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针的电磁感应作用及其控制原理

合集下载

避雷器的工作原理及作用

避雷器的工作原理及作用

避雷器的工作原理及作用避雷器是一种用来保护建筑物、设备和人身安全的重要装置,它能有效地将雷电的电流引导到地下,从而避免雷击对设备和建筑物造成损害。

本文将详细介绍避雷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一、工作原理避雷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和放电原理。

当雷电靠近建筑物或设备时,避雷器能够迅速感应到雷电的存在,并通过其内部的导电材料将电流引导到地下,以保护建筑物和设备免受雷击的破坏。

具体来说,避雷器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 金属导体:避雷器的主体是由金属制成的导体,通常是铜或铝。

这种导体能够有效地传导电流,以确保雷电能够顺利地通过避雷器。

2. 导电材料:避雷器内部填充着一种高导电性的材料,如碳化硅或氧化锌。

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导率,能够迅速吸收并传导电流。

3. 绝缘材料:为了防止电流在非雷击情况下流失,避雷器的导体和导电材料之间通常有绝缘材料进行隔离,如橡胶或塑料。

当雷电靠近建筑物或设备时,避雷器能够感应到雷电的存在。

此时,避雷器内部的导电材料会迅速吸收雷电的电荷,并形成一个导电通路。

电流会沿着避雷器的导体流动,并通过接地装置引导到地下。

二、作用避雷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防止雷击损坏:避雷器能够迅速将雷电的电流引导到地下,从而避免雷击对建筑物和设备造成损坏。

它能够吸收和分散雷电的能量,保护建筑物和设备免受过高电压的影响。

2. 保护人身安全:避雷器的引导作用能够将雷电的电流安全地引导到地下,从而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它能够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降低人员受伤或死亡的风险。

3. 维护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避雷器能够保护电力设备免受雷击的影响,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在雷电活动频繁的地区,避雷器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 保护通信设备:避雷器能够保护通信设备免受雷击的影响,确保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

在雷电活动频繁的地区,避雷器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5. 降低维修成本:通过安装避雷器,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物和设备的维修成本。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避雷针是一种用于保护建筑物和其他高耸物体免受雷击的装置。

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将雷电引入地下,从而减少雷电对建筑物和人身安全造成的危害。

以下是关于避雷针工作原理的详细解释。

1. 避雷针的构造和组成避雷针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如铜或铝。

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顶端尖锐的导电杆、连接导线和接地装置。

2. 避雷针的放置位置避雷针通常安装在建筑物的高处,如屋顶或塔楼。

它们也可以安装在其他高耸物体上,以吸引并引导雷电。

3.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当雷电接近建筑物或其他高耸物体时,避雷针的尖端会吸引电荷。

这是因为尖锐的形状会增加电场的强度,从而使避雷针成为电场的高电势点。

4. 避雷针的导电杆和连接导线避雷针的导电杆和连接导线是用来将电荷引导到地下的关键组件。

导电杆的尖端吸引了雷电的电荷,而连接导线将这些电荷从导电杆传输到接地装置。

5. 避雷针的接地装置接地装置是避雷针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并与地下的大地连接。

当雷电通过导电杆和连接导线进入接地装置时,它会通过接地装置的导电性质被安全地分散到地下。

6.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取决于其高度和形状。

一般来说,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约为其高度的2倍。

这意味着,如果避雷针安装在建筑物的屋顶上,它可以保护建筑物周围的区域。

7. 避雷针的作用避雷针的主要作用是吸引和引导雷电,将其安全地分散到地下,从而保护建筑物和人身安全。

避雷针的存在减少了雷电对建筑物和其他高耸物体的直接打击,从而降低了火灾、损坏和人员伤亡的风险。

总结:避雷针是一种用于保护建筑物和其他高耸物体免受雷击的装置。

它通过将雷电引入地下,减少雷电对建筑物和人身安全造成的危害。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尖锐的导电杆吸引电荷,然后通过连接导线将电荷引导到接地装置,最终将雷电安全地分散到地下。

避雷针的放置位置、构造和组成以及保护范围都是确保其有效工作的重要因素。

通过避雷针的使用,可以降低建筑物和人员受到雷击的风险,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避雷针是一种用于保护建筑物和其他高耸物体免受雷击的装置。

它通过引导和分散雷电的电荷,将其安全地传导到地面,以防止雷电对建筑物和人身安全造成损害。

下面将详细介绍避雷针的工作原理。

1. 避雷针的构造避雷针通常由导电材料制成,如铝合金或铜。

它由以下几个主要部分组成:1.1 避雷针杆:避雷针的核心部分,通常是一个尖锐的金属杆,用于吸引雷电。

1.2 避雷针头:安装在避雷针杆顶部的金属球或尖头,用于接收和引导雷电。

1.3 地线:连接避雷针杆和地面的导线,用于将雷电传导到地面。

1.4 接地装置:用于将地线连接到地下的金属板或电极,以确保雷电能够安全地通过地面散去。

2. 工作原理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关键步骤:2.1 雷电的形成:雷电是大气中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的放电现象。

当云层中的正电荷和地面上的负电荷之间建立起足够强的电场时,电荷之间的电压差会导致空气中的电离,形成一条通道,从而形成雷电。

2.2 避雷针的吸引:由于避雷针顶部的尖锐形状和导电材料的特性,它能够有效地吸引周围的电荷,包括正电荷和负电荷。

当雷电形成时,避雷针的尖头会吸引正电荷,从而将雷电引导到避雷针上。

2.3 雷电的传导:一旦雷电被引导到避雷针上,它会沿着避雷针杆和地线传导到地面。

导电材料的特性确保了雷电的传导路径,以便将电荷安全地引导到地面。

2.4 地面散去:当雷电到达地面时,它会通过地线和接地装置传导到地下。

接地装置通常是一个大型的金属板或电极,能够有效地将雷电的电荷散去到地下,避免对建筑物和人身安全造成危害。

3. 避雷针的作用避雷针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建筑物和其他高耸物体免受雷击的危险。

它能够吸引和引导雷电,将其安全地传导到地面,从而避免雷电对建筑物的直接打击。

避雷针的存在可以大大减少雷电引发的火灾、损坏和人员伤亡的风险。

4. 避雷针的安装和维护为了确保避雷针的有效工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安装和维护要点:4.1 安装位置:避雷针应该安装在建筑物或其他高耸物体的顶部,以确保它能够吸引和引导雷电。

九年级避雷针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避雷针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避雷针知识点归纳避雷针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设备,用于保护建筑物和人们的安全。

在九年级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与避雷针相关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什么是避雷针?避雷针是一种用来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的装置。

它通常由金属制成,安装在建筑物的高处,能够吸引雷电,将电流引导到地下。

二、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1. 避雷针的基本结构包括尖顶、导流针、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2. 工作原理:当雷云靠近建筑物时,避雷针能够通过尖顶和导流针的形状来集中电场,吸引雷电。

雷电通过引下线迅速引导到接地装置,使得建筑物和人们免受雷击的伤害。

三、选择合适的避雷针1. 建筑物高度不同,所需要的避雷针高度也不同。

一般来说,避雷针的高度应该比建筑物最高点高出1.5米。

2. 避雷针的导流针应该选择尖锐的材料,如铁、铜等,能够更好地集中电场。

3. 避雷针的接地装置应该选择能够提供良好接地的材料,如铜板埋入地下。

四、避雷针的维护与检测1. 避雷针需要定期检查,确保尖顶和导流针没有受损。

2. 避雷针的引下线需要检查是否正常连接,并排除可能的断开或老化问题。

3. 避雷针的接地装置需要检测是否能提供足够的接地电阻,以确保电流能够迅速引导到地下。

五、避雷针的安全注意事项1. 避雷针安装时,需要注意安全,避免高处坠落等事故。

2. 在雷雨天气中,避雷针可能会吸引雷电,应尽量远离避雷针所保护的建筑物。

3. 避雷针维护时应注意断电,避免触电伤害。

六、避雷针与环境保护1. 避雷针通常由金属制成,当金属受到长时间的氧化作用时,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 废旧的避雷针应该进行适当的回收和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损害。

以上是关于九年级避雷针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避雷针的作用和原理,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

希望这些知识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电磁论文之浅谈避雷针

电磁论文之浅谈避雷针

电磁论文之浅谈避雷针一、问题的提出在各种自然灾害中,雷电引发的事故一直是最为频繁的。

浙江省作为雷电多发省市仅2005年一年全省就共发生雷击事故782起,由此引发的人身事故24起,造成24人死亡,11人受伤,建筑物受损350宗,直接经济损失约3300万元。

由此可见,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来避免雷电事故的发生,而避雷针就起到了这样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避雷针的定义及历史(1)定义:由截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的防雷保护装置。

截闪器安装在构架上并高于被保护物,用于拦截雷击使之不落在避雷针保护范围内的物体上,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将雷电流释放到地中。

(2)历史:现代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

他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一个系着长长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进雷雨云中,在金属线末端拴了一串银钥匙。

当雷电发生时,富兰克林手接近钥匙,钥匙上迸出一串电火花,手上还有麻木感。

他由此设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种尖端装置,就有可能把雷电引入地下。

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把一根数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

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再将导线引入地下。

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称为避雷针。

经过试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

避雷针的发明是早期电学研究中的第一个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

三、相关原理(1)雷电:雷云中电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是形成许多堆积中心。

因而不论是在云中或是在云对地之间,电场强度是不一致的,当云中电荷密集处的电场强度达到25-30kv/cm时,就会由云向地开始先导放电(对于高层建筑,雷电先导可由地面向上发出,称为上行雷),当先导通道的顶端接近地面时,可诱发迎面先导(通常起自地面的突出部分),当先导与迎面先导会合时,即形成了从云到地面的强烈电离通道,这时即出现极大的电流,这就是雷电的主放电阶段,此时雷呜和电闪都伴随着出现。

主放电存在的时间极短,约50-100/us,主放电过程是逆着先导通道发展的,速度约为光速的1/21~1/2,主放电的电流可达数十万安,是全部雷电电流中最主要部分。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将自身成为雷击的优先路径,以保护周围建筑或人员的安全。

具体过程如下:
1. 避雷针通常由一个金属尖端和一个导体杆构成。

金属尖端升起到较高的位置,使其能够远离建筑物和其他易受雷击的目标。

2. 当雷云靠近地面并形成雷电时,雷电会在云与地面之间形成一个带电场。

该带电场会通过空气中的离子化分子传导电荷。

3. 当雷电的电场与避雷针的金属尖端靠近时,金属尖端会逐渐带上一个与雷电带有相反电荷的电荷。

4. 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避雷针会成为电荷释放的点。

这是因为具有相反电荷的金属尖端会吸引带有同性电荷的离子,并最终将电荷释放到地面。

5. 通过将电荷导向地面,避雷针能够防止雷电沿着建筑物或其他易受损的目标路径进行爆破,从而保护了周围的人员和建筑物的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避雷针只是一种防雷保护措施,不能完全消除雷击的风险。

对于一些较高的建筑物,可能需要组合使用其他防雷装置,如避雷网和避雷带,以提供更全面的保护。

简述避雷的原理

简述避雷的原理

简述避雷的原理避雷原理是根据电磁感应和电场的原理,利用避雷器来保护建筑物、设备和人身安全,减少或防止雷电引起的破坏和伤害。

雷电是一种自然界的破坏性气象现象,它由大气中的水蒸气、云粒子、冰晶等带电粒子产生的静电能量在云与云、地与云以及云与地之间快速放电形成。

当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之间产生电位差,电荷不平衡时,就会逐渐形成剧烈的雷电放电现象。

雷电放电时,会在云中、云与地之间形成强大的电场和电流,产生大量的能量,对建筑物、设备甚至人体造成严重伤害。

避雷原理主要有避雷针原理和避雷器原理。

首先,避雷针原理是指通过在建筑物顶部安装一个尖锐的导电金属尖峰,以提高建筑物在雷电天气中的遭受雷击的能力。

当雷电云与建筑物之间产生电位差,即雷云下行负电荷接近地表的正电荷时,由于导电金属尖峰形状的存在,它会加速电荷的聚积和电场的集中,形成一个强大的电场分布。

这样,雷云下行负电荷在逐渐接近地表的过程中,会被尖峰吸引,形成一道离轴烟花般的电磁辐射,从而减弱雷电对建筑物的雷击危害。

导电金属尖峰会引导雷电放电形成的流通电流从建筑物侧面,以及导体系统中的金属导线和地线中排出,从而对建筑物起到保护作用。

其次,避雷器原理是利用气体放电的原理,通过在建筑物周围或设备链接线路中设置避雷器,将雷电能量导入到地下,使雷电电荷得到合理的放电,保护建筑物和设备的安全。

在雷电天气中,当雷云下行负电荷接近地表正电荷时,建筑物或设备内部和附近的避雷器中的气体(通常为氮气)会受到电场的作用,导致气体中的电子受到加速,与气体分子碰撞后,产生大量的电离现象。

这些电离的正负离子会形成一个导电路径,使雷电能够逐渐放电,将能量导入到地下。

同时,避雷器中的气体放电还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气体膨胀并形成一个由金属壳体包围的电火花通道,从而维持一个稳定的放电状态。

当雷电能量完全被放电后,避雷器即可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继续保护建筑物和设备。

总的来说,避雷原理主要是利用导电金属尖峰的电场集中作用和避雷器的气体放电原理,来引导和放电雷电能量,保护建筑物、设备和人身安全。

避雷针应用的原理

避雷针应用的原理

避雷针应用的原理1. 什么是避雷针?避雷针是一种用来保护建筑物和人员免受雷击损害的装置。

它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安装在建筑物的高处,以便吸引并将雷击的电荷引导到地面上。

2.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基于雷电的物理特性和电荷分布情况。

雷电是大气中产生的一种大电流大能量的自然现象,它包括正、负两种电荷的分离和释放。

2.1. 雷电的形成过程雷电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着不同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区域,从而形成了不同电荷分布的条件。

1.在云层中,水蒸气和冰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由于不同温度和流动状况,水蒸气和冰晶之间会相互碰撞形成电荷。

2.进一步的,云层内的电荷分离会产生电场,使得云和地面之间形成电位差。

3.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发原子、分子的电离和激发,产生光电子和自由电子,同时电荷开始积累。

2.2.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避雷针利用地球的电势差,将其与云层之间的电势差相连,从而将云层上的电荷引导到地面上。

1.避雷针通常被安装在建筑物的高处,如楼顶或者尖塔上,以便更好地吸引雷电。

2.避雷针的尖峰通过集中电场,使得云层中的电荷被引导到避雷针上。

这是因为尖峰处电场强度较高,能够加速电荷的运动,并吸引附近电荷。

3.一旦电荷被引导到避雷针上,避雷针会通过导线将电荷引入地面,从而释放电荷并保护建筑物和人员不受雷击损害。

利用列点的方式总结避雷针的工作原理:•雷电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着不同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区域,形成了不同电荷分布的条件。

•避雷针利用地球的电势差,将其与云层之间的电势差相连,从而将云层上的电荷引导到地面上。

3. 避雷针的应用避雷针的应用主要是保护建筑物和人员不受雷击损害。

以下是避雷针应用的几个重要方面:3.1. 建筑物保护避雷针通常用于高层建筑、塔楼、桥梁等高处,以便更好地吸引雷电。

通过避雷针的安装,建筑物可以将雷电的能量引导到地面,避免雷电对建筑物的直接打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完整性。

3.2. 电信设备保护避雷针的应用还可以保护电信设备不受雷击损坏。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避雷针是一种用于保护建造物和人类免受雷击伤害的装置。

它通过将雷电引入地下,以减少雷击对建造物和人体的危害。

下面将详细介绍避雷针的工作原理。

1. 避雷针的组成避雷针通常由导体材料制成,如铜、铝或者不锈钢。

它由三个主要部份组成:避雷针杆、避雷线和接地装置。

- 避雷针杆:避雷针杆是避雷针的主体部份,通常是一个尖锐的金属杆,用于吸引和接收雷电。

- 避雷线:避雷线是与避雷针杆相连接的导线,用于将雷电引导到接地装置。

- 接地装置:接地装置是一个深埋于地下的金属导体,用于将雷电有效地引入地下。

2. 工作原理避雷针利用电场的原理来保护建造物和人类。

当雷电云层与地面之间存在电荷差时,避雷针就会发挥作用。

- 漏斗效应:避雷针的尖端形状使其成为电场的高强度区域,从而吸引周围的电荷。

这种吸引作用被称为漏斗效应,使雷电更有可能被避雷针吸引而不是建造物。

- 雷电导引:当雷电接近避雷针时,由于避雷针的导电性质,它会成为雷电的导体,将雷电引导到避雷线上。

- 地下引导:避雷线将雷电引导到接地装置,接地装置将雷电有效地引入地下。

地下的导体能够将雷电迅速分散,减少雷电对建造物和人体的危害。

3.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取决于其高度和形状。

普通来说,避雷针的高度应该超过建造物的最高点,以确保能够吸引雷电。

避雷针的形状也会对其保护范围产生影响,尖锐的形状能够更好地吸引雷电。

4. 避雷针的安装和维护避雷针的安装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他们会根据建造物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合理的安装。

安装后,避雷针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其正常工作。

-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避雷针的状态,包括避雷针杆、避雷线和接地装置的连接是否坚固,是否有损坏或者腐蚀等。

- 维护保养:根据需要,定期清洁避雷针,以确保其表面清洁,并避免积聚导致电阻增加。

总结:避雷针通过漏斗效应和雷电导引的原理,将雷电引导到地下,从而保护建造物和人类免受雷击伤害。

避雷针的安装和维护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以确保其正常工作。

解释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解释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解释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避雷针的原理并不是阻挡雷电,而是沿着安全的路径使云层里的电荷和地面的电荷中和,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雷电的袭击。

云层的底部带负电荷,因此感生的正电荷便会在云层下的地面聚集。

根据静电学的原理,带电导体表面上较尖的地方,电苛密度会较其他地方高,所以避雷针的尖端会比其他地方集合了更多的正电荷,引导云层中的负电荷沿着避雷针频密地往地面放电,以免云层中的负电荷累积过多,一次过放电时形成了具有巨大破坏力的雷电,击中地面上聚集了较多正电荷的建筑物。

那么,激光又与避雷针有甚么关系呢?原来,合适的激光可以把空气电离,产生一条由正电荷所组成的导电通道,负电苛便会乖乖地沿着这条通道走了,到了接近地面时,便会在预先准备好的传统避雷针放电。

这种方法可以更有效地诱导云层的电苛通过避雷针放电,从而大大提高了传统避雷针的效率。

现在,物理学家正研究如何利用紫外线激光来使两个电极放电;他们以高电压的电极来模拟雷电产生时的情形,并已成功用激光把两个相隔一段距离的电极放电。

展望将来,「激光避雷针」可以设置在机场、医院和核电厂等地方,保护人类。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是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是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是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静电放电的原理。

当云层经过摩擦等自然过程而带电时,地面也会处于相应的电位差。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空气中的电离现象,即空气分子中的电子脱离原子形成正离子和自由电子。

避雷针通过高大的尖顶,能够更容易地聚集空气中的电子,并通过导电材料将电荷引导到地面。

当雷电形成时,避雷针可以提供一条较为容易放电的途径,避免电荷通过其他物体或建筑物引发危险。

具体而言,避雷针主要由尖顶、导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尖顶的设计能够加强电场的集中,使得离子在尖顶周围区域密集,在电场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带电云,增加放电概率。

导线则负责将带电云中的电荷引导到接地装置,进而通过接地装置将电荷安全地传导到地下。

当雷电形成时,避雷针能够迅速将电荷引导到地面,从而避免电荷通过建筑物或其他装置导致破坏。

避雷针的高度和形状是根据地区的雷电活动频繁程度、建筑物高度和所在位置等因素来决定的。

总之,避雷针利用尖顶和导线等结构,通过引导电荷到地面的方式,将雷电释放到地下,以保护建筑物和人身安全。

避雷针的原理是什么

避雷针的原理是什么

避雷针的原理是什么
避雷针是一种用来保护建筑物和其他结构免受雷击损害的装置。

它的原理是利
用尖端放电的特性,将建筑物上的电荷引向地面,从而减少雷击的危害。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避雷针的原理和工作机制。

首先,避雷针通常由一个尖端金属杆和与之相连的导线组成。

当雷云中的静电
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避雷针尖端附近的空气分子会被电离,形成一个电离层。

在这个过程中,空气分子中的电子会被强电场加速,从而产生电子碰撞和电子复合,最终导致放电现象的发生。

这就是避雷针尖端放电的原理。

其次,当避雷针尖端发生放电时,会产生一个离子通道,从而形成一条电离层
连接到地面。

这样一来,建筑物表面的电荷就会通过避雷针的导线被引向地面,实现了对雷击的保护。

换句话说,避雷针的原理就是利用尖端放电的特性,将建筑物上的电荷引向地面,从而减少雷击的危害。

此外,避雷针的工作原理还涉及到了大地和大气之间的电位差。

由于地球表面
和大气层之间存在着电位差,当雷电产生时,会导致大气中的电荷分布发生变化。

而避雷针的作用就是利用这种电位差,将建筑物上的电荷引向地面,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的危害。

总的来说,避雷针的原理是利用尖端放电的特性,将建筑物上的电荷引向地面,从而减少雷击的危害。

它通过形成一个离子通道,将建筑物表面的电荷引向地面,实现了对雷击的保护。

同时,避雷针的工作原理还涉及到了大地和大气之间的电位差,利用这种电位差来实现对雷击的防护。

因此,避雷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装置,能够有效地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的危害。

避雷针是什么原理

避雷针是什么原理

避雷针是什么原理避雷针是一种用于保护建筑物和其他高耸物体免受雷击的装置。

它的原理是通过提供一条低阻抗的路径,引导雷电释放到地下,并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和人员安全。

以下是对避雷针原理的详细解释。

雷电是大气层中由于大气电场强度差导致的放电现象。

当大气电荷分布出现不均匀时,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会形成巨大的电位差,形成雷暴云,产生雷电。

雷电会沿着最近的路径释放,并且物体越高,其吸引雷电的机会也越大。

因此,高耸物体如建筑物往往成为雷电击中的目标。

为了保护建筑物和其他高耸物体,避雷针的设计就是利用物体的高度,并将其与地面连接,以提供一条低阻抗的路径,使雷电能够安全地释放到地下。

避雷针通常由一个导电材料制成,如铝或铜。

它的形状通常是尖锐的,以增加其在电场中的电位分布。

当雷云接近并产生雷电时,导电材料的尖端就会成为带电体,并且在其周围形成电场。

由于尖端比周围环境更容易电离,避雷针尖端会吸引雷电。

在避雷针被击中时,它会引导雷电通过自身并向地下释放。

避雷针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接地装置。

它通常是一根深埋地下的金属棒,通过避雷针与地下形成良好的电连接。

接地装置的作用是将雷电从避雷针引导到地下,最终将其释放到大地中。

避雷针的原理基于雷电的电位分布和影响。

由于避雷针尖端的尖锐形状和导电材料的存在,它会在电场中形成一个更高的电位,从而吸引雷电。

此外,避雷针的高度也很重要。

由于电场强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避雷针应该比需要保护的物体更高,以确保其能够吸引到雷电。

避雷针还需要定期维护和检修,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例如,避雷针和接地装置之间的连接应保持良好的接触,并且导电材料也应保持清洁,以确保良好的电导率。

总之,避雷针的原理是利用物体的高度和导电材料的属性,通过提供低阻抗路径将雷电引导到地下,从而保护建筑物和其他高耸物体免受雷击。

通过这种方式,避雷针起到了保护建筑和人员安全的关键作用。

避雷针的原理

避雷针的原理

避雷针的原理避雷针是一种用于保护建筑物和其他结构免受雷击的装置。

其原理是利用尖端放电来消除雷电的危害。

在雷电形成的过程中,云层中的正电荷和地面的负电荷会产生电场,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闪电。

而避雷针的作用就是通过其尖端放电来消除这种电场,从而避免闪电击中建筑物。

避雷针通常由一个金属尖杆和接地装置组成。

金属尖杆通常安装在建筑物的顶部,而接地装置则将尖杆与地下的大片金属连接起来,以便将雷电引导至地下。

当雷电形成电场时,金属尖杆的尖端会集中电场,从而产生放电现象,将电荷释放到空气中。

这样一来,建筑物周围的电场就会被中和,从而减少了被雷击的可能性。

除了金属尖杆和接地装置,避雷针还包括了避雷带和避雷线等辅助装置。

避雷带通常安装在建筑物的外墙上,用于将雷电引导至地下;而避雷线则是将避雷针与建筑物内部的电气设备连接起来,以便将雷电引导至地下,并保护建筑物内部的设备不受雷击。

总的来说,避雷针的原理就是利用尖端放电来消除雷电的危害。

通过将尖端放电的装置安装在建筑物的顶部,并与地下的大片金属连接起来,可以有效地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

同时,辅助装置如避雷带和避雷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整个避雷系统更加完善。

在选择和安装避雷针时,需要考虑建筑物的高度、周围环境、雷电活动频率等因素。

合理的避雷针系统可以有效地保护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减少雷击造成的损失。

总之,避雷针是一种利用尖端放电来消除雷电危害的装置,通过合理的安装和配套装置,可以有效地保护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希望大家在建筑物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能够充分重视避雷系统的设计和安装,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防感应雷避雷针论证2

防感应雷避雷针论证2

▲防感应雷避雷针(计算机信息系统专用避雷针)防感应雷避雷针1.感应雷雷电脉冲磁场分析1.1 感应雷击是雷击灾害的一种常见的雷击现象。

在大气对流层中,当雷暴天气发生、发展时。

由于大气电场的作用,在活跃的雷雨中,经常产生强烈的电荷分离和电荷凝聚现象。

雷暴云中电荷凝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放电。

大气放电过程:先由数次上行或下行先导放电,击穿空气电离通道,然后发生雷电首次主放电。

主放电结束后,又有多次后续放电,最后完成闪电全过程。

雷电闪电发生时,由于闪电的瞬时间内产生强大的脉冲放电电流,会在闪电通道周围会产生强大的雷电脉冲磁场。

在雷电脉冲磁场中的所有的导体、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通信网络设备和微电子设备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雷电脉冲磁场的影响。

发生感应雷击灾害。

见下图是雷电脉冲磁场分布示意图。

图1、防直击雷避雷针接闪时雷电脉冲磁场分布图1.2 美国某研究所的一项实验表明:当磁感应强度GS B 03.0≥时计算机出现误动作;当磁感应强度GS B 75.0≥时计算机出现假性损坏;当磁感应强度GS B 24.0≥时计算机元件完全损坏。

雷电脉冲磁场估算结果显示,雷电通道附近半径1.5公里范围内,雷电脉冲磁场很容易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和微电子设备造成危害。

雷电脉冲磁场直接波及周围计算机信息系统网络设备、监控设备等微电子器件。

致使计算机信息系统停止运行,数据丢失, 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1.3 雷电脉冲磁场分布服从电磁场的理论,遵循法拉第、麦克斯韦定律。

按着电磁场的理论,雷电磁场的变化规律应遵循法拉第、麦克斯韦理论:dtdI dl B dtd C⎰=∙μ0其中, C :是环绕着导线的闭合回路, B :是磁场, dl :是微小线元素矢量,μ:是磁常数, μ:是此处磁介质的磁导率(如果是真空的话,其值为1), I :是雷电电流。

雷电流闪络时雷电周围的雷电脉冲磁场磁通量应是:)cos ()(m θ∙∙=∙=Φa B dtda B dt d dtd : ::为:为通过开曲面的磁通量,这一开曲面的边界为:为一个随时间变化的闭曲线:为电场:为引起的电荷在闭合曲线上的动势。

避雷针的电磁感应作用及其控制原理

避雷针的电磁感应作用及其控制原理

避雷针的电磁感应作用及其控制原理马宏达?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摘要:本文论述了避雷针的电磁感应作用及其控制的原理。

说明必须重视防雷结构的优化设计,其中不仅有建筑物本身的结构,还包括与之相连的电气线路的结构。

关键词:建筑物防雷雷电电磁脉冲防护(LEMP 工程方法论笔者在《再析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巾一文中讨论了避雷针的感应静电场控制原理,本文重点讲述(建筑物防雷使用的)避雷针的感应电磁场控制原理。

这里说的避雷针是广义的,它包括了各种接闪器的防雷结构,即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和法拉第笼等形式。

1.独立避雷针和单独引下线的电磁感应效应我国早期建筑物防雷曾较多地使用独立避雷针,其中多数是危险品仓库。

那时,为了预防避雷针的反击电压危险,曾经规定独立避雷针要离开房屋三米以上距离。

民用建筑物防雷的避雷针多数直接安装在屋顶上,使用单一引下线和接地体。

后来,人们发现这种独立避雷针和单根引下线的防雷结构很不理想,它的电磁感应效应最强,往往造成其周边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的感应过电压事故。

我们先计算单根引下线流过雷电流时S a处某一电气设备框架内产生的电磁感应电压,见图1。

(4i/dl)mAxit• r图1雷电流流经单根引下线对距离为S a处电气设备的电磁感应效应当仪器框架尺寸远小于它与引下线间的距离S a时,其所在处磁场强度的最大变化率(1)式中,(di/dt )max—流经引下线雷电流的最大变化率,A/S ;S a—仪器到引下线的平均距离,在仪器框架平面中产生的最大感应电势式中,4—真空磁导率,4n x 10-7H/m;A —仪器框架的面积,m2;fax—仪器处的磁场强度的最大变化率,A/mPS;S a—引下线到仪器间的水平距离,m;(di/dt )max—引下线中雷电流的最大变化率,A/S。

解广润老师曾在1980年就著文[2]指岀独立避雷针电磁感应效应的危害性。

在此摘要引用他举岀的两个雷电事故事例:(1)苏州娄门变电所多年来运行良好。

避雷器的工作原理及设计原理

避雷器的工作原理及设计原理

避雷器的工作原理及设计原理避雷器是一种用来保护电力设备、通信设备和其他电气设备免受雷电冲击的装置。

它能将过电流和电压传导到地下,以保护设备不受到损坏。

本文将详细介绍避雷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原理。

一、工作原理避雷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气体放电原理和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快速引导高压雷电电流到地面,将雷电电能分散和吸收,以保护设备的安全。

1. 气体放电原理避雷器中的气体放电原理是基于气体在电场和电压作用下发生击穿放电的特性。

当雷电电流经过避雷器,会在避雷器内部形成一个极强的电场,使气体分子电离形成电子和离子。

电子和离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加速运动,与气体分子碰撞产生新的自由电子和离子,从而形成电子和离子的链式放电。

这种放电现象能吸收和分散雷电的能量,保护设备。

2. 电磁感应原理避雷器内部还设置有一个感应线圈,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来保护设备。

当外界雷电电流进入避雷器时,由于雷电电流变化迅速,会在避雷器的感应线圈中产生变化的磁场。

这个磁场又会引起感应线圈内的感应电流,这个感应电流会产生一个反向电压,在引线的两个端口形成一个外部短路。

这样就可以将过电压和过电流引到地下,保护设备。

二、设计原理避雷器的设计原理包括外形设计和内部结构设计两个方面。

1. 外形设计避雷器的外形设计需要考虑防雷能力、便于安装和运维、美观等因素。

一般而言,避雷器的外形采用圆柱形或者锥形。

这种形状能够更好地分散雷电电能和电荷,减小雷电冲击对设备的破坏。

同时,避雷器还需要进行外防腐处理,以确保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也能正常工作。

2. 内部结构设计避雷器的内部结构设计主要包括热电耗散系统、气体分配系统和电极系统。

热电耗散系统负责将避雷器内部形成的放电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避免过热损坏。

一般会使用散热片、风扇等元件来散热。

气体分配系统主要由气室和分配阻抗组成。

气室需要在设备正常工作时保持密封状态,同时在雷电冲击下能自动放电,以释放内部电荷。

分配阻抗用来平衡电压分布,使得避雷器能均匀分配电流。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避雷针,又名防雷针,是用来保护建筑物、高大树木等避免雷击的装置。

在被保护物顶端安装一根接闪器,用符合规格导线与埋在地下的泄流地网连接起来。

每一个防雷类别需要的避雷针高度规格都不一样。

当雷云放电接近地面时它使地面电场发生畸变。

在避雷针的顶端,形成局部电场集中的空间,以影响雷电先导放电的发展方向,引导雷电向避雷针放电,再通过接地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从而使被保护物体免遭雷击。

放电避雷针的工作原理
放电避雷针主要由激发器从自然界的电场中吸收并贮存能量,避雷针针尖与大地有良好的电气连接,处于等电位状态。

每当雷闪发生前,电场强度会迅猛增大,激发器与针尖之间的电位差大致相当于雷云与大地之间的电位,它们之间的电压降迅速增加会造成尖端打火,并使尖端周围的空气离子化,形成尖端放电现象,从而产生一个早期的上升先导去引导,改变雷云的向下先导的走向,将落雷点精确的引到自身上来并迅速、安全地将雷电泄放到大地,避免了传统避雷针的“绕击”和“侧击”现象。

避雷针原理

避雷针原理

避雷针原理
避雷针的原理:
在雷雨天气,高楼上空出现带电云层时,避雷针和高楼顶部都被感应上大量电荷,由于避雷针针头是尖的,所以静电感应时,导体尖端总是聚集了最多的电荷。

这样,避雷针就聚集了大部分电荷。

避雷针又与这些带电云层形成了一个电容器,由于它较尖,即这个电容器的两极板正对面积很小,电容也就很小,也就是说它所能容纳的电荷很少。

而它又聚集了大部分电荷,所以,当云层上电荷较多时,避雷针与云层之间的空气就很容易被击穿,成为导体。

这样,带电云层与避雷针形成通路,而避雷针又是接地的,避雷针就可以把云层上的电荷导入大地,使其不对高层建筑构成危险,保证了它的安全。

避雷针 原理

避雷针 原理

避雷针原理
避雷针是一种用于防御雷击的装置,其原理是利用一个金属尖端与大地之间的导电路径,将雷电引导到大地,从而保护建筑物和设备免受雷击损害。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基于静电的功能。

当云层中的正电荷与地面的负电荷之间形成巨大的电势差时,将会引发闪电放电。

为了防止这种放电对建筑物和设备造成损害,一个具有尖端形状的金属导体被安装在建筑物的高处,使得其高于周围物体,以便充分吸引雷电。

当云层中形成雷暴时,空气中的分子会受到电场强度的影响而电离,形成带电粒子,从而在云层和大地之间形成一个导电路径。

当雷电形成时,它会被金属导体的尖端吸引,并沿着导体流向大地。

由于导体的导电能力较好,大部分电流都会通过导体流向大地,从而将雷电引导到安全的地方,避免对建筑物和设备造成损害。

在避雷针的设计中,导体需要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能。

常见的材料有铜、铝等具有较高导电率的金属,以确保电流能够顺利通过导体。

此外,避雷针还需要具备足够的高度,使其能够高于周围物体,从而吸引雷电。

一般来说,避雷针的高度应该超过周围物体的高度约1.5倍,以确保有效地引导雷电。

总之,避雷针通过利用金属导体的导电能力和尖端形状的设计,将雷电引导到大地,从而保护建筑物和设备免受雷击的损害。

它是一种重要的防雷措施,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物、大型设施以及其他需要防雷保护的场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避雷针的电磁感应作用及其控制原理马宏达?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摘要:本文论述了避雷针的电磁感应作用及其控制的原理。

说明必须重视防雷结构的优化设计,其中不仅有建筑物本身的结构,还包括与之相连的电气线路的结构。

关键词:建筑物防雷雷电电磁脉冲防护(LEMP)工程方法论笔者在《再析避雷针的保护范围》[1]一文中讨论了避雷针的感应静电场控制原理,本文重点讲述(建筑物防雷使用的)避雷针的感应电磁场控制原理。

这里说的避雷针是广义的,它包括了各种接闪器的防雷结构,即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和法拉第笼等形式。

1.独立避雷针和单独引下线的电磁感应效应我国早期建筑物防雷曾较多地使用独立避雷针,其中多数是危险品仓库。

那时,为了预防避雷针的反击电压危险,曾经规定独立避雷针要离开房屋三米以上距离。

民用建筑物防雷的避雷针多数直接安装在屋顶上,使用单一引下线和接地体。

后来,人们发现这种独立避雷针和单根引下线的防雷结构很不理想,它的电磁感应效应最强,往往造成其周边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的感应过电压事故。

我们先计算单根引下线流过雷电流时S a处某一电气设备框架内产生的电磁感应电压,见图1。

图1 雷电流流经单根引下线对距离为S a处电气设备的电磁感应效应当仪器框架尺寸远小于它与引下线间的距离S a时,其所在处磁场强度的最大变化率(1)式中,(di/dt)max—流经引下线雷电流的最大变化率,A/s;S a—仪器到引下线的平均距离,m。

在仪器框架平面中产生的最大感应电势(V)(2)式中,µ0—真空磁导率,4Π×10-7H/m;A—仪器框架的面积,m2;H max—仪器处的磁场强度的最大变化率,A/m•s;S a—引下线到仪器间的水平距离,m;(di/dt)max—引下线中雷电流的最大变化率,A/s。

解广润老师曾在1980年就著文[2]指出独立避雷针电磁感应效应的危害性。

在此摘要引用他举出的两个雷电事故事例:(1)苏州娄门变电所多年来运行良好。

1974年在变电所内建成了一个70米高的微波铁塔,接地电阻0.8欧姆左右,距离周围设备和线路都在5米左右。

它本身相当于在该变电所内树立了一根独立避雷针。

1975年8月该塔第一次遭受雷击,附近10kV架空线导线烧断、瓷瓶爆裂。

这并不是偶然的一次。

在修理好线路的第二天该塔又落雷、不仅线路烧坏,连母线上的少油断路器也全都坏了。

(2)上海杨树浦电厂35kV变电所解放前是没有安装避雷针的。

上世纪50年代贯彻新电力规程加装了一根独立避雷针,针高21.9米,接地电阻5.1欧姆,一次雷击避雷针,距离避雷针11米远处变压器的35kV套管发生闪络。

以上事故可以这样来解释:原来未装避雷针的变电所受雷击的机会很少,平均要50~200年左右才会受到一次雷击;装设高架避雷针后雷击的次数明显地增加了。

独立避雷针通过全部的雷电流,它周围的电磁感应效应特别强烈。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雷电事故的增多。

1993年北京市气象局大楼的消雷器遭受雷击,消雷器被击毁。

消雷器的单根引下线敷设在大楼外侧的转角处。

在靠近该转角处的两间房屋之间有一段电话线从两间屋子的窗外穿过,此段电话线被感应电流烧断,大楼内部一些电信设备和电子计算机受到雷电感应而损坏,直接损失达数十万元。

如果该楼的防雷引下线改用大楼的钢筋网,则大楼内部的感应电磁场强度将要小很多,那次雷击事故的损失就不会那样大(后文还要深入讨论和证明)。

许多防雷工程的样本都画有这种屋顶避雷针和单根引下线的建筑物防雷原理说明,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防雷结构,按优化结构分析它是不应该采用的。

IEC 1312-1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第一部分、一般原则(通则)第3.4.1.1条推荐的“进入建筑物的各种设施之间的雷电流分配”模型图如下。

图2 IEC 推荐的“进入”建筑物的各种设施之间的雷电流分配(GB50057《规范》[1]图6.3.4-1及IEC 1312-1 Figure 13)笔者已经多次批判过这个物理模型[3、4],一般情况下没有人主张从室内安装引下线的,此图的主要错误是没有考虑电源进线的屏蔽措施。

我们曾经遇到过的、具有挑战性的防雷工程是锅炉房和大屋顶彩灯的防雷。

锅炉房的烟囱是金属的,它可能直接遭受雷击,它与其附近的鼓风机机壳是相连的,里边就是电动机;锅炉房中的工人经常是光着脚干活的,他们对跨步电压危险最敏感、最需要防护。

屋顶彩灯的供电线路与避雷针和避雷带是靠在一起的,打雷时可能直接把雷电引导到配电室去。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防雷工作者就采用把电源进线用埋地屏蔽铁管穿线引入室内的办法和均压接地网的办法解决了上述难题,并从经验上总结了埋地铁管段的长度要在10米以上。

总结50余年的运行经验,电力部门给出的结论是:铁管埋地长度小于6米时,则有防雷失效的事故。

那时,我国还没有大容量的SPD,配电室中的过电压保护器就是采用20kA、8/20μs的通用避雷器,埋地屏蔽铁管段的长度大于10米,就能得到可靠地保护。

有人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把屏蔽列入外部防雷的措施表示不解,这是他们被IEC防雷规范所束缚、思想不解放的缘故。

毛主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明确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奉劝那些死扣定义、死扣书本的同志们警醒起来吧。

2.避雷带和避雷网的引下线分布与其感应电磁场的关系“古建筑防雷系统的雷电电磁暂态分析”一文[5] ,介绍了故宫中典型的三种外部防雷结构及其雷电暂态计算结果:其中第1种只有一根入地引下线,防雷措施最为简单;第2种有2根入地引下线,它们分别从两侧山墙引下,屋脊和斜脊上敷设有避雷带;第3种房体分为前后两部分,屋脊、斜脊和屋檐上的避雷带连接成避雷网,共有8根入地引下线,分别见图3、图4和图5。

图3 单根引下线防雷系统结构简图图4 双引下线防雷系统结构简图对比三种建筑物引下线的电流分布情况,其中:第3种防雷系统中的电流分布最为均匀,第2种次之,第1种最差。

它说明雷电流的分布与防雷系统的结构紧密相关。

第3种防雷系统中一根引下线的最大电流约占全部雷电流的27%,这是由于其多根引下线的结构,另外建筑物的高檐和低檐上的环状避雷带起到了均压和分流的作用。

因此,在建筑物防雷系统中,应尽量采用多根引下线,对称分布敷设,并利用屋檐避雷带围成具有均压和分流性能的防雷结构。

建筑物中各种高度平面上的磁场分布,明显地以第3种类型的分布最为均匀,且磁感应强度的最大值也最小,第2种次之,第1种磁场分布最不均匀,其磁感应强度值也最大。

在建筑物内安装电子设备时,应该尽量远离磁感应强度最大的地方,并尽量远离防雷引下线和其分流导体。

文[6]计算分析了雷电流沿钢筋引下分流的情况,模型假设雷击点在矩形多层大楼的一角,对长宽高均等的对称性结构进行电流分布计算,得到的分流系数为0.46,这与国标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推荐的0.44接近,但对于长宽高不相等的非对称结构,计算表明其分流系数将有较大的变化,必须具体地量化分析。

如果建筑物为多层结构,越接近底层,垂直导体中的电流分布越均匀。

对于离顶层的间隔达到四层以上时,可以认为各垂直导体中的电流分布大致相等。

3.通讯大楼结构散流过程及其屏蔽措施文[7]介绍了一座通讯大楼雷击电流分布的模拟计算,见图6。

图6 一座通讯大楼的雷击计算模型该通讯大楼顶上设有微波塔,当闪电击中铁塔的避雷针时雷电流经铁塔的塔脚侵入通讯大楼的钢筋结构,建筑物断面A--A,的电流分布计算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一座通讯大楼接闪的雷电流分布图中数字为流经钢筋的雷电流百分比,箭头为电流的方向。

图7所示95%的雷电流均流经大楼的立柱和墙壁钢筋。

流经避雷针引下线的雷电流不足1%,入侵大楼结构的雷电流大部分分布在外墙,大楼内部的雷电流几乎都是沿柱子纵向流下。

除顶部和上部几层外横向的电流很少。

当雷击电流为50kA时,大楼中的磁场强度分布见图8。

图8 雷击通讯大楼时其室内磁场强度的分布(假设雷击电流为50kA)图8表明,在四角立柱附近的磁场强度最高,柱子之间的磁场强度较弱,室内中央部位的磁场强度最弱,但也会达到0.1A/m(峰值电场强度约38V/m)。

钢筋结构构成的笼式避雷网在遭受雷击时,其内部的磁场比较普通多根引下线房屋内部的磁场大为降低,单根引下线房屋内部的磁场最大。

所以,如果不利用钢筋结构泄漏雷电流,另拉引下线或用同轴电缆做引下线都是错误的,其结果都是增大泻流的阻力,增加室内的磁场强度。

1976年长沙通讯大楼的雷击模拟试验和1992年在广西苹果变电站主控楼的模拟雷击试验,使人们对通讯大楼的雷电流分布及其波形变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试验表明:通讯大楼遭受雷击时,天线波导管引入的雷电流还有相当的数值,约为塔顶雷电流的10%左右。

因此,通讯大楼楼顶的各种通讯电缆、同轴电缆及波导管在进入大楼前的接地措施格外重要,有的要采用相应的避雷器件进行保护,在大楼中部位置雷电电磁场强度最弱,而其外部位置的钢筋柱子附近的雷电电磁场强度最大,在引流柱子上测得的电压波头上有附加的高频振荡成分,它是钢筋结构形成的空腔电磁振荡。

这些浪涌电流产生的电磁场将对电讯信号产生干扰,甚至造成电子元件的损坏。

所以,我们对通讯大楼要进行内部防雷,即采取DBSGP(分流、均压、屏蔽、接地和过电压保护)的措施。

我们认为通讯大楼内部重要的电讯设施和电气设备(有如人的大脑和心脏)必须加强保护,它们的电气线路都应该采用铁管布线或用金属线槽布线,此项措施对预防雷电反击和各种电磁脉冲(包括雷电电磁脉冲、核电磁脉冲、静电放电和内部过电压)都具有良好的屏蔽能力。

电气线路的干线应该集中敷设在建筑物的中心部位,即雷电干扰电磁场最弱的部位,如建筑物的电梯竖井里。

穿线铁管和线槽都应该与各楼层的等电位连接排相连,和接地母线相连,以达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4.要重视和采纳我国的防雷理论和经验笔者介绍了一些我国科学家对建筑物防雷研究方面的贡献,要宣传和介绍我国建筑物防雷技术的研究成果,这件工作还要大家共同来做。

现代建筑物防雷设计应该用系统论哲学思想指导,对该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整体的防雷安全负责,优化其防雷结构,以达到防雷可靠性和经济合理的要求。

这个问题不是本文一次能够讲明白的,诸如:如何建立正确的防雷物理模型,如何利用自然接地体,如何利用电气线路绝缘器件的闪络特性,如何屏蔽架空线路和屏蔽埋地线路,如何掌握工作接地和防雷接地的要求及其合理的测量方法等,这些被搞乱了的问题,我们留待以后再谈。

我们不应该把IEC防雷规范当作“廉价的”进口设计软件,不应该把它当作圣经来读;不应该丢掉我国的先进防雷理论和经验。

有些人为了商业的利益,故意片面夸大IEC防雷规范中的某些有瑕玷的条款(如变相否定屏蔽在防雷中的作用,不重视防范雷电反击的问题,防雷模型没有优化结构等),把这些不合理的条款写入我国防雷国标之中,并阻挠对这些不合理的条款进行修改,这种情况是不得人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