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第十课 社戏》教案1 苏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社戏》教学设计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社戏》教学设计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社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词语。

2.揣摩、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

能力目标1.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2.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3.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融情人景的,鉴赏文章细致逼真的图画美。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文语言流畅自然,景物描写生动逼真,心理描写细腻且富有情趣。

教学中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鉴赏。

2.点拨与探究结合法。

指导学生揣摩晶析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以长文短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思路整体感知,理清故事情节。

赏析精段,积累美句,品味美词。

合作研讨,如难句释疑、评点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安排详略的方法等。

就作品内容,联系生活体验进行反思。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同学们,童年是快乐美好的,是记忆长河中一段永不褪色的难忘体验,无论它是温馨,还是灰暗,人生经历的书本总是诱人流连追思。

恰如一首小诗中所吟唱的:多媒体显示:小说《社戏》便是在流离颠沛中燃点的童年记忆。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学生默读,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

要求:听清语气,体会感情。

3.学生自由诵读,把握主要情节,多角度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在学生圈点勾画时,指导从“时间”角度,从“事情”角度,从怀念童年的“原因”角度概括全文内容,并指名学生口述。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社戏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社戏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社戏》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社戏》优秀教案教学设计10社戏教案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重点、难点重点:(1)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2)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难点: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xing)行家hang )惮(dan)絮叨(xudao)怠慢(dai)撺摄(cuan duo 凫水(fu)潺(chan)歌吹(chui蕴藻(yun zao)家眷juan)皎洁(jiao)漂渺(piao miao)纠葛(jiu ge)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倘:连词。

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2)大抵:副词。

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3)相仿:大致相同。

仿:类似。

(4)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5)怠慢:冷淡。

怠:轻慢。

慢:态度冷淡。

(6)诚然:副词。

有“确实”的意思。

(7)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

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8)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9)朦胧:月光不明。

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

用作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

(10)歌吹:歌声和乐声。

(11)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12)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1)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

兴:兴致。

(14)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3.自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二、导入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 10《社戏》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0《社戏》教案 苏教版

10、《社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及作者文学常识。

2.分析小说中人物语言和行动,了解以双喜为主的小伙伴们的性格特征。

3.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4.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5.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融情人景的,鉴赏文章细致逼真的图画美。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文语言流畅自然,景物描写生动逼真,心理描写细腻且富有情趣。

教学中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鉴赏。

2.点拨与探究结合法。

指导学生揣摩品析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4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一、自读课文,完成并记忆下列文学常识及字词。

1、准确记忆、掌握作家作品:鲁迅,原名(),我国伟大的()家,()家,( )家,()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杂文集有《》、《》、《》,小说集有《》、《》、《》,散文集有《》,散文诗集《》。

2、掌握本课生字词:会准确地读、写、注拼音。

归省()行()家惮()xù()dao()dài()慢cuān()duo()fú()水船lǔ()yì()立yùn()zǎo()家juàn()jiǎo()洁一小撮()乌jù()树棹()着船漂渺()chán()chán()jiū()gě()二、整体感知快速默读课文,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2)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以小标题的方式归纳层意,指出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社戏》教案1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社戏》教案1苏教版

社戏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及其相关知识。

2、掌握课文后列举的重点词语。

3、理清故事情节,能够划分课文的层次。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抄录文中优美的词句和精美的语段。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记忆作者及其相关常识。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1分钟师: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十六课鲁迅先生的《社戏》。

这篇课文很长,学习的内容很多,我们准备学习三个课时。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二、解释目标。

1分钟师: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投影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及其相关知识。

2、掌握课文后列举的重点词语。

3、理清故事情节,能够划分课文的层次。

师:我相信大家只要努力,一定能够顺利达到目标。

三、识记作者及其相关知识。

3分钟师: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已经学过几篇,相信对他的了解同学们非常明确,下面我们做一个练习题,比比谁对鲁迅的了解更详细:(投影练习题)鲁迅,生于1881年,于1936年去世,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伟大的________ 、 ________ 和 ________ 。

他有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小说集《______》和《______》,神话小说集《_________》。

成就最大的是他的杂文,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他的一篇小说《_________》是近代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四、预习检查。

5分钟师:这篇课文很长,文中出现的字词也比较多,同学们在课外已经朗读过课文,相信大家都能够很正确很流利的写出他们来,我读,你们写,比比谁写的最好。

(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人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学生自查,错误的及时纠正)附:检查的词语。

惮(dàn)踱(duó)棹(zhào )归省(xǐng)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ō)凫(fú)水楫( jí)五、阅读课文。

15分钟师:咱们清理了字词障碍,下面我们阅读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社戏》教学设计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社戏》教学设计 苏教版

《社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通过不同途径收集鲁迅的资料老师:课件制作【教法学法】1.诵读法2.质疑法3.点拔法【教学流程】一、图片引入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

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附近村庄乡镇的百姓们都会去看戏,他们许多人都会乘着船而来,既是享受,也是休息。

(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二、走近作者鲁迅三、检查字词,扫清文字障碍四、一读课文知情节(背景音乐《渔舟唱晚》)要求:自由读课文,回答问题:1.文章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写了哪些事件?试试分别从时间、事情、原因角度概括。

看戏(1)戏前波折(2)夏夜行船(3)船头看戏(4)月夜归航2.课文写了这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社戏前的波折。

(4)夜航看社戏途中。

(5)赵庄看社戏。

(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3、4、5、6 略写1、2、7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小结:本文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从“时间”角度概括:看戏前—看戏—看戏后从“事情”角度概括: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从原因角度看:乐土---景美---人美---情趣美五、二读课文解乐土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这样一个偏僻不大眼的小村庄,作者说“在我是乐土”,其中“乐土”既写了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又写出“我”对平桥村的情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社戏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社戏教案 苏教版

十社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重点)3.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了解背景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道中落以后,他更了解了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3.知识链接社,旧时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社戏,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4.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归省.(xǐng)不惮.(dàn)行辈..(háng bèi)棹.(zhào)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o)凫.水(fú) 絮叨..(chán chán)..(xù dāo) 潺潺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 miǎo)纠葛..(wēn zǎo)..(jiū gé) 渔父.(fǔ) 蕴藻5.解释词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 10《社戏》教案(1)(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0《社戏》教案(1)(新版)苏教版

社戏
教学反思
1、
2、
3、
4、
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

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

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

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

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语文:第10课 社戏 教案1(苏教版七年级上)

语文:第10课 社戏 教案1(苏教版七年级上)

10. 社戏【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社戏》是一篇小说。

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段落进行小组学习,并联系自身体会理解文中的重点段落,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个性。

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美好的童年往事,认识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

2.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重要段落的作用及叙事的详略。

3.学习其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联系平时节日里学生所看到的节日场面、风俗民情,引出课文。

二、整体把握文章脉络:1.检查预习,赛一赛,看哪一组同学能又快又准地读出下列字、词:(略)2.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

(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它有哪三要素?这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或者说中心事件是什么?明确:本文体裁是小说,它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本文中心事件是“看社戏”。

4.小组讨论:作者以“社戏”为线索,贯穿全文,那么是按怎样的思路构思全文呢?试找出相关段落。

明确:盼看社戏(1—4),去看社戏(5—30),怀念社戏(31—40)。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1.“我”为什么喜欢平桥村?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原因是:①“我”在这里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③有钓虾、放牛等乐事;④“我”第一盼望的是去赵庄看戏。

(板书)2.读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你对平桥村、平桥村的人以及“我”有了怎样的印象?(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下文作铺垫)四、小结:课文第一部分写了“我”在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突出了“我”对社戏的盼望。

五、作业:巩固生字词。

反复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课文以“社戏”为线索,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构思全文。

课文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围绕看社戏写了哪几件事?明确:详写去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社戏后的余波。

七年级语文上册社戏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社戏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社戏教课方案教课方案苏教版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认识鲁迅及其代表作品,理解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写法的妙处。

2、理清文章的构造;熟习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3、初步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崇高朴实的优异质量,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法提示】建议你这样读课文:用一颗童心去感觉,《社戏》像一支清新的歌,让你涟漪在单纯鲜亮的童年里;用一颗诗心去赏识,《社戏》像一首感人的诗,让你流连在清爽淡雅的景色里;用一颗爱心去品尝,《社戏》像一幅漂亮的画,让你沉醉在朴素浓烈的风气里。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鲁迅( 1881-1936 ),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日本的留学经历,让他弃医从文,谋求文艺报国,希望以此改变公民精神。

1918 年 5 月,他初次用“鲁迅”为笔名,发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志》,确立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陆续创作第一版了小说集《呼喊》《徘徊》,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想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别名《往事重提》)等专集。

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完全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点。

鲁迅的一世,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集体;主编了《公民新报副刊》《莽原》《语丝》《奔腾》《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心、踊跃培育青年作者;鼎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国有名的绘画、木刻;收集、研究、整理大批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大纲》,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2、认识小说知识第一人称:表达人称的方式之一。

文中的“我”能够是作者本人,也能够是作品中虚假的人物。

这类表达方式给人以和蔼真切之感。

环境描绘:小说三因素之一,是指对人物所处的详细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疏通字词:
归省偏僻行辈缘故絮叨宽慰装模作样怠慢聚拢撺掇凫水篙磕潺潺朦胧踊跃依稀宛转悠扬蕴藻家眷疲倦踱来踱去喃喃皎洁蹿撮纠葛
六、引导学生快速的默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同时回答以下问题:
1、全文主要围绕什么事情来写?
明确:全文主要围绕“我”看社戏来写的。
2、全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我”观看社戏的?
全文按照事情的顺序来写“我”观看社戏。
七、作业:
1、查找有关鲁迅的生平、作品资料。了解鲁迅,感知鲁迅。
2、朗读课文,抄写字词。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畅谈感受
交流回答
个人读
全班齐读
了解背景
学生互相之间检查字词的学习效果
个人读
全班齐读
合作交流
思考
交流如何对文章的层次进行归纳:
抄写字词
授后小记:
三、作者简介:
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诗《野草》、小说《呐喊》、《彷徨》,散文《朝花夕拾》,杂文《坟》、《二心集》等。
四、背景介绍: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第十课社戏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的详略安排。
2.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文章的详略安排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梳理思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备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童个人、一个情景。
二、解题:
我们平时经常把“江山社稷”用来比作国家,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3、全文围绕“社戏”写了“我”几个时期的情况?它们分别是?
全文围绕“社戏”写了“我”三个时期的情况,它们分别是看戏前、
看戏、
看戏后

4、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
⑴、(1-4)我盼望看社戏。
⑵、(5-30)我去看社戏。
⑶、(31-40)我怀恋社戏。
师小结:作者就是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