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1.四诊合参: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诊察方法。

望指观察患者的面色、体态、舌苔等外观表现;闻指通过闻其气味、听其声音等方式来辨别病情;问指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病史、症状等信息;切指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合参指的是将四诊的观察结果综合起来,得出一个准确的诊断。

2.病机分析:病机指的是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原因、机理和规律。

中医诊断学通过对患者病史、症状等的综合分析,找出疾病的病机。

常见的病机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

3.辨证:辨证指的是根据四诊的观察结果和病机分析,将患者的病情进行归类和辨别。

中医辨证有六淫辨证、八纲辨证、辩证分型等方法。

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对于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4.病症分类: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中风、中毒、寒热、气血失和、经络失调等几大类。

外感病是指人体受到外邪侵犯,如感冒、风寒等;内伤病是指由于内脏功能障碍导致的疾病,如肝病、肾病等;中风病是指中风引起的疾病,如半身不遂等;中毒病是指人体中毒导致的疾病,如中毒性肝炎等;寒热病是指由于寒热所致的疾病,如中暑、热病等;气血失和病是指由于气血不调和失和导致的疾病,如贫血、气虚等;经络失调病是指经络不通畅导致的疾病,如痛风、偏头痛等。

5.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形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等特点可以反映病情的轻重;舌质的颜色、形态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状况;舌形的大小、形状可以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等。

6.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

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脉搏的频率、强度、紧张度、节律等特点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状况,进一步判断病情的轻重。

7.病因与风险因素:中医诊断学还需要对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风险因素。

常见的病因有积食、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志不遂等;常见的风险因素有年龄、性别、职业、饮食习惯等。

《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

《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

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诊断即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病证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断。

它是由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防治取决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对患者四诊的周密诊察和精确的辩证分析,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会有正确的治疗。

所以诊断在防治疾病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

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不仅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而且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虑。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

公元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诊籍”即病案,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方药、日期等,作为复诊的参考。

公元三世纪初,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把病、脉、证、治结合起来,作出了诊病、辨证、论治的规范。

与此同时,著名医家华佗的《中藏经》也记载了丰富的诊病经验,以论脉、论病、论脏腑寒热虚实、生化顺逆之法著名。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既阐明脉理,又分述寸口,三部九候、二十四等脉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1739论。

唐代孙思邈认为,诊病要不为外部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宋、金、元时期,诊断学又有新的发展,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

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

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

“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

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

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

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

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中医诊断学知识重点

中医诊断学知识重点

第一单元绪论中医诊断三大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第二单元望诊1望神①得神:健康②失神、无神:重病,久病,虚证,实证。

精亏盛衰:意思模糊,目无光彩,眼球呆滞。

→提示:脏腑精气亏虚已极。

邪盛神乱(病重):实证导致谵语←热扰心神所致实证。

③少神:得神与失神之间,亚健康:精神不振,面色不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

④假神:突然面红如妆,戴阳证,除中。

→脏腑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

(回光返照)傻2神乱:癫狂痴痫脏燥↑⑴焦虑:脏燥;恐惧:卑惵;⑵淡漠痴呆:见于癫,痴呆⑶猝然昏倒,口吐白沫,口中怪叫见于痫病。

↓喃喃自语,哭笑无常;3望面色①正常人(有胃气;有神气;):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主色(生来就有肤色;有光泽和无光泽之分)客色(→外界影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善色,恶色属于异常。

②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满面通红:实热证;两歡潮红、嫩红:虚热证、阴虚。

面色苍白,歡颊部嫩红如妆:戴阳证白色:主虚证(血虚→淡白;气虚→苍白;阳虚→晄白),寒证,失血证。

无阴虚黄色:主虚证(脾虚为主),湿证。

萎黄:脾胃气虚黄胖:脾虚湿盛黄疸:阳黄黄色鲜明如橘,湿热阴黄如烟熏,寒湿。

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寒痛淤惊+气滞)青紫:血瘀青黄、苍黄:肝郁脾虚眉间鼻柱,唇周围色青:惊风、惊风前兆。

青黑、淡青:寒盛痛剧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淤血,剧痛。

(寒痛淤虚+水饮)面黑暗淡:肾阳虚面黑干焦: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黧黑:淤4望形态形体胖瘦:形体肥胖,食欲旺盛:形气有余;形体胖瘦,食少:形胜气虚;形瘦食多:中焦有火;形瘦食少:中气虚弱;大肉尽脱:脏腑精气衰竭,属病危。

姿态异常:喜仰,但坐不得卧:心衰,肺气肿。

(了解)异常动作:颤动者:外感:动风预兆;内伤:虚风内动;抽搐、拘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见于小儿惊风,痫病,破伤风,子痫,马钱子中毒。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恶色-枯槁、晦暗、暴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五色主病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②赤色主热证,戴阳证③黄色主虚证、湿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⑤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7.五官与脏腑病机的主要关系望目五轮学说: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气轮脾──眼胞──肉轮肾──瞳仁──水轮8.瘿瘤、瘰疬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1)司外揣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通过诊查其反应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2)见微知著: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3)知常达变:常指正常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细目一:望神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神的分类及判断:意义:1)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2)少神:正气不足,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3)失神: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弱。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4)假神:丈夫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降离决,属病危。

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征兆。

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3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1)焦虑不安: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能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卑惵、脏燥等病人2)狂躁不安: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有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多见于狂病3)淡漠痴呆: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

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4)猝然昏倒: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后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多有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心窍所致,属痫病细目二:望面色4常色的概念和特点常色:正常人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所谓有神气即光明润泽;所谓有胃气即为隐约微黄,含蓄不露。

由于时间、气候、环境等变化,常色又有主色和是、客色之分。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病及病案等内容。

本部分考试内容主要为诊法和辨证。

第一单元问诊“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细目一问诊的内容要点一一般情况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况、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要点二主诉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主诉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一般只有一两个症状,即是主症。

通过主诉常可初步估计疾病的范畴和类别、病情的轻重缓急,是了解、分析和认识疾病的重要线索。

要点三现病史现病史是指病人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的经过。

1.发病情况主要包括发病的时间,是突然发作,还是缓慢发生;发病的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做何处理等。

一般凡起病急、时间短者,多属实证;凡患病已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多属虚证,或为虚实夹杂证。

2.病变过程按疾病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询问。

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何时病情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情有无变化规律等。

通过询问病变过程,可以了解疾病邪正斗争的情况,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

3.诊治经过询问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怎样;做过何种诊断,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

4.现在症状现在症状是指病人就诊时感到的病痛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

通过问现在症状可了解到唯有病人自我能感觉到的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

要点四既往史既往史又称过去史,主要包括病人的既往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

1.既往健康状况病人平素健康状况,可能与其现患疾病有一定的关系,故对分析判断现发疾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素体健壮,现患疾病多为实证;素体虚弱,现患疾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素体阴虚,易感温燥之邪,多为热证;素体阳虚,易感寒湿之邪,多为寒证,或寒湿病证。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辨别八纲、辨别病因、辨别病机三个方面。

辨别八纲是指通过辨别病人的寒热、表里、虚实、动静四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性质。

辨别病因是通过辨别病人的外感、内伤、情志、饮食、劳倦五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原因。

辨别病机是指通过辨别病人的气血津液、脏腑组织器官、经络气血、阴阳五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医诊断学还包括四诊合参的基本理论。

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合参是指根据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中医病的诊断方法:-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咳嗽声等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病人的交谈来了解患者的病情、症状、病史等信息,从而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3.中医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外感病的诊断:外感病主要表现为寒热、恶寒、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特点、舌质、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内伤病的诊断:内伤病主要表现为身体的虚弱、疲乏、食欲不振、腹痛、便秘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体检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

-情志病的诊断:情志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烦躁、睡眠不宁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心理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饮食病的诊断:饮食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口干、口苦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进食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4.中医诊断学的误区:-忽视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病史:中医诊断学重视患者的主观症状和病史,忽视这些信息可能导致误诊。

-盲目追求望闻问切:中医诊断学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诊断方法,不能过分依赖其中一种诊断方法。

-缺乏科学依据:中医诊断学需要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总结,不能凭空臆测。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复习要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赤色主病 主热证,戴阳证①满面通红:实热证 ②颧红:虚热证③泛红如妆: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

黑色主病 主寒证,疼痛,血瘀,水饮,肾虚 ①面黑干焦——肾阴虚②面黑暗淡或黧黑——肾阳虚③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④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黄色主病 主脾虚,湿证①面色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②面黄虚浮(黄胖)——脾虚湿蕴③黄疸:面目一身俱黄 A 阳黄:面黄鲜明如橘皮,湿热为患 B 阴黄:面黄晦暗如烟熏,寒湿为患五轮学说: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瘿瘤:颈前结喉处有肿物突起,随吞咽而上下移动,称为瘿瘤。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血瘀,或因水土失调,痰气凝结所致。

瘰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称为瘰疬。

多因肝肾阴虚,虚火灼液,外感风热实毒,气血壅滞所致。

舌面五脏划分: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

舌面三焦划分:舌尖诊察上焦(心肺),舌中诊察中焦(脾胃),舌根诊察下焦(肝肾)(此法适用于温热病的诊断)。

老舌: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形色坚敛苍老,舌色较暗者,为苍老舌(实证) 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舌色浅淡者,为娇嫩舌(虚证) 老舌嫩舌为判断疾病虚实的标志之一苔质的润燥是辨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舌脉短细浅为气血不足,舌脉粗长紫为淤血内阻。

小儿病理指纹: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称为谵语。

热扰心神之实证(高热神昏谵语) 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者,称为郑声。

脏器衰竭,心神散乱⎩⎨⎧虚则郑声实则谵语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

⎩⎨⎧—虚喘—快动则喘甚,唯以深吸为声低气怯,息短不续,—实喘—唯以呼出为快呼吸深长,声高息粗,哮: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1.中医四诊法: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也被称为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观特征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呼吸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2.脉诊: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脉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

根据脉搏的弦、滑、涩、散、数、微等特点,可以判定病症的轻重、病因的归属等信息。

3.舌诊:中医诊断中,舌诊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人体内脏的功能状况可以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质地等来判断。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消化不良,舌苔少津可能表示阴虚等。

4.望诊: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等外观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例如,面赤可能表示热病,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虚等。

5.问诊:中医的问诊过程中,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从而了解疾病的起因和发展。

问诊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方面。

6.切诊:中医的切诊是指通过对脉搏的触摸来判断人体各脏腑功能的状况。

例如,肝脉代表肝的健康状况,脾脉代表脾的功能状况等。

7.病因学:中医诊断学中,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包括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凉伤阳、病毒感染等。

8.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它包括了病机关系、病机转变、病机对证候等方面的内容。

9.辨证施治:中医诊断学中,辨证施治是根据疾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是以辨证施治为特点的医学,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

辨证的方法包含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等。

总之,中医诊断学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脉诊、舌诊、望诊、问诊、切诊等手段,通过观察、听诊、嗅闻、问询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四诊、辨证、辨病和病案书写四大部分组成。

2.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症结合、动静结合。

3.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因发知受。

4.西晋王叔和撰写【内经】以来扁鹊、仲景、华佗等诸家关于脉学的论述,撰成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

5.神的表现形式: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又称为有神。

失神:是精气严重衰败的表现。

又称为无神。

临床有虚、实之分。

少神:是指精气不足、神气不旺的表现,又称为神气不足,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

假神:是指重危病人突然出现精神“好转”的假象,为临终前的预兆。

神乱:又称神志异常,为狭义之神异常的表现。

精神抑郁:具有精神过度抑制的临床特点。

精神狂躁:具有精神过度兴奋而至狂乱的临床特点。

意识障碍:以意识障碍(昏迷、昏睡)为其特征。

6.五色主病青色:瘀血、寒证、痛证、惊风及肝病。

赤色:热证、戴阳证。

黑色: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黄色:脾虚、湿证。

白色:虚寒、气血不足、失血。

7.囟门:囟门是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

有前囟、后囟之分。

8.囟填:即囟门突起,多属实证。

囟陷:即囟门凹陷,多属虚证。

解颅:即囟门迟闭,多属虚证。

9.五轮学说,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目眦及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10.瘿瘤:颈前喉结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11.瘰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推之可移,累累如串珠状。

12.颈瘘:颈部痈肿、瘰疬溃破后,永不收口,形成管道,又称鼠瘘。

13.痈:患部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灼热疼痛。

其特点是:未脓易消,已脓易溃,脓液稠黏,疮口易敛。

属阳证,多为湿热火毒蕴结,气血瘀滞而发。

14.患者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或晦暗,局部麻木,疼痛不已。

特点,未脓难消,已脓难溃,浓汁稀薄,疮口难敛。

属阴证,多为气血亏虚,阴寒凝滞而发。

15.舌尖反映上焦心肺病变;舌中部多反映中焦脾胃病变;舌根部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汇总

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表1 -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表2 -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温热病)表3 - 问诊(问诊的一般内容)表4 - 问诊(问现在症状)表5 - 望诊(得神、少神、失神的临床表现与意义)表6 –望诊(假神的临床表现与意义)表7 –望诊(神乱的临床表现与意义)表8 –望诊(《灵枢·五色》面部名称及所候脏腑)额庭(颜)首面鼻尖肝下(面王、准头)脾眉心上阙上咽喉鼻翼旁面王以上小肠眉心阙中肺鼻翼方上胃鼻根阙下(下极、山根)心颧骨下中央大肠鼻柱下极之下(直下、年寿)肝颊挟大肠肾鼻柱旁肝部左右胆人中面王以下膀胱、子处表9 –望诊(《素问·刺热》分候法)面部部位额部鼻部左颊右颊颏部脏腑定位心脾肝肺肾表10 –望诊(常色与病色的鉴别要点)常色总特点明润含蓄分类及特点主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黄色人种)客色客色属于常色范围,可因气候、地域等发生变化病色总特点晦暗、暴露分类及特点善色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恶色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表11 –望诊(病色交错内容)五脏正色正病病色交错附注色生病病生色病克色色克病 1.相生为吉,顺证。

表12 –望诊(面色归纳表)表13 –望诊(五色主病)表14 –望诊(望色十法)表15 –望诊(肥胖与消瘦)表16 –望诊(动静姿态的临床表现和意义)表17 –望诊(囟门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18–望诊(头发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19–望诊(面形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口眼斜突发一侧口眼斜而无半身瘫痪,患侧面肌弛缓,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斜 口眼斜兼半身不遂表20– 望诊(特殊面容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1– 望诊(目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2– 望诊(耳之色泽、形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3–望诊(鼻之形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4–望诊(望口与唇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口表25–望诊(望齿与龈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6–望诊(望咽喉形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7–望诊(望颈项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8–望诊(望腰背部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9–望诊(望手足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30–望诊(望前阴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31–望诊(皮肤病症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32–望诊(望呕吐物色质及临床意义)表33–望诊(望小儿指纹的主证及临床意义)表34–舌诊(舌色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表35–舌诊(舌形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表36–舌诊(舌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表37–舌诊(苔质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表38–舌诊(苔色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表39–舌诊(危重舌象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表40–闻诊(音哑与失音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表41–闻诊(鼻鼾、呻吟、惊呼、喷嚏、呵欠、太息的临床意义)表42–闻诊(五种病理性语声的表现、病机和主病)表43–闻诊(病态呼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表44–闻诊(咳嗽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表45–闻诊(病室气味改变和临床意义)表46–脉诊(寸关尺分候脏腑表)表47–脉诊(正常脉象的含义及脉象表现特征)表48–脉诊(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和主病)表49–脉诊(常见相兼脉的主病)表50–脉诊(七绝脉的特征与临床意义)表51–按诊(虚里按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表52–按诊(按肌肤诊寒热的内容及临床意义)表53–按诊(按腧穴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01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辩证》考点精要第八章八纲辨证考点一:阴证的临床表现1、阴证特点:①阴邪致病、②病势向内、③病势向下、④病情缓慢。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知识点1.四诊法:四诊法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

望是指辨别病人面色、舌脉、气色等;闻是指辩别病人呼吸声、咳嗽声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疾病的病因、起病等症状;切是指按摩病人经络是否通畅、按摩经脉等。

2.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脉、气色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3.闻诊:闻诊是指通过听病人呼吸声、咳嗽声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4.问诊: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疾病的病因、起病等症状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5.切诊:切诊是指通过按摩病人经络是否通畅、按摩经脉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6.望闻问切的综合诊断: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学中的综合诊断方法,通过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等。

7.疾病分类:中医诊断分类主要分为六经疾病、外感病证、内伤病证、杂病证、虚实证、表里证等。

8.六经疾病:六经疾病是指根据中医六经学说,将疾病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方面。

9.外感病证:外感病证是指外界邪气入侵体内所致的疾病,主要是风、寒、暑、湿等病证。

10.内伤病证:内伤病证是指由于内在因素如情志、饮食等所致的疾病,主要是气滞、气逆、气陷、气短、气郁等病证。

11.杂病证:杂病证是指由内外因素所致的杂病,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12.虚实证:虚实证是指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等,根据病证的虚实程度划分为虚证和实证。

13.表里证:表里证是指疾病的病位,根据表证和里证的不同划分为表证和里证。

14.病位、病性、病因:中医诊断学中的三大诊断要素,是判断疾病的关键。

病位是指患病的部位;病性是指患者的病情;病因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

15.病位、病性、病因的判断: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主要依靠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要点1.望诊要点:望诊要点主要包括面色、舌脉、气色等。

面色主要是观察病人的面色是否苍白、发绀等;舌脉主要是观察病人舌头的舌质、舌苔、舌体等;气色主要是观察病人的气息是否和缓等。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背诵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背诵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背诵
1. 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包括辨证施治的原则、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内容。

2. 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包括辨证的基本方法、辨证的程序与要求等。

3. 四诊合参:包括望、闻、问、切四个诊断方法,通过观察病人外部表现、听闻其言、询问其病情、切诊其脉象等,全面了解病情,为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4. 病机辨证:指根据中医病机学理论,辨析病机,即病因、病位、病理的综合作用,从而进行辨证施治。

5.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目、唇、舌质等外部表现,来了解病情,判断其虚实、寒热、湿燥、血瘀等病机特点。

6. 闻诊: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警觉程度等表现,来了解病情,判断其呼吸音、呼吸节律、声音的状况等。

7.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主诉、伴随症状、发病过程等,了解病情,判断其病机特点。

8. 切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了解病情,判断其脉象的阴阳、浮沉、代谢等特点,从而得出是否有病以及病机。

9. 辨证施治:根据病情辨证,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按摩、刮痧、拔罐等,以恢复人体内外平衡,促进健康。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知识背诵,建议学习者结合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深入学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
1.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特征,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脉络等,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2. 闻诊: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3.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病史、症状、体验等,来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情。

4. 切诊:通过触诊病人的身体部位,包括脉搏、经络、腹部等,来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

5. 四诊合参:将望、闻、问、切四诊的结果综合分析,相互参照,得出诊断结果。

6. 体质辨析:根据病人的体质特征,包括先天禀赋、后天养生、体态、精神等,来判断疾病易发倾向和治疗方案。

7. 拟诊与辨证:根据病人的病史、症状、体验等,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疾病的辨析和拟定诊断。

8. 望闻问切诊疗法:根据望、闻、问、切四诊结果,针对病人的病理变化和体质特征,制定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治疗
方案。

9. 鉴别诊断: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疾病的症状、体征等特点,对相似的疾病进行区分和诊断。

10. 诊断思维:中医诊断学不仅关注具体的症状表现,还注重对疾病的病机、辨证、疗法的整体思考和把握。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诊断学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恶色-枯槁、晦暗、暴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五色主病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②赤色主热证,戴阳证③黄色主虚证、湿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⑤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7.五官与脏腑病机的主要关系望目五轮学说: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气轮脾──眼胞──肉轮肾──瞳仁──水轮8.瘿瘤、瘰疬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恶色-枯槁、晦暗、暴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五色主病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②赤色主热证,戴阳证③黄色主虚证、湿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⑤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7.五官与脏腑病机的主要关系望目五轮学说: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气轮脾──眼胞──肉轮肾──瞳仁──水轮8.瘿瘤、瘰疬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展开全文01 望诊黄金知识点1:五色主病1.青色主血瘀、气滞、寒证、疼痛、惊风。

2.赤色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3.黄色主脾虚、湿证。

4.白色主虚证(包括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

黄金知识点2:望唇1.唇色深红多为热盛;2.唇色红润为正常人的表现;3.口唇赤肿而干多为热极;4.口唇呈樱桃红色为煤气中毒;5.口唇青黑多为寒盛、痛极;6.人中满唇反为脾气将绝。

黄金知识点3:望斑疹1.斑是指皮肤出现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摊于皮肤,摸之不应手,压之不褪色者。

2.疹指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者。

黄金知识点4:望痰、涕1.望痰寒痰痰白而清稀,或有灰黑点热痰痰黄粘稠,坚而成块湿痰痰白滑而量多,易咳出燥痰痰少而黏,难于出咯血痰中带血,色鲜红,为热伤肺络肺痈咳吐脓血腥臭痰2.望涕清涕外感风寒浊涕外感风热鼻鼽阵发性清涕量多如注,伴喷嚏频发——风寒束肺鼻渊久流浊涕,质稠,量多,气腥臭——湿热蕴阻黄金知识点5: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意义1.三关测轻重①指纹仅显于风关者,是邪气入络,邪浅病轻。

②指纹达于气关者,是邪气人经,邪深病重。

③指纹于命关者,是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④指纹直达指端者,为透关射甲,病多凶险,预后不良。

2.浮沉分表里①指纹浮而显露者,为病位较浅,见于外感表证。

②指纹沉隐不显者,为病邪人里,见于内伤里证。

3.红紫辨寒热①指纹鲜红者,属外感表证、寒证。

②指纹紫红者,属里热证。

③指纹色青者,主疼痛、惊风。

④指纹淡白者,属脾虚、疳积。

⑤指纹紫黑者,为血络郁闭,病属重危。

02望舌黄金知识点1:舌面的脏腑分部舌尖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舌中部多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舌根部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黄金知识点2:各种舌色的临床意义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淡红舌为健康人的舌色;红舌主实热、阴虚;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青紫舌主气血运行不畅。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的概念,病的概念,证的概念,症的概念,病证症的相互关系,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诊法的概念,辨病的概念,辨证的概念,病案的概念,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沿革,望诊的概念,望诊的基本内容,望诊注意事项,望神的原理和意义,神的含义,望神的内容,有神的概念,无神的概念,假神的概念,神乱的概念,望面色的原理,色与泽的意义,正常面色,病理面色,主色的概念,客色的概念,病色的概念,善色的概念,恶色的概念,五色主病,望色十法,望形诊病的原理,望形体的内容,望姿态诊病的原理,望姿态的内容,望头部的基本内容,望囟门的基本内容,望面部的基本内容,望目的原理,五轮学说,望目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望耳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望鼻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望口与唇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望齿与龈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望咽与喉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望颈项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望胸胁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望腹部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望腰背部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四肢、手足的形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四肢、手足的动态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斑疹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水疱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疮疡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望痰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望涎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望呕吐物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望大便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望小便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正常小儿指纹,病理小儿指纹,舌诊的概念,舌的形态结构,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舌色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舌体的形质,舌的动态,舌下络脉,苔质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苔色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正常声音的特点,发音异常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语言异常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呼吸异常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咳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呕吐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呃逆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嗳气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问诊含义,问诊的方法,问诊的内容,问寒热的主要内容,寒热的概念及临床意义,壮热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低热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潮热的概念及临床意义,寒热往来的概念及临床意义,阴虚内热的概念及临床意义,问汗出的内容,自汗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盗汗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绝汗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战汗的概念及临床意义,头汗的概念及临床意义,半身汗出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手足汗的概念及临床意义,心胸汗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疼痛的机理,疼痛的性质,疼痛的部位,口渴与饮水异常的内容及临床意义,食欲与食量异常的内容及临床意义,口味异常的内容及临床意义,正常大便,便次异常的内容及临床意义,便质异常的内容及临床意义,排便感异常的内容及临床意义,正常小便,尿量异常的内容及临床意义,尿次异常的内容及临床意义,排尿感异常的内容及临床意义,失眠的概念,失眠的病因机理,嗜睡的概念,嗜睡的病因机理,月经的正常生理,经期异常的概念,经期异常的内容及临床意义,经量异常的内容及临床意义,崩漏的概念,经色异常的内容及临床意义,经质异常的内容及临床意义,痛经的概念,痛经的临床意义,带下的概念,白带的含义及临床意义,黄带的含义及临床意义,赤白带的含义及临床意义,脉诊原理,诊脉部位,寸口部位,独取寸口脉诊病的原理,寸口分候脏腑,诊脉方法,正常脉象的特点,脉象要素,浮脉的脉象及主病,沉脉的脉象及主病,迟脉的脉象及主病,数脉的脉象及主病,虚脉的脉象及主病,实脉的脉象及主病,洪脉的脉象及主病,细脉的脉象及主病,滑脉的脉象及主病,涩脉的脉象及主病,弦脉的脉象及主病,结脉的脉象及主病,促脉的脉象及主病,代脉的脉象及主病,缓脉的脉象及主病,弱脉的脉象及主病,微脉的脉象及主病,紧脉的脉象及主病,濡脉的脉象及主病,相兼脉的含义,常见相兼脉的主病规律,妇人的平脉,妇人月经脉的脉象特征和意义,带下脉的脉象特征和意义,早孕脉的脉象特征和意义,胎产脉的脉象特征和意义,小儿脉的指法特点,小儿脉的脉象特点和意义,按诊的手法及意义,按诊的内容,脉证相应的含义及内容,脉证相反的含义及内容,脉证独存的含义及内容,脉证互测的含义及内容,脉证顺逆的含义及内容,辨证的概念及意义,病的概念,证的概念,症的概念,辨证的方法和主要内容,表里的概念,表证的概念,表证的病因,表证的临床表现及病机,表证的分类,里证的概念,里证的临床表现及病机,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寒证的概念,寒证的临床特点,热证的概念,热证的临床特点,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要点,虚证的概念,虚证的临床表现及病机,实证的概念,实证的临床表现及病机,虚证和实证的鉴别要点,阴证的概念,阴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阳证的概念,阳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阳证和阴证的鉴别要点,证候相兼的含义,证候相兼的临床表现,证候相兼的病机,证候错杂的含义,证候错杂的临床表现,证候错杂的病机,证候真假的含义,证候真假的临床表现,证候真假的病机,证候转化的含义,证候转化的表现,证候转化的病机,气虚证的含义,气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气虚证的辨证要点,气陷证的含义,气陷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气陷证的辨证要点,气滞证的含义,气滞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气滞证的辨证要点,气逆证的含义,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气逆证的辨证要点,血虚证的含义,血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血虚证的辨证要点,血瘀证的含义,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血瘀证的辨证要点,血热证的含义,血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血热证的辨证要点,血寒证的含义,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血寒证的辨证要点,气血同病辨证的主要内容,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气滞血瘀证的辨证要点,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气虚血瘀证的辨证要点,气血两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气血两虚证的辨证要点,气不摄血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气不摄血证的辨证要点,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气随血脱证的辨证要点,津液不足证的概念,津液不足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水液停聚的内容,痰证的概念,痰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饮证的概念,饮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水肿的概念,水肿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脏腑辨证的含义,脏腑辨证的意义,脏腑辨证的内容及方法,心病的主症,心气虚证的含义,心气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心阳虚证的含义,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心血虚证的含义,心血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心阴虚证的含义,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心阳暴脱证的含义,心阳暴脱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心火亢盛证的含义,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心脉痹阻证的含义,心脉痹阻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痰迷心窍证的含义,痰迷心窍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痰火扰心证的含义,痰火扰心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瘀阻脑络证的含义,瘀阻脑络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肝病的主症,肝气郁结证的含义,肝气郁结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肝火上炎证的含义,肝火上炎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肝阳上亢证的含义,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肝经湿热证的含义,肝经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寒凝肝脉证的含义,寒凝肝脉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肝阴虚证的含义,肝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肝血虚证的含义,肝血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肝风内动证的含义,肝风内动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脾病的主症,脾气虚证的含义,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脾阳虚证的含义,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脾气下陷证的含义,脾气下陷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脾不统血证的含义,脾不统血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寒湿困脾证的含义,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湿热蕴脾证的含义,湿热蕴脾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肺病的主症,风寒犯肺证的含义,风寒犯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风热犯肺证的含义,风热犯肺证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燥邪犯肺证的含义,燥邪犯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寒邪客肺证的含义,寒邪客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肺热壅盛证的含义,肺热壅盛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痰湿阻肺证的含义,痰湿阻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肺气虚证的含义,肺气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肺阴虚证的含义,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肾病的主症,肾阳虚证的含义,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肾阴虚证的含义,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肾精虚证的含义,肾精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肾气不固证含义,肾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肾不纳气证的含义,肾不纳气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胃病的主症,胃实寒证的含义,胃实寒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胃虚寒证的含义,胃虚寒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胃实热证的含义,胃实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胃阴虚证的含义,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食滞胃脘证的含义,食滞胃脘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胆郁痰扰证的含义,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大肠湿热证的含义,大肠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大肠虚寒证的含义,大肠虚寒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大肠津亏证的含义,大肠津亏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小肠实热证的含义,小肠实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膀胱湿热证的含义,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心肝血虚证的含义,心肝血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心脾两虚证的含义,心脾两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脾肺气虚证的含义,脾肺气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肺肾阴虚证的含义,肺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肺肾气虚证的含义,肺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肝肾阴虚证的含义,肝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肝脾不调证的含义,肝脾不调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肝胃不和证的含义,肝胃不和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脾肾阳虚证的含义,脾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心肾不交证的含义,心肾不交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心肾阳虚证的含义,心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心肺气虚证的含义,心肺气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肝火犯肺证的含义,肝火犯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六经辨证的含义,六经辨证的基本证候,卫气营血辨证的含义,卫气营血辨证的基本证候,三焦辨证的含义,三焦病证的内容,三焦病证的传变,四诊合参的方法,辨证的原则,辨证生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自己生病了的步骤,辨病的概念和意义,常见病的诊断要点,辨病与辨证结合运用,病案的概念,中医病案的内容和要求,中医病案书写格式,四诊及辨证、辨病的综合运用,证候分析要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表1 -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朝代医家与著作特点战国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一是在诊断方法上涉及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二是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病者的内、外因素加以考虑;三是从理论上对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贯穿了诊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

《难经》特别重视脉诊,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西汉淳于意(仓公)创诊籍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以及方药等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辨证论治的创始人西晋王叔和《脉经》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象,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对天行发斑疮(天花)、麻风等传染病,基本上能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上作出诊断。

是对黄疸病人作实验观察的早期记载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王超《水镜图诀》食指络脉诊法(小儿指纹诊法)的创始人,是由《灵枢·经脉》“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宋陈无择(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病因辨证理论与方法比较完备的著作南宋崔紫虚《崔氏脉诀》是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24脉施发《察病指南》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33种,以图来示意脉象元敖氏《点点金》《金镜录》分12图,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36图,即为现在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金元之世戴起宗《脉诀刊误集解》对脉学颇有贡献滑寿《诊家枢要》为脉诊的专著,载脉29种刘昉《幼幼新书》论述指纹在儿科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明张介宾(张景岳)《景岳全书》其中的“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之论等,对后世的影响甚大李时珍(李濒湖)《濒湖脉学》详述27种脉的脉体、主病和同类脉的鉴别李中梓(李士材)《诊家正眼》把脉象分为28种申斗垣《伤寒观舌心法》朝代医家与著作特点清代李延罡《脉诀汇辨》周学霆《三指禅》论脉诊的著作徐灵胎《洄溪脉学》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张登《伤寒舌鉴》载有120图梁玉瑜《舌鉴辨正》载有149图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以四言歌诀简要介绍四诊的理论与方法,便于掌握要点林之翰《四诊抉微》所论内容全面,注意色脉并重、四诊互参周学海《形色外诊简摩》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汪宏《望诊遵经》收集历代有关望诊的资料,说明气色与疾病的关系,从全身各部位的形态色泽和汗、血、便、溺等各种变化中进行辩证,并预测其顺逆安危,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喻嘉言《寓意草》是当时中医学最完整的病历书写格式近现代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陈泽霖《舌诊研究》赵金铎《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朱文锋《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中医诊断学》表2 -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温热病)类别朝代医家与著作成书特点温热类疾病明吴又可《瘟疫论》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记载了丰富的温热类疾病的诊疗经验,完善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突出了望舌、验齿等在温病诊断中的作用薛生白《湿热条辨》余师愚《疫疹一得》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王孟英《温热经纬》传染病诊疗明卢之颐《痎疟论疏》专论疟疾之常症与变症的证治清《时疫白喉提要》《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专论白喉的著作《麻科活人全书》《郁谢麻科合璧》《麻证新书》《麻症集成》论述麻疹的专著王孟英《霍乱论》罗芝园《鼠疫约编》对于霍乱、鼠疫的诊断与辩证,均有较详论述表3 - 问诊(问诊的一般内容)考点主要内容个人生活史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小儿出生前后情况家族史辨别遗传性疾病与某些传染性疾病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过去曾患过何病,是否有预防接种,药物过敏史,做过何种手术治疗表4 - 问诊(问现在症状)考点类型临床表现意义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感觉明显怕冷,轻微发热风寒表证发热轻而恶风自觉轻微发热,遇风觉冷、避之可缓伤风表证发热重恶寒轻自觉发热较重,轻微怕冷风热表证但热不寒壮热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里实热证—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阶段潮热下午3-5时(申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哺潮热阳明潮热—阳明腑实证午后和夜间有低热,骨蒸发热(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午后或夜间潮热—阴虚火旺,瘀血积久,郁而化热发热以夜间为甚者,称为身热夜甚温病发热—热入营分,耗伤营阴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热甚,兼见头身困重等症湿温潮热—湿温病微热38℃以下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疲乏、少气、自汗气虚发热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等血虚发热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阴虚发热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气郁发热,亦称郁热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兼有烦渴、多尿、无汗等,至秋凉自愈者气阴两虚发热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定时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少阳病—半表半里证寒热往来有定时疟疾: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

兼剧烈头痛、口渴、多汗等;考点类型临床表现意义气郁化火及妇女热入血室:寒热往来,似疟非疟。

有汗无汗无汗表证无汗:风寒表证里证无汗:津血亏虚,阳气虚有汗表证有汗:风邪(风热)表证里证有汗:里热证里虚证:阳虚,阴虚内热特殊汗出自汗醒时汗出,活动尤甚气虚证和阳虚证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阴虚证其他自汗、盗汗并见气阴两虚绝汗病势危重,冷汗淋漓如水,面色苍白,肢冷脉微亡阳病势危重,汗热而黏如油,躁扰烦渴,脉细数疾亡阴冷汗汗有冷感阳气虚或惊吓热汗汗有热感里热蒸迫黄汗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风湿热邪交蒸战汗全身寒战抖动,而后汗出提示疾病发展的转折点局部汗出头汗但头汗出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虚阳上越;进食辛辣半身汗特征:汗出常见于健侧,无汗半身常是病变部位。

多见于:痿病、中风及截瘫病人手足心汗阳气内郁,阴虚阳亢;中焦湿热;阳明燥热内结;脾虚运化失常心胸汗心悸、失眠、腹胀、便溏等心脾两虚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心肾不交阴汗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下焦湿热疼痛性质胀痛气滞作痛:胸、胁、脘、腹胀痛,多是气滞;但头目胀痛,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刺痛瘀血冷痛寒邪阻滞(实证);阳气亏虚(虚证);常见于:腰脊、脘腹、四肢关节等处;寒凝肝脉可见:睾丸坠胀冷痛、少腹冷痛灼痛火邪窜络(实证);阴虚火旺(虚证)重痛湿邪困阻气机;但头重痛,可因肝阳上亢,气血上壅所致酸痛湿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肾虚骨髓失养绞痛有形实邪阻闭气机:心脉痹阻引起“真心痛”;结石阻滞胆管引起上腹痛;寒滞胃肠引起脘腹痛空痛气血亏虚,阴精不足隐痛阳气精血亏虚走窜痛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气滞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痹证风邪偏胜固定痛胸胁脘腹等处固定作痛瘀血四肢关节固定作痛寒湿、湿热阻滞,或热壅血瘀掣痛也称筋脉失养考点类型临床表现意义引痛、彻痛疼痛部位头痛前额连眉棱骨痛阳明经头痛后头连项痛太阳经头痛头两侧痛少阳经头痛巅顶痛厥阴经头痛头痛连齿少阴经头痛胸痛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胸痹:痰瘀阻滞心脉胸背掣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清冷厥心痛(真心痛):心脉急骤闭塞胸痛,颧赤盗汗,午后潮热肺痨:肺阴亏虚胸痛,咳喘气粗,壮热面赤肺热:热邪壅肺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肺痈:痰热阻肺胸肋软骨疼痛而局部高起,皮色不变,或沿肋骨相引掣痛胁肋痛:气结痰凝血瘀胸部疼痛肺癌、胸部外伤等胁痛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胆湿热、肝胆火盛、少阳证肝阴虚寒凝肝脉、悬饮胃脘痛实证:进食后疼痛加剧;虚证:进食后疼痛缓解胃脘穿孔:胃脘剧痛暴作,出现压痛及反跳痛胃癌:胃脘疼痛失去规律,痛无休止而明显消瘦腹痛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腹胀、呕吐、便闭肠痹或肠结全腹痛,有压痛及反跳痛腹部脏器穿孔或热毒弥漫脐外侧及下腹部突然剧烈绞痛,向大腿内侧及阴部放射,尿血结石疼痛部位多是所在部位脏器破裂或癌瘤妇女小腹及少腹部疼痛痛经、异位妊娠破裂注意:某些心肺病变可引起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疼痛可由肠痨、脂膜痨等病所致全腹、脐周或右少腹疼痛背痛脊痛不可俯仰寒湿阻滞或督脉损伤背痛连项风寒客于太阳经腧肩背痛寒湿阻滞腰痛腰部经常酸软而痛肾虚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寒湿腰部刺痛,或痛连下肢瘀血阻络或腰椎病变腰部突然剧痛,向少腹部放射,尿血结石阻滞腰痛连腹,绕如带状带脉损伤骨痨、外伤亦可导致腰痛四肢痛风、寒、湿邪侵袭,或风湿郁而化热,或痰瘀、瘀热阻滞气血运行脾胃虚损,水谷精微不能不达于四肢若独见足跟痛或胫膝酸痛者,多因肾虚所致,常见于老年人或体弱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