不专由”的例子倒比比皆是。

例如,当刘兰芝看出“大人故嫌迟”,自知“徒留无所施”,顺从母意,主动向焦仲卿提出“及时相遣归”;临走前,“鸡鸣”、“起严妆”,“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礼有节。

另外,刘兰芝被遣前夕与焦仲卿生离死别时的一段掏心剖腹的表白:“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验之于全诗对刘兰芝的描写,也始终看不出刘兰芝有什么“无礼节”“自专由”的越轨行为。

我们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的表白,看到的只是刘兰芝知书达礼、温顺贤慧的美好品德,让人感到刘兰芝的临行表白句句是真,毫无虚言。

可见,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不过是焦母掩盖自己休媳真意的蛮横借口,根本不是刘兰芝被休弃的真正原因。

焦母休儿媳是由于“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这一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