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之六
2023年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论述题: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附:多
2023年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论述题: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附:多份参考答案】论述题:经过几十年积累,我们站到了新的起点上,进入了新发展阶段。
但是,新发展阶段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理论联系实际,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参考答案1同资产阶级革命不同,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任重道远。
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系列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不能不具有长期性。
其原因主要有: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有: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全国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广大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参考答案2: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
习近平在《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全面阐述,以下是与之相关的参考内容。
1. 基本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国内私有制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非常时期做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安排。
它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力还比较低的条件下,人民群众还是比较贫困的。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依据。
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基础。
3. 建设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在社会主义初期,逐步实现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点的结合。
这个目标的关键是要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的发展,促进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
4. 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这一阶段,国家经济的中心是公有制经济,但也对非公有制经济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发展的空间。
5. 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深化改革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深化改革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
改革的关键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6. 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道路必须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从这个现实出发,坚持自己的正确路线,走自己的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走自己的正确道路。
7. 四个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基本特征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无论革命和建设,都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认识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重大影响的一切有利的和不利的现实因素,特别是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这一判断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实践和认识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提出过设想。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将未来的共产主义按照成熟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马克思的这一设想是在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一般结论。
但是与马克思的设想不同,社会主义并不是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诞生于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当落后的国家。
这就决定了在现实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的问题上不能简单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结论。
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科学分析和判断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便成为社会主义实践面临的首要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
——从社会制度的角度划分,有五种形态说,即“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
后来,斯大林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概括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
——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划分,有三种形态说。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
考研知识点归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考研知识点归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概念。
本文将对考研中常见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第一个阶段,它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过渡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
2.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商品在一定范围内占据统治地位,同时存在着计划经济的成分。
3. 阶级斗争和阶级差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阶级斗争和阶级差异,而且这种斗争和差异在一定范围内是必然的。
4.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阶段,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基本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基本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1.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市场的调节和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 坚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国家的调控作用。
3. 坚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在经济发展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
4. 坚持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划分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
新征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
刚建立起来,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在这一阶段,国家需要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逐步实现富裕、强大、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
生产力的全面提高。
在这个阶段,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文化等各个领域,推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
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再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在这个阶段,国家需要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最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以人为本。
在这个阶段,国家需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断提高人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完整版】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第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第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利国家的历史阶段;第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第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第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第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第七,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第八,是树立共同理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第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第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阶段,其主要特征包括:•国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经济建设是中心,以工业为主导,同时兼顾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建设正在推进。
2.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2.1 生产资料所有制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主体,包括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
国家所有制国家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形式,是国家在经济建设中行使管理和调节职能的工具。
国有企业是国家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国有企业主要包括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
中央企业是由中央政府出资组建的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是由地方政府出资组建的企业。
集体所有制在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民集体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农民通过自愿结成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共同占有和管理土地、农机具和经营资金等生产资料。
在城市,集体所有制是城市集体企业、城市居民社区和单位社会福利事业的主要形式。
城市集体企业既可以由工人集体组建,也可以由居民、企事业单位和其他集体组建。
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种新的所有制模式,主要由国家或集体与个人、内外资企业合作组建。
它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的优势,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间的又一种有效的结合形式。
2.2 分配制度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构成部分,包括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两种形式: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
在中国,按劳分配主要是以工资为形式实现的。
工资是职工按劳动时间、强度、技术和工作环境等因素获得的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
初级经济基础辅导: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
初级经济基础辅导: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1.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表述:定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①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③必须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④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包含的其他内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一个特殊的初级阶段,具有客观必然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
再次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
例题1: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一个特殊的初级阶段,这主要是由()决定的。
A.社会主义的本质B.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C.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D.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答案:D解析: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一个特殊的初级阶段,决非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它具有客观必然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
2.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含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教案设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
教案设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教案设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一、导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平衡状态,它具有一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
二、基本特征1.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形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形态。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人民通过公有制经济获得收益,生产资料公有化成为制度基础,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或初级社会主义的性质。
2.生产力的低水平另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力的低水平。
由于历史原因和其他制约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在技术、科学和经济发展方面相对滞后,生产力水平不高。
3.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基本特征之一。
在这个阶段,商品经济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的元素开始发挥作用,市场供求规律逐渐调节经济。
三、发展阶段1.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通过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和改进生产组织形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生产能力的快速增长。
2.消除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消除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
通过逐步消除剥削,实现劳动人民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建立较为公平的社会制度。
3.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将进一步巩固,人民素质将得到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将不断提升,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实施教学活动1.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意见和观点。
2.观看视频资料老师准备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相关内容。
3.展开展示和辩论学生按照小组进行展示,结合自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解,进行辩论和讨论。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九大特征
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长期泛滥的“直接过渡论”,曾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要汲取昔日的 沉痛教训,必须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优秀民族传统的继承性; 第二,必须强调文明环境的开放性; 第三,必须注意发展水平上的多层次性; 第四,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一个逐步前进的过程; 第五,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充分体现两个文明相互促进的并行性; 第六,精神文明建设要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形态相适应,要体现商品经 济形态的渗透性; 第七,必须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意识形态上的主导性和中外科学 文化意识的兼容性。
பைடு நூலகம்业结构现状
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 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 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 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经济运行方式
新中国建立后,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成功实现了从新民主 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种逐渐形 成和完善的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机制的、以公有 制占绝对优势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构成了新中国建国后直至1979年 改革开放近30年期间的主要经济体制。在新中国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 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转变。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 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九大特征
6栋415、413 制作人:江英
1、现代化发展 2、产业结构状况 3、经济运行方式 4、文化教育发展水平 5、人民富裕程度 6、地区发展状况 7、体制改革 8、精神文明建设
目 录
9、国际发展水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与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入社会主义但还未完全实现共产主义之时期。
在这一阶段,国家和社会仍然存在一定的非社会主义因素,需要通过逐步发展和完善来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本文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和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1.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中国的历史、国情、文化等因素所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同时注重均衡发展、社会公平和稳定等方面。
2.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国家在调节和引导市场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条件。
4.人民民主政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
人民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人,必须依靠人民来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人民民主政治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教育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方向1.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推动经济实力的增强,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这个阶段,要注重农村的农业现代化和城市的工业化,坚持发展国民经济各个方面,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深化党内民主,加强法治建设,增强人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发展和进步。
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的科学概念。
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从时间上讲,它起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也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是不能逾越,也是无法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党的十三大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两层含义。
党的十三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的界定亦不断拓展。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这是对我国社会性质的界定,说明在社会形态的本质方面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更不是资本主义的社会。
在当代中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
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阶段,急于求成。
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水平和程度的认定,说明我国生产力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上改变,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方面,与科学社会主义所规定的社会基本特征还有较大的距离。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三是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我们要作长时期的努力奋斗,而不能有丝毫懈怠。
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运作过程的确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所决定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国家需要通过一定的发展阶段,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保证。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党的领导要求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当务之急。
这包括加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三、改善人民生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人民生活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和人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五、加强文化建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强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高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内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各个方面全面推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矛
盾的重点):在于落后的社会生产。
因此: 根本任务应是发展生产力,
中心工作应是经济建设。
29
十六大指出: 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 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 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4
2)明确了一个中心:经济建设
(即发展生产力,包括:经济总量建设,经济体制建设,经济管理建设, 经济能力建设(生产能力,科技实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营销竞争能力等.),经济生 活水平建设.)
“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 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 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 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24
(2) 从现状看,我国的社会主义还没有
获得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表现在:
1)至今,我国总体上还没有完成工业化、 现代化,经济文化还是比较落后;
(因为我们建设时间还不长,且有过曲折。)
2) 各地区、各方面发展存在着多层次、
不平衡(工业、科教、地区、人民生活等方面)。
25
(3) 从发展看,赶上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
(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P149.
36
“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 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 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事业。”
因为差距大,而且它们也还在发展中,所以短期内是不可能 赶得上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付出相当大的努力。
26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
思修第六章讲稿
思修第六章讲稿引言思修课程的第六章主要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阶段。
本章将会详细介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义、特征,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路径。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在生产力相对落后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包含着资本主义因素,仍然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仍然需要通过两个阶段的斗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对长期的阶段,具体时间没有明确界定,它的历史任务是逐步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逐步改造人的思想观念,实现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以及劳动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特点。
国家在经济领域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存在着集体所有制和个人所有制相结合的经济成分。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经济体系。
国家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仍然是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表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独特的历史背景下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是坚定不移地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同时,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开放的方针,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含义。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是我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邓小平同志于1987年首次提出的,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这一论断科学地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义和背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1.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但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仍占有一定比重。
2.生产力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发展不平衡。
3.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一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但还不够完善。
4.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发展差距较大。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
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一般需要上百年时间。
我国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后,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
2.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结论: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对于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特征,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殊国情下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只有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才能为国家的强大提供坚实基础。
三、坚持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经验,推动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四、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只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五、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促进全民族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重提升。
六、坚持对外开放合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合作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七、坚持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两维坐标,构成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路径。
横坐标视为发展维,纵坐标视为转型维。
决定前者的是速度,决定后者的是方向。
速度快但方向不对,就会一错百错;方向对即使速度慢一点,也无碍大局。
因此方向是关键,目标是关键。
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具体的目标,就能事半功倍。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不仅首次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路线、战略和基本政策,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与转型的特征。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进一步拓展了这一阶段发展与转型特征。
我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可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即20世纪后半叶)又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绝对贫困阶段,在极贫水平下打基础的阶段,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温饱阶段,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三阶段是小康水平阶段,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下半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二十年全面小康社会阶段,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第二阶段是后三十年共同富裕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已成功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半场”的“第一阶段”,即“全面小康社会阶段”,并朝着“第二阶段”,即“共同富裕阶段”进发。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在人均收入、发展水平、生活水平、社会结构、产业结构、贫富差距、地区差距、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实现了大发展和大转型。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不断走向中等发达阶段的过程,突出表现在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
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人均GDP(2011年国际美元)指标,在1990年之前属于极低收入水平,位居世界后列,是最突出的不发达标志;1990年进入低收入水平;2000年进入下中等收入水平;2010年进入上中等收入水平;2020年之后将进入高收入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的三分之一,这是进入“共同富裕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与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与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时期。
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道路。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与发展道路。
一、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主要体现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国家经济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但也允许、鼓励和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同时,还要继续加强和改进公有制经济,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一阶段的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形态。
它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培育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调动社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水平。
二、政治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特征主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和法治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本形式,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结合,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在发展道路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保证。
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体系,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文化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主线,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基础的,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新文化形态。
考研真题解析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考研真题解析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全国人民基本上都达到小康水平、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相对发展、从而经济文化基础相对巩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但与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社会仍有差距。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对于深入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限制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
因此,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成为了必然选择。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是一个相对长时期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过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发展到中级和高级阶段。
这是因为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等问题,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来逐步解决。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阻碍发展的因素。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种种矛盾和困难,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来解决和克服。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用社会主义制度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问题的阶段。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五、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准确把握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和领导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在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端正思想态度,不断加强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和创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取得的成绩
• 各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发挥,区际产业分工明显增强 各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发挥, • 产业发展的经济合理性要求和市场条件,逐步替代矿产资源分布 等传统区位因素,成为产业区域布局的主导因素。一方面,近年来高 速增长的钢铁、建材、有色金属、汽车、电子等基础产业和加工工业 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这些部门不同于劳动密集型部门,具有 明显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要求,需要依托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供给 条件较好的区域。即便在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继 续向具有优势条件的城市集聚,城市间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分工关系 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能源工业等对资源依赖程度较强的产业,向 西部地区集聚的势头增强,西南地区的水电资源开发、西北地区的油 气资源开发等,都形成了相当规模。为解决东部沿海地区能源和水资 源的短缺,不得不建设远距离的资源调配工程,比如正在建设的南水 北调工程,以及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形成了资源大跨度区际调动。
• • • • • • •
结论 • 虽然当前我们的区域经济政策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虽然当前我们的区域经济政策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但是可以说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几乎和成果一样多。 但是可以说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几乎和成果一样多。 要解决这些挑战和问题, 要解决这些挑战和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合理规范 地方政府职能,创新区域发展模式, 地方政府职能,创新区域发展模式,也需要借鉴 国际经验(如欧盟的成功发展), ),重塑市场经济 国际经验(如欧盟的成功发展),重塑市场经济 体制下的区域政策框架, 体制下的区域政策框架,调整完善区域政策 ,以 便区域之间真正地实现协调发展。 便区域之间真正地实现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面临的挑战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面临的挑战
• 我国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发展战略、体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权 限下放,市场化程度提高,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性增强,流动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活 动呈现空间集中趋势。长期以来,我国区域政策的核心目标是解决区域间经济发展不 平衡和协调区域间利益关系,但由于在指导思想上主要是控制区域间经济总量和增长 速度的差距,因而也带来了诸多矛盾和问题: 一、利用国际资源的区域差距扩大 。与沿海地区相比,广大的内陆地区经济联系仍主 要面向国内市场,吸纳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规模有限。 二、生产要素流动虽然改善了空间配置效率,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但也加剧了经济 发展不平衡趋势。 三、一些区域产业发展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四、人口转移滞后于经济的空间集聚,区域间收入差距扩大 五、对社会事业平衡发展重视不够,公共服务水平区际差距扩大 六、沿海地区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高,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另:就笔者本身观点,个别大城市的发展严重超于其他城市,其实也是区域发展不平 衡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关背景 特征形成原因 东中西部的差异
•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位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东亚经济区,参与国际分工的 地理条件得天独厚,适宜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加之原有经济技术基础 较好,自我发展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都优于中 西部内陆地区。我国西部地区深居内,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亚和 南亚毗邻,发展对外经济十分不便,原有的经济基础较为落后,经济 实力相对较小。我国地区间差距由来已久。近年来,地区间差距不仅 体现在居民收入水平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和 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迅速拉大上。在所有制结构、市场化进程等方 面,差距也十分明显。 • 毫无疑问,这要求我们研究、制定和实施“国家区域政策”,实现地 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地改善状况。
取得的成绩
• 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各有侧重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
• 2000年以来,我国先后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 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根据各区域的特点和比较优势,形成各有 侧重的开发重点。中央政府加大了向这三个区域重点领域的投资倾斜,改善 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提高了当地的公共服务水平,并在一定 程度上增强了这些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有利于扭转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 局面。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依托自身的经济基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不断 提升综合竞争力,继续保持领先发展势头。 2005年,东部10省市、中部6省区、西部12省区和东北3省四大区域的 GDP分别为10.9万亿元、3.7万亿元、3.3万亿元和 1.7万亿元,占全国GDP 的份额分别为55%、19%、17%、9%。2001~ 2005年,四大区域年均增长 速度分别为12.35%、10.86%、11.12% 和10.87%。总体上东部地区的比重 继续提高,西部地区持平,中部和东北地区略有下降。
取得的成绩
• 沿海地区国际化程度提高 • 沿海和内陆地区因其开放度和参与国际分工水平差异,在全球化 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表现出不同的区域发展特征。东部沿海地区得益于 进入国际市场的区位条件和开放的先行优势,大规模吸纳国际资本和 产业转移,成为国际产业集聚和吸纳外商投资最为密集的区域,外商 直接投资的88%~90%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 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外贸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80% 左右。以长 三角为例,2004年16个城市实际利用外资约254亿美元,占全国的比 重达到41.9%。外资的大规模集聚提升了产业国际化程度,各类加工 制造品源源不断流向国际市场,沿海地区已经成为世界性制造基地。
•
取得的成绩
•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度提高,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主导地位凸显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度提高,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随着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增强,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形成 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流动。劳动力流动主要表现为农村进入城市,西部 流向东部。目前农村进入城市的劳动力已经达到1.5亿人,跨省流动 1.5 劳动力90%来自中西部,82%流向东部地区,而且约有2/3农村转移 劳动力进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市场主导的资本在利润引导下主要投 向投资回报率高的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群和 大都市圈集中的趋势增强,不仅形成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 求和消费需求,还促进了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发展。长三角、珠三角 和京津冀等沿海三大城市群占全国GDP的份额接近40%,成为经济发 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和增长极,发展潜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释放出来。
建国以来所采取过的区域经济政策
•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政策已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 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注重公平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转变,鼓励和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起 来。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东部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进的,国 家对于实行对外开放的地区在利用外资建设项目的审批权限、税收、 外汇、外贸和信贷方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东部地区首先享受了对外 开放的优惠政策,利用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14 个沿海开放城市、260个沿海经济开放市县;全国30个国家级的经济 技术开发区中,东部地区就有25个;13个保税区也全部分布于东部沿 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仅从1992年起才逐步在沿长江地区和边境地区 建立了享受国家对外开放优惠政策的城市,到1993年共设立了6个沿 江开放城市、13个沿边开放城镇以及13个边境经济合作区;中部地区 仅建立了4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地区则至今仅有1个国家 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特征之六
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 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 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基本内容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 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 差距的历史阶段。 差距的历史阶段。 • 下面主要就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 行解析。
善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促进国民经济的 健康成长和社会公的合理实现。
建国以来所采取过的区域经济政策
• • 建国后,国家制定的每一个五年计划,其经济布局政策在资源的宏观配置、 产业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1953—1978年的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经济布局的指导方针是:为迅速改 变生产力过分倚重于沿海地区的严重不均衡状况,并考虑到战备的需要,强 调内地与沿海均衡发展,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投资重点长期指向 中西部地区。(国家用于中西部地区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一
相关背景 特征形成原因 总体状况
• 区域经济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 的重大问题。中国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差异较大, 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也有所不同,无论是大区域间,省区 间,还是一个省区内部各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都 十分明显。在解放前的旧中国,经济布局的分布极端不平 衡,现代化工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高度农业商品化地 区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内地仅是在有铁路深入或有大 型水运干线的地方出现个别的工矿点或局部的农业商品化 地区,广大的西部地区基本上停留在原始的自然经济阶段。 因此,我国从建国之初开始区域之间发展的差距就很大。 在1978年之后,随着各地政治经济秩序渐趋稳定,以及内 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经济差异的总体程度持续下降。 但是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五”时期为50.2%,“二五”时期为56.7%,三年调整时期为60.5%,“三五”时期为68.8%, “四五”时期为56.2%。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实际上并未达到均衡发展的目标,人均国民收入和居 民消费水平的地区差距在总体上仍然有所发展。)
•
1978年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国家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 开放政策,经济布局的指导方针有了重大转变,效率优先成为重要的目标取 向,生产要素向边际产出率高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集中。“六五”与“七五” 时期,在追求整体发展速度与效益的方针指导下,国家投资和布局的重点大 幅度向原有基础和条件较好、投资能力较强、投资环境优越的东部地区倾斜, 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梯度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