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实验2_气孔_1_
三、气孔密度的测定 原理:气孔密度(单位面积上气孔的数目)可用显微 镜视野面积(S=πr2,r可用目镜测微尺量取)内 观测到的气孔数求得。注意:目镜测微尺刻度的大 小是随显微镜放大的倍数而不同的,必须用物镜测 微尺来决定放大时目镜测微尺刻度的大小。
2、实验器材
(1) 材料:蚕豆叶(洗净) (2) 仪器:显微镜、物镜测微尺 (3) 试剂:无水乙醇、胶棉液
目镜测微尺
物镜测微尺
视野10格目尺 r=? 计算气孔密度
11格目尺对 4格物尺
目尺每格=
4×10 / 11 um
测气孔大小
4、数据记录及处理
5、思考:
(1) 固定、印迹法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是否一样? 哪一种方法观察到的气孔数较多?为什么? (2) 学习如何利用物镜测微尺来标定目镜测微尺
(Ⅱ)钾离子对气孔开度的影响 1、 实验原理
注意事项
胶棉液涂均匀、超薄一层 叶表皮取下后要迅速投入乙醇 物镜测微尺安全使用,切勿压破 先低倍后高倍,由远及近,缓慢调节 低倍镜找视野、物尺、目尺 高倍镜观测气孔数目、大小
3、实验步骤:
(1) 取3 个培养皿编号,分别放入15ml 0.5%KNO3、 0.5%NaNO3、蒸馏水。 (2) 撕下蚕豆叶下表皮分别放入3 个培养皿。 (3) 将3 个培养皿放入人工光照条件下,保温1 小时。 (4) 在显微镜下观察气 孔的开度。
大小
开度
4、数据记录及处理
五、思考及分析
比较气孔开度大小,并分析原因。
3、实验步骤:
定性: (1)固定法:撕下蚕豆叶下表皮,迅速放入无 水乙醇,固定2-3min,取出镜检。 (2)印迹法:将蚕豆叶下表皮涂一层胶棉液, 用镊子取下,在稍有湿润的载玻片上此膜就能粘 贴牢固,即可镜检 。 定量: (3)气孔密度测定: ①标定目镜测微尺。 ②镜检,随机取3 个视野,观察气孔数。(取 平均值)单位面积气孔数= a/s = a/πr2
实验二实验报告
C语言程序设计报告二数据类型,运算符和简单的输入输出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2班王莹0411402011,实验目的(1)掌握C语言数据类型,了解字符型数据和整型数据的内在关系。
(2)掌握对各种数值型数据的正确输入方法。
(3)学会使用C语言的有关算数运算符,移机包含这些运算符的表达式,特别是自加(++)和自减(--)运算符的使用。
(4)学会编写和运行简单的应用程序。
(5)进一步熟悉C程序的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的过程。
2,实验内容和步骤(1)输入并运行教材第3章第4题给出的程序。
○1运行以上程序,分析为什么会输出这些信息。
因为第6行是将c1,c2按%c的格式输出,97是字符a的AS CⅡ代码,98是字符b的AS CⅡ代码。
第7行是将c1,c2按5d的格式输出,所以输出两个十进制整数。
○2如果将程序第4,5行改为c1=197;c2=198;运行时会输出由于Visual C++6.0字符型数据是作为signed char类型处理,它存字符的有效范围为0~127,超出此范围的处理方法,不痛的系统得到的结果不痛,因而用“%d”格式输出,结果是不可预期的。
用“%d”格式输出时,输出c1=-59,c2=-58.这是按补码形式输出的,内存字节中第1位为1时,作为负数。
59和197之和等于256,58与198之和也等于256.○3如果将程序第3行改为int c1,c2;运行时会输出因为97和98在int类型的有效范围。
(2)输入第3章第5题得程序。
即:用下面的scanf函数输入数据,使a=3,b=7,x=8.5,y=71.82,c1=’A’,c2=’a’。
运行时分别按一下方式输入数据,观察输出结果,分析原因。
1,a=3,b=7,x=8.5,y=71.82,A,a↙2,a=3 b=7 x=8.5 y=71.82 A a↙3,a=3 b=7 8.5 71.82 A a↙4,a=3 b=7 8.5 71.82Aa↙5,3 7 8.5 71.82Aa↙6,a=3 b=7↙8.571.82↙A↙a↙7,a=3 b=7↙8.571.82↙Aa↙8,a=3 b=7↙8.671.82Aa↙12345678(3)输入以下程序○1编译和运行程序,注意i,j,m,n各变量的值。
实验2 熔点的测定技术
实验2 熔点的测定技术实验二熔点的测定技术一、实验目的1、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2、掌握测定熔点的操作技术二、预习要求理解熔点的定义;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了解毛细管现象;了解尿素的物理性质;了解浓硫酸烧伤的急救办法;思考在本实验中如何防止浓硫酸烧伤、烫伤、火灾等实验事故的发生。
三、实验原理固、液两态在大气压力下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固体化合物受热达到一定的温度时,即由固态转变为液态时的温度就是该化合物的熔点。
一般说来,纯有机物有固定的熔点。
即在一定压力下,固、液两相之间的变化都是非常灵敏的,固体开始熔化(即初熔)至固体开始熔化(即全熔)的温度差不超过0.5~1℃,这个温度差叫做熔点范围(或称熔距、熔程)。
如果混有杂质则其熔点下降,熔距也较长,由此可以鉴定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
由于根据熔距的长短还可以定性地估计出该化合物的纯度,所以此法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若某一化合物的固、液两相处于同一容器,这时可能发生三种情况:①固体熔化即固相迅速转化为液相;②液体固化即液相迅速转化为固相;③固液共存即固液两相同时存在。
如何决定在某一温度时哪一种情况占优势,可以从该化合物的蒸气压与温度的曲线图来理解,如图2-1所示。
图2-1(1)中曲线SM表示的是固态物质的蒸气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曲线。
图2-1 (2)中曲线L’L表示的是液态物质的蒸气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曲线。
如将曲线(1)、(2)加合,即得图2-1(3)曲线。
(1)(2)(3)图2-1 化合物的蒸气压与温度曲线由(3)可以看出:固相的蒸气压随温度的变化速率比相应的液相大,两曲线相交于M处,说明此时固、液两相的蒸气压是一致的。
此时对应的温度TM即为该化合物的熔点。
当温度高于TM时,固相的蒸气压比液相的蒸气压大,使得所有的固相全部转化为液相;反之,若低于TM时,则由液相转变为固相;只有当温度为TM时,固、液两相才能同时存在(即两相动态平衡,也就是说此时固相熔化的量等于液相固化的量)。
实验2 灯的使用和玻璃管的简单加工
实验二灯的使用,玻璃管的简单加工一、实验目的1.了解煤气灯、酒精灯和酒精喷灯的构造和原理,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2.练习玻璃管(棒)的截断、弯曲、拉制和熔烧等基本操作。
3、拉几个弯管,,玻璃钉和玻璃棒(考核)二、实验内容1.灯的使用酒精灯和酒精喷灯是实验室常用的加热器具。
酒精灯的温度一般可达400 ~ 500°C;酒精喷灯可达700 ~ 1000°C。
(1)酒精灯①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一般是由玻璃制成的。
它由灯壶、灯帽和灯芯构成(见图2—1)。
酒精灯的正常火焰分为三层(见图2—2)。
内层为焰心,温度最低。
中层为内焰(还原焰),由于酒精蒸气燃烧不完全,并分解为含碳的产物,所以这部分火焰具有还原性,称为“还原焰”,温度较高。
外层为外焰(氧化焰),酒精蒸气完全燃烧,温度最高。
进行实验时,一般都用外焰来加热。
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a.新购置的酒精灯应首先配置灯芯。
灯芯通常是用多股棉纱拧在一起或编织而成的,它插在灯芯瓷套管中。
灯芯不宜过短,一般浸入酒精后还要长4~5 cm。
对于旧灯,物别是长时间未用的酒精灯,取下灯帽后,应提起灯芯瓷套管,用洗耳球或嘴轻轻地向灯壶内吹几下以赶走其中聚集的酒精蒸气,再放下套管检查灯芯,若灯芯不齐或烧焦都应用剪刀修整为平头等长,如图2—3所示。
b.酒精灯壶内的酒精少于其容积的1/2时,应及时添加酒精,但酒精不能装得太满,以不超过灯壶容积的2/3为宜。
添加酒精时,一定要借助小漏斗(见图2—4),以免将酒精洒出。
燃着的酒精灯,若需添加酒精时,首先必须熄灭火焰,决不允许在酒精灯燃着时添加酒精,否则很易起火而造成事故。
c.新装的灯芯须放入灯壶内酒精中浸泡,而且将灯芯不断移动,使每端灯芯都浸透酒精,然后调好其长度,才能点燃。
因为未浸过酒精的灯芯,一点燃就会烧焦。
点燃酒精灯一定要用火柴点燃,决不允许用燃着的另一酒精灯对点(见图2—5)。
否则会将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d.加热时,若无特殊要求,一般用温度最高的火焰(外焰与内焰交界部分)来加热器具。
中考物理常考实验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停表等。
部分器材的作用(1)石棉网:使烧杯底部 受热均匀 。
(2)搅拌器:使固体 受热均匀 。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按 自下而上 的顺序组装实验仪器,用酒精灯 外焰 对烧杯进行加热,观察海波或石蜡的状态变化和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每隔1min 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1)实验中选用小颗粒固体,原因:①小颗粒固体 受热更均匀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能与小颗粒固体 充分接触 ,测量的温度更准确 。
(2)实验中采用 水浴法 加热,优点:①被加热的固体 受热均匀 ;②固体物质 温度上升较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3)烧杯中水量的要求:不宜过多,水过多会导致加热时间过长,能够 浸没试管中的固体 即可;也不宜太少,水过少不能使试管中装有固体的部分浸没,导致固体受热不均。
(4)试管插入烧杯水中的位置要适当:①试管中装有固体的部分 要浸没在水中 ;②试管不能接触 烧杯底或烧杯壁 。
【实验现象】(1)海波通过加热,温度升高,当温度升至一定数值后,有液态海波出现。
继续加热,更多的固态海波变成液态海波,但温度 保持不变 。
海波完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
(2)石蜡通过加热,温度升高,石蜡先变软,后变稀,最后变成液体。
加热过程中,石蜡的温度 一直升高 。
【实验结论】(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温度-时间图像: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曲线实验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考点梳理AB 段:海波为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C 段: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BC 段:海波为液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石蜡熔化时温度变化曲线(2)不同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不同。
①晶体(海波)熔化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②非晶体(石蜡)熔化时,持续吸热,温度升高。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的熔点。
实验二实验报告
实验二实验报告1. 引言实验二旨在探究某一特定现象或者现象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来验证或者推论相关理论。
本实验主要目的是研究X现象,并且分析X现象与Y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该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2. 实验设计2.1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采用了XXXX装置来模拟实验环境,并利用XX测量设备来获取相关数据。
2.2 实验步骤1) 步骤一:准备实验装置,按照实验要求设置相关参数。
2) 步骤二:开启实验装置,记录初始数据。
3) 步骤三:对实验环境进行一定的处理或者改变,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4) 步骤四:重复步骤三,采集足够的数据。
5) 步骤五: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
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X现象的特征是......通过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3.2 结果二对于不同的实验环境参数,我们发现X现象与Y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3.3 结果三进一步的实验数据表明......这与我们之前的推测相符,同时也与X 理论一致......4. 讨论与分析通过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4.1 讨论一实验结果验证了X理论,并且揭示了X现象的某些特征......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应用X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4.2 讨论二实验中发现的X与Y之间的关联性,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思考......进一步探究X与Y之间的机制可以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5. 结论通过实验二的设计与结果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实验结果表明X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规律性和可重复性,验证了X理论的正确性。
5.2 结论二实验进一步揭示了X与Y之间的关联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6.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设计与实施,详细研究了X现象,并探究了X与Y 之间的关系。
Vol.2实验(二)
实验二Windows XP 基本操作实验目的:1.计算机的启动和退出2.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
3.掌握桌面图标“我的电脑”、“我的文档”、“回收站”等的基本操作4.Windows XP的基本设置实验操作内容和步骤:1 计算机的启动和退出启动:(1) 打开计算机显示器电源,然后打开计算机主机电源。
计算机在完成自检后,就会自动引导进入Windows XP系统,这种方式通常称为计算机的冷启动;(2) 热启动是指在计算机已经开启的状态下,通过键盘重新引导操作系统。
一般在死机时才使用。
方法:左手按住“Ctrl”和“Alt”不放开,右手按下“Del”,然后同时放开。
(3) 复位启动是指在计算机已经开启的状态下,按下主机箱面板上的复位按钮重新启动。
一般在计算机的运行状态出现异常,而热启动无效时才使用。
退出:(1) 单击桌面左下角的“开始”按钮。
“开始”→“关闭计算机”→“关闭”(2) 上述方法无效时,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手动强行关机了(持续按下电源开关,几秒钟后计算机即可关机)2 鼠标的使用见课本P333 掌握桌面图标的基本操作见课本P324快捷方式的创建快捷方式是指向文件或文件夹的快捷图标,通过快捷方式可以快速找到文件及文件夹并将其打开,从而方便用户的操作。
快捷方式一般创建在桌面和“开始”菜单内。
在桌面上创建快捷方式有两种方法。
方法1:a)打开“我的电脑”窗口;b)打开预设置快捷方式的文件所在的文件夹c)用鼠标右击该文件,出现快捷菜单d)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发送到”→“桌面快捷方式”选项方法2:a)鼠标右击桌面空白处,在快捷菜单中选择“新建”→“快捷方式”选项,打开“创建快捷方式”对话框b)在“创建快捷方式”对话框,指定文件的位置,如D:\MyFile,也可以单击“浏览”按钮查找一个文件,然后单击“下一步”按钮c)在出现的“选择程序标题”对话框内,指定该快捷方式名称d)单击“完成”按钮在“开始”菜单内创建快捷方式有两种方法。
科学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1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沉浮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实验过程实验一: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实验结论: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科学实验报告单2实验名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材料: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实验过程:实验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实验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科学实验报告单3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目的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实验过程:实验一: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
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科学实验报告单4实验名称造一艘小船实验目的比较哪种船载物多实验材料水槽、若干橡皮泥、若干垫子、玻璃弹子、有关图片实验过程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
实验二 答案
实验2 线性规划问题及对偶问题求解实验内容与答案提示:灵敏度分析设置方式:先在lingo菜单options里面设置general solver 的dual computation里面加上ranges然后在lingo菜单里面选range就行了注意lingo只能对线性的模型做灵敏度分析题1 线性规划问题的灵敏度分美佳公司计划制造 I、II 两种家电产品。
已知各制造一件时分别占用设备 A、B 的台时、调试时间、调试工序每天可用于这种家电的能力、各售出一件时的获利情况,如表 1-1 所示。
1.问该公司应制造两种家电各多少件,使其获取的利润最大。
max=2*x1+1*x2;5*x2<=15;6*x1+2*x2<=24;x1+x2<=5;Global optimal solution found.Objective value: 8.500000Infeasibilities: 0.000000Total solver iterations: 2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X1 3.500000 0.000000X2 1.500000 0.000000Row Slack or Surplus Dual Price1 8.500000 1.0000002 7.500000 0.0000003 0.000000 0.25000004 0.000000 0.50000002. 如果资源出租,资源出租的最低价格至少是多少(即每种资源的影子价格是多少)。
min=15*y1+24*y2+5*y3;6*y2+y3>=2;5*y1+2*y2+y3>=1;Global optimal solution found.Objective value: 8.500000Infeasibilities: 0.000000Total solver iterations: 3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Y1 0.000000 7.500000Y2 0.2500000 0.000000Y3 0.5000000 0.000000Row Slack or Surplus Dual Price1 8.500000 -1.0000002 0.000000 -3.5000003 0.000000 -1.5000003.若家电 I 的利润不变,家电 II 的利润在什么范围内变化时,则该公司的最优生产计划将不发生变化。
实验2 Lincoln指数法估计种群数量大小
一、实验目的
1.通过Lincoln指数法估计种群数量,掌握标记重捕技术 2.理解Lincoln指数法在统计种群数量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 1. 标记重捕法用于估计在一个有比较明显界限的区域内的动物
种群数量大小。具体方法是: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
托盘,记录笔等
四、方法步骤 1.每一小组取一个黑布袋,每袋中装入白色围棋子500枚; 2.每组再装入黑色棋子100个左右(相当于标记动物),将数值添入表中,并与 400白棋子混合均匀;
3.用50ml烧杯或80ml随机取一烧杯棋子,记录其中的总棋子数和黑棋子数。
将取出的棋子倒回袋中再次混合。重复此过程10次,并填于表一; 4.据表得出10个N值,求平均值N, 比较总数估计值N和总数实际值N。 N: 种群总数(所有棋子)
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
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是种 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之一。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 大的动物种群。其原理为标记动物在第二次抽样样品所占的比 例与所有标记动物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相同。
2.假设条件:
种群总数 / 最初标记数 = 取样总数 / 样本
中标记个体数。
(N/M=n/m)
3.假设条件成立的前提: •标记方法不能影响个体的正常活动; •标记保留时间不能短于实验时; •取样前标记个体的混合要充分; •个体间相等的被捕概率; •种群是相对封闭的;
•实验期间没有出生和死亡。
三、实验器材
黑棋子、白棋子,50ml烧杯, 80ml烧杯黑色布袋,
六、思考与讨论
1. Lincoln指数法还可以采用什么样的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进 行模拟实验? 2. Lincoln指数法调查的使用范围是什么?其可靠程度如何? 3. 在实际的标记重捕法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实验二实验报告
PAM和PCM编译码器系统一、实验目的1.观察了解PAM信号形成的过程;验证抽样定理;了解混叠效应形成的原因;2.验证PCM编译码原理;熟悉PCM抽样时钟、编码数据和输入/输出时钟之间的关系;了解PCM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内容和步骤1.PAM编译码器系统1.1自然抽样脉冲序列测量(1)准备工作;(2)PAM脉冲抽样序列观察;(3)PAM脉冲抽样序列重建信号观测。
1.2平顶抽样脉冲序列测量(1)准备工作;(2)PAM平顶抽样序列观察;(3)平顶抽样重建信号观测.1.3信号混叠观测(1)准备工作(2)用示波器观测重建信号输出的波形。
2.PCM编译码器系统2.1PCM串行接口时序观察(1)输出时钟和帧同步时隙信号的观察;(2)抽样时钟信号与PCM编码数据测量;2.2用示波器同时观察抽样时钟信号和编码输出数据信号端口(TP502),观测时以TP504同步,分析掌握PCM编码输数据和抽样时钟信号(同步沿、脉冲宽度)及输出时钟的对应关系;2.3PCM译码器输出模拟信号观测,定性观测解码信号与输入信号的关系:质量,电平,延时.2.4PCM频率响应测量:调整测试信号频率,定性观察解码恢复出的模拟信号电平,观测输出信号电平相对变化随输入信号频率变化的相对关系;2.5PCM动态范围测量:将测试信号频率固定在1000Hz,改变测试信号电平,定性观测解码恢复出的模拟信号的质量。
三、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PAM编译码器系统(1)观察得到的抽样脉冲序列和正弦波输入信号如下所示:上图中上方波形为输入的正弦波信号,下方为得到的抽样脉冲序列,可见抽样序列和正弦波信号基本同步。
(2)观测得到的重建信号和正弦波输入信号如下所示:如上图所示,得到的重建信号也为正弦波,波形并没有失真。
(3)平顶抽样的脉冲序列如下所示:上图中上方的波形为输入的正弦波信号,下方为PAM平顶抽样序列.(4)平顶抽样的重建信号波形:可见正弦波经过平顶抽样,最终重建的信号仍为正弦波。
实验二
(1)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①________,②________。 (2)以n为横坐标,1 为纵坐标,在图乙给出的坐标纸上 画出 1 -n图象。
k k
(3)图乙中画出的直线可近似认为通过原点。若从实验 中所用的弹簧截取圈数为n的一段弹簧,该弹簧的劲度 系数k与其圈数n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______N/m;该弹 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自由长度l0(单位为m)的关系的表达
答案:25.85 0.98
弹簧原长
热点三
实验原理的改进、实验器材的创新
【典例3】在探究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之间关系的实验 中,所用装置如图甲所示,将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另 一端与力传感器连接,其伸长量通过刻度尺测得,某
同学的实验数据列于表中。
伸长量x /(×10-2m) 弹力F/N
2.00 1.50
实验二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考纲解读】 1.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 2.学会用列表法、图象法、函数法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原理】 1.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时弹簧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 生的弹力与所挂钩码的重力大小相等。 2.弹簧的长度可用刻度尺直接测出,伸长量可以由拉
长后的长度减去弹簧原来的长度进行计算。这样就可
所以其测量工具为螺旋测微器。(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
作出F-x图象如图所示。
(4)由图象求出k值,将有关数据代入公式Y= ,解得 Y=5×106Pa。 答案:(1)D (2)毫米刻度尺 螺旋测微器
kl S
(3)图见解析 (4)5×106Pa
【反思归纳】实验数据处理的三种方法 1.图象法:根据测量数据,在建好直角坐标系的坐标 纸上描点,以弹簧的弹力F为纵轴,弹簧的伸长量x为 横轴,根据描点的情况,作出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实验2-8参考答案
实验二、选择结构参考答案1.修改下列程序,使之满足当x为10时输出“= =”,否则输出“!=”的条件。
#include"stdio.h"main(){int x;scanf("%d",&x);if(x==10)printf("==\n");else printf("!=\n");}2.修改下列程序,使之实现以下功能:#include “stdio.h”main( ){ int a,b,c;scanf(“%d%d%d”,&a,&b,&c);if (a==b){if(b==c)printf(“a==b==c”);}elseprintf(“a!=b”);}3.程序填空。
从键盘输入任意一个字母,将其按小写字母输出。
#include <stdio.h>main(){ char c;scanf("%c",&c);if (c>='A'&&c<='Z')c=c+32;printf("\n%c",c);}7. 有一函数x (x<1)y = 2x–1 (1≤x<10)3x–11 (x≥10)编写程序输入x,输出y值。
#include "stdio.h"main(){int x,y;scanf ("%d",&x);if (x<1)y=x;else if(x<10)y=2*x-1;elsey=3*x-11;printf ("%d",y);}9.给一个不多于3位的正整数,要求:(1)求出它是几位数;(2)、分别打出每一位数字;(3)、按逆序打出各位数字,例如原数为321,应输出123。
#include "stdio.h"void main(){int a,b,c,x,n;scanf("%d",&x);a=x/100;b=(x-a*100)/10;c=x%10;if(a!=0)printf("%d为3位数,原数为%d,逆序数为%d\n",x,x,c*100+b*10+a);else if(b!=0)printf("%d为2位数,原数为%d,逆序数为%d\n",x,x,c*10+b);elseprintf("%d为1位数,原数为%d,逆序数为%d\n",x,x,c);}实验三、循环结构实验(1)1.分析并修改下面的程序,使该程序能正常结束运行。
实验2-伯努利实验
实验二 伯努利实验一、实验目的流动流体所具有的总能量是由各种形式的能量所组成,并且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又相互转换。
当流量在导管内作定常流动时,在导管的各截面之间的各种形式机械能的变化规律,可由机械能衡算基本方程来表达。
这些规律对于解决流体流动过程的管路计算、流体压强、流速与流量的测量,以及流体输送等问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采用一种称之为伯努利试验仪的简单装置,实验观察不可压缩流体在导管内流动时的各种形式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现象并验证机械能衡算方程(伯努利方程)。
通过实验加深对流体流动过程基本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l 、不可压缩的流体在导管中作稳定流动,系统与环境又无功的交换,若以单位质量流体为衡算基准,其机械能守恒方程式为:∑+++=++fhp u g z p u g z ρρ2222121122(1)式中,u l 、u 2 ——分别为液体管道上游的某截面和下游某截面处的流速,m·s -1;P 1、P 2 ——分别为流体在管道上游截面和下游截面处的压强,Pa ;z l 、z 2 ——分别为流体在管道上游截面和下游截面中心至基准水平的垂直距离,m ; ρ ——流体密度,Kg·m -3;∑h f ——流体两截面之间消耗的能量,J·Kg -1。
若以单位重量为衡算基准,机械能守恒方程式又可以表达为:∑+++=++fHgp gu z gp gu z ρρ2222121122 m 液柱(2)式中,z l 、z 2 ——液体的位压头,m 液柱;∑H f ——流动系统内因阻力造成的压头损失,m 液柱。
2、理想流体在管内稳定流动,若无外加能量和损失,则可得到:ρρ2222121122p u g z p u g z ++=++(3)式(3)表示1kg 理想流体在各截面上所具有的总机械能相等,但各截面上每一种形式的机械能并不一定相等,但各种形式的机械能之和为常数,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实验2 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解析版)
实验2 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2023中考预测与复习建议:本题属于热学板块,本实验2022年版课标相较于2011年版课标做了修改,2011年版课标名称“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本实验应回归教材,熟悉实验操作过程,以全面扎实掌握基础考点、理解实验操作过程,会分析、解释过程和数据为重点,同时实验会和大气压、热传递等知识进行综合考查,有一定的可拓展性,预测2023年中考仍然将会以基础题型的形式出现,最多设置2分稍微难点的分值,但是平时复习时,应该提高要求,做到复习全面、细致、重难点突出,尤其是突出核心素养能力考查,同时复习阶段应提高考查频次来体现其核心地位。
)基础考点梳理1.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2. 实验器材及其组装(1)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小孔的纸板、温度计、秒表、火柴、水. 其中属于测量仪器的有温度计和秒表.(2)实验器材的组装顺序:自下而上.(3)烧杯底部垫石棉网的目的:使烧杯受热均匀(4)硬纸板的作用:①减少热量损失,缩短加热时间;①防止热水溅出伤人;纸板上留小孔的目的:中央孔是用来固定温度计;边沿的孔是为了保持烧杯内与外界大气压相同,如果没有小孔,会使里面气压增大,测出的水的沸点偏高3. 实验过程(1)沸点的判断:加热一段时间后,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温度计示数不变),此时的温度为水的沸点(2)水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变小,未到液面就消失了;水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变大,到液面破裂.如图1所示.4. 实验数据处理(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温度-时间图像(如图2所示)(2)分析温度-时间图像或表格数据判断水的沸点、加热时间、总结结论.5. 实验结论水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6. 实验评价(1)水沸腾过程中,温度计上部出现小水珠、烧杯上方产生“白气”的原因: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2)撤去酒精灯后水不能立即停止沸腾的原因:石棉网和烧杯底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烧杯内的水能继续吸收热量(3)实验操作正确但得出水的沸点不是100 ①的原因:a.当地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低于100 ①;b.当烧杯内的气压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沸点高于100 ①,如加热时用硬纸板遮着烧杯口(4)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 a.减少水的质量;b.提高水的初温;c.在烧杯口盖上带孔的硬纸板(5)水蒸气烫伤较沸水更严重的原因:水蒸气液化放出热量(6)当水停止沸腾时,给烧瓶浇冷水或从瓶中向外抽气,水会重新沸腾的原因:瓶内气压降低,水的沸点降低7. 知识拓展(1)酒精灯给水加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水的内能的.(2)水在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内能增大(3)热量的相关计算(Q=cmΔt)典型例题赏析2.物理学习小组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装置如图甲所示.(1)图甲装置的某错误之处是温度计玻璃泡接触容器壁.(2)改正错误后,实验中观察到_是否有大量的气泡由小变大__的现象时可判断水沸腾了.要点1. 水沸腾前后气泡特点:①沸腾前:气泡少,上升过程中遇冷收缩变小(气泡内水蒸气遇冷液化)①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过程中所受水的压强变小,气泡变大.(3)在水温升高到85 ①后,每隔1 min读取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将所得数据记录在下表中.①分析可知:水在沸腾前,_持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_;水在沸腾过程中,_持续吸热,温度不变.①本实验中水的沸点是__98__①,由此可知当地大气压低于(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4)为了探究水沸腾时需要吸热,接下来的操作是将石棉网去掉,观察水是否会继续沸腾.(5)(结论评估)(2022临沂改编)实验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沸腾一小会儿,这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这种判断是错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其中“水还能沸腾一小会儿”的原因可能是石棉网的余温高于水的沸点,会继续对水进行加热.要点2. 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的原因:水还在持续吸热,即可能有其他装置继续给水供热.(6)(2022陕西改编)等水温降至85 ①以下后,另一位同学利用该装置再次进行实验.①(现象解释)第一次实验结束后,烧杯中的水面降低了,原因是水温升高,蒸发加快(选填“加快”或“减慢”).①(绘制图像)图乙是第一次实验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请在同一坐标系中大致画出第二次实验水从85 ①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要点3. 水的初温和质量对实验的影响:①水的质量较少:从相同温度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更短.①水的初温较高:相同质量的水,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更短(7)(实验改进)(2022临沂改编)学习小组实验后统计了从点燃酒精灯加热到水沸腾共用时22 min,请提出一条减少加热时间的合理化建议:减少水量,提高水温(8)(生活实践)(2022益阳)做完实验后学习小组又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得到的图像如图丙.如果要喝一杯奶茶(牛奶与茶水的质量之比约为1①2),结合图丙,方案B 的冷却效果更好.方案A.先将滚烫的热茶冷却5 min,然后加冷牛奶方案B.先将冷牛奶加进滚烫的热茶中,然后冷却5 min要点4. 降温情况分析:分析图像,水和环境的温度差越大,水放出热量越快.2.小明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用到的器材如下: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停表等。
实验2 杨氏模量
实验二 用拉伸法测量钢丝的弹性模量[实验目的]1.掌握用光杠杆测量微小伸长量的原理;2.学习用拉伸法测量金属的弹性模量;3.学会用逐差法和作图法处理数据。
[实验原理]任何物体在外力作用下都要发生形变,最简单的形变就是沿外力作用的方向伸长或缩短。
根据胡克定律,在拉力F 不太大的情况下,物体的形变是弹性形变,即取消拉力作用后,物体又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设均匀材料的原长度为L ,当它的两端受到拉力作用时,长度变为L+ΔL ;对于同一种材料,在相同的拉力作用下,若长度不同,则绝对伸长ΔL 也不相同,长度L 越大,ΔL 也越大,但是单位长度的伸长量ΔL/L 是确定的数值,称之为“相对伸长”,或材料的“拉伸应变”。
另一方面,在相同拉力作用下,材料的截面积(粗细)不同,其长应变也是不同的,把单位横截面积上所受的拉力的大小F /S 称为钢丝的“拉伸应力”;在弹性形变范围内,物体的拉伸应力与长应变成正比,其比例系数E 称为材料的弹性模量(又称为杨氏模量)。
它们之间的数学关系式为:LL E S F ∆= 式中拉力F 的单位是N ,截面积S 的单位是m 2,长度L 和绝对伸长量ΔL 的单位是m ,则弹性模量E 的单位是N /m 2。
任何材料的杨氏模量E 都仅与材料性质有关,与其长度、截面积无关;这个量表明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其大小为:LS FL L L S F E ∆=∆= (1) 本次实验要测量的是钢丝的杨氏模量,钢丝的长度约1m ,直径约为0.8mm ;利用若干个质量为1kg 的砝码的重量对钢丝产生拉力使其形变。
由于伸长量ΔL 微小(小于1mm ),不能用米尺直接测量,需要借用光学放大法来提高测量精度,即用光杠杆原理间接测量伸长量ΔL 。
光杠杆是由平面反射镜M 、望远镜T 和标尺W 所组成的,如图l (a )所示平面反射镜M 到标尺W 的水平距离为D ,反射镜M 到钢丝伸长端点的距离为I (大约几个cm )。
实验02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实验二探究弹簧弹力和形变量的关系一、实验目的(1)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二、实验原理(1)弹簧受到拉力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外力大小相等;(2)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越大,弹力也就越大三、实验器材铁架台、弹簧、钩码、刻度尺、坐标纸四、实验步骤(l)安装实验仪器(2)测量弹簧的仲长(成总长)及所受的拉力(或所挂钩码的质量)。
列表作出记录,要尽可能多测几组数据(3)根据所测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以弹力为纵坐标,以弹簧的伸长为横坐标(4)按照在图中所绘点的分布与走向,会试作出一条平滑的图线,所画的点不一定正好在这条图线上,但要注意使图线两侧的点数大致均匀分布五、注意事项1.对钩码的要求(1)所挂钩码不要过重,以免弹簧被过分拉伸,超出它的弹性限度。
(2)每次所挂钩码的质量差尽量大一些,从而使坐标上描的点尽可能稀,这样作出的图线更精确。
2.测量与记录数据(1)测弹簧长度时,一定要在弹簧竖直悬挂且处于平衡状态时测量。
(2)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
3.画图象描点线时,注意一定要使尽可能多的点落在线上,其余各点均匀分布在线的两侧。
六、误差分析1.弹簧测力计本身不够准确造成系统误差。
2.弹簧测力计读数和作图不准造成偶然误差。
七、基础题型1、如图甲所示,用铁架台、弹簧和多个质量均为m的钩码探究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
(2)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
(3)图乙是弹簧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x的Fx图线,由此可求出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
图线不过原点是由于________。
(4)为完成该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如下:A.以弹簧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各组(x,F)对应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B.记下弹簧不挂钩码时其下端在刻度尺上的刻度l0;C.将铁架台固定于桌子上,并将弹簧的一端系于横梁上,在弹簧附近竖直固定一把刻度尺;D.依次在弹簧下端挂上1个、2个、3个、4个…钩码,并分别记下钩码静止时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并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取下钩码;E.以弹簧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式,首先尝试写成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F.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G.整理仪器。
2.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原理的验证(实验报告答案)含数据处理
实验二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原理的验证一、实验目的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验证线性电路中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及其适用范围,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3.进一步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1.基尔霍夫定律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
它包括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在电路中,对任一结点,各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ΣI=0。
(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在电路中,对任一回路,所有支路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ΣU=0。
基尔霍夫定律表达式中的电流和电压都是代数量,运用时,必须预先任意假定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当电流和电压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同时,取值为正;相反时,取值为负。
基尔霍夫定律与各支路元件的性质无关,无论是线性的或非线性的电路,还是含源的或无源的电路,它都是普遍适用的。
2.叠加原理在线性电路中,有多个电源同时作用时,任一支路的电流或电压都是电路中每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中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某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其它独立源均需置零。
(电压源用短路代替,电流源用开路代替。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又称比例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它各电阻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三、实验设备与器件1.直流稳压电源 1 台2.直流数字电压表 1 块3.直流数字毫安表 1 块4.万用表 1 块5.实验电路板 1 块四、实验内容1.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按图2-1接线。
图2-1 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接(1)实验前,可任意假定三条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及三个闭合回路的绕行方向。
图2-1中的电流I1、I2、I3的方向已设定,三个闭合回路的绕行方向可设为ADEFA、BADCB和FBCEF。
(2)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电源接入电路,令U1=6V,U2=12V。
实验2 数据流图与实体关系图
实验二数据流图与实体关系图
[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悉数据流图的绘制方法;
2、进一步熟悉实体关系图的绘制方法。
[实验内容]
采用Visio绘图工具完成具体案例数据流图及实体关系图的绘制。
[实验要求]
银行计算机储蓄系统储户填写的存款单或取款单由业务员输入系统,如果是存款则系统记录存款人姓名、住址(或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存款类型、存款日期、到期日期、利率及密码(可选)等信息,并印出存单给储户;如果是取款而且存款时留有密码,则系统首先核对储户密码,若密码正确或存款时未留密码,则系统计算利息并打印利息清单给储户。
用数据流图描绘本系统的功能,并用实体-联系图描绘系统中的数据对象。
[实验报告]
1、报告要求用专门的实验报告纸书写,字迹清晰,格式规范;
2、报告中写清姓名、学号、实验日期、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要求;
3、按照上述要求画出数据流图和实体关系图;
4、报告最后包含实验总结和体会。
探索性实验(二)
30
(5)角动量守恒演示 【实验引入】
直升飞机起飞视频 无尾翼直升飞机模型起飞视频
【问题思考】
直升飞机尾翼的作用?
31
(5)角动量守恒演示 【实验目的】
1、掌握和理解角动量守恒原理,了解直升机尾翼的作用。 2、了解转动力矩平衡的原理。
【实验仪器】
控制器 直升飞机模型
32
(5)角动量守恒演示
【实验原理】
40
(7)机翼压差实验 【实验引入】
飞机起飞视频 思考:大型飞机如何起飞?基本原理是什么?
41
(7)机翼压差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流体的伯努利方程的应用,并了解飞机机 翼因上下压差产生升力的原理。
【实验仪器】
42
(7)机翼压差实验
【实验原理】
伯努利方程表述为:对于由不可压缩、非粘滞性流体流线组成的流线
【实验原理】
当一个质点相对于惯性系做直线运动时,相对于 旋转体系,其轨迹是一条曲线。立足于旋转体系,我 们认为有一个力驱使质点运动轨迹形成曲线,这个力 就是科里奥利力。
从物理学的角度考虑,科里奥利力与离心力一样, 都不是在惯性系中真实存在的力,而是惯性作用在非 惯性系内的体现,同时也是在惯性参考系中引入的惯 性力,方便计算。
2
探索性实验要求
课前预习: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了解演示实验内容。 课堂要求:对每个演示实验现象都应认真观察,切记老 师讲解的注意事项,严禁破环仪器。 实验报告书写要求: (1)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实验,深入理解其原理,进行实 验分析,解答思考题,可以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视频。 (2)尽可能多的查找相关的实验和应用,进行总结分析 比较,报告中要指出资料的出处。写出自己实验体会。 (3)实验报告请撰写到原始数据纸上,内容不要过于简 单,要求4页纸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实验总结和体会
通过本次试验,我基本能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来分析银行储蓄系统,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来实现系统的各中基本模型图。面向对象分析的关键是识别出问题域内的类和对象,并分析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最终建立起问题域的简介、精确、可理解的正确模型。
在实验中,也熟悉了和掌握基本各中模型图的分析方式和设计模式。在面向对象分析有3种模型: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模型和功能模型,其中对象模型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功能模型必须要在对象模型和动态模型分析和建立的基础
上才能建立。
辅导教师刘忠宝成绩
实验日期
实验时间
4:00
1实验名称:
实验二 数据流图与实体关系图
2、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悉数据流图的绘制方法;
2、进一步熟悉实体关系图的绘制方法。
3、实验内容
采用Visio绘图工具完成具体案例数据流图及实体关系图的绘制。
4、实验要求
银行计算机储蓄系统储户填写的存款单或取款单由业务员输入系统,如果是存款则系统记录存款人姓名、住址(或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存款类型、存款日期、到期日期、利率及密码(可选)等信息,并印出存单给储户;如果是取款而且存款时留有密码,则系统首先核对储户密码,若密码正确或存款时未留密码,则系统计算利息并打印利息清单给储户。用数据流图描绘本系统的功能,并用实体-联系图描绘系统中的数据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