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角色行当简介
中国戏曲中的角色分类
中国戏曲中的角色分类1. 主角(Shǒujué):主角是戏曲中最重要的角色,通常是故事的核心人物。
他们承担着推动情节发展和传递主题思想的重要任务。
主角通常具有强烈的个人特点和独特的形象,他们在舞台上拥有最多的台词和戏份。
2. 丑角(Chǒujué):丑角是中国戏曲中的喜剧角色,也是观众最喜爱的角色之一。
丑角通常通过幽默、滑稽的表演方式带给观众欢乐和笑声。
他们通常具有夸张的身体动作和滑稽的台词,常常担任故事中的配角或者提供轻松的情节过渡。
3. 武将(Wǔjiàng):武将是戏曲中的英雄角色,通常扮演着具有战斗技能和勇气的角色。
他们在舞台上展示出高超的武术技巧和英勇的形象,通过战斗和决斗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4. 女性角色(Nǚxìngjué):女性角色在中国戏曲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不同类型的女性角色包括贵族女子、侠女、妓女等。
她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展示出女性的柔美、坚韧或者聪明才智,丰富了戏曲的表演形式。
5. 世俗角色(Shìsújué):世俗角色是戏曲中扮演普通百姓的角色,代表了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和个体。
他们通常具有真实的生活形象,通过他们的表演展示出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
6. 神仙角色(Shénxiānjué):神仙角色是戏曲中的超自然角色,具有神秘和超凡的力量。
他们通常扮演神话传说中的神仙或者仙人,通过他们的表演展示出神奇的力量和超凡的智慧。
以上是中国戏曲中的一些主要角色分类,每个分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演风格。
这些角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中国戏曲带来了无尽的魅力,也是中国戏曲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越剧
越剧的介绍
越剧,又名绍兴戏,是中国汉族 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 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 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 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 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 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 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 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 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 不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 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 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 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但我为了让你明白 就让白娘娘用越剧唱出心怀 西湖山水还依旧 憔悴难对满眼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瞧你著感动 要不为了你 还为谁诉说
别听别人说 人戏弄 法海和尚他是恶意破坏 是人是妖不再重要 就没事别在拿雄黄酒出来乾 hu~~ 千年走过来 白娘娘也只是为了报恩才~ 死而复身 仍相爱 无处不玩乐 真正的意含 修炼千年只为报恩 那为了为了为的不就是真爱 ya~
《 梁 山 伯 与 祝 英 台 》
第一场:草桥结拜 第二场:托媒
第三场:十八相送
第四场:思祝 回忆 第五场:劝婚 访祝
第六场:楼台会
第七场:山伯临终 第八场:逼嫁 第九场:祷墓
《白蛇传》
《白蛇传》的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 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 姜女》《牛郎织女》)。 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 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 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 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 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表达了人民对男女 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
越剧小生和花旦
越剧的发展史
(一)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 剧实验剧团。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此外,一批集 体所有制的剧团如“芳华”、“云华”、“合作”、“少壮”等 也很活跃,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二) 50~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 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 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 ,随着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的发展,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至60年代初,越剧已流布 到二十多个省市,影响日益扩大。 (三)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越剧受到严重的摧残。一 批著名演员、创作人员和管理干部,受到迫害,越剧被迫停演。 (四) 十年动乱结束后,越剧得到复兴。1977年、1978年和1981 年,上海越剧院相继创作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忠魂曲》、《三月春 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 历史伟人的形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解体的区级越剧团,也 部分得到重建,恢复了艺术活动。
钱惠丽 女,一级演员。浙江诸暨人,1963年4月出生。 1979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浙江诸暨越剧团,工小生。开 蒙戏《红楼梦》,因其扮相英俊,桑音亮丽,脱颖而 出,以“哭灵”一折参加绍兴地区青年演员会演,获 优秀演出奖,接着参加浙江省青年演员会演,获学员 表演优秀奖。1988年,正式进入上海越剧院,成为红 楼剧团的领衔演员 钱丽亚 女,二级演员。 浙江海宁人,1962年7 月出生。1979年高中 毕业后考入上海越剧 院为学员,1980年至 1982年被送入上海市 戏曲学校越剧班学习, 工小生,学唱徐派。 1983年起任上海越剧 院演员。她擅长唱功, 嗓音明亮甜润,现任 红楼剧团领唱。
韩婷婷
张 伟 忠
越剧中的行话与专称
越剧中的行话与专称
引导语:每一种戏剧都有属于自己的专用行话称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越剧中的行话与专称,欢迎参考阅读!
四柱头
一副戏班或一个剧团内,小生、花旦、老生、小丑四个行当的头肩演员,被称为四柱头,相当于一座戏台的四根台柱子,说明她(他)们对戏班演出营业的重要性。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四柱头成了越剧戏班演员组合的基本体制,这是对初期越剧两小(小旦、小丑)、三小(小旦、小生、小丑)体制的继承和发展。
六柱头
戏班内小生、花旦、老生、小丑、老旦、大面(大花脸)六个行当的头肩演员,被称为六柱头。
初期越剧不重视老旦和大面,有老旦大花脸,吃饭拿铜钱的说法。
自1930 年创办的高升舞台科班开始,六个行当才各有冒尖人才出现。
以30 年代中期起,一些阵容齐全的大戏班(剧团),乃有六柱头的演员组合体制。
这是四柱头体制的发展。
肩与牌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越剧戏班、剧团对演员分工与地位之称谓。
肩用于内部分工,牌用于对外宣传。
肩原指肩挑份量之轻重,借以表示演员所能胜任之角色份量。
某一行当中,能任最重要角色者为头肩,次之为二肩,余类推。
越剧戏班中,小生、花旦演员最多,故而有六肩小生、七肩旦之类。
派场师傅或导演分配角色,即以肩为根据,某角色由头肩担任,某角色由四肩担任,只须按例指派,不称名道姓。
小生、花旦中,三肩一般较难胜任,也较有希望冒尖,因为若头肩因故不能演出,二肩戏份较重无法更换,往往才由三肩顶替头肩出演。
牌指对外挂牌宣传的名位,不分行当,只取全班(团)中最有号召力的三个演员。
越剧
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以“越剧”称之。 1928年1月起,女班蜂拥来沪。至1941年下半年增至36个。女子越剧的著名演员几乎 都荟萃于上海。报纸评论称“上海的女子越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而 男班由于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 1929年,嵊县办第二个女班,之后续有举办。1931年底开始,一些女演员如王杏花、 陈苗仙、吕福珠以及“东安舞台”、“四季春班”等先后来沪,但仍为男女混合演出。 女子越剧在上海立足后,为适应环境和观众需求,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从业 者进行了变革,称为“改良文戏”。各剧团、班社竞相编演新剧目。自1928年至1932年的 4年间,编演新剧目逾400个,剧目题材广泛,风格、样式多种多样,编剧多半曾从事过 “文明戏”,剧目一般采用幕表制,当时主要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 剧目内容的多样化引起演出形式相应的变化,出现向兄弟剧种学习的趋势。当时有的学海 派京剧,如商芳臣曾搬演周信芳的名剧《明末遗恨》;有的学申曲,如施银花、屠杏花移 植上演西装旗袍戏《雷雨》;有的则学电影、话剧,如姚水娟演《蒋老五殉情记》《大家 庭》,采用写实布景,人力车上台。在经营方式方面破除了封建性陈规,实行经理制,统 一掌管前后台。 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旦角为“三花一娟一桂”,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 娟、筱丹桂,小生为屠杏花、竺素娥、马樟花;青年演员如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 全香、徐玉兰等,都已崭露头角。
越剧是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称 “小歌班”、“的笃板”、“绍兴文戏”。发 源于绍兴地区嵊州、新昌一带。流传于浙江、 上海、江苏等地为主的全国十六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以绍兴为古越 都城,因而1938年改名为“越剧”。 越剧最初是从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落地唱 书是嵊州一带的曲艺形式。早期的曲调与佛徒 的宣卷调关系密切。清咸丰十二年(1852)由 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所创。后经不断发 展,演变为“吟嘎调”,一直延续使用到越剧 形成之后。落地唱书向越剧发展分六个阶段。
越剧唱腔资料
越剧唱腔越剧的音韵有阳长韵、铜钟韵、番兰韵、腰晓韵、临青韵、来采韵等。
“闪电红星”支兰芳的唱腔:四工腔新颖别致,清新,有“支腔兰调”之称。
她的老搭档马樟花:嗓音清润,吐字清晰。
徐玉兰:高亢华丽。
唱腔的转折、起伏、休止、延长。
王文娟是“王派唱腔”创始人,其演唱风格清丽柔美,韵味醇厚,于平和中见华彩。
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她曾遇到的问题:男女唱腔不同调,我平时习惯唱升F调,同调的话男演员唱不上去,改唱F调对我又太低,最后还是决定我唱F调。
曲调问题没有解决,失败也是意料中的事情,后来经过音乐工作者和演员多次研究和试唱,最终采用了尺调同调异腔的方法。
技巧和唱腔一样,都应该是服务于人物,以传达人物当时的心情为目的。
戏没有情,不动人;戏没有理,不服人;戏没有技,不惊人,戏要从难处做。
艺术必须来自于生活真实,但不能照搬生活真实。
王文娟:唱腔设计是戏曲创作中的重要一环,过去主要是由演员个人完成的,演员根据自己的想法演唱,琴师跟着拉,经过几次摸索,唱法比较成熟之后,再由作曲记谱固定下来。
应该说,这种做法还留有不少“路头戏”的痕迹。
后来,越剧院先对部分重点剧目“定腔定谱”,其余剧目仍沿用过去的方法,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越剧院的演出剧目全面实行“定腔定谱”,首先由作曲勾勒出整个戏音乐、角色唱腔的框架,比如这段唱腔建议用“尺调慢板”,这段用“弦下调”,并且设计全剧的伴奏、幕后合唱等。
演员在作曲草拟的音乐框架中,自己思考并设计人物唱腔,然后在琴师的伴奏下试唱,在试唱中,作曲会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比如“这里最好用个高音,强调一下”,“这里是不是加一个装饰性的小腔?”琴师也一起参与意见,通过反复试唱比较,大家决定最好的一个版本,由作曲记谱固定下来。
《红楼梦》也是在这样的唱腔设计程序下完成的,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程序,通过作曲、演员和琴师共同合作,既体现了演员的个性风格以及对剧情角色的理解,也吸收了作曲等音乐素养较高的专业人员的意见。
戏曲中脸谱小知识和专业术语介绍
戏曲中脸谱小知识一、脸谱的分类脸谱根据描绘着色方式,分为: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
揉脸:凝重威武,整色为主,加重五官纹理加以实现。
是十分古老的脸谱形式。
勾脸: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复杂美丽,五彩缤纷,有的还贴金敷银,华丽无比。
抹脸:浅色为多,以为涂粉于面,不以真面目示人,突出奸诈坏人之性。
破脸:不对称脸,左右不一,形容面貌丑陋或意比反面角色。
根据脸谱的图案排列,又把脸谱分为以下四种:整脸:最原始的脸谱形式,利用双眉把脸分为额和面两个部分的脸谱。
三块瓦脸:在整脸的基础上再利用口鼻把面部分为左右的脸谱。
花三块瓦脸:把三块瓦脸的分界边缘艺术化,加上各式图案的脸谱。
碎脸:三块瓦脸的变种,其分界边缘花形极大,破坏了原有的轮廓。
二、脸谱的色彩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看来五颜六色的脸谱品来却巨细有因,决非仅仅为了好看。
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
脸谱的通用色彩含义为:红色一般: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
特例:老人显示年轻红光犹在;坏人做了点好事。
黑色一般:直爽刚毅,勇猛而智慧。
其他:表示阴阳中的阴,用于鬼魂。
肤色较黑或面貌丑陋。
白色一般:阴险奸诈;刚愎自用。
其他:和尚,太监脸谱;表示老人年迈。
紫色一般:刚正威武,不媚权贵。
其他:面色不好,丑陋。
黄色:勇猛而爆躁金色一般:神仙高人。
其他:猛将。
银色神仙,妖怪。
绿色一般:勇猛,莽撞。
其他:绿林好汉。
蓝色:刚强阴险。
三、脸谱的图案脸谱图案非常丰富,大体上分为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
每个部位的图案变化多端,有规律而无定论,如:包拯黑额头有一白月牙,表示清正廉洁。
孟良额头有一红葫芦,示意此人爱好喝酒。
闻仲,杨戬画有三眼,来源于古典传说。
巨灵,煞神,金钱豹有多张脸,突出其神鬼妖特色。
杨七朗额头有一繁体“虎”字,显示其勇猛无敌。
赵匡胤的龙眉表示为真龙天子。
雷公脸谱中有一雷电纹。
姜维额头画有阴阳图,表示神机妙算。
夏侯惇眼眶受过箭伤,故画上红点表示。
(教学精品)越剧角色行当简介
穷生,又称鞋皮生或破巾生,因脚拖鞋皮、 头戴破巾、身穿百衲衣而得名,主要饰演穷愁潦 倒的落难公子和寒家子弟一类角色,表演特点是 带有寒酸相和迂腐气。如《情探》中的前期王魁、 《珍珠塔·前见姑》中的方卿、《杜十娘》中的 李甲、《李娃传》中落魄时的郑元和、《彩楼记》 中的吕蒙正等。 官生,主要饰演古代官员、显贵一类角色, 头戴乌纱,身着官袍,表演带有一定的工架和气 度。如《打金枝》中的郭暧、《贩马记》中的赵 宠、《胭脂》中的吴南岱等。
越剧的角色简介 越剧的角色行当随着剧种的发展,逐渐 衍化,从单纯到齐全。 在初期,由于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爱情、 婚姻题材的“对子戏”,故以“二小”(小 生、小旦)、“三小”(小生小旦、小丑) 为主;以后随着题材的扩大,发展为“四柱 头”(即“三小”加老生),老旦、花脸地 位不高。40年代越剧改革以后,打破了严格 的行当界限,但仍保持着基本的行当体制。 现在越剧角色行当,分为六大类:
一、小旦 饰青年、少年女性角色。其中又可细分为6 种路子及称谓: 悲旦,专饰命运悲惨的青年、中年妇女角 色,类似京剧中“青衣“,以唱工为主、做工为 辅。如《三官堂》中的秦香莲、《琵琶记》中的 赵五娘、《梅花魂》中的陈杏元、《血手印》中 的王千金等。在越剧传统剧目尤其是40年代的“ 第二传统剧目”中,有大量悲剧,对形成悲旦这 一行当起了重要作用。
武生,主要饰演有武艺的中青年男性角 色,表演特点是英武挺拔,文武兼长,能参 加武打场面。如《双枪陆文龙》中的陆文龙、 《貂蝉》中的吕布、《樊梨花》中的薛丁山、 《辕门责夫》中的杨宗保等。越剧中武戏不 多,无人专工此行当,一般根据剧情需要, 由武功较好的小生演员兼演。
三、老生 饰老年男性角色。演出挂髯口,分黑髯、花 髯、白髯三类。按表演特点,可分为2种路子及称 谓: 正生,戴黑髯,唱、做并重。如《打金枝》 中的唐皇、《二堂放子》中的刘彦昌、《凄凉辽宫 月》中的道宗、《红楼梦》中的贾政、《李娃传》 中的郑北海等。 老外,戴白髯和花髯,过去戏文中称"末", 以做工为主,表演动作性强,如《珍珠塔》中的方 本、《情探》中的王忠、《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 祝公远、《李娃传》中的宗禄等。
中国五大戏曲
中国五大戏曲1、京剧简介: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兴起时间: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直到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年—1860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代表剧目:《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滑车》《打金枝》《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智取威虎山》等其他重点知识:行当分类: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唱腔分类:京剧主要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京剧旦角主要分为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2、越剧简介: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2006年,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柳毅传书》《山河恋》《玉堂春》《孟丽君》《打金枝》《荆钗记》《西园记》《白蛇传》《李娃传》《白兔记》《汉宫怨》《孔雀东南飞》《穆桂英挂帅》《陆游与唐琬》《狸猫换太子》《家》等。
其他重点知识: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越剧女小生表演谈
福建艺术34 FUJIAN ARTS /2020.10越剧女小生表演谈邢丽华越剧诞生在温山柔水的江南。
自1938年起,越 剧的各个行当均由女子出演。
即使在戏曲备受冷落 的今天,越剧仍然受到女性观众的追捧,尤其是越 剧中优秀的女小生,更是受到无数观众的喜爱。
女小生,顾名思义,就是由女性演员扮演剧中 的小生角色。
越剧发展到今天,已有百年历史,女 小生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表演的特色,成为了越剧的表演主体,也代表了越剧最为显著的 艺术特色。
因为越剧以文戏为主,题材多为“才子 佳人”的爱情传奇,其中小生的形象多是古典审美 中眉目清秀、风流儒雅、纤柔温柔的公子。
区别与 男性的硬朗,女性面部线条柔和,在戏曲妆容的点 缀下,给女子跨性别出演小生,提供了天然的优势。
笔者行当正是女小生。
褪去女性的装束,卸下脂粉,描画眉形、勒头缠胸、身披褶子、脚蹬高靴,将自 己扮成男子,在舞台上以女儿身来塑造男性角色,有年轻的,有年长的,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笔者在越剧《唐琬》里饰演赵士程一角,他是 南宋的皇室宗亲,一个谦谦君子,一个宽厚重情的 读书人。
在剧中他25岁左右,是唐琬的第二任丈夫, 要怎样去表现这样的一个人物呢?除了一身的戏曲 行头,一把折扇、一个甩腔、一曲吟词是远远不够的。
其中“洞房”一折是重头戏,情绪大起大落,演员 在表演过程中会感到非常过瘾。
赵士程和亲朋好友敬酒后回到新房,一曲自由吟唱兴奋到云里雾里“虽 不是云阶拜仙洞,也不知今夕是何年,轻轻揭下红 盖头,平生遂夙愿……”借助夸张的双翻袖,微熏 的小垫步,轻柔的一声声“蕙仙”勾勒出新郎的满 足感和幸福感。
美好的情绪在唐琬的心神恍惚中无 法继续,赵士程斟酒跪地起誓:“愿与吾妻白首老,生生死死不相违。
”被亲情爱情伤过一回的唐琬根 本不再听信誓言,背身拒绝喝最后一杯合欢酒。
赵 士程一个坐跌在地:“可我是真诚的呀……”身后已 没有回应。
面对唐琬冷冷的背影,赵士程心中抑郁 无法排解,一声长叹,闭眼转身脱衣,踉跑掩泪把 酒:“她是曾经沧海难为水,我是五味杂陈入肝肠。
盘点越剧里有情有义的风尘女子(二)
盘点越剧里有情有义的风尘女子(二)越剧《救风尘》方亚芬、郑国凤、陈颖、黄慧赵盼儿是越剧《救风尘》中的人物。
《救风尘》,元代关汉卿作,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杂剧剧本,全剧共四折,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古典喜剧。
主要写恶棍周舍骗娶风尘女子宋引章后又加以虐待,宋引章的结义姐妹赵盼儿巧设计谋将其救出的故事。
赵盼儿刚烈勇敢,有一身侠肝义胆,能以势单力薄的一己之力抗争恶霸无赖的强权,有勇有谋地救姐妹出火坑。
NO.2苏三风尘女子点击图片查看视频苏三是越剧《玉堂春》中的主人公。
《玉堂春》,越剧传统剧目,是越剧戚、毕流派的经典剧目之一。
讲述明朝名妓苏三(玉堂春)与吏部尚书之子王景隆(越剧中为王金龙)结识,誓偕白首。
王景隆钱财用尽,被鸨儿轰出妓院。
苏三私赠银两。
鸨儿把苏三骗卖给山西商人沈燕林作妾。
沈妻妒,定计害之,不料却让沈燕林误食毒面而死,苏三被诬。
定为死罪。
起解途中,解差崇公道同情苏三,认为义女。
王景隆得官,巡按山西,调审此案,知犯妇即为苏三。
后得藩司潘必正、臬司刘秉义之助,与苏三团圆。
玉堂春是苏三的艺名。
她和王景隆传奇爱情故事被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写成《玉堂春落难逢夫》,收入《警世通言》流传后世。
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又编为《苏三起解》《玉堂春》等广为演出。
NO.3辛瑶琴风尘女子点击图片查看视频辛瑶琴是越剧《卖油郎》中的人物。
《卖油郎》,越剧传统剧。
写宋朝卖油郎秦钟,为帮助同乡辛善在战乱中失散的女儿,不惜辛劳,积十两银子去会见沦落风尘的花魁女辛瑶琴。
直等到三更,瑶琴才大醉而归,秦钟奉茶端汤服侍至天明离去。
后来,瑶琴遭恶少吴公子欺辱,被抛在雪地上受冻,又逢卖油郎相救。
两次相遇,使瑶琴深为感动,产生了爱情。
后瑶琴与做了官的父亲团聚,仍不嫌秦钟“贫贱”,与之成婚。
NO.4苏小小风尘女子越剧《苏小小》张琴娟、陶瑞娟苏小小,南朝齐时期著名歌伎、钱塘第一名伎,常坐油壁车。
历代文人多有传颂。
苏小小自小能书善诗,文才横溢,但不幸幼年时父母双亡,寄住在钱塘西泠桥畔的姨母家。
(6)越剧的行话与专称(越剧知识整理37)
(6)越剧的行话与专称(越剧知识整理37)1、四柱头:一副戏班或一个剧团内,小生、花旦、老生、小丑四个行当的头肩演员,被称为"四柱头",相当于一座戏台的四根台柱子,说明她(他)们对戏班演出营业的重要性。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四柱头"成了越剧戏班演员组合的基本体制,这是对初期越剧"两小"(小旦、小丑)、"三小"(小旦、小生、小丑)体制的继承和发展。
2、六柱头:戏班内小生、花旦、老生、小丑、老旦、大面(大花脸)六个行当的头肩演员,被称为"六柱头"。
初期越剧不重视老旦和大面,有"老旦大花脸,吃饭拿铜钱"的说法。
自1930年创办的高升舞台科班开始,六个行当才各有冒尖人才出现。
以30年代中期起,一些阵容齐全的大戏班(剧团),乃有"六柱头"的演员组合体制。
这是"四柱头"体制的发展。
3、肩与牌:20世纪三四十年代,越剧戏班、剧团对演员分工与地位之称谓。
"肩"用于内部分工,"牌"用于对外宣传。
"肩"原指肩挑份量之轻重,借以表示演员所能胜任之角色份量。
某一行当中,能任最重要角色者为"头肩",次之为"二肩",余类推。
越剧戏班中小生、花旦演员最多,故而有"六肩小生"、"七肩旦"之类。
派场师傅或导演分配角色即以"肩"为根据,某角色由"头肩"担任,某角色由"四肩"担任,只须按例指派,不称名道姓。
小生、花旦中,"三肩"一般较难胜任,也较有希望冒尖,因为若"头肩"因故不能演出,"二肩"戏份较重无法更换,往往才由"三肩"顶替"头肩"出演。
越剧简介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立于1984年5月。 虽然历史不长,但却以它整齐的阵容从亮相依始就确立了
它在越剧界甚至是整个戏剧界不可替代的位置。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
具有浓郁的江南气息的优美、抒情、清新、细腻的艺术特 色,为国内外观众所瞩目。 女子专业表演团体之一 “东方奇葩” 10多年来,剧团从初创时期的《五女拜寿》、《汉宫怨》 到成熟时期的《西厢记》,积累了一批优秀剧目。 《西厢记》荣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大奖、中国戏曲学会奖 和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陆游与唐琬》荣获文化部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 通俗喜剧《红丝错》荣获文化部第五届文华新剧目奖。 《琵琶记》荣获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越剧的流派
流派分类的依据: 越剧流派是演员表演艺术的总体,它包括
剧目、唱、念、做等多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 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
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 突出,影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 腔。
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
越剧的流派-曲调
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 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 各自的基本风格 。
越剧的起源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 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 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 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 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 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迄今有90多年历史
越剧的发展
1910年小歌班进入杭州。 1917年到达上海。 1920年起,演出用丝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两音,
上海越剧院
上海越剧院作为影响卓著的国家剧院,创建于1955年11月。 剧院合作、改编、整理的古装戏、 历史戏和现代戏 300多
越剧基础知识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越剧基础知识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越剧起源于()A. 浙江绍兴B. 浙江嵊州C. 浙江杭州D. 浙江宁波答案:B解析: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
2. 越剧的唱腔特点是()A. 高亢激昂B. 委婉细腻C. 粗犷豪放D. 活泼欢快答案:B解析:越剧唱腔委婉细腻。
3. 以下哪一位不是越剧著名演员()A. 袁雪芬B. 梅兰芳C. 范瑞娟D. 徐玉兰答案:B解析:梅兰芳是京剧大师,不是越剧演员。
4. 越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是()A. 二胡B. 琵琶C. 笛子D. 鼓板答案:A解析:二胡是越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5.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的角色行当是()A. 小生B. 老生C. 花旦D. 青衣答案:A解析:梁山伯在越剧中通常由小生扮演。
6. 越剧《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角色行当是()A. 小生B. 老生C. 花旦D. 武生答案:A解析:贾宝玉在越剧中属于小生行当。
7. 以下哪部作品不是越剧经典剧目()A. 《西厢记》B. 《窦娥冤》C. 《祥林嫂》D. 《碧玉簪》答案:B解析:《窦娥冤》一般是杂剧作品,不是越剧经典剧目。
8. 越剧的表演形式注重()A. 武打动作B. 舞蹈身段C. 面部表情D. 唱功技巧答案:B解析:越剧表演形式注重舞蹈身段。
9. 越剧发展史上的“新越剧”时期是在()A. 20 世纪20 年代B. 20 世纪40 年代C. 20 世纪60 年代D. 20 世纪80 年代答案:B解析:20 世纪40 年代越剧进入“新越剧”时期。
10. 越剧的服装特点是()A. 华丽鲜艳B. 简约素雅C. 厚重古朴D. 夸张奇特答案:A解析:越剧服装通常华丽鲜艳。
11. 以下哪一位越剧演员以饰演花旦著称()A. 尹桂芳B. 傅全香C. 陆锦花D. 毕春芳答案:B解析:傅全香以饰演花旦闻名。
12. 越剧的发源地嵊州在()省A. 江苏B. 浙江C. 安徽D. 福建答案:B解析:嵊州在浙江省。
13. 越剧的流派众多,以下不属于越剧流派的是()A. 麒派B. 袁派C. 范派D. 尹派答案:A解析:麒派是京剧流派,不是越剧流派。
越剧唱腔
越剧唱腔1942年10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对传统越剧进了全面的改革,称为“新越剧”。
新越剧改变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一变为哀婉舒缓的唱腔曲调,即“尺调腔”和“弦下腔”,把越剧唱腔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越剧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调腔”和“弦下腔”的基础上发展并丰富起来的。
后来这两种曲调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唱腔。
二胡,主要伴奏乐器,一人为主胡,二到三人为二胡艺术特色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
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
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
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
[5]流派形成1960年5月,上海越剧院作曲项管森于写《越剧唱腔研究》一稿,稿中对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陆锦花等6人(尹桂芳已调去福建而未列入)的唱腔特点作了分析,称之为“流派”。
1962年4月,该稿被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定为“戏曲音乐讲义”油印成册,并在同行中流传。
之后浙江越剧团周大风则将袁雪芬、范琐娟、傅全香、徐玉兰、尹挂芳、戚雅仙等6人的唱腔,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论述,写成《越剧流派唱腔》一稿,油印成册,后在1981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6] 1964年,浙江的戏曲音乐专家----贺仁忠,芦炳容,周大风,陈献玉等,根据浙江著名演员自己独有的,又明显区于[上海六大流派]的唱腔风格,对外公布----浙江省有四大女小生越剧流派。
即陈佩卿派。
毛佩卿派。
金宝花派。
高爱娟派。
以及周大风创立的,浙派越剧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调。
越剧传统剧中旦角的服饰类型与特征
越剧传统剧中旦角的服饰类型与特征Abstract:The traditional drama costume design is the branch of the stage art,and also one of the main signs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t drama.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d image data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clothing style charts,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social status and clothing shape,color,pattern and material of the five kinds of female roles in the Yue opera,summarizes the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ess and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ve kinds of female roles. Through the research,it is shown that the traditional Yue opera turns the traditional suitcase system to specialized design system. The clothing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ree kinds of costumes,i.e. ancient costume,female robe and womens wrinkle. There are feature differenc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and traditional aesthetic spirit is reflected in details.Key words:Yue opera;traditional opera;female role;costume;characteristic越剧服装突破了传统戏曲的衣箱制,即不再以一套固定的戏衣、盔头和鞋靴适应于所有古典剧目的演出,而采用专人专戏负责设计的制度,按照剧中人的身份和性格设计制作服饰,在戏曲服装中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体系。
越剧有几大流派
越剧有几大流派越剧流派一向有所争议,有观点认为浙江陈、毛、金、高及周大风创立的男调并不能成派,亦有观点认为周宝奎,竺水招,徐天红,吴小楼,商芳臣,屠笑飞,张小巧,孟莉英等人,虽有特色风格唱腔,但还未达成流派的火候。
尹派:由尹桂芳创立。
工小生。
她的表演朴实而不呆板,聪颖但不轻佻,潇洒而不漂浮,吐字清晰而别有风味。
尹派的特点深沉隽永,缠绵柔和。
流派传人:筱桂芳、尹瑞芳、邢桂芬、尹小芳、茅威涛、赵志刚、萧雅、王君安、陈丽宇、王一敏、王清、齐春雷、张琳等。
徐派:由徐玉兰创立。
工小生。
她吸收了绍剧粗犷悲壮的特点,京剧刚健、坚实的技巧,又融合了越剧早期小生唱腔中朴实、淳厚的因素,形成了自己华彩俊逸,洒脱流畅,奔放高亢,感情炽热,曲调大起大落,跌宕明显的特点。
流派传人:金美芳、刘觉、汪秀月、钱惠丽、邵雁、陈娜君、郑国凤、张小君、周伟君、刘志霞、杨婷娜。
范派:由范瑞娟创立。
工小生。
范瑞娟戏路较宽,她的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音域宽、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
她是“弦下腔”的创始人之一。
范派的特点是朴素大方,咬字坚实,旋律起伏多变,带男性气质,阳刚之美。
流派传人:丁赛君、陈琦、邵文娟、史济华、陈雪萍、江瑶、章瑞虹、韩婷婷、孟科娟、方雪雯、吴凤花、章青青、王柔桑、徐铭、筱明珠。
竺派:由竺水招创立。
主工小生。
其表演细腻妩媚,清新脱俗,唱腔甜润而柔糯,尤为突出的是她的戏路宽广,花旦、青衣、小旦、小生(主)、老生乃至老旦等行当都能应付自如,加上扮相俊美,遂被观众喻为“越剧西施”。
代表剧目有:《柳毅传书》、《三看御妹》、《莫愁女》等。
流派传人:夏雯君、竺小招、孙婷涯、孙静、殷瑞芬。
陆派:由陆锦花创立。
她擅长扮演儒生、穷生、巾生。
他的演唱不尚华丽、不喜雕琢、朴实清丽、自然流畅。
流派传人:曹银娣、许杰、黄慧、廖琪瑛、夏赛丽、张宇峰、徐标新、裘巧芳等。
毕派:由毕春芳创立。
毕春芳擅长演喜剧,她发声清脆且富有弹性,音域较宽,善于唱法的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她吸收了范派和尹派的唱腔精华,袁派的表演技巧,融会贯通自成一格。
六大剧种简介
秦腔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 本。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备受观众喜爱的曲目有《游龟山》 《窦娥冤》 《赵氏孤儿》 《三娘教子》 《铡美案》 《玉堂春》《血泪仇》《斩秦英》 《火焰驹》 《三滴血》 《周仁回府》 《生死牌》等。 秦腔名家马友仙、肖玉玲、宗翰、李爱琴、康少易、刘随社、李淑芳、任哲中、 全巧民等都是戏迷非常喜爱的演员。
秦腔《三滴血》
(四)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讴” “靠山吼”,为河南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 一,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甘肃、新疆、西藏等地,是我国第一大地方 剧种。 豫剧从声腔系统来分析,属梆子腔系。它大概是西秦腔等梆子腔流传到河南后, 结合当地语音及民间音乐而产生的一种戏曲。清乾隆时期,河南已经流行梆子戏。 清代中叶以来,河南梆子作为“汴人相沿之戏曲”而流行于民间。豫剧在流传过程 当中,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分别是开封的“祥符调”、漯河的“沙河调”、商丘的 “豫东调”、洛阳的“豫西调”。这四支流派又分两个体系———豫东调体系和豫西调 体系。其中,豫东调体系包括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辛亥革命后,豫剧开始进 入城市演出,在开封、郑州、信阳、洛阳、商丘等地相继在茶社和戏园中出现了豫 剧的班社表演,一些较有名气的茶社纷纷邀请豫剧班社去演出。20 世纪20 年代末 到30 年代,豫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河南开封的相国寺建立了永安、永乐、 国民、同乐四个豫剧剧场,一时间豫剧名家云集开封。1935 年年初,豫剧艺人樊粹 庭带头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废除了一些旧戏班的不合理制度,对豫剧的表演 和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提高,陈素贞演出了樊粹庭创作的新剧《义烈风》 《霄壤恨》《涤耻血》等。1936 年,著名演员常香玉到了开封,在“醒豫舞台”演 出豫剧。永安舞台的马双枝、王润枝、杨金玉、彭海豹等也演出了一大批剧目。豫 剧各名角的竞相演出,使“豫东调”和“豫西调”合流,由此也促进了豫剧的发展 和进步。1938 年,日军侵占了开封,演出团体集体师西安,以西安为中心,在西北 地区的城乡演出,从而扩大了豫剧的流传范围影响面。新中国成立后该剧种正式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衫,饰演古代青年女子,表演形态介于 闺门旦和花旦之间,既有闺门旦的大家子身份 和端庄大方的仪态,又有花旦俏丽、活泼的举 止。如《梁祝》中的祝英台、《盘夫索夫》中 的严兰贞、《情探》中的敫桂英等。 正旦,主要饰演做了母亲的中年妇女一类 角色,穿着素净,动作稳重,在戏中一般做配 角。如《红楼梦》中的王夫人和薛姨妈、《碧 玉簪》中的李秀英之母、《二堂放子》中的王 桂英、《打金枝》中的皇后等。
武旦,专饰有武艺的女性角色,表演以 武功、武戏见长,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 桂英、《樊梨花》中的樊梨花和薛金莲、 《杨八姐盗刀》中的杨八姐、《白蛇传· 盗 仙草》中的白素贞、《十一郎》中的徐凤珠 等。越剧一向以文戏为主,武戏很少,武旦 所演剧目和所学武功,多为从其他剧种吸收。 演员中无人专演武旦,有关角色一般由武功 基础较好的其他旦角行当演员兼演。
五、老旦 饰老年女性角色。表演特点是沉 稳老练,唱做并重。 如《红楼梦》中的贾母、《珍珠 塔》中的方杨氏、《血手印》中的林 母、《西厢记》中的崔夫人等。
六、大面 亦称大花脸,多饰演奸臣和奸邪的 员外、恶霸,多施白脸。 如《仁义缘》中的赵德贵、《卖花 三娘》中的曹超豹、《红鬃烈马》中的魏 虎等;也有扮演耿直忠勇或性格粗犷的角 色,如《秦香莲》和《追鱼》中的包公、 《三看御妹》中的刘天化等,除包公勾脸 外,其他角色一般不勾脸。越剧中该行当 不发达,40年代改革后,常由老生兼饰, 50年代起已经弱化,文化大革命后,无人 后继,几近绝行。
短衫丑,通常饰演茶博士、店主或店 小二、佣人、衙役或公差等角色。如《玉 堂春·苏三起解》中的崇公道、《箍桶记》 中的张箍桶、《落帽风》中的范仲华等。 女丑,又称彩旦,通常饰演媒婆、巫 婆、老鸨和风趣的中、老年妇女等角色。 如《珍珠塔》中的方朵花、《碧玉簪》中 的陆氏、《何文秀》中的杨妈妈、《小二 黑结婚》中的三仙姑、《杜十娘》和《李 娃传》等戏中的妓院鸨儿等。
花旦,专饰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少女 角色,表演以做工取胜,动作灵巧轻快。如 《箍桶记》中的九斤姑娘、《西厢记》中的 红娘、《玉连环》中的李翠英、《打金枝》 中的公主。 闺门旦,专饰名门闺秀、千金小姐一类 角色,表演特点是举止端庄、文静大方,唱 工和做工兼擅。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彩楼记》中的刘 月娥、《西园记》中的王玉贞等。
四、小丑 又称小花脸,因过去化装时鼻梁上常画一白 方块而得名。表演特点是幽默、机智或狡猾、阴 险,动作灵活、夸张,表情丰富。其中可分为4种 路子及称谓: 长衫丑,又称文丑,多饰演花花公子、品行 不端的读书人,或其他有喜剧色彩的正面角色。 如《碧玉簪》中的顾文友、《王老虎抢亲》中的 王天豹和《仁义缘》中的周惠吉、《双狮宝图》 中的张友义等。 官丑,饰演反派的或可笑的官吏。如《春草 闯堂》中的胡涂知县、《盘夫索夫》中的赵文华 等。
一、小旦 饰青年、少年女性角色。其中又可细分为6 种路子及称谓: 悲旦,专饰命运悲惨的青年、中年妇女角 色,类似京剧中“青衣“,以唱工为主、做工为 辅。如《三官堂》中的秦香莲、《琵琶记》中的 赵五娘、《梅花魂》中的陈杏元、《血手印》中 的王千金等。在越剧传统剧目尤其是40年代的“ 第二传统剧目”中,有大量悲剧,对形成悲旦这 一行当起了重要作用。
穷生,又称鞋皮生或破巾生,因脚拖鞋皮、 头戴破家子弟一类角色,表演特点是 带有寒酸相和迂腐气。如《情探》中的前期王魁、 《珍珠塔·前见姑》中的方卿、《杜十娘》中的 李甲、《李娃传》中落魄时的郑元和、《彩楼记》 中的吕蒙正等。 官生,主要饰演古代官员、显贵一类角色, 头戴乌纱,身着官袍,表演带有一定的工架和气 度。如《打金枝》中的郭暧、《贩马记》中的赵 宠、《胭脂》中的吴南岱等。
武生,主要饰演有武艺的中青年男性角 色,表演特点是英武挺拔,文武兼长,能参 加武打场面。如《双枪陆文龙》中的陆文龙、 《貂蝉》中的吕布、《樊梨花》中的薛丁山、 《辕门责夫》中的杨宗保等。越剧中武戏不 多,无人专工此行当,一般根据剧情需要, 由武功较好的小生演员兼演。
三、老生 饰老年男性角色。演出挂髯口,分黑髯、花 髯、白髯三类。按表演特点,可分为2种路子及称 谓: 正生,戴黑髯,唱、做并重。如《打金枝》 中的唐皇、《二堂放子》中的刘彦昌、《凄凉辽宫 月》中的道宗、《红楼梦》中的贾政、《李娃传》 中的郑北海等。 老外,戴白髯和花髯,过去戏文中称"末", 以做工为主,表演动作性强,如《珍珠塔》中的方 本、《情探》中的王忠、《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 祝公远、《李娃传》中的宗禄等。
二、小生 饰青年男性角色。在女子越剧中,由于小生由女演 员扮演,故比其他剧种的小生行当更具柔美特色,在剧 种中的地位也更重要。其中又可分为4种路子及称谓: 书生,又称儒巾生、风雅小生,头戴秀才巾、解元 巾(统称方巾),主要饰演儒雅潇洒、文质彬彬的读书 人,表演特点是洒脱庄重、温文尔雅,富有书卷气。如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盘妻索妻》中的梁 玉书、《西厢记》中的张君瑞、《何文秀》中的何文秀、 《西园记》中的张继华、《梅花魂》中的梅良玉、《碧 玉簪》中的王玉林、《沉香扇》中的徐文秀、《孔雀东 南飞》中的焦仲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