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了解动量定理的内容,理解动量定理的意义。
3. 培养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内容及意义3. 动量定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量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动量定理的内容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动量定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交通事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动量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讲解动量的概念、计算公式,动量定理的内容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碰撞、爆炸等。
4. 讨论:让学生探讨动量定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局限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活动设计1. 互动提问:在讲解动量定理之前,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力?力是如何作用于物体的?”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
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碰撞和爆炸案例,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在这些情况下,动量如何守恒?”、“如何计算碰撞前后的动量?”4. 问题解决: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他们运用动量定理进行解决。
例如:“一辆车以60 km/h的速度撞上了一棵树,乘客在车内受到多大的冲击力?”5. 互动提问:在讲解动量定理的应用时,向学生提问:“动量定理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定理的实际意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问题解决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掌握动量定理,了解动量定理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内容及公式3. 动量定理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动量的概念,动量定理的公式及应用。
2. 难点: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动量定理的内容及应用。
2. 利用物理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量变化。
3. 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初中物理中关于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与物体动量的关系。
2. 新课:介绍动量的概念,讲解动量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动量的性质。
3. 动量定理:讲解动量定理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动量定理的公式及应用。
4. 动量定理的应用: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碰撞、爆炸等现象。
5.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动量定理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动量概念和动量定理的理解程度。
2. 练习解答:检查学生作业中动量定理应用题目的解答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动量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难易程度是否适中。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问题驱动法和实验教学法的效果,探讨改进方法。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八、拓展学习1. 动量守恒定律: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2. 动量与动能的转换:讲解动量和动能之间的关系,分析转换过程。
3. 动量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举例说明动量定理在工程、体育等领域的应用。
九、课后作业1. 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能够运用动量定理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2. 动量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3. 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动量的概念、计算公式,动量定理的内容及应用。
2. 难点: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动量定理的内涵。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利用互动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初中物理中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动量定理。
2. 讲解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3. 讲解动量定理的内容,让学生明白动量定理的意义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6. 布置作业:挑选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动量概念和动量定理的理解程度。
2. 实例分析:让学生解答一些应用动量定理的问题,评估学生对动量定理的运用能力。
3. 作业反馈:评估学生作业中应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和思维过程。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扎实掌握动量定理。
3. 反思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合理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八、拓展与延伸1. 动量守恒定律: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动量定理与其他物理定律的联系:探讨动量定理与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物理定律之间的关系。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量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动量的定义式和单位。
2.掌握动量定理的内容、表达式及其矢量性,理解动量定理的物理实质。
3.能够运用动量定理分析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物理建模能力。
4.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动量的概念及定义式。
动量定理的内容、表达式及矢量性。
教学难点:运用动量定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动量变化与力的冲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学生预习材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运动员踢足球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提问:“是什么改变了球的运动状态?”引出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
复习旧知:回顾牛顿第二定律(F=ma),强调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引入新课:当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除了考虑力、加速度、时间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动量,它描述了物体运动的“量”的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量和动量定理。
二、讲授新知1.动量的概念定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用字母p表示,即p=mv。
物理意义:动量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单位:千克·米/秒(kg·m/s),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举例说明:不同物体在同一速度下的动量比较,同一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动量变化。
2.动量定理内容:物体在一个过程始末的动量变化量等于它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力的冲量。
表达式:Δp=F·t(其中Δp为动量变化量,F为合外力,t为时间,注意矢量性)。
讲解动量定理的推导过程(简要),强调冲量是力与时间的乘积,也是矢量。
举例说明:利用动量定理分析小车碰撞、人走路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三、巩固练习例题解析:选取几道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物理过程,运用动量定理求解。
最新版-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优秀4篇)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优秀4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高三复习到五月份,基本结束了前两轮的复习。
但是学生在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时依然存在若干问题。
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弄不清楚守恒过程和不能正确的选择研究对象等。
学生屡屡出现类似问题的背后其实是忽略了守恒条件所造成。
当然学生在审题中不能正确的挖掘出隐含条件也是失分的主要原因。
如何解决这一现象呢?我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一.回归课本,指导学生进行弹性碰撞特点的理论推导。
本环节中强调守恒条件以及对弹性碰撞特点的理解。
二.归纳试题类型,找到解题模型。
主要选择子弹模型、木板滑块模型、滑块碰撞模型、微观粒子碰撞模型、微观粒子衰变模型。
采用讲一题练一题的方法,让学生熟悉这几个模型的解题思路和题中常见的隐含的条件。
为学生解决类似题型打好基础。
三.针对多过程的运动模型,引导学生做好运动分析,逐一过程利用守恒条件分析研究对象是否动量守恒。
四.针对多物体多运动过程模型,引导学生做好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段处理,围绕守恒条件逐一分析所选定的研究对象是否守恒。
本教学设计的优点在于由易到难,由特殊模型到一般模型,从常见问题到复杂问题。
也很好的展示了利用守恒条件为解题起点,展开解题过程的示范。
通过多次训练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挖掘不出常见隐含条件和弄不清守恒过程的问题。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篇二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学开放活动,已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传统贯例,很好的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教学研究长足发展。
本次观课议课活动安排在高二年级组进行,由汪梦洁老师和孙正老师上同课异构课《动量守恒定律》,物理教研组全体老师参与听课、议课。
本人把听课议课的一些不成熟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以人为本在听中教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所有的教学活动实施应围绕学生展开,以人为本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
故评价一节课成败的核心标准是以学生为基准,看老师的教学是否以学生为主体,看老师在课堂上是否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满足人。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主题: 动量定理教学年级: 高中物理目标: 学习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公式,并能应用动量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资源: 教科书、演示实验设备、计算机/投影仪教学步骤:1. 引入: 提问学生对动量的理解和应用。
解释动量是物体的运动特征,是物体运动的数量度。
提醒学生动量的定义式: 动量(p) = 质量(m) ×速度(v)。
2. 解释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指出,当没有外力作用在一个封闭系统上时,系统的总动量将保持不变。
这可以由动量守恒定律推导得出。
请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动量守恒定律。
3. 讲解动量定理的公式: F × Δt = Δp,其中 F 表示作用力,Δt 表示作用时间,Δp 表示物体动量的变化。
4. 提供实例: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例,要求他们计算物体的动量变化。
例如,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15秒内受到一个30N的作用力,求物体的动量变化。
5. 进行实验演示: 使用实验设备,展示动量定理的实际效果。
例如,用一个小球碰撞一个静止的球,观察碰撞前后动量的变化。
6. 实践应用: 提供一些实际应用问题,要求学生使用动量定理来解决。
例如,一个汽车质量为1000kg,速度为20m/s,经过2s的时间受到一个1000N的制动力,求汽车的末速度。
7. 总结: 回顾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公式,总结学生在本课程中学到的重点。
8. 练习: 分发练习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后练习解决更多的动量定理问题。
评估方式: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解答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来评估他们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扩展活动: 鼓励学生研究其他与动量相关的物理概念,如冲量和动能,并与动量定理进行联系和应用。
动量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动量定理教案1. 引言本教案旨在介绍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动量和动量定理是物理学中重要而基础的概念,对于理解物体在运动中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2. 动量的概念动量是物体在运动中的一个量度,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相关联。
动量的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物体速度,用公式表示为:动量 = 物体质量 ×物体速度3. 动量定理动量定理是描述物体受力作用下动量变化的定律,它表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作用越大,物体的动量变化越大。
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为:合外力 = 物体动量的变化率4. 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1:实验观察- 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动量变化情况。
- 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不同质量和速度的物体,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 学生可以根据观察结果总结动量和物体质量、速度之间的关系。
- 活动2:力的作用模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观察力对动量的影响。
-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观察物体的动量变化情况。
- 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动量变化的影响规律。
- 活动3:情景演示- 学生配合教师进行情景演示,通过行动和对话的方式展示动量定理的应用。
-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展示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动量变化情况。
- 学生通过情景演示,加深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动量和动量定理的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达方式,并能够通过实例和教学活动应用这些知识。
动量和动量定理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对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兴趣,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了解动量定理的内容,能够运用动量定理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表述3. 动量定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2. 动量定理的理解与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量和动量定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组运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心得。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定理的应用。
2. 新课导入:讲解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组运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心得。
5. 总结讲解:对各组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动量定理的应用注意事项。
6.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动量定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价设计1. 学生对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动量定理的掌握情况,包括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
3. 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中运用动量定理的能力。
4. 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观点的阐述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作业设计1. 动量计算题: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物体质量和速度,计算动量。
2. 动量定理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动量定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八、课后反思教师将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内容包括:1. 学生对动量定理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中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动量定理。
人教版高一物理动量定理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物理动量定理说课稿人教版高一物理动量定理说课稿动量定理说课稿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动量定理》。
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课本人教版(必修加选修)第二册第八章第二节。
我说课的过程包括说教材和同学,说教学目标,说教学的过程、方法及其原理,即教学的组织过程,最末再说板书设计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特色。
一、首先说教材和同学。
动量定理是物理学中力学部分的重要规律之一,是联系力与运动的重要桥梁,是说明物理现象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物理规律之一。
同学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学习动量定理的知识基础。
同时高中的同学思维活跃,关怀生活,往往对物理规律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感爱好。
我在这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同学的这些心理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立场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动量定理的内容。
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说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能够进行相关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让同学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小组争论等方式学习和应用新知识,培育同学的参加和合作意识,进一步学会沟通与合作。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使同学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是休戚相关的,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培育同学喜爱科学、乐于实践、擅长沟通合作的科学立场。
重点: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说明科学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
难点:同学解决问题时在应用带有方向的物理量方面简单出错,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应用动量定理求解时能够正确地把握相关物理量的矢量性。
复习:加速度:a=(v2-v1)/t冲量:动量: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二、说教学的过程、方法及其原理。
这节课我主要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设计的,在整个过程中主要采纳了试验法、争论法和多媒体帮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当今建构主义对于学习做出了新的说明,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并且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第一篇:《动量定理》教案《动量定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够自行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
4.会用动量定理分析、计算简单的问题。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说明说理能力。
2.学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问题。
三、德育目标1.通过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动量定理的推导。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1.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
2.如何利用动量定理分析打击和碰撞类力学问题。
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通过例题分析,归纳动量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步骤;运用动量定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层教学法.教学用具鸡蛋四个,泡沫塑料垫一块,软垫一块,一块瓦片,一本硬封面的书,铁锤、投影仪、投影片、CAI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投影本节学习目标] 1.能够自行推导动量定理.2.理解动量定理的意义.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4.会用动量定理解决相关物理问题.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动量变化时一定受到了冲量的作用.那么冲量和物体动量的变化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来完成这一任务.二、新课教学(一)动量定理基础知识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片出示] 1.什么是动量?什么是冲量? 2.什么是动量的变化量? 3.冲量与动量的变化有何关系?试证明. 4.什么是动量定理? 学生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1.从上节的学习中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和质量的乘积叫动量。
即p=mv;而力和力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冲量,即I=F·t.2.不同状态间动量的改变叫动量的变化量,它是一矢量,并且是一过程量,即:∆p=p2-p13.冲量应与动量的变化相对应.若一质量为m、初速度为v1的物体,在恒力F作用t时间后速度变为v2。
高一物理教案二:动量定理与冲量定理
高一物理教案二:动量定理与冲量定理动量定理与冲量定理动量定理和冲量定理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初学者需要掌握的知识。
本文将详细介绍动量定理和冲量定理的概念、公式及其在实际的物理学问题中的应用。
一、动量定理动量定理是指在物体运动中,物体的改变动量与作用于物体上的力的时间积分成正比。
在同一方向上,除非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否则静止的物体前后动量变化为0。
因此,动量定理可以表示为:∆p = F∆t其中∆p是物体动量的改变量,F是作用于物体上的力,∆t是力作用时间的改变量。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 ma,可以将动量定理写成以下形式:∆p = m∆v其中m是物体的质量,∆v是物体速度的变化。
动量定理的证明包括从质点动量定理、考虑外力的质点动量定理、改变物体形状的动量定理、整个连续介质的动量定理等几个层次。
在实际应用中,动量定理被广泛用于解决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电磁学等领域的问题。
二、冲量定理冲量定理是指物体受到的冲量等于其动量的变化量。
对于取决于时间的力以及周期性力的情况,应使用冲量概念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冲量定理可以表示为:J = ∆p其中J是作用于物体上的冲量,也就是物体受到的力作用时间的积分。
冲量的量纲是力乘以时间,即牛秒(Ns)。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冲量的单位是牛顿秒(N·s),1 N·s等于1 kg·m/s。
在同一方向上,除非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否则静止的物体前后动量变化为0。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 ma,可以将冲量定理写成以下形式:J = m∆v其中m是物体的质量,∆v是物体速度的变化。
在实际应用中,冲量定理被广泛用于解决碰撞、电磁学、声学等领域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应用案例1.碰撞问题在物理学中,碰撞通常被定义为两个或多个物体之间相互接触并产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碰撞通常是瞬间的,所以其动量和能量的变化也发生在瞬间。
根据碰撞过程中的动量定理和冲量定理,我们可以求出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位置和动量等信息,从而确定碰撞的性质以及计算出相应的物理量。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动量的概念和动量定理的物理意义。
o掌握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和应用方法。
o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释和计算有关物理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让学生感受动量定理的适用条件和重要性。
o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深入理解和应用动量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动量定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o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复杂问题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弹簧、碰撞装置、光电门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动量的概念、动量定理的推导、实验演示、例题解析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通过回顾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的作用时间,引出动量的概念和动量定理的重要性。
o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物体会在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吗?动量和动量定理是如何描述这种变化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内容讲解o动量的概念:解释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o动量定理的推导:通过理论推导,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物理意义和数学表达式。
强调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
o动量定理的应用:通过举例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感受动量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碰撞问题、缓冲装置的设计等。
3.实验探究o利用小车、弹簧、碰撞装置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动量定理的正确性。
o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处理。
4.课堂练习与讨论o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答有关问题。
o讨论动量定理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如交通安全、体育运动等。
5.课堂小结o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方法。
o提醒学生注意动量定理的适用条件和限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 1. 理解动量的概念; 2. 掌握动量定理的表达和应用; 3. 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与碰撞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动量的概念和性质•动量定理的表达和应用教学难点•如何解决与碰撞相关的问题教学准备•教师:投影仪,并准备相关的动量定理的示意图、实验设备和材料;•学生:笔记本电脑或纸质笔记本,写字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个弹性碰撞的示意图。
2.教师提问学生,如何解释这个碰撞过程中的物体运动的特点。
3.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引出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动量。
讲解动量的概念(10分钟)1.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动量的定义公式:$p = m \\cdot v$,解释并讲解其中的符号含义。
2.教师通过实例展示动量的计算方法,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
3.学生根据实例计算动量,并与教师一同核对答案,并解释计算过程中的物理含义。
动量定理的表达(15分钟)1.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动量定理的表达:$F \\cdot \\Delta t = \\Deltap$。
2.教师解释并讲解动量定理的物理意义,并与学生一同探讨。
3.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动量定理的应用,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
4.学生根据实例理解和应用动量定理,并与教师一同核对答案。
动量定理的应用(20分钟)1.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不同碰撞过程的实验图,并讲述不同碰撞过程的特点。
2.教师提出一个碰撞问题,并要求学生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3.学生通过计算和分析,得出问题解答,并与教师共同探讨。
4.教师通过不同的碰撞问题,让学生练习和应用动量定理,加深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并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总结(5分钟)1.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动量定理的总结和重点概念,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概括。
2.学生与教师一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小结。
课后作业1.计算以下问题:① 一辆质量为800kg的汽车,速度从20m/s加速到30m/s,求汽车的动量变化量。
动量定理教案(4篇)
动量定理教案(4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内容是本文范文为您带来的4篇《动量定理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教学过程:篇一动量定理研究了一个物体受到力的冲量作用后,动量怎样变化,那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作用时,会出现怎样的总结果?这类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例如,两个紧挨着站在冰面上的同学,不论谁推一下谁,他们都会向相反的方向滑开,两个同学的动量都发生了变化,又如火车编组时车厢的对接,飞船在轨道上与另一航天器对接,这些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的动量都有变化,但它们遵循着一条重要的规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篇二【演示】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的A、B两滑块在P、Q两处,在A、B间压紧一被压缩的弹簧,中间用细线把A、B拴住,M和N为两个可移动的挡板,通过调节M、N的位置,使烧断细线后A、B两滑块同时撞到相应的挡板上,这样就可以用SA和SB分别表示A、B两滑块相互作用后的速度,测出两滑块的质量mA\mB和作用后的位移SA和SB比较mASA和mBSB.1.实验条件:以A、B为系统,外力很小可忽略不计.2.实验结论:两物体A、B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过程中动量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pA=-△pB或△pA+△pB=0【注意】因为动量的。
变化是矢量,所以不能把实验结论理解为A、B两物体的动量变化相同.教学目标:篇三一、知识目标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2、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二、能力目标1、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2、能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3、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只限于一维运动).三、情感目标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2、使学生知道自然科学规律发现的重大现实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高二物理《动量定理》微课教学设计篇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动量的概念,了解动量定理的基本原理;2. 掌握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和应用方法;3. 能够利用动量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动量的定义和性质;2. 动量定理的基本原理;3. 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和应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学内容:1. 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和推导过程;3. 动量定理在碰撞和爆炸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动量的概念,并介绍动量定理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学习动量的定义和性质:- 动量定义:动量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可以用数值表示;- 动量计算方法:动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即$p=mv$。
3. 学习动量定理的基本原理:- 动量定理: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的动量将发生改变;- 动量定理的表达式:$F_{\text{合}}= \frac {dp}{dt}$。
4. 学习动量定理的应用方法:- 利用动量定理解决碰撞问题:对于碰撞系统,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可以解决碰撞瞬间物体的速度和动量等问题;- 利用动量定理解决爆炸问题:对于爆炸系统,通过应用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可以计算出爆炸后物体的速度和能量等参数。
5. 总结:通过例题和练习,总结动量定理的应用方法和解题技巧,留作课后作业。
六、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2. 自选一个实际问题,利用动量定理进行分析和解决。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量定理的定义和公式;2.掌握利用动量定理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研究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和性质•动量的定义: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用符号p表示,计算公式为p = m * v,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动量的性质:动量具有矢量特性,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单位是千克·米/秒(kg·m/s)。
2. 动量定理的表述和推导•动量定理的表述:动量定理又称牛顿第二定律,它描述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效果。
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述为F = Δp / Δt,即力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动量的变化率。
•动量定理的推导: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我们可以通过将加速度用速度的变化率来表示,然后将速度的变化率转化为动量的变化率,最终推导出动量定理。
3. 动量定理的应用•动量定理的应用场景:动量定理适用于研究质点系的运动,特别是研究力的作用于质点系统时的运动效果。
•动量定理的应用方法:通过动量定理,可以解决力学中涉及到动量变化的问题,如撞球、火箭推进等。
三、教学过程1. 概念讲解首先,向学生介绍动量的概念和性质。
可以通过给出实际例子,如一个运动中的足球、汽车等,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运动中的变化和特点。
然后,讲解动量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带领学生完成几个动量计算的例题。
2. 动量定理的引入在学生了解了动量的基本知识后,引入动量定理的概念。
先给出动量定理的表述,解释力对动量的影响,并提问学生对是否认同这个表述。
然后,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和例题,让学生感受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效果,引出动量定理的推导。
3. 动量定理的推导在引出动量定理后,教师可以通过黑板演示或PPT展示的形式,带领学生推导动量定理的过程。
首先,回顾一下牛顿第二定律,然后通过代入加速度的定义,将加速度转化为速度的变化率,再将速度的变化率转化为动量的变化率。
高一物理动量:定理 教案2人教版
动量定理目的要求学习动量定理及其应用知识要点1.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
既I =Δp⑴动量定理说明冲量是使物体动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冲量是物体动量变化的量度。
这里所说的冲量必须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冲量〔或者说是物体所受各外力冲量的矢量和〕。
⑵动量定理给出了冲量〔过程量〕和动量变化〔状态量〕间的互求关系。
⑶现代物理学把力定义为物体动量的变化率:tP F ∆∆=〔牛顿第二定律的动量形式〕。
⑷动量定理的表达式是矢量式。
在一维的情况下,各个矢量必须以同一个规定的方向为正。
2.利用动量定理定性地解释一些现象3.利用动量定理进行定量计算利用动量定理解题,必须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⑴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质点组。
质点组内各物体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也可以是相对运动的。
研究过程既可以是全过程,也可以是全过程中的某一阶段。
⑵进行受力分析。
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给研究对象的力。
所有外力之和为合外力。
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力〔内力〕会改变系统内某一物体的动量,但不影响系统的总动量,因此不必分析内力。
如果在所选定的研究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中物体的受力情况不同,就要分别计算它们的冲量,然后求它们的矢量和。
⑶规定正方向。
由于力、冲量、速度、动量都是矢量,在一维的情况下,列式前要先规定一个正方向,和这个方向一致的矢量为正,反之为负。
⑷写出研究对象的初、末动量和合外力的冲量〔或各外力在各个阶段的冲量的矢量和〕。
⑸根据动量定理列式求解。
例题分析例1:以初速度v 0平抛出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抛出后t 秒内物体的动量变化是多少?解:因为合外力就是重力,所以Δp =F t =m g t有了动量定理,不论是求合力的冲量还是求物体动量的变化,都有了两种可供选择的等价的方法。
此题用冲量求解,比先求末动量,再求初、末动量的矢量差要方便得多。
当合外力为恒力时往往用Ft 来求较为简单;当合外力为变力时,在高中阶段只能用Δp 来求。
高一物理动量定理教案
第二节:动量定理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动量定理确实切含义与表达式 2.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能从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表达式 4.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与处理有关的问题 二.能力目标1. 从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表达式2. 能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3. 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与处理有关的问题 三.德育目标 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利用动量定理定性地解释有关问题 五.教学难点 用动量定理进展计算六.教学过程动量定理引入: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落到海绵垫上,鸡蛋没有打破,为什么呢?学了这一节课我们就知道了。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在作用的时间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冲量,物体受到冲量作用时,其动量要发生变化,那么物体的动量的变化与它受到的冲量有何关系呢?下面我们来寻找它们间的关系,以展现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力学规律,开辟一条新的解题途径。
推导可以从牛顿第二定律导出:设质量为m 的物体在恒力F 的作用下沿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 ,物体的速度由v 0变为v ,那么物体的加速度ta 0υυ-=,由牛顿第二定律得t m F 0υυ-=得:0υυm m Ft -= 即:P I ∆= [要学生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即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公式左端是力F 在时间t 内的冲量,右端mv 是物体的末动量,mv 0 是物体的初动量,mv-mv 0是物体动量的改变量。
这就是说,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
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
数学表达式为0υυm m Ft -=或P I ∆=对动量定理的理解1.定理反映了合外力的冲量是物体动量变化的原因 2. 动量定理公式中的力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它呆以是恒力,也可以是变力,如果是变力,此时所得的力是平均合外力3. 动量定理是矢量式,合外力的冲量方向与物体动量变化的方向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量定理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2.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表达式.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能掌握一维情况下的计算问题.
二、教学重点:
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三、教学难点:
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能掌握一维情况下的计算问题
四、教学用具:
生鸡蛋、较厚的海绵垫、细线、金属小球、橡皮筋、铁架台等
五、教学过程
演示引入新课
演示课件1鸡蛋落地;
【演示】一个鸡蛋从一米高的地方落到厚的海绵垫上(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演示课件1鸡
蛋落地),发现鸡蛋不会被打破.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事例:跳远时要跳在沙坑里;跳高时在下落处要放海绵垫子;
从高处往下跳,落地后双腿往往要弯曲;轮船边缘及轮渡的码头上都装有橡皮轮胎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缓冲.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又不希望缓冲,比如用铁锤钉钉子.
为了解释这类现象,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动量定理的知识.
【板书】二、动量定理
进行新课 下面以一个物体在恒定的合外力作用下进行动量定理的理论推导.
【板书】一、理论推导
推导的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的有关公式.如
图7-7所示,物体的初动量为p=mv 、末动量为p ‘=mv ‘,经历的时间为t ,由加速度的
定义式(),'t v v a -=
由牛顿第二定律F=ma=(),'t v v m -,可得Ft=mv ’-mv , 即Ft=p ‘-p
问:该式的左边Ft 是什么量?右边p 一p ‘是什么意义?
该式就是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
【板书】二、动量定理
1.物理意义: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
2.公式:Ft=p ’一p 其中F 是物体所受合外力,p 是初动量,p ‘是末动量,t 是物
体从初动量p 变化到末动量p ‘所需时间,也是合外力F 作用的时间。
3.单位:F 的单位是N ,t 的单位是s ,p 和P ‘的单位是kg ·m/s (kg ·ms -1)。
前面我们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下面对动量定理作进一步的理解。
【板书】三、对动量定理的进一步认识
1.动量定理中的方向性
公式Ft= p ‘一P=△p 是矢量式,合外力的冲量的方向与物体动量变化的方向相同。
合
外力冲量的方向可以跟初动量方向相同,也可以相反。
例如,匀加速运动合外力冲量的方向与初动量方向相同,匀减速运动合外力冲量方向与
F p=mv p ’=mv ’
图7-7
初动量方向相反,甚至可以跟初动量方向成任何角度。
在中学阶段,我们仅限于初、末动量的方向、合外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即一维情况),此时公式中各矢量的方向可以用正、负号表示,首先要选定一个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矢量取正值,与正方向相反的矢量取负值。
如图7-8所示,质量为m的球以速度v向右运动,
与墙壁碰撞后反弹的速度为v’,碰撞过程中,小球所受
墙壁的作用力F的方向句左.若取向左为正方向,则小
图7-8 球所受墙壁的作用力为正值,初动量取负值,末动量取正值,因而根据动量定理可表示为Ft=p‘一p=mv‘一(一mv)=mv’十mv。
此公式中F、v、v‘均指该物理量的大小(此处可紧接着讲课本上的例题)。
演示课件2小钢球碰到墙壁后返回.
演示;课件3小钢球碰到坚硬大理石后返回(人教社出版).
【板书】2.动量的变化率:动量的变化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由动量定理Ft=△p得F=△P/t,可见,动量的变化率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当动量变化较快时,物体所受合外力较大,反之则小;当动量均匀变化时,物体所受合外力为恒力,
可由图7-9所示的图线来描述,图线斜率即为物体所受合外力F,斜率大,则F也大·△
【板书】3.动量定理的适用范围
尽管动量定理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的有关公式在
恒定合外力的情况下推导出来的.可以证明:
动量定理不但适用于恒力,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变力. 图7-9
对于变力情况,动量定理中的F应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
平均值.
在实际中我们常遇到变力作用的情况,比如用铁锤钉钉子,球拍击乒乓球等,钉子和乒乓球所受的作用力都不是恒力,这时变力的作用效果可 F
以等效为某一个恒力的作用,则该恒力就叫变力的平均值,
如图7-10所示,是变力与平均力的F-t图像,其图线与横轴
所围的面积即为冲量的大小,当两图线面积相等时,即变力
与平均力在t0时间内等效.
利用动量定理不仅可以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还图7-10
可以解决曲线运动中的有关问题,将较难计算的问题转化为较易计算的问题,这一点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了解到.总之,动量定理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应用动量定理来解释鸡蛋下落是否会被打破等有关问题.
【板书】四、应用举例
鸡蛋从某一高度下落,分别与石头和海绵垫接触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也即初动量相同,碰撞后速度均变为零,即末动量均为零,因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鸡蛋的动量变化量相同.而两种情况下的相互作用时间不同,与石头碰时作用时间短,与海绵垫相碰时作用时间较长,由Ft=△p知,鸡蛋与石头相碰时作用大,会被打破,与海绵垫相碰时作用力较小,因而不会被打破.
接着再解释用铁锤钉钉子、跳远时要落入沙坑中等现象.在实际应用中,有的需要作用时间短,得到很大的作用力而被人们所利用,有的需要延长作用时间(即缓冲)减少力的作用.请同学们再举些有关实际应用的例子.加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勤于思考,一定会有收获.
演示;课件4缓冲装置(人教社出版)
【板书】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可分为下列三种情况:
(l)△p一定,t短则F大,t长则F小;
(2) △F一定,t短则△p小,t长则△p大;
(3)t一定,F大则△p大,F小则△p小.
做一做,课本上的缓冲装置摸拟的实验,请两个同学到讲台上操作,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六、参考题
l..桌面上的一张纸条上压有一只茶杯,若缓慢拉动纸条,则茶杯会随纸条运动,若迅速拉动纸条,则纸条会从茶杯底下抽出来,请做一做,并用动量定理解释这个现象.
2.质量为65kg的人从高处跳下,以7m/s的速度着地,与地面接触后经0·015停下,地面对他的作用力多大?这个力作用在人体上安全吗?为了安全,人跳下与地面接触后,双腿弯曲使人下蹲.若经1s停下,地面对他的作用力是多大?这个值会小于人的重力吗?并根据你的计算回答:在什么情况下要考虑自身的重力?什么情况下可以不考虑自身的重力?
3.一个质点受到合外力F作用,若作用前后的动量大小分别为p和p’,动量的变化为△p,速度的变化为△v,则
A.p=-p’是不可能的
B.△p垂直于p是可能的
C.△P垂直于△v是可能的
D.△P=O是不可能的.
七、说明
l.本节课的重点是动量定理的物理意义.动量定理是由牛顿第二定律导出的,学生对于这个推导过程是没有什么困难的.但是,有两点学生不容易理解:第一,动量定理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区别何在?第二,有了牛顿第二定律为什么还要动量定理了应该使学生明确,牛顿第二定律表示的是力的瞬时作用效果,而由它所导出的动量定理是力的持续作用的效果,在推导过程中出现的F和t"融为"一体,这就是冲量.恒力作用有冲量,变力作用也有冲量.只要物体受到的冲量相同,而无论力大还是力小,其动量变化就一定相同.这样,即使在作用力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牛顿第二定律难以应用时,动量定理却完全可以应用.
2.动量定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在教学申应多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让学生应用动量定理做出定性的解释.在运用动量定理解决竖直方向的冲击力问题时,若接触时间很短,则自重可不予考虑,反之,自重就不可忽略,如参考题
3.当接触时间为ls时,可能有的学生会得出"地面对人的平均作用力小于自重"的结论.所以,对于自重是否考虑,一般是需要经过计算才能确定的.
3.对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⑴本教案用了课本上用演示鸡蛋下落的实验引人新课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实验之后,也可以演示让鸡蛋落入盘中,使之打破的实验,以证实鸡蛋碰石头会被打破的结论.也可以由上一节的冲量、动量及动量的变化的概念复习引入新课.
(2)对课本上的"缓冲装置摸拟"和课件演示实验,本教案采用在课堂完成.若课堂上时间较紧(这要视学生的层次高低而定),则应指导学生在课后完成.课本上的例题放在讲解图7-8示例之后进行,有利于知识结构传授的连续性.
(3)参考题4牵涉到曲线运动中动量变化的问题,是为高层次的同学准备的,对普通学生不宜要求.
(4)对于缓冲问题中的"作用时间较长",非缓冲问题中的"作用时间较短"的结论,学生往往会问:"你怎么知道时间的长短严比如1s与0·01s尽管相差近百倍,但在实际问题中要靠人直接"感受"出来是很困难的.在有条件的学校,建议制作多媒体软件,对作用时间进行"放大"予以比较,或者用摄像机将缓冲与非缓冲的实验拍摄下来,通过放"慢镜头"来放大作用时间的不同,使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由于作用时间的不同导致作用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