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心

合集下载

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影响
行分析 , 就会发 现媒 介文化不仅 具有消极 的一 面 , 更 为发挥着 积
极 的作 用 。特 别是 在大众文 化上 , 大众更 为积极 主动地 创造文 化, 而且从 中提 升了文化辨识力 。从社会经济 的角度而 言 , 超 级
女声是以市场经济为原则 , 以盈利 为 目标而进行运作 的。按照 资
中国的大众文化 中, 将 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渗入其中是 在二十世纪 9 O 年代 , 主要是对文化工业批判理 论的大量移植 , 以 其为主要的分析方法 , 并从 中国发展 实际的角度进行分析。 由于 对于法兰克福传播思想 的运用主要是 “ 照搬” , 因此而形成 了晦涩
的思想 , 而导 致理 解 上 的 失 之偏 颇 。 中 西 方 社 会 文 化 的 不 同 是 导
N o. O6
箜 T I ME E D U C A T 1 0 N
J un e
法兰克福 学派的传 播思想及影 响
苏 红 鸣
摘要 : 在 西方马克思主义 思潮 中, 具有 思想代表 性且流传最为深远 的思想源 自于法 兰克福 学派。长达半个世纪 以来 , 法兰克福 学 派的传播 思想将 大众文化定位于庸俗 , 并进行 了彻底 的批判 , 其终极 目标就是要表达哲 学、 美学才是文化理论的渊源 , 并在人类社会 的 历 史长河 中绽放 着光芒。本论文针对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 以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
“ 超级女声 ” 由此而塑造 了新的社会范畴 , 一些大众群 体创造 了新 的标记性称号 , 诸如 玉米 、 笔粉等等 , 这些都成 为了新 的社会效 忠 从属关系 中交流 的语言 。
4 总 结
会性 作用与社会实际难 以一致 , 导致 理论产生了滞后. 陛。

法兰克福学派考研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考研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考研名词解释1. 法兰克福学派简介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又称法兰克福批判理论,是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一个重要哲学和社会科学学派。

该学派的创始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György Lukács)、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之侄希尔弗斯滕杰因(Hermann Schiefenhövel)等。

法兰克福学派强调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解构,关注民主、意识形态、社会控制、文化工业、大众媒体以及身份认同等课题。

他们试图通过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压迫和异化,同时也关注如何赋予个体以解放。

2.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概念2.1.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经济体制,其观点认为国家贸易顺差能够增加国家财富和国家实力。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重商主义作为一种资产阶级统治的经济体制,强调个人私利,无视社会公益,将经济领域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工具。

2.2. 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现代社会中的大众文化生产和传播机制。

文化工业将文化产品变成了商品,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塑造了大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工业使得大众陷入一种消费主义的文化泛滥,并将传统和真实的文化逐渐置于边缘。

2.3. 现代性与理性化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性与理性化的讨论是其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理性,但也存在着理性化过程的副作用,如文化标准化和个人的异化。

他们呼吁重新思考理性的含义,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人的自由和解放。

2.4. 异化与心灵监禁法兰克福学派以异化和心灵监禁为核心概念,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个体陷入了对自身的异化和心灵的监禁。

异化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变为物与物的关系,个体成为了生产工具,丧失了自主性。

心灵监禁是指个体思想和精神受到了限制,被社会和文化所束缚。

传播学重点理论

传播学重点理论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一.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

1932年成立于德国,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w.阿多诺等。

这一学派从马克主义理论出发,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和现代西方文明。

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后,社会研究所迁至美国。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最终对美国的社会研究形成了直接的影响。

二战后又迁回法兰克福,成为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和新左翼运动的研究据点。

1)法兰克福学派基本学说的形成:1.批判实证主义,声称社会科学是一种虚伪意识2.批判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没有完全摆脱实证主义3.批判社会,因为社会具有引导个体对其状况采取虚假接受的态度的非理性因素在最近几十年中,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的思想影响逐渐暗淡。

随着早先一批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的退休和去世,批判理论的精神力量延伸开来,吸引不同国家的众多学者。

二.芝加哥学派20世纪起一二十年代,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城市,移民,犯罪等一系列偏离常规的亚文化。

1)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1.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建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体系2.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各种城市问题而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一个可能手段3.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一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的研究模型2)代表人物:1.杜威:实证主义倡导者,后出于愤怒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哥伦比亚任教2.帕克:最能代表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大学研究者3)芝加哥学派为何衰落?哥伦比亚学派为何兴起?1.它的博士生离开,到其他大学教书,造就了它的竞争者2.芝加哥社会学系的教师不和,偏离了学术工作3.社会领域本身发生了变化4.诸如M.韦伯等欧洲学者来到美国5.1935,职业社会学家的反叛结束了芝加哥学派对于主导性的社会杂志和专业协会总部的垄断控制三.哥伦比亚学派产生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社会研究所。

传播学中的新媒体表达与社会心理变化分析

传播学中的新媒体表达与社会心理变化分析

传播学中的新媒体表达与社会心理变化分析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和发展,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传统的媒体逐渐被新兴的媒体所取代。

众所周知,媒体具有极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新媒体更是如此。

本文将从新媒体表达和社会心理变化两个方面来分析新媒体在传播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新媒体表达“现象级”App--抖音和快手风靡了全国各地多数年轻人的生活,成为眼前最受欢迎的新兴媒体形式之一。

这两个平台所具备的短视频特性,极大地促进了用户生成内容的狂潮,更将“玩出新花样”体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升级,更多的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各种网络媒体知名度不断提升。

而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新媒体表达在传播学中变得至关重要。

新媒体平台的优越性,可归结为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其一、流量大;因流量大,可以汇聚大量受众,来制造各种各样的话题,从而产生更多的讨论与交流。

其二、实时性;新媒体提供了一个即时的交流和回应平台,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发表评论,形成一种即时的手机社交场景。

其三、可传播性;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且为网络立体性传播,能够被广泛传播、再传播、进一步强化,形成用户“营销转换”的现象。

由此可见,新媒体表达在传播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作用。

新媒体平台具有广泛的受众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它们是信息和思想传播的主要来源。

可以看出,区分新老媒体的最基本标准在于传播形式。

相较于传统的媒体,新媒体呈现出诸如即时性、用户参与性、个性化等更突出的特点。

特别是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传播呈现、互动性方面,无不超越了传统媒体这一“老面孔”。

二、社会心理变化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社会心理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新媒体所产生的社会心理变化,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媒体促进了人际关系的扩张,为人们带来了更广泛、更丰富、更方便的社交方式。

通过新媒体,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和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保持联系,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拉近彼此的距离。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学术观点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学术观点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学术观点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有影响力的西方哲学学派之一,影响了现代思想,经济,文化和政治。

其早期形成于法兰克福大学(1923年成立),由伯尔克、塞勒、哈贝马斯、汉诺威和威廉马克斯组成,这些人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

他们的影响延续到19世纪以来,被认为是现代文化的关键思想起源。

(一)简介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代表着20世纪西方哲学思想的一种主流思潮。

它提倡一种以反思的方式为中心的思想,认为一切的知识都是可以反思,以至于超越其实质化的客观真理。

他们认为,要理解客观真理,必须从人类自身来反思,基于对人类行为,思维,生活方式和社会现实的反思,去构建解释客观真理的理论体系。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反思的形式超越现有的传统哲学,为现代哲学提供了新的思想空间。

(二)理论构成1.史观: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人类的社会和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仅是对当前社会状况的反思,也有对历史的反思。

他们认为,要理解现实,必须反思历史,识别历史发展走向,推动新的历史变革。

2.社会观: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社会是一个滋生变化的动态系统,具有多种不同的价值观,具有自主性的发展动力,并且受到历史的驱动。

他们认为,社会变革的动力来自人们改变自己和社会的行为,而他们的动力也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3.文化观: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是由不同的文化元素构成的,它们表现为社会活动的文化产物,它们可以被解释为文化的结果,从而反映出文化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4.心理观: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人类的心理是一种活动性,需要在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中进行反思,以至于超越传统的心理学,去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价值观法兰克福学派价值观以反思的方式为核心,强调以人的知识进行反思去理解客观真理为指导原则,并强调以实践反思为基础,指出认识与实践是协调统一的。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知识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也是一个可以不断改变的过程,必须根据不同的状况和历史背景去动态调整。

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

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

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1 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是一种由传播学家们共同提出的传播学假设和理论,它是以法兰克福为核心的传播学研究群体。

它提出了一套新的传播学理论,以解释媒体传播过程中的认知,行为,情感和文化之间的影响。

研究小组的目标是从多角度研究媒体效应,即用户如何获取媒体中的信息,并根据他们对媒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媒体领域的共同特征,采取不同行为响应。

例如,研究小组探讨了观众如何理解媒体传播中的表现形式,视觉,语言,概念和元素,从而形成他们对媒体传播内容的有效理解和评价。

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源于希尔金兰克(Hilker),博克斯勒(Gottschalk)和罗宾逊(Robinson)的能扯理论。

这种理论的主要贡献是:(1)希尔金兰克提出了整合性传播理论,关注传播中的观众感知和思维,以及媒体传播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2)博克斯勒提出了从受众的视角看待传播效果,提出了媒介研究方法中一些重要的观点;(3)罗宾逊关注了传播行为中受众和接受者如何应对社会和文化状况,以及他们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行为。

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不仅研究了传播结果,还研究了接受者与媒体之间传播过程的持续影响。

此外,该学派还专注于探索传播过程中受众对媒体的解释和拼凑,以及认知,情感,行为和文化的协调性的影响。

从而提高传播学受众研究的多元性和实用性。

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贡献了大量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观点,促进了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为媒介传播及其影响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理解,并提高了媒体传播的效率和有效性。

从一种理论的角度,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有助于促进跨学科的传播学研究,并在媒介社会学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

从实践角度,它为信息类媒体的成功传播提供了理论框架。

通过对受众如何理解,受众对媒体传播中表现形式,视觉,语言,概念和元素进行理解,社会媒体传播也能够顺利地进行。

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认识

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认识

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认识[摘要]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要数法兰克福学派。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学派始终不停地发展活动,扩散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个学派的影响已经扩展到许多西方国家乃至一些东方国家。

本文阐述了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认识,特别是对大众文化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做出了一些分析比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特点以及对这个学派批判理论的看法。

[关键词] 大众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欺骗性;操控性【】 B089.1 【】 A 【】 1007-4244(2013)06-149-2一、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具有继承性(一)“批判理论”继承性的体现“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大众文化批判”还是“意识形态批判”都是一种继承性的批判。

它是经由马克思、再到卢卡奇以及葛兰西等人的思想产生之后,才发展到法兰克福学派的。

因为马克思的哲学体现的是一种批判精神,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正是由于这种“批判精神”是一切哲学的功能和价值所在,所以才能够推进社会的发展。

而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现代的社会需要革命,但又认为马克思的许多基本原理已经过时,他们承袭了卢卡奇的观点以后,又对马克思主义在各个方面进行了批判性的探索。

最后,由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社会提出了各项领域的批判。

它的理论结构与马克思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法兰克福学派接受了马克思否定资本主义的理论,以及关于人道主义、异化劳动、人是实践的存在物、人的劳动本质等思想。

但是,更直接的还是源于卢卡奇等人创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态理论无疑给予了法兰克福学派重大启示。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得出了革命中与资产阶级争夺意识形态上领导权、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重要性,这一想法启发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关注到了无产阶级意识领域。

”从而可以说,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是一种继承性的批判理论,它继承的不只是字面上的意义,更多的是继承了这种“批判”的精神,因此,该学派的批判理论在新的时代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

媒介即意识形态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

媒介即意识形态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

内容摘要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强调媒介在意识形态形成和维护中的核心作 用。他们指出,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传播,有意识地引导和塑造社会 舆论。同时,媒介通过其特定的语言和表述方式,隐含着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评 价,从而影响了受众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
内容摘要
媒介控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法兰克福学派媒介控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认为,媒介控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媒介 已成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工具,通过对信息和观念的控制,影响和塑造着人们 的思想和行为。媒介控制也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媒介 控制的方式和程度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影响。
4、媒介控制思想的演变与特点
总之,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媒介影响的理论 框架,并激发了我们对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和权力关系的深入思考。通过理解和 反思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媒介在社会中的角色,并为建立一个更加公 正、自由和开放的信息环境贡献力量。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二十世纪初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以其深邃的社会科学理论和 政治观点闻名于世。他们对媒介的研究,尤其是对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力, 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本次演示将从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出发,深入探讨 媒介作为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
概述
概述
法兰克福学派起源于20世纪初的德国,以批判理论为主要特点。该学派的学 者们现代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人的心理的影响。 代表人物包括霍克海默、阿多诺等。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则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 英国,强调对文化进行实证主义研究。该学派的学者们大众文化的生产、传播和 消费,强调文化研究的政治性和社会性。代表人物包括斯图尔特·霍尔、戴 维·莫利等。

法兰克福学派主要观点

法兰克福学派主要观点

法兰克福学派主要观点引言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上半叶欧洲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理论流派之一。

该学派起源于法兰克福学院,由一群来自德国的学者组成,包括马克斯·霍克海默、赫伯特·马尔库塞、泰奥多尔·阿多诺等人。

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对社会现实的问题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对后来社会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

一、理性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对理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他们认为,过分强调理性和科学方法论带来的是对于自然世界的探知,而忽略了对于社会现实的理解。

据他们看来,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也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他们批评现代社会变成了市场经济的奴隶,人们只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社会公平和人的团结。

二、文化工业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对于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和电影产业,抱有深深的批判态度。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的产物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不是为了提供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他们对于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商品化表示担忧,认为这样的发展会削弱人们的思考能力,并导致人们对于现实的深层次问题失去关注。

三、阶级意识形态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和阶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批判。

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分化日益加深,社会不平等也越来越严重。

他们主张解放劳动者,消除经济和社会上的不平等。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使得少数人掌握着绝大部分的财富和权力,而多数劳动者则被迫处于剥削和压迫之下。

四、批判性社会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以其批判性的社会理论而闻名于世。

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如“面具理论”,“社会批判”,“文化工业理论”等。

他们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如权力集中、社会控制、群体心理等。

他们试图唤醒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意识,并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五、人性解放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不满足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他们也提出了对于人性解放的理想。

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占去了很大的一部分时间和空间。

新闻、电视节目、广告和影视作品等各种媒体形式,都在不断地向我们传递着各种信息和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的影响也是深远而广泛的。

一、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从媒体所传递的信息来看,媒体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各种事实和信息传递给我们,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媒体的报道内容会通过视觉和听觉等方式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感受。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些灾难事件或社会不安定的报道时,我们的情绪往往会被影响到,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其次,媒体所传递的价值观、观念和文化等对于我们的认知、态度和信念等方面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大多数人会通过媒体来了解社会和文化,并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些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情感。

二、媒体对社会心理产生的影响媒体的存在和发展也对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来进行思考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媒体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正面方面来看,媒体的存在和发展可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加知识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从而促进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此外,媒体还可以通过宣传正面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来引导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心态,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负面方面来看,媒体也常常引发负面社会心理问题。

例如,一些暴力、血腥的影视作品或游戏等往往会对青少年的观念和行为造成负面的影响。

此外,过多的时政和社会热点报道等也可能会给人带来过度紧张和忧虑的情绪,甚至引发恐慌等不良心理反应。

三、媒体对个人心理产生的影响除了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之外,媒体也对个人心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看到外界对一个朦胧的、尚未成型的价值观做出的评论和各种反应,有些人可能会对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心生迷惑和困惑,发生心理上的压力和不适应。

此外,在当前高度商业化的社会环境下,广告等宣传,使本应追求健康和自然的内心,在某种程度上被外界的物质诱惑所迷惑,使人们逐渐远离真正的美好。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舆论反转是指公众对于某一事件或议题的看法在一段时间内发生180度的转变。

在新媒体的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大,社会心理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放大,因此在舆论反转中,社会心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心理中的社会认同和从众心理在舆论反转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因感知到与他人的相似而趋于同化的一种心理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认为是一种归属感和接纳感的需要。

在新媒体中,当一个事件或议题引起广泛关注时,人们往往会倾向于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以获得归属感和接纳感。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一部分人发起或支持某种意见或观点,其他人也会受到影响,加入到这个群体中,并逐渐形成舆论的大势。

社会心理中的媒体效应在舆论反转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媒体效应是指媒体对公众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平台数量众多,信息传播更加广泛和迅速。

当一个事件或议题被媒体广泛报道和传播时,公众容易受到媒体传播的观点和意见的影响。

尤其是当媒体对某一个观点持续加以宣传和推崇时,人们更容易受到其影响,改变原有的看法和立场,从而引发舆论的反转。

社会心理中的认知偏差在舆论反转中也发挥了作用。

认知偏差是指在信息处理中,人们对于某些信息的选择性感知和注意力集中的倾向。

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信息大量涌入,人们不可能对所有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往往只选择性地接触和传播与自己立场一致的信息。

这种认知偏差会导致人们对于舆论的反转产生误解,往往只看到某一方面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进而可能改变自己原有的立场。

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心理还容易产生信息泡沫效应。

信息泡沫是指个体在新媒体中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并与其他观点的信息隔离开来的现象。

由于新媒体平台的个性化定制和算法推荐,人们往往只看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不容易接触到和思考其他不同的观点。

这种信息泡沫和封闭性很容易导致舆论反转的发生,人们只听到一方面的声音,从而改变原有的立场和观点。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心理对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而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也加速了舆论反转的过程。

网络暴力与社会心理密不可分,而公共事件中的社会心理表现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舆论反转机制的运作也无法忽视社会心理的作用。

进一步研究社会心理与舆论反转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舆论演变的规律。

在新媒体时代,社会心理不仅是推动舆论反转的动力,也是调控舆论方向的重要因素。

对社会心理和舆论反转关系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传播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心理、舆论反转、社交媒体、传播速度、网络暴力、公共事件、舆论反转机制、重要作用、研究、规律、社会心理学1. 引言1.1 新媒体的兴起新媒体的兴起是指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型的媒体形式如社交媒体、微博、客户端等不断涌现,媒体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新媒体的兴起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传统媒体逐渐向新媒体转型,从而构建起了一个全新的媒体生态系统。

新媒体的兴起不仅改变了媒体传播的方式,也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社交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互动交流,社交媒体等平台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媒体的兴起也催生了许多全新的行业和职业,如网络红人、自媒体人等,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新媒体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资源和交流平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体验和社会交往方式。

新媒体的兴起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如信息真实性的难以保证、舆论导向的失衡等,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新媒体的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

1.2 舆论反转的现象舆论反转是指原本社会大众对某一事件或事物的看法或态度,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逆转的现象。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心理也日益受到重视。

社会心理是指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产生、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感受和态度的总和。

在舆论反转中,社会心理是推动力量之一,既可以助推舆论的反转,也可以阻挡舆论的反转。

一方面,社会心理可以促进舆论反转。

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环境下,人们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当某一事件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时,社会心理会起到集体行为的作用,引发纷争和热议。

在这个过程中,交互影响的效应逐渐扩大,人们的观点和态度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

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上,一条评论、一张图片、一段视频,都有可能引发关注和转发,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情感。

因此,社会心理的集体作用有助于推动舆论的变化,产生舆论反转的效应。

另一方面,社会心理也可能阻碍舆论反转。

在某些情况下,社会心理可能阻碍舆论反转的发生。

例如,在极端分裂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不同观点和声音存在偏见和敌对情绪,难以理性沟通和表达,导致舆论难以转变或者进一步分化。

此外,社会心理中的社会规范和惯例也可以阻碍舆论反转。

当某一观点或者行为违反了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时,可能会遭到群众的抵制和排斥,导致相关事件的舆论反转难以实现。

总体而言,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是复杂的,既可以促进舆论反转,也可以阻碍舆论反转。

获得大众认同的关键在于舆论领袖在社交媒体等平台上的影响力。

这需要舆论领袖具备影响力和较高的声誉,能够引导公众形成同一的看法和态度。

另外,政府和舆论监管机构也有责任引导和规范舆论的发展,避免因虚假信息、谣言、暴力等负面因素影响公共舆论。

最终,需要建立起健康、公正、开放的舆论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使社会心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贯彻,塑造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社会风貌。

社会心理对媒体传播效果的影响分析

社会心理对媒体传播效果的影响分析

社会心理对媒体传播效果的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从电视、报纸到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不断丰富多样。

然而,媒体传播的效果却并非完全受制于技术和媒介本身,社会心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对媒体传播效果的影响,并进行细致的分析。

首先,社会心理对媒体传播效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接受和判别过程中。

人们在接受媒体信息时,会受到自身的经验、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自己的认知偏好和心理倾向。

例如,一个内向的人可能更倾向于接受传统媒体的信息,而一个外向的人则更有可能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

不同的心理特征导致了对媒体信息的接受度和信任度存在差异,进而影响着信息的传播效果。

其次,社会心理在媒体传播中还表现在信息解读和意义构建的过程中。

媒体传播的目的是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而受众在接收信息后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个人态度等因素对信息进行解读。

社会心理特征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进而决定其对信息的接受度和态度。

例如,一个对政府抱有不信任心态的人,在接受到来自政府官方媒体的信息时,可能会对其进行怀疑并做出负面评价。

而一个对政府持支持态度的人,则可能更容易接受这些信息并表达出正面态度。

此外,社会心理还会影响媒体传播的态度和行为效果。

人们在了解信息后,会从心理层面对信息做出不同的反应。

例如,在传播一则令人激愤的社会事件时,有些人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表现为愤怒、悲伤等,可能触发社会舆论的集体情绪反应。

而另一些人则可能产生冷漠和麻木的态度,从而影响信息的传播和社会反应的强度。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心理对媒体传播效果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察。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人们的社会心理特征会影响他们的点赞、评论和分享行为,进而影响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此外,社会心理还会对新闻报道的效果产生影响。

人们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习惯会导致对某些类型的新闻更感兴趣和关注,从而影响新闻报道的选择和权重。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社会舆论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于社会舆论的影响和形成,社会心理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舆论反转的过程中,社会心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心理对于舆论反转的影响在于人们的认知和判断。

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人们所接受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但是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难以保证。

社会心理中的信任度和与众不同的因素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判断和接受。

当一个信息在社会上得到普遍认同时,就会形成一种共识,从而影响舆论的走向。

其次,社会心理还可以通过情感因素来影响舆论反转。

人们在面临一定的社会事件或问题时,往往会产生情感上的反应,例如愤怒、恐惧、同情等。

这些情感因素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言论,从而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共情和共鸣。

当一个事件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不公正的或是触及到人权、道德等核心利益时,对于社会舆论的反转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社会心理中的权威、群体认同对于舆论反转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中,有一些特定的权威人物或组织,他们的话语和观点会被认为是权威的,有重要的影响力。

同时,人们往往会追求群体认同,愿意接受和自己相似的看法和言论。

因此,当某些权威人物或组织表达了某种观点,或是某些群体开始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就会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促进舆论的反转。

最后,社会心理中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也对舆论反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平台获得大量的信息。

同时,社交媒体和微信等新媒体工具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快速加快,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影响到大量的受众。

因此,在舆论反转的过程中,社会心理中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摘要】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的形成和传播、社交媒体对舆论反转的影响、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机制、新媒体时代的心理干预与引导以及新媒体时代下的舆论管理挑战等方面展开探讨。

结论部分强调了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对舆论反转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未来新媒体时代社会心理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总结,可以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时代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为舆论管理和社会心理干预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社会心理、舆论反转、信息传播、社交媒体、作用机制、心理干预、舆论管理、未来研究、总结展望1. 引言1.1 新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影响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传播范围广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使得消息的传递更加高效和便捷。

新媒体的互动性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传统媒体通常是单向传播的,而新媒体可以实现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使信息传播更加生动和立体。

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讨论、评论和分享,形成网络社群,并且可以直接与媒体机构进行互动,提出意见和建议。

新媒体的即时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

在新媒体时代,只要信息发布到网络上,就能够实现实时更新,让信息的传播速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消息,而不再需要等待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固定发布时间。

新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和互动性,为人们获取社会动态、表达观点和交流信息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机会。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已经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社会各界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推动信息传播的发展和进步。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日新月异。

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还改变了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关建议。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起着信息加工的作用。

在面对大量信息时,人们会受到信息过载的影响,难以有效地加工和理解信息,这就需要依靠社会心理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

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起着情绪传播的作用。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速度快,情绪传播也更加迅速而广泛。

社会心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表达和情绪传播。

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还起着意见领袖的作用。

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可以对意见领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舆论的走向和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也存在问题。

信息过载使得人们难以有效加工和理解信息,导致舆论反转的发生;新媒体环境下情绪传播更加迅速而广泛,导致社会心理情绪失控,进而引发舆论反转;新媒体环境下意见领袖的形成和发展存在虚假或不负责任的情况,导致舆论的发展偏离了真实的方向。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提出以下建议。

应加强信息传播的伦理意识,做到言之有物,远离虚假和夸张。

应加强舆论监督,增强信息传播的合法性和客观性。

要加强社会心理的教育,提升人们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从而有效地防止舆论反转的发生。

广电媒介批评-法兰克福学派讲稿

广电媒介批评-法兰克福学派讲稿

法兰克福学派讲稿时间地点: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

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

创建于1923年,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

变迁:1930年至1949年的20年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创立时期和早期,从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的活动地域来看,这一时期主要是该学派的美国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除了霍克海默等创始人之外,还有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诺姆、本雅明等人。

这些人或是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成员,或是该研究所新办的《社会研究杂志》的撰稿人,他们构成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强大阵营。

1949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中期,这时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重新回到德国,这时法兰克福学派的鼎盛时期或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诺姆等人(后二者继续留在美国)继续建构与发展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一批年轻的理论家,如哈贝马斯、施密特等人开始崛起,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理论家。

从20世纪70年代起,法兰克福学派进入了自己的发展晚期,这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相继去世,学派开始走向解体的时期。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发展与社会研究所的成长历程具有密切联系,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创立和形成“批判理论”阶段;战后至60年代末过渡到“否定的辩证法”阶段;1969年以后,研究所逐渐解体,批判理论的主旨仍以不同的形式保持在新一代理论家的著述中,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哈贝马斯。

代表人物:其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弗洛姆(Erich Fromm)、华特·班雅明。

第二代人物包括的柏格(Peter Burger)、哈贝马斯等人。

他们最大的特色,在于建立所谓的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相较于传统社会科学要以科学的、量化的方式建立社会经济等等的法则规律,他们则更进一步要探讨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新传媒语境中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新探的开题报告

新传媒语境中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新探的开题报告

新传媒语境中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新探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初德国出现的著名哲学和社会学流派。

该学派的理论贡献很大,其中包括了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文化理论。

其中,文化工业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产物之一,对于后来文化研究的发展影响深远。

作为新传媒时代的学者,我们对于文化工业的研究与探讨有着迫切的需求。

因此,开展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理论的学术发展和对当代文化发展的贡献,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进行重新探讨,尝试探讨文化工业是如何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生产力和文化市场需求的重要来源的。

具体而言,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 文化工业概念的释义;2. 文化工业的历史渊源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 文化工业理论对于新传媒时代的意义和启示;4. 对传媒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理论和实践建议。

三、研究方法和途径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具体而言,研究人员将通过对有关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相关的文献资料的系统收集和梳理,对文化工业概念的产生、发展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对传媒和文化产业的案例分析,借鉴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提出对新传媒时代传媒与文化发展的建议。

四、预期成果本文将试图从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化工业如何影响当代社会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流通,以及如何开发和加强文化产业与传媒产业之间的协同作用。

预期成果如下:1. 对文化工业概念的重新理解和阐释;2. 对文化工业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深入剖析;3. 提出对传媒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启示和建议。

五、论文结构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内容和目的1.3 研究方法和途径1.4 预期成果1.5 论文结构第二章: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解析2.1 文化工业概念的释义2.2 文化工业历史渊源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2.3 文化工业理论的主要观点和贡献第三章:文化工业理论的启示和启迪3.1 对传媒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3.2 对当前文化工业问题的反思和批判第四章:案例分析4.1 传媒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4.2 案例分析:国内外传媒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实践第五章:对传媒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建议5.1 强化传媒产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意识5.2 促进传媒产业转型升级5.3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第六章:结论6.1 研究成果总结6.2 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展望参考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ory research 理论研究
社会有机体的思想,即社会是一个整体,是最早的传播学概念之一①。

社会学家西皮奥·西盖勒1891年出版的论著《群体犯罪》从个体心理学衍生出“集体心理学”,他提出了“暗示的力量”来解释为什么会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

勒庞也在他的《乌合之众》里分析了群众行为。

弗洛伊德则不认同“暗示的专制”认为是个体让自己受到他人暗示的影响,主动放弃了他的独特性(singularity),因为他感到有必要和他人融洽相处。

那么暗示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心理?与此类似的社会心理到底对社会以及社会舆论有什么影响呢?本文将展开论述。

1 理论视角
1.1 社会心理的定义
所谓社会心理(Social psyche)是“人们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对社会事件所做的一种互有影响、互有制约的心理反应”②。

艾略特·阿伦森则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别人的信念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③,也有说法从社会行为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它涉及我们如何认识其他人,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和别人如何对我们做出反应”④。

也有日本学者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对现象的考察,“社会心理学是关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现象,用一定的客观的共同方法去探讨,完全实证地归纳出在这类现象中存在的普遍性、规律性、法则性和一般性的科学”⑤。

1.2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心理理论
上述内容都表明,社会心理学注重研究个人心理、社会心理以及二者的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心理理论在注重了以上三点的同时,还蕴涵了心理学的无意识理论、本能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社会学的社会互动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社会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心理控制理论。

它采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视角对战时与战后社会中人的本体地位与人的困境进行思考。

他们发现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人的各种束缚,使人变得更加自由的同时,也使得人感到更加孤独、不安与无意义。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大多人没有真正的自我同一感,因为自我意识成为了顺从意识。

2 社会心理与舆论反转
2.1 新媒体环境中的舆论反转
张相涛在《基于传播学角度看舆论反转的构成因素》一文中,将“舆论反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也是基础阶段:忽略客观事实、丢失中立立场、片面报道;第二阶段也是外在动力:消极回应、淡化事实、未能及时公布事实真相;事件的及时还原、媒介的迅速跟进是舆论反转的最终结果也是第三阶段”。

在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反转事件层出不穷,如2015年成都女司机被爆打事件、2014年湘潭产妇羊水栓塞事件、厦大校长被炮轰“食堂耍特权”事件等。

舆论发酵一般产生于事件爆料之后,而舆论反转往往产生于真相披露之后。

由于新媒体的匿名性、实时性等特点,人人都可以爆料,往往导致事实爆料与真相有所偏差。

2.2 结合“瑞典警察粗暴对待中国游客”事件分析
2018年9月,中国游客遭瑞典警方粗暴对待,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心理在舆论反转中的作用——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心理理论视角下的舆论研究
赵娅君
摘 要 结合兰克福学派的社会心理理论,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反转,结合瑞典警察粗暴对待中国游客事件,得出社会心理在一次舆论过程中有以下作用:首先,社会心理起到了舆论反转的奠基作用。

由于社会心理的暗示与虚假投射等特点,第一次产生的舆论往往就偏离了真相,是情绪的集合,为之后的舆论反转起到了奠基作用。

其次,社会心理加剧了舆论转向的速度。

法兰克福学派反思资本主义对个人的入侵和媒介技术导致的“单向度的人”。

基于此种担忧,提出了做理性公众,促进理性公众舆论的希冀。

关键词 舆论反转;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心理理论;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6-0039-02
作者简介:赵娅君,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39
2019年第16期 New Media ReseaRch
40
一家三口被扔坟场的事件在网上火了起来。

事件回顾:阶段一:当地时间9月2日凌晨1点左右,入住。

来自中国的游客曾先生,带着父母一家三口,来到首都斯德哥尔摩,准备入住提前预定的酒店却发现早到了一天。

阶段二:当地时间9月2日凌晨1点到2点左右,酒店大堂休息。

根据曾先生自己的描述,酒店前台在此刻的态度,还是比较友好的:“允许暂时坐在大堂,员工还主动调低了大堂的背景音乐音量”。

阶段三:当地时间9月2日凌晨1点到2点之间,曾先生带回一中国女留学生,产生初步 冲突。

事件引发的舆论即舆论反转:根据微博上的相关的报道,由此引发的两次舆论反转了三次。

这里面社会心理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在第一次舆论发酵的时候,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通过精神分析理论细致分析了反犹主义的发生机制提出的“虚假投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使得舆论极化。

这个阶段的舆论不顾事实,情绪为上。

在第二次舆论反转,如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提到的“心理逃避”,只要出现一个意见领袖的不同意见,舆论便迅速转向。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群众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性格盔甲”,也就是“威权主义性格”,外在的威权主义内在使得人们从内心服从。

3 结论
根据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心理理论,结合新媒体平台上事实爆料到真相披露过程的特点,分析瑞典游客事件,可以得出社会心理在舆论过程中起到了奠基作用。

在一个完整的舆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次舆论反转。

首先,社会心理起到了舆论反转的奠基作用。

为什么说社会心理起到了奠基作用?因为社会心理的暗示与虚假投射等特点,第一次产生的舆论往往就偏离了真相,是情绪的集合,为之后的舆论反转起到了奠基作用。

其次,社会心理加剧了舆论转向的速度。

在跟进报道中,一旦某媒体或者某意见领袖发出来不同的声音,根据社会心理中的威权主义服从的理论,人们的内心立刻会因为逃避自由,放弃自我思考,立刻服从这个不同的声音,从而加速了舆论反转的速度。

4 引发的思考:公众的理性和公众舆论的
理性
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们对当代工业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始终围绕着社会与人性的对立和冲突。


国学者Virilio 认为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失去了存续感(sense of duration),人们彼此之间不再通过身体的移动参与社会生活,而是通过手指在屏幕上的滑动(Virilio,1990)。

技术成为新的统治形式,技术理性把语言和思想简化为单向度,物品被等同于功能,本体等同于现象,本质被等同于存 在⑥。

福柯所描述的“圆形监狱”被传播学者用来研究媒介的控制。

一些媒介在控制中起到了“组织机器”的作用,通过组织空间、控制时间,持续监视个体,以确保某种行为方式的绝对在生产(Etienne Allemand,1980),例如使用微博的人并没有受到直接的监视,管制也不仅仅再通过规训,而是通过制造对微博的迷恋。

法兰克福学派看到了过度的传播以及其导致的社会心理意义上的意义的断裂、现实感的遗失和幻想的盛行。

“个体越依赖网络就越得不到情感的充实,从而也就越想通过网络来接触欢乐场,去寻求满足,最终只会陷入更大的空虚”⑦。

在资本的控制下,我们不由自主地成为了没有自己的思考的“单向度的人”。

为什么大家如此容易跟着舆论走?为什么如今舆论常常转向?因为我们裹挟在社会心理中,丧失了自己的判断。

产生情绪之前,要有清楚真相的意识。

公众的理性不等同于公众舆论的理性,因为大多数人都在做的事,看起来总是安全的。

但是我们要乐观,足够数量的理性的公众,有可能带来理性的公众舆论。

注释
①阿芒•马特拉,米歇尔•马特拉,传播学简史,孙五三译,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17。

②沙莲香,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17。

③[美]艾略特•阿伦森,社会心理学入门,郑日昌,张珠江
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95:13。

④[美]J.L.弗里德曼,D •O •西尔斯,J •M •卡尔史密斯,社
会心理学,高地,高佳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5。

⑤[日]古烟和孝著,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社会
学系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2。

⑥马尔库塞,1964,单向度的人。

⑦范和生,李三辉,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心理重构,2014,第
4期,183-185。

参考文献
[1]杜丽燕,尚新建.弗洛姆论逃避自由:心理学视角[J].求
是学刊.2012(1):37-41.
[2]张相涛.基于传播学的角度看舆论反转的构成因素[J].传
媒与版权,2015(7):16-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