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吊死时,身边唯一的太监王承恩结局如何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几千年来最牛的太监死后与皇帝合葬

历史趣谈几千年来最牛的太监死后与皇帝合葬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几千年来最牛的太监死后与皇帝合葬导语:皇陵是专门为皇帝打造的,基本都是奢华无比。

那可不是一般能能入葬的,即使是最位高权重的大臣,也没有这份待遇。

然而,有个皇陵,却有一位皇陵是专门为皇帝打造的,基本都是奢华无比。

那可不是一般能能入葬的,即使是最位高权重的大臣,也没有这份待遇。

然而,有个皇陵,却有一位太监与其葬在一起,而且康熙还为他立下碑!很多人可能觉得,皇帝死后可能会选择宠信的大臣陪葬。

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就像宋朝的皇陵,里面陪葬的都是皇家的成员,要么是妃嫔,要那么是皇子之类的。

为何不让大臣死后继续“服侍”呢?其实,这也很简单。

作为帝王的陵墓,首先选址上就很讲究,要求具有天子气、龙脉之类的。

因为作为皇帝,是希望江山能够一直被后代传承下去。

所以,死后的陵墓要求风水好,也是为了庇佑皇族后人,能一直稳定传承,没有反叛出现。

但如果将臣子合葬进去,就会被沾上龙气,是不吉利的,这不意味着江山要被人瓜分了吗?因此,无论臣子们有多大的功勋,是一律不能陪葬的!但让人很意外的是,崇祯的皇陵却葬着一个太监。

可谓几千年来最牛的太监,他就是王承恩。

此人一生忠于崇祯,曾帮助崇祯铲除魏忠贤,解决内患。

当李自成大军来袭的时候,他仍然上城顽强抗敌。

就连最后明朝灭亡之际,崇祯自缢身亡的时候,他没有自保逃亡,依然选择以死效忠!虽然他只是个太监,但他却是真正终于明朝的人。

满清主政后,专门褒奖了他这种忠君护主的表现,唯一以太监身份,葬于明十三陵的人。

大清的康熙皇帝,为歌其功德,还专门为他立了碑。

但因一直没有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故事-太监王承恩简介 王承恩是怎么死的?王承恩与陈圆圆是什么关系?

中国历史故事-太监王承恩简介 王承恩是怎么死的?王承恩与陈圆圆是什么关系?

中国历史故事-太监王承恩简介王承恩是怎么死的?王承恩与陈圆圆是什么关系?王承恩是明末太监,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一直跟随在崇祯帝身边,助他突出重围。

甚至在崇祯帝自缢之前,也是他陪在崇祯皇帝身边,在崇祯帝自缢在眉山之后,在崇祯帝上吊的旁边找了棵海棠树也自杀了。

明朝的太监,多是奸诈之辈,独独王承恩因其极忠而闻名后世。

王承恩出生在蓝田县史家寨渠坑村的一个贫苦家庭,身世本来就凄惨,随后不久其父母又双双去世,王承恩由此成为了一个孤儿。

孤苦伶仃,年岁尚幼,亲戚家境也很困难,根本没有余粮再养活一个人。

于是失去了父母的王承恩,最后被家中的远房亲戚送入皇宫阉割后成为了一名小太监。

太监在皇宫里,地位极低,特别是还没有长大,没有跟了主子的小太监,更是实实在在的奴中奴。

虽然史书并没有关于王承恩年幼的时候的记载,但想来他的经历绝对说不上好。

后来王承恩跟在崇祯帝身边,随着崇祯帝水涨船高,王承恩的权利自然也就大了起来。

当然王承恩自然也不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人,他也有与人争斗,施毒计取人性命心狠手辣的时刻。

应该说,相比于后来清王朝统治时期,太监言听计从的情况,明朝太监争斗的情况绝对不少。

但是王承恩之所以能留下一个好名声,就在于他的忠。

王承恩是一个双面的人,他虽然心狠手辣,掌控朝政,但是他对崇祯帝却是实实在在的忠心。

这种忠臣,甚至让他为此付出了性命。

据传说,当初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时候,人人自危,导致偌大紫禁城竟无人可用,无人可守。

正是如此,崇祯帝才放弃了守城以待救兵赶来,转回宫中,杀掉自己的嫔妃公主。

最后说:“朕凉德貌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此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在王承恩的陪护下,来到眉山,找了一棵大槐树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一直陪在崇祯皇帝身边的王承恩选择了结束自己的性命,他实际上完全可以苟且偷生,一个太监而已,没有人会在乎。

在生存与死亡之间,王承恩选择了死亡,这就让他一个太监,瞬间染上了崇高的色彩,以至于受到后世人的不断称赞。

明崇祯皇帝为何下密旨厚葬大太监魏忠贤的遗骸

明崇祯皇帝为何下密旨厚葬大太监魏忠贤的遗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崇祯皇帝为何下密旨厚葬大太监魏忠贤的遗骸
导语:明熹宗临死前曾专门叮嘱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固然
明熹宗临死前曾专门叮嘱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固然掺杂着个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在事关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政治立场上,所表现出来的深明大义和远见卓识。

平心而论,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未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但从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不徇私情、果断罢免宁锦一战中畏缩不出的袁崇焕,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还是心系国家、讲求原则的,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这层能力、这种魄力、这份功绩,还是应该被认同和肯定的。

崇祯即位的时候,海内难民揭竿四起、关外清兵虎视眈眈,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魏忠贤这样富有处理军国大事经验和把握动荡时局能力的“能人”来独当一面,虽然无法扭转国势日衰、积重难返的败亡趋势,但也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坍塌崩溃,但崇祯为了整饬内政和平息民愤,更是为了报仇雪恨和独掌大权,借着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势彻底肃清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

能够不动声色地一举铲除魏忠贤,一直是崇祯自我标榜的人生得意之作,然而,正是由于过分欣赏自己的才干,过度迷信自己的能力,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故事-忠宦王承恩简介 王承恩最后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忠宦王承恩简介 王承恩最后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忠宦王承恩简介王承恩最后怎么死的?崇祯帝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公元1644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攻陷北京城,明朝灭亡,同年崇祯帝去世。

虽然是亡国之君,但是崇祯帝却并不像大部分亡国之君那样,贪玩享乐,不理政务。

相反他勤政爱民,将精力全都扑在国事上,一心想要挽救明朝败局。

崇祯帝上位之时,明朝已经日落西山,亡国只是时间问题。

他上位之后,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天启年间,大太监魏忠贤专权擅政,自号九千岁,大肆残害忠臣,打压异己。

阉党气焰嚣张,朝政黑暗腐败。

崇祯帝上位之后,一步步铲除魏忠贤的势力,最终成功布局,铲除魏忠贤及一干阉党奸臣,朝政为之一清。

军事上,他重用洪承畴、袁崇焕等一干大将,多次阻击后金军队。

在政治上崇祯帝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他如此勤于政事,为何始终拉不回明朝这驾走向深渊的马车呢?内忧外患,明朝的局势不是那么好挽回的。

内有起义军的燎原之火,外有女真虎视眈眈,更何况当时天灾不断。

几乎所有的负能量都倾注于明朝,只靠崇祯一己之力实难挽回。

而且崇祯这个人吧,生性多疑,虽然一心想要做明君,但是却功半事倍。

所以他不能成为一位铁血刚强的帝王,挽救顷颓的明朝。

明朝到底还是在崇祯手中亡了,而他也硬气,下令后妃自尽,不愿意死的他提剑斩杀。

等北京城破之时,他来到眉山,自尽殉国。

因为这一死,崇祯在后世的评价到底挽回了一些。

崇祯帝上吊之时,其实不是他一个人,他身边还跟着他的心腹太监王承恩。

王承恩早先在曹化淳手下当差,累功到司礼秉笔太监的地位,成为崇祯帝心腹。

李自成率起义军围攻北京之时,王承恩还曾率内官守卫宫门。

当时城中守军已经没有多少,西直、平则、德胜等三门,都受到李自成军猛攻。

守城之时,眼见起义军爬上城墙,王承恩发炮击之,连毙数人。

形势危急,崇祯帝召王承恩,命他整顿内官,预备亲征。

但是还没有实行,李自成部已经攻入城内。

当天晚上,崇祯帝与王承恩来到眉山寿皇亭。

崇祯帝吊死在寿皇亭旁歪斜的老槐树下,王承恩也找了一棵海棠树上吊,殉主殉国。

历史趣谈:明末最忠贞的太监王承恩 王承恩结局怎么死的

历史趣谈:明末最忠贞的太监王承恩 王承恩结局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末最忠贞的太监王承恩王承恩结局怎么死的
导语:王承恩(约1617年1644年),明末宦官,河北省邢台县白岸乡白岸口村人,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北京被围时提督
王承恩(约1617年—1644年),明末宦官,河北省邢台县白岸乡白岸口村人,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北京被围时提督北京兵马。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帝朱由检由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树上。

王承恩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

中午,李自成进入皇宫,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

匿者灭族”。

崇祯尸体在树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发现,被停放在东华门外,装入柳木棺内。

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

福王时,谥忠愍。

承恩后为清朝康熙皇帝所称颂,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立传。

经典评语
他不是普通的好人,他是个做着坏事的好人,他的一切都给了他的皇帝和他的国家。

历史上最忠贞的太监——明末宦官王承恩的悲情人生
时空岁月像大海的汹涌波涛一样无情地翻滚,浪花飞溅、滚滚红尘、命运沉浮、悲欢离合、往事如烟,在疾风骤雨的咸腥味道之中酝酿出一杯杯的陈年苦酒,供后世探幽访古之人细细品尝、回味追思、喟然长叹。

悠悠岁月在其酝酿的最苦最涩的一杯酒中映衬出了一段凄惨哀怨的历史悲歌——其中飘忽不定的斑斓历史画卷又仿佛被锁定在崇祯十七年(西历1644年)的三月十九日这个风雨飘摇的漫漫不眠夜晚,紫禁城外的西方天际残阳如血,大明倾覆、天崩地裂、危在旦夕,诺大雄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有心中兴却无力回天 崇祯帝究竟是如何死去的?

历史趣谈有心中兴却无力回天 崇祯帝究竟是如何死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有心中兴却无力回天崇祯帝究竟是如何死去的?导语: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熹宗病危,召信王入宫受遗命。

不久熹宗撒手归天,年仅17岁的信王朱由检即位,大赦天下,次年改为崇祯元年。

此时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熹宗病危,召信王入宫受遗命。

不久熹宗撒手归天,年仅17岁的信王朱由检即位,大赦天下,次年改为崇祯元年。

此时年轻气盛的崇祯帝面临的是一种风雨飘摇的局面,这位明朝最后的一位皇帝很想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力挽狂澜,重建太平天下。

他即位后铲除阉党魏忠贤,一心想要中兴,但是最终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冲破了京城,明朝覆灭,他自己也落了个自缢的下场。

崇祯帝生性懦弱、无主见,而且他继位时的明朝已是政治腐败。

崇祯皇帝回天乏术,大臣们个个明哲保身,少有为社稷着想者。

而且崇祯为人极易猜疑,大臣们更是小心翼翼、很少发言,就是到了起义军进逼京城的时候,也没有主动站出来为崇祯分忧的大臣。

当李自成的起义军猛烈进逼时,崇祯帝惊慌得完全失去了主见,处处寄希望于大臣们,希望他们能提供妙计良策,甚至替他决断,但是危急之中,大臣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每天崇祯帝都要召见大臣,有时竟达到一日三次。

起初大家都认认真真地替崇祯帝谋划,提出“南迁”、“撤关”等,可崇祯帝总是拿不定主意,大臣们也渐渐没招了。

再召见,大臣总是惶恐地说:“为臣有罪,为臣有罪!”然后就不再说话,实在被问急了,只是用些“练兵”、“加饷”等话来应付。

每次召见,崇祯帝都非常不满,常常是中途拂袖离去,回宫后痛苦并且大骂:“朝中无人!朝中无人!”大明灭亡的前三天上午,崇祯帝来到东左掖门,召见了新考选官32人,问他们以急策。

他本想能从新臣中找到良策,可一见答卷,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闻明朝太监王承恩 王承恩和陈圆圆什么关系

历史趣闻明朝太监王承恩 王承恩和陈圆圆什么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太监王承恩王承恩和陈圆圆什么关系
导语:王承恩,崇祯皇帝身边的心腹太监,有如父子般将崇祯带大,一生中所做的任何事都是为了皇上,包括将陈圆圆带入皇宫也是为了使其开心,最终李
王承恩,崇祯皇帝身边的心腹太监,有如父子般将崇祯带大,一生中所做的任何事都是为了皇上,包括将陈圆圆带入皇宫也是为了使其开心,最终李自成攻占皇宫后,陪皇上一同殉国于景山。

明朝太监王承恩
王承恩,河北邢台人,是曹化淳部下的太监,身世悲惨,自幼父母双亡,迫于生计,被亲眷送进皇宫后净身做了小太监。

原本是东厂安排来监视信王的卧底,可他看着信王出生,又陪他长大,最终一手将其送上王位,连死都陪在他身旁。

明末天启弟驾崩后因无子嗣便将王位传给兄弟信王,王承恩作为信王身边的太监也一同升官为司礼监兼笔太监。

王承恩为人聪明狡诈,心有城府且十分了解崇祯帝,能摸透皇帝的性格使皇上高兴,但他毫无私心,一切以皇帝为中心。

他做事手段毒辣但本心善良,集万千朝政大权于一身,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朝中大臣对他又敬又怕,但他完全听命于皇上,毫无异想,使崇祯当朝时同时太平没有出现宦官当道的现象,一定程度也避免了朝廷的混乱腐败。

且他深知皇上的脾性,进谏也都能顺着崇祯的意思或把劝言说得委婉可听能被接受,万事以大局为重,为皇上考虑分担烦忧化解难题,才智过人,情商极高,是皇上最离不开的心腹。

自古以来集权宦官奸臣多过贤臣,王承恩再尽心尽力辅佐皇上,然而在这历史变革的特殊关节点,崇祯也无力回天了。

皇帝一死,王承恩便也无心活着,誓死也要陪在崇祯身边,随他一起殉国了。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故事-王继恩是谁?王继恩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王继恩是谁?王继恩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王继恩是谁?王继恩是怎么死的?王继恩是宋朝初年著名宦官,受宋太宗宠信,成为防御使,对宋初政局有着重要影响。

王继恩在宋太祖去世之时,曾经拿着遗诏迎当时还是晋王的赵光义入宫,使得赵光义登上皇位,成为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王继恩早年被一位姓张的人家收养,所以改王姓为张姓,又改名德均。

后周显德年间,入宫成为一位宦官。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发动兵变,以大宋取代后周。

因为是直接接过后周恭帝的禅位诏书继位的,所以宋太祖赵匡胤相当于接手了后周江山。

刚刚登上皇位,赵匡胤为了保证时局的稳定,尽量沿用后周旧臣。

宋初的宰相都是后周朝的宰相,如此重大职位都未曾有变,自然而然的不会为了宫廷內侍大动干戈。

宋朝虽然建立,但是国家还未曾统一,所以宋太祖赵匡胤在时局稳定之下,迅速发动先南后北的统一战争。

宋朝先后灭掉荆湖、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

王继恩由后周过渡到宋朝,到底还算是受到统治者信任。

所以在这场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受命随军南下。

宋朝开宝年间,王继恩凭借以往的功勋,向宋太祖请求恢复本来的姓名。

赵匡胤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由张德均恢复王姓,由得宋太祖赐名继恩,王继恩的姓名算是定下来了。

王继恩在宋太祖时期,就已经是总管太监了,受宫中主子的信任。

宋太祖与开宝九年去世的时候,李皇后命令王继恩迎皇子德芳入官,料理后事。

说的是料理后事,但是李皇后的实际意思是,趁宋太祖去世的消息还未完全传出,定下由德芳继承皇位的局面。

王继恩拿着李皇后的命令出宫了,但是却不是依照命令召赵德芳入宫。

王继恩出宫之后,径直往当时还是晋王的赵光义府邸而去。

最终促使赵光义继承赵匡胤皇位,成为宋太宗。

太平兴国二年,宋太祖葬于河南巩县永昌陵,王继恩为永昌陵使,负责陵墓事宜。

因为王继恩对于宋太宗继承皇位有着重大功绩,所以在宋太宗一朝深受信任和重用。

在完宋太祖安葬事宜之后,即回宫任宫苑使。

不久之后,王继恩担任河北刺史一职,掌管军械库存,成为了一位有绝对实权的太监。

中国历史故事-宦官王继恩在宋初皇位更迭中的影响 王继恩是个什么样的人?

中国历史故事-宦官王继恩在宋初皇位更迭中的影响 王继恩是个什么样的人?

中国历史故事-宦官王继恩在宋初皇位更迭中的影响王继恩是个什么样的人?王继恩是宋朝初年著名宦官,出生年月不详,只知道是后周朝时进入皇宫的。

而在入宫之前,王继恩被一户姓张的人家收养,张家人给他取名张德均。

自此之后,他就叫张德均,一直等到宋太祖时期,张德均才请求太祖恩准复姓王,太祖赐名“继恩”,才有了王继恩这个名字。

王继恩从后周朝过渡到宋朝,深受宋初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在宋太祖时期,王继恩就一直作为随军太监,随军完成先南后北统一中国的战略方针,见证了宋朝统一大业的完成。

而且王继恩还被宋太祖赐名“继恩”,“继恩”两个字还是很有想象空间的。

继承皇恩,延续皇恩?如果真是这样,王继恩在宋太祖时期就已经是深受君主信任的心腹太监了。

宋太祖去世之后,宋太宗继承了皇位。

宋太宗赵光义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并不是赵匡胤的子嗣,加之当时宋太祖是有血脉在的,而且还不止一个。

所以宋太祖和宋太宗之间皇位的承继,与历代皇位更迭延续的“子承父业”不同,所以两人之间的皇位更替,一直都受到大家的质疑。

宋太宗为什么会继承宋太祖的皇位,后世的说法无非就是两种。

宋太宗篡夺宋太祖皇位,宋太宗是正常接受遗诏继承皇位的。

一个是非正统,一个则正统。

而这两种情况,也流传有两个故事,一是“烛影斧声”,一是“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说宋太祖之所以传位给宋太宗,是因为太后临死之前,认为后周之所以会被宋取代,就是因为国家传给了幼帝。

所以死前希望赵匡胤能选择将皇位传给年长的弟弟,等弟弟百年之后,再传给他的儿子。

赵匡胤是个孝子,答应了太后的请求,并立下密诏,装在金匣中,妥善保管。

“烛影斧声”,自然讲的就是宋太宗是如何害死宋太祖,随后篡夺皇位的。

这个说法有人信,自然也有人不信。

在宋朝历史学家,司马光所著的《涑水纪闻》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给宋太祖没有谋夺皇位提供依据。

而这件事情,与本文主角王继恩有关。

《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去诗之后,宋皇后派王继恩出宫迎秦王赵德芳入宫。

然而王继恩出宫之后,却转投去了晋王赵光义的府上。

中国历史故事-明末太监方正化简介 方正化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明末太监方正化简介 方正化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明末太监方正化简介方正化是怎么死的?因为有刘瑾、魏忠贤这些奸宦的缘故,大家对宦官的印象历来都不太好。

认为宦官大多数都是贪财专权之辈。

宦官也是人,人有好人坏人之分,那么宦官自然也有忠奸之别。

只不过因为闻名后世的,大多数都是打压忠臣,专权擅政之辈,所以大家才会认为宦官都是坏人。

历史上忠君爱国的太监其实不少,只不过没有奸宦那么出名罢了。

在国亡之时,最能知道忠奸之分。

明朝京城被攻破,当时有许多大臣乡绅,在国家灭亡之后,纷纷殉国自尽。

也有许多宦官,殉国而死,代表性的就是王承恩以及方正化了。

王承恩是明朝末年的司礼监秉笔太监,1644年李自成率军进攻北京之时,王承恩曾奉命带宫内内官守城。

既然已经大了宦官守城的地步,足可见当时的危急。

王承恩带领内官,与进攻的起义军对战。

当时有一小支起义军爬到城墙,还是王承恩眼睛毒一下子看见,发炮击之。

起义军进攻越发凶猛,大势已去,王承恩跟随崇祯帝来到煤山。

在崇祯帝上吊自尽后,也在旁边的树上吊死,殉主殉国。

而方正化,也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忠宦,是司礼太监,曾多次率军保卫京师。

崇祯十五年,清军威胁京师,方正化临危受命,被崇祯帝任命总监保定军务。

方正化率军成功保住城池,受到崇祯帝信任。

崇祯十七年,崇祯帝又任命他为地方长官,前往赴任,镇守城池。

方正化跪地推辞,崇祯帝坚持,于是收拾包袱上路。

农民起义军大举进攻之时,方正化率军反击,击杀义军数十人。

因为作战勇猛而入了义军的眼,有人大声喝问他是谁。

方正化丝毫不惧,大声回道:“我总监方公也!”一听这还是个不小的官,义军纷纷涌向他,方正化拼死作战,最后被乱刀砍死。

而跟随他的一干随从,也全都遇难。

方正化之死,远比王承恩凄惨百倍。

而除了王承恩、方正化等人,当时殉国的内官其实不少,诸如故司礼掌印太监高时明,司礼秉笔太监李凤翔,提督诸监局太监褚宪章、张国元等人。

虽然历史上的确有奸宦,但也不乏忠君为国之辈,还需客观看待!。

忠义太监王承恩,死后被葬皇陵,清朝皇帝为其撰写碑文,羞杀文人

忠义太监王承恩,死后被葬皇陵,清朝皇帝为其撰写碑文,羞杀文人

忠义太监王承恩,死后被葬皇陵,清朝皇帝为其撰写碑文,羞杀文人说起中国的帝陵,我想大家一定会想到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天寿山南麓,距京城约50公里,总面积120多平方公里。

自永乐七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藏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这里先后修建了13座帝王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监墓。

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妃嫔、1位太监,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十三陵建造的顺序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长陵和定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

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

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所以没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

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

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

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

很多人都会说,皇陵陪葬会选择皇帝生前信任的大臣,侍从等,以便到了地下也能服侍皇帝,其实,这一点是错的。

举个例子来说,宋代皇陵中陪葬的没有一个大臣和侍从,而能够陪葬皇陵的只有一种人,必须是皇族成员,比如说皇子,妃子、未出嫁的公主等。

那为什么大臣不能陪葬呢?原因很简单,在古代各代王朝都很讲究天子气,龙脉,讲求风水。

而皇帝陵墓一般是皇朝认为最有风水,有龙气,天子气的地方。

这种地方被认为能够保障江山稳固,不出现造反等。

如果将一个外姓的大臣陪葬到皇陵中,那万一沾上了天子气,岂不是要国破家亡,江山不保。

因此,古代皇陵是绝对不埋葬大臣和侍从的,不管其功劳有多大。

但是,在崇祯皇帝的陵墓思陵中却埋葬了一位太监,这位最牛太监就是崇祯皇帝贴身太监,心腹王承恩。

[人物传记]陪着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的太监王承恩

[人物传记]陪着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的太监王承恩

[人物传记]陪着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的太监王承恩王承恩(?—1644年),男,明末宦官,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白岸乡白岸村人,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

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时,承恩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

人物简介王承恩,太监曹化淳名下也,累官司礼秉笔太监。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犯阙,帝命承恩提督京营。

是时,事势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贼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三门。

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

帝召承恩,令亟整内官,备亲征。

夜分,内城陷。

天将曙,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即自缢其下。

福王时,谥忠愍。

本朝赐地六十亩,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侧。

摘录:《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宦官二。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帝朱由检由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树上。

王承恩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

中午,李自成进入皇宫,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

匿者灭族”。

崇祯尸体在树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发现,被停放在东华门外,装入柳木棺内。

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

福王时,谥忠愍。

承恩后为清朝康熙皇帝所称颂,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立传。

人物墓碑与刘瑾、魏忠贤相比,王承恩的殉葬光辉得多。

在一个朝代即将覆亡、几十万人“解甲”的时候能够护佑君主,不畏强敌,这表现了强烈的忠贞性格。

于是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意义。

热播的电视剧《江山风雨情》王刚饰演王承恩则充分的展现了这个意义。

忠贞自有忠贞的好处。

满清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入主中原。

清第一个皇帝顺治在为崇祯皇帝发丧的同时为王承恩修墓立碑。

并将他葬在崇祯皇帝思陵门外,让他“守护”皇陵。

电视剧《江山风雨情》王刚饰演王承恩回顾这段历史,感受悲壮。

现存的王承恩墓保留仍旧比较完好。

陵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却完整地保留了三通石碑。

王承恩墓坐西朝东,东侧第一通碑高2米,正面由吴下倪钦题行书刻“王承恩墓”。

身为曹化淳名下的一名太监 而他却因忠而得名

身为曹化淳名下的一名太监 而他却因忠而得名

身为曹化淳名下的一名太监而他却因忠而得名本文导读:王承恩生在一个贫苦人家,这本来就让人感到凄惨,更雪上加霜的是,在不久之后,他的父母都去世了,就这样,王承恩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

恩家里本来就很困难,加上现在父母的离去,他的远望亲戚没有办法,只好把他送进宫里做小太监。

说起这么小的年纪就去做太监,真不知道那时候他吃了多少苦。

还好,老天爷眷恋他,让王承恩跟在崇祯帝身边,这也让他有机会发展自己。

说起王承恩,他算了聪明又狡诈的一个人,他对崇祯帝很是了解,却没有对他有异心,一心也是想着帮助崇祯帝。

他做事也有心狠手辣的一面,但他的本心是善良的,可以说,他在皇帝身边,也算是一个大红人,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时的朝中大臣很多也是敬重他,还好,他一心都想着皇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时朝廷的腐败与宦官当道的现象。

他还深知皇上的脾气性格,进谏说话的时候也是考虑崇祯心思来劝说。

他的才智与为人,更让崇祯喜欢。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举个例子。

在明末的时候,因前期的皇帝的处理政治的不当,导致当时很多农民起义还有外敌的进攻。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心里很是疲惫,郁郁寡欢。

王承恩看出了皇帝没有精神,心里也是不忍。

于是计划了一个“选美”。

还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王承恩在江南找到一位秦淮八艳之首也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歌姬陈圆圆。

于是王承恩把陈圆圆带入皇宫来服侍崇祯,这不,美女来了,崇祯的心情一下子高兴了起来。

王承恩与陈圆圆也是十分有缘,两人有说有笑,很是对心。

王承恩也把她认做自己的干女儿。

然陈圆圆虽沦落风尘也是心地善良,他看王承恩如此对待自己,也是很喜欢和他在一起。

二个的命运都是比较苦的,所以在一起的时候都能够理解对方。

我们也说到王承恩对人也会施毒计。

我们应该说,王承恩之所以能留下一个好名声,还是在于他的忠。

王承恩其实是一个双面的人,他虽然心狠手辣,掌控朝政,但是他对崇祯帝却是实实在在的忠心。

如果不忠,又怎么为他付出生命。

事情是这样的,李自成进攻北京,当时宫中无人可守。

唯一葬在皇陵的太监 顺治竟为其亲自书写碑文

唯一葬在皇陵的太监 顺治竟为其亲自书写碑文

唯一葬在皇陵的太监顺治竟为其亲自书写碑文本文导读:网络配图事实上,此人正是明朝亡国之君崇祯皇帝身边的宦官王承恩,而他的坟墓正是在崇祯皇帝的思陵旁边,王承恩的坟墓之所以葬在了明十三陵里,这还得从李自成攻进京师时说起,王承恩是崇祯皇帝最信任的宦官,一开始王承恩本是魏忠贤的人,但是后来明熹宗驾崩后,王承恩就站在了魏忠贤的对立面,转而一心效忠新帝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因此崇祯皇帝在登基后便对王承恩十分信任,崇祯皇帝除掉魏忠贤后,王承恩便掌管了司礼监。

网络配图一直到李自成即将攻进京师时,崇祯皇帝命王承恩提领京师守军,此时的大明朝已经名存实亡,在三月十九日的早上,李自成的部队攻破了城门,崇祯皇帝已然绝望,在周皇后和其她嫔妃自缢后,崇祯皇帝刺杀了昭仁公主,又刺伤了长平公主,最后崇祯皇帝在王承恩的搀扶下,登上了煤山,看着硝烟四起满目疮痍的紫禁城,崇祯皇帝已然生无可恋。

于是崇祯皇帝咬破了手指,用血写下了遗诏:“朕凉德貌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此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随后崇祯皇帝披头散发的在一颗歪脖子老槐树上自缢而亡,而王承恩一直都陪伴在崇祯皇帝身边,此时的王承恩才是真正明朝灭亡的见证人。

网络配图王承恩亲眼目睹了崇祯的逝去,本可以逃生的王承恩对崇祯行完了最后的跪拜之礼后,选择了以身殉社稷,王承恩在另外一颗树上也随着崇祯自缢而亡了,李自成攻进京师后,迟迟没有找到崇祯的下落,还扬言抓到崇祯者赏万金,直到几天后才有人在煤山上找到了崇祯和王承恩主仆二人,李自成看到崇祯的悲情下场后也不免心软了,所以李自成便让人将崇祯和周皇后好生收殓了起来,埋葬在了明朝皇陵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的思陵。

王承恩因为忠心殉国,也被安葬在了思陵的旁边,成为了明朝唯一葬在皇陵的宦官,后来清军入主中原后,顺治皇帝为褒奖王承恩的忠心殉主,便亲自为王承恩撰写了碑文,崇祯和王承恩虽然都成为了明朝灭亡的牺牲品,但是他们主仆二人悲情殉国的举动却很受世人的称赞。

真的是诸臣误朕吗?看看崇祯皇帝手下的这些忠臣能将

真的是诸臣误朕吗?看看崇祯皇帝手下的这些忠臣能将

真的是诸臣误朕吗?看看崇祯皇帝手下的这些忠臣能将公元一六四四年(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气数已尽、油枯灯尽!紫禁城后的煤山上,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带着唯一的随从太监王承恩自缢身亡。

在他的衣袖中,有一份用手指写的血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此皆诸臣误朕,朕死而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在崇祯皇帝看来,他之所以丢了天下、丢了京城、丢了性命,都是手下那帮大臣们不得力、害了他。

事实是这样的吗?在他执政一十七年间,至少这些人对他是忠诚的,也是能干的,满朝文武中纵然有误他之臣,亦有他自毁之城。

(一)韩爌韩爌协助崇祯铲除魏忠贤一党,为崇祯掌权立下汗马功劳,此人办事公正,处事有方,是崇祯时期难得合格的首辅,也是难得对形势有着清醒认识的能臣,辅佐崇祯两年整。

明朝后期,朝中党争严重,崇祯皇帝为此十分困扰,问计韩爌,韩爌答道:人臣原不应以党事君,人君也不可以党疑臣,总当详核人品,辨别贤奸,然后举措得当。

若大廷上妄起戈矛,宫府中横分畛域,臣恐非国家之福呢。

意思就是大臣们不能结党营私,皇帝也不能按党用人,只能因人而异,量材使用。

这番见识,在明末算是大清醒之人。

这样一位老成持重、引正抑邪的首辅,因为受袁崇焕牵连,被魏忠贤余党弹劾。

韩爌心灰意懒、上疏隐退,崇祯居然无意挽留,任他归去。

自他以后,崇祯皇帝手下再无好的首辅,当然还有一个史可法,也只当了三个月的首辅。

(二)袁崇焕袁崇焕是明朝后期辽东唯数不多可以与后金对抗的军事将领,在他的指挥和运筹之下相继取得了宁远和宁锦大捷等重大军事胜利,打死了努尔哈赤,战败了皇太极。

面对辽东形势,袁崇焕不计个人得失,重新接受朝廷任命督师辽东;他体谅崇祯难处,放言五年可平辽东,其实是宽慰皇帝之心;他得知京城被围,立马率师回京。

就是这样一位忠臣良将,崇祯皇帝对他始终怀有疑心,防崇焕之心甚于防后金,最后居然把袁崇焕判以极刑。

王承恩:陪崇祯皇帝殉节煤山的太监,康熙为他立碑

王承恩:陪崇祯皇帝殉节煤山的太监,康熙为他立碑

王承恩:陪崇祯皇帝殉节煤山的太监,康熙为他立碑公元一六四四年,明崇祯十七年。

年初,李自成率四十万农民军逼近北京。

三月十六日,农民军攻占明陵,继而突破居庸关,突然兵临城下,包包子样地围住了北京。

李自成包围北京城,攻城之前曾传书要明廷投降,但遭拒绝。

三月十七日农民军开始攻城,扫清了城外明军驻防,十九日农民军猛攻广安门、西直门、阜成门和德胜门。

城外北京居民不顾刀兵之险,填沟补路,辅助农民军。

广安门首先被攻克,农民军占领了外城即如今前门以南的城区。

内城守军不肯卖命,在城上卧而不战,甚至向城外农民军挥手示意回避,待农民军躲开后方才朝空地开炮乱轰。

明军督战监军号令失灵,束手无策。

这时候的皇城之内,明廷君臣也早乱作一团。

崇祯皇帝甚至哭出了声。

崇祯说,不该走的都走了,你却没走。

王承恩没有说话。

崇祯又说,我们真是逃也不行了吗,王承恩还是没有说话。

崇祯说,上万岁山吧,看看眼下什么样子了。

崇祯开始挪动脚步,王承恩发现皇上忽然步履蹒跚起来,赶紧过来扶助,顺着崇祯的脚步一点一点地穿过御花园。

出了紫禁城,就到了万岁山脚下。

崇祯本还是想在万岁山登高观望,但此时咫尺之遥的紫禁城方向喊声震天,李自成已经杀进了皇宫。

崇祯见大势已去,仰天长叹说,吾民苦矣。

当时崇祯身着白衣,遂咬破手指在衣襟上血书一列文字“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

朕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复面,任其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之后解下腰间束带,就近一树,赤足披发自尽了结。

王承恩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以太监身份葬在皇陵的人,对所有人来说,王承恩已经超越了士子太监的分野,而是与一个王朝生死追随的忠臣。

提到他,人们想到的是亡国之痛,是忠烈之行。

大清朝的不少帝王也对王承恩多次旌表。

据记载,清朝入关后,具有诗人气质、多愁善感的青年皇帝顺治,被王承恩忠君事主的事迹深深感动,下旨为王承恩竖碑立传。

据传说,顺治皇帝是噙着眼泪亲笔为王承恩题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祭文,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这块敕建御制石碑至今仍矗立在思陵不远处的荒丘之上。

明崇祯皇帝思陵旁之王承恩墓

明崇祯皇帝思陵旁之王承恩墓

明崇祯皇帝思陵旁之王承恩墓
在昌平十三陵崇祯皇帝的思陵边上有一座小土丘,坟前立有三通石碑,这就是明末太监王承恩墓。

(关于王承恩以及其墓地争论很多,本帖仅作一般图文展示,不做评判,非喜勿喷。


王承恩墓地不大,正东有一块石碑上书王承恩墓,落款是吴下倪钦题。

听当地人讲此碑前些年曾被盗,现在的碑身是后补的,所以加了护栏保护起来。

碑座还是老的,前后雕有麒麟图案。

两侧雕的应该是夕牛望月,但实在谈不上精细……
坟前有一座碑是清顺治二年立的。

碑高2米,螭首方趺,碑文240字,是顺治亲笔撰写的。

还有一座规格更高的石碑,碑高4米,螭首龟趺,碑首有“敕建”字样,碑文800余字,为清顺治17年顺治帝亲自撰写的。

碑下的霸下(赑屃)雕刻精美,只是三百多年过去风化的比较厉害了。

每次徒步十三陵总喜欢顺便和当地老乡聊聊,也总能听到一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这座王承恩墓碑后的弹孔据说是民国时被土匪用枪打的,不知真假。

王承恩都做过什么样的大事 为何他身为太监却能葬入皇陵呢

王承恩都做过什么样的大事 为何他身为太监却能葬入皇陵呢

王承恩都做过什么样的大事为何他身为太监却能葬入皇陵呢本文导读:众所周知,太监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一种职业,他们服侍皇家、伴君左右,自然也就有了飞黄腾达的机会。

事实上,古代就有很多大太监靠着皇帝的宠信而祸乱朝纲、为非作歹,为人薄情寡义、心狠手辣,比如赵高、魏忠贤之流。

不过也有一些太监谦逊本分,给后世留下正面形象,比如郑和,以及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王承恩。

▲《江山风雨情》王承恩剧照王承恩,明朝末期出生于河北邢台白岸村的一户农家,因自幼父母双亡,被人卖进皇宫做了太监。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经过一番严格的宫廷礼仪训练后,他被安排到了信王朱由检身边侍奉,此时的朱由检还只有11岁,父母都已不在,王承恩和他年纪相仿又有相似的身世,很快两个人就亲近起来。

经过长时间的相处,王承恩越来越受朱由检的信任,这令他的内心愈发为难——他其实是魏忠贤安插到朱由检身边的内应。

思来想去,他最终将自己的身份和盘托出,得到了朱由检的信任与宽恕,于是他彻底忠诚于后者,并在偶然得知魏忠贤的谋反心思后主动划清界限,还暗中帮助信王朱由检传递信息,替他出谋划策,为朱由检登上帝位立下了重要贡献。

他也成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

▲崇祯帝、王承恩剧照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崇祯皇帝即位,提拔王承恩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一时风光无限。

经过对东厂和魏忠贤阉党的清洗,统治权终于又回到了崇祯皇帝手中,而这一系列雷厉风行的行动都少不了王承恩的帮衬。

遗憾的是,崇祯在位期间虽然励精图治,但是依然没有阻挡住明王朝覆灭的脚步,内有官员拉帮结派、外有农民领袖揭竿起义,边疆还有虎视眈眈的后金骑兵,他纵有一腔壮志却也晚了。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带领起义军即将攻进皇城,这时的崇祯已经接近了崩溃的边缘,朝廷已无可用之人,只剩下死忠于他的王承恩还在指挥着余下的禁卫军苦苦守护着皇宫。

《明史》记载:“(王)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祯吊死时,身边唯一的太监王承恩结局如何
大家都知道,崇祯吊死在煤山之上。

死的时候,朝中大臣文武百官都逃走了,只有一个太监在他身边。

那么,这个太监是谁呢?崇祯死后,这个太监的结局怎样呢?
(影视中的王承恩)这位忠心耿耿的太监,名叫王承恩。

王承恩是河北邢台人,家境贫寒,早年丧父。

在他年少时,母亲又遭强人欺凌而死。

自此他便成了孤儿,又无处寄养,就被送入宫中做了太监。

王承恩非常聪明,又很能察言观色,因此很快就被大太监曹化淳收在名下。

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11岁的朱由检被其兄明熹宗朱由校封为信王,王承恩被派到朱由检身边。

失意的人总喜欢寻找相似的不幸,王承恩便是如此。

他来到信王府后,对身为皇室宗亲的朱由检,生出了许多同情和怜悯。

原来,朱由检虽贵为皇族,却实在是悲催,他的父亲明光宗朱常洛不被祖父明神宗朱翊钧喜爱。

而他的生母又是明光宗所薄的婢妾刘氏。

因此,他也遭明光宗所厌,自幼没有得到过父爱。

在他五岁那年,生母刘氏又因罪遭杖杀。

看到朱由检的命运,王承恩如同看到了自己命运的复制,自然对这个孤苦无依的少年多了些长者的疼爱和关怀。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溺水受惊后得了重病,他深感时日不多,又因膝下无子,便下诏立朱由检为继承人。

不久,明熹宗崩
于乾清宫。

(崇祯帝像)16岁的朱由检自此成为大明王朝第十六位皇帝,也就是为崇祯皇帝。

素来被他信赖的王承恩,则被封为司礼监秉笔太监。

秉笔太监可谓朝中内相,是重中之重的职位。

恶名昭著的刘瑾、王振等人,都曾在这个职位上翻云覆雨过。

可是王承恩从没有想要把这些人当做他的榜样,他想得更多的是,要以皇帝为中心,为皇帝排忧解难。

此时的大明王朝早就千疮百孔。

在岌岌可危的大环境下,朱由检咬着牙,担当起一国重任,拼命往前走。

他勤于国政,常常看奏章至凌晨;又忧于国家安危,节衣缩食,以充军资。

朱由检的作为,让王承恩既心疼,又高兴。

因此,倾注全部力量辅佐朱由检,不断为他处理朝中数不尽的麻烦事。

朱由检即位时,权势熏天的魏忠贤也想控制他,为了恭贺他登基上位,进献了四个国色天香的美人。

王承恩对魏忠贤非常了解,劝朱由检小心这四个美人。

后经过搜查,果然在四个美人的肚脐中搜出“迷魂香”四粒。

所谓“迷魂香”,是一种春药。

其中含有大量具有麻醉作用的莨菪胺,久闻之可以让人神志不清,丧失理智。

甚至会神秘死亡,而查不出死因。

紧接着,王承恩又帮助朱由检除掉魏忠贤,并将盘踞朝政多年的魏忠贤党羽一网打尽。

(忠心护主的王承恩)魏忠贤死后,王承恩成为司礼监总管。

然而,此时的大明王朝,外有后金骚扰入侵,内有农民起义不断,已是江河日下的样子。


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农民军的长驱直入,文臣武将四散而逃。

众多的太监,更是主动开城投降。

王承恩面对汹涌而来的起义军,力劝朱由检效法朱允炆,逃离北京城。

可是起义军将皇宫围得如铜墙铁壁一般,纵是飞鸟也难逃。

万念俱灰的朱由检,在国破之时,担心家眷受辱,于是命嫔妃们自尽殉国,又亲手砍杀公主们。

后宫之中,顿时血流成河,哭号连天,而眼睁睁在旁边看着的只有王承恩。

最后,朱由检将剑交给王承恩,让他帮助自己死亡。

王承恩不舍,长跪恸哭。

朱由检见之长叹一声,扶起王承恩,两人相携跌跌撞撞登上煤山,放眼远望北京城中,烽火连天,哀哭阵阵。

(李自成进京)朱由检万分悲愤,咬破手指,在衣袍上奋力写道:“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

随后,朱由检自缢于歪脖槐树上。

王承恩目睹了朱由检之死,又无能为力,只能对着朱由检的遗体,以头撞地,血流如注。

三跪九拜之后,他毅然在歪脖老槐树旁边的海棠树上,也自尽而死。

当时,情况混乱,王承恩又非一国之君,若是趁乱出逃,生存的机会肯定是有的。

然而,在他看来,国破了,君王也没有了,苟且偷生,又有何意义!王承恩死后,后人对其以身殉国的情怀非常感动,于是将他葬在朱由检墓的旁边,让他死后,继续守
护朱由检。

到了清朝顺治年间,顺治帝为王承恩的气节感动,下旨为他树碑立传。

还亲自为他题写了祭文,并在碑上刻下了“御制旌忠”来评价他的人生。

(参考资料:《明亡述略》《圣安皇帝本纪》《明史·王承恩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