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两个地球同时着地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七单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七单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标分析本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通过一个个的故事,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这些人物身上都具有一种执著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

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让孩子了解17世界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事迹,并受到其伟大科学精神的启发和感染。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中要瞻前顾后,说写结合,读写结合,做好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工作。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材分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的专题是“认准目标,不懈努力”。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严谨的思考推理,以及反复的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本文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教学时可有多条线索进行教学。

我从“胆大妄为”“固执”入手,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孩子们找找为什么人们认为他胆大妄为、固执的句子,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力求让孩子在习得语文方法的同时,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伟大科学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情分析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绝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比较落后,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

本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符合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25两个地球同时着地

25两个地球同时着地

25两个地球同时着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旨义。

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难点: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2.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具准备图片。

三教学过程(一)揭题,审题1.导入谈话: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利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

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

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2.着(zhu6)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

注意提醒着(zhuó)地更(gēng)改的读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寻常:平常。

5.根据课文内容,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2024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2024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2024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2024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约1041字)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理解个别词语。

(重点)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3、设计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题。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尝试)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

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谁得出了这样的结果?2、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

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伽利略是怎样得出“两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二、小老师检查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预习目标逐项进行1、对基础知识的检查(1)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是否正确、流利)(2)小老师用卡片出示词语指名读、解释词语。

(针对学困生)(3)小老师听写典型的词语。

2、对课文内容的检查(1)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2)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教师边听课边做记录,检查工作完后作补充、指导、评价)三、课堂反馈练习1、分组交流设计的题目。

(教师巡视指导。

)2、评选设计题目优秀的学生并给予鼓励。

(特别是学困生)3、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

(重点是学困生)4、反馈课文主要内容。

(小黑板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练习题。

)四、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难困惑教师做好记录,以待下节课解决。

五、针对课文内容及疑难布置第二课时的预习内容板书设计: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2024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2(约1792字)【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认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了解他们的一些重要贡献或成就。

初步感知伽利略追求真理、勇敢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初步感知伽利略的伟大)1、(出示图片)同学们,这两个铁球,一重10磅,另一个重1磅,同时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来,你们想想看,谁会先着地呢?是的,两个铁球会同时着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5课(板书课题,齐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doc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doc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教材简析】《两个诙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意人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人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丄多德的—•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

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粘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

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岀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來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來烘托人物,这些理应成为学半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

所以,教学这篇老课文,就必须立足新课程背景做新的文本审视教学处理,注重阅读感悟,着力言意兼得,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 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冃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了。

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1 .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徳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学课件、课文插图等。

【教学流程】一、感知整体,集中阅读心向,初识人物形象1 .谈话导入:同学们,课前大家都预习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了(板书课题),现在就來检查检查,有信心吗?2 .读课题,读对"着(zhao)地"一词。

3.检查预习,读好课文。

(1 )读好带有生字词的语句。

①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bian)论家”。

(进行“辩” “辨” “瓣”的辨析,提示“辩”的写法,并引出“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让老师很难解答” 一句。

[精选]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多音字讲解

[精选]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多音字讲解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多音字1. 的的多音字(dí、dì、de、dī)2. 磅的多音字(bàng、páng)1的的多音字(dí、dì、de、dī)一、(dí)的确1.的确有人赞赏过我的美貌。

2.我的确只有这点钱了。

3.的确这样。

我觉得口渴了。

4.的确,这次旅行是悠闲的。

5.我的确一直憎恨无信之徒。

二、(dì)目的 1.这一目的是最富实用性的。

2.目的是向公司的雇员募捐。

3.他们不惜一切来达到目的。

4.我达到了这次访问的目的。

5.要把它们用于原来的目的。

三、(de)好的 1.哪个男孩是你最好的朋友? 2.我买的苹果都是好的苹果。

3.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工作。

4.她在数学成绩最好的班上。

5.会谈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

四、(dī)打的 1.打的赶夜路,很辛苦。

2.妈妈叫我打的,赶快过来。

3.这个地方不好打的。

4.他在路边招手打的。

5.我不想打的,我的钱不多了。

2磅的多音字(bàng、páng)一、(bàng)磅秤1.需要时再挪准磅秤使之平衡。

2.那么,请你们把箱子放在磅秤上。

3.我今天在磅秤上称的体重为100磅。

4.我想把行李过一下磅,有磅秤吗 5.女士们总是在磅秤上称自己的体重。

二、(páng)磅礴 1.历史洪流气势磅礴,奔腾向前。

2.这儿的群山气势磅礴。

3.母子俩都被这气势磅礴的海浪吸引住了。

4.书中的文体,那些条理清楚,无懈可击,气势磅礴的句子,使我大为震惊。

5.山河气势磅礴,巍峨庄严。

人教版小学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及赏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的伟大科学家。

他曾经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那时候,人们都相信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

但是,伽利略却对此提出了疑问。

他想,如果把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拴在一起,那么这两个物体下落的速度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实验。

他准备了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和一个一磅重的铁球。

当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塔顶释放时,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结果。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两个铁球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重的铁球下落得快,轻的铁球下落得慢。

相反,它们几乎是同时着地的。

这个实验结果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也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赏析:这篇课文讲述了科学家伽利略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故事。

通过描述他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著名实验,展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和实践检验真理的原则。

首先,课文揭示了伽利略的敢于质疑和探索的精神。

他不盲目接受亚里士多德的权威理论,而是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种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是我们学习科学知识、追求真理的重要品质。

其次,课文强调了实践检验真理的重要性。

伽利略没有停留在理论争论上,而是选择了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实验,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体现了科学方法的核心原则——通过观察、实验和验证来获取知识和理解自然现象。

最后,课文通过描绘实验的结果和人们的反应,展示了科学发现对人类认知的影响。

伽利略的实验不仅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也为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的进步需要勇气、创新和实践,只有不断挑战和超越现有的知识框架,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的来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以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我们要有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科学方法,为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按课文内容填空答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按课文内容填空答案

1.《独坐敬亭山》是_ 唐__朝诗人__李白__写的,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其中“厌”字解释为 _ 满足___,“闲”字解释为_ _悠闲自在的样子___。

2、《望洞庭》作者_ 唐_朝代刘禹锡,这首诗描写了秋天(什么时候)洞庭湖(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在诗中,作者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用白银盘比喻洞庭湖。

3.《忆江南》是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是 _唐_朝诗人_白居易_写的,其中写景的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_ 。

”“能不忆江南?”的另一种说法_真叫人怀念江南_。

诗中的“谙”字读音 _ān_ ,解释为__熟悉_ 。

4.《桂林山水》中,引用人们对桂林山水的评价是_桂林山水甲天下_,这句话的意思是_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_,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_,此句为全文的_中心_句。

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_山_和_水_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这样的美景让人仿佛走进了连绵不断_的画卷,真是“_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6、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的微波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7、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8、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伽利略在人们的嘲讽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实验证实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原理就是自由落体定律。

两个质量不同、体积不同的物体,因为物质和密度相同,根据自由落体和重力原理,下落速度相同。

测量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原理最直接的方法是:取两个质量相同但成分不同的物体,排除其他干扰因素,让它们在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观察它们下落过程中是否有细微差别。

但在地球上,物体落地的时间往往很短,即使有这样的力,也很难观察到有什么不同。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把环绕地球轨道上的物体看作是环绕地球坠落过程中的物体,但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

亚里士多德曾说:“两个铁球,一个重10磅,一个重1磅,同时从高处落下。

10磅的球必须先落地,它的速度是1磅的10倍。

”这句话让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伽利略想: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绑在一起,慢的一个会拖快的一个,下落的速度应该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绑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成一个整体,它们的重量是11磅,应该比10磅的铁球下落的速度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这个怎么解释?伽利略因为这个问题重复了很多次实验,所有的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确实是错的。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落地。

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铁球的重量无关。

当时伽利略只有25岁。

他已经成为一名数学教授。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实验结果,同时宣布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一个开放性实验。

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伽利略是对的。

按课文内容填空(带答案)

按课文内容填空(带答案)
57、外国民间故事有:《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 《三个苹果的故事》《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
二、填写人物特点:
1、《中彩那天》中的父亲:诚实、讲信用2、《万年牢》的父亲:认真、实在、正直
3、小夜莺:机智勇敢、热爱祖国4、小英雄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游泳本领高
5、安静: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热爱生命6、小温迪:关爱他人、乐于奉献
48、《父亲的菜园》一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赞扬父亲勤劳、不怕辛苦的品质。
49、这学期我们学的两则寓言是《纪昌学射》、《扁鹊治病》,《纪昌学射》一文飞卫让纪昌练习射箭要先练好眼力。纪昌按飞卫的要求回家先练盯梭子,再练盯虱子。告诉我们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基本功入手的道理。《扁鹊治病》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50、《普罗米修斯》一文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不屈不挠,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普罗米修斯把火种带到了人间。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
并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但众神的领袖宙斯得知消息后,决定给普罗米修斯最严厉的惩罚。但普罗米修斯没有屈服,他的不屈不挠、为民造福精神真让我们感动。
32、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33、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在于,而不是在于,也不是在于。
34、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35、海伦·凯勒是一位盲人作家,她的作品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的情景。能反映乡村四月人们忙碌的词语是“了、又”。我能从“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诗句中想象出山原翠绿、杜鹃啼鸣、细雨如烟的画面。
40、《四时田园杂兴》是宋朝成大写的,诗中描写农民热烈劳动场面的诗句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诗句中“傍”的意思是靠近。我能从“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诗句中想象出小孩在树阴下学习种瓜的场面。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南宁市民乐路小学张秋凤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本节课出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下面我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在教学设计中突破重难点、教学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想要成功,就该有明确的目标,并进行坚持不懈的追求”是本单元的主题。

本篇文章讲述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

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

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理应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

所以,教学这篇课文,立足学习文本写作特点的同时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价值取向,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说教法、学法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精心设计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注重听说读写相互联系,注重与生活联系,注重三维目标的融合。

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对课文重点句段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课标中年段的目标、本单元编写意图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写法,及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做到读写结合、本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我设定了以下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

能辨析一组形近字“辩、辨、辫”。

掌握多音字“着、更、的”。

联系语境理解“信奉”、“违背”的意思。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第 1 讲课题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型精读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1、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主备学校实验小学主备人张小菲审核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

准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初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他是什么时期的哪国人?3、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按什么样的顺序叙述的?(请你用上“先……然后……接着……最后……”叙述)4、检查自读: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自主读书,诱导感悟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

(学生自主读书)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四年级-第七单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四年级-第七单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当时人们对这样的说法毫不怀疑。可是 有一位年仅25岁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读了这 句话,他不是轻易地相信,而是先做了什么, 又做了什么?
他先去思考亚里士多德的话对不对,然后 又做了许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 确说错了。同学们初次读课文就能理清课文 的条理,真不简单。下面,我们就从思考和 试验这两个方面来学习。
再读: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 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 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一个事实中得出两个结论,这不合乎情
理。这两个结论的推导过程中都引用了亚里
士多德的观点,推导过程是清晰准确的,自
然要怀疑引用的观点。你再看,伽利略运用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推导出这两个结论的时候,
他确信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正确的吗?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 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 怎么理解? 就是说,再伟大的人,他说的话也可能出 现错误。我们不能迷信伟人。这是第一层意思。 “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再体会。 就是说,伟人说的话,有的对,有的不对。 这是第二层意思。再体会,是不是错了很多呢? 不是,对的还是占多数,错的只占一小部 分。
“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
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同学们,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作公 开试验,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呀!作者写伽 利略做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 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 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 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 欧洲以巨大的震撼。 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其他 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翻到语文园地我们可以看到以 《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展开的口 语交际和习作训练,要求我们从现在 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发现身边具 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同时在学习课 文时更要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 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 方法,到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均为记事写人的文章,讲的都是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

编排本组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从故事中获得启示,并学习课文有关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表达方法。

本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并通过反复试验求证,用事实验证真理的故事。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伽利略大胆怀疑,相信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学情分析:
通过以往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已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及预习课文的能力,能够将默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因此教学要更加放手,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理念: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正文的第一句话就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针对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运用“通过文本内容学习语文知识,
进而通过训练提高言语能力”的方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探究“用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用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从而实现文本内容与形式的有机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通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词句,丰富学生的语言,训练他们的思维,培养说话和写话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

同桌互相检查。

二、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自1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家。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如:
①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

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

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

(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

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

……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②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

(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③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①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

(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一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③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

(学生默读勾画)
④交流。

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⑤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

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

板书设计:
两两
个产生疑问个
铁铁
球球
重同
的公开试验时
先试验成功着
着地

教学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通过写一件事来突出人物的品质的文章,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

《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我准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

让学生细读通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这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伽利略敢于打破权威、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2、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

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也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力。

另外,本课教学时,渗透给学生善于思考质疑、挑战权威的品质也是本文的一个教学点,这对他们一生都会受益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深深的明白了:一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