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Aβ1-15的嵌合型HBcAg颗粒抗原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分析

合集下载

肝炎病毒病原生物学

肝炎病毒病原生物学

HBcAg抗原很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 HBc,但无中和作用。
检出高效价抗HBc,特别是抗HBc IgM则表示HBV在肝内 处于复制状态。 HBeAg:HBeAg可作为HBV复制及血清具有传染性的标志。 急性乙型肝炎进入恢复期时HBeAg消失,抗HBe阳性;但
抗HBe亦见于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中。
微生物学检查法
实验室诊断不依靠分离病毒,而采用下述方法: (一) 病毒检测: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早期,取粪 便用免疫电镜检测HAV颗粒;用放射免疫 (RIA) 或酶 免疫 (EIA) 法检测HAV 的抗原。 (二) 血清学检查:检测抗HAV常用RIA和EIA法。 检测抗HAV IgM有助于早期诊断;测抗HAV IgG有助 于流行病学调查;测粪便中抗HAV IgA也有助于诊断。 (三) 病毒核酸检测:应用 cDNA-RNA分子杂交技 术及PCR技术检测HAV的RNA,方法特异、敏感。用 斑点杂交法可检出10-9mg核酸。
生物学性状
易感动物和细胞培养
只有黑猩猩对HBV易感,接种后可发生与人类相 似的急慢性感染。 体外细胞培养尚未成功。近年来应用基因克隆技术, 可使HBV基因转移给小鼠或转染细胞株。将病毒DNA 导入肝癌细胞后,病毒可复制并在细胞中表达 HBsAg、 HBcAg和HBeAg。有此细胞株可持续地产生Dane颗 粒。这些细胞培养可用于抗HBV药物的筛选、疫苗制 备及HBV致病机制研究等。HAV口小肠淋巴结内增殖
潜伏期
血(病毒血症)
排毒高峰
肝细胞内增殖
致病(出现临床症状)。
急性期 排毒量 Ab
机体的免疫应答也参与了肝脏的损伤,即抗HAV在 肝脏与HAV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或Tc(CTL)对感染 病毒肝细胞的攻击所致。
致病性与免疫性

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应答及常用血清标志物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应答及常用血清标志物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应答及常用血清标志物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病毒科,具有明显的种属及嗜肝特性(尽管其亦可感染肝以外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如脾、辜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等),可致持续性病毒感染。

我国在世界上属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者己超过10%,通常判断mv感染及其状况的指标为HBV的血清学标志物,如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mc(即所谓的"两对半")、抗HBc IgM和HBV DNA等,了解这些指标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及其临床意义,对于我们检验工作者来说,亦具有重要意义。

1. 机体对HBV感染的免疫应答机体感染HBV后,HBV的包膜和核壳抗原作为外来抗原物质可激发机体产生针对其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应答通过T细胞膜上抗原受体复合体的α自异二聚体识别经抗原提呈细胞处理的与HLA分子结合的病毒抗原短肤进行,而体液免疫应答是基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受体特异识别原始的未经处理的分泌型或结构型病毒抗原,且根据在抗原结合中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又分为T细胞依赖性和T细胞非依赖性两种方式。

1.1.细胞免疫应答机体对HBV感染的细胞免疫应答包括HLKII和I类限制性T细胞应答。

HBV的包膜抗原和核壳抗原均可激发机体的川一个或多个表位的HLA一II类限制性CD4+和I类限制性CD8+T 细胞应答。

机体感染HBV后,最早出现的对HBV的T细胞免疫应答针对的是HBV的核壳抗原(HBcAg),且反应强烈,相对来说,针对mv包膜抗原(HBsAg等)的T细胞应答则要弱得多。

一般认为,对HBV核壳抗原的这种强烈的HLA-II类限制性T细胞应答与病毒的清除有重要关系。

其机制主要是通过诱导病毒特异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作用及通过旁路机制辅助HBV 包膜特异性的B细胞产生抗ms中和抗体。

后者在急性乙型肝炎的抗HBs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在急性乙肝时,针对msAg的HLA一II类限制性T细胞应答很弱。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20)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20)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20)A.自身抗原B.需要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C.异嗜性抗原D.同种异型抗原E.可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辅助的物质2.决定抗原物质免疫原性的因素不包括()。

A.异物性B.分子量的大小C.物理性状D.宿主因素E。

特异性3.胸腺依赖性抗原的特点为()。

A.仅T细胞对其发生反应B.在胸腺中产生的C.该抗原仅存在于T细胞上D.对此抗原不发生体液免疫反应E.只有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刺激B细胞激活并产生抗体4.主要针对血源性抗原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是()。

A.骨髓B.胸腺C.淋巴结D.脾脏E.黏膜相关淋巴组织5.生发中心中主要含有()。

A.初始B细胞B.初始T细胞C.抗原刺激后的B细胞D.抗原刺激后的T细胞E.浆细胞6.树突状细胞主要生物学功能不包括()。

A.呈递抗原B.参与免疫调节C.参与T细胞分化发育D.诱导免疫耐受E.抗胞外菌7.关于胸腺描述正确的是()。

A.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B.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C.发挥免疫调节功能的场所D.T 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E.成熟T细胞定居的场所8.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是()。

A.IgAB.IgGC.IgMD.IgDE.IgE9.补体经典途径激活的顺序是()。

A.C123456789B.C124536789C.C142356789D.C124356789E.C35678910.B细胞表面识别抗原表位并向胞内传递刺激信号的结构是()。

A.BCRB.BCR-CD79a/CD79bC.CD40D.CD79a/CD79bE.CD311.主要起调节作用的T细胞亚群为()。

A.Th1B.Th2C.Th17D.TfhE.Treg12.下列不属于固有免疫细胞的是()。

A.巨噬细胞B.T细胞C.NK细胞D.B1细胞E.中性粒细胞13.再次免疫应答的特点是()。

A.抗体产生少B.抗体产生快,维持时间短C.抗体主要是IgM和IgGD.抗体产生快且滴度高E.可由TD抗原和TI抗原引起14.引起I型超敏反应组织损伤的主要细胞是()。

诊断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诊断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卵巢癌病人血清CA125水平可明显升高,尤
其作为疗效观察和判断复发的标准。
六、癌抗原15-3
癌抗原15-3(CA15-3)是一种糖蛋白,在乳腺 癌患者血清中可见升高。 乳腺癌30-50%明显升高,常用于观察乳腺癌治 疗疗效及判断有无转移。

七.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糖酵解途径中, 烯醇化酶催化甘油分解。由三个亚基(α 、β 、 γ )组成,并形成5种同工酶( α α 、β β 、 γ γ 、α γ 、 β γ ),γ 亚基同工酶存在于 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组织,与神经内分泌起源的 肿瘤有关。 小细胞肺癌NSE水平明显升高


AFP异质体:临床上也出现良性肝病的AFP值 明显升高>400μ g/L,或原发性肝癌的AFP值 偏低<400μ g/L。根据血清AFP浓度不易区别 良恶性肝病。 采用扁豆血凝素LCA亲和双向放射免疫电泳检 测,显示血清AFP可分为LCA结合型和LCA非结 合型两种异质体,两者同时存在但各占总量的 比值因病而异。 LCA结合型AFP <25% 良性肝病 >25% 肝癌
二.癌胚抗原

癌胚抗原(CEA)由胎儿胃肠道上皮组织、胰 和肝的细胞合成,妊娠6个月后渐减少,出生 后含量极低,在部分恶性消化道肿瘤中异常升 高。
消化道肿瘤如胰腺癌、结肠癌和某些肺癌、
乳腺癌等常明显升高。
三.前列腺特异抗原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是前列腺分泌的单链糖蛋白, 存在于前列腺管道的上皮细胞中,血清中80%以结合 形 式 ( C-PSA ) 存 在 时 , 20% 以 游 离 形 式 存 在 ( FPSA)。 是前列腺癌最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已被广泛应用于 前列腺癌的筛选、早期诊断。60-90%前列腺癌患者血 清PSA升高,手术后明显下降。前列腺良性增生、前 列腺炎可轻度升高,一般<20ug/L。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F-PSA/总PSA比值明显较前列 腺增生患者低,当PSA值为4~20ng/ml时,应用FPSA/总PSA比值来区别癌和增生,F-PSA和PSA联 合检测对诊断前列腺癌更有意义。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第1章概论1.免疫学:2.免疫分子:3.补体:4.临床免疫学:第2章抗原抗体反应5.抗原抗体反应:6.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7.可逆性8.比例性9.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ofequivalence10.最适比optimalratio11.带现象zonephenomenon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12.免疫原immunogen13.半抗原14.免疫佐剂15.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cAb第5章凝集反应16.凝集反应17.直接凝集反应18.间接凝集反应19.明胶凝集试验第6章沉淀反应20.沉淀反应21.絮状沉淀试验22.免疫浊度测定23.凝胶内沉淀试验24.单项扩散试验25.双向扩散试验26.免疫电泳技术27.对流免疫电泳28.火箭免疫电泳29.免疫电泳30.免疫固定电泳第19章补体检测及应用31.补体32.免疫溶血法33.补体结合试验第22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34.感染第23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5.超敏反应36.Ⅰ型超敏反应37.Ⅱ型超敏反应38.Ⅲ型超敏反应39.Ⅳ型超敏反应第24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40.自身耐受41.自身免疫42.自身免疫病43.自身抗体44.抗核抗体第25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45.免疫增殖性疾病46.免疫球蛋白增殖病47.本周蛋白48.血清区带电泳49.免疫电泳50.免疫固定电泳第26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51.免疫缺陷病5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第27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53.肿瘤免疫学54.肿瘤抗原55.肿瘤标志物第28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56.移植57.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58.移植排斥反应59.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60.血清学分型法二、填空题;第1章概论1.推动现代生命科学前进的三架战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2.免疫学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经验时期、免疫学科形成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3.为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免疫系统的三大生理功能分别是: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4.免疫应答的过程主要分为: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效应阶段5.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6.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分别是:经典途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旁路途径;第2章抗原抗体反应7.在抗原抗体反应中,主要的结合力有: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疏水作用力;8.在抗原抗体反应中,主要的特点有: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9.组织细胞或培养细胞可溶性抗原的制备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反复冻融法、超声破碎法、自溶法、酶处理法、表面活性剂处理法任写出二种均可得分;10.在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过程中,可溶性抗原的纯化方法:超速离心法、选择性沉淀法、凝胶过滤法、离子交换层析法、亲和层析法等任写出二种均可得分;11.在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过程中,纯化抗原的鉴定的内容主要有:蛋白含量测定、分子量测定、纯度鉴定、免疫活性鉴定;12.在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过程中,抗血清的鉴定内容有:抗体特异性的鉴定、抗体效价的鉴定、抗体纯度的鉴定、抗体亲合力的鉴定;第5章凝集反应13.在凝集反应中,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主要有:正向间接凝集反应、反向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协同凝集反应;14.抗球蛋白试验,又称Coombs试验,是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方法;第6章沉淀反应15.免疫电泳技术类型主要包括:对流免疫电泳、火箭免疫电泳、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第14章免疫细胞的分离及其表面标志检测技术16.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实验中,对分离介质的基本要求有:对细胞无毒、基本等渗、不溶于血浆或分离物质、有一定密度;17.在淋巴细胞分离过程中,其中的单核细胞去除方法有:贴壁黏附法、吸附柱过滤法、磁铁吸引法、Percoll分层液法; 第15章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技术18.在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技术方面,针对T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有:T细胞增殖试验、 T细胞分泌功能测定、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体内试验;第19章补体检测及应用第22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19.目前公认的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20.在乙肝病毒检测的过程中,主要检测的五项指标有: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21.在先天性感染中,临床上将以上4种病原菌称为“TORCH”,为产前检查的重点项目,分别是:弓形体、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第23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22.根据免疫反应的速度和组织损伤的机制不同,将超敏反应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第 I 型速发型超敏反应、第II 型细胞毒或溶细胞型超敏反应、第III型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第IV 型延缓型或迟发型超敏反应;第24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23.在抗核抗体ANA检测方法中,常见的ANA荧光图形有:周边型核膜性、均质性、斑点性、核仁型、着丝点型;第25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24.在免疫增殖性疾病中,常见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有: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轻链病、良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25.在免疫增殖性疾病中,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常用的免疫检测方法有:血清区带电泳、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本周蛋白的检测;第26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26.在免疫缺陷性疾病中,常见的免疫缺陷病一般特征包括:反复感染、恶性肿瘤、伴发自身免疫病、遗传倾向、多系统病变;27.在免疫缺陷性疾病中,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主要有: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原发性T细胞缺陷病、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病、原发性补体系统缺陷病;28.在免疫缺陷性疾病中,继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主要有:继发性T细胞功能缺陷、继发性低丙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继发性补体缺陷;第27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29.在常见肿瘤标志物中,胚胎抗原类肿瘤标志物主要有:甲胎蛋白、癌胚抗原;30.在常见肿瘤标志物中,酶类肿瘤标志物主要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α-L-岩藻糖苷酶测定AFU;31.在常见肿瘤标志物中,激素类肿瘤标志物主要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降钙素calcitonin, CT;32.在常见肿瘤标志物中,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主要有:β2-微球蛋白β2M 、铁蛋白;第28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33.在移植免疫实验中,排斥反应类型主要包括四种,分别是: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34.常见的组织或器官移植有:肾脏移植、肝脏移植、心脏移植与心肺联合移植、骨髓与其他来源的干细胞移植;三、单项选择题1.免疫应答是一个复杂的连续过程,依次分为哪几个阶段AA. 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效应阶段B. 效应阶段、识别阶段、活化阶段C. 活化阶段、效应阶段、识别阶段D. 活化阶段、识别阶段、效应阶段2.抗原抗体反应形成明显沉淀物的最佳条件为CA. 抗体略多于抗原B. 抗原略多于抗体C. 抗原抗体比例合适D. 抗体显着多于抗原3.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AA. 特异性B. 比例性C. 可逆性D. 阶段性4.弗氏不完全佐剂的组成包括 BA. 液状石蜡、羊毛脂、卡介苗B. 液状石蜡、羊毛脂C. 液状石蜡、卡介苗D. 羊毛脂、卡介苗5.沉淀反应中的钩状效应是因为BA. 抗体过量B. 抗原过量C. pH浓度过高D. pH浓度过低6.细胞活力测定常用的简便方法是BA. 伊红染色B. 台盼蓝染色C. HE染色D. 美蓝染色7.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为CA. <40%B. 40%~50%C. 60%~80%D. 80%8.在CH50试验中,溶血程度和补体含量之间的关系为 BA. 直线B. S形曲线C. 抛物线D. 正态分布曲线9.正常血清中,补体含量最高的是CA. C1B. C2C. C3D. C410.发生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始动环节是 BA. 大分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B. 中等大小分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C. 小分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D. 补体激活11.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NA有多种核型,不正确的是DA. 周边型B. 均质型C. 斑点型或颗粒型D. 原生质型12.血清中检测到M蛋白不提示下列疾病DA. 多发性骨髓瘤B. 巨球蛋白血症C. 重链病或轻链病D. 肾病13.本-周蛋白的本质是BA. 尿中微球蛋白B. 尿中游离的免疫球蛋白轻链C. 尿中游离的白蛋白D. 尿中游离的管型物14.多发性骨髓瘤属于哪种细胞异常CA. T细胞B. B细胞C. 浆细胞D. 单核细胞15.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缺乏,一般应考虑何种病 CA. 轻链病B. 重链病C. 免疫缺陷病D. 免疫增殖病16.切除胸腺的新生动物的淋巴结中缺乏何种细胞 BA. B淋巴细胞B. T淋巴细胞C. 粒细胞D. 巨噬细胞17.沉淀反应中抗体过量的现象称为AA. 前带B. 后带C. 等价带D. 带现象18.弗氏完全佐剂的组成包括AA. 液状石蜡、羊毛脂、卡介苗B. 液状石蜡、羊毛脂C. 液状石蜡、卡介苗D. 羊毛脂、卡介苗19.直接Coombs试验检测的抗体是AA. 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IgGB. 游离的IgGC. 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IgMD. 游离的IgM20.单项扩散试验出现双环的沉淀线是因为DA. 两种抗原B. 两种抗体C. 抗体为多克隆抗体D. 抗原为性质相同的两个组分扩散率不同21.Ficoll液单次密度梯度离心后外周血细胞分布由上至下依次为CA. 单个核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粒细胞、红细胞B. 血小板和血浆、粒细胞、单个核细胞、红细胞C. 血小板和血浆、单个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D. 血小板和血浆、单个核细胞、红细胞、粒细胞22.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后,其形态学特征为BA. 细胞大小由大变小B. 出现核仁1~4个C. 胞浆内空泡逐渐消失D. 细胞伪足消失23.溶血空斑试验用于检测下列何种细胞的功能BA. T细胞B. B细胞C. NK细胞D. 吞噬细胞24.Boyden小室常用于测定 BA. 白细胞吞噬功能B. 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C. 白细胞杀伤功能D. 淋巴细胞抑制功能25.在溶血反应中检测试剂中,加入少量钙、镁离子的目的是CA. 使反应液保持等渗B. 抑制补体的活性C. 有助于补体激活D. 维持反应液的pH值26.乙型肝炎感染后最早出现的病毒标志物是AA. HBsAgB. HBeAgC. HBcAgD. 抗-HBs27.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的条件是CA. 母亲Rh+、胎儿Rh+B. 母亲Rh+、胎儿Rh-C. 母亲Rh-、胎儿Rh+D. 母亲Rh-、胎儿Rh-28.造成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免疫损伤的主要机制是 CA. I超敏反应B. II超敏反应C. III超敏反应D. IV超敏反应29.人类MHC位于第几对染色体上 CA. 第12对染色体短臂B. 第12对染色体长臂C. 第6对染色体短臂D. 第6对染色体长臂30.HLA交叉配型的目的是 BA. 检测供者血清有无抗受者HLA抗体B. 检测受者血清有无抗供者HLA抗体C. 检测供者淋巴细胞表面的HLA抗原D. 检测受者淋巴细胞表面的HLA抗原四、简答题第1章概论1.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主要功能分别是什么2.在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中,现代免疫学检验技术包括哪些方法第2章抗原抗体反应3.抗原抗体反应有哪些影响因素4.什么是标记免疫技术标记免疫技术按检测现象可分为哪些类型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5.常用的细胞破碎方法有哪些6.连接半抗原的载体有哪些制备半抗原性免疫原的方法有哪些7.免疫佐剂有哪些种类其作用机制是什么8.动物采血有哪些方法9.抗血清的鉴定包括哪些内容第5章凝集反应10.什么叫直接凝集反应什么叫间接凝集反应它们之间有何不同11.叙述抗球蛋白试验的类型、特点以及临床应用第6章沉淀反应12.单向扩散试验的概念和应用13.平板法双向免疫扩散试验的概念和应用14.免疫固定电泳的概念及临床应用15.抗原性质分析出现哪三种结果现象结果解释第14章免疫细胞的分离及其表面标志检测技术16.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其分离介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7.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悬液富含淋巴细胞,但又混杂有单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请问去除单核细胞的方法有哪些第15章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技术18.T细胞功能检测内容有哪些19.B细胞功能检测内容有哪些20.NK细胞活性测定方法有哪些21.在检测T细胞的功能时,可选择T细胞增殖试验,请回答其基本原理第19章补体检测及应用22.在补体总活性测定中,一般采用CH50测定法,请说明其基本原理;23.在单个补体成分的测定中,一般采用免疫溶血法,请简述其概念及原理;24.请简述补体结合试验的概念、实验原理及结果解释第22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25.请列出目前公认的肝炎病毒种类26.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志物主要检测指标有哪些27.在临床中,乙肝病毒检测常见的指标俗称:两对半有哪些28.什么叫先天性感染常见的病原菌“TORCH”只要只的是哪些病毒第23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29.试比较Ⅰ~Ⅳ型超敏反应特点30.使用青霉素可能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简述其发病机制; 答:青霉素临床应用时有可能引起的超敏反应类型有:I、II、III、IV型;1I 型超敏反应:指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其发病机制是青霉素本身并无免疫原性,其降解产物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而产生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使用青霉素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2II 型超敏反应:指青霉素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其发病机制是青霉素降解产物能与血细胞膜蛋白或血浆蛋白结合获得免疫原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这种抗体与和药物结合的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作用,引起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III型超敏反应:指使用大剂量青霉素等药物可引起类似血清病样的反应,其发病机制是因为患者体内已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大剂量药物尚未完全排除,两者结合形成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所致;4IV型超敏反应:指青霉素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其发病机制是青霉素小分子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使T细胞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可发生接触性皮炎;31.血清病与血清过敏性休克分属哪型超敏反应比较发病机制;第24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2.自身免疫病都具有哪些共同特性33.什么叫自身抗体,其主要特点有哪些第25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4.在免疫增殖性疾病中,常见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有哪些35.在免疫增殖性疾病中,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常用的免疫检测方法有哪些第26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36.请列出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37.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有哪些38.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有哪些39.什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临床特点及典型特征是什么第27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40.什么叫肿瘤抗原,其产生的可能机制有哪些41.什么叫肿瘤标志物,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具有哪些特性第28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42.什么叫移植排斥反应,根据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免疫损伤机制和组织病理改变,如何进行分类43.常见的组织或器官移植有哪些44.排斥反应的免疫监测包括哪些方面。

免疫组学的研究进展

免疫组学的研究进展

免疫组学的研究进展唐康侯永利王亚珍陈丽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西安 710032)中图分类号R39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484X(2024)01-0185-07[摘要]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等相关领域进展以及人类对免疫系统功能认识的逐步深入,免疫组学从最初解析B细胞受体(BCR)、T细胞受体(TCR)基因序列逐渐发展为解析和绘制宿主免疫系统和抗原的互作关系以及宿主免疫系统应答机制的全景图谱,主要包括抗原表位组学、免疫基因组学、免疫蛋白质组学、抗体组学和免疫信息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基于大量免疫学研究数据建立了ImmPort、VDJdb和IEDB等免疫学数据库,加速了新抗原表位的发现和免疫应答机制等研究。

免疫组学能够揭示免疫系统与疾病的关联,促进新型疫苗和免疫治疗策略开发,将有效推动个体化医疗和精准药物治疗。

近年免疫组与暴露组等的整合以及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对全面理解免疫系统对环境因素的响应和调节机制、解析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免疫组;免疫组学;免疫信息学;人工智能Advances in immunomics researchTANG Kang, HOU Yongli, WANG Yazhen, CHEN Lihua.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Air Force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China[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and bioinformatics, and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immune system,immunomics has evolved from initially deciphering gene sequences of B cell receptor (BCR)and T cell receptor (TCR) to unraveling and mapp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host immune system and antigens, as well as panorama of host immune system response mechanisms, which now encompasses various research areas, such as antigen epitopeomics, immunogenomics, immunopro‐teomics, antibodyomics and immunoinformatics. 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immunological research data, immunological databases such as ImmPort, VDJdb and IEDB have been established to accelerate discovery of new antigen epitopes and study of immune response mechanisms. Immunomics has reveal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mmune system and disease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vac‐cines and immunotherapeutic strategies, and effectively drove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and precision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integration of immunome with exposome and fusion it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ing immune system's response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s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as well as decipher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disease occurrence and progression.[Key words]Immunome;Immunomics;Immunoinformatics;Artificial intelligence免疫组(immunome)是宿主免疫系统与抗原的互作关系以及宿主免疫系统应答机制的全景图谱,包括免疫系统的识别对象、识别受体以及参与免疫应答过程的其他分子[1-3]。

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综合提升模拟卷和答案

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综合提升模拟卷和答案

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综合提升模拟卷和答案单选题(共20题)1. 对HBcAg,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存在于Dane颗粒的内部B.具有较强抗原性C.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D.相应抗体具有保护作用E.可在感染肝细胞膜上表达【答案】 D2. 急淋白血病原始细胞糖原(PAS)染色一般为()。

A.阴性B.细颗粒状阳性C.均匀红色阳性反应D.粗颗粒状活红色块状阳性E.细颗粒弥散分布【答案】 D3. 早期血型的定义是()。

A.指红细胞表面抗原的差异B.指血小板表面抗原的差异C.指白细胞表面抗原的差异D.指抗原抗体系统的遗传特性E.指A和B抗原的共同抗体结构【答案】 A4.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因为胞质中含有A.核糖体变性聚集颗粒B.脂蛋白C.核糖核酸D.线粒体E.DNA【答案】 A5. 关于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下列概念不正确的是()A.其活性随粒细胞的成熟而增强B.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幼红细胞均呈阴性C.单核细胞为阴性,个别呈弱阳性D.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始细胞多呈阳性E.原粒细胞为阴性反应或阳性反应,自早幼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为阳性反应【答案】 A6. 不属于血糖正常性糖尿的是()。

A.库欣综合症所致糖尿B.家族性糖尿C.新生儿糖尿D.妊娠期糖尿E.哺乳期糖尿【答案】 A7. 关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白细胞高、脾大为突出特征B.90%以上可查到Ph染色体C.NAP积分最低D.急变期仍然按慢性期治疗E.嗜酸、嗜碱性粒细胞易见【答案】 D8. 细胞内胆红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A.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B.结合胆红素C.未结合胆红素D.胆红素-Y蛋白E.胆绿素【答案】 D9. 关于毛细血管采血法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耳垂采血时用强力挤压,取挤出的第一滴血液进行检查B.耳垂血较静脉血的测定值低C.用指端毛细血管血测定血红蛋白和白细胞计数结果比较恒定D.婴幼儿首先的采血部位是耳垂E.耳垂血结果较手指血稳定【答案】 C10. 下列关于血清(浆)性激素测定,错误的是A.性激素分泌每日中分泌有一定波动,为便于比较,一般均在晨8时取血B.大多采用免疫化学法测定C.大多测定的是包括游离和结合部分的总浓度D.单次测定结果就可真实反映性腺的内分泌功能E.对其测定结果,应根据病人的发育阶段、生育期女性取样日处于月经周期的阶段进行评价【答案】 D11. 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被认为是A.细胞脂肪变性B.糖原颗粒变性C.染色不佳D.胞质溶解E.内质网变性【答案】 A12. 患者,女性,20岁。

乙肝核心抗原的检测与应用

乙肝核心抗原的检测与应用

1.2免疫反应
采用治疗性疫苗打破宿主对HBV的免疫耐受状态来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是一新的 有效途径。HBV核心抗原区AA1-AA151段含有多个不 连续的抗原表位,对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 细胞免疫均具有重要作用。Kuhober和Geissier et al作了 HBcAg DNA疫苗肌内注射法免疫小鼠的初步观察。该 DNA疫苗具有良好的细胞免疫原性,确可刺激宿主产生 较强的CTL反应。这一结果为我们进一步探索该DNA疫 苗在治疗主要因机体CTL功能低下所致HBV慢性持续感 染方面的应用前景奠定了初步的实验研究基础。
乙肝核心抗原的检测与应 用
摘要
HBcAg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是HBV的结构蛋白 即病毒核壳蛋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病理意义, HBcAg由HBV基因组的C开放读码区(ORF)编码,具有 高度免疫原性,对HBcAg的免疫应答在病毒清除中有重要 作用。血清HBcAg阳性可提供肝内HBV合成的信息,是病 毒存在的直接标志,HBcAg感染的肝细胞是细胞免疫效应 攻击的靶细胞,肝细胞溶解后HBcAg可直接释放入血,故 能直接反映肝细胞损害和病情进展的程度。检测肝组织 HBcAg有助于确定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和评估肝细胞坏死 炎性活动的程度及病变发展的趋向,推测慢性乙型肝炎的 预后。血清和肝组织HBcAg检测具有多种实用价值,值得 推荐。
1.1一般特性
HBcAg可在受染的肝细胞核中查到,但它 主要在胞质中产生,由胞核定位序列(nuclear localization sequences,NLS)介导HBcAg进人 细胞核中。胞核定位序列位于HBcAg的羧基末 端区(C端区)第145-156位和第172-183位的氨 基酸序列,具有与细胞核特异性结合,并将与 之相连的蛋白或DNA转运到细胞核中的功能。

微免名解

微免名解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2.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诱生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的性能。

3.半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

1、什么是TD—Ag?什么是TI—Ag?它们引起免疫应答有何特点?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指需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

其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为:①不仅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也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②产生的抗体以IgG为主,也可产生其他类别抗体;③可产生免疫记忆。

TI—Ag:即胸腺非依赖性抗原,指不需T细胞辅助,可单独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

其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为:①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②只产生IgM类抗体;③无免疫记忆。

④只诱导未成熟B细胞活化。

1.Dane颗粒结构完整的、有感染性的HBV,存在于HBV感染者的血液,由Dane在1970年首次用免疫电镜观察到,故以其名命名。

2.HbsAg 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存在于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及管形颗粒的表面。

检测HBsAg是诊断HBV感染的主要指标。

因HBsAg具免疫原性,其相应抗体具有中和作用,故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成分。

3.HBcAg 即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为内衣壳的成分,因其外被HBsAg覆盖,故在血液中不易被检测到,但可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表面,是免疫细胞识别和攻击的主要靶抗原,其相应抗体无保护作用,可作为HBV感染的诊断指标之一。

4.HBeAg 即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是由前C基因和C基因编码的可溶性抗原,仅见于HBsAg阳性的血清,其消长与Dane颗粒及DNA多聚酶的消长一致,故其阳性是HBV复制及血液具有传染性的指标。

其相应抗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主要肝炎病毒有: HAV、 HBV 、 HCV 、 HDV 、 HEV 。

不同免疫检验法在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检验中的应用分析

不同免疫检验法在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检验中的应用分析

不同免疫检验法在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检验中的应用分析摘要:乙肝病毒具有极高的感染率,治疗不及时会发展为肝炎及其他疾病,同时是肝癌的危险因素,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

由于乙肝病毒的特殊性,患者可能出现反复感染的情况,在早期的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未有明显的临床表现,要想提高疗效,就要尽早治疗,而要想尽早治疗,就要尽早诊断。

目前,针对乙肝病毒感染的检测指标为多项血清标志物,不仅可以用免疫荧光法进行检验,还可以使用化学发光法,或是酶联免疫法,本文便重点对不同免疫检验法效果做了分析。

关键词:不同免疫检验法;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检验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患者肝细胞病变,但病毒不断的复制、长期的存在,导致肝细胞膜上呈现抗原表达,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需要仔细辨认,进而出现一系列反应[1]。

对于免疫功能健康的人群,当免疫系统被激活之后,可以有效识别乙肝病毒,通过攻击已经感染病毒的细胞,将病毒清除,患者表现为急性乙肝;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病毒可以被清除,但并不彻底,进而表现为肝细胞被反复攻击,形成了慢性乙肝;另有部分人群,其免疫功能正处于耐受状态,机体无法识别病毒,也不会攻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仅表现为携带病毒[2]。

但无论患者处于哪一种状态,都可以通过对血清标志物的免疫检验来确定。

一、常见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主要包括3对抗原抗体系统,但实际上有一种很难检测出来,即核心抗原HBcAg,为此其他的标志物也统称为“两对半”,这也是最为常用、普及最广的指标。

以下五种中只要有一种检测结果为阳性,就可说明受检者乙肝病毒感染。

(一)HBsAgHBsAg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其抗原性非常复杂,若从血清中检测出HBsAg,可考虑早期乙肝,可能恢复正常,也可能持续存在,这是因为肝细胞仍然具备复制HBsAg的能力。

那些无明显临床表现但血中存在HBsAg的人群,便是病毒的携带者,可能几年、几十年乃至终身都无临床表现,部分则在机体平衡环境被打破的情况下发展为急性或慢性肝炎[3]。

乙肝治疗最新指南PPT课件

乙肝治疗最新指南PPT课件
20
五、临床诊断
㈣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 血 清 HBsAg 阴 性 , 但 血 清 和 ( 或 ) 肝 组 织 中 HBV DNA 阳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患者可伴 有血清抗-HBs、抗-HBe和(或)抗-HBc阳性
- 另 约 2 0 % 隐 匿 性 慢 性 乙 型 肝 炎 患 者 除 HBV DNA 阳 性 外,其余HBV血清学标志均为阴性
或 抗 - HBs 水 平 不 详 , 应 立 即 注 射 HBIG200-400IU,
并 同 时 在 不 同 部 位 接 种 第 1 针 乙 肝 疫 苗 2 0 g, 于 1 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针和3针乙肝疫苗各20g
15
四、预防
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 医务人员诊断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时,应按照传 染病防治法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报告 - 对 慢 性 HBV 携 带 者 及 HBsAg 携 带 者 , 除 不 能 献 血 和 国家法律规定不能从事的特殊职业(如服兵役等) 以外,可照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但要加强随访 - 乙肝患者和携带者的传染性,主要取决于血液中 HBV DNA水平,与血清ALT/AST或胆红素水平无关
11/10/2023
5
一、病原学
HBV含4个部分重叠的开放读码框(ORF),即:前S/S区、前 C/C区、P区和X区
前C区和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的变异可产生HBeAg阴性变异 株
P基因变异主要见于POL/RT基因片段。在LAM治疗中,最常 见的是YMDD变异为YIDD或YVDD
S基因变异可导致隐匿性HBV感染,HBsAg阴性
5-10% 25-30%
慢性乙肝
5年 12-25%
肝硬化
5年 6-15%

常见病毒 肝炎病毒

常见病毒 肝炎病毒
第七章 常见病毒
目录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第二节 肠道病毒 第三节 肝炎病毒 第四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第五节 其他病毒
第三节 肝炎病毒
学习目标
掌握
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 性、毒的抗原组成及相应的抗体种类。 其他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 的病原体。目前公认的肝炎病毒 有5种:即HAV、HBV、HCV、HDV、 HEV等。
分类 微小RNA 嗜肝DNA 黄病毒科 卫星 嵌杯状
归属 病毒科 病毒科
病毒科 病毒科
核酸 RNA DNA RNA
类型
RNA RNA
小结
• 肝炎病毒是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其中 HAV 和HEV经消化道传播,而HBV、 HCV、HDV 主要经输血、注射等途径传 播。肝炎病毒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是肝细 胞损伤的主要原因。目前危害最大的是乙 型肝炎病毒,诊断 HBV 感染最常用的方法 是抗原抗体系统检测,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 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HCV是输血后肝 炎最重要的病原体,目前尚无疫苗可用。
+ - + - + “大三阳”,急性
或慢性乙肝
+ - - + +“小三阳”,趋于恢复
- +- + +
乙肝恢复期
- +- - -
有免疫力
3、抵抗力:
很强,对温度、干燥、紫外线 均有耐受性。100℃ 10分钟、0.5﹪ 过氧乙酸、3﹪漂白粉、5﹪次氯酸 钠、环氧乙烷均可灭活HBV。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通过输血,血制品传播。
4.与乙肝病毒共同或重叠感染,常导致病情恶化。
戊型肝炎病毒(HEV)
1.球状,32-34nm,单股RNA,无包膜。
2.经胃肠道途径感染,可引起爆发型流行, 临床表现与甲肝相似,病情较重,病死率高, 极少转为慢性。

HCV多中和抗原表位嵌合病毒样颗粒免疫获得血清内中和抗体评价

HCV多中和抗原表位嵌合病毒样颗粒免疫获得血清内中和抗体评价

HCV多中和抗原表位嵌合病毒样颗粒免疫获得血清内中和抗体评价王晓岩;张海;雷迎峰;林芳;崔颖;李斌;张惠中;韦三华【期刊名称】《中国免疫学杂志》【年(卷),期】2017(033)005【摘要】目的:纯化的HCV多中和抗原表位及HCV包膜蛋白E2嵌合的HBV S抗原病毒样颗粒免疫新西兰兔,测定免疫血清内的中和抗体.分析中和抗体对HCVpp 感染Huh7.5的中和作用.方法:纯化的HCV多中和抗原表位及包膜蛋白E2嵌合的HBV S抗原病毒样颗粒(VLPs-MEpS、VLPs-E2S)10 μg皮下接种新西兰兔,间隔2周共免疫3次,采集不同时间免疫兔血清,ELISA方法测定血清内的抗体,PBS组作为对照;制备1b型HCVpp,观察血清抗体对HCVpp感染Huh7.5的中和作用,对免疫血清保护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免疫后血清中产生一定水平的中和抗体,血清中和抗体测定VLPs-MEpS明显高于VLPs-E2S(P<0.05).VLPs-MEpS与VLPs-E2S组均显著高于对照PBS组(P<0.01).对HCVpp抑制作用,VLPs-MEpS高于VLPs-E2S 组(P<0.05),最高中和率可达61.49%,二者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嵌合病毒样颗粒免疫新西兰兔后产生一定水平中和抗体,该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为研发中和抗体表位疫苗奠定基础.【总页数】6页(P707-711,720)【作者】王晓岩;张海;雷迎峰;林芳;崔颖;李斌;张惠中;韦三华【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临床实验与检验科,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临床实验与检验科,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临床实验与检验科,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临床实验与检验科,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临床实验与检验科,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临床实验与检验科,西安71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3.21【相关文献】1.表达轮状病毒SA11株Vp4的抗原表位诱导病毒中和抗体生成 [J], 陈元鼎;刘名英;邹永健2.嵌合新抗原Adpgk的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病毒样颗粒的构建及表达 [J], 赵振伯; 杨怡姝; 马洪涛; 盛望3.人乳头瘤病毒16型表位嵌合病毒样颗粒的构建及免疫原性研究 [J], 郭健;张力;陈力源;李玉华;杨皓杰;田一凡;朱洁;刘微4.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不同区域嵌合丙型肝炎病毒中和抗原表位病毒样颗粒实验研究 [J], 舒放;王海峰;薛飞肖;吕海港5.携带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1抗原表位的乙肝核心抗原病毒样颗粒的构建与鉴定[J], 刘如月;范京惠;刘涛;苑军辉;李清艳;翟向和;左玉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乙肝两对半PPT课件

乙肝两对半PPT课件

前S蛋白/抗前S蛋白:前S:出现在急性HBV感染的最早期,在
HBsAg消失之前消失,是病毒清除的最早迹象。抗前S是最早出现的抗 体,前S抗体参与病毒清除机制。最早出现抗前S,可能是病毒将清 除最早标志物。在暴发性肝炎,出现抗前S可能预示垂危中的生机。
HBV的抗原抗体系统HBcAg和抗HBc1
HBcAg:是病毒核壳的结构蛋白,包裹在病毒的核心中,不
Dane’s 颗粒 小球形颗粒 管形颗粒
乙肝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乙肝病毒对人的肝脏“情有独 衷”,在生物学上它是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家族中 的一员。这个家族中的病毒成员在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身上也都有 发现,它们的结构、基因序列和复制策略都非常相似,但是它们 之间却不会互相交叉。
核心颗粒的表面才是病毒真正的衣壳,由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 (HBcAg)组成。HBeAg为HBcAg的可溶性成份,两者约有75%的 氨基酸序列相同,但二级结构不同,各有特异的抗原决定族。临 床上在血液中只检测其可溶性成份。而HBcAg在肝细胞内更容易 被检测到。Dane颗粒中的中心部位就是环状并且有缺口的DNA双 链和依附在上面的DNA聚合酶。
园形颗粒和管形颗粒是HBsAg的空壳,而Dane颗粒中存在乙肝病 毒核酸(即DNA)。 Dane颗粒是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呈球形,Dane颗粒直 径只有42纳米,乙肝病毒有包膜和核心两个部分,外壳厚7—8纳 米,就是HBsAg(乙肝表面抗原)。核心颗粒直径28纳米,呈二 十面体立体对称。



HBV的抗原抗体系统HBsAg和抗HBs2
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出现在急性感染的后期(约半数在
HBsAg(-)后数月才可检出。6-12个月后逐步达到高峰,持续多 年后逐步下降。部分人终身不产生抗HB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 因连接 于 HB A 的 1 7 的 3 端 ,再 cg ~1
将 H c g的 8 ~ 4 BA 8 14位 氨基 酸 的基 因片断 连接 于 Ap 的基 因 的 3 ,构 建重 组质 粒 p C c C 端 U /— p A ,将 重 组 基 因亚克 隆 于原核 表达 载体 p T2 a+ 中,构建表 达质 粒 p T . c E .8 ( ) E /c Ap 。异丙 基 . D. 代 吡喃半乳 糖 p. 硫
F NG G in I u J NGWe i I N h a WA unig Y NG G agi E aeg, N H iWA i Q A Y u NGQ. yn 2 A un x o f J x i , a , a
Dpr et H m n nt y n io m r lyS ol Mei e ini t g n e i X' 6; e t no u a a m d s/ b og c oo d ij ’ ] o n i rt i 70 1 am f A o a H tE y o, h f e a a o U vs , a 10 nX y n 2X’ ugag ie nl y op n X’ 2, h a . in aun o c o g m a , in 105C i ) aH B th o C y a 70 n

M e ho : t ds Theg nefa m e tH Bc8l sa lfe y e r g n 8 4 wa mp ii db PCR n u l ne o p 4 a d s bco d t UC 9. 1 The

snht , obes adAplgn aisr ddwnt a f c7i G ME / 1 fr ytei d ul—rn 1 ee sne e o sem o ll p E X c . t c t _ 5 w t r HB _ n Ae r tco zme i so,ll p asle c_ id gh cm m n n A IC ertne y g tnC7A 1 spcdo sii n d ei _— s i tHBRl e i eeo b atee — sj w 8 y ln t r g c ' h tee Sud ndn p -8() eui oe C 5 、xr e a f me tagn A b oe t TZa+.h s n rtn(A1C epesdnter s r d W s io E 1 f op i s i h tn o
(. 安交通 大学 医学 院人体 解剖 与组织 胚胎 学系 ,西安 7 0 6 ;2 西安华 广生 物工程 公 司 ,西安 7 0 2 ) 1西 10 1 . 1 0 5
【 摘要 】 目的 : 原核表达并纯化含 p一 淀粉样 肽 ( a y i ppieAB) p—m l d e t , 氨基段 1 肽 ( 15 o d 5 AB -)和删 除 ce 1 /l
样 颗粒。昆明小 鼠经 C 5 A1C免疫 5次后 ,其血清 中抗 一 AB抗体 的滴度可达 110 0 : 0 ,且检测不到抗 一 B 抗体 。 0 H c
结 论 :原 核 表 达 制 备 的 含 Ap¨ 和 H c g 融合 蛋 白 C 1 C,可形 成病 毒 样 颗 粒 ,有 较 强 的 免 疫原 性 。 BA 的 A5 【 关键词 】 p一 淀粉 样肽 ( ) B A ;融 合蛋 白 ;病 毒样 颗粒 ;基 因工程 疫苗 Ap ;H c g
DO11 .9 9 jsn1 7 .3 72 1 .30 4 :03 6 /.s .6 27 4 .0 20 .1 i
Pr ar o i xpr s i ok y tc e e son and i m unog m eni iy o ct f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 ec i r c o t iigAfI h hme i HB Agc n ann t s c .


2 3h:wc rtlx - 呲 ( t/w stx一 n )t w. ;p b e p … h:y t / I
含 A8 的嵌 合型 HB A c g颗 粒 抗 原 的 制备 及 其 免疫原 性 分 析
冯 改 丰 ,靳 辉 ,王唯 析 ,钱 亦 华 ,王 全 颖 ,杨 广 笑
Obet e oc n t c a eo ia t rkroi x rsinpami E /c / C a d jci :T o sr t cmbn n o ay t e pes l dp T — 35 , n v u r p c o s A 一 1
e au t h v laet ei mmu o e ii f t n o e so r ti se p e s di c l n g n ct o is c d df i np o en a x r se E. i y e u n o
苷 ( o rp lp— .- iglc p rn s eZT ) 导 、S — G i po y s D 1t o a t yaoi ,V G 诱 h ao d DSP E和 考 马斯 亮 蓝 染 色 检 测 重 组基 因 的 表 达 。表 A 达 的融 合 蛋 白 ( 名 为 C 5 ) 化 后 ,透 射 电镜 观 察 病 毒 样 颗 粒 的 形 成 。 以病 毒 颗 粒 抗 原 C 5 命 A1 C 纯 A1C腹 腔 注 射 免 疫 昆 明小 鼠 ,间 接 E IA法 检 测 小 鼠血 清 中抗 一 抗 体 的滴 度 。 结 果 :经 酶 切 鉴 定 、D A序 列 测 定 证 实 , LS AB N 目的基 因重 组 于 表 达 质 粒 之 中 ,与理 论设 计 相 符 。 诱 导 表 达 后 ,在 细菌 裂 解液 的 上清 和沉 淀 中 均 可 见 表 达 蛋 白 C 1 C, 以沉 淀 中 为 多 ,约 占细 菌 沉 淀 总 蛋 白 的 4 %。 电镜 下 可 见 纯 化 后 的 C 5 A5 0 A1C形 成 直 径 约 3 m 的 病 毒 0n
表 位 的截 断 型 HB A 的 融 合 蛋 白 ,观 察 其 形 成 的 病 毒样 颗 粒 ,检 测 其 免 疫 原 性 ,为 阿尔 茨 海 默病 ( l e r cg Az i ’ h me s
dsaeA 基 因工程 疫苗 的研 究提供 基础 。方 法 :将合 成 的 Ap i s, D)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