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一地理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11)
江苏省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二地理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4)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4)【主干知识回顾】(3分钟)环境与环境问题【重点知识再现】(8分钟)1.环境问题按产生原因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的污染物超过自然环境的容纳和自净能力,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庞大的人口规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速度超过环境供应能力及人类工农等生产和生活消费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的容纳能力。
危害:①威胁生态平衡;②危害人类健康;③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⑴全球性的环境污染:①全球气候变暖;②酸雨;③臭氧层破坏⑵大面积的生态破坏:①植被破坏;②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水土流失;④荒漠化4.酸雨:⑴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及有色冶金等排放酸性气体。
⑵分布:世界三大区:欧洲、北美洲、中国南方。
中国南方大部分省区。
⑶危害:河湖水酸化,鱼类死亡;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森林;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⑷措施: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②改进燃烧技术和洁净煤技术,节约和提高能源利用率;③集中供暖供热;④运用技术手段消除废气中的部分污染物;⑤植树造林和科学规划城市绿地,净化大气、吸收污染物。
5.臭氧层破坏是由于人类向大气排放了大量能够显著消耗臭氧层的氟氯烃等造成的,它破坏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主要措施是推广使用新型制冷剂等。
【典型错题重演】一、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法(2分钟)1.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
对反馈作用理解不全面。
反馈作用主要有正向的源源不断的提供资源、容纳污染物和通过出现各种生态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影响人类两个方面。
2生态问题记忆不完整。
江苏省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二地理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10)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10)【主干知识回顾】(3分钟)一、水循环和洋流 二、圈层结构与地质循环【重点知识再现】(7分钟)1.水循环类型: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2.主要环节:如图所示,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台风登陆属水汽输送环节,江河入海属地表径流环节,跨流域调水是人类改变了地表径流。
外流河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内流河(如塔里木河)只参与了陆上内循环。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促进水体更新;②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传输;③流水作用改造着地表形态。
4.洋流的类型: 暖流:温度较流经海区高(从较低纬海区流向较高纬); 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低(从较高纬海区流向较低纬);5.洋流分布规律:大气运动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1)在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
大洋东岸是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
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
(3)南半球中纬度海区形成环绕地球的西风漂流。
洋流性质是寒流。
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暖流具有增温增湿作用,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寒流具有降温减湿作用,如秘鲁西岸和澳大利亚西岸、撒哈拉沙漠西岸、纳米比亚西岸的荒漠环境;(2)对渔业: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明显海区形成大渔场。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秘鲁渔场:得益于附近明显的上升补偿流。
(3)对污染物:不利的是扩大污染范围;有利的是加快净化速度。
(4)对航海:顺流则加快航速,节省时间和能源;逆流反之;【典型错题重演】一、问题及解决办法(2分钟)1.气旋型与反气旋型名称混淆。
气旋型是以副极地低压带为中心形成的北半球逆时针方向,反气旋型是以副热带高压带为中心的,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方向。
江苏省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二语文 周末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周知识摘要】(15分钟)1、改正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按()装针贬()脉博()松驰()精萃()重迭()防()碍幅()射气慨()粗旷()震憾()凑和()既()使峻()工打腊()了()望杀戳()痉孪()沉缅()罗()唆修茸(()亲()睐发韧()欣尝()九宵()寒喧()膺()品脏()款醮()水蜇()伏装祯()编篡()迁徒()九洲()追朔()泊()来品渡()假村侯()车室挖墙角()老俩()口大姆()指入场卷()搔()痒病做()月子甘败()下风自抱()自弃一愁()莫展穿()流不息一幅()对联天翻地复()言简意骇()一股()作气悬梁刺骨()食不裹()腹迫不急()待一如继()往草管()人命娇()揉造作一诺千斤()不径()而走不落巢()臼烩()炙人口死皮癞()脸兰()天白云鼎立()相助再接再励()黄梁()美梦美仑()美奂蛛丝蚂()迹萎糜()不振默()守成规沤()心沥血磬()竹难书声名雀()起谈笑风声()人情事()故有持()无恐鬼鬼崇崇()金榜提()名趋之若骛()洁白无暇()不能自己()记忆尤()新竭泽而鱼()滥芋()充数世外桃园()饮鸠()止渴灸()手可热床第()之私2、默写检测昨夜风疏雨骤,。
知否,知否,。
薄雾浓云愁永昼,。
佳节又重阳,。
帘卷西风,。
怒发冲冠,凭栏处、。
三十功名尘与土,。
莫等闲、。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③,。
自胡马窥江④去后,,。
渐黄昏、,。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只有香如故。
,。
又恐春风归去绿成荫,?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
,。
【典题变式】(10分钟)古诗词鉴赏(1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花声张舜民楼上久踟躇。
地远身孤。
拟将憔悴吊三闾。
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
不醉何如。
又看暝色满平芜。
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 词的前三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3分)(2) “又看暝色满平芜”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3) “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期盼?(4分)【错题重练】(10分钟)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赡.养/擅.离职守麻痹./俾.众周知职称./称.心如意B.媲.美/筚.路蓝缕对峙./恃.才傲物牢笼./烟笼.雾锁C.马厩./一蹴.而就缱绻./卷.帙浩繁宁.可/宁.死不屈D.驿.站/自怨自艾.船舷./弦.外之音行.伍/字里行.间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某名校因借助奥数选拔学生而被《人民日报》不具名..批评,此后教育部门史无前例的针对性整治措施也随之出台。
江苏省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一地理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单
【主干知识回顾】(4分钟)3.区域发展差异【重点知识再现】(8分钟)1.区域概念: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地理空间;2.区域一般性特征:区域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如干湿区;3.区域空间结构:按照经济发展分为区域核心(呈点状)、网络系统(呈线状或呈网状),外围空间(呈面状)。
4.区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及产业内部构成。
二、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区域的基本含义主要特征有一定的界线内部相似与连续性,之间有明显差异性有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间是相互联系空间结构影响类型空间分布影响差异演化含义产业结构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区域总体发展趋势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差异比较方法自然:地形、气候、水文、资源等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外开放东、中、西划分差异南方与北方划分差异西部大开发目的范围优势与劣势意义三、区域差异1.区域差异一般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来分析,而社会经济可以从前面区域的空间结构(城市和工业、网络系统)、产业结构来分析。
2.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地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方面,与中西部相比,东部地区工业化起步早、水平高,城市化水平、实力、数量等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东部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产业结构以二、三业为主,第一产业占比较低,具有东轻西重、南轻北重的特点。
3.南北方的差异表现在自然条件主要是气候的差异,南方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而北方地区则主要是暖温带和中温带的半湿润气候。
北方的煤炭、铁矿、油气及森林资源有明显的优势,限制性因素主要是水资源短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等问题。
同时面临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任务。
南方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能资源等很丰富,限制性因素主要是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地形破碎等。
江苏省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二地理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5)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5)【主干知识回顾】(3分钟)一、海洋灾害二、海洋污染【重点知识再现】(10分钟)1.热带气旋:热带气旋发源于热带、副热带洋面上,西北太平洋海区是全球热带气旋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威胁航运安全、渔业,摧毁树木、农作物、道路及各种建筑设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目前防御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加强海洋灾害的预报与监测、加强沿海工程设施建设、提高全民减灾防灾意识与自救能力。
2.风暴潮:(1)热带风暴潮:①成因:热带气旋。
②多发季节:夏秋季节。
③特点: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④影响范围:热带气旋影响的沿海地区。
(2)温带风暴潮:①成因:温带气旋。
②多发季节:春秋为主,夏季时有发生。
③特点:水位变化稳定,持续。
④影响范围:常见于中高纬度沿海地区。
3.孟加拉湾风暴潮频发且灾情严重的原因:(1)地理位置—位于飓风频发区,且夏季直接受到西南季风的强劲袭击,助长潮势。
(2)海岸形状—巨型喇叭口形状,口大内小,加剧海水上涨。
(3)海底地形—海底地形平坦,对风暴潮的阻力大大减小。
(4)社会经济—城市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一旦遭遇风暴潮袭击,损失巨大。
4.形成:海底地震(地震海啸);水下或沿岸山崩、海底火山爆发等。
地震海啸的形成条件:①震源浅、震级高的海底地震;②海底大面积垂直运动;③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
危害:①海水陡涨,骤然形成“水墙”,伴随隆隆巨响,瞬时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
5.废水污染⑴类型:①工业废水;②生活污水;③农田退水⑵危害:①有机物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②重金属有毒物质污染,导致人畜中毒及地方性疾病。
6.固体废弃物污染:危害:①严重损害近岸海域的水生生物资源,并破坏了沿岸景观。
②有机物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或诱发各种各样的地方性疾病。
江苏省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二地理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12)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12)【主干知识回顾】(4分钟)1.水循环与洋流2.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重点知识再现】(10分钟)一、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有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的蒸腾作用等。
3.水循环的意义有:①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相互转化,维持了全球水热平衡;②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③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4.暖流是海水从水温较高海区流向水温较低海区;寒流是海水从水温较低海区流向水温较高海区。
5.在赤道附近的南北半球地区,受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吹拂,海水自东向西流,形成了南赤道暖流和北赤道暖流。
该暖流在大洋西岸受到陆地阻挡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形成赤道逆流,自西向东流;另一部分分别向北、南流向两侧的高纬度。
受盛行西风影响形成的西风漂流,自西向东流,在大洋东岸遇到陆地阻挡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流向纬度较低的赤道地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进针流动,南半球呈顺流动);另一部分在北半球流向纬度较高的北极地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流动)。
在南极大陆的外围,形成西风漂流,自西向东流,根据水温状况属于寒流。
6.暖流使沿岸气候增温增湿,寒流使沿岸气候降温减湿;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易形成渔场,如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和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的成因是沿岸有上升的秘鲁寒流;顺洋流航行,加快航速,反之,减小航速;洋流对海洋污染具有净化速度作用,但又有扩大范围的反作用。
7.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8.板块运动与地貌: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海洋板块也大陆板块碰撞地带形成海沟和山脉或岛弧,如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弧。
在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巨大的裂谷或大洋。
9.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2020-2021年高二地理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11)
2019-2020年高二地理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11) 【主干知识回顾】(3分钟)一、圈层结构与地质循环二、地质作用与地貌【重点知识再现】(7分钟)1.地壳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大陆部分较厚;地核温度高,压力和密度大。
2.岩石圈由沉积岸、变质岩和岩浆岩三类岩石组成。
其中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为岩浆岩(花冈岩、玄武岩),由三类岩石变质形成的岩石为变质岩(如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由三类岩石通过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为沉积岩(砂岩、页岩、石灰岩),三类岩石经过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3.板块运动与地貌: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海洋板块也大陆板块碰撞地带形成海沟和山脉或岛弧,如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弧。
在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巨大的裂谷或大洋。
4.褶皱与地形:一般由于挤压作用向斜成谷,背斜成山;由于外力作用背斜成谷(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而成谷),向斜成山(槽部由于挤压牢固不易被侵蚀成山)。
5.流水侵蚀作用常发生在河流的上游,形成的峡谷地貌:如横断山地山高谷深,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流水堆积作用常发生在河流的下游,形成开阔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流水的溶蚀作用常发生在湿润地区,形成喀斯特。
风力作用常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戈壁;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戈壁和沙丘。
流水与风力堆积物均有分选性。
【典型错题重演】一、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2分钟)1.向、背斜判断方法不清楚:一般地质构造主要从岩层弯曲形态或者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岩层上拱或中部较老的是背斜,岩层下凹或者中部较新的为向斜。
2.岩层与地貌的关系出现错误:地貌是从地表向下看,而岩层是从侧面来看,好像把蛋糕切开,从上面往下看是地貌的差异,从侧面看是岩层的差异。
二、错题重练(7分钟)1.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A .向斜B .背斜C .断层D .陡崖2.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内力作用B.外力作用C.地壳运动D.造山运动3.读我国亚热带某地区地质图,回答下列问题。
江苏省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二地理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3)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3)【主干知识回顾】(3分钟)【重点知识再现】(8分钟)1.海水的水资源的利用(1)海水直接利用(作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灌溉用水)(2)海水淡化(3)海水综合利用等2.盐场的条件:地势低平(便于引起海水);淤泥海岸质地黏重(卤水不易下渗);晴天、日照时间和大风天气多,蒸发旺盛;径流量小,海水盐度高;(布袋盐场和莺歌海盐场还包括背风坡,降水少)3.舟山渔场(我国最大的渔场)形成条件:①海域较浅,阳光充足,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强,适宜海洋生物及鱼类的生活。
②有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③大河注入,带来丰富营养盐类促进浮游生物生长。
四大渔场:太平洋西北的北海道渔场、太平洋东南的秘鲁渔场、大西洋西北的纽芬兰渔场、大西洋东北的北海渔场。
4.海底矿产资源中滨海砂矿主要在滨海,油气主要在大陆架(北海、墨西哥湾、波斯湾、南海、加勒比海的帕里亚湾和委内瑞拉湾),锰结核主要在大洋底。
5.海洋渔业资源①存在问题:普遍存在过度捕捞现象,导致渔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出现明显衰退。
②沿海滩涂围垦、自然淤涨成陆和人工填海造陆、水利工程和海洋工程、海洋污染等。
③措施:一方面加强海洋渔业环境保护防治污染;另一方面合理捕捞,实行“耕海牧渔”和休渔。
6.海洋能是蕴藏在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和潮流能、海洋温差能和海洋盐度差能。
具有储量大、无污染、廉价和可再生、种类多、稳定性差、能量密度小等特点。
7.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潮汐发电厂就处于法国的英吉利海峡的朗斯河河口。
中国潮汐能集中分布在福建、浙江、上海。
8.中国沿岸波浪能集中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和台湾5 省。
9.海水温度、盐度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形成的能源。
我国海洋温差资源集中在南海和台湾东岸的太平洋热带海域。
盐差能主要分布在河口附近海域。
【典型错题重演】一、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法(3分钟)1、世界主要渔场的分布在温带地区,一是主要渔场的形成原因要与具体渔场的分布地区组合起来思考,二要审清备选答案中的地区与四大渔场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作出判断。
江苏省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二地理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8)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8)【主干知识回顾】(4分钟)一、气压带和风带及对气候的影响二、季风环流季风:分布、特点、成因、影响。
【重点知识再现】(10分钟)1.赤道附近因受热较多,空气上升运动,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是热力原因),两极地区空气受冷,下沉运动,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
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在北半球,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原因)。
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和向南分流。
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带。
这样在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2.极地附近因寒冷,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近地面空气南流,为冷气流;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在60°N附近相遇,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
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原因)。
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风带(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风带(东北风)。
这样在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3.引起上述“三圈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
4.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
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夏至前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冬至日前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
可以根据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来确定,北半球夏季,赤道低压带全部位于0以北,副高在北纬30-40之间。
江苏省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一地理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1)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1)【主干知识回顾】(5分钟)1.人口增长模式 2.人口合理容量 3.人口迁移【重点知识再现】(8分钟)1.高-低-高模式(过渡型):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也是目前地球上主要人口增长模式。
主要问题是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发展不相适应,出现就业、医疗等问题,措施是计划生育。
2.“三低模式”(现代型):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及少数发展中国家如古巴、韩国、中国等。
主要问题是劳动力不足,老龄化严重,措施是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3.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能够容量的最大人口数,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容纳的最适宜人口数,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最大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4.人口迁移是指较长时间(一般一年以上)的变更定居地的行为,对世界人口增长没有任何影响。
5.人口迁移的类型有国际人口迁移(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国内迁移是指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
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也是目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6.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生态(自然条件的差异、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推进、大型工程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政治因素(政策、战争),社会文化(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信仰)。
区域间经济差异越大,人口迁移越频繁;交通越便捷,越有利于人口迁移(范围、数量)。
(记住书本上的例子)【典型错题重演】(8分钟)1.下列有关世界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21世纪以前人口增长速度都较慢B .21世纪以前人口增长速度都较快C .历史上,人口增长越来越快D .历史上,人口增长有时较快,有时则较慢2.下列地区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 )A .南非B .东亚C .南亚D .南美洲3.人口的出生率与下列哪一因素密切相关 ( )A .人口数量B .育龄妇女的比重C .人口年龄结构D .风俗习惯4.关于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A .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B .历史时期,气候的优劣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C .因土地不足和土地生产力衰竭进行的人口迁移是工业社会前的特有现象D .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迁移是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5.读下图成下列各题。
江苏省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二地理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1)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1)【主干知识回顾】(4分钟)1.海底地形的类型特点及分布2.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3.海岸【重点知识再现】(11分钟)1. 海底形态和构造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1)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自然缓倾延伸的浅水地带,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
一般有浓度浅坡度平缓等特点。
(2)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向深处陡降的倾斜面,水深一般在200-4000米。
(3)岛弧以太平洋西部海域为多。
海沟是沿着岛弧和大陆海岸山脉外侧延伸的狭长的深海洼地,水深可达6000米,像“V ”,且两侧不对称,靠大洋的一侧较平缓,靠大陆的一侧比较陡峭。
岛弧和海沟常常相伴而生,是地球上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带之一。
(4)大洋盆地是大洋范围内水深4000-6000米的洋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小,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平坦的称深海平原,略有起伏的是海底丘陵。
(5)洋中脊是大体沿各大洋的中线发育的巨大海底山系,其长度可达数万千米,宽度达1000-2000千米。
高出洋底2-4千米,一般比较陡峻,起伏较大。
在洋中脊的峰顶有中央裂谷发育。
各大洋的洋中脊彼此连接具有全球性分布特征。
2.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证据有海岸形态、地质构造、古气候和古生物地理分布等。
一般认为在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
3.海底扩张理论的主要证据是全球性泉中脊和裂谷带;大洋形成时间很长,但洋底岩石的年龄较轻。
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的上部结构相差明显,而下部结构却差甚微;海洋地壳热流量平均值与大陆地壳热流量平均值几乎相等。
4.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全球的岩石圈由6大板块构成;各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做侧向运动;板块边缘比较活跃,内部比较稳定,运动形成褶皱山脉、裂谷、大洋、岛弧、火山、地震等。
驱动板块运动的原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
5.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
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
江苏省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二地理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2)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2)【主干知识回顾】(4分钟)1.海岸 2.海岸带开发3.海平面变化【重点知识再现】(11分钟)1、常见的海岸类型: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珊瑚礁岸和红树林海岸等。
堆积地貌组成,向海洋缓3、我国这几种海岸的分布(1)基岩海岸分布在: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
(2)砂质海岸以台湾最为典型。
大陆砂质海岸多零星分布,其中辽宁、河北、山东、福建、广东、海南和广西分布稍多。
(3)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渤海的辽东湾、渤海湾、莱洲湾和苏北平原等地。
(4)红树林海岸我国红树林海岸的分布,大致从广西的钦州湾开始,经过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到福建和台湾的部分岸段。
以海南岛最典型。
4、海岸带的开发利用(1)海湾是海洋伸向陆地的部分,在北美大陆南缘有个大型的海湾是墨西哥湾,东通大西洋、南连加勒比海,沿岸和大陆架上油气资源十分丰富。
(2)海岸空间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兴建海港。
(3)滩涂是高潮线以下低潮以上,亦海亦陆的特殊地带。
滩涂资源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而且蕴藏着各种矿产、生物及其它海洋资源。
主要用途是开辟盐田、滩涂养殖、发展海洋旅游业。
(4)海岸带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开发程度高,同时也是脆弱的生态地带,台风、大开 发海湾 海港 滩涂古代 现代 水域 陆域 腹地 利用问题 措施 事实 原因 危害 对策 海平面上升潮、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
还面临着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等全球性问题。
5、海平面变化⑴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在上升,直接原因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极地冰川融化、上层海水变热膨胀等;全球变暖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还有:①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②毁林⑵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是直接淹没一些地势较低的沿海低地,加剧风暴潮、洪涝等等灾害的威胁,引起海水入侵和地下水位上升,破坏动、植物的生态环境,影响城市和港口功能发挥。
江苏省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一地理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20)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20)【主干知识回顾】(3分钟)(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重点知识再现】(10分钟)1.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我国风沙危害和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2)西北地区荒漠化①形成原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平地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等;②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严重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③防治措施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防治内容: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具体措施:A 合理利用水资源。
如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B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如封沙育草、保护植被、营造防沙林带;C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注意退耕还林,退耕还牧;D 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E 控制人口增长;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1)成因:自然原因:①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土壤——黄土由粉砂粒组成,土质疏松,孔隙多; 人为原因:①不合理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露天开矿;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等; ②破坏植被——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人地矛盾突出)(2)危害:①对当地: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农产下降;②对河流中下游:黄河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抬升——洪涝灾害加剧;(3)措施: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②压缩耕作用地,建立高产稳产农田;③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质量;④对矿区开展土地复垦工作;3.森林的开发和保护(1)森林的环境效益: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维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主要在河流的上游);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主要在城市);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主要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化 类型 我国的荒漠化 湿地 成因 成因 分布 危害治理水土流失 成因 分布 危害 治理 含义 分布 类型 价值 破坏 保护森林开发与保护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破坏原因 治理措施区)。
江苏省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二地理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11)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11)【主干知识回顾】(3分钟)一、圈层结构与地质循环 二、地质作用与地貌【重点知识再现】(7分钟)1.地壳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大陆部分较厚;地核温度高,压力和密度大。
2.岩石圈由沉积岸、变质岩和岩浆岩三类岩石组成。
其中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为岩浆岩(花冈岩、玄武岩),由三类岩石变质形成的岩石为变质岩(如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由三类岩石通过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为沉积岩(砂岩、页岩、石灰岩),三类岩石经过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3.板块运动与地貌: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海洋板块也大陆板块碰撞地带形成海沟和山脉或岛弧,如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弧。
在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巨大的裂谷或大洋。
4.褶皱与地形:一般由于挤压作用向斜成谷,背斜成山;由于外力作用背斜成谷(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而成谷),向斜成山(槽部由于挤压牢固不易被侵蚀成山)。
5.流水侵蚀作用常发生在河流的上游,形成的峡谷地貌:如横断山地山高谷深,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流水堆积作用常发生在河流的下游,形成开阔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流水的溶蚀作用常发生在湿润地区,形成喀斯特。
风力作用常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戈壁;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戈壁和沙丘。
流水与风力堆积物均有分选性。
【典型错题重演】一、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2分钟)1.向、背斜判断方法不清楚:一般地质构造主要从岩层弯曲形态或者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岩层上拱或中部较老的是背斜,岩层下凹或者中部较新的为向斜。
2.岩层与地貌的关系出现错误:地貌是从地表向下看,而岩层是从侧面来看,好像把蛋糕切开,从上面往下看是地貌的差异,从侧面看是岩层的差异。
二、错题重练(7分钟)1.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A .向斜B .背斜C .断层D .陡崖 2.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内力作用B.外力作用C.地壳运动D.造山运动3.读我国亚热带某地区地质图,回答下列问题。
江苏省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一地理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8)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8)【主干知识回顾】(4分钟)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重点知识再现】(6分钟)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按性质可分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资源衰竭。
(2)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如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减少和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环境污染:人们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如各种污染。
2.人地关系思想演变渔猎文明(依赖、恐惧)→农业文明(改造)→工业文明(征服)→环境文明(谋求人地协调)。
3.可持续发展内涵(1)可持续发展内涵: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享受权利,体现公平,包括人,生物及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共同性(履行义务、行动或责任,一个地方的环境问题可能蔓延到全球,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来做好),持续性(使用资源,资源或环境的永续利用)4.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控制人口规模是根本措施,转变发展模式是必须措施,资源可持续发展是保证,协调好各种关系,要从我做起。
【典型错题重演】(8分钟)1.为防止右图现象的发生,人类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③大力植树造林 ④停止一切小汽车的生产A .①③ B.③④ C .①②③ D.②③④2.下列有关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采猎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②农业革命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科学的萌芽③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依附性增强④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A .①② B.②③ C。
江苏省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一地理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13)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13)【主干知识回顾】(4分钟)区域经济联系【重点知识再现】(7分钟)1. 南水北调的原因是北方缺少,北方缺水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来分析。
自然原因是北方是半湿润地区,降水少,降水变率大。
人为原因是人口多,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污染量大。
2.东中西三线工程比较。
水量最大的是东线,工程量最小的是东线,理由是河流下游水多,但是水质差,东线可以利用现在的京杭运动,黄河以北可以自流。
西线工程量最大、最难、水质最好、水量最小。
3.对北方受区的影响①回补地下水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土壤次生盐渍化②保障生产、生活用水,促进经济发展。
对南方输出区的影响①河流下游水文影响(流速、含沙量、污染);②移民。
4.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的影响①施工破坏生态,优化能源消费构成,减少植被破坏②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对东部地区的影响①优化能源结构,治理污染,改善生活质量②缓解能源短缺,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③缓解铁路运输压力。
5.西电东送的概况:北线工程目前主要是火电,未来可转变为火、水、光风电综合。
南线主要是水、火电的组合。
对西部地区的影响①施工破坏生态②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对东部地区的影响①优化能源结构,治理污染,改善生活质量②缓解能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③缓解铁路运输压力。
6.引起产业转移的原因:资源、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环境、地价。
7.产业转移的主要部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8.产业转移的影响:对移入区: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动就业;加重环境污染。
对移出区:优化产业结构、短期带来就业压力,减轻环境污染。
【典型错题重演】(7分钟)1.我国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原因是( )A .促进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全面发展B .区域资源赋存量与区域发展水平不匹配C .全面平均分配自然资源D .资源在区域之间具有流动性特征2.关于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 .能积极推动新疆及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B .加速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缓解能源紧张状况C .可有效改善我国东部地区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提高人民生活质量D .该管线东西跨距大,不会对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3.关于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地区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 .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海洋多于陆地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与意义南水北调基本情况意义或影响 西气东输 基本情况 意义或影响西电东送 基本情况意义或影响 产业转移 原因 意义 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产业部门 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B.我国天然气资源在陆地上的分布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C.我国陆地上的天然气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和准噶尔盆地D.我国有新疆、青海、西藏和鄂尔多斯四大气区读“世界汽车产业三次大转移示意图”,回答4-6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11)【主干知识回顾】(4分钟)1.城市2逐渐转移2.城市化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3.城市化的特点4.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5.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比如原先的地形、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6.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逐步演化为建设用地。
城市化也改变了居民的就业方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原先的乡村景观逐步为城市景观所取代。
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
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城市化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改变着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7.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加之环境质量下降,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等。
8.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气候(光照热量):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作物的地区分布;热量不仅制 区位因素 特点 问题与措施 区位因素 特点 问题与措施 区位因素 特点 问题与措施 区位因素 特点 问题与措施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②地形:地形的类型、海拔和坡向影响作物种类分布和生产规模。
坡度大于25°的坡地不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发展林、牧业;平原地区宜发展耕作业。
③土地:不同位置的土地资源具有不同的价值;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所表现出的生产力也不同。
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作物种类;根据土地的位置,确定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
④水源:湿润、半湿润地区,灌溉水源是农作物高产稳产的条件;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是发展灌溉农业的先决条件。
根据不同地区的水分差异,选择种植不同的作物。
(2)社会经济技术条件:①市场: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进而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有利于发展商品农业。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地方。
③劳动力:数量多少、素质高低影响农产品的成本和质量,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④技术装备:农业技术装备先进和技术发达的地方,可发展附加值高的农业及农业专业化生产。
如花卉、蔬菜等9.农业地域类型(1)水稻植业:①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热带雨林区。
②区位因素: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是季风气候或雨林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比较适合水稻的种植。
人口数量多,对稻米的需求量大而且大米是这里人们的主食,政策支持。
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③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④措施:集约经营,控制人口数量,加快机械化发展,兴修水利,加大科技投入。
(2)商品谷物农业:①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②区位因素:平原广阔、土壤肥沃、夏季高温降水较多,交通便捷(河海铁公),市场需求量大,政策支持,科技水平高,工业发达提供大量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地广人稀地价低。
③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是它的重要特点。
④问题:大规模生产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污染严重,消耗能源多。
⑤措施:制定政策:限耕、休耕、补贴、生态环境保护。
发展各种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
(3)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①区位因素:干旱半干旱的气候草原广阔,距海港近,地广人稀地价低。
②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③措施:培育种牛、种植饲草,开辟水源,改善交通。
(4)澳大利亚混合农业:①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中海气候有利小麦和牧草生长。
地广人稀、交通便捷、市场广阔、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②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③优点: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合理安排家事,生产的灵活性强。
【典型错题重演】(8分钟)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丁所代表的功能分区最可能是 ( )A.甲一绿化用地乙一住宅区丁一商业区B.甲一商业区乙一住宅区丁一绿化用地C.甲一住宅区乙一商业区丁一绿化用地D.甲一绿化用地乙一商业区丁一住宅区2.若该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合理,则该城市的主导风向可能是 ( )①东风②西风③西北风④东南风A.①② B.①④ C.② D.③④3.有关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生产的各种措施都在于因地制宜地利用光热条件B.热量条件通常是低纬优于高纬,作物的生长条件也是低纬优于高纬C.除有灌溉水源外,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一般可以发展种植业D.丘陵和山地的缓坡只适宜种植经济林木,不宜种庄稼4.我国近年来塑料大棚菜田发展迅速的原因是 ( )①平原地形为主②雨热同期的气候③城市市场需求量大④农业技术的推广A.④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该地区城市分布密集。
从自然地理区位分析,主要受、和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2)从1985年到2000年,该区域城市发展的显著变化有、、。
推动该地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3)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大力发展之时,发达国家部分地区却很早就出现了城市郊区化,即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原因有:。
【错题重练答案】(2分钟)1.B 住宅区位于商业区的外围。
2.D 3.A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行就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4.C5.(1)B (2)A;商业区;消费人群;高(3)住宅;商业区和住宅区;上下班;购物(4)工业区;交通便利,低价低,对市区污染小5.(1)气候、地形、河流(2)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社会经济的发展(3)原因:大城市:推力—环境质量下降;人口密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等中小城镇:拉力—环境较好;基础设施完善,高速公路的发展和私人小汽车的普及【自主检测】(20分钟)1.下列关于城市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用地一般都会逐步演化为工业用地B.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一般都会从第三产业转向第二产业C.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集聚到分散D.城市化过程使原先的乡村景观逐步为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所取代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山区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般较小B.城市是区域的中心,能够带动区域开发,加速区域经济发展C.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大气污染D.城市对原有的地形地貌改变较多,对城市原有的河网系统改变不大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为城市的功能分区B.城市化的过程阻碍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和融合C.城市化过程是一个把人工生态系统转变为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D.城市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的交流4.城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原先的地形变得高低不平B.城市经济活动强烈地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从而导致城市气候类型的变化C.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会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导致城市地区水系紊乱5.城市化过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 ( )A.使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 B.使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C.城市现代文明深受乡村文化的影响 D.城市居民十分向往乡村生活6.下图为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大豆、油菜、甘蔗、棉花)分布示意图,读图判断,既有棉花又有油菜分布的省区是 ( )A.新、川、豫、贵 B.湘、鄂、皖、赣C.冀、鲁、豫、晋 D.黑、吉、辽、内蒙古7.有关乳畜业的正确说法是 ( )A.以生产加工乳制品的乳畜业农场可以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地方B.世界乳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C.西欧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乳畜业发达D.乳畜业的生产对象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8.有关大牧场放牧业正确的说法是 ( )A.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湿润气候区B.美国、阿根廷的大牧场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养羊为主C.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牛肉出口国D.中国的珠江三角洲为世界大牧场经营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参加辽宁省农科院建院50年庆典时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
袁隆平指出:“杂交水稻育种的突破,使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粮食问题基本破解,下一步的任务是要在确保粮食高产的前提下提高质量。
”据此回答9-10题。
9.如果三角坐标图中a、b、C分别表示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和科技等要素的投入,下列各点中最能代表亚洲水稻种植业的是A.① B.② C.③D.④10.若世界粮食贸易主要取决于进口的需求,如果进口需求扩大A.粮食生产国家将增加休耕地面积 B.粮食生产国家将扩大播种面积C.粮食生产国家将减少粮食出口 D.粮食生产国家将增加对粮食生产的限制11.分析下图《我国部分大城市人口增长状况数据表》,回答有关问题。
(1)表中数据反映出我国部分大城市出现了________现象。
(2)五个城市中,1982~1990年,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______;l990~2000年,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是_______,从市中心迁出人口最多的是____________。
(3)五个城市的市中心区人口都主要迁往________________区。
(4)请简要列出四项我国城市的发展趋势。
①②③④12.下图中,甲图为世界部分地区主要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图,乙图为四幅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读图回答:(1)图中字母A表示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_________。
(2)图中,与农业生产地域类型B相应的气候类型数码代号是_______;与农业生产地域类型C 相应的气候类型数码代号是_______。
(3)比较B、D两种农业生产的主要粮食作物:B是____;D是_____。
(4)分析C、D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不同特点:C是_________;D是________。
参考答案:【自主检测】(3分钟)1.D解析: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用地会逐步演化为建设用地。
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一般都会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
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
2.B解析:城市对原有的河网系统改变较大。
3.A解析:城市化的过程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4.C解析: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原来的自然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城市建设虽然使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该地气候类型。
城市是重要的污染源,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工业三废”。
5.C 6.B 7.C解析:乳畜的区位是市场和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