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悲悯内涵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述
自我同情研究述评
佛 教 认 为 ,人 无我 , 即人 的存 在 是虚 幻不 真 的 ,人 生充 满了 种种 痛苦 ,要 消 除这些 痛苦 ,
就必 须勤 修佛 法 、止恶 行善 。在 修行 的过 程 中 , 不 仅要 解脱 自 己的痛苦 ,还 要 解除众 生 的痛苦 ,
批评自己时 ,增强了 自我意识 ,这种高度的自我意识增加
了 孤 独感 。但 是 ,对 自己 宽容 可 减轻 自我 意 识 ,产 生 更 多
的普 遍 人・ I 生感 。反过 来 ,意识 到 苦难 和 个 人失 败是 与 其他
人 共 有 的 ,能 够 减轻 责 备 自 己的程 度 ,对 个人 经历 的 去 个 性 化 ,使 得对 所 有处 在痛 苦 中 的 人 ,也 包括 自己在 内 ,产 生 宽 容和 理解 的感 受 。
情 促进 了对 他 人 同情 的 感受 ,将 自己的 经 历看 作 是普 遍 的 人 类经 历 ,承 认 不幸 、失 败和 不 足是 人 类 的一 部 分 ,并 且 所 有 人 —— 包括 自己都 值 得 同情 ,不 必通 过 自 己与他 人之
间的 比较来 强 化或 保护 自尊 ,从而避 免 了以 自我 为 中心 。 自我 同情 不 是 自我 纵容 ( s e l f — i n d u l g e n c e o自我 同 情 并 不 表示 对 自 己的 弱 点妥 协 或 无为 ,而 是鼓 励 自己在 必
音
就 是 自私 的 ,对 自 己的 关注 多 于 对他 人 的 关注 。但普 遍 经 验 表 明 ,人们 通 常对 待 自 己更 为 严格 和 挑 剔 。这 种 对 自 己
的 挑 剔可 能 源 于对 自私 、 任性 或 自我 中心 的恐 惧 。 自我 同
自我怜悯的循环解开人性中的自我同情心理
自我怜悯的循环解开人性中的自我同情心理人类是一种具有复杂情感和思维的生物。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称为自我同情心理的情感。
当我们面对困境或不幸时,我们会感到自己需要安慰和同情。
然而,当我们过于沉溺于自我怜悯的情绪中,自我同情心理就可能成为一种负面循环,阻碍我们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旨在探讨自我怜悯的循环如何解开人性中的自我同情心理,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自我怜悯是一种对自身困境的极度关注和重视,常常伴随着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和悲观态度。
当我们遭遇挫折或遭受失败时,自我怜悯的情绪会深深地困扰我们,导致我们无法摆脱困境。
这种情感循环会将我们困在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中,进一步削弱我们的自信和动力。
解开自我同情心理的关键在于意识到自我怜悯的负面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困境,尝试从更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
困境往往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境,我们可以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寻求他人的帮助来打破自我怜悯的循环。
与他人交流和分享,不仅可以减轻心理负担,还可以获得新的观点和建议。
朋友和家人的支持可以给我们带来积极的正能量,使我们更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
此外,培养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情绪也是解开自我同情心理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通过积极的自我反思和认可,我们能够建立起自信心,并更好地应对困境。
在解开自我同情心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放下过去的伤痛和痛苦。
过去的错误和失败不应成为我们困扰的负担,而是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接纳过去的不完美,我们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总结来说,自我同情心理是人性中的一种情感,但当自我怜悯变成一种消极循环时,它会阻碍我们的成长和进步。
解开自我同情心理的关键在于重新审视困境,寻求外界的支持与建议,培养积极的心态,放下过去的伤痛。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逐步打破自我怜悯的循环,重新获得内心的平衡和力量。
自我观的新形式:有关自悯的研究论述
1 引言怜悯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人类的优秀品质。
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把“恻隐之心”看作人的四善端之一; 在西方, 怜悯也备受赞许, 亚当·斯密把它视为道德的基础。
在心理学中, 有研究者认为怜悯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遭遇感到关切时所体验到的情绪。
怜悯通常由他人的痛苦或悲伤唤起, 并引发助人、安慰或其他减缓他人痛苦的行为。
有关怜悯的实证研究表明, 具有怜悯心的个体更可能对他人的痛苦加以关注, 进而在行动上帮助那些状况不佳的人。
最近, 脑成像的研究也发现, 怜悯会激活腹内侧前额皮,而这一脑区通常涉及观点采择, 激活程度更高的被试往往施与对手更少的报复性攻击行为。
这表明怜悯可能会激发帮助改善他人福利的动机。
不仅如此, Singer 和Steinbeis(2009)论证了怜悯在合作中的作用, 基于怜悯的动机会缓冲背叛的效应, 当被试面临他人的背叛时, 怜悯能够防止合作的破裂。
怜悯不止服务于助人、合作等社会功能, 最近的研究显示怜悯对个体的健康具有益处, 它能改善个体的免疫系统和应激反应。
然而, 过去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对他人的怜悯, 当怜悯指向自我之后, 它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最近, 有学者提出了自我怜悯这一概念, 并对之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显示, 自悯这一构念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的应用中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文尝试对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
接下来, 文章首先对自悯进行了界定, 指出了引入自悯的必要性, 它的成分以及类型; 之后介绍了自悯在个体上分布出现差异的影响来源; 最后我们回顾了自悯的心理功能以及它在临床上的应用。
2 自悯的界定2.1 自悯的来历Neff (2003b)论称, 之所以需要提出另一构念来描述个体的自我观其原因在于自尊并能反映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的程度。
因此在介绍自悯之前, 有必要简要地回顾一下自尊与个体心理功能的关系。
长久以来, 对于学术界和大众而言, 高自尊都是值得追求的, 因为高自尊即意味着高成就, 好人缘。
自我悲悯内涵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述
现代交际·2018年5期自我悲悯内涵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述平捷(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要:自我悲悯(self pity)是人面对压力事件时一种普遍的、初期的情绪反应,但由于其隐蔽性,对于自我悲悯的研究一再被众多学者所忽略。
自我悲悯是指个体由于自己身体或精神上的痛苦引起的对自己的同情和由衷的悲伤。
嫉妒、抱怨乃至攻击他人都是自我悲悯人群的常见行为表现。
自我悲悯被认为是一种无效的应对压力的策略,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影响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它的未来研究须进一步考察自我悲悯对个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自我悲悯产生的特殊家庭因素,加强样本多元化、本土化研究,重视自我悲悯情绪的调整和干预。
关键词:自我悲悯内化问题外化问题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248-02作者简介:平捷,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一、概念界定悲悯被定义为“对身体或精神上受到痛苦的人的同情以及由衷的悲伤”[1]。
Haidt 认为悲悯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遭遇感到关切时所体验到的情绪。
[2]然而,自我悲悯是指向自我的,因此,自我悲悯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由于自己的身体或精神痛苦引起的对自己的同情以及由衷的悲伤。
自我悲悯的人有可能在遭遇失败、困难以及损失等压力事件时过度放纵,从而变得自觉地关注自己的苦难。
[5]通常,自我悲悯是针对他人的情感反应,其目的是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和同情心,从而得到相应的帮助。
[6]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命运,停止抱怨,继续生活。
[5]最近,有学者Joachim [3]提出了自我悲悯这一概念,并对之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不仅翻译并修订了英文版的SVF 量表,并且探讨了自我怜悯与人格、能力评估、愤怒表达之间的关系,自我悲悯虽然在压力事件发生初期普遍存在,但它却是一种消极的应对压力的方式。
自我悲悯的人有可能在遭遇失败、困难以及损失等压力事件时过度放纵,从而变得自觉地关注自己的苦难。
自我卑微的心理情绪和心灵意向
自我卑微的心理情绪和心灵意向超越人生的道路,是一条充满自我成长苦乐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对心灵的和精神的贫困的超越。
超越心灵和精神的贫困,首先是认识心灵和精神的贫困。
一个人的心灵和精神的贫困,来源于多方面的因素。
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则是自我卑微的心理情绪和心灵意向。
生活最低的地方也有通往最高处的道路日本学者河野守恒说过:个人的心理的健康是最重要的,能够创造奇迹的人,并非神仙,而是我们自己。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其最不健康的一种心灵状态和精神形式就是自我卑微。
自我卑微与偏见一样,都直接地来源于不知。
不知他人和世界,形成了生活的偏见,而生活的偏见,制造了狂妄自大;不知自我的(生命、意志,情感、心灵、精神和人格独立性与存在的超越性力量的)偏见,却孕育起了人生的自卑自怜。
因而,在人类生活中只要还存在着无知,就会有贫困和争斗;在现代社会里,只要还存在着对自卑的无知,就会有自卑的人。
自卑是自己在主观上强加给自己的一种判断。
自卑是自视卑微,自视卑贱,自视不如人,低人一等。
自卑更是自我贬抑,自己认定自己无能无望。
自卑是自甘贫困,自甘落后,自甘受人操纵和奴役。
自卑是自己把自己推向生活的黑暗深渊,甘心让自己用极度残忍的消极方法来虐待自己的一种方式。
自卑的人,往往把环境、条件以及先天性的个体差异过分她夸张,使之变成扼杀自己的一种无形力量。
因此,反叛自卑、消灭自卑的惟一有效方法是重新认识自我:每个人天生都是平等的,人生的贫富,生活的失败与成功的决定性力量不是生活环境、条件和个体性差异,而是对自己的认识和确认方式、程度。
哪怕是环境特别艰苦,条件非常差,自身素质、能力十分的不如人.但只要相信自己,信任自己,对自己有信心,积极生活,努力改变自己,一切都将变化。
记住哲人卡莱尔的话:“在最低的地方也有通往最高处的道路。
”具有自我卑微的心灵状态和精神取向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时时处处都以一种不可能的态度和眼光来打量对象,来判断事物,来断定自己的生活与行动。
常怀悲悯之心议论文优秀范文
常怀悲悯之心议论文优秀范文雨淋湿了他的头发,雨淋湿了他的衣裳,这个时候,我感动了。
——题记女娲不忍生灵涂炭,炼石补天;大禹不忍万民受苦,修道防洪;后羿不忍众人罹难,拉弓射日。
心中有天下人,天下人心中就有你。
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种至善至纯的大爱,是心怀天下,悲悯苍生的情怀。
这些日子,举国齐哀,原因是我国四川省发生了8.0级的强震,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
在悲痛之余,我们不禁为这位老人而感动。
您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好总理——温家宝。
您在第一时间赶到了重灾区,踏着一片片的废墟,踩着一颗颗瓦砾,全面部署救灾工作。
一句又一句的安排,一站又一站的走访,一遍又一遍的动员,一项又一项的部署……您摔倒了!匆忙的脚步,沙哑的声音却一刻也没有停止。
一位在场的记者哭了,他说:“如果你看到总理现在的样子,你马上就会哭。
”您受伤了!鲜血从您的手臂溢出,您却把医生的手推开了。
您还安慰着那些受难的孩子:“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
”您哽咽了!当您看到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当您看到那些遇难者的遗体时,泪水从您的眼里流了出来——这是一个大国总理为百姓的死而感到悲痛,为生者的痛而感到伤心。
您高喊了!您在电话中对着部队大喊:“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雨淋湿了您的头发,沾湿了您的衣裳,可您又攀上那摇摇欲坠的废墟,传抒党中央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和救助的决心,告诉灾民:“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的努力!”关键时刻您给了灾区人民极大的鼓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全国人民看到了您的果敢,您的悲悯,您的情义和一个大国总理对人民的血肉情怀。
您本可以居中指挥,可您却来到了前线。
只因为您有一颗与民同祸福的心,只因为您有一颗仁爱慈善的心,只因为您有一颗心怀天下,悲悯苍生的心。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您说这是您的责任。
多么好的总理!在华夏大地上,总有这样的无私大爱,这样的悲悯情怀。
骨科创伤患者自我怜悯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护理学杂志2019年12月第34卷第24期• 23 •骨科创伤患者自我怜悯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陶泽琳.尚新新,杨师师,邱紫怡,周丹丹Self-compass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patients with orthopedic trauma Tao Zelin , Shcutg X in x in,Yang S h ish i,Qiu Z i y i»Zhou Dandan摘要:目的了解骨科创伤患者自我怜悯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自我怜悯量表、医院 焦虑抑郁量表对长沙市6所医院的396例骨科创伤患者进行调查。
结果骨科创伤患者的自我怜悯得分为(67. 60 士 12. 80)分。
回归 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职业、焦虑、抑郁是骨科创伤患者自我怜悯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解释其总变异的1〇_9%。
结论骨科创伤患者的自我怜悯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医护人员需对其提供个性化的人文关怀,以提高其自我怜悯水平•关键词:骨科;创伤患者;自我怜悯;焦虑;抑郁;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473. 6 文献标识码:B DO丨:10. 3870/j. issn. 100卜4152. 2019. 24. 023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意外创伤患者数量超过千万,尤其是工伤事故和交通事故等各类意外创伤发生 率不断上升,骨科创伤患者住院人数也明显增加。
骨 科创伤不仅造成患者躯体功能障碍和沉重的经济压力,更导致患者信心缺如、角色障碍等[1]。
自我怜悯 是指面对自身缺点和不足时,个体持理解和接纳的态 度,并能认识到痛苦是每个人必经历程,从而转化成 前进的动力,是对当前不利情境的一种情绪反应,是 一种对内的、对自身的同情:2]。
自我怜悯较低的患者.更有可能诱发焦虑抑郁、羞耻感、自卑等负性情 绪,使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自我满意程度和健康 行为调节能力降低[3]。
自我悲悯名词解释
自我悲悯名词解释嘿,咱来说说自我悲悯这回事儿哈!你知道不,自我悲悯就像是给自己的一颗温暖的糖果。
咱就打个比方,有时候你在路上摔了一跤,膝盖都破了,那叫一个疼啊!这时候你会咋办?你可能会心疼自己,哎呀,我这可怜的膝盖哟!这就是一种自我悲悯呀。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那些觉得自己倒霉透顶的时候,工作不顺利啦,和朋友闹别扭啦,或者就是单纯心情很糟糕。
这时候,自我悲悯就是那个能让你抱抱自己的怀抱呀。
它不是让你自怨自艾,而是让你理解自己,就像你理解一个好朋友遇到困难时的心情一样。
你会对自己说,哎呀,这段时间真不容易,我得好好照顾自己。
自我悲悯能让你在困难面前不那么慌张,不那么焦虑。
它就像一把小伞,在风雨来临时,能给你挡一挡。
你想想,要是你都不心疼自己,那还有谁会更心疼你呢?咱可不能总是对自己那么苛刻呀,犯了个小错就不停地自责,那多累呀!这时候就得学会自我悲悯,告诉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
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哎呀,别人都那么厉害,我怎么这么差劲。
这时候自我悲悯就来啦,它会拍拍你的肩膀说,嘿,别这么说自己,你也有你的闪光点呀,你也很努力呀。
它就像冬天里的一杯热茶,让你从心里觉得暖和。
当你对自己充满悲悯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更有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那些不如意。
你再想想,要是你一直对自己很严厉,从不给自己一点温柔,那你不就像一根一直紧绷的弦,早晚有一天会断掉呀。
自我悲悯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智慧。
它让你知道如何更好地和自己相处,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
所以呀,咱都要学会自我悲悯,给自己多一些爱,多一些理解。
别总是对自己那么狠,偶尔也让自己放松放松,心疼心疼自己。
这样,咱才能更快乐地生活,更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呀!这就是自我悲悯的魔力,你可别小瞧它哟!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心理学视角揭示人性弱点中的自我怜悯
心理学视角揭示人性弱点中的自我怜悯自我怜悯是人性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弱点,这种情绪和心理状态往往被认为是我们对自身处境感到悲伤、不公平或受虐待的表达。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怜悯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它帮助我们面对困难与痛苦,并在某种程度上提升自我价值感。
然而,太过沉湎于自我怜悯却可能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自我怜悯是人们面对挫折和失败时的一种应激反应。
当我们遇到困难或者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时,自我怜悯往往是第一个涌上心头的情绪。
这种情绪会暂时为我们的心理痛苦提供一种安慰,让我们感到自己受到了关注和同情。
然而,如果我们无法及时从这种情绪中走出来,过度沉溺于自我怜悯,我们就可能进入一种消极循环中,导致自我价值感下降、自尊心受损。
其次,自我怜悯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童年阶段的经历。
心理学家认为,童年时期经历的父母关爱、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环境等会对个体的自我怜悯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长期以来,社会普遍鼓励孩子在失败和受挫时表现出自我怜悯的情绪,试图通过情感支持来减轻自己的痛苦。
而这种行为往往会在长大后延续,使得个体在面对困境时更容易倾向于自我怜悯。
另外,自我怜悯也与社会比较有关。
我们生活的社会中常常将成功和优越感联系在一起,这导致了人们更容易陷入自我怜悯的心理。
当我们看到他人取得成功、拥有物质财富或享受高社会地位时,我们很容易陷入自我怜悯的情绪中。
我们会开始为自己的不完美感到遗憾,产生自卑情绪,从而进一步加强自我怜悯的倾向。
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怜悯也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的自我怜悯会阻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让个体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和不自信。
它还会破坏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自我怜悯往往让我们只关注自身的痛苦,无法体会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从而疏远了与他人的联系。
因此,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应对自我怜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我们需要培养积极的心态,认识到自己的痛苦和困难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貌。
人性弱点为什么我们容易陷入自我怜悯
人性弱点为什么我们容易陷入自我怜悯人性弱点:为什么我们容易陷入自我怜悯人性中存在着许多弱点,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容易陷入自我怜悯。
不管是因为失败、挫折还是情感上的伤害,我们往往会陷入自我怜悯的情绪中。
那么,为什么我们容易陷入这种自我怜悯的状态呢?本文将从心理和社会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心理层面上的原因是,自我怜悯给予了我们一种情感上的安慰。
当我们遭遇困难或者失去某种东西时,自我怜悯有助于我们在情感上得到释放。
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置于一个可怜的位置,以此来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关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通过表达自己的困境、自怨自艾和逃避责任来获取同情。
通过自我怜悯,我们获得了一种满足感和安慰感,虽然这种满足感和安慰感都是短暂的。
另一方面,社会层面上的因素也在我们容易陷入自我怜悯中起到了作用。
社会对于弱者和受害者的关注和同情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常常能看到媒体对于那些处于不利境地的人们的报道,这种报道也会影响到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当我们遭遇挫折或者失败时,我们也希望获得同样的关注和同情。
这种社会期望,加之自我关爱和保护的本能,使得我们陷入了自我怜悯的情绪中。
除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原因之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也会影响到我们是否容易陷入自我怜悯。
比如,我们可能习惯于向他人抱怨或者寻找同情。
当遇到挫折时,我们往往选择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困境,并希望得到对方的支持和同情。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越来越依赖于他人的同情,进而加重了自我怜悯的情绪。
另外,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也会影响到我们是否容易陷入自我怜悯。
当我们认为自我怜悯是一种合理的情绪反应时,我们就会更容易沉溺其中。
相反,如果我们认为自我怜悯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我们可能会更积极地寻找解决困境的方法,而非陷入自怜之中。
总结起来,人性弱点中的自我怜悯往往源于心理上的需求、社会预期以及个人行为习惯和信念。
然而,陷入自我怜悯往往无法解决问题,只会让我们更加消沉和困惑。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非陷入自我怜悯,从而更好地克服困境,走向成功。
关于悲悯之心的作文分论点
关于悲悯之心的作文分论点英文回答:Compassion is a fundamental aspect of human nature that allows us to empathize with others and understand their suffering. It is the ability to feel sorrow and pity for those who are going through difficult times, and it motivates us to take action to help alleviate their pain.In my opinion, having a compassionate heart is essentialfor building strong relationships, foster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and creating a more caring society.One reason why compassion is important is that it helps us connect with others on a deeper level. When we show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towards someone who is struggling, it creates a bond of trust and mutual respect. For example, when a friend is going through a tough breakup, showing compassion by listening attentively and offering supportcan strengthen the friendship and make the person feel less alone in their pain.Another reason why compassion is crucial is that it promotes a sense of unity and solidarity within a community. When people come together to support each other duringtimes of crisis or hardship, it creates a strong sense of belonging and shared humanity. For instance, after anatural disaster like a hurricane or earthquake, communities often rally together to provide aid and comfort to those affected, demonstrating the power of compassion in action.Furthermore, having a compassionate heart can inspire positive change and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When we feel empathy for those who are suffering, it motivates usto take action and make a difference. Whether it's volunteering at a homeless shelter, donating to a charity,or simply lending a helping hand to a stranger in need,acts of compassion have the power to transform lives and bring hope to those who are struggling.Overall, cultivating a sense of compassion in ourhearts is essential for creating a more empathetic,supportive, and caring society. By showing kindness and understanding towards others, we can build stronger relationships, foster a sense of community, and mak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world around us.中文回答:悲悯之心是人类本性中的一个基本特征,让我们能够与他人产生共情,理解他们的苦难。
自我悲悯的积极作用
自我悲悯的积极作用
自我悲悯是一种对自己的同情和关怀,它可以有一些积极的作用,例如:
1. 增强自我觉察:当我们对自己表现出悲悯时,我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
这种自我觉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2. 促进自我成长:自我悲悯可以激发我们对自己的同情和理解,从而减少自我批评和自我惩罚的倾向。
这种态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失败,从而促进自我成长和改进。
3. 增强心理韧性:当我们经历困难和挫折时,自我悲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和压力。
通过对自己表现出同情和关怀,我们可以减轻自己的痛苦和焦虑,从而增强心理韧性。
4. 促进人际关系:自我悲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同情他人的经历和情感。
这种同理心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总之,自我悲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接受自己、促进自我成长、增强心理韧性和促进人际关系。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自我悲悯也可能导致过度自我关注和自怜,因此需要适度地运用。
悲悯主题演讲稿范文高中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要和大家探讨一个沉重而又令人深思的话题——悲悯。
悲悯,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境界。
它源于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世间不平的感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们的生活中,悲悯无处不在。
它让我们关注弱势群体,关爱他人,也让我们反思自己,追求更高尚的道德品质。
首先,悲悯让我们关注弱势群体。
在我们的周围,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面临着种种困境。
他们或许没有稳定的收入,或许没有温暖的家园,或许没有健全的身心。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人,构成了我们社会的基石。
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学会关爱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正如孟子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我们要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其次,悲悯让我们关爱他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让人心疼的瞬间。
比如,一位老人在街头摔倒了,一位同学生病了,一位朋友失去了亲人。
面对这些困境,我们要学会伸出援手,给予关爱。
这种关爱,不需要华丽的语言,不需要昂贵的礼物,只需要一颗真诚的心。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让我们用爱心去温暖他人,让世界充满阳光。
再次,悲悯让我们反思自己。
在我们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是否曾关注过那些正在为生活奔波的人们?是否曾反思过自己的行为是否给他人带来了伤害?悲悯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行为不仅仅关乎自己,还关乎他人,关乎整个社会。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谦逊,学会感恩,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努力成为一个有担当、有爱心的人。
最后,悲悯让我们追求更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悲悯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它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奉献。
正如古人所说:“仁者爱人。
”让我们在悲悯的感召下,努力成为一个仁爱的人,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悲悯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一种崇高的境界。
让我们学会悲悯,关注弱势群体,关爱他人,反思自己,追求更高尚的道德品质。
自我悲悯的名词解释
自我悲悯的名词解释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自我悲悯”这个词儿。
你知道吗,自我悲悯可不是随随便便地可怜自己哟!它是一种特别的感受和态度。
想象一下,你经历了一件特别糟糕的事情,心情超级低落。
这时候,自我悲悯就是你给自己的一个温暖的抱抱。
它不是让你陷入无尽的自怨自艾,而是让你明白,自己也是个人,会犯错,会受伤,这都很正常。
自我悲悯就是允许自己不完美,不强迫自己时刻都坚强得像个超人。
比如说,考试没考好,别一味地骂自己笨,而是跟自己说:“这次没发挥好,我也努力了,下次加油就行。
”它也是在你累得不行的时候,告诉你:“休息一下没关系,你已经很棒啦!” 自我悲悯让你能对自己宽容一点,多给自己一些爱和理解。
所以呀,自我悲悯不是软弱,反而是一种很勇敢的行为,让我们能更温柔地对待自己,然后充满力量地继续前行!稿子二嘿,朋友!咱们来谈谈“自我悲悯”。
自我悲悯啊,就像是你内心深处的一个小天使,专门来安慰受伤的你。
比如说,你在工作中犯了个错误,被老板批评了,心里特别难受。
这时候,自我悲悯不是让你觉得自己无可救药,而是轻轻地说:“哎呀,谁还没个失误的时候,别太难过啦。
”它是在你遇到困难,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给你加油打气:“亲爱的自己,你已经很不容易了,再坚持一下下。
”有时候,我们对别人都很宽容,朋友犯错了,我们会说没关系。
可对自己呢,却特别严格。
自我悲悯就是要改变这种情况,要像对好朋友那样对自己。
自我悲悯就是让你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给自己留一片温暖的小天地,让自己的心能有个依靠,能重新充满能量去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自我悲悯还挺重要的呀?。
你觉得”自堪悲”对你有何感触?
你觉得”自堪悲”对你有何感触?**你觉得"自堪悲"对你有何感触?**1. **悲观主义的冷嘲热讽**在当代社会,"自堪悲"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一种悲观主义的冷嘲热讽。
人们往往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时,用这样的说法来表达对困境的无奈感。
这种悲观主义的态度,是否真的符合实际情况,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 悲观情绪的根源:"自堪悲"往往源于对未来的担忧和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
这种情绪在现代社会中蔓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 社会压力的影响: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人们更容易陷入"自堪悲"的情绪中。
究其原因,是否是社会本身存在问题,还是个体对于困境的过度解读?2. **人生观的重新审视**"自堪悲"也提醒我们重新审视个体的人生观。
在面对困境时,是否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寻找解决之道,而非一味地陷入悲观的情绪中。
- 人生态度的塑造:"自堪悲"可能是一种被动的情感表达,但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积极的行动和乐观的心态,重塑自己的人生观,使其更加积极向上?- 困境中的机遇:困境往往伴随着机遇,"自堪悲"是否可以成为我们在逆境中迎接挑战、超越自我的契机?3. **文学与艺术中的表达**"自堪悲"不仅仅是口头表达,也在文学与艺术中找到了深刻的表达。
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如何描绘这种情感,以及它对于作品整体情感氛围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 文学作品中的表达:许多文学巨匠通过小说、诗歌等作品,深刻地表达了"自堪悲"的情感,这是否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 艺术作品的解读: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是否可以通过对"自堪悲"情感的表达,引发观众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4. **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自堪悲"也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
悲观、性情忧郁、自我贬低,是什么在影响我们的心情?
悲观、性情忧郁、⾃我贬低,是什么在影响我们的⼼情?⼀个⼈是否开⼼,和他的财富、地位、家庭、外表基本上没什么关系。
换⼀个⾓度讲,你可能看到同样的⼈有同样的条件,同样的车、房⼦、⼯作,但是这些⼈的幸福感是不⼀样的。
是什么在影响我们的⼼情?⼼理结构⼼理结构每⼈都有,它影响了我们如何看待别⼈、⾃⼰以及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它决定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作、朋友、伴侣、建⽴什么样的家庭,甚⾄⼩到微信头像选什么。
围绕我们的⼀切,都是⼼理结构的⾃我表达。
在⾯对同样⼀种挑战的时候,⼈们会有不同的情绪,由此⼀个⼈要处理⾃⼰的情绪,就会发展出来⼀系列的⾏为模式来保护⾃⼰,我们把它叫做某⼀种⼈格。
需要提醒的是,⽆论是抑郁⼈格、强迫⼈格、⾃恋⼈格或是偏执⼈格,这⾥⾯是没有优劣之分的。
⼀个⼈也不是某⼀种「⼈格」可以定义的。
⽐如有的时候你选择的是抑郁⼈格的表达⽅式,我们会看到⼀个抑郁者的⾏为。
但同时当他遇到⼀些焦虑情况时,他也会表现出⼀些强迫⼈格的特质。
我们说他这⼀段时间⽐较强迫。
情绪本⾝没有对错情绪本⾝没有对错,它对⼈类来讲就是⼀个提醒。
偏执是什么,就是总有危机感,但是当我们退回到原始社会,没有危机感的原始⼈都死了,活下来的,往往是那些偏执和焦虑的。
你⾯对不可控事的时候,就是要焦虑的。
焦虑是⼀个提醒,它提醒你在这个危机⾥真正要处理的事情是什么。
⼀般我们说抑郁⼈格有⼏⼤特征:悲观、性情忧郁、特别善于⾃我贬低。
说这个的时候,现在「丧」好像还挺流⾏的。
其实很多有成就、成功的⼈,都是在抑郁⼈格的图谱之上的。
很多成功者对⾃⼰内在的要求是极⾼的,说这个⼈「完美主义」或者这个⼈要求极⾼,他其实都考了 120 分了,但他就是觉得⾃⼰没有做⾼。
本质上他有内在的强烈的⾃我贬低。
但是恰恰有时候,就是内在的⾃我贬低会带给⼈⽆穷的动⼒,我要证明⾃⼰或者我要特别努⼒的考好成绩,符合这个社会的规范。
越好的学校,学⽣抑郁⼈格的⽐例就更⾼⼀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的不接纳,是鞭策他们不断向上努⼒的动⼒。
抑郁自我耻辱 研究报告
抑郁自我耻辱研究报告抑郁自我耻辱(AHSP),指一个人因为长期抑郁而导致的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及社会评价等产生负面影响。
包括消极、甚至是带有强烈的自我否定色彩感。
在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创伤中,自我羞辱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甚至在抑郁症患者死亡后仍然存在。
但是目前关于自杀是否有AHSP与抑郁密切相关尚不清楚。
从心理卫生学来看,自杀被定义为一种严重的由消极、有害或引起焦虑等症状、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痛苦和负面影响而导致的疾病。
在医学上自杀是指从一种已经丧失理智或者病态地出现某种形式抑郁情绪并处于病态之中,并且这种抑郁被视为一种“自残”行为或有生命危险等情况。
在美国心理卫生学中,自杀被定义为“企图自杀是对他人死亡的完全责任”。
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采用大样本、随机抽样的方法来对美国大学校园抑郁症患者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本研究以被试的真实感受作为出发点来进行实验研究工作。
该群体年龄25-50岁。
研究对象有1名男性:26岁,身高165 cm;参与此次调查的大学生共22人,其中男性7人,女性12人;其中男生16名、女生7名;男女生均为美国大学新生(平均年龄18.4岁);硕士研究生9名、博士研究生1名;男研究生19名、女研究生7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1名;从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期间在当地医学科学院治疗抑郁症的学生共计6人(平均年龄18.6岁)。
其中有1名女性和1名男性被招募进了本次研究中;男被试有4名;女被试有2名;平均年龄16.6岁;博士研究生2名;其他各被试无被招募进本实验其他方面内容。
2研究方法在对 AHSP的界定方面,以心理创伤或人格缺陷为诊断标准,将抑郁等心理障碍作为研究对象:抑郁症(包括抑郁型)、强迫症(包括强迫型)、成瘾(包括毒品型)、抑郁和焦虑情绪作为人格特征。
在抑郁症状的界定方面,将症状分为抑郁型)和强迫症(强迫性)两种(见表1)。
这两种临床症状在不同的抑郁症患者中也存在差异化(见表2)。
自悯的心理学研究进展
自悯的心理学研究进展赵梓晴;雷秀雅【期刊名称】《陕西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摘要】自悯是一个来自佛教思想的概念,由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感和正念三个部分组成,彼此之间相互影响。
研究发现,自悯比自尊更能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能帮助个体更好的克服负性情绪,减少焦虑和抑郁,增强幸福感;同时,自悯对个体的动机和人际交往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Self -compassion is a construct from Buddhist thought .Self-compassion includes :(a) being kind and understanding oneself through pain or failure ,(b) perceiving one’s ow n suffering as part of hu-man experience ,and (c) holding painful feelings and thoughts in mindful awareness .They are dependent on and affected by each other .The review demonstrates that self -compassion can help individuals cope with the negative affect ,quiet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trengthen the happiness and have an effect on the motivations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总页数】5页(P25-29)【作者】赵梓晴;雷秀雅【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北京 100083;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相关文献】1.西方心理学对自悯的心理功能研究 [J], 唐颖;万晶晶2.自悯的心理学研究进展 [J], 赵梓晴;雷秀雅;3.慢性疼痛发病相关生物医学、心理学机制研究进展 [J], 陆晏精;赵中4.发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与趋势 [J], 谢梅芬5.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心理学评价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J], 张晓艳;田雪筠;陈肖;丁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悲悯内涵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述作者:平捷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5期摘要:自我悲悯(self pity)是人面对压力事件时一种普遍的、初期的情绪反应,但由于其隐蔽性,对于自我悲悯的研究一再被众多学者所忽略。
自我悲悯是指个体由于自己身体或精神上的痛苦引起的对自己的同情和由衷的悲伤。
嫉妒、抱怨乃至攻击他人都是自我悲悯人群的常见行为表现。
自我悲悯被认为是一种无效的应对压力的策略,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影响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它的未来研究须进一步考察自我悲悯对个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自我悲悯产生的特殊家庭因素,加强样本多元化、本土化研究,重视自我悲悯情绪的调整和干预。
关键词:自我悲悯内化问题外化问题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248-02一、概念界定悲悯被定义为“对身体或精神上受到痛苦的人的同情以及由衷的悲伤”[1]。
Haidt认为悲悯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遭遇感到关切时所体验到的情绪。
[2]然而,自我悲悯是指向自我的,因此,自我悲悯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由于自己的身体或精神痛苦引起的对自己的同情以及由衷的悲伤。
自我悲悯的人有可能在遭遇失败、困难以及损失等压力事件时过度放纵,从而变得自觉地关注自己的苦难。
[5]通常,自我悲悯是针对他人的情感反应,其目的是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和同情心,从而得到相应的帮助。
[6]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命运,停止抱怨,继续生活。
[5]最近,有学者Joachim[3]提出了自我悲悯这一概念,并对之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不仅翻译并修订了英文版的SVF量表,并且探讨了自我怜悯与人格、能力评估、愤怒表达之间的关系,自我悲悯虽然在压力事件发生初期普遍存在,但它却是一种消极的应对压力的方式。
自我悲悯的人有可能在遭遇失败、困难以及损失等压力事件时过度放纵,从而变得自觉地关注自己的苦难。
[5]然而,自我悲悯并不是一种专门针对自我的情感反应。
它的主要焦点可能在于自我,但其也有很强的人际关系。
通常,自我悲悯是针对他人的情感反应,其目的是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同情心从而得到相应的帮助。
[6]但是在这方面,自我悲悯是一个注定要失败的策略。
在最初的时候,自我悲悯的表现可能会引起他人的同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命运,停止抱怨,继续生活。
[5]因此,自我悲悯是一种消极应对压力事件的方式。
它的出现,不仅不会缓解人们的现有压力,使之成功应对紧张的压力局面,反而有可能夸大一个问题,制造新的困难。
Kro ner- Herwig[9]等人以专家和外行人为样本评估了SVF量表中提出的应对策略的有效性。
对于每个应对策略,参与者都要表述出这种策略是否有助于应对紧张局势并恢复心理平衡。
其中,自我悲悯、自尊、攻击、社会退出、辞职和药物使用的有效性评级均较低。
总的来说,专家和外行人之间就评估各种应对压力策略的有效性这点有着很大的一致性。
[9]Charmaz 等人曾对患有慢性病的人进行过访谈[6],此次访谈表明了自我悲悯常常伴随着悲伤和失落的感觉以及高度的不公正感。
此外,对于一个觉得自我悲悯的人来说,他们会很羡慕那些没有遭受过类似损失或命运的其他人,并且常常会问“为什么不是他们失败”“为什么是我”,或者“我做了什么就应该遭受这样的苦难”等类似的问题[6],然而,自我悲悯的经历并不仅仅存在于患有慢性疾病的少数人群中,相反,它是一种情感体验,是所有人都有可能偶尔遇到的情绪反应。
[6]自我悲悯者显示出与个体的某些个性特征的巨大差异。
在这方面,卡恩(1965)首先指出,神经质的个体差异可能与自我怜悯的倾向有关,根据他的临床经验,他认为自我怜悯可能在他所谓的“精神分裂症”的人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人的特点是面对问题时的自我不安全感,因此,他们可能缺乏公开对待别人所需的自我认同,所以攻击和敌意的直接表达就会受到阻碍,也就只会产生温和的愤怒形式,而强烈的愤怒就会被压制,转而向内,甚至反对自己,同时对别人的愤怒继续存在也就有可能转化成为报复心理。
[7]此外,他们也通常被描述为具有“薄皮肤”的人,比起那些情绪相对稳定的人,他们更难以应对压力情境。
[6]其次,自我悲悯与抑郁症的个体差异也密切相关。
Grunert(1988)认为,自我悲悯在忧郁症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6]临床观察表明,自我悲悯的人通常期望从环境中得到的比环境愿意给的东西更多[6],因此高度自我悲悯的人总是认为他所处的环境不愿意提供给他所要求的同情、舒适和支持,所以,一个自我悲悯的人永远沮丧,而对他人和环境的这种不满可能导致两个后果:首先,它可能导致社会退缩和孤独感。
[4][6]第二,它可能导致攻击性行为以及敌意和愤怒的感觉[6],然而,这些行为及表现总是与吸引他人的同情、支持和认可的目的相冲突。
二、自我悲悯的影响因素(一)个体因素1.个体神经质差异Janke等人曾经做过自我悲悯与人格中神经质和外向性的相关研究[8],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样本中,自我悲悯与神经质均密切相关,其相关性在0.40至0.60范围内,但在很大程度上与外向性无关。
因此神经质敏感的个体往往缺乏情绪稳定性,在压力事件发生时,他们更容易出现自我怜悯的反应且不易消退,易感到焦虑和抑郁,从而支持Kahn[5](1965)所说的自我悲悯似乎是一种情感反应,是“精神分裂症”个体的特征这一观点。
2.个体能力评估归因倾向性的差异Janke等人在一项研究中发现,自尊与Rotter[12]的I/E量表显示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自我悲悯的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估可能更倾向于外部。
Levenson[10][11]等人认为强大的与其他人有关的能力评估归因和与机会有关的能力评估归因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认为自己的能力受到其他人控制的人,较认为自己的能力受到机会控制的人,更有可能重新获得能力自我控制并启动变革。
因此,自我悲悯这一消极情绪的改善还有赖于个体能力评估归因倾向性的改变,这也为今后自我悲悯方面研究的完善提供了方向。
(二)环境影响因素根据家庭压力模型(family stress model,FSM),经济困难使家庭成员遭受抑郁、焦虑、愤怒以及情感冷漠等情绪性痛苦,并对父母的情绪、行为及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对父母的养育行为或社会化策略产生消极影响,然而由上文可知,自我悲悯与焦虑和抑郁密切相关。
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可能是诱发自我悲悯反应的风险因素。
与此同时,有研究表明,高比例的生活贫困者以及高流动性的居民等社区风险因素会削弱居民对社区的情感依恋,增强心理的不安全感、恐惧感和无助感,从而引发自我悲悯的情绪反应并不易消退。
自我悲悯是一种无效的应对压力的策略,它与个体和环境密切相关。
未来研究须进一步考察自我悲悯对个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自我悲悯产生的特殊家庭因素,加强样本多元化、本土化研究,重视自我悲悯情绪的调整和干预。
另外,Funder[13]提出的将现有的以特质为导向的研究方法与社会认知方法相结合可能更为有利,以便通过自我调节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来解决人类自我悲悯的更多问题。
参考文献:[1]Springfield.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M].MA:Merriam,1961.[2]Haidt.Handbook of affective sciences[M].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3]Joachim.Self-Pity:Exploring the Links to Personality,Control Beliefs,andAnger[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3,71:2.[4]Charmaz,K..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elf-pity in the chronically ill[J].Studies in Symbolic Interaction,1981(3):123-145.[5]Kahn E.Self-pity[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65,122(4):447.[6]Grunert U.[Self dialog in self pity][J].Psyche,1988,42(7):602.[7]Milrod,D..Self-pity,self-comforting,and the superego[M].In R.S.Eissler(Ed.),The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New York:Quadrangle.1972,Vol.27:505-528.[8]Janke,W.,Erdmann,G.,& Kallus,W..Coping with Stress Questionnaire afterW.Janke,G.Erdmann,and W.Boucsein,1985.[9]Kroner-Herwig,B.,Muck,C.,& Weich,K.-W..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oping behaviors:The example of the coping-with-stress strategies from the SVF,1988.[10]Levenson,H.Activism and powerful others:Distinctions within the concept of internal-external control[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74(38):377-383.[11]Levenson H.Differentiating among internality,powerful others,and chance[M].Research with the Locus of Control Construct,1981:15-63.[12]Rotter J B.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J].Psychological Monographs,1966,80(1):1.[13]Funder,D.C..Personality[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0(52):197-221.责任编辑: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