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咳嗽诊治进展-细菌耐药和抗生素合理使用
儿科抗生素的使用和细菌耐药性监测
文章 编 号 :0 6—15 ( 0 1 0 4 9 — 2 10 99 2 1 )一 9— 8 1 0
从 亚历 山大弗莱 明发现青霉 素起 , 抗生索 的发现彻 底改变 了人类 与感 染生死 搏斗 的局面 。人类的平均 寿命甚 至因此得 以延长。然 而 , 与细菌 在 感 染对 抗 的 长 期斗 争 中 由于 抗 生 素 的 滥 用 和 乱 用 , 菌 出现 耐 药 性 。 耐 药 细 菌株的出现 和散播蔓延 , 极大的威胁 了人类 的生命 健康 , 增加 了抗感 染治疗 的难度 和风 险。尤其对于儿童 , 身体器官和免疫 系统发育不完全 , 更容 易造 成不 可 逆 的损 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因 此我 院对 于 儿 科 抗 生 素 的使 用 情 况 进 行 调 查 和 分 析 , … 并 检测 常见 致 病 菌 的 耐 药 性 分 布 情 况 , 对 今 后 l 用 药 和 针 对 性 治 疗 进 以 临床
医学信 息
・
4 9 ・ 8 2
N .9 2 1 o0 0 1
药物 与临床
标本分离细菌 的约4 %, 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 N ) 0 凝 C S 居首位 占3 %。从 ( 5 表 种药 物失效 。灭活酶分两类 : 坏酶和置换酶 。破坏酶如 青霉素 酶可使青 破 2 给出的数据可以看 出, 菌对青 霉素类药物抗 药性普遍较强。其 中金黄 霉素 p ) 细 一内酰胺酶环 打开 , 失去 药效。有 的噬菌体可携带 质体产生 青霉 素 色葡萄球菌属于广谱耐药菌 , 对于传 统常用抗生 素具有极 强的耐药性 , 但对 酶 , 不仅对 同类药物, 也可对异类药物产生 耐药, 称交叉 耐药现象 。由此 万 古 霉 素 敏感 。 警示我们 , 在临床应用 中应 当合理 使用抗生素 , 不滥用 , 目使用 。掌握抗 盲 3 讨 论 . 生素使用的适用体征 , 尽量避免广谱、 高档抗 生素的使用 , 用针对性强 的 使 抗菌药物 的滥用情况在我 国较 为普遍 。据资 料报道 , 国住 院患儿抗 抗生素 , 我 并注意对药 物的疗效进行及时准确的评 价; 谨慎联用两种及 以上抗 菌药物使用率高达 9 % , o 远远 高于 国外水平 J 。抗生素使用存 在滥用、 乱 生素 。 用情况 , 比如小儿上 呼吸道感染 9 %以上属病毒感染, 0 而抗菌药物对病毒感 参考 文 献 染的疗效不确切 J 。我国普遍存在联合用 药指证掌握不严 , 广谱 、 高档抗生 [ ] M C ce G . t l yadt a et f n u oi[ ] Pd t I e 1 c m kn H Eio n e m n o p em n J . e a f t og rt a ir n c 素使用过多 , 个别药物剂量偏大次数偏少等现象 , 医院抗生素的大量不恰当 Di 2 0 1 3 4 —3 6 s 0 0,9:7 J, 7. 的使用 , 不仅造成资源浪费, 更严重的是引起毒副作用 、 过敏反应、 二重感 染 [ ] 邹翔. 2 七谈抗 生素的合理应用 的问题C ] 中国处方药, 0 ,15 . J. 2 41 : 0 4 和诱导产生细菌耐药性 , 据资料报道 , 儿科临床使用的抗生索主要为第 3 代 [] 川 宝丽, 生. 3 石运 上呼吸道感 染 1 0例临床用药分析[ ] 中国临床药 0 0 J. 头孢 菌素 , 本类抗生素对小儿科安 全性较好 , 抗 菌谱广 , 院患儿 主要 为 但 住 学杂志,9 76:5 . 19 , 19 呼吸道感染 , 头孢菌素类抗生索尤共 是第 3代头孢 菌素 过多使用 , 势必导致 [ ] 王若伦, 4 粱淑贞.0 1 一 04年广 州市 3 医院头孢类抗 生素利 20 年 20 5家 细 菌耐 药 性 的快 速 发展 和多 种 耐 药 菌 株 的过 早 出 现 。 因此 , 临 床 使 用 对 用分析[ ] 中国药房, 0 , ( )3 . J. 2 61 1 : 0 7 7 抗生素进行有效 的监控非常重要。如 芬兰政府 曾在 2 O世纪 9 o年代在全 国 [ ] 白汉玉, 5 杨丽娟. 抗生素在儿科 临床的合理应用 [ ] J .中国临床 医生, 范围限制使用大环内酯抗生素 , 19 从 9 2年到 19 9 6年每 10 00人每 日由开始 2 1 1: 01 。 7. 的2 4降到 13 , . .8 结果 A族链球菌对大环 内酯抗生素的耐药率从 1 .%降 65 到8 6 。耐药性 的主要机制 目前普遍认为是细菌产生灭活酶, .% 使一种或多
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及细菌耐药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 (3)
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及细菌耐药研究答案一1、2002年6月第一株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出现在B 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机理是B肠球菌通常发现在人类的C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灭活或修饰机理BMRSA皮肤感染传染的相关因素有D社区性MRSA感染的特点CMRSA的感染途径D人的鼻子有葡萄球菌定植的比例是C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机制有D下列属于革兰氏阴性菌的是A二评估儿科抗生素使用的常用指标是C抗生素滥用和细菌耐药的研究背景有哪些D研究显示,我国抗生素使用时俄国和克罗地亚的多少倍A国内儿科存在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现象有D第一届合理使用抗生素国际研讨会那娘召开B肺炎链球菌研究的耐药基因是C第二届诶合理使用抗生素国际研讨会那年召开A90年代,北京儿童医院前15位药品有多少种是抗生素A我国儿科抗生素细菌耐药研究的主要价值有D抗生素使用检测方面的主要发现有B三2002-2006年病房青霉素类的使用情况是A不合理用药的表现有D肺炎克雷伯杆菌整体耐药情况B五家医院门诊部供使用23-63种抗菌药物,DU90%分别有A 革兰阳性球菌耐药流行地区差异说法正确的是B,DU90%是指A下列属于5家儿童医院门诊抗生素使用情况的是D抗生素的使用存在的误区有D从“革兰阳性球菌耐药流行情况”图中可以看出C大肠埃希氏菌总体耐药情况C四急性细菌性鼻窦炎常用的治疗药物是A糖肽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C急性细菌性中耳炎的病原菌多为B下列属于糖肽类抗生素的有B碳青霉烯类抗生素A红霉素主要的不良反应A下列对于头孢菌素的说法错误的是B小儿内科门诊呼吸道感染患儿多为A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应D一代头孢菌素C五衣原体感染中急性感染C社区获得性肺炎占儿科住院患儿的C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D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毒感染包括B国外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说法错误的是B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指征是A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研究的目的C肺炎链球菌分布各个年龄组中,2岁以下常见的是C 鉴定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病原的常见方法是B 在诊断为ALRI的入选病例中占首要位置的是B。
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研究进展
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研究进展第一章细菌耐药性的定义与影响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抵抗力,这一现象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细菌耐药性的问题日益突出。
细菌通过改变自身基因,产生特定的酶或蛋白质,从而降低抗菌药物的疗效,甚至完全抵抗药物的作用,导致抗菌药物失效。
第二章主要的细菌耐药性机制细菌耐药性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进行,其中最常见的机制包括:靶点变异、酶介导的药物降解、药物外排泵等。
靶点变异是指细菌中的特定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细菌无法与抗生素结合,从而减弱了药物的疗效。
酶介导的药物降解是指细菌产生特定的酶,能够将抗生素分解为无活性的物质,从而使药物失去杀菌作用。
药物外排泵则是细菌通过特定的蛋白质将抗生素排出细胞,减少药物在细菌内的浓度,以免药物对细菌产生杀菌作用。
第三章抗菌药物研究进展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抗菌药物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
一方面,科学家们不断寻找新的抗菌药物,以应对耐药细菌的威胁。
研究人员通过发掘海洋、土壤和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寻找具有抗菌活性的天然产物。
另一方面,科学家们致力于改进现有的抗生素,以提高其疗效和抗菌谱。
通过合成化学和结构改造等手段,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新型的抗菌药物。
第四章基因编辑技术在抗菌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抗菌药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们可以直接改变细菌的基因,从而影响细菌的耐药性。
例如,通过靶点基因的精确编辑,科学家可以使细菌无法改变其靶点,从而避免了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细菌的耐药机制,从而为药物研发和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第五章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管理除了研发新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管理抗菌药物也是维护有效用药的重要措施。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包括遵循医生的处方、正确的药物剂量和治疗时长,以及避免滥用抗菌药物等。
另外,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测和管理也是保持抗生素疗效的关键。
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抗菌药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工具,但其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问题。
儿科患者更容易出现感染,因此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合理的使用抗菌药需根据患者的感染类型和病原体敏感性进行选择。
儿科患者的感染类型多样,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等。
在确定感染类型后,应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另外,应注意监测抗菌药物的疗效,若病情持续恶化或无明显改善,则应考虑更换抗菌药物。
其次,在儿科中,应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原则,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于儿童来说,其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存在差异,因此抗菌药剂量需进行调整。
同时,应遵循完整的疗程,即便患者症状缓解,也应继续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以杜绝抗菌药物滥用,避免感染的复发。
此外,应优先考虑使用窄谱抗生素,以减少广谱抗生素的使用。
广谱抗生素对包括正常菌群在内的机体有较大的破坏作用,容易引起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因此,对于儿童,尽可能选择窄谱抗生素以减少这一风险。
另外,近年来,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已引起广泛关注。
例如,在手术前预防感染、高危患者预防感染等情况下,应慎重使用抗菌药物。
这些预防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有明确的适应症和用药指南,并且应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使用。
此外,要加强儿科医生和家长的教育,提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儿科医生应积极更新自身的知识,了解抗菌药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用药指南。
同时,儿科医生也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告知他们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原则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引导家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在儿科的合理使用应遵循感染类型和病原体敏感性选择药物,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原则,优先选择窄谱抗生素,谨慎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并加强医生和家长的教育。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保证儿科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儿科PPT课件】浅谈细菌耐药与合理用药-新干线参考
针对病源菌产生-内酰胺酶的耐药机制,目前在药物治疗 与临床应用方面有如下进展:
(1) 与-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应用: 特异性-内酰胺酶抑制剂能抑制耐药菌
株产生的-内酰胺酶。由棒状链霉菌产生的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 只有微弱的抗微生物活性,但对细菌产生的许多-内酰胺酶有强大的 抑制作用。克拉维酸能抑制金葡菌产生的质粒介导的TEM和SHV型内酰胺酶、脆弱拟杆菌染色体介导的IV型-内酰胺酶等,但对G(-)杆 菌染色体介导的I型-内酰胺酶没有特异性抑制作用。近年来,又有新 的-酰胺酶抑制剂问世,例如舒巴坦(sulbactam,青霉烷砜)、三唑 巴坦(tazobactam)。它们是-内酰胺酶自杀性抑制剂。常用的-内酰 胺酶抑制剂与-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联合制剂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 卡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 佐巴坦。
1. -内酰胺酶
多数致病菌对-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是产生-内酰胺 酶。该酶破坏-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G(+)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的耐药菌株能产生-内酰胺酶(以青霉素酶最主)。G(-)菌所产生的内酰胺酶在G(-)杆菌耐药性的产生中占重要地位。 -内酰胺酶可分为有染色体介导酶和质粒介导酶两种。前者如头孢菌素 酶、头孢呋辛酶和广谱酶等,近年来陆续分离的质粒介导酶已近30种, 其中以TEM-1最为常见。随着-内酰胺酶类抗生素新品种的临床应用, 新的-内酰酶也不断产生。这些酶常在G(-)杆菌中由ampc基因编码。近 年报道的超广谱-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lactamase,ESBL)系 主要由肠杆菌(大肠埃希氏菌和克雷伯氏菌为代表)的-内酰胺酶基因 经过点突变而编码的新的-内酰胺酶。 有报道临床大量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容易诱发ESBL菌株的爆发流行, 因此应严格限制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
抗菌药物在儿科感染中的合理使用与监测
抗菌药物在儿科感染中的合理使用与监测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病症的重要药物之一,对于儿科感染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的药物耐受性和抗生素耐药性逐渐加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加强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抗菌药物的定义、分类、合理使用原则、抗菌药物在儿科感染中的应用、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监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抗菌药物的定义及分类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病毒、真菌和原虫等微生物生长的药物。
按照抗菌谱分为广谱抗菌药物和窄谱抗菌药物。
广谱抗菌药物对多种感染病原体具有抗菌活性,如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等;窄谱抗菌药物只对某些特定类型的细菌有效,如大环内酯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等。
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 根据病原体选择抗菌药物:根据感染病原体的药物敏感性进行药物选择,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2.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途径:注重口服给药、静脉给药等使用途径的选择,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3. 合理确定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体重、年龄等因素,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疗程,避免用药不足或用药过量。
4. 注意监测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避免因不良反应而影响治疗效果。
5. 避免不当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自行购买抗菌药物、随意更改药物剂量和疗程等不当使用行为。
三、抗菌药物在儿科感染中的应用儿科感染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有其特殊性,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儿科临床工作中的关键问题。
在儿科感染治疗中,医生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头孢菌素、青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对于细菌感染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儿科医生还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根据病原体药敏结果选用敏感药物,避免使用过多的广谱抗生素。
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
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关键词】呼吸道细菌抗生素耐药性合理使用抗生素20世纪末,呼吸道病原菌的耐药状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不管其合理或不合理,不管何时何地对何对象使用,均可能诱导细菌耐药。
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高,抗生素使用频率相当高,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甚至滥用将诱导细菌产生耐药,还可能产生选择性耐药菌,从而引起病程迁延、并发症产生、治疗失败等,也可能使耐药菌扩散,一旦发生在高危病区或高危人群,必将导致严峻后果。
为此,本文就儿童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探讨如下。
1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自1967年发觉第一株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世界各地连续发觉并不断增多。
欧美开展的Alexander 项目研究结果显示,1998~2000 年肺炎链球菌(Sp)的青霉素耐药率为18.2%,红霉素耐药率为24.6%。
1996~1997 年亚洲地区病原监测网(ANSORP)的研究报道显示,韩国PRSP为80%,香港59%。
而在1998~1999年ANSORP第二次监测结果显示,一些国家PRSP有所上升,台湾高达91.3%、韩国升至85%。
2000~2001年北京、上海、广州和西安四地分离肺炎链球菌共654株,PRSP 发生率依次为上海55.0%、广州50.0%、西安45.0%、北京42.3%。
目前全球范畴内大约95%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近年美国差不多报道5株耐万古霉素Sa(VRSA),国内迄今尚未发觉。
1.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1.1.1 作用机制是通过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以表现其抗菌活性。
PBP按分子量不同可分为5种,每种又分若干亚型:肺炎链球菌的PBP可分为PBP1A、PBP1B、PBP2A、PBP2X、李昌崇,男,50岁,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副院长。
抗生素在儿科临床的合理使用
抗生素在儿科临床的合理使用抗生素是一类药物,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病。
在儿科临床中,合理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因为儿童对药物的反应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不同于成人。
首先,合理使用抗生素意味着确保使用该药物的必要性。
因为抗生素应用不当会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即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受力,使得治疗变得困难。
因此,儿科医生在使用抗生素前应根据患儿的症状和病因进行严格的判断,确定是否真正需要抗生素治疗。
其次,合理使用抗生素意味着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不同类型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儿科医生在根据患儿的病情判断需要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最适合的抗生素。
此外,应尽量选择狭谱抗生素,即对其中一种或几种特定细菌敏感的抗生素,以减少对正常微生物群的影响。
另外,合理使用抗生素还意味着正确控制用药的时间和剂量。
通常来说,抗生素治疗应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以确保细菌被完全清除。
如果药物过早停止使用,细菌可能会重新繁殖,导致感染再次发作。
此外,剂量也应根据儿童的体重和年龄进行调整,以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达到有效水平。
此外,儿科临床中还需要注意防止抗生素的滥用。
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无效,因此,医生应准确判断病因,并避免在病毒性感染时滥用抗生素。
此外,儿童经常接触到不同的药物,应注意避免多药相互作用。
因此,医生应详细了解患儿的用药情况,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最后,合理使用抗生素也需要与患儿的家庭充分沟通。
家长应了解抗生素的作用和副作用,知道该药物仅适用于治疗细菌感染,而非病毒感染。
他们还应该了解正确的用药剂量和使用的持续时间,以确保抗生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之,在儿科临床中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
医生应根据患儿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并正确控制用药时间、剂量和持续时间。
此外,医生还应与患儿的家庭进行沟通,确保他们了解正确的用药方式和副作用。
只有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有效治疗儿童感染病,并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抗菌药物的滥用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这不仅导致了多药耐药问题的恶化,也给儿童健康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因此,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合理使用的必要性、合理使用的原则及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儿科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其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细菌。
因此,在面对细菌感染时,抗菌药物的应用可以帮助控制疾病的进展,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儿童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然而,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在儿科临床中十分常见,主要表现为非必要使用、不规范用药和过度用药等。
这种滥用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加重了抗微生物耐药性的增长。
事实上,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70%的儿童使用过抗菌药物,其中大部分使用是不必要的。
因此,合理使用儿科抗菌药物是非常必要的。
合理使用儿科抗菌药物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根据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类型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不同类型的感染需要针对不同细菌的抗生素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其次,准确掌握抗生素的剂量和用药方式。
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因此需要根据年龄、体重等因素来计算剂量,避免过量或过少用药的情况。
此外,儿童服药方式可能不同于成人,比如可以使用颗粒剂形式。
最后,严格控制治疗周期和用药时机。
抗菌药物的过长或过短治疗周期都会对细菌产生压力,导致抗药性的出现。
为了促进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一些策略和措施也被提出。
首先,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抗生素的认识和使用技巧。
其次,加强监管和管理,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南和规范,对医生的开药行为进行审查和评估。
此外,建立抗生素使用的监测系统,及时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最后,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提高家长和患者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意识,减少不必要的用药。
综上所述,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细菌耐药监测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细菌耐药监测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引言: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过度和不合理的使用已经导致了细菌耐药的威胁。
为了遏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细菌耐药监测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细菌耐药监测的方法及其重要性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进行探讨。
1.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这种方法通过测定细菌对抗生素的最低浓度来判断细菌对该抗生素的敏感性。
通常情况下,细菌在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下无法生长,从而可以判断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2.纸片扩散:这种方法在含有抗生素的纸片上滴加经过稀释的细菌悬浮液,通过细菌的生长情况来观察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通过对不同浓度抗生素纸片的使用,可以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
3.基因检测:这种方法通过检测细菌体内的耐药基因来判断细菌的耐药性。
对细菌进行基因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细菌的耐药性,并帮助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1.提供抗生素选择的依据:细菌耐药监测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选择合适抗生素的依据。
通过了解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可以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的进一步发展。
2.制定公共卫生策略:细菌耐药监测可以提供有关细菌耐药性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这对于卫生部门制定公共健康策略、开展耐药菌监控和控制工作至关重要。
3.指导新药研发:了解细菌的耐药性可以指导新抗生素的研发工作。
通过对不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的监测,可以确定哪种类型的抗生素对一些细菌特别有效,从而推动针对耐药菌的新药研发。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为了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以下是几点关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建议:1.根据细菌耐药性选择抗生素:根据细菌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不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选择具有较高效力的抗生素可以更好地治疗感染。
2.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遵循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抗生素。
不要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自行使用抗生素,不要误认为抗生素能够治疗感冒等病毒感染。
儿科抗生素使用与常见的细菌耐药监测研究
弥散功能障碍。高压氧治疗法可 以借助压力, 促进血管收缩, 从而达到抗菌效果,其是治疗重度颅脑外伤 患者的一种有效 办法 ,可 以使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得到有效的改善。 曾有报道指 出,高压氧可 以对炎症 反应和细胞凋亡起 到有效的抑制作用,通过利用兔进行 实验 ,发现在兔大脑 动脉 闭塞之后 ,尽早采用高压氧治疗可 以有效的降低其氨 差 异 有 统 计 学意 义 ( J P < 0 . 0 5 ) 。见表 1 。 基酸水平,有效 的减小脑梗死体积,促进机体损伤恢 复; 然而 ,在其动脉 闭塞 7 天扁再实行高压氧治疗 ,其 治疗效 表 l 两 组 患者 治 疗 效 果对 比 果要差得多。因此,针对重度颅 脑外伤 患者应尽早采用高 压氧治疗 。 王大春通 过对 6 4 例 重度 颅脑外伤 患者进行实验 ,发 现 实行高 压氧治疗 的患者 的治疗 有效率 高达 9 3 . 7 5 % ,而 实行常规方法 治疗的患者 的治疗有效率仅为 6 8 . 7 5 % 。与 本次研究结果类似 。由此可见,高压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 重度颅脑外伤后偏瘫治疗办法。 2 . 2 两组 患者 治疗 前 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M A评 分和 M B I 评 分对 比 综 上所述,对重度颅脑外伤后偏瘫 患者采取高压氧治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F M A评分和 M B I 评分无 明显差异 疗,可以使患者的肢体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是一种 非常 ( P > 0 . 0 5 ) ;两 组 患 者 治疗 后 的 F M A评 分和 M B I 评分 均 显 有效且安全的治疗办法,值得推广采用 。 然 比治疗前高 ,而且观察组的 F M A 评分和 M B I 评分均显然 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 尸 < O . 0 5 )。见表 2 。
1 . 4 统计 学 方 法 选用 S P S S 1 8 . 0统计 学软件 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用
儿科抗生素使用与常见的细菌耐药监测研究
儿科抗生素使用与常见的细菌耐药监测研究目的:分析并探讨儿科抗生素使用与常见的细菌耐药检测情况,从而更加合理使用抗生素。
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本院儿科感染性疾病患儿240例。
回顾性分析240例患者临床资料,调查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对131例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测,统计病原菌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监测耐药情况。
结果:240例患者中使用抗生素240例,使用率为100%。
其中有11例做药敏试验,占4.58%。
其中使用频率从高到底分别为头孢他定、罗红霉素、青霉素和阿奇霉素。
单用一种抗生素占87%,两种联合占13%,无三种及以上联合使用者。
131例患者分离细菌121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3株(52.07%)、革兰阴性杆菌58株(47.93%)。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达94%和96%,其他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均达50%以上。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率均超过40%。
所有菌株均对万古霉素较为敏感,耐药率低于15%。
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耐药率高达79%,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64%,对头孢他定耐药率达54%,对氨曲南耐药率可超过30%,对头孢呋辛耐药率达27%。
结论:抗生素的滥用现象较为多见,为了更好的治疗疾病,要合理使用抗生素。
标签:儿科;抗生素;细菌耐药;监测临床上抗生素的应用对于疾病治疗有显著效果,也因此出现了许多抗生素滥用现象,使耐药菌急速增多并且迅速播散,为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造成了巨大困扰。
儿科患者由于年龄原因,自身机体免疫力相对低下,因此容易患各类感染性疾病,而耐药菌的出现严重的影响了疾病的治疗效果,甚至可以导致儿科患者的器官损害甚至是死亡[1]。
本次研究回顾性总结2012年04月-2014年04月期间本院儿科感染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调查并分析抗生素使用情况以及常见细菌耐药情况。
资料与方法样本资料: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本院儿科感染性疾病患儿240例,其中男121例,女性119例;年龄:<28d者76例,<3岁者61例,<7岁者56例,<14岁47例。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性分析及合理使用抗生素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性分析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是指呼吸道的上部和下部,如鼻咽部、喉、气管和肺部的炎症性疾病。
病原菌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
在治疗这些感染时,抗生素是一种常用的药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病原菌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变得尤为重要。
一些常见的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柯萨奇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这些病原菌对一些抗生素有着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例如,肺炎链球菌在一些地区对青霉素的抗药性水平较高。
在进行耐药性分析时,可以通过采集患者的呼吸道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从而得出抗生素对于该地区主要病原菌的敏感性情况。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防止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来选择抗生素。
根据临床实践指南,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呼吸喹诺酮类等。
此外,合理的用药剂量和疗程也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关键。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和肾功能等因素来确定适当的用药剂量。
同时,疗程的选择也应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临床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临床反应,必要时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
除了合理使用抗生素外,预防感染的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儿童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一些病原菌引起的感染,如肺炎链球菌和流感病毒。
此外,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条件也能够减少感染的机会。
总之,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分析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防治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对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可以指导医生在选择抗生素时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同时,合理的用药剂量和疗程也能够减少抗生素的不必要使用,从而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此外,预防感染的措施也是预防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手段。
通过综合应用各种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治儿童下呼吸道感染。
儿科抗生素使用与常见的细菌耐药监测研究
儿科抗生素使用与常见的细菌耐药监测研究目的:探讨本院儿科抗生素使用现状,监测细菌耐药性变化趋势,为儿科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指导。
方法:对2008年-2010年期间本院儿科感染性疾病住院患儿抗生素应用状况进行调查。
结果:回顾性调查中900例感染性病例均使用过抗生素治疗,使用率为100%。
结论:呼吸道分离出的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对所使用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
标签:抗生素;致病菌;细菌耐药性;监测抗生素的应用对儿科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菌急剧增多和迅速播散,给感染性疾病治疗带来了巨大困难,对儿童的影响尤为突出,可导致儿童某一器官残疾甚至死亡。
探讨本院儿科感染性疾病抗生素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对2008年-2010年期间本院儿科感染性疾病住院患儿抗生素应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儿科目前抗生素使用现状、致病菌的耐药动态,确定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因素和环节,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1、材料和方法1.1材料病例资料来源2008年-2010年儿科感染性疾病住院患儿病历900份,菌株来源是2008年-2010年本院儿科标本(血液、痰液、尿液、咽拭子)中分离的细菌,以呼吸道标本为主。
试剂是分离用培养基、M-H培养基、抗生素纸片。
1.2方法回顾性调查:采取填写调查表方法,对儿科感染性疾病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每季度随机抽取112份。
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出入院日期、诊断和治疗情况。
分析抗生素使用情况。
菌株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按照《临床医学检验手册》常规方法进行接种、分离,采用手工法作细菌鉴定。
药敏试验采用琼脂扩散法。
质控菌株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
质控菌和受试菌药敏结果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标准判读。
2、结果2.1抗生素使用情况回顾性调查中。
900例感染性病例均使用过抗生素治疗,使用率为100%。
其中14例(1.5%)有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记录。
细菌耐药和抗生素合理使用-精品医学课件
A类(丝氨酸酶):KPC酶(2f) B类(金属酶):IMP及VIM,NDM-1(3) D类(丝氨酸酶):OXA-23和OXA-48(2df)
中国CRE产生最主要的碳青霉烯酶为KPC-2,在大肠埃希 菌、肺炎克雷伯菌,粘质沙雷菌、奇异变形杆菌等肠杆菌 科细菌中均有发现。非发酵菌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 动杆菌也可产生。对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的水解能力较弱
美国,
墨西哥
56%
(2005)
阿根廷 (1994)
法国 (2003)
Paterson 2008; Higgins 2009 and 2013; Kim 2010
金属酶(NDM-1)
常见于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细菌和肠杆菌科细菌 对氨曲南水解活性弱
Lancet Infect Dis.2010, 10(9): 597-602 Antimicrob Agents and Chemother, 2009, 53(12): 5046-54
根据能否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以诱导酶和非诱导酶 分布于不同细菌中
诱导性AmpC酶存在于肠杆菌属、柠檬酸杆菌属、普鲁菲登 菌属、不动杆菌属、粘质沙雷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摩 根菌属、吲哚阳性变形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等
非诱导性AmpC酶常由质粒携带,存在于大肠埃希菌、志贺 菌属、克雷伯菌属等,其表达不受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诱 导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 由质粒编码,使氯霉素乙酰化而失去活性
MLS类抗生素钝化酶
细菌名称 金黄色葡萄球菌
人葡萄球菌 溶血葡萄球菌 乳房链球菌 屎链球菌 乳酸杆菌属
产气荚膜梭状 芽孢杆菌 链霉菌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细菌耐药研究进展ppt课件
痰细菌定量培养: 病原菌≥106cfu/ml
不同采取标本方法的痰细菌 定量培养标准有些差别
痰 纤支镜 支气管肺泡灌洗 经防污染标本刷、
防污染支气管肺泡 灌洗,有慢阻肺史者
≥106cfu/ml ≥105cfu/ml ≥104cfu/ml
≥103cfu/ml
危害
1.影响了诊断质量与医疗水平的提高(病原学依据缺 乏);
特点:当抗生素浓度已在MIC之上,其抗菌活性不再随浓度增 高而加强。在MIC4-5倍时杀菌率即处于饱合, 杀菌范围主要 依赖于接触时间
超过MIC时间是与临床疗效相关的主要参数
-L Abx(P、Cef、氨曲、碳烯类),克林和大环 (红、克)
T>MIC 模式图
血药浓度(mg/L)
10
9
8 抗菌MIC 7
构成比(%) 50 27 12 3 8
危害
1.误、漏诊了非感染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使这 些疾病的重要治疗被贻误,影响病人的康复和预后
2.增加不必使用抗菌药物的人数和可以避免抗菌药物压力; 增加二重感染及不良反应
3.临床经验的积累被大打折扣,或被扭曲 4. 增加医疗纠纷
表现二:病原学诊断明显滞后 于临床实际需要
6
5
4
3
2
1
0
0
1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T>MIC
2
3
4
T>MIC大于给药间隔的40%, 则可达到大于85%的临床疗效
T>MIC(h) x 100% = ? 给药间隔
(h)
5
6
7
8
9 10
时间(H)
时间依赖型抗生素
PK/PD参数
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及细菌耐药研究 国家I类5.0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俞桑洁写在课前的话随着新的抗菌药物的不断出现和临床应用,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已成为抗感染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特别是对多种抗生素都耐药的多重耐药性问题更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常见细菌耐药机制主要有药物的灭活或修饰、靶位点改变、代谢途径改变、药物积累降低等。
一、细菌耐药机制(一)药物的灭活或修饰例如:在某些青霉素耐药的细菌中,通过β- 内酰胺酶产生灭活的青霉素 G 。
(二)靶位点改变例如:在 MRSA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和其他青霉素耐药的细菌中 PBP 改变,即青霉素类药物的结合靶位点改变。
(三)代谢途径改变例如:在一些磺胺耐药细菌中不需要对氨基苯甲酸(苯甲酸),叶酸和细菌核酸合成的重要前体。
(四)药物积累降低通过减少药物渗透和/或增加主动外排的进出细胞表面(泵出)使细菌内药物浓度降低。
儿科常见细菌耐药机理有哪些?二、儿科常见细菌耐药机理(一) MRSA 感染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是一种耐某些β-内酰胺抗生素类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这些抗生素包括甲氧西林和其他较常用的抗生素,如苯唑西林,青霉素,阿莫西林。
在社区,大多数 MRSA 感染是皮肤感染。
更严重的或潜在威胁生命的 MRSA 感染最频繁发生在医疗机构中的患者。
虽然 25%-30% 的人鼻子有葡萄球菌定植,然而只有不到 2 %是MRSA 的定植。
社区性和医院性 MRSA 感染的区别:目前医院性 - MRSA 和社区性 - MRSA 的区别已变得不那么明显,因为医院性 - MRSA 可扩散到社区,而社区性 - MRSA 也成为医院性感染的重要原因。
医院性 MRSA 感染的特点:感染发病时有侵袭性装置存在;过去 12 个月有外科手术、长期住院和透析的历史。
社区性 MRSA 感染的特点:入院后 48 小时内在无菌的部位获得了阳性培养结果。
社区性MRSA感染的特点()A. 感染发病时有侵袭性装置存在B. 过去12个月有外科手术、长期住院和透析的历史C. 入院后48小时内在无菌的部位获得了阳性培养结果D. 以上都不正确A. 感染发病时有侵袭性装置存在B. 过去12个月有外科手术、长期住院和透析的历史C. 入院后48小时内在无菌的部位获得了阳性培养结果D. 以上都不正确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的耐药机制是什么?目前在国内滥用抗生素的情况极其严重,造成儿科感染细菌耐药性迅速上升,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病率、治疗失败率和死亡率增加。
控制细菌耐药性发展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控制细菌耐药性发展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关键词] 细菌耐药;抗生素;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c)-101-02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一直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
根据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感染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第二位。
尽管抗生素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蔓延却严重影响和破坏着人类抗感染治疗。
因此,细菌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而如何控制耐药的发生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已成为医疗工作的重点。
1抗生素使用及细菌耐药性监测现状目前,耐药菌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杆菌等。
虽然具体病原菌会因国家和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这些主要病原菌菌株已经普遍发展成为对两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菌株。
并且耐药菌可以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传播,因此,建立地区、国家,乃至国际间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才能及时发现并控制耐药的传播[1]。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以来,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且随着细菌鉴定水平的提高,药敏实验方法逐步标准化,耐药性监测数据的管理也实现了网络化。
然而在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在耐药性监测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耐药性监测工作还不能适应抗感染治疗的需要。
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约有80%的住院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物,其中86%是医生根据经验给予抗菌药物治疗,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医生用药习惯及治疗经验问题,更重要的是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体还不能适应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需要,主要表现以下四点:①病原学检验只强调结果的准确性而忽视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病原学检验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临床医生明确感染病原,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治愈感染患者。
目前,从采集标本到得出临床结果一般需2~3天,有时更长。
而这时患者病情已发生变化,其对患者已失去应有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8年以来咳嗽研究已经取得进展
➢ 一致通过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咳嗽的定义
6
咳嗽----儿科门诊最常见的症状
咳嗽是小儿呼吸科就诊者中最常见的主诉之一1 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并持续难愈的慢性咳嗽
往往成为家长和医生关注的焦点1 中国儿童慢性咳嗽的发病率约为6.4%2 目前,小儿慢性咳嗽的及时正确诊断率并不高
神经递质 和神经肽
反射性支气 管收缩
刺激咳嗽感 受器
增加咳嗽反 射敏感性
1.Irwin RS.Pulm Pharmacol Ther.2002;15:261-6. 2.马洪明.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1;21(2):852-87. 3.Palombini BC, et al. Chest.1999;116(2):279-84.
作,运动、遇冷空气或嗅到特殊气味后加
重,痰少,临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时间
抗生素治疗无效
➢ 支气管舒张剂诊断性治疗可使咳嗽发作缓解
(基本诊断条件)
➢ 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家族哮喘病史、变应
原检测阳性可作为辅助诊断
➢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2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
肺部感染扩散和出血灶活动
15
慢性咳嗽定义和常见病因
16
急性呼吸道感染---咳嗽---慢性咳嗽
Munyard等指出健康儿童1日中平均可有10次 左右咳嗽发作,在呼吸道感染期内则可以增加
Shann 计算1个健康儿每年可发生5~8次呼吸 道感染,每次历时7~9日,那么每年引起额外 咳嗽天数就是50天左右
助,如胸部物理治疗、使用化痰止咳药等
14
咳嗽的有害影响
胸内压升高,造成回心静脉血明显减少,体循环 静脉压骤增,有可能造成心律失常
胸内压、腹内压增加,经椎间孔传到脑脊液,产 生暂时性大脑缺血,可能引起大脑空气栓塞、咳 嗽晕厥、头痛
面颈部小静脉出血
胃食道返流、腹直肌破裂、肋骨骨折、气管破裂、 气胸、尿失禁
12
有效咳嗽的性质
胸内压可达+40mmHg,使胸内气管的非软 骨部分内翻,气流通过狭窄气道(为原始横截 面16%),气流向外冲出,速度可达500英里/ 小时(2500cm/s),相当于音速85%,足可 将气管内异物/粘液排出
产生胸内能量 1-25 焦耳
13
咳嗽的有利影响
防止异物、细菌等进入下呼吸道 清除已进入气道的异物 清除过多的分泌物(排痰功能) 在小儿这些功能往往不完善,需要额外辅
PY Chow, et al. Chronic cough in children, Singapore Med J, 2004,45(10)462.
盛锦云,鼻后滴注综合征,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12):705-707.
26
PNDS的发病机理
鼻粘膜纤毛 功能受损
分泌物增 多,倒流
鼻部炎 症
CHEST 1998; 114, Supplement: 133S-181S
➢ 出台主因是临床医学界对咳嗽越来越重视
➢咳嗽是美国患者就诊的首位原因
➢美国每年治疗咳嗽的总费用逾10亿美元
➢该指南制定委员会成员有澳大利亚, 加拿大, 英国, 美国
➢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美国内科医师学会 (ACP),美国胸科学会(ATS), 加拿大胸科学会 (CTS)
重视儿科慢性咳嗽的诊治
背景
➢ 儿科医师清楚地认识到:从成人获得资料数 据推演至儿童身上的做法是不妥甚至可能是 有害的
➢ 在咳嗽方面,儿童与成人之间有类似之处, 但也存在明显的临床和生理上的差异
➢ 儿科研究相对薄弱,刻意拘泥于源自儿科数 据对儿童治疗也可能并无好处
➢ 一般医生对慢性咳嗽正确诊断率和治疗成功 率低于呼吸专科医生
耳蜗、副鼻窦、横膈胸膜、胃的机械刺激也能引起 咳嗽
11
有效咳嗽的性质
始于深吸气 随之呼气,呼气之初声门关闭0.2 秒、膈肌松弛(并非必需) 呼气肌收缩,声 门开放
这一系列复杂而高度协调的动作,提高了胸内 压和肺内压
声门突然开放瞬间,肺泡压可增至100~ 300mmHg,和上部气管压间产生很大压差和 高速气流
胃食管反流(GER) 胃食管反流病(GERD)
GER在婴儿中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健康婴儿GER发生率大约为40-65% 出生后1-4个月为GER发生高峰期 12个月时缓解
在GER引起了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后才成为病理性 疾病,即胃食管反流病(GERD)
GERD引起儿童咳嗽的发病率为15% GRED将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Morice AH and committee members. Eur Repir J,20041,28 4:481492. Mc Garvey LPA.Thorax,2004,59:342-346
慢性咳嗽----定义尚不完全统一
Thomson等认为慢性咳嗽的时限为4周以上1 Chang等认为12个月内发作两次以上,每次持
3
咳嗽诊治研究的大事记
1977
➢ 发表了有关咳嗽的详细综述
Arch Intern Med 1977; 137: 1186-1191
➢ 引入系统诊断程序的概念 ➢神经解剖学诊断程序 ➢强调肺外病因的重要性
➢ 咳嗽的研究走进现代水平
4
为基础咳嗽诊治指南首次出台
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 性粒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 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引起反复发 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 具广泛的、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阻
22
咳嗽变异性哮喘
cough variant asthma,CVA
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中CVA诊断标准
咳嗽持续>1月,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00-106.
过敏性咳嗽 Atopic cough, AC
与CVA类似,但并非完全为同一种概念 过敏性咳嗽系患儿咳嗽感受器敏感性升高,
但无气道高反应性,故激发试验往往阴性
24
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
Eosinophilic bronchitis,EB
表现为慢性咳嗽和痰中嗜酸细胞增多(>3%), 对吸入糖皮质激素有良好的反应,常误诊为CVA
续2周以上2 Marguet将其定义为连续观察的几个月中,每次
咳嗽均持续至少1周3 Bremont则将其定义为咳嗽持续至少3周4
2006年即将发表的美国慢性咳嗽指南: 儿童慢性咳嗽持续>4周
1.Thomson F, et al. J Paediatr Child Health. 2002;38:578-81.
儿童咳嗽的诊治进展
1
要点提示
概述 儿童咳嗽诊治研究大事记 咳嗽与咳嗽反射 慢性咳嗽概念和常见病因
鼻后滴流征 哮喘及喘息相关性疾病 CVA、EB、AC 胃食管反流(GER)和 GERD 非典型微生物感染与慢性咳嗽
急性咳嗽的恰当治疗 慢性咳嗽诊断思路及其治疗
2
概述 ----儿童咳嗽诊治研究
Chang等指出这种气道高反应性是一过性的,与 哮喘的本质不同。对这些患儿及时的对症治疗可 以缩短咳嗽病程而不发展到“慢性”
Munyard P, Bush A. How much coughing is normal? Arch Dis Child,1996,74:531-534.
Shann F. How often do children cough? Lancet, 1996,348:699-700. Chang AB, Phelan PD, Sawyer SM, et al.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and
咳嗽感受器
快速适应刺激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 分布于咽喉部、气管后壁、隆突、 支气管分叉处,小支气管以下无感受器神经末梢
化学感受器 对有害气体、烟雾敏感,分布于咽 和支气管,而气管内则无
持续刺激状态下,机械和化学感受器敏感性均降低, 尤以机械感受器适应更快,例如不作麻醉的气管内 插管、儿童对气道异物的耐受等
EB患儿并无可逆性气流受阻或气道对乙酰甲胆碱的 高反应性,故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
无论EB或CVA,两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均有效
EB约占慢性咳嗽的13%,而Gibson 在一项基于社 区的使用诱导痰液方法的研究中统计EB约占慢性孤 立性咳嗽的20% Gibson PG, et al. Airway eosinophilia is associated with wheeze but is uncommon
28
PY Chow, et al. Chronic cough in children, Singapore Med J, 2004,45(10)462.
GERD----慢性咳嗽
返流和返流病 返流是正常的胃肠道活动 返流病(GERD)是返流引起症状和并发症 (烧心、胸骨后不适、胸痛、咳嗽、喘呜等)
25 in children with persistent cough and frequent chest colds. Am J Respir Crit Med, 2001,164:977-981
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
主要与五官科相关的疾病 ➢ 慢性鼻窦炎 ➢ 变应性鼻炎 ➢香港6-7岁和13-14岁儿童发病率分别 为33%和52% ➢ 腺样体炎
cough- receptor sensitivity in children with recurrent cough. Am J 17 Respir Crit Care Med,1997,155:1935-1939.
慢性咳嗽----定义尚不完全统一
Curley等认为慢性咳嗽是指咳嗽症状至少持续3 周,咳嗽是唯一的症状,不伴咳血、无慢性呼吸 道疾病者。这一定义实质上排除了许多有明确器 质性呼吸系统疾病所致的慢性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