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悟与误
“错”落有致,“误”尽其用———浅谈错误资源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教学篇•教学反思“错”落有致,“误”尽其用———浅谈错误资源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利用周媛媛(浙江省浦江县堂头中学)摘要:在各种新的课堂模式应运而生的今天,我们的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不再认为设计完美无缺、学生从不犯错的课是一堂好课,在数学课堂上,理应有学生出错,因为数学实践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是美丽的,是他们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暴露。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错误资源;有效利用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错误,及时记录整理错误资源,将错误资源加以设计和利用,做到“错”落有致,“误”尽其用,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以错固正曾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之父。
”对学生的学习来说,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
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错题的研究,弄清错误背后学生所欠缺的能力,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让学生在改正错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经验。
【案例1】为了加深“因式分解”这一概念的理解,我有意识地出示下列几道题: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例1:因式分解:a2-2a+1解:原式=a(a-2)+1(错解分析:错误的原因是只对部分进行了分解,没有将原整式化成乘积的形式。
)例2:因式分解:x3-x解:原式=x(x2-1)(错解分析:因式(x2-1)还可以因式分解为(x+1)(x-1),致使分解不彻底。
)例3:因式分解:12x2-xy+12y2解:原式=x2-2xy+y2=(x-y)2(错解分析:在因式分解时,将恒等式的变形与方程的变形混淆,错误地进行了去分母,从而破坏了因式分解的恒等变形这个原则。
)学生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是学好因式分解的前提,如果学生能辨析以上三个经典“易错题”的错误原因,那么在解因式分解的习题时定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在数学教学中,用错误反向对比正确,是我们平时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以错固正对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对错误的免疫力很有效。
二、以错重构从学生错题出发,重构教学内容。
谈工作心得体会(多篇)(谈谈工作感受和体会)
谈工作心得体会(多篇)(谈谈工作感受和体会)第1篇:心得体会之谈工作体会谈工作体会【篇1:谈谈做好本职工作的体会】谈谈做好本职工作的体会“如何做好本职工作”这是人们常听常说的一句话。
什么是本职工作呢?顾名思义,就是本人担任的职务或从事的职业工作,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可并非说说而已,我记得在一本书中看到过:“当你拥有自己工作的时候,你正在体现你生命的价值,当你做好一份工作的时候,你正在使你的生命升值,只有懂得工作是为自己的人,才真正能懂得工作是多么快乐,生命是多么有意义。
”因此,我以为不论是一个管理者,还是普通的职员,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本职,端正工作态度,找准在工作岗位上的角色定位,尽心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任何一个人,一旦步入社会走上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成了我们工作生涯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无论你是何等职位,无论你的收入高低都是如此。
只有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岗位,才能创亮点,出业绩,这是干好本职工作的先决条件。
而做好本职工作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对工作的一个最起码的标准。
工作中应该具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具有勇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和乐于创新的工作意识。
而不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混日子。
应该说敬业是基础,乐业是前提,勤业是根本,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尽到自己的工作责任,才能称得上是一名称职和合格的工作人员。
做好本职工作,就要从现实做起,从自己做起;勇于主动承担工作责任,不知难而退,尽心尽责,乐于奉献;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工作中细致认真,尽心尽力,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并为工作献计献策,勇于实现工作中的创新。
我进入法院一年多以来,一直负责法院网络管理工作,为办公电脑正常运行和信息化工作提供保障和服务。
在平时工作中,随时发现设备运行中的故障,随叫随到,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分析总结自身工作的规律,对网络中的每个细节做到心中有数,对经常出现的故障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有效保证单位网络的正常运行,努力实现工作“零差错”。
纠错中前行 反思中进步——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反思错题的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反思错题的习惯
罗子美
摘㊀要: 布鲁纳曾说过 : 学生的错 误 是 有 价 值 的 . 这 句 名 言 深 深 地 触 动 了 我 , 如 果 学 生 能 反 思 错 题, 那效果真的 不堪设 想 呀! 关键词 : 反思 ; 错题 ; 精选 有些 ㊀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 或 那 样 的 错 误 , 题目在课堂中学生出 错 而 进 行 必 要 的 指 导 要 求 学 生 进 行 订 正, 而万万想不到学生还是不能进行 正 确 的 计 算 与 解 答 . 这 样, 我们老师就在课 堂 上 反 反 复 复 地 讲 了 一 遍 又 一 遍 , 学生 也在课堂上的练习本上努力着 . 每每 遇 到 这 种 情 况 , 教师总 是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专心听讲 , 做练 习 时 没 有 认 真 地 去 思考 ; 而比较少去思 考 学 生 为 什 么 会 出 现 这 样 错 误 的 原 因 . 事实上 , 学生在课堂 出 现 的 各 样 错 题 , 都值得学生自己去反 思和探究的 , 尽可能 让 学 生 去 找 到 出 错 的 症 结 , 这样才能使 学生在作业 ㊁ 测试中少出错 . 一 ㊁精选错题成例题 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 在课堂 中 精 选 错 题 在 课 堂 上讲解 ,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 如简便 计 算 是 训 练 思 维 的 一 种有效的方法 ,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 认 为 没 有 什 么 学 生 难以掌握的地方 , 看 似 相 当 简 单.几 个 运 算 定 律 一 学 就 会. 可是 , 想不到等到批改学生作业时学生的 错 误 就 完 全 暴 露 出 来了 . 案例 ㊀ 用简便方法计算 3 2ˑ2 5部 分 学 生 就 进 行 这 样 的 ( 计算的 : 4ˑ8) ˑ2 5= ( 4ˑ2 5) ˑ( 8ˑ2 5) =1 0 0ˑ1 0 0 0= 1 0 0 0 0 0. 这是一道 貌 似 乘 法 分 配 律 来 进 行 计 算 的 错 题 . 误 把乘法结合律当作乘法分配律运用 . 针 对 学 生 出 现 的 错 例 , 我把它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 让学生 进 行 反 思 , 错例一投影, 学生 神 经 马 上 会 动 起 来 , 会 反 思 下 究 竟 错 在 哪 里. 通 过 反思 : ( ) , 这后一 A 学生回答 : 4ˑ8 ˑ2 5= ( 4ˑ2 5) ˑ( 8ˑ2 5) 步明显比前一步多乘了 2 5; 这错 例 是 受 乘 法 分 配 律 的 影 响, 乘法分配 B 学生回答 : 律是对两个数的和 或 者 差 连 乘 , 这 不 适 用 乘 法 分 配 律, 而乘 法分配律是几个数相乘 , 这道题应该用乘法分配律合适 ; 按正常计算方法可算出 3 现通 C 学生回答 : 2ˑ2 5=8 0 0, 过简便计算后得 1 证明简便方法不正确 . 0 0 0 0 0, 通过这样的比较 学 生 对 乘 法 结 合 律 与 乘 法 分 配 律 有 个 重新的认识 , 学生自悟到当括号内是乘号 时 不 能 用 乘 法 分 配 律来进行运算 , 只有 当 括 号 里 有 加 法 或 减 法 时 , 才可以用乘 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 通过精选的错题 作 为 例 题 来 讨 论 , 把它 转化成一道学生积极讨论的题目 , 学习效果也就达到了 ! 二 ㊁正误比较更深刻 在教学中 , 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利用错误进入适当的思 考㊁ 探究 ㊁ 倾听与评判 状 态 , 让 思 维 动 起 来: 如在学生学完 比例尺 的 内 容 后 , 学生充分掌握了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 离, 但却 遇 到 了 这 样 一 道 题 目 : 一张设计图的比例尺是 图中的一个长 方 形 大 厅 长 6 厘 米 ㊁ 宽4厘米, 这个大 1ʒ4 0 0, 厅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学生出现的普遍答案是 : ( 平方厘米 ) 6ˑ4=2 4 1 ( ( 平方厘米 ) 平方米 ) 2 4ː =2 4ˑ4 0 0=9 6 0 0 =0. 9 6 4 0 0 当我 出 示 错 例 时, 要 求 学 生 判 断, 学生心里是知道答案 是有问题的 , 但却 找 不 出 原 因.正 当 学 生 百 思 不 得 其 解 时, 我投影出正例 : 1 ( ( 实际长 : 厘米 ) 米) 6ː =2 4 0 0 =2 4 4 0 0 1 ( ( 实际宽 : 厘米 ) 米) 4ː =1 6 0 0 =1 6 4 0 0 ( 实际面积 : 平方厘米 ) 2 4ˑ1 6=3 8 4 当正例 出 现 时 , 学生终于会分析错例了: 比 例 尺 1ʒ4 0 0 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 而不是图上 面 积 和 实 际 面 积 的 比, 故 不 能 认 为 实 际 面 积 = 图 上 面 积 ː 比 例 尺, 所以2 4ː 1 ( , 平方厘 米 ) 平 方 米) 求出的不 =2 4ˑ4 0 0=9 6 0 0 =0. 9 6( 4 0 0 是实际面积 . 通过 正 错 例 的 比 较, 学 生 对 错 题 的 反 思 更 加 深 入, 从而 对本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 三 ㊁收集错题效果佳 做了 十 几 年 的 老 师, 已 记 不 清 批 过 多 少 本 作 业, 改过多 少张试卷了 , 更记不清说过多少遍 把 错 的 改 过 来 ������������ . 可 是孩子们对老师的这句话显得有些麻木 了 , 他们总是机械地 看一看今天的作业 的 分 数 , 又 开 始 忙 于 明 天 的 作 业, 效果不 佳 . 要想效果更佳 , 我 让 学 生 记 录 好 数 学 各 方 面 的 错 题, 每 错必记 , 多错多记 , 学 生 积 极 收 集 错 题 并 进 行 错 因 分 析.学 生通过收集错题 , 并 进 行 分 析, 效 果 非 常 好.下 面 是 一 些 收 集错题的学生的感言 : 李颖欣 : 我学会了每做完一道题目 , 都会细心检查一遍 . 李取 文: 我 发 现 自 己 的 最 大 不 足 是 粗 心 大 意, 所以我会 把做完成的题目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检查 . 陈家玲 : 以前我每次的测试总会有些 不 该 失 分 的 题 目 失 分了 , 但现在的测试没有了这种现象 . 苏艳 : 老师开始要求我们收集错 题 时 , 我觉得很烦琐, 但 渐渐发现自己慢慢 改 掉 了 计 算 错 ㊁ 审 错 题㊁ 忘记写单位等现 象已 逐 渐 消 失 了 . 升 上 高 一 级 学 校 , 我会继续坚持这种 习惯 . 何嘉 璟: 我 意 识 到 自 己 的 缺 点 是 马 虎, 我会努力改掉这 一缺点 . 四 ㊁同桌交流印象深 平时外出学习 , 教授在讲台上讲 , 我们在台下听, 觉得有 些知识难以入脑 , 但教 授 一 小 时 后 让 我 们 同 桌 讨 论, 通过交 流印象深了很多 . 我们教师指导学生 纠 正 错 误 , 针对的是全 体学生 , 个别精力不集中或者是反应稍微 慢 的 学 生 显 得 有 点 跟不上 , 如果能发挥同桌的力量 , 借助 同 桌 或 小 组 间 互 动 ㊁ 交 流, 达到查漏补缺的 目 的 , 这个作用确实大于老师个人力量 多倍 , 而且还 能 让 指 出 别 人 错 误 的 学 生 有 一 种 自 豪 和 成 就 感, 补差的工作也在 有 针 对 性 地 悄 然 完 成 , 同学们之间也加 强了合作互助观念 , 培养团结精神 . 我们班上的小鸿同学对这种交流方 式 学 生 非 常 高 兴 , 她 说 : 可以拥有一次给别人讲题的机会 , 让我对题目有更深一 层的认识 , 可以介绍 解 题 经 验 , 和其他学生一起切磋一下解 题的方法技巧 , 也可以使我们的脑袋可以 得 到 充 分 的 展 示 和 张扬 , 我感 到 自 己 很 了 不 起 , 自 己 很 自 信, 很 骄 傲! 值 得 自 豪 ! 我们对数学的 兴 趣 更 浓 . 班 里 思 维 相 对 不 活 跃 的 小 娟 说 : 老师在课堂上 讲 的 错 题 分 析 , 有 时 好 像 难 以 消 化, 但是 同桌交流的时候 , 我就觉得理解印象深了很多 . 错误 的价值 真 是 不 可 估 量 , 只 要 我 们 善 待 错 题, 每个 学生都能在纠错中前行 , 在反思中进步 ! 作者简介 : 罗子 美, 广 东 省 清 远 市,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山塘镇第 二小学 .
浅谈如何走出教学误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 堂 经 纬
浅谈如何走出教学误区,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广 春
( 盱眙县实验 小学三分校 , 江苏省 2 10 ) 17 0
摘
要: 堂教学应 追求有效果 、 课 有效益、 有效率 文章针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 , 阐述如何走 出 堂教学的误 区, 高课堂教 课 提
学 效 率
到 了要 称 的 东西 上 , 学 没 有 收 到应 有 效 果或许只有一个学生发表 了意见 ,
【 反思 】
有的小组还没有进入状态, 讨论 已经结束 r 难道这样的合作交 。
实践操 作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性 认识的重要渠 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吗?或者就是为了表 明教师在课堂组 『 只是形式而 已呢。 道之一。针对教学内容, 要有效的组织实践操作。准备的物品也 织学生合作交流 _,
走进课堂 , 比比皆是 的是 实践操 作 , 好像不操作 , 就不 足以 索一定能按教师预设 的方案顺利进行 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形式上看 , 闹的课 堂, 热 笑盈盈 的小 脸, 似乎课堂气氛活跃 , 与新课标的要求相符 。
误 区三 : 作 交流 合
课堂上 ,特别是公开课的时候 ,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要求学
应 以不 影 响 学 生 的思 考 为 前提 :
误 区二 : 自主 探 索
【 反思 】
“ 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须躬行” 。心中悟 出才知深 , 合
新课标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而 自主探索是有意义的学 作交流的过程 , 应该是学 生真心感悟 , 自体验 的过程 。在这一 亲 习方式 。 学生通过 自主探索 后的所得是深刻的 , 有价值的。因为 过程中得到 的东西 , 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 , 为一种能 成 并发展为思维。 自主探索的重要作用 , 导致我们 的有些老师 , 有意无意的把 自主 力 , 探索作 为重要 的教学 方式 呈现于课 堂 , 效果呢 , 自然是有效 , 也
浅谈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思”与“悟”
三、 课程 理念 、 新 新教 材 中值 得 商榷的 几个 问题
1“ 系 创 新 ” 题 。 的数 学 课 程 标 准打 破 了 传 统 的 代 数 、 何 、 .体 问 新 几 三 角 的 体 系 , 以 “ 与 代 数 、 间 与 图 形 、 计 与 概 率 、 践 与 综 合 而 数 空 统 实 应 用 ” 个 板 块 。这 种 创 新 其 实 质 是 打 破 了 千百 年 形 成 的 数 学 科 学体 四 系, 由此 编 写 的 教 材 结 构 松 散 、 跃 性 大 , 数 学 带 来 了极 大 的 困难 , 跳 给 可 以 说 学生 从 新 教 材 的 片 断 知 识 中难 以形 成 一 个 完 整 的 知 识 体 系 。 教 师在 使 用 中出 现 了 利 用 旧 教材 补 充很 多 知识 点 来 形 成 体 系 。甚 至 有 些 学 校 规 定 学 生 必 须 借 一 套 旧 教材 来 进 行 对 比 学 习 ,使 其 很 难 按 时 完成 教 学 任 务 。可 见 这 种 “ 系 创 新 ” 实 难 以 应 用 , 以让 学 生 学 体 确 难 好数学。 2“ 有价 值 ” .学 的思 考 。新 课 标 提 出 “ 人学 有 价 值 的数 学 ”而 数 人 , 学 很难 直 接 断 定 哪 些 有 用 , 些 无 用 。数 学 发 展 和 存 在 的 前 提 , 非 哪 并
浅谈初中数学
◎ 熊挺
的 ’ 悟’ 思’ 与“ ’
( 贵阳市花 溪区久安 中学 , 州 贵 阳 5 0 2 ) 贵 5 0 5
中 图分 类 号 : 6 5 G 2 .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0 9 ( 00 0A 07 一 l 1 7 — 9 2 2 1 ) 7 一 2 3 O
浅谈“错误”在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浅谈“错误”在课堂教学中的妙用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
有道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获得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
错误不过是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它只能反映学生在科学学习的某个阶段的水平,而不能代表其最终的实际水平。
此外,正是由于这些假设的不断提出与修正,才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
因此,揭示错误是为了尽量减少错误,增强学生对错误的“免疫力”。
在教学中给学生展示的这一尝试修正的过程,是与学生独立解题的过程相吻合的。
因而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正确的结论,而且领略了探索、尝试的过程,对学生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这一过程也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自我解剖,自我修正,自我反思,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就粗略地谈谈“错误”在教学中几点用处:一、以错误设置悬念,妙引新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莫过于对新学材料的兴趣和热爱。
”善于导入,导入得新颖活泼,是所有优秀教师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之一。
对于生动有趣的导言,能在瞬间把学生从离散的自由思维状态引到恰当的教学气氛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错误引课,就是有意让学生出现与本节课相关的典型错误,而后让学生产生疑虑,为引入课题打下伏笔。
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也大有裨益,而且可以预防学生重蹈覆辙。
二、以错误妙设问题,适时质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有疑才能产生认知需求,才能产生积极的的思维。
以错误设疑,既能使学生在深刻审视错误中幡然醒悟,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解惑释疑中自觉地辨明正误,促其反思。
这样,学生在教师以错施错的“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消除了疑惑,也加深和巩固了知识,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设陷阱,尝试错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
浅谈说课存在的误区及矫正对策
落实 《大纲 》 要求的- 杆 “ 向标 ”, ・ 风 也址衡 教 々、 沦 学法 、 l 激趣 导入法 、 多媒体 辅助法 、 拓展延 与专、 索养的 一 重 标 准 它 仪 求敷师能c消 说好教 仲法等教学 法 f . 门.探 究 、 , i 项 兑 搬 扑 』 /  ̄ II 学 的预设 , 出预设的理 沦依撕 束 . 能 一如地将敦 法 、 说 还 学 合作学习 , 尢 细 , 事 什么郜 安
、
教师说课中存在的误区
涉及 . 什么都足 “ { 蚶蜓点水”。为 l 『 体现语 殳学科 的课内外 沟通 .也不僻是何学段 , : 人 也小符足懦 班不 需 复, 总要 蜕课的最后
1大玩 “ . 空手道” 教 师砸兜准 帑大 艟的 “ 求”, 常虔诚地背 诵、 删论 , 说
张扬的智力活动却有点 “ 变味走形”r 每评的教师为 r 心对 胡子一把抓” 址, 。r 我们教师的说煤)始 1
职称 评审 。 开始有 “ 投机取巧一r 说深_ 足 拘 格 的, 变得谨慎 、 奉 古板起 来 厂 全律 离 、 、 . 人 个
住 常』 I求变式 ,I ^f =| l‘ 而代之 的则 是 - 的 “ r被取 】 种种 套路 ”, 走 而发展。不管址低年段 . 足中年段 , 还 抑或 的是 “ 以不变啦 变”的皂路线 , 说课 的功 能 I 被悄悄地削 足 商年级 的讲文教材 , 说课 内弈的 没置 I : :
-
弹”, 虮的址 “ 虚”、 人”、 ”的说课噱 头: “ “
缱 i 一 “ }模 版”, I 个 说l 厂 粜 做成 一 “ 个 箩 ”,; /符适川不适 刖 , 弗 献的精 神 , 7 那么你们长大后要 怎么做
“ 埘 ”不 “ I”. 管 刈‘I
从对错误的反思中体悟数学思想方法
1
我在《 必修 四》三角函数 与平 面向量 的复 习课 中 , 将学生 以前做 错 的几道 题拿出来 , 我们 一起研究 学生
各种错误 的答案 , 探究正确的做法 , 激励学生 自己得到
都认 为答 案是 唯一 的. 通过 学生 自己的讲 解 , 发现错
误 的原 因在角 的终边 是 直 线还 是 射 线 上. 因为学 生 在学 习角 的时候 , 概念上 出现 的是射 线 , 以在 做题 所 时没有 认真 甄别 词语 , 易漏 掉答 案 , 实 s 应 为 其 iO nZ
综 上所述 , m的取值范围为m <一 且” ≠一 ÷ z 2
作者简介 孙 晓俊 , 中学 高级 教 师 , 山东 省优 秀教 获 师、 山东省教 学能手 、 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 个人 、 山 齐鲁名
两个值 , 答案为 一 4±2 5 . J
1 , )
例 2 在 A BC中 ,o A =一 , C S = A ct 则 O A
解析 题 目一 出来 , 第一 小组 成员 很 快就 说 出 答案 , 是两个值 , 不置可否. 我 让别 的小组成 员进行 判 断 有的说正确 , 的说错 误. 有 我就请他 们各 自申述 自 己的理 由. 经过很短 的时问的讨 论 , 生就认 识到 , 学 因
g
Ug . 乏.0 Y/Z / / /
中学数 学杂志
21 0 0年第 9期
从 对 错 误 的反 思 中体 悟 数 学 思 想 方 法
威 海市 第二 中学 联合 国教科文组 织在《 学会 生存 — — 教 育的今 天和 明天》一 书 中对 教 师 的角 色 作 了精 辟 的论 述 , 250 625 孙 晓俊
浅谈我国传统教育
浅谈我国传统的感悟方法感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之精髓,我国古今教育家都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感悟。
下面,从“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一)乐知好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学习为快乐之事,是感悟的前提。
孔子是最早提出乐知好学思想的教育家。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他主张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好学”“乐学”。
他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他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他的学生贫而“不改其乐”,“学而不厌”。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提出“多方善诱导”,“一使需之切”“一使乐其业”(《语文教学二十韵》)。
主张千方百计地使其感到学习和写作是一种亟需,是一种快乐的事。
乐知好学是感悟的关键。
(二)居敬持志所谓居敬就是收心,严肃认真,精神专一;所谓持志就是树立一个具体目标或根据一个特殊问题去书中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目的明确,精力集中,感悟的效果才能更好。
持志要专注。
孟子十分注意培养专心致志的学习品质。
他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告子上》认为就连下棋这样的小事,不专心致志也不行。
荀子在《劝学篇》里也提过类似的主张。
朱熹主张居敬,他说:“心不定故见不得理。
”(《朱子语类》)认为心不安定,看见事物,却不能深刻理解它。
持志要有恒。
只专心致志还不够,还必须持之以恒。
孟子反对“一曝十寒”和“功亏一篑”,主张学习必须持之以恒。
荀子主张“锲而不舍”,他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用古人“居敬持志”的态度去治学、去感悟社会和人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循序渐进事物各有客观规律,遵循规律不躐等,不过速,才能取得良好的感悟效果。
《学记》中把循序作为“教之所由兴”的四个原因之一。
“不陵节而施之为孙”。
(“孙”即顺序)知识有自身的系统,有内在联系,掌握知识必须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朱熹说,读书“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悟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读”有着很明确的要求:“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而我们的小语教学似乎是重“读”而未重“悟”,或“悟”而乏术,造成了顾此失彼的尴尬,致使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热热闹闹,学生挺活跃的,但实际上学生游离于语言文字的浅表层面,收获甚微。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采用以读促悟的方法,重点训练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以读感知、以读悟情、以读悟理、以读悟道,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关键词:朗读感悟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朗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积累并逐步学会欣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中创新教育已成了诸多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掌握文章的语言,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从中理会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并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产生悟性,在悟性的层面上开发灵性,得到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教会学生朗读(一)创设情境,范读促悟朗读是一种用富有个性化的声音来表达文章内容的过程。
指导朗读,如果过分重视技巧,势必只让学生产生一种统一的而不带个人感悟的声音。
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是朗读要求的重、难点。
学生只有进入情境,感情才容易激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情景,并使情景具有形真、情深、理念寓于其中等特点。
(二)直观感受,自读促悟羊皮筏子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陌生的,黄河的汹涌也没有真确感受过,上课环节中教师设的境,及到位的范读,虽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却是虚浮苍白的,想必未能发自内心,这时如果放手让学生自读,充其量只是依样画葫芦,内心的视象还未被唤起,悟也悟不透彻。
为此,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及教师良好的范读感染力更能唤起学生心中的共鸣,领悟文本中所蕴涵的情感,是阅读教学中行之有效而又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手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读与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读与悟”作者:李军祥来源:《教育与学习》2013年第03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读与诵”、“读与悟”非常重要,它是学会课文,以及会阅读文章的一种有效途径。
尤其是“读与悟”,对学熟、学懂、学透课文颇为关键。
第一、在平时教学中轻于“读”而重于“写”之现象较为突出,学生很少思考。
说到学习任务,我们可以把“读写”兼顾起来。
让他们诵读几首古诗,读会几篇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并写出读书随感,这总比单纯的、枯燥的死做各种资料题有意义。
说实话,习题把孩子做木了——做得很少思维或思维闭塞了。
我们决不能轻视学生的“读”,最起码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然后理解消化、感悟提升。
倘若一个学生的阅读和习作不好,可以断定她的“读与悟”能力很差——文章读完后悟不出东西来,写文章时腹中空空写不出东西来。
是啊!读书学习,思悟是关键。
难怪古人早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学必须铭记这一规律。
教师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思维心态、思维方式和思维潜能,极力激发学生展露和绽放自己的个性思维花絮。
故此,教与学才彰显魅力,教与学才精彩十足。
第二、课堂教学侧重于“读”,而偏薄于“悟”,多数学生的“悟”不是自悟,而是借口“传悟”。
不管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听的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老师让学生读得多,悟得少。
记得有位六年级语文老师在上“积累运用”中的成语时,他将所有成语的意思查出来写在小黑板,让学生读记其意,真可谓尽职尽责,这样的教学有效果吗?可以说,有的囫囵了吞枣,不知其味,有的暂时知了其意,过一段时间其意“陌生”照旧啊!因为分析、理解、思悟根本没有经过自己的大脑加工而沉淀下来,就像水流过光滑的石板一样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要让学生学而获之、学有印记,必须倡导勤读善思、自读自悟、尝试体验。
《小马过河》一文告知小朋友,只有亲自下河才知深浅,只有亲临实践,才能战胜困难,最终抵达胜利的彼岸。
学习语文若没有自己独立的、个性的思维和想法,很难幻发出奇思妙想,很难炉出创新人才。
地理教学中“悟”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悟”摘要:地理学科的边缘性非常突出,学习地理知识常常被人误认为是需要死记硬背的,其实地理知识的学习更着重于理解,即本篇文章所要讲述的“悟”。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应注意方式和方法,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以此为初中地理教学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地理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学习一、更新教学观念,将知识学习要求的程度降低,是开展悟性教育的前提条件初中地理作为次科存在教学时间不足,学生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的实际情况。
地理科要求知识点掌握的程度,虽然每年都有所下降,但实际上一些知识点还是比较难于掌握,遗忘率非常高,如资源中矿产的分布、降水的分布规律等,如果硬要学生去死记硬背,会严重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要做到教学上使学生通过”悟”来学习,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上放下包袱,对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只要求学生知道便可以了。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的学习方法是”悟”的要决各学科的学习基础都是兴趣。
地理作为次科,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教学更需要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否则学生会放弃地理这一科。
但地理课本的知识编排过于严肃,趣味性不足,故事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触类旁通,做好引导,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初中地理知识基本上是与实际联系得较为紧密的,很多的理论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例证,如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引证了地球的自转;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证了地球的公转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体验来引导,如讲到环境保护时,我们不应单纯讲应如何做,更应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黑水河的可怕、废气呛人的滋味,同时让他们写上一份调查报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又如讲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番禺地区的自然特征去理解。
2、情景感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由感性思维转入理性思维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途径,而地理知识的直观感悟更是比较可用的。
浅谈情境教学的几点误区及反思
浅谈情境教学的几点误区及反思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由于数学课的抽象和枯燥,使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严谨的逻辑思维又使一部分学生望而生畏。
为了让学生喜欢和学好数学,老师们煞费苦心,加上《新课标》中:“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这一理念的提出,使创设情境教学成为了热门话题,情境创设已成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但是教学中是否每个学习内容都需要创设情境?什么样的才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哪些情境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反而会使学生“走火入魔”?由于部分教师对数学问题情境的认识不全面或在实践操作中把握不好而走入误区,致使在教学中情境创设“变味”、“走调”,失去应有的价值。
在此笔者谈谈自己几点浅显的看法,望专家们给予指正。
误区一:过于注重“趣味”,难以进入数学课堂案例1 在讲直线的概念时,有位老师先播放了十分钟的《西游记》片段,然后提问:①孙悟空的金箍棒是怎么来的?②金箍棒有什么特点?③定义直线的概念。
点评这样的情境过于复杂,引起了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以至学生强烈要求再播放长一点。
“金箍棒是怎么来的”学生的回答真是百花齐放,金箍棒的特点也是讲得眉飞色舞,教师在引导直线的定义时学生并不在乎,还在留恋《西游记》的故事情节,难以进入教师所期望的数学世界。
这种花哨的情境所诱发的冲突远远大于数学的认知需求。
反思由案例1可知:在创设情境时不但追求简洁还要回归数学本质,从而避免单纯的追求趣味而忽视了数学味。
该案例可以这样修改:“同学们一定看过《西游记》吧!孙悟空的金箍棒是要多大有多大要多长有多长的,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看:①它的垂直程度怎样?②伸长是有限还是无限?”然后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给直线下定义,最后指出直线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在数学界中把类似“金箍棒”这样的东西理想化为直线,从而抽象出数学概念。
浅谈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误区”及策略
浅谈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误区”及策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幼儿园课程改革也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往往会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这些误区,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误区一:过度注重学术知识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一些学校和教师过度注重学术知识,而忽视了幼儿个体的身心发展。
他们认为,通过灌输更多的学术知识,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却忽略了幼儿在这一阶段更需要的是全面发展。
策略:幼儿园课程改革应该以“以幼儿为中心”为原则,注重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课程设计上,应该将学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幼儿通过游戏、活动、故事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也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艺术、体育、社交等方面的能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二、误区二:忽视游戏与体验一些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误区是忽视了游戏与体验的重要性。
他们将幼儿教育简单化,只注重教师的灌输式教学,而忽视了幼儿通过游戏与体验来建构知识的过程。
策略: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要重视游戏与体验。
教师要从游戏出发,引导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游戏活动,以此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发展。
课程应该注重体验式学习,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感知世界,建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误区三:过分追求结果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另一个误区是过分追求结果,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特点。
他们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要求所有幼儿都达到相同的教育目标,而忽视了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需要。
策略:幼儿园课程改革应该更加注重个体发展,关注每个幼儿的成长过程。
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特长、发展水平等因素,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支持,倡导“因材施教”,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教育中得到发展。
也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康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成长。
四、误区四: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一些地区和学校存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浅谈数学史感悟与小结作文
浅谈数学史感悟与小结作文哎呀,学了数学史之后,我可有好多好多的感悟呢!
以前我只知道数学就是做题目呀,算呀算的,嘿呀,觉得好枯燥呢。
但是了解了数学史之后,我发现数学原来这么有趣呀!
从古代人们一点点发现数字,到后来各种厉害的数学家发明那么多奇妙的理论,哎呀,这过程简直太神奇啦!我知道了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这些伟大的数学家,哈哈,他们可真厉害呀!
而且我还知道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好多好多用处呢,原来我们周围到处都有数学的影子呀。
通过学习数学史,我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么难搞的东西啦,嘿嘿,我好像更喜欢它了呢。
哎呀呀,我现在知道了数学的发展是一步一步来的,是好多好多人努力的结果呢。
我也要好好学习数学,说不定以后我也能为数学的发展做点小贡献呢,哈哈!
总之呀,学习数学史让我收获满满呀,嘿呀,我以后还要多多了解数学的故事呢!。
“追”踪真相“悟”出智慧——浅谈如何运用“追问”进行错例分析与教学
“追”踪真相“悟”出智慧——浅谈如何运用“追问”进行错例分析与教学作者:万林峰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3年第7期浙江上虞市永和镇中心小学(312300)万林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错误是通向真理的自然阶梯,是学生朝更高理解水平过渡的中间环节。
但是,很多教师在遇到学生出现错误时,不知所措的有之,弃之不理的有之,愤愤然的有之,草草了事的更甚……使得许多学生在课后有许多个问号藏在心里而没有机会说出来。
因此,我建议一线教师要运用好以下四个“追问”的语句来进行错误分析与教学:“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出现这种错误的同学当时是怎么想的?”“你们为什么不赞同他们的意见?”“你能给出现这种错误的同学一些好的建议吗?”善待错误,只为寻求真相——“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入课堂的,他们的每次学习,都是根据自己已经有的知识与经验“摸着石头过河”的,有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有了错误,才会“吃一堑,长一智”。
【错例点击】《认识除法竖式》新授后练习用竖式计算:8÷29÷3一生在黑板上板演时写了这样一个竖式:说实话,当时我看到这个竖式非常生气,感觉这个学生根本没有认真上课。
但是我按下心中的怒气,故作镇定地说:“这是一个我们没有见过的与众不同的除法竖式,这样的方法行不行,先来听听这位同学的想法,然后再来交流。
”然后,我转向这位学生,平静而又诚恳地问道:“请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位学生十分坚定地说:“因为加法、减法、乘法竖式都是这样摆的,所以除法当然也可以这样摆!”“噢!原来是这样!”这时一些之前有相同想法又不敢说的学生听了后也赞同地点点头,一些学生则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我……于是,我请一位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发表他的想法:“对加法、减法、乘法都可以用这样的竖式,但除法是不行的!它是很特殊的,你看,如果是9÷4的话,竖式就不能用了……”许多学生感到不解,我示意这个学生继续:“9里面有2个4,还多1,多出来的1怎么写呢?而除法的竖式是可以写的。
浅谈质量检验中的精确测量与误差分析方法
浅谈质量检验中的精确测量与误差分析方法摘要:在质量检验过程中,精确测量是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误差分析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本文简述的精确测量的定义和要求,包括测量的精确性、可重复性和稳定性等方面,探讨传统测量方法和现代高精度测量技术两种精确测量的方法,分析它们的优点和局限性。
论文介绍误差分析的基本理论,包括统计误差分析、实验误差分析和系统误差分析等常见方法。
同时,探讨了误差分析在质量检验中的应用和影响,探讨了精确测量与误差分析的结合。
阐述了它们之间的互补关系,并给出了一些应用误差分析的案例。
关键词:精确测量、误差分析、质量检验、测量方法引言:质量检验是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而精确测量和误差分析是质量检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精确测量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而误差分析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测量结果的误差来源和影响。
精确测量和误差分析的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质量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提升产品质量和用户满意度[1]。
1.质量检验中的精确测量1.1精确测量的定义和要求精确测量是指在质量检验过程中使用准确、可靠的方法获取物理量的数值结果。
精确测量的要求包括测量的精确性、可重复性和稳定性。
精确性要求测量结果与真实值尽可能接近,可重复性要求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得到的结果能够保持一致,稳定性要求测量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准确性。
1.2精确测量的方法1.2.1传统测量方法传统测量方法是指使用传统的测量工具和技术进行质量检验的方法。
例如,使用尺子、卡尺、量表等简单的工具进行长度测量,使用天平进行重量测量。
这些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测量结果,但受限于工具和技术的精度和测量者的技能水平。
1.2.2现代高精度测量技术现代高精度测量技术包括激光测量、光学测量、电子测量等先进的测量方法。
这些技术利用精密的仪器设备和先进的数据处理算法,能够实现更高的测量精度和准确性。
例如,激光干涉仪可以实现亚微米级别的长度测量,光谱分析仪可以实现精确的化学成分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读书能力、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可见,阅读教学必须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享有自主阅读与探究的权利,使他们的身心得以自由舒展。
那么如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是大家仍在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流行的教学流程主要有两种,一是“三步曲”: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读,感悟重点段落内容→悟读,体验作者情感;二是“四步曲”:“读”→“思”→“议”→“练”。
无论是“三步曲”,还是“四步曲”,教师都特别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注重学生的“悟”—感悟、悟读,怎么“悟”呢?教师往往是先让学生默读勾画,写批注,然后分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呈现出一片“你读,我读,大家读,一读到底;你说,我说,大家说,说得天花乱坠。
”的热闹景象。
在所谓的相机指导过程中,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个性阅读,对学生的交流反馈,常常是当好好先生,不管对与错,不置可否,只管按自己的教案讲,这样的“悟”,学生又“悟”到了什么呢?难怪不说“数学学科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呀!“悟”是感悟的“悟”,不是延误的“误”,不是误人子弟的“误”。
“悟”是理解,是对语言材料的深入内核的接近和解构,也是困惑,是怀疑,是否定,是期望,是对作者的亲近认同或批判否定。
那么学生究竟在阅读过程中感悟什么呢?我认为至少包含以下内容:语言材料蕴涵的信息;语言材料负载的思想内容;语言材料组织的方式效果;语言材料渗透的情感韵味,简而言之就是悟意(把握字、词、句、段,揣摩含义,尤其是言外之意,理解在全篇中的作用等)悟形(感受语言的形象、生动、有趣)悟法(字、词、句、段的读法以及写法)悟境(体察语言描绘的意境)悟情(体味蕴含于语言文字的情感)悟理(语言所揭示的道理)悟异(提出与作者的不同见解,求真、求美)。
明白“悟”的外延,这是学生自我感悟的前提条件。
自我感悟是一种开放的阅读心态,是对文章进行主动的、参与的、个性化的研究性阅读,从中获得新的语言感受和情感体验。
它不是学生天生就有的,它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能力,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和培养。
“悟”由“忄、五、口”组合而成。
“忄”:从心、从情,通灵性;引申为智、爱、魂。
“五”:指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五种感官是人感知外界信息的五大路径,即外觉之触点与通道也。
眼明、耳尖、鼻灵、舌活、身健是外觉通达的基本条件。
“口”:直意为语言、表达,引申为内省加工后要将信息输出。
内省即对外觉信息分析归纳提炼升华,将理念、创意、观点、思想形成语言、文字、声音、图像,或直接物化为创造、发明,向外表达、展示、输出、传播,推向实践,进入新一轮的外觉内省。
了解了“悟”字的构造,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便可根据不同的年段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文本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适宜的的策略引导和培养学生“悟”的能力。
一、联系生活领悟学生学习是以原有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的,引导、激活学生的生活库存,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触类旁通,具体感受学习材料的内涵。
教学完《惊弓之鸟》一文后,学生对成语“惊弓之鸟”的意思大概了解了,但若要实际运用仍有困难,说明学生还是浅层次理解。
此时,教师让学生回忆曾经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特别害怕的事例。
学生纷纷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记忆。
一位学生这样讲:有一次,我作业没做好,偷看电视,被妈妈狠狠打了一顿,以后我看电视总是战战兢兢的。
又有一次和妈妈一起看电视,忽然有人敲门,我连忙站起来跑回卧室去写作业,我简直成了惊弓之鸟。
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打上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烙印,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
教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使学习材料更有现实感,学生更容易领会词句的意思,进而提高阅读效果。
二、展现形象顿悟学生受知识水平、生活积累的限制,对比较抽象的学习材料难以理解;教师可借助直观事物、模拟情境、具体动作把学习材料内涵化作具体的形象。
如教学《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句时,学生对“暖”和“寒”的内涵难以把握,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言语直观以及录像直观感受“暖”和“寒”的含义。
学生反复诵读教师发放的有关巧渡金沙江的故事,从中感悟到了红军没有费一枪一弹,智取金沙江后的高兴心情,推测到“暖”字烘托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喜悦之情,然后播放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画面,学生看着画面上红军艰难地攀着铁链,桥上是敌人的枪林弹雨,桥下是惊涛骇浪,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向前推进真叫人胆战心惊,“寒”的内涵不解自明。
教师提供了这些典型的感性材料,学生心中忽然开启学生感悟之门。
三、引导比较彻悟比较出真知。
小到一个标点、一个词语,大到篇章分析,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求异比较,鉴别优劣,多向比较,展开求异思维,实现思维创新;也可以求同比较,归纳共同规律。
教学《慈母情深》一文,在全班交流环节,,学生提到这样一个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常见的教法,教师会问学生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悟?学生说读出了母亲工作的“辛劳”等等以后,教师又会问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最后要学生把体会到的感觉在朗读声中表达出来。
读了以后说内容的理解,再付之于有声朗读。
这样的“悟”只是停留在了“得意”这个阶段,如何“得言”“得法”呢?此时在学生“得意”的基础上,乘胜追击,在原句的下面出示句子:“母亲的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引导学生与原句进行比较,思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从这不同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把两个句子对比读一读,找一找感觉。
学生便能自主地发现原文不仅抓住了母亲的动作来下,而且运用了反复的手法。
当课文中的句子读得脑际浮现出一个瘦弱、贫苦、辛劳的慈母形象时,你会泪眼迷蒙。
你会感到每一次重复“我的母亲”,母亲的“辛劳”、母亲对“我”的爱都会刺痛你,使你刻骨铭心;每一次重复“我的母亲”,都饱含“我”对母亲的无限感激、深爱和崇敬!“我的母亲”字字泪声声情。
而我们所写的句子这些丰富的内涵,失去了,只剩下单纯的人物形象描写。
就这样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不知不觉间就“悟”到反复这一手法的表达魅力。
再如教学一组记事类的课文,为使学生掌握记事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教师让学生每篇通读几次后,自己试着归纳主要内容。
教师把学生的意见用投影展示。
《钓鱼的启示》一文主要内容: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时间),“我”和父亲(人物)到新汉普斯的湖中的小岛上(地点)去钓鱼(起因),“我”好不容易钓着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经过),使“我”从中获得终生的启示(结果)。
《科利亚的木匣》一文的主要内容:在战争开始的时候(时间),科利亚(人物)从家门口向菜园方向数了十步(地点)埋下木匣(起因)。
四年后战争结束,科利亚在距家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怎么也挖不到木匣(经过),经过认真思考,他在离家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挖到了木匣(结果)。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出记事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把记事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通顺地串起来即可。
四、联系前后省悟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前后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材料表达的意思。
教学《狼和小羊》一课,学生提出疑问:“找碴儿”是什么意思?接着教师抛出这样的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写的是狼所找的碴儿?学生联系下文找出了狼所说的三句话:“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
”“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
”学生通过狼所说的三句形象具体的话真正体会到了找碴儿的意思就是故意挑毛病,从而懂得了狼的丑恶本质。
学生自己提出疑问,通过联系上下文解决了疑问,这比让学生查字典生搬词义理解深刻得多。
五、角色表演体悟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的表演,阐释学习材料的意思,或在新的语境中,运用学习材料中的语言、句式、结构,使这些消极内容变成积极内容,富有新的活力。
如一位优秀教师教《荷花》这一课时,采用了分组表演的方法来研究感悟,既充分调动了主体的情感因素,又让每位学生都进入角色。
教师让每个小小组的4位学生分别戴上头饰,扮演“我”(荷花)“小鱼”、“蜻蜓”和“蝴蝶”(课文外的补充角色),根据课文的语言描述,作转换人称的叙述,对话。
如蜻蜓说:“荷花姑娘,今天清早,我和一群小兄弟一早就飞上蓝天,掠过小河,为大伙儿消灭了许多害虫,现在又能在你的身边享受美妙的清香,别提有多快乐了。
”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担任一个角色在表演中研读,并进行相互的赏识、评价和帮助,研究如何才能表演得更好,更能体现课文的语境,这就保证了全员参与研读要求的落实。
综上所述,“悟”与“误”,就在教师的一念之间。
在阅读教学中,要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
要找准教学的起点。
要改进“教”的法子。
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
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
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叶圣陶语);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不同年段、不同课文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努力实现“例”的增值。
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过程、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师得心应手的,就是更好的。
明代胡宪仲说“:引之自悟,则得之渐,故为身心之益;倾之速悟,则得之轻,故为口耳之赘而旋忘之。
”导学中导悟,新知才得以同化;思有所悟,思悟相通,思维才得以发展。
作为引导者、帮助者、指导者的教师,何乐而不为呢?学生的感悟之门在教师这把钥匙的开启下,渐渐地就会自己走上畅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