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培育视野下的农村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研究
399条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22页
399条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毕业之际是大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季节,这里以组织社会学专业为例,学生在写作论文过程中,论文题目的定位尤为重要,论文题目的选择、写作方向的定位都是一篇论文的核心问题,学术堂小编在这里根据大家的困惑,为大家整理提供了399条优秀的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给大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一定的参考,祝各位同学毕业论文都能够顺利通过!1. 貌离神合:市场中介组织行业自律的行政化现象研究2. 社会资本视域下协商型社会组织的构建3. 城市政府结构与社会组织发育4. 校企合作育人困境分析:基于组织社会学的阐释5. 社会资本与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以北京市D区为例6.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运行现状及管理对策--以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为视角7. 美国非营利组织国际化发展现状与趋势8. 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分类管理探析9. 城市社区治理的再组织化--基于对杭州市社区治理经验的分析10. 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变迁及创新路径11. 微博空间组织间网络结构及其形成机制以环保NGO为例12.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分析13. 当前我国增强社会组织活力的制度建构与社会政策分析14. 中国的社会组织培育:必然. 应然与实然15. 非政府组织的微博影响力及其影响因素--以环保非政府组织为例16. 社会组织治理结构的转型--基于草根组织卡理斯玛现象的反思17. 论组织环境控制追求的终结18. 组织氛围研究:概念测量. 理论基础及评价展望19. 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合法与有效间的策略选择20. 重建社会支持网:失独群体自组织形成机制探讨--基于上海的两个案例21. 自组织时代的真正到来22. 现代组织研究中的人类学实践与民族志方法23. 残疾人组织公平. 工作嵌入与工作绩效:一个典型职场弱势群体的实证24. 组织模式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25.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绩效评价探讨26. 环境风险社会放大的组织传播机制:回顾东山PX事件27. 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组织发展问题探讨28.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职业成长:基于匹配理论的研究29. 社会工作者组织承诺提升策略--台湾儿童暨家庭扶助基金会的案例研究30. 组织化利益表达:理论假设与经验争论31. 论社会工作在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中的介入32. 城市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良性互动关系33. 引导社会组织参与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以四川省为例34. 健全组织:扩大村民在社区治理中的公共参与35. 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建设36. 台湾社会组织管理的经验. 问题与启示37. 我国社会组织体制的改革和未来38. 谈谈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问题39. 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建设研究40. 论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41. 中国社会组织:成长历程与现状透视42. “共同体”到“联合体”:社区居委会面临的组织化风险与功能转型43. 社区建设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研究44. 虚拟社会中的非政府组织:作用. 影响及应对45. 城市夹缝空间的绿色力量:环保社区社会组织生长的社会政策逻辑46. 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47. 社区组织化:增强社区参与达致社区发展48. 社会组织带动就业的效应研究49. 中国民间组织的主要功能. 制度环境及其改进路径50. 基于组织认知地图的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51. 差序格局下个人-组织匹配对大学生“村官”离职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52. 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农民工组织化问题研究53. 运动企业家的虚拟组织:互联网与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新模式54. 为什么跨小区的业主组织联盟存在差异55. 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组织发展与创新选择--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56. 社区治理视野下的社区民间组织发展--以珠海为例57. 社会组织发展:相关社会政策评析. 约束与调整--社会政策视角的分析58. 社会管理的组织创新--从“网格连心. 服务为先”的“仙林模式”谈起59.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角色困境及其出路60. 园区模式:社会组织发展的一种新路径--以浦东公益服务园为例61. 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与社会自主管理创新62. 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成长--基于当前政治生态的分析63. 论社会组织的社会稳定功能--兼论“社会复合主体”64. 社区:微观组织建设与社会管理--后单位制时代的社会政策视角65. 城市融入. 组织信任与农民工的社会信任66.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探讨67. 中国公民社会组织的批判性反思68. 乡村治理变迁下的农村社会组织功能研究69. 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战略思考70. 委托代理视角下杭州市民间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研究71. 团队冲突. 团队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公正感的中介作用72. 非营利性组织成长发展的新路径分析--以上海浦东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为例73. 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治理结构转型74. 组织性别偏见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75.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模式76. 组织化的权力和资本与碎片化的多元利益主体77. 作为文化的组织:人类学组织研究反思78. 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以杭州市为例79. 从组织文化到作为文化的组织--一支人类学研究团队的学理线索80. 作为当代社团的家族组织--公民社会的视角81. 天山北坡城市群空间组织形态的识别研究82. 选择性扶持和选择性控制: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动向83. 中国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对策分析84. 政府购买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发展路径思考85. 上海社会组织建设与社会转型研究86. 关于鼓励扶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87. 非营利组织孵化器:一种重要的支持型组织88. 权威阶层体系的构建--基于工作状况和组织权威的分析89. 转型期单位内部个人与组织关系的变迁及其影响90. 支持型社会组织:社会协同与地方治理91.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孵化研究--以太原市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例92. 浅析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中的作用93. 组织承诺会导致创新:目标定向的调节作用94.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研究述评95. 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民间组织发展的必由之路96. 认知. 文化和结构的三重嵌入:草根非营利组织“绿”的个案研究97. 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方式的转变与共青团团结凝聚青年自组织的策略98. 重新理解社会管理--基于社会政策与社会组织的视角99. 游走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草根志愿组织的行动策略--以广州启智队为例100. 社会组织发展支持体系研究--以上海为例101. 职业高原与工作满意度. 组织承诺. 离职倾向关系研究102. 虚拟社区组织知识传播复杂网络研究103. 基于上下级关系的沟通开放性对组织承诺的影响研究104. 美国非营利组织的规模与结构105.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106. 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组织管理改革的路径选择107.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108. 社会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辨109. 非营利组织问责:概念. 体系及其限度110. 国家介入与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基于J街道的经验分析111. 组织支持感与LMX对离职意图的影响112. 利益契合: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113. 法团主义:社会组织发展的合理路径114. 社会多元治理视角: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效能分析115. 社会管理创新范式:协同治理中的社会组织参与116. 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发展中的困境及其破解117. 政府向社区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探析118.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模式创新与制度保障119. 透析危机管理中的自组织现象120. 非正式组织与农村社会控制研究121. 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性问题122. 促进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若干思考123. 公民社会的发育与形成--民间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公民的有序参与124. 组织支持感对工作投入与工作家庭冲突关系的调节作用125. 民间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价值初探126. 网络社群的组织特征及其社会影响127. 治理理论下的社会组织管理探讨128. 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管理对策研究129. 网络草根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SWOT分析130. 虚拟社区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31. 非政府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彰显132. 非政府组织参与重大危机应对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应对“5·12”地震为例133.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组织优势及路径选择134. 网络集群的自组织特征--以“南京梧桐树事件”的微博维权为个案135.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自组织与社会工作的介入136. 地方政府间合作组织的权能定位137. 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138. 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基于宁波市海曙区的研究139. 发挥社会组织协同社会管理作用探讨140. 制度变迁与民间组织发展基于中国省级经验的实证研究141. 中国网络组织:网络封闭和结构洞的悖论142. 社会管理的组织化路径--社区民间组织的“均衡化”发展143. 组织政治知觉类群划分及其对工作压力影响144. 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145. 社区共同体的资源整合及其能力建设--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路径研究146. 补充与合作:民间组织参与灾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创新147. 组织遗忘及其对组织创新的影响148. 公民社会中介组织的制度构建149.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及探索150. 民间组织与专业化建设151. 近年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关系研究综述152. 青年自组织能力的有机构成及其建设路径研究153. 论江湖义气在黑社会性质组织中的影响154. 邻里网络:自组织的社会结构--解读城市社区自治的一种分析框架155. 基于政府视角的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瓶颈问题及其对策156. 组织的网络形式研究:综述与展望157. 社会性别理论与社会组织发展策略探析158.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趋势和特点159. 非政府组织问责研究160. 非政府组织参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作用空间与路径选择161. 社会工作与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162. 组织创新对非营利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163. 共生理论:组织演化研究的新基础164. 组织的学习型文化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动机的中介作用分析165. 国外最新组织信任修复模型评介166. 政府购买公民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167. 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及其变迁研究--从旧思维到新思维的转变168. 论非政府专业国际组织在中国的影响力169. 民间组织兴起与当代社会秩序转型170. 工作-家庭文化. 组织承诺与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171. 投资社会资本: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另一种策略172.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问题研究173. 社会工作行政视角下的民间组织与政府关系构建174. 农村合作组织的社会学分析175. 后单位时代社会管理组织基础的重构--以“中间社会”的构建为视角176. 自组织集体行动的个人动机. 意义建构与整合机制--以草根志愿组织为例177. 公共组织的未来形态:合作型组织--基于现代公共组织面临的环境和挑战178. 建构中的公民社会--以维权组织和倡导性组织为例179. 苏州新型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实证研究180. 传统社区资源动员与农民有组织抗争181. 社会组织培育与社会建设制度框架建构182. 主动性人格--积极组织行为学新视角183. 转型期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与出路184. 员工情绪智力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185. 社会工作组织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186. 浅析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发展的新特点187. 协同治理视野下的地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良性合作关系188.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及社会功能研究189. 组织长寿研究--基于企业. 大学与宗教组织的比较190. 社区民间组织成长中的精英捕获:问题与对策--以社会管理为视角的分析191. 养老服务社会化:政府. 社区. 社会组织三方合作的实践模式192. 社区服务与社区自组织能力:基于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案例分析193. 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对策研究194. 组织抗逆力问题研究195.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两种表现及民间组织应对的研究196. 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197. 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点与成因分析198.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组织学习研究199. 技术与组织关系的三个视角200. 城市社区自组织能力及其指标体系201. 自组织视野下的社区志愿服务及其发展路径202. 社团组织的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公共服务参与的考察203. 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进民间组织发展204. 我国农民组织化模式探索与创新205. 组织内部因素对组织认同的影响模型构建206. 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的体制. 政策法律路径207.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途径和方式研究208. 农民组织化:农村社区发展的内源基础209. 社区自组织视野下的社区调解能力提升210. 西方组织合法性理论评析211. 社会资本视阈下两种农村民间组织比较研究--以湖南四县民间组织为例212. 个人-组织匹配. 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213. 论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与对策214. 文化视野下乡村民间组织转型动因研究215. 英文文献中的中国组织现象研究216. 非营利组织概念界定中的争议点研究217. 浅析组织文化与组织认同的关系218. 社会的再组织化:现阶段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重要课题219. 组织氛围. 组织变革以及两者关系研究220.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组织承诺形成机制实证研究221. 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在我国乡村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分析222. 自由职业者的从业选择与从业方式探析223. 主动性人格与工作绩效:个体-组织匹配的调节作用224. 论社会以及组织结构的“非中心化”225.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博弈. 冲突及其治理226. 群体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现状与展望227. 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228. 法人团体:一种“总体的社会组织”的想象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研究229. 论信任. 合作以及合作制组织230. 责任意识. 公平感与组织公民行为之关系研究231. 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困境及解决对策232. 近十年国内民间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综述233. 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问题探讨234. 非营利组织筹资策略研究235. 重塑社区文化,提升社区共同体的文化维系力236. 城市社区民间组织中的非法人化现象:问题与应对237. 我国民间组织的“草根”境遇及现行登记管理制度之改革238. 侗族传统社区组织变迁分析--以湖南通道阳烂村为例239. 人类学对现代组织及其文化的研究240. 社会学组织分析中的新老制度主义与教育研究241. 虚拟社区的自组织特征及其规则生成问题242. 社会资本与社会组织运转--以甘东用水协会为例243. 个人-组织契合度量表的研究244. 非营利组织合作网络及其联结机制245. 农村公共事务治理--政府. 村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角色246. 民间组织发展与中国公民文化的成长247. 论社会组织管理的创新248. 社会网研究的架构以组织理论与管理研究为例249. 学习型组织整体系统的构成及其组织系统与学习能力系统之间的关系250. 城市新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实证研究251. 社会学视野下的组织公民行为分析252. 社区自组织与直选成本--以武汉市柴东社区和宁波市澄浪社区为个案253. 中国非营利组织研究的新进展254. 帕森斯社会组织思想的几个问题255. 社会转型与二元组织结构--中国特色的二元结构研究之三256. 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257. 政治特性. 效率误区与发展空间--非政府组织的现实主义理性审视258. 城市社区民间组织与驱动功能分析--以南京鼓楼区社区民间组织为例259. 论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弱势群体260. 中国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内卷化”及其成因261. 寻找非营利组织存在的理论根据262. 公共关系:组织形象概念辨析263. 组织公民行为在四种组织文化类型下的差异研究264. CORPS模式下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265. 打造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266. 构建非营利组织行业自律机制的探讨267. 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作用及其发展导向268.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69. 从社会现代化转型认识民间组织发展270. 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271. 组织格局:抽象社会中的社会组织272.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动力. 机制与作用273. 非营利组织治理及其治理结构研究:一个对比的视角274. 非营利组织理事会角色与责任研究--基于中美比较分析的视角275. 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组织如何联结:理性的行动关联276. 非政府组织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277. 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278. 民间组织与社会发育279. 关于非正式组织研究的情感社会学理论解析280.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联盟的动机. 风险与控制的分析281. 对我国非营利组织营销的思考282. 浅谈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忠诚度283. 民间组织与社会治理284. 中国非营利组织筹资能力建设思考285. 公益与效率: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目标体系研究286. 社区组织行政化:表现. 原因及对策分析287.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因素研究288. 多维视角下的国际非政府组织289. 走向良性互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关系探讨290. 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障碍和对策研究291. 科层制下组织成员的参与自主性:困境与超越292. 社区民间组织的特征与功能定位分析293. 消除人际沟通障碍实现组织有效沟通294. 人民调解的社会化与再组织对上海市杨伯寿工作室的个案分析295. 实践. 学科和范式:组织理论变迁综述296. 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及其分类297.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机制298. 和谐社会建构中的民间社会组织及其社会政策299. 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分析300. 公共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研究301. 传销组织精神控制模式探析302. 论虚拟社区的自组织现象303. 工作与组织特征对工作倦怠影响研究304. 组织合法性的探讨305. 社区自组织能力的有机构成及其提升途径306. 从组织生态学视角看民间组织及其社会政策307. 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非营利组织参与308. 论公共服务市场化与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309. 志愿失灵:组织理论视角的分析与治理310. 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311. 从社会运行角度看我国“草根”民间组织发展的困境与对策312. 心理契约履行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313. 组织链:现代社会的一种组织间关系314. 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315. 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面临的难题及其成因316. 非营利组织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17. 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公共危机中的角色与地位探讨318. 中国组织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319. 由冲突走向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共合作行政模式构建320. 论组织公民行为的本质. 概念纬度与研究意义321. 论我国社区自组织的自治困境及其成因322. 我国社区民间组织的成长323. 城市居民社区自治组织发展初探--以业主委员会为例324. 公民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发展途径325.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苏南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与对策326. 从慈善组织公信力维度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327. 非政府组织与农民工权益的维护--以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为个案328. 我国非营利组织评估体系研究329. 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困境330. 论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互强的逻辑选择331. 论公共组织整合的三种模式332. 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国外的经验与启示333. 由“碎片化”走向“组织化”--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构想334. 农村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双重效应与理性选择--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335. 民间组织研究的多维理论视角析评336. 慈善捐赠. 公共物品的自愿提供与非营利组织337. 有限理性思路的扩展与补充--基于组织决策视野中的思考338. 论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339. 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探讨340.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341. “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组织内部集体抗争中的高风险人群342. 社会组织化与社区治理研究343. 对非政府组织概念和性质的再思考344. 社会心理测量中降低主观性偏差的方法探索345. 非营利组织社会责任及测度346. 自组织与社区共同体的自组织机制347. 社区组织建设:构建和谐社区的有效路径348. 西方国家对青年和青年组织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研究349. 多重理论视角下的组织适应性分析350.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困境及化解建议351. 非营利组织绩效提升的策略研究352. 社区组织体制创新刍议353. 社会组织与当代中国社会组织法制建设354. 我国社区非营利组织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355. 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及其管理356. 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述评357. 北京城市新型社区自治组织研究--简析北京CY园业主委员会358. 非营利组织运行机制的转变与社会性企业的公益效率359.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社会管理视域360. 论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的建设361. 城市社区组织结构的重建362. 在村委会选举竞争派系的夹缝中363. 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364. 正式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一种社会学的分析视角365. 中国非营利组织行为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366. 青年组织与青年的政治社会化367. “自组织悖论”与社会组织进化动力辨识368. 柏特南. 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369. 在工厂化和网络化的背后--组织理论的发展与困境370. 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371. “社会组织”的含义. 功能与类型372. 社区自组织的要素与价值373. “跨单位组织”与社会整合:对单位社会的一种解释374. 中国非营利组织成长机制分析--自主治理的视角。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民间组织发展探析
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催生 了民间组织 。尤其是在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 中,伴随着所有制成 分多元化 、 转换 国有企业经 营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以及政府职
能转变 等各项改革 的逐步深入 ,民间组织有了很大的发
收 稿 日期 :2 1— 10 0 00.5 基金项 目:泉州市社会科学研 究规 划 ( 资助 )课题研 究成果 ,课题编 号 2 0B DZ 1 09 - 0 作者简介:张燕红 ( 9 2 ) 1 8一 ,女 ,福建晋江人 ,中共泉州 市委 党校科社、法 学教研室讲师 ,法 学硕士 ,研 究方向:行政管理 。 3
第 三部 门、社团组织 、免税组织 、志愿者组织 、慈善组
织 、草 根组 织、公民社会 、独立部 门、民间社 团、社会
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 ,急剧转型时期往往是
社会矛盾 的多发期 。 而民间组织能够 在增进社会容 忍度 ,
团体等等 。尽管这些概念之 间有着一定 的差别 ,但其所
涵 盖的范围基本 一致 ,都试 图从不 同角度来描述那些政 府 与营利部门之外的组织形态 。我 国最初称之为社会团
构 建 和谐 社 会 视 野 下 的 民 间组 织 发 展探 析
张 燕 红 ( 中共泉 州市 委党 校 ,福建 泉州
320 600)
摘
要:民间组织作为与政 府 、市场并列的第三部 门,近年 来在 激发 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 、带动社会参与、
反映公众诉 求、推 进公 益事业 、化解社会 矛盾 、协调社会 关 系等方 面发挥 了很好 的作 用。本文从 民间组织与构建和
“ 由于它们在市场和 国家之外的独特地位 ,它们通常 以
较小的规模 ,与公 民社会的联系性 、灵活性 ,激发私人 主动支持公共 目标的能力 ,及其 新近被重新发现的对建 立 ‘ 社会资本 ’的贡献 ,公 民社会组 织在寻求介入仅对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
空间变化 ,公共 空间萎缩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资本的短缺和 其 的经济功能上,非政府性质自农村 民间组织能 有力地促进社会 勺 他 问题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经济利益 , 节省交易成本 ;政治发展功能上,农村社 会资本 哈斯其其格【 l认为农村社会资本的现 状主要表现在 :l 通过各类民间组织为显 隆载体 , 2O 0 】 代表村民的权益维护和利益诉
一
3 — 2
求。
村社会资本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l 产过程 中的互助与合作 生
“ 生产发展 、生活 富裕 、乡风文 明 、村容整洁 、管理 民 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导致传统家庭网络结构的分化和传统家庭 主”是党中央提 出的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 的总要求。理论界 已 文化规则的分化 ,从 而导致农村家庭社会资本弱化 ;2 人民公 从加大农村} 勿质资本 、人力资本等投入 ,解决新农村建设 中的
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统差序格局下的网络型社会交 范 、信任和网络形式 ,它为结构内的行 动者提供便利 的资源 。 l 传 换被现代非网络型社 会交换所取代 ;2 社会互助网络衰 退 ,市 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 、 政治 、 文化和
场经济条件下的互惠互利取代传统社会 的互 助合作 ;3 传统道 社会发展的要求 , 是农村物质文明 、 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统 德整合作用衰退 ,宗族关系网络也 日 渐减弱。 社会资本在新农村建设 中的作用概括为 :以信任 、 互惠规 聂 飞【 l队 为随着我 国改革开放的深化 、市场经 济体制 范和关系网络等形式存在的社会资本是促进社会良l 2O o 生发展的 一 的建立和完善 ,传统的信任模式 已经不适用农村经济 的发展 , 种积极 因素 ,社会资本蕴涵的参与网络有利于农村合作组织的
公民社会培育视野下的四川农村民间经济组织
公会 。他 们 不 能 自 己代 表 自己 , 定 要 别 人 来 代 表 他 一
们 。 [ ”]
作为一个理性 的政 府 , 宁肯面对组织 起来 的能够理 它 性诉 求的民众 , 而不愿 意对 付一群乱 民。因为前 者可 以使
冲突和管理成为可预测的和可调控的 , 因而成 为有序 的; 后 者则 可能完全相反 。所 以, 一个理性 的政府 , 宁肯让冲突发 生在 办公室和会议室 , 而不愿 意让它们发 生在 田问地头 、 街 头巷尾 。今天 , 我们似乎害怕农 民组织 起来找麻 烦 。实 际 上, 没有组织 起来的麻烦更不 可预测 , 更不易掌控 , 更难 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程, 就是一个十分重要 的课题 。正是基于此 , 我们对四川农
村 民间组织状况进行 了初步的调查研究。我们至少得出了
这样几点基本认识 。
们连在上海摆 地摊 的机会都 没有 , 单个 的农 民无法 与市场
化的上海对话。农 民之所 以仍然 是任人宰割 的弱势 群体 ,
第一 , 村民间组织 在改革 开放之 初就 出现 了并顽强 农
5 2
维普资讯
2 0 年第 4期 07
中共 四川省委党校 学报
18 四川 出现第一家可以称 为合 作组织 的“ 9 0年 郫县烟 叶合 作 协 会 ” 到 2 0 , 0 5年 底 , 省 农村 专 业合 作 社 达 到 全 13 6个 , 有 会 员 28 5万 户 , 别 比上 年 同 期 增 长 38 拥 7. 分 1 .% 、08 , 54 3 . % 带动农 户达 8 8万 户①, 0 年增 幅在 1% 以 0
地发展着 。
(本文系中共四川省委竞校 20 0 6年重大课题《 四川农村社会组织再造与公民社会培 育) 阶段性成 果。 [ 收稿 日期】20 一l — 5 07 0 0 [ 作者简介】 11农村社会组 织再造 与公 民社会培育课题组 。课题组 长:  ̄ t1 1 郭伟 , 四川 省委 党校教授 ; 成员 : 杨继荣 . 四川省委党校 副教 授; 5 E 春英 , 四川省委党校 副教授 ; 廖继超 , 四川省委 党校教师 ; 郭从伦 , 四川省委党校教师 。执笔 : 郭伟 、 王春英 、 廖继超。
社会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作用及政策环境
【文章编号11670—1323(2010)一04—0005—03社会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作用及政策环境刘振国(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北京10072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快速成长,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一只重要的社会力量,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社会组织活动的重要领域,近年来,社会组织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
一、社会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社会组织”指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为满足社会需要或部分社会成员需要而设立的非营利性组织,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公益性、自治性、组织性等特征。
美国著名学者萨拉蒙概括了这类组织的基本特征:(1)组织性,即有一定的制度和机构;(2)民间性,即独立与国家和政府体系之外:(3)非营利性,即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分红(即不分配约束);(4)自治性,即能够自主决策和自主活动;(5)志愿性,即组织的成员并非受外在强制,而是秉持志愿精神自愿组成。
在实践中,这一界定被广泛引用。
我国学者王名教授认为,社会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的具有一定程度公共性质并承担一定公共职能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活跃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愿,其形式、规模、功能干差万别,但一般都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公益性、志愿性四个方面的基本属性。
社会组织涉及经济社会组织的各个领域,根据美国约翰一霍普金斯大学所提出的“非营利组织的国际分类”体系,可以将非政府组织划分为12个大类26个小类,其中,12个大类主要是:文化和娱乐、教育和研究、卫生保健、社会服务,环境、发展和住宅、法律倡导和政治、慈善中介和志愿促进、国际、宗教、商业和职业协会、工会以及其他组织。
我国将社会组织分为工商服务业、农业及农村发展、科学研究、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社会服务、法律、宗教、职业及从业者组织、国际及涉外组织和其他等14个小类。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通报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12.30•【字号】泉政文[2013]301号•【施行日期】2013.12.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通报(泉政文〔2013〕30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2010-2012年期间,我市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当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创作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见地的理论成果,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根据《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暂行规定》,经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奖励评审委员会审议通过,市人民政府决定授予《建设美丽乡村推进新农村建设上新台阶--永春县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对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启示》等10项成果为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授予《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与持续竞争优势》等20项成果为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授予《企业智力资本入股实施研究》等50项成果为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授予《中国通货膨胀成因分解研究》等20项成果为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佳作奖,授予《关于加快发展海洋型服务业的建议》等19项成果为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获奖名单附后)。
希望获奖单位、个人和全市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推进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普及与成果转化,为繁荣发展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打造泉州经济升级版、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宜居幸福城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民社会组织发展问题探讨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民社会组织发展问题探讨韦朝烈【专题名称】中国政治【专题号】D4【复印期号】2006年11期【原文出处】《探求》(广州)2006年4期第10~13页【作者简介】韦朝烈,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70 韦朝烈(1975—),男,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
【内容提要】公民社会组织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但中国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自主、自治、自立性差,公信力不足、动员能力不强,人才缺乏,资金短缺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是促进公民社会组织健康持续发展、促进其社会功能充分有效发挥,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日期】2006-05-20【关键词】公民社会组织/和谐社会/发展/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 D6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8744(2006)04—0010—04充分认识公民社会组织①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探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促进公民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公民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公民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可以发挥政府和市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预警功能。
和谐社会离不开一个完善的预警系统,该系统能够对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的动向做出即时的警告,从而能够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应对和化解,防患于未然。
公民社会组织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公民之中,它能够体察社会民众的冷暖安危,也能够明察来自社会民众的不满和各种有可能造成冲突的行为倾向,它能够把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信息即时反馈给政府或媒体,因而是社会预警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监督功能。
和谐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说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治理,而良好的社会治理应该是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三者的互动,三者互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相互监督。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
c h a P e t r hr T ei n t e p r e r t t h e n e c e s s i yo t f oP c e r a t i v e , s e x i s t e n ea nd s e k e
F i r s t , t h e c h a P t e r o n e “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 P r o v i d e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j b e c t i v e ,
t h er e s e a r c hs i ni g i f an c es c a n dt h er e s e a e r hm e t h o d s , a n de x P a t i a t e s h t e
载体。 受WT O农业协议框架的约束, 我国农业宏观政策要从改革以来以调控价 格为主转而实行 “ 绿箱政策” ,以一般政府服务、粮食安全、农业环保等为主要
内容, 这些政策实施必须依靠位于政府与农户间的过渡性组织载体来进行, 而我
e n h a n ed , t h e
os c tt h a t t h e P e a s nt a h us o e b o l d d i Pe s r s se e n e t st r h e ar m k e t sh i i h, g T 、 e
on c t r a d i ti C o nb e t we e nt hes o ia c l ma r k e t n da a t o mi ci n d i v i d u a l n e e dt ob e
新农村建设论文 农村治理论文
新农村建设论文农村治理论文基于“善治模式”的乡村治理建设构想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治理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基础,对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保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总结了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发展,并从“善治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中国乡村治理的一些构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野下乡村治理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善治一、引言善治理论是21世纪国际社会科学前沿理论之一,作为一种重要理论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政治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等研究领域。
“善治”或“良好的治理”(goodgovernance)是指有效的治理,能够实现公共目标,提高组织效率,是一种理想的经济和社会治理模式。
概括来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政府和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善治理论打破了“国家-社会”两分法的传统思维,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野下乡村治理模式的重构提供了框架和理论支撑,对新农村民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基于对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回顾,提出“善治”理论视角下农村治理模式的一些构想。
二、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乡村“士绅自治”模式中国古代“乡”并不能作为国家官僚体制中的一部分,不能将其看成国家政权行政组织,而只能作为国家管理社会的一种类似于行政组织的社会自发组织,即所谓的“皇权止于县政”,县为最基础的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自治。
在古代乡村中传统的家族、乡绅或地方名流在其社会秩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乡村自有一套相对独立于“皇权”的“族权”,二者以此形成了两个互不干涉的秩序中心。
其中“皇权”的整合意义只是一个文化象征,拥有实际管辖与治理权的是地方“族权”,可见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以家族制为基础的“士绅自治”模式:在皇权与绅权博弈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委托-代理农村控制体系。
公民社会政策参与视野下的我国民间组织发育问题探析
系列关 于公 民社会 的法律 、 法规 和政 策 , 国公 民社会发 我
的成立 , 却使 民间组织处于弱小的状态。有关统计表明 , 国 我
民间组织人均拥有量严重不足 , 每万人平均拥有 民间组织数 量仅为 1 5 ,而法国为1O4 个 ,美国为5 .9 ,巴西为 .个 4 l. 5 1 个 7
民间组织是公 民社会 的主要构成要素和核心载体 , 也是 公 民社会 文化价值观的主要倡导者和传播者。作为中国公 民 社会的基础和主体 , 中国民间组织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新中 国成立后的一段 时期里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 、 对 社会主 义认识上 的偏 差和 国家政策 的失误 ,导致社会 同家 化, 国家过多地干预和控制社会 , 社会失去应有的自主性。改 革开放后 , 随着 国家权力持续上缩 , 国家与社会逐渐分离。由 此, 中国民间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不断扩大 。 但是 , 南
一
认为没有必要再成立 的, 将不予批准筹备或登记 。非竞争性 原则不仅排除 了通过 竞争原则提高 民问组 织 自身 能力 的可
能性 , 为地造成某些 民间组 织的垄断地位 , 人 而且 为某些 政
府 部门随意整合民间组织 提供了依据 。由于 “ 务范围相同 业 或者相似” “ 、没有必要成立” 等规定较 为笼统 、 糊 , 模 在清理 、
1 . 个 , 度 为 l.1 。 外 , 民间 组 织 的 成员 人 数 、 费 26 6 印 O2 个 另 从 经
展的制度环境初步确立。然 而 , 令人遗憾 的是 , 从总体上看 , 这 种 制 度 环 境 以控 制 和 限制 为 主要 取 向 , 约 了 民 间组 织 实 制
力和 规模 的壮 大 , 约 了公 民社 会 的健 康 发 展 。 学 者 指 : 制 有
“后乡土时代”中国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困境及应对
力( 特别 是 利 益 表 达 能 力 、 作 能 力 和 融人 城 市 合
社 会能 力 ) 的关 键所 在 。 因为 它不 仅 关 系着 农 民
的前途 和命 运 。 也关 系 到 中 国现 代 化 的全 局 。 同
基 金 项 目 : 家 社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9 S 3 ) 国 0 C H0 4
织 的发展 提供 了外 部政治 生态 和社会 合法性 。客
观 地说 , 济性 质 组织 只 有在 市场 经 济条 件 下才 经 能得 以产生 ,一方 面 它遵循 市 场制 度 而 运作 , 同
时 也 在 一定 程 度 上 依 赖 于 来 自权最 多农 民 , 从 中
时至今 日也 还是一 个 “ 民中 国” 农 。所 以对 于农 民
的研 究 。 从某 种程 度 上 可 以说 就 是 中 国研究 的核
心 。这也 是 多年 以来 社会 各 界 , 其是 政府 和学 尤
术 界 。 直在 强调 和 呼 吁乡村 组 织化 的实现 和农 一
险影 响到 其 生计 成败 , 而且这 种 外部 冲击力 又 绝 非 是原 子 化农 民所 能 控制 之 时 , 组织 才 可能 开始 形 成 。 由此 而言 , 民组 织是 农 民 为增 进 自身 利 农 益 而采 取 的集 体行 动 。或 许是 因此 , 改革 开 放 以 来, 为应 对 激 烈 的市 场 竞 争 , 民 自发 组 建 了一 农 些 带有 合作 社 性质 的互助 性组 织 , 专业 技 术协 如 会、 研究 会 、 业合 作 社 、 专 股份 制合 作社 等 。特别 是 进入 2 1世 纪后 , 国正 在从 “ 型 中国 家 ” 中 转 转 向 “ 市化 国家”2 而在 此过程 中 , 随着工 业化 城 l: l 伴 进 程 的推 进 和 经 济 市 场 化 程度 的深 化 , 以及 “ 三 农” 问题 “ 构 性 边 缘 化 ” 结 的加 重 , 村组 织 化 和 农 农 民专 业 合 作 经 济 组 织发 展 也 就 被 政 府 及 社 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社会资本培育研究
一
获得 『。 生 以及对这些资源的使用 ; 中观社会资本包括个 人因其 网络关系。 单个的自然人是不可能产生社会资本的, 只有在与
在社会结构中所处 的特定位置而对资源 的可获得性 ;而宏观 其他实体交往的过程中产 生社会 网络以后才有可能产生社会 社会 资本则是团体 、 组织 、 社会或国家中某一行动者群 体对社 资本 。 所以某一组织的社会资本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 一个 是 会资本的 占有情 况。
和谐农村建设过程 中必须培育农村社会资本 。
一
相 帮助 、 互相信 任、 互相拖欠未了的人情。 在农村最近 2 o多年建设发展 中 ,社会资本显得不足 , 一
、
社会 资本 的概念 和 类型
社会资本 是 2 0世纪 7 代后期发 展起来 的与 物质资 是传统社会资本消融殆尽 ;二是现代社会资本还远 没有建立 0年 个体/q化严重 , g= . 合作能力不足 。 主要表现在 : 社会网络衰 本、 人力资本相对应的一种资本特定形态, 被学者们广泛应用 来 , 自组织能力下降 ; 宗族 关系 网络 日趋减弱 , 组织能力} 失 肖 于比较分析不同国家和地 区经济 、 政治发展水平的差异 。“ 社 退 , 传统道德式微 , 舆论 压力趋弱 ; 人际信任淡化 , 合作 能力 会资本 ” 这一概念最早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 ・ 布迪厄 引 殆尽 ; 社 发展核心缺失 ; 民居建筑空 间变化 , 公共 入的 ,他认为 ,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体制化 关系 网络的占有 下降 ; 区精英流失, “ 空间萎缩 。 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 必须注重培养和发挥农 而获取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 中”通过社会 资本 , , 各行为 主体可以获得社会 网络 中的他人拥有的经济 资源 ,并通过 与 村社会资本的作用。 他人的接触 , 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 以增 强个人的知识 和 技能水平。社会资源 ,就是指那些嵌入个人社会 网络中的资
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关系探讨
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关系探讨《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均规定,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与集体经济组织并列,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经营、管理体(或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行使主体)。
于是,问题出现,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方面有何关系?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行使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如何解释,如存在权利基础问题,又应如何改造?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依《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第二款、第三款推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当然之主体,在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时,村民委员会对本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管理权。
追本溯源,村民委员会行使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起源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国家推行政社分设的政策。
1984年实行政社分设之后,政策导向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设置,可以以村为范围设置,也可以在原生产队范围内设置,可以与村民委员会分立,也可以“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回顾历史可以看出,村民委员会实质上承担了准集体经济组织的角色。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本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其职责应当是村内公共事务之处理、协助行政和监督集体经济组织之代写代发论文运行。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的规定,实际上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主体的内部关系视做村民自治关系,而由村民委员会行使管理权。
难怪有的学者得出“集体土地所有权由谁来代表行使,实际上是村民自治权的行使问题”的结论。
由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的规定,或者由其代表行使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规定,造成了:第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主体含糊不清;第二,将农村村民自治和集体成员自主行使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简单地混淆在一起;第三,事实上削弱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地位。
本文认为,在特定空间范围内,农村的村民和集体成员并不完全重合,在迁徙自由的情况下,某人因取得该村户籍或者长期居住于该村,当然为该村的村民,有参与该村自治之权,但并不一定因此取得集体成员资格。
“内生型”合作社的关键
户 对牛 联 合 放 养 模 式 的认 同 ,从 1 8 构 成 组织 经 营 各 因素 的 相 互 关 系及 其 6 9
契 。之 后 ,两 人 尝 试 着将 两 家 的 牛聚
在~ 起 放 养 ,在 管 护 方式 上 ,变 两 人
年 到 l 9 年 ,该村 3 个 养 牛 户 陆续 加 运 行原 理 ,运 行 机 制 是 一 个 组织 的核 7 9 6
益 ,都 激 发 了 农 民 的养 牛 热 情 。随 着 A 养 牛 规 模 的 扩 大 ,以 及 更 多 养 牛 村
二、高效运行推动组织发展
农 民 组 织 的运 行 机 制 ,指 的就 是
关 系 比较 好 , 因此 在 牛 的放 养 过 程 , 放 牛 的时 间 、地 点 方 面形 成 了 种 默
一
建 立农 户 群 体 行 为 规 范 存 在
定 的难
、
发 展 经 历 3 阶段 个
陆 续有 新 的养 牛 户 加入 ,到 1 8 年 , 6 9 先后 有 4 加入 到 牛冬 季 的轮 换放养 队 户
度 ,并 增 加 了组 织 内部 谈 判和 管理 的
从 组织 发展 历程 角 度划 分 ,A 村牛 联 合放 养 组织从 成 立 到发 展共 经 历 了3 个 阶段 。
两种 类 型 , 即外 生 型和 内 生型 。前 者
需要 靠 外 部 力 量来 推 动 ,或要 发 挥 多 种 因素 来 培 育 农 民 的 组织 能 力 :后 者
则 是 不 需 要 外 部 力 量推 动 ,而是 农 民
基 于 合作 的需 求 而 自发成 立 的组 织 。A
村 牛 联 合放 养 组 织就 是 一 个 内生 型 农
第 2 阶段 ,牛联 合放 养 组织 的快 联 合 放 养 的农 户 达 到 4 户 ,加入 率 为 个 0
挑战与应战:公民社会下的村级党组织领导
中图分类号 :D 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0 —1 9 ( 0 0 6 0 4 — 4 0 4 4 4 2 1 )0 — 0 9 0
作 为 中 国社 会 最 大 的 阶层 农 民 ,农 村 公 民社 会 的 兴 起 在 农 村 社 会 发 展 中起 着 重 要 影生 的 观 点 : “ 们 把 公 我 民 社会 当 作 是 国 家 或 政 府 之 外 的 所 有 民 间组 织 或 民 间 关 系 的 总 和 ,其 组 成 要 素 是 各 种 非 国家 或 非 政 府 所 属 的公 民组 织 ,包 括 非 政 府 组 织 、公 民的 志 愿 性 社 团 、 协 会 、社 区组 织 、利 益 团 体 和 公 民 自发 组 织 起 来 的运 动 等 ,它 们 又 被 称 为 介 于 政府 与 企业 之 间 的 ‘ 三 部 第 门 ’ ” n 些 社 会 组 织 具 有 非 官 方 性 、非 营 利 性 、相 。 这 对 独 立 性 和 自愿 性 的特 点 。 中 国 历 史 上 就 是 一 个 国 家 与 社 会 高 度 同 构 的 社 会 ,公 民社 会 一 直 被 政 治 国家 所 湮 没 ,但 改 革 开放 以
农 村公 民 社 会 发 育 中的 领 导 地 位 ;扩 大 党 组 织 的覆 盖 面 ,拓 展 党 在 农 村 公 民社 会 发 育 中的 领 导 空 间 ;明 确 村 级 党 组 织 的功
能定位 ,创新党在农村公 民社 会发育 中的领 导方式,是公 民社会兴起 下村级 党组织 实现领导方式创新的重要 途径。
来 伴 随 着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确 立 和完 善 ,全 球 化 进 程 的 扩 大 和 加 速 , 中 国公 民社 会 正 在 悄 然 缓 慢 而 又不 可 逆
培育和规范农村民间组织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 肖建章
作者机构: 司法部原副部长,北京市100811
出版物刊名: 新视野
页码: 14-16页
主题词: 农村民间组织;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发展;组织创新;农民群众;社会力量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整合各方面优势共同推进,需要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
农村民间组织是新时期农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一项伟大的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是农民群众保障自身发展和利益的内在要求,是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共识、无害、主流下的存在合理性:从同乡会的架构和发展看中国民间组织的生存智慧
[ 关键词] 同乡会 民间组织 存在合理性 [ 中图分类号] C912.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 - 114X ( 2011 ) 01 - 0215 - 09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从世界范围来看,非政府组织早在 19 世纪就已经存在, 但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才开始受到 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并且在 90 年代得到了飞速发展 ① 。 我国的民间社会团体在改革开放之后 也经历了迅猛的增长。根据国家民政部网站上的统计公报, 截止到 2010 年第三季度, 全国社会 团体总数为 24. 1 万个,另有民办非企业单位 19. 2 万个 ② 。但是,与中国民间社会团体迅猛增长 的数量相对应的,是其尴尬的存在合法性。2000 年 4 月民政部发布 《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 :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非法民间组织 : ① 未经批准, 擅自开展社会团体筹 法》 第二条规定 备活动的; ②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团体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名义进行活动的 ; ③被撤销登记后 ” 上述法规所说的 “登记 ” , 是指民间社 继续以社会团体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名义进行活动的 。 会团体应按照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和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 规定的申请 成立程序,到各级民政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清华大学 NGO 研究所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 1508 个 民间组织中,只有 68. 2% 的民间组织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 ③ 。而根据谢海定的调查, 经过正式登 记的民间组织数量只占民间组织实际数量的 8% 到 13% ④ 。也就是说,有高达 80% 以上的民间组 215
瑡 瑏 。 若使用 “合法性 ” 容易产生歧义和误 也就是说我们将更多的关注实质层面 ⑩ 而非形式层面
解。二是有学者指出,民间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结果 。它积极迎合政府和企业的 需求以获得某种认可,体现了自我选择的主体性。这与我们的研究视角不同。笔者想要研究的是 一种客观的合理性,也就是组织本身是不自知的,只是由于组织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与中国民间社 会的某些秩序恰好吻合,从而使社会默认了组织的存在,赋予了组织存在的意义。所以我们使用 2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 型农村 民间经济合作 新 场、 共担风险的要求。 干部 、专业技 村
术 能 手和 专 业 大 户 等 能人 往 往 被 拥 戴
照传统习惯依赖政府保护 . 则有可 能因
政 府 干预 而 破 坏 市 场 规 划 靠 个 体 农 民
组 织 兴起 和 存在 的深 厚 基础 ,在 于 它
们 能够 有 力 的促 进 农 村公 共利 益 的最
为 自助组 织的牵头人 , 时候 ,自助组 有 织机构 与社 区领 导机构可 能出现 重叠 情况。另一种是科协、农技 推广站、 农 牧局 、经管站等职能部 门或经济实体 , 为 了有 效行使 自己的职 责 ,主动启发 和帮 助农 民兴办专业协会 。这类组织
态,还是中国农 民具有 “ 原子化”特 点 ,这 些提法 均表 明 了这样一 个观
农民 民间经济合作 组织是一种 可 行 的组织形式。 从经济方面考虑 , 把农 民组 织起 来 ,是市场经济发展 的必然
要求。
内在要求。麦克尔 , 库克在分析美 国农 业合作社建 立和壮 大的经济原 因时指 出,一是 由于过度供给导致价格下 降. 个别生产者需要制度来将经济均衡地纳 入他们 的控制之下。 二是 由于市场失灵
之中
展 ,这种类型 的组织,其组建方 式又 有两 种情 况 :一种是农 民 自发 兴办 的,出于农民共 同利益 的需要,村民 产 生 了组织起 来 、互助合 作 共 闯市
个孤立 的商品生产 者和经营者面 目
出现在 市场 , 处境将是十分不利 的。 按
9O 『 №V
Hale Waihona Puke 21/ 。0 1首先 , 市场经济是 竞争经济 , 也是
一
种 风 险经 济 。农 业 作 为 一 个 重要 产
业, 农产 品作为一种商 品, 都必须参 与 市场竞争 , 在竞争 中实现 自身价值 , 在 竞争 中拓展 生存 空 间。农 民如果 仍 以
一
产者需要以制度机制相抗衡 。 价格受到 抑制或者 市场失灵 , 都会刺激生产者做 出集体反应 。 那种集体主义式的企 业家 精神动力正根源于其生存—— 防御意识
部 门或企 业牵头兴办 的合作 组织 ,真
正属于农民独立兴办 的还不多。
术界还持有各种观 点:无论是 中国小
农 呈现 “ 互 隔 离” 的 “ 片 化 ”状 相 碎 二 .农 村 民 间 经 济 合 作 组 织 存 在 的必 要 性 探 讨
导向向市场需求导 向转变 , 由分散的小
农户经营 向社会 化大市场大农业转变。 总之 , 利益驱 动是建立农民合作组织 的
长期生存 , 充其量 只能是依靠政府 的支
持而成为某种摆设 。 农村 民问经 济组 织 的组织者和参 与者几 乎一致 认为, 民间 组织要发挥较大 的作用 , 必须 与党和政 府保持密切 的合作关 系。 1党政组织 的主导地位 . 农 村 民间经济合 作组 织许 多是 由 政府倡导创建并受政府 的领 导。 虽然党
公 共秩 序 等 方 面 ,做 了 一 些基 层 权 力 部
门“ 想做做不了、想办办不好 的事情” 。
2 与公共权力的摩擦 .
目前 , 村 民 间经 济合 作 组 织生 存 农
毫无疑 问, 农村 民间组织首先是广大农 民的利益联合体 , 它首先要维护农 民的 基本经济利益 , 否则就不 能正 常运行和
的产 生 和 运 行 大 多 有 赖 于 它所 依 、 挂
自我保护 ,却又缺乏这种 自我保护 能 力 。实践证明,只有联合起来 , 组成一
大化 , 起到促进农村善治的重要作用 。 除具有经济功 能和作用之外 ,农村 民 间经济组织蕴含着公 民社会 的培育。 关键词 :农村 民间组 织 公 民社 会 乡村 治理
经 济 合 作组 织 的 兴 起
及他们对市场规范缺乏认识 , 市场行 对
改革开放 以来,我 国的非政府组 织迅速得到发展 ,公 民社会 发育也开 始起步 ,这在学术界 已成共识。但是 针对农 民这一群体 的生存状态 目前学
为缺乏深入体验等 , 都有碍于这种规则
的确立和有效 实施 。 此外 , 还有一个重 要情况是 , 国农村正在经历着两个转 我 变:即农业生产 由自足 自给 的家庭消费
J
除经济功能和作用之外 , 农村 民间
经济合 作组织蕴含着公 民社会 的培 育。 农民是 可以被 组织起 来 的 , 民民间经 农 济组 织承 载着社区的公 共服 务功能 , 具 有 草根 民主的特 性。 如何善用 乡村 的人
农 村 民间经 济合 作组 织运 作 中存
在 的最 大 问题 在 与和 公 共权 力 的 互 动 。
和发展 的最大制约依然来 自于党政部 门 和干部。部分基层 官员认为 “ 民结合 农
力资源、让草根 民主发展起来 ,促进新 农村建设;如何 使基 层社会保有足够 的
自治空间,以延续文化 的传统 ,从而在 国家控制与地方社会的 回应之 间形成 良 性 的互动 ,有助于社会 的和 谐与稳定 。 这些均有 着深 刻的现 实意义 。 从政治角度考虑 , 成立农民 民间经 济合 作组织也是提高 管理 效率 的需要 。 清 华大 学社 会 学 系 孙立 平先 生 认 为 。 “ 现在农村 最大 的问题之 一 ,就是农 民
出现机会主义推 波助澜情况时 , 个别生
点:中国农 民尚处于无组织化状 态。
然而 ,近年来,中国的农村社会 已经开始 出现 了变化 ,由农户 自发形
成 的农 村 经 济合 作 组 织 开展 得 如 火 如 荼 。从 目前全 国各 地 情 况看 ,经 济 类 的 自助 合 作 组 织 有 了一 定 程 度 的发
个上下 内外相 互协作 的利益共 同体 , 才 有可能抗御市场风浪 的侵袭 , 减少经营
风险。
其次 ,市场经济也 是一种法制 经 济,每个参与者都应该遵 守市场规则。
个体 农 民 的分 散 、自由 与利 已取 向,以
一
.
社 会 的进 步 发 展 与 农村 民 间
靠 的对象和扶持 单位。在我 国特 殊的 社会环境 中,民间经济合作组 织的发 育和 发展大都 离不 开有 关部 门或组 织 的扶持 帮助。 目前大量存 在 的正是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