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二创新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教学创新工作计划

高中物理教学创新工作计划

高中物理教学创新工作计划(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事迹材料、文案策划、报告资料、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条据书信、演讲致辞、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deeds materials, copywriting planning, report material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conditional letters, speeche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texts, please stay tuned!高中物理教学创新工作计划高中物理教学创新工作计划(精选20篇)在制定规划和执行过程中,需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对自己的计划和行动方案进行及时调整。

高中物理教学必修二教案

高中物理教学必修二教案

高中物理教学必修二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了解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

3.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并能用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功的计算方法
2. 功率的计算方法
3. 机械能守恒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机械能守恒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10分钟)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出功的概念。

二、学习新知识(30分钟)
1. 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讲解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讲解机械能守恒的理论基础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通过几个实际案例,让学生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讨论交流(10分钟)
学生就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五、小结复习(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采用了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但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环节发言,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以确保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6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6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6
教学内容:光的折射定律
教学目标: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理解光的折射过程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教学难点:折射率的计算和光的折射现象解释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验材料、投影仪、 PPT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水平面上的玻璃棱镜,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了解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2. 讲解:介绍光的折射定律及其物理意义,让学生了解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3. 实验:在实验台上摆放一个水平面上的玻璃块,让学生观察光线在玻璃中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与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规律,并通过公式进行计算。

5. 拓展:通过实例,讲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过程。

6.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题能力。

7.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光的折射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光的折射定律,掌握折射率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高一必修二物理教案以及课件

高一必修二物理教案以及课件

高一必修二物理教案以及课件尽管各个学科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情势和手段也不尽相同,但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养人才教育主旨上是一致的,对教案的要求也是有共性的。

这里由作者给大家分享高一必修二物理教案以及课件,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必修二物理教案以及课件篇11、运动的合成:从已知的分运动来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合成,由于它们都是矢量,所以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运动合成重点是判定合运动和分运动,一样地,物体的实际运动就是合运动。

2、运动的分解:求一个已知运动的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解题时应按实际“成效”分解,或正交分解。

3、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⑴运动的等效性(合运动和分运动是等效替换关系,不能并存);⑵等时性:合运动所需时间和对应的每个分运动时间相等⑶独立性: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参与几个不同的分运动,物体在任何一个方向的运动,都按其本身的规律进行,不会由于其它方向的运动是否存在而遭到影响。

⑷运动的矢量性(加速度、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其合成和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4、运动的性质和轨迹⑴物体运动的性质由加速度决定(加速度为零时物体静止或做匀速运动;加速度恒定时物体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变化时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⑵物体运动的轨迹(直线还是曲线)则由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关系决定(速度与加速度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和加速度方向成角度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常见的类型有:(1)a=0: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2)a恒定:性质为匀变速运动,分为:①v、a同向,匀加速直线运动;②v、a反向,匀减速直线运动;③v、a成角度,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在v、a之间,和速度v的方向相切,方向逐渐向a的方向接近,但不可能到达。

)(3)a变化:性质为变加速运动。

如简谐运动,加速度大小、方向都随时间变化。

具体如:①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旧是匀变速运动,当两者共线时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不共线时为匀变速曲线运动。

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
课题:热力学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热力学基本概念,如热量、温度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热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热力学概念与物体间的热交换关系的理解。

教学内容:
1. 热力学基本概念的介绍
2. 热量、温度、热平衡的概念
3. 热力学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热力学基本概念,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介绍热力学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热量、温度的概念,并讨论热平衡的条件。

3. 锻炼: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4. 实践:设计实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反馈。

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2. 搜集生活中的例子,了解热力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3.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热力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热力学基本概念。

但在实践环节,需要更多互动和实践活动,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优秀3篇)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优秀3篇)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优秀3篇)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可爱的编辑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优秀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抛运动是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运动,其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运动。

2.了解斜抛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迁移应用。

过程与方法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相关问题,以数学中的抛物线方程及图象为工具建立物理模型,理解抛体运动的规律及处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以及知识方法的应用能力。

2.领略抛体运动的对称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1.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什么是平抛运动。

知道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2.用运动的分解、合成结合牛顿运动定律研究抛体运动的特点,知道平抛运动可分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3.能应用平抛运动的规律交流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

在得出平抛运动规律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斜抛运动。

掌握研究抛体运动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一、抛体运动探究交流:体育运动中投掷的链球、铅球、铁饼、标枪等(如图所示),都可以看做是抛体运动吗?都可以看成是平抛运动吗?1.基本知识(1)定义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平抛运动初速度沿水平方向的抛体运动。

(3)平抛运动的特点①初速度沿水平方向。

②只受重力作用。

2.思考判断(1)水平抛出的物体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中要考虑空气阻力的作用。

(×)(3)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与重力垂直。

(√)二、平抛运动的速度1.基本知识将物体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由于物体只受重力作用,t时刻的速度为:(1)水平方向:vx=v0.(2)竖直方向:vy=gt.(4)速度变化特点:由于平抛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所以其加速度恒为g,因此在平抛运动中速度的变化量Δv=gΔt,由于g是常量,所以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方向竖直向下,即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相同,如图所示。

高一物理必修二创新教案

高一物理必修二创新教案

【导语】⾼⼀新⽣要根据⾃⼰的条件,以及⾼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的特点,找寻⼀套⾏之有效的学习⽅法。

今天⽆忧考为各位同学整理了《⾼⼀物理必修⼆创新教案》,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物理必修⼆创新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使学⽣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速度的概念。

通过⼩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式,创设平台,让学⽣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个实际问题进⾏讨论分析,调动学⽣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常必要和⼗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速度的⼤⼩并判断线速度的⽅向。

2、过程与⽅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理想模型的物理⽅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法的运⽤。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在活动中乐于与⼈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交流。

必修二高中物理教案

必修二高中物理教案

必修二高中物理教案
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规律和定律。

3. 能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1. 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第二节:力学
1. 物体的运动和力的概念
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动量守恒定律
第三节:热学
1. 温度、热量和热力学定律
2. 热能转换和热动力循环
3. 理想气体定律
教学步骤:
第一节: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1. 通过简单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教师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过程。

第二节:力学
1. 通过观察球体下落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概念。

2. 讲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引导学生掌握物体力学的基本规律。

3. 进行动量守恒定律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第三节:热学
1. 通过实验测量水的温度变化,引导学生了解温度、热量和热力学定律。

2. 讲解热能转换和热动力循环,引导学生理解热力过程的能量转换。

3. 进行理想气体定律实验,引导学生掌握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切入点,通过力学和热学的内容展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物理规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优秀4篇)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优秀4篇)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优秀4篇)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4)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在知识教学中应同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教育,本节课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为中心所展开的课堂教学,应突出一条研究物理科学的一般思想方法的主线: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得出规律→重复实验→鉴别结论→追求统一。

(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3)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控制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从实验的设计、装置、操作到数据处理,所有环节都应进行多方面实验思想的教育,“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在乎抛物体实验中非常突出。

如装置中斜槽末端应保持水平的控制;木板要竖直放置的控制;操作上强调小球每次都从斜槽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的控制;在测量小球位置时对实验误差的控制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重复多次实验,进行共性分析、归纳分类,达到鉴别结论的教育目的,同时还能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2)在理解平抛物体运动规律是受恒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时应注意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这方面的问题,我国东汉的王充(公元27~97年)历尽心血三十年写成《论衡》一书,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约三十万字,已有精辟论述,以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精神的美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研究方法。

2、教学难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实验目的1.用实验的方法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否为抛物线。

3.根据平抛运动的轨迹求其初速度。

二、实验原理1.利用追踪法逐点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

高中物理教案必修二

高中物理教案必修二

高中物理教案必修二课程名称:必修二教学内容:运动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运动图像的绘制方法;3. 能够运用运动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运动学的基本概念;2. 运动图像的绘制方法;3. 运动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运动图像的绘制;2. 运动学知识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物理必修二》;2. 教学投影仪、电子白板等教学辅助工具;3. 运动学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入:通过实例引入运动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 归纳:介绍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并讲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分析:讲解如何绘制运动图像,引导学生分析图像中的运动规律。

4. 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实验,展示运动图像的绘制过程。

5.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巩固运动图像的绘制方法。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2. 拓展:介绍一些常见的运动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总结:总结运动学的重点和难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4. 实践: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并进行展示。

5.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运动学知识的掌握。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运动学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运动图像的绘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也需要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必修2讲课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讲课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讲课教案
教学内容: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2. 能够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

2.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光的直线传播的形成机制。

2.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问题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黑板、教学课件、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并引出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

二、讲授(30分钟)
1. 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
a.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的特性。

b. 光的传播遵循直线传播的规律。

c. 光在传播中会产生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

2.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a. 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光学仪器、光通信等。

b. 光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如光纤通信、激光技术等。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并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器材,感受光的传播规律。

四、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和应用,并留出时间给学生提问并回答。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物理必修2》中的相关习题,并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光的直线传播
的知识解决。

教学结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书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书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书
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电场及其产生的条件
2. 掌握电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电场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电场的产生条件及基本概念
2. 电场的性质
教学难点:
1. 电场的产生条件
2. 电场的作用观察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电场的存在,并提出问题:什么是电场?
二、讲解电场的产生(10分钟)
1. 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文字解释,引入电场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 讲解电荷分布对电场的影响,引出电场的性质。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教师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观察电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让学生亲自感受电场的存在和作用。

四、小结(5分钟)
1. 总结电场的产生条件和基本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电场的性质和作用。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并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认识电场的产生条件和基本概念,初步理解电场的性质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感受电场的存在,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下节课将进一步讲解电场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电场的认识。

高一物理教案鲁科版必修二

高一物理教案鲁科版必修二

高一物理教案鲁科版必修二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挑选,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

这里由作者给大家分享高一物理教案鲁科版必修二,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物理教案鲁科版必修二篇1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知道.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知道.主要设计:一、速度:【方案一】1、提问:在百米赛跑中,如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展现媒体资料:运动会上百米赛跑的资料)2、提问:两辆汽车都行驶2h,如何比较哪辆车更快?3、提问:如果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不同,产生的位移也不同,如何比较它们谁运动的更快?4、提问:什么叫速度?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的单位?速度的方向?5、讨论:如何在位移图像中求速度.【方案二】1、给出如图所示的甲、乙两辆汽车做匀速直线情形,请同学视察它们的特点.2、引导同学摸索与讨论:(1)如何向别人介绍这两个的运动?谁运动得更快?(2)只比较两车的位移,或只比较两车的运动时间,能知道哪辆车运动底快吗?为何?(3)引导:在介绍某一事物时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视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得到速度的定义.3、讨论速度的单位、矢量性等.4、讨论:如何利用位移图像求速度.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一)平均速度:1、提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2、提问:如何粗略地描写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3、提问:在百米跑的进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吗?4、练习:在百米跑的进程中,某运动员10s钟到达终点,视察记录得知,他跑到50m处时,用时5.5s.经过5s时跑到45m处,分别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二)瞬时速度:1、引导启示:某人静止在A位置,与慢走经过A位置,或快跑经过A位置,情形是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这种不同需要用瞬时速度来描写,第一种情形瞬时速度为零,第二种情形的瞬时速度小于第三种情形的瞬时速度.2、引导启示:百米赛跑运动员,若全程用10s,则10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若测出每一秒内的位移,如第1秒内的位移为8m,则m/s,第二秒内的位移为9m,则m/s,第3秒内的位移为11m,则m/s,这样对运动员的情形就了解得比较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形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形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要更精确的掌控物体的运动情形,则需要知道物体各个时刻的速度.3、提问:什么叫瞬时速度?什么叫速率?4、展现多媒体资料:汽车速度计及理程计,让瞬时速度的概念更加具体化.5、练习书后“做一做”,模拟打点计时器.高一物理教案鲁科版必修二篇2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根据相干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2.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3.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公道料想.4.巧用v—t图象处理数据,视察规律.5.掌控画图象的一样方法,并能用简洁语言进行论述.进程与方法1.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2.对打出的纸带,会用近似的方法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3.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觉规律的探究方法.4.认识数学化繁为简的工具作用,直观地运用物理图象展现规律,验证规律.5.通过实验探究进程,进一步熟练打点计时器的运用,体验瞬时速度的求解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摸索问题的习惯,并锤炼其摸索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2.通过对纸带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进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4.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论述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系,可引申到各事物间的关联性,使自己融入社会.5.通过经历实验探索进程,体验运动规律探索的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图象法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对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教学难点1.各点瞬时速度的运算.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进程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2.利用v-t图象处理数据,并据此判定物体的运动性质3.能根据实验数据求加速度二、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交换电源.三、实验原理1.利用打点计时器所打纸带的信息,代入运算式即用以n点为中心的一小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代替n点的瞬时速度.2.用描点法作出小车的v-t图象,根据图象的形状判定小车的运动性质.若所得图象为一条倾斜直线则表明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3.利用v-t图象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四、实验步骤1.如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开释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4.换上新的纸带,重复实验两次.5.增减所挂钩码,按以上步骤再做两次实验.五、数据处理1.表格法(1)从几条纸带中挑选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始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点,作为计数始点,以后顺次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并标明0、1、2、3、4…测量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x,并记录填入表中,如图所示.(2)分别运算出与所求点相邻的两计数点之间的距离Δx1、Δx2、Δx3…(3)运算平均速度,用平均速度代替相干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上面的表格中.(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速度随时间怎么变化.2.图象法(1)在座标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并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座标系中描点.(2)画一条直线,让这条直线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线上的点平均散布在直线的两侧,偏差比较大的点忽视不计,如图所示(3)视察所得到的直线,分析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4)据所画v-t图象求出其斜率,就是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六、误差分析1.木板的粗糙程度不同,摩擦不平均.2.根据纸带测量的位移有误差,从而运算出的瞬时速度有误差.3.作v-t图象时单位挑选不合适或人为作图不准确带来误差.七、注意事项1.开始开释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2.先接通电源,等打点稳固后,再开释小车.3.打点完毕,立刻断开电源.4.选取一条点迹清楚的纸带,适当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注意计数点与计时点的区分),弄清楚所选的时间间隔T等于多少秒.5.要避免钩码落地,避免小车跟滑轮相碰,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6.要区分打点计时器打出的计时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样在纸带上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即时间间隔为t=0.02×5s=0.1s.7.在座标纸上画v-t图象时,注意坐标轴单位长度的选取,应使图象尽量散布在较大的坐标平面内.高一物理教案鲁科版必修二篇31、知识与技能(1)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知道线速度的概念,知道它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知道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会用它们的公式进行运算;(2)知道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v=rω=2πr/T;(3)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高中物理必修第2册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第2册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第2册教案
课题:电荷与电场
教学目标:
1. 了解电荷的性质和基本知识;
2. 掌握电场的概念和相关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电场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电荷的性质和种类;
2. 电场的概念和性质;
3. 电场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
1. 掌握电场的计算方法;
2. 运用电场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电荷的性质和种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20分钟)
1. 电荷的性质和基本知识;
2. 电场的概念和性质;
3. 电场强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三、示范演示(15分钟)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感受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并引导学生理解电场的概念和性质。

四、讨论互动(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如电场的计算和应用,练习电场的相关计算方法。

五、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电场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激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物理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电荷和电场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了解,掌握了电场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和实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兴趣和能力。

高中物理小创新设计教案

高中物理小创新设计教案

高中物理小创新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和掌握弹簧的弹性系数的概念;
2. 学会测量和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4.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弹簧的弹性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实验测量弹簧的伸长量和受力情况。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合理设计实验以测量弹簧的弹性系数;
2. 如何正确地使用实验数据计算弹性系数。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弹簧的弹性系数概念,让学生了解弹性系数的重要性。

2. 实验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选择合适的弹簧和测量工具,在实验中测量弹簧的伸长
量和受力情况。

3.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4. 数据处理:学生利用实验数据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比较不同弹簧的弹性系数差异。

5. 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弹簧的弹性系数和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六、教学评价:
1. 实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对弹簧的弹性系数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计算;
3. 实验设计和操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电流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电流的计算方法。

3. 了解电路的组成和分类。

4. 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电流的概念和特点、电路的组成和分类。

难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1. 课件:包括电流的概念、电路的组成和分类、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示意图。

2. 实验材料: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等。

3. 教学素材:练习题、实验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电路或者电流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电流和电路的兴趣。

然后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电流和电路。

二、讲授(20分钟)
1. 介绍电流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电流的计算方法。

3. 介绍电路的组成和分类。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 实验一:测量电流和电压。

2. 实验二:组建串联电路,并测量电流和电压。

3. 实验三:组建并联电路,并测量电流和电压。

四、讲解与讨论(10分钟)
1. 总结实验结果,讨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2. 解答学生对电流和电路的疑问。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电流和电路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反思:
1. 在实验环节中,要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并能够准确测量电流和电压。

2. 要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电流和电路的实际应用,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

高中物理必修2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牛顿三定律的基本原理;
2. 能够应用牛顿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一维运动中的动力学关系。

重点难点:
1. 牛顿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动力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力传感器、滑块、轻绳;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小视频展示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二、呈现(15分钟)
1. 讲解牛顿三定律的基本原理和表达式;
2. 示范实验:用力传感器测量不同物体受到的拉力;
3. 引导学生思考拉力和物体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三、拓展(20分钟)
1. 讲解动力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 练习题:根据实际情况求解加速度、摩擦力等问题;
3. 组织小组讨论,归纳动力学公式的应用原则。

四、巩固(15分钟)
1. 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一些力学问题;
2. 学生自主讨论,老师辅助解答。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完成课堂练习;
2. 复习牛顿三定律和动力学公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了牛顿三定律和动力学公式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练习和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
解和掌握。

通过此次教学,学生对力学的理解得到了提升,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
新思维。

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

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

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2.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
3.能够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概念;
2.力的合成与分解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教材、尺规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例引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重要性。

二、讲解
1.力的合成:通过示意图和公式讲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示例演练。

2.力的分解:通过示意图和公式讲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示例演练。

3.力的合成与分解计算方法: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技巧。

三、实验
教师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练习
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验掌握程度。

五、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知识。

六、总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反馈: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通过复习巩固知识,并在下节课进行相关检测。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导入引出问题,讲解探讨概念,实验操作体验,练习巩固加深,拓展应用拓展,总结梳理,反馈巩固深化,落实课程目标。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数学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数学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数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2. 掌握使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牛顿第一定律;
3. 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物理问题的解答。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
难点:如何将物理概念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物理必修二》;
2. 粉笔、黑板;
3. 物体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并导入本课的内容。

二、讲授(15分钟)
1. 教师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物体的运动图示,解释牛顿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方式,并进行推导和解释。

三、练习(15分钟)
1. 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牛顿第一定律相关数学表达的练习;
2. 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解答相关物理问题。

四、讨论(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题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本课内容,并思考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答物理问题。

六、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将物理概念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和数学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物理必修二创新教案
高一物理必修二创新教案(一)
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录像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认识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通过讨论、释疑、活动、交流等方式,
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概念。

方法是:通过对钟表指针和过山车两类圆周运动的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设置地月对话的情景,引入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再通过多媒体动画辅助,并与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类比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

方法是:通过观察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沿切线飞出,以及由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这两个演示实验,直观显示得出。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实验、动画为线索,注重刺激学生的感官,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建模”、“类比”等物理方法,学生的活动以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为主,涉及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对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境I录像,演示,设问1
播放录像: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有直线和曲线。

演示:让学生向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球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设问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情境II观察、对比,设问2
观察、对比钟表指针和过山车这两类圆周运动。

高一物理必修二创新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2.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结论,加强感官印象,加深对平抛运动特点的理解。

3.能够设计实验得到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轨迹,能够对平抛运动轨迹进行研究得到结论。

4.能够通过对平抛运动轨迹的研究计算平抛运动物体的初速度。

★教学重点
A.如何设计实验。

B.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C.通过实验处理结果加深对平抛运动的理解
三、通过实验获得平抛运动轨迹
师:刚才的演示实验中,我们进行的都是定性的观察,如果要定量地对平抛运动进行研究,我们首先必须设法描绘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师:为了获得平抛运动的轨迹,我这里提供几种方法供同学们自己选择
方法1:用水流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
如图,倒置的饮料瓶内装着水,瓶塞内插着两根两端开口的细管,其中一根弯成水平,且水平端加接一段更细的硬管作为喷嘴。

水从喷嘴中射出,在空中形成弯曲的细水柱,它显示了平抛运动的轨迹。

设法把它描在背后的纸上就能进行分析处理了。

插入瓶中的另一根细管的作用,是保持从喷嘴射出水流的速度不变,使其不随瓶内水面的下降而减小。

这是因为该管上端与空气相通,A处水的压强始终等于大气压,不受瓶内水面高低的影响。

因此,在水面降到A处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可以得到稳定的细水柱。

方法2:用数码照相机或数码摄像机记录平抛运动的轨迹
数码相机大多具有摄像功能,每秒钟拍摄约15帧照片。

可以用它拍摄小球从
水平桌面飞出后做平抛运动的几张连续照片。

如果用数学课上画函数图象的方格黑板做背景,就可以根据照片上小球的位置在方格纸上画出小球的轨迹。

方法3:斜面、小槽、小球等实验仪器(实验室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实验图如下:
1、将平抛运动实验器置于桌面,装好平抛轨道,使轨道的抛射端处于水平位置。

调节调平螺丝,观察重垂线或气泡水准,使面板处于竖直平面内,卡好定位板。

2、将描迹记录纸衬垫一张复写纸或打字蜡纸,紧贴记录面板用压纸板固定在面板上,使横坐标x轴在水平方向上,纵坐标y轴沿竖直方向向下(若用白纸,可事先用铅笔在纸上画出x、y坐标轴线),并注意使坐标原点的位置在平抛物体(钢球)的质心(即球心)离开轨道处。

3、把接球挡板拉到最上方一格的位置。

4、将定位板定在某一位置固定好。

钢球紧靠定位板释放,球沿轨道向下运动,以一定的初速度由轨道的平直部分水平抛出。

5、下落的钢球打在向面板倾斜的接球挡板上,同时在面板上留下一个印迹点。

6、再将接球挡板向下拉一格,重复上述操作方法,打出第二个印迹点,如此继续下拉接球挡板,直至最低点,即可得到平抛的钢球下落时的一系列迹点。

7、变更定位板的位置,即可改变钢球平抛的初速度,按上述实验操作方法,便可打出另一系列迹点。

8、取下记录纸,将各次实验所记录的点分别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即可得到以不同的初速度做平抛运动的轨迹图线。

如图所示。

实验注意事项:
(1)必须保证记录面板处于竖直平面内,使平抛轨道的平面靠近板面。

(2)调节斜槽末端水平,使小球飞出时的速度是水平方向。

可将小球放于
此处调节到小球不会左右滚动即可。

(3)贴坐标纸时,可以用重锤线帮助完成,使重锤线与坐标纸的一条线重合,则这条线就是纵坐标。

(4)坐标原点是斜槽末端处小球球心的位置。

(5)每次从同一高度无初速释放小球。

(6)选取轨迹上离原点较远的点来测量x,y的值可减小误差。

描点时,应使视线与所描的点齐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