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
农村《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存在的五大问题及对策
农村《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存在的五大问题及对策童海斌《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鼓励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历史与社会》七-九年级每一个单元后都有一课综合探究活动课,以八年级(上)我们传承的文明为例,我们来看了解一下几个探究题目:1、史前时代—保护我们身边的传统。
2、文明的起源—感悟沧桑巨变。
3、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
4、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
这些探究内容显然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均是对前面几课教学内容很好的延伸,很有探究的价值。
那么教师如何去上好一堂成功的综合探究活动课,让学生最大程度地获得积极、愉快、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当中有没有问题和困惑?有没有经验和教训?答案是肯定的。
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认为问题和困惑主要集中在五大方面。
问题一:综合探究课教师事先根本不布置,也不发动学生,把此课当成一堂新授课。
学生在课堂没有探究、体验和实践的机会,更没有如课标所言:“让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问题二:事先虽有布置却是“0”指导。
教师不和学生一起拟定探究的子课题,不对学生课外的探究内容、方式方法作好预先必要有效的指导工作,任凭学生漫无边际的探究或形式上的“作秀”,探究自然是“0”收益。
问题三:农村的学校条件、学生的家庭条件等“软件”环境十分有限,课程资源极为缺乏,学生课外探究是“巧妇难以无米之饮”。
问题四:综合探究课学生主体凸显不明显,教师课堂设计缺乏艺术性和驾驭能力,未能从生活情景上入手去打动学生,学生成果汇报如“蜻蜓点水”,流于形成。
教师既不挖掘,也不总结,综合探究课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问题五:综合探究的主题虽已确定,但是教学中教师对探究内容的把握缺乏灵活性和敏锐性,地方性课程资源形成意识较弱。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探究式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导分 寸 , 以使学生真正从探 究 中有所收 获 , 使学生 的探究实践 得 以不 断深入 和提高 。正如德 国教 育家第斯多惠所说 :教学 “
村 里 的长 者 , 发 表 自己 的 观点 , 开 辩 论 。最 终 得 出结 论 : 并 展 家
学生学 习方法 的习得 、情感 的体 验 、 自我 发展 能力的提 高、 实践 能力和创新 思维 的形 成 , 都离不 开探究 过程 , 并不 但 是所有的教学 内容都要课 堂探究才能 获得 。在教学 中如果每 堂课都设计大量的探究环节 ,就会导致耗 时过多而无 法完成
2 1 年 5月 0 1
总第 20 1期
教 学实践
初中《 历史与社会》 课
探究式学 习存在 的 问题 及对 策
余 月琴
( 杭州市安吉路 实验 学校 , 浙江 《 历史 与社会》 课堂教 学 中的探究式 学 习是 指 , 生 围绕 学
一
杭州
300 ) 10 6
历史 知识 , 在对问题的探讨中提升学习的能力 。
在 于学 生能领悟探究 的方法 , 自主的构建 知识 。 例 如 , 于“ 对 小杜 的家 乡该 怎么办 ?” 的探究 , 向学 生抛 可 出这样 的问题 :请大家用 医生的诊断方法 , “ 以环保 者的眼光 , 写 一份诊 断书 , 断对象 是小杜 的家 乡 , 诊 要求有 病因 、 病症 、 诊 断 和处方 。” 通过诊断书这一载体 , 给学 生留出思维 的空 白点 , 有效激发学 生的思维积极性 ,让 学生 以小组探 究的形式展开 讨论 并完成诊 断书 , 促使 学生在进 行知识 “ 白” 补 的过 程 中主 动地建构知识 。教师在学 生的学 习活动 中, 要指导他们 掌握基 本 的思考方法 和技巧 , 分析 问题 须言之有 理 、 之有据 ; 如 言 引 导他 们学会倾 听和表 达 , 使之能够 明辨是 非 、 开拓 思路 ; 以 要 培养学 生发 现问题 、 出问题 、 决问题 的能力 作为贯穿探究 提 解 学 习活动始终 的目标 。反 之 , 如果教师长期不去培养学生 的这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中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新课程下历史科教学中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我们课题组的同仁在经过了跨时四年的潜心研究和探索,理论结合教学实际,终于完成了本课题的研究,以下便是我们课题组老师的研究成果:第一部分:课时不足,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高中新课程教学已在我省普遍实施,这给中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要求,历史新课程的目标要求统一“知识与水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动学生全面发展;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即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综合水平的全面发展,赋予学生发展的潜力。
但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的困难及困惑,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直接影响教改的效果。
一、教改中面临的困难及困惑1、课时明显不足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是传统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师生平等交往,教学互动,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气氛。
但因为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一些能够通过教材知识展开的内容也往往因为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
过多过于繁杂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
2、学生的实际历史知识水平与新课程的要求差别较大新教材是在初中历史教材的基础上的提升并拓宽加深,这就要求高一学生有很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但实际情况是绝绝大部分学生的初中历史知识是一片空白,在初中历史课开得极不正常。
在讲古代政治制度史时,绝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古代的朝代的演变都不清楚,以至于在教学中不得不实行补充,还有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影响等,往往一带而过,如专题二中列强对中国的几次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学生对几次侵略战争的概况都不太清楚,对条约内容中的一些概念也有不理解,如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这往往都需要老师实行解释。
还有一些思考题,难度较大,甚至超过高考题的难度,靠学生有限的知识很理解,如果讲解又要花费很多时间,课后让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往往又不切实际。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与思考
但也遗憾地看 到:尽管 《 全E l 制义务教育 历 史与社会课程 标准 ( 实验稿 )》 ( 以下简称 《 标准 》 )所倡导 的理念反 映了时代的要求 和 课 程 改 革 的 总 趋 势 ,已逐 步 得 到 教 育 工 作 者 的普 遍 认 同 ,但 相 对 于课 堂 教 学 的 具 体 实 践来说 , 一些 先 进 的理 念 还 过于 抽 象 和概 括 , 许 多教师在教学实践 中遇到 了一 系列具体 的 问题 ,产生了种种 困惑 ,其 中比较集 中的是
的过程。历史与社会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 生 我们首先 应该 转变 《 历史与社会 》课 堂教学 的生 活 实 际 ,从 学 生 的生 活 经 验 和 已有 知 识 评 价 的 基 本 思 路 ,从 “ 以教 论 学 ” 到 “ 以 学 出发 ,创 设 各 种 情 境 ,为 学 生 提 供 从 事 历 史 论 教 ” 。关 注 学 生 在 课 堂教 学 中 的 表 现 应 成 与社 会 活 动 的 机会 ,激 发 对 历史 与 社会 的 兴 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除了关注他们 趣 , 以及 学 好 历 史 与 社 会 的愿 望 。为 此 ,广 的 知 识 技 能 目标 的 达 成 以外 ,还 应 关 注 他 们 大 教 师 都 非 常 重 视 创 设 情 境 ,力 求 为 学 生 提 在 课 堂 上 师 生 互 动 、 自主 学 习 、同 伴 合 作 中 供 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历史与社会教学究竟 的行 为 表 现 、参 与 热 情 、情 感 体 验 和 探 究 、 需 要 怎 样 的情 境 ? 教 学 情 境 与 生 活情 境 、 问 思考 的过程等 等,即关注学 生是 怎么学的。 题情境的关 系如何?创设情境需遵循什 么原 通 过 了 解 学生 在 历 史 与社 会 课 堂 上如 何 讨 论 、 则 ?需 注 意 哪些 问题 ? 如何 交流、如何合 作、如何 思考、如何 获得 3什 么情 况 下 需要 小 组合 作 学 习? 怎样 结论 及 其 过 程 等 等 学 生 的 行 为 表 现 ,评 价 历 组 织 小组合 作 学 习 史 与 社 会 课 堂 教 学 的 成 败 ,既 关 注 教 师 的行 《 标 准 》强 调 :有 效 的历 史 与社 会 学 习 为 ,也 关 注教 师 如何 促 进学 生 的学 习 . 活动 不 能单 纯 地依 赖 模仿 与 记忆 , 动 手 实践 、 2 . 历 史 与社 会 课 堂教 学设 计 :由从 教 材 自主 探 索 与 合 作 交 流 是 学 生 学 习历 史 与 社 会 出发 转化 为从 学 生 出发 的 重 要 方 式 。为 此 ,一 些 教 师 开 始 把 《 历 史 从 关 注 教师 的 “ 教 ”至 关注学生的 “ 学 ”, 与 社 会 》小 组 合 作 学 习 引进 了课 堂 。 面对 班 这 一 课 堂教 学 评 价 视 角 的 转 变 直 接 给 教 师 的 级授课制 的形式, 《 历史与社会 》小组合作 教 学 行 为 带 来 了 巨 大 的 冲 击 。 仅 就 教 师 的一 学 习确实有 它的优势,但在什 么情况下 需要 系 列 教 学 基 本 工 作 而 言 ,备 课 作 为 教 学 活 动 小 组 台作 学 习 ?该 怎样 组 织 小 组 合 作 学 习 ? 的 准 备 阶 段 ,起 着 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是 “ 优 在 班级中如何有效地组织 《 历史与社会 》小 组合作学习?还 是许多教师感到非常 困惑的
【刍谈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初中历史与社会
【刍谈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初中历史与社会一、《历史与社会》课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现象新课标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在初中开设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社会历史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知目标的综合《历史与社会》课不仅有利于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有利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也说明了《历史与社会》课在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中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现实的农村推进《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并没有实质性进展,人们还未从诸多困惑中解脱出来,该学科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情况仍相当严重。
1.办学指导思想跟不上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形势由于农村初中办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当前农村初中最大的弊端就是被卷进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漩涡。
培养出来的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地理知识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观察分析当前的社会生活的能力不强。
尽管我们素质教育呼声颇高,实际上并没有摆脱升学考试这个指挥棒的束缚。
某些初中始终把考上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的人数作为学校在素质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以致农村中学也只有依据跨进高一级学校人数为标准,确保生源,有的甚至不择手段片面追求升学率。
人们对《历史与社会》课在整个素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有人认为该课教学好坏,不会妨碍学生升学,也不会影响学校声誉,而升学率却是极为重要的,从而造成人的畸形发展。
这种违背教育规律、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校教育偏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其所带来危害是严重的。
2.《历史与社会》课教材实用性和系统性存在着不足《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核心主题应注重的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由于矿产资源大量开发,人口递增,由此产生人口、粮食、资源、环境问题。
而人类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已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这也是走向社会的初中毕业生所必须了解的,这对《历史与社会》课作为中学一门综合性的基础课,在知识结构、内容安排上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学以致用。
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历史意识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一、缺乏学科内涵的教学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对于历史教学的兴趣和认识都比较薄弱。
这主要是因为教学过程中缺乏学科的内涵性,过多的强调记忆和死记硬背。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大量的历史知识,而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改进方法:1.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过程。
通过互动交流,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
通过思辨性的讨论,学生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更深入的解读和理解。
二、教材内容单一化现行的历史教材内容主要是国家层面的历史,对于地方性历史或者其他国家历史的介绍相对较少。
这导致学生的历史视野比较狭窄,缺乏对多元文化的了解。
改进方法:1. 拓宽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将其他国家的历史事件纳入教学内容。
通过比较和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
2. 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地方历史考察,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地方历史案例,增强学生对本地区历史的认知。
三、缺乏历史艺术欣赏教学历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历史事件的讲解,忽略了对历史文物和历史艺术作品的欣赏教学。
改进方法:1. 历史文物展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或者通过PPT、图片等方式展示历史文物和艺术作品,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2. 制作历史艺术作品: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参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四、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目前,历史教学的评价方式主要以书面考试为主,缺乏多样性和主动性。
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
改进方法:1. 综合评价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和课堂作业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新课改下历史与社会课程面临问题及其对策
新课改下历史与社会课程面临问题及其对策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的综合课程。
随着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这门课程的新教学改革已全面铺开。
新课程标准与前几次课程标准相比,最主要在教育理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
它打破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注重师生的交流,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情感体验,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改的过程中也遇到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前进。
其主要体现在受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制约,教师自身因素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不合理的学习评价给教学改革带来的困难等。
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在新课改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整体的调查、分析,提出较为客观的结论和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当前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实施现状的分析后发现其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受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制约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课时安排较为紧张,教学时间不够,学生自主探究时间的收放较难。
一些教师对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时间,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感到难以把握。
因为课时紧,如果严格按照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课时安排上课,就几乎没有时间讲解作业和开展探究活动,更不可能安排学生开展课外的研究性学习了。
加上学生、家长对这门功课的偏见和忽视,学生不可能在课外花很多的时间来学习它,因此也就无法使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得到实现。
新课程教材的文字减少,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必须补充不少资料,但目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还较为缺乏。
造成课程资源匮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个:第一,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教学的正常需要。
第二,教师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动力和意识。
有些教师备课时,仅在网络上搜索几个课件,进行简单组合或拼接就去应付课堂教学;有的教师移植网络上的优质课、公开课的教案、课件,但用起来效果并不理想;有些教师面对繁杂的教学内容,不知该如何取舍。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困境与对策选择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困境与对策选择发表时间:2016-03-31T10:16:30.030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2月总第195期作者:孙玉珍[导读]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它所具有的综合性、人文性、创新性等特征,为当代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黄丽洁浙江省瑞安市滨江中学325200《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它所具有的综合性、人文性、创新性等特征,为当代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历史与社会课以情感、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在这种新形势下,摒弃旧的教育观念,让历史与社会课堂脱掉枯燥、乏味、说教式的帽子努力向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这一目标迈进,成为我们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程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特点也给它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带来了相应的难度。
那么如何破解《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困境,本文试从现代教学手段入手,破解《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困境,谈谈我教学中的实践。
一、《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困境1.教师的知识结构还不能有效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
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育知识。
当前,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才能适应新角色要求。
2.教师获取各种教学资源的途径还有待拓宽通过对当前《历史与社会》课改革的实践,我深切地感受到,要使《历史与社会》这一课程变得生动有趣,变成学生爱学、爱思考的课程,必须要借助大量具体生动的事例,借助各种资源,如博物馆、名胜古迹等来加以开展。
但是这些资源的获取远不是仅仅通过《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和学校本身的努力就能解决的。
3.理解、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很容易导致评价的不可通约性《历史与社会》课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既要求教师评价,也要求学生自我评价,还要求家长评价等,这样,评价的主体也多样化了。
《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的反思
《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的反思《历史与社会》是对学生实施公民教育的一门全新的综合文科课程。
它突出了综合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学习方式。
作为初中阶段新开设的一门综合文科课程,融合了历史、地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和实践过程,重视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有高素质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不断地学习,紧跟时代,更新知识,更要转变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观念,有一种向学生学习的勇气。
而一些地方在实施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改革时却存在问题,笔者通过对本市师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总认为《历史与社会》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或实施新课程中考改革后实行等级制而没有具体的分数,由此学校领导就安排一些非历史、地理、政治专业的教师(通过调查约占40%)或者可以说主科教不好的教师授课;二是教师专业素养不够,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教师在授课时有些问题解答模糊的占35%”。
在这种情况下,要怎样进一步实施《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呢?下面,笔者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高等师范教育要调整培养方式,侧重学科综合《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文科课程,它不是过去教材的改版或重组,它反映了时代对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的需求。
为了体现学科之间的交融性和互动性,新教材采用了崭新的内容编排序列,多学科渗透尽量做到不留痕迹。
如“生活在社区里”包含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内容;“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天文与气象学、区域地理等多门学科的内容;“文明中心——城市”包含城市学、历史学、艺术与文化学等学科的内容。
可以看出,各学科内容的综合编排过程是根据需要而出现,而不是依据各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归类而出现的,这是教材的新巧之处。
历史与社会课的问题教学探析
历史与社会课的问题教学探析历史与社会是人文社科的重要学科,其教学内容与方法十分丰富。
以下是关于历史与社会的问题教学探析:一、问题作为学习的驱动力问题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手段,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内涵和规律性。
通过引入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问题分类与问题设计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可以分为知识性问题、功能性问题、批判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四种类型。
1、知识性问题:是对知识的考查,主要是对教材内容及相关知识点的考查。
2、功能性问题:是对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工具的能力的考查。
如:分析和解读史料的能力、运用统计和图形等量化工具的能力等。
3、批判性问题:主要是针对某一观点、某一问题或某一事件进行深度思考和理性探讨的问题。
如: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进行批判性分析、对某一社会现象的利弊进行批判性评价等。
4、创造性问题:是构建在前三类问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和实践发掘新的观点、提出新的问题、展开新的研究的问题。
如:对于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创新进行探究、对于某一现今的社会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措施等。
针对不同的问题类型,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形式,包括开放式问题、选择题与简答题、论述题、综合题以及应用题等形式。
三、问题教学方法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不应重视老师高谈阔论,而应重视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1、问题解决型教学法:采用质疑、讨论、分组、研究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从个人或团队的角度出发,自主发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
2、案例教学法:将历史或社会问题转化为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研究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从而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建立起自我思辨的过程,激发他们的灵感,自己发掘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内涵和规律性。
学生在自我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思维系统。
历史学实践教学的问题(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学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等。
本文旨在分析历史学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历史学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一、引言历史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在我国历史学实践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效果等方面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历史学实践教学中的问题1.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1)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但我国许多高校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实践需求。
(2)实践教学资源分配不均。
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师资力量、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教学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学生无法充分享受到实践教学资源。
(3)实践教学经费不足。
实践教学经费的不足,导致实践教学项目难以开展,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2. 实践教学方法单一(1)以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实践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参与度较低,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实践教学形式主要以参观、实习、调研为主,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3)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实践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缺乏对实践教学过程的全面评价。
3. 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1)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导致实践能力不足。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缺乏有效衔接,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
(3)实践教学成果转化率低。
实践教学成果难以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历史学实践教学对策1.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1)增加实践教学基地数量。
初中历史学习中的困惑与解决范文
初中历史学习中的困惑与解决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惑。
这些困惑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本文将分析初中历史学习中常见的困惑,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困惑分析1.记忆困难初中历史涉及大量的知识点和时间线,学生们往往难以记住。
特别是在考试前,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导致学生感到压力巨大。
2.理解不深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学生们可能难以理解。
此外,历史背景、历史意义等抽象概念也使得学生难以深入理解。
3.学习兴趣缺乏由于历史知识的枯燥和繁琐,学生们可能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4.分析能力不足初中历史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如对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等进行分析。
然而,许多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不足。
5.实践能力不强历史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求他们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学生在实践方面往往显得不够积极。
二、解决方法1.提高记忆效果为了提高记忆效果,学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分阶段进行复习;•利用图表、时间线等工具,帮助记忆;•采用联想记忆法,将历史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展合作学习,与同学互相提问、解答。
2.深化理解为了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学生可以:•多阅读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增强对历史背景的了解;•课堂上积极发言,与老师、同学互动;•开展历史主题班会、研讨会等活动,提高理解能力。
3.激发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引入生动的历史故事、实例,增强趣味性;•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组织历史参观、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4.提升分析能力为了提升分析能力,学生可以:•多做历史习题,锻炼思维;•参加历史知识竞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展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
5.增强实践能力为了增强实践能力,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历史课题研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历史角色扮演,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丰富实践经验。
小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引言:历史和社会是孩子们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小学历史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孩子对历史和社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小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一、历史与社会教学教材设计不合理1. 学习内容不够完整:当前小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常常只强调事实的记忆,缺少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孩子们只是被要求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而忽略了事件的原因、进程和影响等更深层次的内容。
2. 缺乏现实连接:小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应当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然而,目前的教学设计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有效结合。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1. 重视课本知识传授:当前小学历史与社会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课堂讲述方式,以教师为中心,讲师的角色过于突出,学生的参与度较低。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机会,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发展。
2. 缺乏实践体验:小学生对历史和社会的理解主要来源于教科书和教师的讲解,缺少现场参观、实地调研、社区参与等实践体验。
这使得学生们对历史和社会的认识局限在书本知识中,缺乏实际感受和亲身体验。
三、教师培训不足1. 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小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教师普遍来自于综合学科,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历史和社会学科的专业培训。
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持,教师在实践中难以深入挖掘历史与社会的内涵,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2. 缺乏教学能力培养:小学历史与社会教学需要培养孩子们的探究和思辨能力,但教师往往缺少这方面的培训。
他们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了解有限,这限制了教学的效果。
结论:为提高小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质量,需要对教材设计进行改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实践能力;此外,还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与反思
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指出:《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 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这门课程对课程资源的要求较高,要 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不仅要充分发挥教材功能,还要尽可能开发、利用 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充分利用学生身边唾手可得的资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而 且可使学生直接感知历史资源。在我们身边有着各种课程资源,包括文 字的、实物的、影视的、文物的、遗址遗存的等等,教师制作的卡片、媒 体、教具、教师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学具、玩具、制作、社会调查、社 会实践及课外活动、阅读、交往,都可转化为课程资源。
二、精心策划“活动”, 以活动促进发展
(1)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 (2)教师应创设活动情境,尽量安排一些学生能够自由参与探究和 创新活动的空间与内容; (3)历史课堂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是一节独立完整的活 动课,也可以是以短小活动穿插其间的常规教学活动课。其基本形式 是个人活动和分组活动,个人活动和分组活动又可以有朗读诗词、故 事讲演、讨论争辩、角色对话、情境剧表演等形式。
说一说: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3、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生的视野出发,为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知识。 或设置情境,或编排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练习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 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教学”经济重心南移“这部分内容时,问:”我们知道了江南经济 的发展与当时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分不开。那在今天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 人口流动的现象?能不能举些例子?“生:”到外地打工“、”到外地读 书“、”当兵“。师:”这些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有没有作用?“……(罗 勤老师案例)
7、关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
《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
《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2002年秋,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在匆忙中诞生,又在匆忙中走进课堂。
面对着崭新的教材,既无可供借鉴的经验,也缺乏可以参考的书籍,“摸着石头过河”是初执教时的心态。
如今,通过3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业评价和学习方式的改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尤其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但是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也碰到许多问题,有过许多困惑。
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取得有效突破。
1.课堂管理问题在新课标下,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这一要求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提高的,得考虑教师本身的思想认识、已有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一个班40多个学生,分组讨论便成了教师课堂组织的主要方式。
这种方式最大的障碍是会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有时教学效果还不如教师的直接讲述。
我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知识储备的局限。
特别是在学习初一下册时显得尤为明显。
这其实和他们生活的圈子比较小有关系,没什么机会外出看看大千世界,平时学业较紧张,看课外书的时间也不多,有些地理知识教了之后他们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毕竟有的对他们来说抽象了点。
虽说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但70%的学生来于农村,95%的家庭没有电脑,这就不那么现实了。
同时,即使有电脑,现在的初中学生学业负担相对较重,作为学生心目中的副课,学生是否愿意花时间去查也是个问题。
第二,参与式教学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我们从小到大老师们都是那样教的,我们的学生在小学里也一直都是那样被教的,突然换一种方式,彼此都很难适应,尤其是学生。
同时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持。
“如何组织有效的参与式学习”是我们教师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人教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人教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人教版)是包含历史、地理和社会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但是要把历史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相结合, 串联成一门人文社会综合的课程是一个难题,难免会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人教版)存在的问题做一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内容串联;问题及对策从现在课改的变化方向来看,许多师牛对全血性教材I•分感兴趣。
从全面性教材的目的是希望可以把地理、历史等知识有机串联到一门新的课程中,使课程具有全面性的探究特征。
因为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彼此无关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学科知识的健康发展需要不同学科知识间的互相交流和融合。
全面性教材体现了文化或学科知识间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发展需求。
一、《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人教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人教版)课程的串联是以动态的、过程性的社会变迁为基础,描述社会变化的过程,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如今的社会。
《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从一个角度来变现出人类社会的变化过程,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地域文化的差异。
结合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联系国际社会的发展的大背景,让同学们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升一名中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完善自身的价值体观念。
所以教材的编写应该从全球意识出发,教育同学们对全球问题有一定的是非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把握全局,明辨是非的能力。
(-)政治知识不全面在知识的呈现上,对地理和历史知识的串联较为全面。
但是,教材是由三个学科知识共同构成的,教材未能很好地串联政治知识[1]0而要使得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必须要结合中西方政治知识。
无论是中国政治,还是西方政治学,都能够教会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达到了本课程的最终目标。
就像“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材从社会的变化、区域的变化到自然环境的不同,四大文明古国的诞生于其所处的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息息相关,让同学们懂得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人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地球环境为代价,着重强调了生态环境对丿力史发展的影响筹,但是教材没有从德育方面进行串联,这里完全可以加入一些人物故事。
我在历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及解决方法
我在历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及解决方法回答在学习领会新课程精神和教学实践中,我遇到了一些困惑,也曾设想过一些解决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角色的定位: 传统观念把教师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习惯于给学生标准答案,不习惯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等等。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因此我们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把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是我们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但随着学生发散思维的增加,教师往往有难驾驭之感,学生与老师预想的不一致,甚至离题万里。
特别是需要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学生更难引导。
我的对策是:紧急刹车,分段引导,循序渐进,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二、学生和家长因素:学生及其家长都是以学科分值来安排学习时间,以分值来判断学科重要与否的。
中考中历史学科所占的分值较低,所以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对历史学科重视不够,致使许多学生的历史素质难以提高。
我的对策是:.通过一些影视剧的传播学生了解了特定的历史事件、特定的历史人物后,而历史教材中恰好又有这一知识,则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可利用这一点因势利导。
课堂教学中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
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越有强烈的对比度,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会越敏锐、强烈,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生生之间的互动: 一些教师由于受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教法上不灵活,或采用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填鸭式注入教学法;或只能听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乏大多数学生的真正的参与活动;更甚的是让学生简单地划课本,然后死记硬背,课堂教学沉闷乏味,使学生生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
2002年秋,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在匆忙中诞生,又在匆忙中走进课堂。
面对着崭新的教材,既无可供借鉴的经验,也缺乏可以参考的书籍,“摸着石头过河”是初执教时的心态。
如今,通过3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业评价和学习方式的改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尤其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但是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也碰到许多问题,有过许多困惑。
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取得有效突破。
1.课堂管理问题
在新课标下,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这一要求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提高的,得考虑教师本身的思想认识、已有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一个班40多个学生,分组讨论便成了教师课堂组织的主要方式。
这种方式最大的障碍是会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有时教学效果还不如教师的直接讲述。
我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知识储备的局限。
特别是在学习初一下册时显得尤为明显。
这其实和他们生活的圈子比较小有关系,没什么机会外出看看大千世界,平时学业较紧张,看课外书的时间也不多,有些地理知识教了之后他们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毕竟有的对他们来说抽象了点。
虽说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但70%的学生来于农村,95%的家庭没有电脑,这就不那么现实了。
同时,即使有电脑,现在的初中学生学业负担相对较重,作为学生心目中的副课,学生是否愿意花时间去查也是个问题。
第二,参与式教学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我们从小到大老师们都是那样教的,我们的学生在小学里也一直都是那样被教的,突然换一种方式,彼此都很难适应,尤其是学生。
同时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持。
“如何组织有效的参与式学习”是我们教师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2.三维目标整合的问题
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调“三维”目标,是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在热热闹闹课堂教学的背后,冷静想想,课堂效益到底如何?从以往一味重视知识的传授到现在重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追求形式的多样和生动,结果造成知识点落实上的偏差。
这一方面是由于教材的改革淡化了知识点,造成教师的忽视;但另一方面特别值得大家重视,就是在课堂上过于强调学生的活动。
过分的活动冲淡了教学的主题,以致达不到教学目标。
例如,有一段时间大家课上都学着安排一个小品,拖拖拉拉花去了很多时间,演完了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大家一阵哄笑之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另外,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的合作学习方式——4人小组讨论,有些讨论目标不明确或为讨论而讨论,结果大部分学生把它当作了“剧场休息”。
那么,是不是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少越好?是不是课堂越热闹越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如何得到有机整合?形式与内容怎样得到更紧密的结合?有待我们共同思考。
3.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开放的度量把握问题
教师讲得少了,学生们活动多了,教学任务有时就无法完成了。
其实,教材中的内容很少,如果完全按照教材来教授的话,半个多学期就能把一本教材讲完了。
如果要补充一些知识的话,不知道补充多少才好。
曾有专家指出,人的一生都是学习的过程,我们不必急在一时,当前学不会的知识总有学会的一天。
可面对的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作为老师,总希望多教学生一些知识,但补充得太多了又无法完成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因此是十分矛盾的。
4.课程资源短缺问题
由于是新教材,所以有与《历史与社会》相配套的资料相当少,教学案例、光盘等也并不是适用于各个学校。
相关网站上的课件、案例等也很少,因而给实施过程带来很大的困难。
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制约着新课程更好的实施。
教材的编写者、审定者、出版者一般都是大城市高等院校的教授们,由于地区不同,生活水平不同,接触到的人物、事件不同,实际情况不同,因而要求也不能完全相同。
新课程教材带有明显的超前性,比如有关社区的概念,农村学生,特别是经济薄弱地区的学生,与发达地区比,落后个二三十年也是正常的。
什么社区的功能、娱乐设施、健身房等等都与他们无缘;甚至有的学生读到初三了,还没有乘坐过火车、也没有乘坐汽车上过高速公路,他们所涉及、接触到的现代
传媒、现代科技都是有限的。
5.发展性评价问题
学业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而且具有选拔性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潜能。
为此,应当建立起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例如,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与学习后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开展学生自评与互评等。
为此,我们也制订了相应的学业评价方案,也努力尝试过。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最大的困惑就是担课班级多,学生多,造成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使评价难以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目前,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缺乏良策,有待进—步改进。
总之,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我相信,它的明天会更好,任何逃避和畏惧都是不负责任的。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时间,使新课程的内容综合化和过程开放化,让学生体验到《历史与社会》课的乐趣,让学生会学,培养学生整合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尝试自主合作的学习乐趣、体验成功。
这一切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能力、知识储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让我们努力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及专业技能,与新课程同行,与课改一起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第三中学,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