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
10 第十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第十讲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一、斯大林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道路,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
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体制,这些内容既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共同规律,又反映了苏联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形式,即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从1928年10月到1939年12月,苏联完成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
由于消灭了城乡资本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制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由于消灭了所有的剥削阶级,剩下的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联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农业国,苏联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936年12月,苏联制定和颁布了新宪法。
这部社会主义宪法,不仅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且具体规定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机制。
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标志着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首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时期,正是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苏联所在的复杂而险峻的环境,促使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帝国主义纠合了14个国家,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一起,反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和叛乱。
面临帝国主义包围和入侵的形势,为了打退帝国主义的进攻,粉碎反革命势力的叛乱,巩固苏维埃政权,苏联不得不尽快建成工业强国,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提到了首要地位。
其次,这一时期,苏联党内发生的关于社会主义前途的争论。
对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1920年后,列宁逐渐形成了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
由于斯大林、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认识上的差异,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党内的论战。
斯大林批驳了托洛茨基不相信苏联用自己的力量建成社会主义的说法,批判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新反对派关于“没有西方革命的支持经济落后的俄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
苏联社会主义 的认识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二、如何正确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如何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苏联东欧发生巨变之后,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尝试就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产生、功过、失败的原因诸问题做出公允的回答。
(一)必须历史地、客观地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产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最终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1929年,苏联提出在农村消灭富农以后,通过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政治上的“大清洗”运动确立起来的。
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苏联社会主义的特征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它否定了1929年以前列宁试图通过新经济政策迂回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否定了渐进的、通过经济方法走向社会主义的尝试,而是用激进的、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建设社会主义。
怎样正确该模式的基本性质呢?首先应该承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存在一致性。
它们都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都主张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视公有制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灵魂。
它们的一致性还表现在,马克思设想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商品,没有市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致力于取消市场;马克思设想了未来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实行了这一原则。
因此,就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而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符合社会主义性质的。
但是,还应该看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具体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它不能完全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走向现实。
所以,要求苏联社会主义与前人的设想完全一致是不科学的。
在建立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看到,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实现形式,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因此,出现失误、不完善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前言苏联作为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先驱,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阐述苏联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及其重要意义。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建国后,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了新型经济体制和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是五年计划,这是苏联政府制定的五年内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规划方案,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斯大林时期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将全国资本主义企业社会主义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苏联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后,苏联政府制定的五年计划,让苏联在战后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
苏联的经济建设苏联在经济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例如农村集体化、国有化等,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发展。
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在重工业方面实现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在钢铁、煤炭、原材料等基础工业领域。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消费品生产不足、资源分配不合理等。
然而,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政府提出了用先进技术代替人工,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在1961年至1970年的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国民经济已经实现了全面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开始进入自动化时代,使得苏联在工业和农业领域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苏联的文化建设苏联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在苏联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被称为主流。
在文艺方面,苏联推崇的是社会意义和英雄主义。
许多文学作品、电影、绘画作品等都以表现英雄和工人、农民为主题。
例如,莫斯科陷落的电影《保卫莫斯科》、以争夺空气门为主题的电影《风起云涌》等作品,都表现了苏联人民在二战中抗击法西斯侵略的英勇事迹。
在建筑艺术方面,苏联也采取了一些特别的措施,如重视群众需要,推崇实用性和美学相结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4张PPT)
集体农庄
(万个)
20
机器拖拉机 站(个)
2502
拖拉机 占总播种面 (万台) 积量(%)
14.8
80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政府也从多方面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 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相关事实: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 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 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喂米 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 这样的道理。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苏俄内战形势
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余粮收集队拿着武器收粮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部门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分配 实物配给制
1933年~1937年,经过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工 业产量比十月革命前的1913年几乎增长5倍,工业产值跃居 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 占全世界的比重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使俄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 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列宁与农民亲切交谈
2、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项目
第4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4、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 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 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这说明( ) ①苏联执行了工业化方针 ②第一、第二个五年计 划取得重大成就 ③苏联由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 ④ 苏联继续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引起右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发展商品经济 B.实行农业集体化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二月 革命
十月 革命
三年内战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巩固了政权) 新经济政策 (恢复和发展 了国民经济) 苏联建立 (政权扩展)
列宁的社会 主义探索
“两个五年计划”
斯大林的社 会主义探索
农业集体化
通过新宪法 斯大林模式 形成
1、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工农大众生活 恶化的情况。面对此景,列宁沉痛地说:“现实生活 说明我们错了。”联系所学知识,对列宁这句话最正 确的理解是( ) A.应该禁止商品自由交换 B.资产阶级的统治思路更符合俄国国情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必须改变 D.坚决退出世界大战是错的,应该让德国做出赔偿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 治体制(斯大林模 式)的作用以及由 此产生的弊端是什 么?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背景和影响?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苏联外有 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 后的的情况下形成的(背景); 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这一模式有具有严重的弊端,从长远 上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影响)。
经济上
政治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 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 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 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 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 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 果和影响是不同的。
第十讲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第十讲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一、斯大林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道路,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
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体制,这些内容既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共同规律,又反映了苏联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形式,即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从1928年10月到1939年12月,苏联完成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
由于消灭了城乡资本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制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由于消灭了所有的剥削阶级,剩下的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联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农业国,苏联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936年12月,苏联制定和颁布了新宪法。
这部社会主义宪法,不仅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且具体规定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机制。
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标志着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首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时期,正是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苏联所在的复杂而险峻的环境,促使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帝国主义纠合了14个国家,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一起,反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和叛乱。
面临帝国主义包围和入侵的形势,为了打退帝国主义的进攻,粉碎反革命势力的叛乱,巩固苏维埃政权,苏联不得不尽快建成工业强国,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提到了首要地位。
其次,这一时期,苏联党内发生的关于社会主义前途的争论。
对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1920年后,列宁逐渐形成了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
由于斯大林、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认识上的差异,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党内的论战。
斯大林批驳了托洛茨基不相信苏联用自己的力量建成社会主义的说法,批判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新反对派关于“没有西方革命的支持经济落后的俄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
苏联的社会主义
因此,我们的任务不仅要增加整个国民经济中工业的比重,不仅要在 现代化新技术的基础上改造国民经济一切部门,向这些部门提供现代 化新技术,而且要在这种发展中保证受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的苏联在经 济上的独立。 ②关于改造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问题。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 决不能无止境地即过于长期地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建立在规模 最大的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的基础上和最分散最落后的小商品农民经 济的基础上。个体小农经济无力采用新技术和新式农业机械加快农业 的发展,不能提高农业的商品率,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其他农产 品的需要;不仅如此,小生产经常地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 级,使资本主义恢复所需要的条件增长起来。1929年底,在斯大林 领导下,苏联开展了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通过这场暴风骤雨的群众 运动,苏联由一个主要是个体小农业的国家变成了大规模集体农业的 国家。由多种经济成分过渡到只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 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它保证了苏联在30年代重工 业的高速度发展,并在短时 期内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和农业集体化,为社会主义 的进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它保证了苏联反对希特勒 德国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它 还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 会主义建设树立了榜样,提 供了宝贵经验。但是,任何 一种模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 的,它必然要求随着社会历 史条件和国际国内环境的变 化而变化的。
苏联的社会主义
组长:马登智
汇报人:曾俊丽 组员:金旭 张九瑞 崔冬冬 杨冉冉 曾俊丽 姜如梦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 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 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 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 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 1 宗旨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宗旨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带动国家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而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这 种实践方式的形成是由于在1919年苏联建立政权后不断遭 受国外列强们的牵制,且一战中的教训也使苏联的各代领 导人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于是斯大林就带领苏联走出 了这一条“苏联特色”的道路。苏联曾因为走这条道路而 一跃成为工业强国,但由于长期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 业并未跟上步伐,使得20世纪中后期农业停滞不前(连粮 食都需要进口),苏联的人民生活水平长时间内并未增长, 导致社会矛盾逐渐尖锐,为后来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且 其模式的另一特点(也是冷战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 是大力推行国有化,是计划经济大行其道。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 业 余粮征集制度
粮食税,余粮归农民支配
工 业 全部国有化
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
商 业 实行配给制度,取 废除配给制,允许自由贸易 消贸易
列宁对社会义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冶金工厂建设工地
(1)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巩固了工农联盟,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是苏维埃俄国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1937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 洲
世 界
欧 洲
工业总产 值
5
5
3
2
2
2
机器制造 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煤
6 6 4343
钢
5 5 5433
1913-1937年苏联重要工业在世界和欧洲地位
两个五年计划完 成之后,苏联由农业 国变成工业国,工业 总产值超过德、英、 法,跃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工业生 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 比重,由沙皇时代的 2.6%上升到1937年 的13.7%。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
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请回答:(1)新经济政策是哪一年实施的?为什么说它比较 好?
1921年,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材料“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什么? 它的特点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 。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 政治体制
(3)中国应从苏联模式中吸取哪些教训? 从国情出发;要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要维护农民利益……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其影响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其影响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大陆蓬勃发展。
而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标志着一个完全新的政治实验的开始。
苏联成为了全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经历了无数的试错、探索和改革后,苏联开始逐渐走向现代化,成为了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其影响。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后,社会主义取得了最初的胜利。
在列宁领导下,苏联开始实行社会主义。
“战斗力第一、生产力第一”被作为苏联建设的指导方针。
1928年开始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年)为苏联发展奠定了基础。
计划的目标是在五年时间内增加重工业和农业生产,完成采矿和运输等工程建设,使苏联的生产力大幅提升。
其结果是,苏联经济在短短十年内从一个农业国家迅速转变为一个工业化国家。
这个转变也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而在斯大林时代(1927-1953年),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即根据政府规定的生产任务,由国家领导人制定总体宏观经济计划以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全局的发展。
这种制度非常成功地推动了苏联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在1941年的大祖国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但同时,这种制度也导致了问题出现,如供应不足、生产效率低下、工作条件恶劣,等等。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评价。
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一些村民、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得以改善。
医疗保健和教育的普及也拯救了无数人免于生活在贫困和无知中。
苏联对于军事技术的投入也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军队之一。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苏联内部存在的问题。
苏联建设对世界的影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领域的成功以及对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其最早的影响体现在苏联领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
苏联共产党成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灵魂,领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创立和发展,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其他国家。
而苏联在科技、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成就也是不可否认的。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29张PPT)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 切 为 了 胜 利 ! ”
“ 一 切 为 了 前 线 ,
1918 年 夏 , 全 国3/4的领土被敌人 占领,重要的粮食 和煤炭产地均落入 敌人手中,40%的工 厂停工,彼得格勒 和莫斯科的工人每 天 只 能 领 到 50克面 包……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建立,当时的局面是:
主 义 国 家
其 他 的 资 本
国 外
联合起来
制度不同!
三年内战
苏俄单独退出一战!(1918——1920)
资俄
国
本国 家国
内 和内
沙的
皇地
军主
官、Βιβλιοθήκη 不甘失败!十月革命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进攻苏维埃政权,试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三年国内战争(1918-1920)爆发。
苏联国旗
1922年苏联成立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 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俄罗斯联 邦
1925年加入的有乌兹 别克、土库曼
1929年加入的有 哈萨克、 塔吉克、 吉尔吉斯
1940年加入的有 爱 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摩尔多瓦
1940年苏联有15个加盟共和国
1924年列宁逝世。
斯大林(1879-1953)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 代史1500-2007》
材料一 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 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面包、肥皂等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 乏。
经济异常困难
材料二 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武装暴动席卷俄国。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3月份 爆发喀琅施塔得水军暴动。——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课件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
三、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高中历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空坐标
பைடு நூலகம்
知识网络
主干整合
一、历史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 立社会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 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 际情况逐步探索。列宁根据不同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使苏联恢复了经 济,巩固了工农联盟。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民主 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 性”,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 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 的解体。
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 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都是发展 生产力的手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改革开 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 经济,尤其是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 政治体制。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 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 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行了改革,但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都没有取得成 功,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九年级历史下册课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 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 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 众监督。
三、苏联模式【斯大林】
3、评价
积极作用: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 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 的强国。——丘吉尔
——《大国崛起》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 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 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二、苏联的工业化【斯大林】
2、工业化成就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 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 2.6%上升到1937年的13.7%。
1924年,农民叶莲卡给在国外的父亲
写信,她在信封寄信人的地址栏应写
的国名是
(C )
A.沙皇俄国
B.苏维埃俄国
C.苏联
D.俄罗斯
• 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俄 • 1917年—1922年:苏俄 • 1922年—1991年:苏联 • 1991年—至今:俄罗斯
Hale Waihona Puke 情景描绘 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 偏僻的角落里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 你觉得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
──列宁
一、新经济政策【列宁】
2、新经济政策
农业 商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取消自由贸易
工业企业
工业企业国有化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
实行自由贸易 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 2.政治体制上的集权 一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二是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地方权力向 中央集中,行政区划批准权、经济管理权 进一步向联盟中央集中,社会各层次的重 要决策都由中央集中做出。 三是在权力运行上,党内最高权力集中于 一人,逐渐形成了个人集权、个人专断的 状况。
四是在民主建设上,疏于民主制度建设, 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在重大事务和重大决 策中较多地采用行政强制手段。 五是在法制建设方面,不仅法律体系不完 善,而且法律也缺乏权威性,安全机关有法 不依、不依法办事,甚至破坏法制的事情屡 屡发生。 六是在组织机构上,监督委员会成了中央 委员会的下设机构,其任务也由检察党中央 决策机构变为监督党的决议的执行。
总之,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苏联模式, 由其历史的合理性 ,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它。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从诞生到失败包含着 许多的经验和教训,也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我们要吸取其成功的经验,借鉴其失败的教 训,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顾海良主编,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 为什么说苏联模式年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苏联模式的弊端 第一,离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片面追求 公有化程度的提高。 第二,过分强调计划经济,忽视发展商品 经济。 第三,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 的发展,特别是忽视农业的发展,使国民经 济比例长期失调。 第四,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 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第五,对外部世界的估量也是片面的。
• 3.从历史传统看,俄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军事 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民主法制传统少,君 主专制主义流毒较深。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落 后心态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偏好产生着 不可估量的影响,从而使苏联模式的框架中 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传统的色彩。 • 4.从社会主义实践看,社会主义在苏联建立 和发展,是一种开创性的事业,既没有现成 的道路,又没有现成的经验,一切都要靠在 实践中去摸索、去创造。因此,不可避免的 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出现一些失误, 产生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1924年1月21日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同学们看书,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①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于何时? ②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
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
“十四大”,标志着苏联有计划、 大规模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 的开始。
பைடு நூலகம்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国际环境
原 因 原 苏联国内的政治体制 后果因:个人崇拜更加盛行、高度集中 的经济政治体制愈发僵化,严重妨碍 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1.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 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 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 有这些不同? 2.试结合史实,评价苏联的经济政 治体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个人崇拜产生的根源及其危害是什么?
除斯大林个人的原因外,小生产经济和农 民意识是产生个人崇拜现象的根源。而斯 大林最高领袖地位的牢固确立、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 提高等因素,客观上促成了个人崇拜的盛 行。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与法制 的建设,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得不到纠正, 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1935年 -1938年间的大清洗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中存在不少问题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 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 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 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 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 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结合这则材料,请同学们思考: 在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为什么 会出现这种现象?
苏联社会主义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种新的实践经过人们总结,又上升为新的理论,即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
然而从长远和总体来看,这种模式有严重弊病,不适合于各国正常条件下的发展,而且长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体制创新,是一种不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
我们必须从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我将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论述苏联模式的利与弊,即分析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初创、定型和失败三个阶段的特点及给其本国的历史带来的利与弊和苏联模式的建立给世界其他国家及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带来的利与弊。
(一)、纵向分析:一、初创阶段(列宁模式)分析: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后,20世纪首先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社会制度实践的代表人物是列宁。
他依据时代的变化和俄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而且不断调整自己的对策,使得革命成果——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维埃政权保存下来,并且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十月武装起义取得成功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完整的先例可循,只能根据现实情况,摸索前进。
首先来分析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列宁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所反映出来的直接过渡思想,在战时的非常措施,不仅保证了红军给养,而且建立了工农国家对国民经济全面的有力的领岛,打击了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和生活制度。
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初模式,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是,它对后来苏联模式的形成及改革的历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政策,一种体制,一种模式,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高度来进行分析,作为小农经济环境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产物,它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苏联的共产主义和复兴
苏联的共产主义和复兴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从革命初期到走向复兴的漫长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苏联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实践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转变。
一、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苏联的革命始于1917年,经过了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变革,最终在1917年10月25日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在此之后,苏联努力实施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尤其是集体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这使得苏联经济和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段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仰非常强烈,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然而,苏联在建立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由于政策的错误或者个人的利益驱动,苏联出现了许多污染、腐败和官僚主义的现象,这使得苏联的社会主义理念逐渐受到了质疑。
二、斯大林主义时代斯大林在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斯大林时代,苏联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集权统治和计划经济体制,这带来了苏联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军事实力的强大。
但是,斯大林的统治方式也导致了许多负面影响,比如大清洗和强制收集农业产品等事件,使得人民生活陷入痛苦和困境之中。
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的宣传和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
斯大林认为要在苏联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全面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的现代化,以实现全民的富裕和幸福。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的信仰和意识形态非常强烈,这使得苏联成为了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也让许多人趋之若鹜。
三、后斯大林时代的调整和转型斯大林于1953年去世后,苏联政府逐渐放宽了对于一些学术研究和文化的限制,这也为后期的改革和变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苏联在此期间不断进行调整和转型,试图找到适合自己的政治和经济模式。
在苏联取消集体化、农村改革、技术升级等一系列政策的推进下,苏联的经济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也在大幅提高。
这个时期的苏联人民已经不再像斯大林时期那样完全追求共产主义理念和意识形态,而是更加理性地看待和思考现实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4)农业集体化运动 ①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②内容: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③结果: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①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 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5)特点 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
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 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政治上:十月革命胜利后, 国内外的敌对势力疯狂反扑。 2军事上:1918年, (1)背景 苏俄进入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3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 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巩固苏维埃政 权。
高考命题视角
(2)社会主义工业化 ①目的: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②特点:优先发展 重工业 , 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①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 。 __________
②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②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1)背景 ③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 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迷信。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2)主要内容 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b.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①农业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提倡种植 玉米 。 a.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 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②工业 b.给企业部分权利。 c.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2.辩证地看待“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体制的最大问题在于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完全排
斥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不利于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生
产积极性。但不能全盘否定,它在苏联建国初期适应了生 产力水平,并被西方国家借鉴,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发挥 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 ,但对其弊端缺乏 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964年,赫鲁晓夫 下台,改革随之告终。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主要内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 经济手段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特点: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 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结果: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1)判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来
发展生产力,着眼点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结果忽视了生产 力发展水平。 (√ ) (2)选择:(2012·江苏单科,17,改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 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
径和方法”是对哪一政策特点的概括?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1.史料二中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案 答案 余粮收集制。 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 2.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实施效果上有何共性? 3.(2013·广东文综,22,改编)在苏俄历史上,曾经出现把 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严惩的现 象。这可能与哪一政策相关?
高考命题视角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可归纳为“三、二、一”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1.全面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 部改革,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 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 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聚焦重点 史论突破
重点一 苏俄“追随理想”和“面对现实”的“实验”——战 [史论要点] 要点1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提示:(1)从特点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 战争环境和物资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
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性与共产主义特点的非常政策,是超越生产力和社会发展
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和商 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3)作用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 权巩固。 ②使苏俄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史料印证]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①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 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时局的 (5)评价 一个重要因素。 ②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 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3)内容
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
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
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 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 ①农业:以 ②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 , 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货币流通 和商品交换。 ③商业:恢复 实物分配制 。 ④分配:废除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 (4)特点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 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5)影响②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③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高考命题视角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背景:战争。 两个特点:“战时”和“共产主义”。 三个结果:战争胜利、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四点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
物配给制。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3)思考: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
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
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结合所学 知识指出,赫鲁晓夫的“蛮干”具体是指什么? 答案:赫鲁晓夫的蛮干主要是指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的 运动。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6)评价
市场经济 的 a.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 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①功绩 b.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 c.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轻工业 的 a.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 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b.向农民索取太多, 压抑了他们的 生产积极性 。 ②弊端 c.长期的计划指令, 阻碍经济的 持续发展 。 d.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日益僵化, 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巩固苏维埃政 权。
余粮收集制 ①农业:实行 。 ②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 国有化 。 (3)内容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 ④分配:实行 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 1)判断: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是苏联三次改革失败的
主要原因。 式,打开苏联社会主义改革闸门的是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 ) ( A) (2)选择:(2009·广东文基,34,改编)率先冲击斯大林模
C.戈尔巴乔夫
D.普京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农业集体化 B.新经济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B )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3)思考: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 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 机。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3.“斯大林模式” (1)历史背景 ①苏联成立:1922年,俄罗斯联邦、乌克兰、 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苏联。 ②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 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 苏联主要领导人为斯大林。 ③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1975 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