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_读书杂志_在汉语语法学上的贡献_张先坦

合集下载

汉语语法研究文综献述

汉语语法研究文综献述

汉语语法研究文综献述引言:汉语语法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涉及了汉语的各个方面,包括词汇、句法、语义等。

本文将对汉语语法研究的文献进行述评,以了解当前的研究动态和趋势。

一、词汇研究的文综述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对于语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词汇研究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X教授的《汉语动词短语的语义和句法研究》一书对汉语动词短语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他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理论,对于汉语动词短语的语法规则和句法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句法研究的文综述评句法是语法研究的核心内容,关注句子的结构和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Y教授的《汉语句法研究》一书系统地总结了汉语句法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各种句法理论和分析方法。

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汉语句法模型,对于汉语句法的结构和规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大量的语料进行分析,他发现了一些新的句法现象和规律,对于汉语句法的研究有了重要的贡献。

三、语义研究的文综述评语义是语法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关注词汇和句子的意义。

Z教授的《汉语语义研究》一书系统地介绍了汉语语义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他通过对汉语词义、句义和篇章义的分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汉语语义模型,对于汉语语义的研究有了重要的贡献。

他还对一些具体的语义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如指称、语义角色等,对于汉语语义研究的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语用研究的文综述评语用是语法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关注语言使用中的交际和意图。

近年来,语用研究在汉语语法研究中逐渐受到重视。

W教授的《汉语语用研究》一书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汉语的交际行为和语用规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他对汉语中的礼貌用语、修辞手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解释,对于汉语语用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论:通过对汉语语法研究的文献进行述评,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语法研究在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报告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报告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报告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报告一、吕叔湘语法思想简介一百年来,中国的汉语研究从传统语文学逐步迈向现代语言学,语法研究也经历了从模仿印欧语言的描写框架到逐步立足于开掘汉语自身规律的探索历程。

可以说,自中国人的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问世以来的一百年,汉语语法研究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西方语言学的理论有效地运用于汉语的分析,并创造出一套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充分准确地揭示汉语的面貌。

回顾汉语语言学发展的历程,吕叔湘先生的一系列著作是继《马氏文通》之后汉语语法研究思想历程的写照,从《中国文法要略》到《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现代汉语八百词》、《汉语语法论文集》、《近代汉语指代词》,吕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著述,引导和推动了汉语研究的深入发展。

吕叔湘先生在语法研究中一贯重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反对机械地模仿外语,他通常能在别人不太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简单介绍下吕叔湘先生的语法研究思想,仅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参考下。

首先,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语法思想。

吕叔湘对西方传统语法和现代语言学理论都有深入的研究,对国际语言学的发展动态极为关注。

他注重对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借鉴,同时始终把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当作研究汉语自身规律的工具和桥梁。

他主张,一方面,要防止谨守中国语言学的旧传统,对旧传统里没有的东西一概不闻不问;另一方面,也不能空讲语言学,不结合中国的实际。

要学习西方学者研究语言的方法,而不能套用他们的研究结果。

吕先生十分赞赏陈承泽《国文法草创》的“研究法大纲”里提出的三原则,即,说明的,非创造的;独立的,非模仿的;实用的,非装饰的。

他把这三原则解释为:第一,语法规律应该从语法现象归纳,不能凭语法专家的主观来制定;第二,一种语言有一种语言的语法,研究汉语的语法不可拿西方的语法来硬套;第三,理论必须联系实际。

吕先生早年受到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和法国语言学家勃吕诺的影响。

再论《读书杂志》在汉语语法学上的贡献

再论《读书杂志》在汉语语法学上的贡献

收 稿 日期 :09—1 0 20 0— 8
作者简 介: 张先坦(9 9一) 男, 15 , 江西吉安人 ,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博士。研 究方 向 汉语语 法及汉语史。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unl f uzo oma U i ri Sc lSine ora o i uN r l nv sy(oi cec) G h 11 6 期)
再论 《 读书杂志》 在汉语语法学上的贡献
张先坦
(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 院, 贵州 贵 阳 5 00 ) 50 1
中 图分 类 号 : 0 I6 2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7 3 (0 9 0 0 0 0 10 — 3 X 2 0 )6— 10— 5
Re e r h o heAc iv m e tf o a m a ia s a c n t h e e n r m Gr m tc l Kn wld e o o e g f¨Du h a h ¨ Ag i s uz z i an
ce r os te g a l o t h rmma t a o c p so n ep n t n h n e o a fs e c r c lc n e t n it r u ci ,c a g fp r o p e h,a d t e f n t n o mpy wod f m ” s u a i o t n u ci fe t r o h o r Du h z -
曹 炜 、 培 根 撰 文 揭 示 王 念孙 的三 种 语 法 曹

观 : 素 句 型观 、 朴 特殊 语 序 观 、 构 语 义 观 ¨ ; 结 而

对 词性 转 变 的 揭示
且认 为 ,高 邮 王 氏 四种 是 王 氏 父子 留给 我 们 的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温锁林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语法学名著推荐书目
1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 版社。 《陆俭明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语法答问》, 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邢福义:《邢福义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可以看出,由于汉语词类没有形态变 化,所以在分布上呈现出一种多功能的状 态。因此,汉语词类同句法成分之间的对 应关系是复杂的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关系:
主、宾语 名词
谓语 动词
定语 形容词
状语 副词
这样,很自然地在汉语里相同的词类序 列,可以代表不同的句法构造。例如: 动词+名词: 广播新闻(动宾) 广播事业(修饰); 广播赵忠祥(主谓)。 动词+动词: 研究讨论(并列); 打算回家(动宾) 挖掘出来(动补); 研究结束(主谓) 访问回来(连动); 讽刺说(状中) 养殖研究(定中)。
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文法》 (对白话文的分析),看到了马建忠“词本位 ”语法体系的毛病,创建了“句本位”的语法 体系,首次把句子成分划分为主、谓、宾、定 、状、补六大成分,建立了“中心词分析法” 。这在普及语法知识,使语法教学条理化等方 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黎先生模仿纳斯菲 尔德《英语语法》的语法体系,将汉语比附于 英语,非为汉语的真正特点。该书的引论中说 :“思想底规律,并不因民族而区分,句子底 ‘逻辑分析’,也不因语言而别异。”可以看 出,从马建忠到黎锦熙,他们都认为不同民族 的思维方式相同,语言特点也必然一致。因此 ,都以西洋语法理论为基础,以模仿印欧语法 为开端,构建汉语语法的模式。
4 沈家煊:《不对称与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 商务印书馆 5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 北京 语言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北京语 言大学出版社。 6 马庆株:《动词与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大学 出版社。 《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精选》 商务印书馆。

汉语语法研究参考文献

汉语语法研究参考文献

著作部分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82年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语文出版社 1995年陈爱文《汉语词类研究和分类试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陈建民《现代汉语句型论》语文出版社1986年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方经民《汉语语法变换研究——理论、原则、方法》(日本)白帝社1998年范晓(主编)《汉语的句子类型》书海出版社1998年傅雨贤周小兵《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傅雨贤《现代汉语语法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高更生王红旗等《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 1996年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商务印书馆 1995年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 1997年郭志良《现代汉语转折词语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年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综述》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6年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年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年李子云《汉语句法规则》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年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3年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吕冀平《汉语语法基础》商务印书馆 2000年吕淑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1979年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1984年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孟琮、郑怀德等《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9年缪锦安《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年饶长溶《汉语层次分析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7年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年邵敬敏《中国理论语言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邵敬敏《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宋玉柱《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王国璋吴淑春等《现代汉语重叠形容词用法例释》商务印书馆 1996年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吴竞存侯学超《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年吴竞存梁伯枢《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语文出版社 1992年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年徐枢《宾语和补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年杨成凯《汉语语法理论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年俞如珍金顺德《当代西方语法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年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年于思《句法的逻辑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9年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 1994年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淑湘译)商务印书馆 1979年郑怀德孟庆海《形容词用法词典》湖南出版社 1991年中国语文杂志社编《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周国光《汉语句法结构习得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年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0年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1985年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1982年论文部分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副词数词、量词虚词重叠短语句法成分句法分析句型句类复句句群一、词类刘丹青《从汉语特有词类问题看语法的宏观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陆俭明《关于汉语词类的划分》《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马庆株《影响词类划分的因素和汉语词类定义的原则》《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文炼《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文炼《与分类有关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1993年第3期邢福义《词类问题的思考》《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徐枢《兼类和处理兼类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杨成凯《词类的划分原则和谓词“名物化”》《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尹斌庸《汉语词类的定量研究》《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张连生《词性确定的原则和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4期朱林清《论词类的语法功能及词性的确定》《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4期TOP二、名词陈宁萍《现代汉语名词类的扩大——现代汉语动词和名词分界限的考察》《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廖秋忠《空间方位词和方位参考点》《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邵敬敏《论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测方法》《汉语学习》2001年第6期邢福义等《时间词“刚刚”的多角度考察》《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袁毓林《现代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4期张谊生《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其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TOP三、动词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语法研究和探索》(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范晓《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分及其再分类》《中国语言学报》(四)商务印书馆1991年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三)商务印书馆1988年马庆株《能愿动词的连用》《语言研究》1988年第1期马希文《与动结式动词有关的某些句式》《中国语文》1987年第6期马希文《关于动词“了”的弱化形式/lou/》《中国语言学报》(一)商务印书馆1983年王希杰华玉明《论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性及其语用制约性》《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吴为章《“成为”类复合动词探讨》《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吴为章《动词研究述要》《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尹世超《试论粘着动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方言》1979年第2期朱德熙《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中国语文》1982年第5期TOP四、形容词、区别词崔永华《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语义问题》《语言学论丛》(九)商务印书馆1982年齐沪扬《区别词的语法性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石毓智《现代汉语的肯定形容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谭景春《双向和多指形容词及相关的句法关系》《中国语文》1992年第2期张国宪《现代汉语的动态形容词》《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吕淑湘、饶长溶《试论非谓形容词》《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TOP五、副词白梅丽《现代汉语中“就”和“才”的语义分析》《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聂仁发《否定次“不”与“没有”的语义特征及其时间意义》《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沈开木《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中国语文》1984年TOP六、数词、量词方梅《宾语和动量词的词序问题》《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郭继懋《也谈量词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汉语学习》1999年第4期马庆株《数词、量词的语义成分和数量结构的语法功能》《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项选择》《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宋玉柱《关于数词“—”和量词相结合的重叠问题》《现代汉语语法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张万起《试论现代汉语复合量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4期TOP七、虚词陈刚《试论“着”的用法及其与英语进行式的比较》《中国语文》1980年第1期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语言学论丛》(六)商务印书馆 1980年黄国营《“的”字的句法、语义功能》《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陆俭明《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马学良史有为《说“哪儿上的”及其“的”》《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倪宝元《也谈“的、地、得”的分合》《汉语学习》1983年第6期沈开木《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张炼强《人称代词的变换》《中国语文》1982年第3期周刚《连词的范围和分类之再认识》《中国语学》(246号)日本中国语学会 1999年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回顾》《现代中国语研究论集》日本中国书店1999年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的“的”字》《语法丛稿》商务印书馆朱德熙《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TOP八、词语的重叠卞觉非《AABB重叠式的语义、语法、修辞和语用功能》《语法研究和探索》(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1期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述》《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2期TOP九、短语范继淹《论介词短语“在+处所”》《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马庆株《词组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齐沪扬、王爱红《形容词性短语与形容词的功能比较》《汉语学习》2001年第2期TOP十、句法成分陈平《试沦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配位原则》《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储泽祥《“在”的涵盖义与句首处所前“在”的隐现》《汉语学习》1996年第4期范继淹《形名组合间“的”字的语法作用》《中国语文》1958年第5期郭熙《“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桌子上”》《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金立鑫《成分的定位和状语的顺序》《汉语学习》1988年第1期李英哲《汉语语义单位的排列词序》(陆俭明译)《国外语言学》1983年第3期廖秋忠《现代汉语并列名词性成分的顺序》《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刘月华《状语的分类和多项状语的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刘月华《定语的分类和多项定语的顺序》《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陆丙甫《定语的外延性、内涵性和称谓性及其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陆丙甫《汉语定语的分类及其顺序》《华文世界》1989年第4期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马庆株《动词后面时量成分与名词的先后词序》《语言学论丛》(13)商务印书馆 1984年马庆株《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中国语言学报》1991年第4期马庆株《多重定名结构中形容词的类别和词序》《中国语文》1998年第5期孟庆海《动词+处所宾语》《中国语文》1986年第4期屈承喜《汉语的词序及其变迁》《语言研究》1984年第1期屈承喜《汉语词序与词序变迁中的问题》《语言学论集:理论、应用及汉语语法》台北艾鹤出版有限公司 1986年邵敬敏《从语序的三个方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史有为《施事的分化与理解》《中国语言学报》(四)商务印书馆1991年王光金《动词直接做定语时的位置》《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项开喜《体词谓语句的功能透视》《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徐枢《从语法、语义和语用角度谈“名受十名施+动”句式》《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杨成凯《广义谓词性宾语的类型研究》《中国语文》1992年第1期俞咏梅《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中国语文》1999年第1期余志鸿《补语在句中的语义联系》《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中国社会科学》张伯江《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张伯江《动趋式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郑怀德《“住了三年”和“住了三年厂”》《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朱德熙《句法结构》《中国语文》1962年8月—9月号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1期TOP十一、句法分析方经民《哈里斯的变换理论》《语言学通讯》1989年第1—2期李临定《试谈汉语语法分析方法——从〈汉语句法的灵活性〉一文说起》《中国语文》1992年第5期陆俭明《十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管见》《国外语言学》1989年第2期陆俭明《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3期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汉语学习》1991年第1期陆俭明《汉语句法分析方法的嬗变》《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吕冀平《两个平面,两种性质:词组和句子的分析》《学习和探索》1979年第4期马庆株《层次、语法单位和分布特征》《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王维贤《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语文研究》1991年第4期吴为章《运用变换理论的先驱——〈中国文法要略〉学习札记之二》《汉语学习》1994年第5期徐枢《十多年来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方法述评》《语法研究与探索》(七)商务印书馆 1995年朱德熙《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中国语文》1986年第2期TOP十二、句型陈建民《如何整理与归纳口语句型》《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范芳莲《存在句》《中国语文》1963年第5期范继淹《多项NP句》《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范继淹《无定NP主语句》《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范晓《动谓句的定型问题》《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VP主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施事宾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兼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胡裕树《如何确定句型》《中文自修》1984年第4期李临定《谈谈句型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吕文华《“被”字句和无标志被动句的变换关系》(《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1987年马庆株《现代汉语的双宾构造》《语言学论从》(十)商务印书馆1983年施关淦《动词谓语句型简论》《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商务印书馆1996年宋玉柱《经历体存在句》《汉语学习》1991年第5期宋玉柱《谈谈特殊句式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王还《英语和汉语的被字句》《中国语文》1983年第6期王维贤《说“省略”》《中国语文》1985年第6期文炼《句子的理解策略》《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易绵竹《汉语把子句和被字句探析》《求是学刊》1992年第4期殷志平《“被”字句研究综述》《中国语文天地》1990年第1期詹开第《有字句》《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周小兵《汉语“连”字句》《中国语文》1990年第4期朱德熙《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邢福义《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语文建设》1997年第4期TOP十三、句类:范继淹《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中国语文》1982年第6期胡炳忠《有关“呢”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黄国营《吗字用法研究》《语言研究》1985年第2期黄正德《汉语正反问句的模组语法》《中国语文》1988年第4期李宇明《NP呢句式的理解》《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李子凡《也谈“反复问句”》《语言学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林裕文《谈疑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2期刘月华《语调是非问句》《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2期陆俭明《关于现代汉语的疑问语气词》《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陆俭明《由“非疑问形式+呢”造成的疑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2期吕淑湘《疑问?否定?肯定》《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邵敬敏《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 1999年邵敬敏《语气词“呢”在疑问举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沈开木《反问语气怎样起否定作用》《汉语学习》1992年第5期徐杰、张林林《疑问程度与疑问句式》《江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于根元《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中国语文》1984年第6期袁毓林《祈使句式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朱德熙《关于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TOP十四、复句:范晓《补重复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龚千炎《现代汉语的假设让步句》《语言文字探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年梅立崇《现代汉语的“即使”假言句》《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1期邢福义《“越X,越Y”句式》《中国语文》1985年第3期邢福义《复句的分类》《句型与动词》语文出版社 1987年邢福义《现代汉语的“要么P,要么Q”句式》《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第2期邢福义《反递句式》《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邢福义《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邢福义《现代汉语复句与单句的对立和纠结》《世界汉语教学》1993年第1期徐杰《“即使A,也B”句的语法逻辑问题》《汉语描写语法十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年王维贤《论转折句》《中国语言学报》(4)商务印书馆 1991年周换琴《“不但……而且……”的语用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TOP十五、句群:田小琳《句群的修辞》《修辞学新探》论文集(香港)1995年吴为章《句群研究兴起的原因》《汉语学习》1988年第3期吴为章《解证句群的类型和作用》《学语文》1989年第6期吴为章《汉语句群研究的价值》《中国语言学报》(6)商务印书馆 1996年邢福义《选择问的句群形式》《汉语学习》1993年第6期。

《新著国语文法》在语法研究上的贡献新论

《新著国语文法》在语法研究上的贡献新论
变。

58 —
第 1期
刁晏斌 :《 新著 国语 文法》 在语 法研 究上 的贡献 新论
他 就变成 了普通 名词 的性质 ,可 以添加 量 词 了。
但 是 国语 中, 同一 动词 ,有 时是外动 ,有时 又
是 内动 ;正 式 句是 被 动 式 , 变式 句 又 可 看 作 主 动 式 。如 将 以上诸 例 句都 照此 变作 臭腐化 为神 奇 。
这 也是 习惯上免 混淆 的 自然 法。( 第九章 8 9节 )
阴谋 家 比 捣 乱 派 利 害得 多 ( 作 利 害 多 了; 或 “ 多” 字 作 比较 副 词 时 ,其 前 后 必 有 所 附,不 单
《 文法 》 一 书虽是教材 ,但 同时 也 是一 部语 法
研究 的专 著 ,其 显著特点 和重 要 贡献之一 ,就是在 很 多方 面对 国语语 法及其特点 等有 相当细致 的观察 和描 写 ,发前 人所 未发 ,从 而把人们对 现代汉 语语 法 的了解和认 识推 进到一 个新 的 阶段 。 比如 , 《 马
认识 和评价 的空 间。
( 第七章 7 6节) “ 这” “ 那” 只 能用在 主位 ;若在 宾位 或补位 、
副位 ,常须 用 “ 个 ” “ 个 ” 或 “ 些 ” “ 这 那 这 那 些” 第八 章 7 。( 7节 ) 数词 中,计 数 常用 “ 两” 字 ,序 数 必用 “ ” 二
天下合 为一 家。
按 ,语 法现象 有合 乎规 律 的一面 ,也有 变化 的

面 ,而变化 背后 往往 有其 原 因和规律 ,所 以对 它
的把握 和发 掘至关 重要 。这 里就 是从表 达 的角 度解 释 了特 有 名 词 前 加 数 量 修 饰 语 的原 因。下 边 “ 注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报告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报告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报告一、吕叔湘语法思想简介一百年来,中国的汉语研究从传统语文学逐步迈向现代语言学,语法研究也经历了从模仿印欧语言的描写框架到逐步立足于开掘汉语自身规律的探索历程。

可以说,自中国人的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问世以来的一百年,汉语语法研究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西方语言学的理论有效地运用于汉语的分析,并创造出一套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充分准确地揭示汉语的面貌。

回顾汉语语言学发展的历程,吕叔湘先生的一系列著作是继《马氏文通》之后汉语语法研究思想历程的写照,从《中国文法要略》到《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现代汉语八百词》、《汉语语法论文集》、《近代汉语指代词》,吕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著述,引导和推动了汉语研究的深入发展。

吕叔湘先生在语法研究中一贯重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反对机械地模仿外语,他通常能在别人不太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简单介绍下吕叔湘先生的语法研究思想,仅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参考下。

首先,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语法思想。

吕叔湘对西方传统语法和现代语言学理论都有深入的研究,对国际语言学的发展动态极为关注。

他注重对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借鉴,同时始终把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当作研究汉语自身规律的工具和桥梁。

他主张,一方面,要防止谨守中国语言学的旧传统,对旧传统里没有的东西一概不闻不问;另一方面,也不能空讲语言学,不结合中国的实际。

要学习西方学者研究语言的方法,而不能套用他们的研究结果。

吕先生十分赞赏陈承泽《国文法草创》的“研究法大纲”里提出的三原则,即,说明的,非创造的;独立的,非模仿的;实用的,非装饰的。

他把这三原则解释为:第一,语法规律应该从语法现象归纳,不能凭语法专家的主观来制定;第二,一种语言有一种语言的语法,研究汉语的语法不可拿西方的语法来硬套;第三,理论必须联系实际。

吕先生早年受到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和法国语言学家勃吕诺的影响。

第二讲汉语语法学简史

第二讲汉语语法学简史

(三)转换生成语法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
1、转换生成语法及其意义
它是在对描写语法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创始人是 美国的乔姆斯基(Chorsky),代表作是《句法结构》 (1957)和《句法理论要略》(1965)。这一理论的提出 被称为“语言学史上的一场革命”,在几十年里进行过多次 修正和补充。其主要理论如下:
B、引发期(20世纪30年代末期—70年代末 期):引进国外语法理论,用以观察描写汉语语 法,产生一批较注重汉语语法事实的语法学系统。
C、探求期(20世纪70年代末期—现在):接 受国外理论的启示,注重通过对汉语语法自身特 色的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3、从形式与意义两个重要因素在汉语语法研究中 所处的地位,可以将汉语语法研究大致分为以下 四个阶段:
(二)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作——《新著国语文法》
《新著国语文法》是以白话文为对象对现代汉语进行 系统而完整研究的第一部语法力作,作者黎锦熙,出版于 1924年。它主要是依照纳斯菲尔德(J.C.Nesfield)r的 《英语语法》。与《马氏文通》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
1、区分了“词”和“字”的概念。
(1)人脑好像一部电脑,有一种天生的能力,当输入 一定的语言材料,它就会自动识别并加工出一套规则系 统,然后用这套规则系统产生出无数新的合法的句子来。
(2)语言学家要研究的就是这种语言能力,语法就是 要对这种语言生成的能力进行描写。这种描写不仅是静 态的,而且是动态的,即要探索语言是如何产生的。
(3)把语言结构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两 部分,并且找出从深层结构如何转换为表层结构的规则 以及制约转换的条件。
B、它使语言研究从微观转向宏观,从单纯的语言形式描 写转向对语言结构的解释。故对语法进入全面综合研究 (如语义、语用、功能等)。

汉语语法学史上对汉语语法特点的探索

汉语语法学史上对汉语语法特点的探索
·1·
2. “ 五·四 ” 新 文 化 运 动 , 使 白 话 和 口 语 逐 渐 受 到 重视, 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语法著作应运而生。 1924 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出版,这是中国 第一部讲现代汉语语法的著作,也是一部对后世产 生重大影响的语法学著作。
《新著国语文法·引论》中也提到:“思想底规律, 并不因民族而区分,句子底逻辑的分析,也不因语言 而别异”。 这是黎氏偏重不同语言共性的认识基础。 不过,该书《绪论》中还是描述了汉语语法的某些特 殊 之 处 : (1) 国 语 的 词 类 , “ 词 形 ” 上 既 没 有 严 格 的 业 分,就得多从句法成分上辨别出来。 (2)一个词的词 类变更,也不像西文都有词身或词尾的变化,也不从 词形定些阴阳性、单复数或时间等等的区别,所以词 类本身上并无繁重的规律。 (3)通用的句法,于正式 的组织外,很多变式,并且多是国语所特有的,如主 要成分的省略、位置的颠倒、职务的兼摄等。 《新著 国语文法》虽以英语为蓝本,但在讲汉语词类时建立 了助词和量词两个英语中没有的词类,而且注意了 词类的次范畴,给一些词类分出了小类。
少形态变化”的总特点调整为“缺少形态而有助词系 统”。邵敬敏(1997)则概括为:不重形式表现,特重意 义选择, 是词语语义的双向性选择原则决定了句法 结构组合的合法性。 邵先生(2004)又作了修正和进 一步说明:表现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汉语语法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而主要借 助于语序、虚词、重叠等其他语法手段来表现语法关 系和语法意义, 这样的表述才是真正摆脱了印欧语 语法理论的束缚。
西方语法理论多有吸收, 为现代语言学背景上的汉 语语法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马氏文通·后 序》明确地说:诸国语言“所以声其心而形其意者,皆 有一定不易之律;而因以律吾经史子集诸书,其大纲 概无不同。于是因所同以同夫所不同者,是则此编之 所以成也”。它是立足于世界语言的共性来讲汉语语 法的。虽然《马氏文通》强调各种语言的共性,但还是 注意到了汉语语法的一些特点。

古代汉语的习惯句式

古代汉语的习惯句式

古汉语常见的习惯句式参考:《汉语精讲》(北大)、《古汉语语法十讲》(上海师大)、《古代汉语》(朱振家)、《古代汉语》(荆贵生)、《古代汉语教程》(南开大学)、《古汉语精要》(云南大学)一些不同词性的词,按照句法规则,经常连用或配合起来使用,形成某些固定格式。

习惯句式又叫“固定句式”、“凝固结构”。

为便于阅读和解说,我们应熟悉它们。

常见的习惯句式有以下几种:(一),含有疑问代词、语气词的固定结构:1,如(若、奈)……何“如、若、奈”为动词,表“办”“处置”“安顿”之意;“何”为疑问代词,做“怎么”“怎样”解。

该结构往往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例如:1,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3,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左传·僖公十五年》)4,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史记·滑稽列传》)5,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6,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尽心上》)有时候,“如(若、奈)……何”中间的成分可以省略,简化为“如(若、奈)何”,它可译为“怎么办”“怎么样”。

例如:3>、5>中的“可若何”“可奈何”均可译为“能怎么办”。

“如(若、奈)……何”还可做状语,表强烈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怎么能”,经常出现的形式是“如(若、奈)之何”“如(若、奈)何”例如:1,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3,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2,……孰与……此为一种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常用来表比较。

“孰”为疑问代词,意为“谁”“哪一个”;“与”为介词,意为“同”。

第一章汉语语法研究发展简史

第一章汉语语法研究发展简史

二 借鉴与意识到汉语特点
1952 丁声树《汉语语法修辞讲话》 1956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1982 朱德熙 《语法讲话》 1985 《语法答问》 大量现代汉语教材出现
汉语语法的特点
非形态性语言; 语序和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基本一致;
50年代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
第四节 语法研究趋势
(2)偏正式 花盆 象牙 唐诗 笔谈 函授 偷听 雪白 笔直 葱绿 飞快 火热 冰凉
(3)补充式 缩小 说明 提高 推广 刷新 降低 书本 车辆 花朵 船只 灯盏 房间
(4)动宾式 伤心 拉手 理发 表态 投资 鼓掌 出席 倒霉 失望 美容 留神 无限
(5)主谓式 心疼 海啸 心虚 事变 耳鸣 霜降
王力:“以西方语法作为模特儿来研究语法。”
(2)基本组成
字:词类 词:句子成分 次:格
(3)创 新: 非形态性;“中国文字无变也。” 中文有助字; 总结出无主语的句子; 注重虚词和语序研究;
第二节 模仿到借用
一 直接模仿 1924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
1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开端; 2 根据意义分析语法; 3 用中心词分析句子;
(9)提倡“的”和“地”不加区分,都用“的”。 (10)强调短语在汉语中的重要地位,注重短语的功能类型。 (11)说明短语扩展为复杂短语的情况。 (12)明确了短语和句子的关系 。 (13)双部句和单部句改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14)非主谓语句不再分为“无主句”和“独词句”。 (15)复句不再分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 (16)句子分析方法重视层次分析法。 (17)将“句群”作为一级语法单位。
第三章 语言单位
一 语素的概念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节 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汉语语法浅谈

汉语语法浅谈

汉语语法浅谈百年来,古汉语语法学自身也经历了一个逐步现代化的过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目前,古汉语语法学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中最具基础性的分支之一。

纵观百年来的古汉语语法研究,可以大致地分为前四十年、中四十年、后二十年三个时期:一是构建系统的时期;二是以历史语法描写研究为主的时期;三是历史语法的描写研究与关注理论、寻求解释并重的时期。

这三个时期相互交错,相互包含,上一个时期的余波会延伸到下一个时期,而下一个时期的先河也会出现在上一个时期,不可能截然分开,我们之所以分为几个时期是为了反映本世纪古汉语语法研究学术思想的走势。

因此三个时期的具体年代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古汉语语法研究在各个不同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中国的语法学从无到有,首先面临的任务是构建汉语语法系统。

发表于十九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是一部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的汉语语法著作,它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开山之作。

《文通》成功地引进了西方的语法学,第一次完整地构建了汉语的语法系统。

《文通》使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研究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文通》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在《文通》里,词类、句法、句类三个方面虽然不很平衡,却了然分明,显示了马建忠对语法学已经全局在胸。

词类,马建忠称字类。

《文通》明确地主张汉语词有定类。

《文通》指出“字类凡九,举凡一切或有解,或无解,与夫有形可形、有声可声之字胥赅矣”,“无字无可归之类,亦类外无不归之字矣”。

马氏清楚地了解字类是研究句法的基础,字类的确定同字在句读中的位置密切相关,他说“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

”《文通》字分虚实,“实字”、“虚字”这两个术语虽然古已有之,但是含义模糊分歧,直到马建忠才第一次给了它们语法学意义上的定义,是《文通》把虚实之分带进了科学的领域。

《文通》把虚字分为四类(介、连、助、叹),它对虚字的分类是从语法功能的角度出发的,这符合现代语言学的原则,也符合汉语的实际情况。

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入门》

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入门》

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入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入门》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撰写的一本经典著作,面向汉语语法研究学者及教师,并被誉为汉语语法研究领域“藏书林宝典”。

该书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
语言学家、教师和学者的欢迎,它是中国语文教育中汉语语法研究的入门书籍之一,是汉语语言学家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为汉语的系统研究和实用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与方法。

首先,第一章分析了汉语现代语法研究的基本理论,提出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根本性问题。

作者认为,汉语语法研究应从现代汉语语言现象出发,同时结合实际应用,依据汉语本身的规律进行研究,强调外部和内部之间某种程度的平衡。

接着,第二章分析了汉语句法的基本概念。

首先,该章介绍了汉语句子在分析结构上的基本原理,并具体介绍了四部分的语法排列结构。

然后,该章还介绍了句子的变异形式,比如倒装、否定句等,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汉语语法。

第三章介绍了汉语词类,内容涵盖了名词、形容词、动词、介词等词类的结构、形式、习惯用法及其在句中的功能。

本章还深入讨论了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的使用规则,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汉语语言中的词类互动。

第四章探讨了汉语句子的构成形式,介绍了汉语句子的句式特征,并分析了不同句式的偏好性,使读者明白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选择高效的表达方式。

最后,本书的最后一章总结了汉语语言研究的基本原则和学习方法,指出了语言研究的具体流程,使读者明白如何从实践中发展自己的汉语语法研究能力。

总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入门》是一本经典著作,内容充实、系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汉语语法研究学者及教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增强了汉语教学的理论指导性。

现代汉语——精选推荐

现代汉语——精选推荐

现代汉语(下)胡裕树(张斌)《现代汉语语法探索》、《句子分析漫谈》、《汉语语法研究》范晓《三个平面语法观》、《语法理论纲要》绪论一、语法学习的重要性著名作家郭沫若说:“写文章有一定的技巧。

要使文章写得好,恐怕总得懂一点语法、逻辑和修辞”(《郭沫若同志关于文风问题答本刊记者问》,《新观察》1958年第1期)。

1、对思想的精密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①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打胜了敌人。

③我们一定要克服困难。

④我们一定要克服骄傲。

⑤一锅饭吃了十个人。

汉语语法中有这样一条规律:凡是补语指向受事、宾语的句子,都能变换成“把”字句、“被”字句;反之,凡是补语指向施事、主语的句子,都不能变换成“把”字句、“被”字句。

不妨看看下面的句子:①自行车撞伤了小王→自行车把小王撞伤了→小王被自行车撞伤了②大水冲倒了龙王庙→大水把龙王庙冲倒了→龙王庙被大水冲倒了③老李吃饱了饭→老李把饭吃饱了→饭被老李吃饱了由此可知,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不等于谙熟语法,更不能说他的说话作文都合语法。

让我们来看看大学生的作文里摘出来的几个句子:①我们要扎实基本功,才能学得更好。

②从这次参观活动中,给了我深刻的教育。

③他渴望一个学习的机会。

④早在1989年郑周永就访问朝鲜,会见了朝鲜已故国家主席金日成,就共同开发金刚山旅游区等达成协议。

(2003年8月7日《南方周末》)⑤在商场里减价的招牌随处可见。

三折、四折甚至五折,非常诱人。

(2001年第12期《读者文摘》)⑥2、可以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我无数次参与过春节、建台纪念日、香港澳门回归、北京申奥成功等大型电视活动(周涛)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能干的人很多,聪明的人也很多,运气好的人也很多,为什么是我,唯有感谢。

(王小丫)45个秋天呵,正是中国电视第45个华诞。

(赵忠祥)参加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工人、解放军和科技人员,在党、国家和全国人民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紧张的劳动,于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第十一章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第十一章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第十一章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1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汉语语法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说文解字》中,许多字的解释都涉及到语法规则和用法。

然而,真正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始于20世纪初。

20世纪初,随着国家的兴起和教育的推动,人们对汉语语法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

教育家和学者们开始编写汉语语法教材,并对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归纳和总结。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黄侃的《现代汉语语法》,被广泛使用。

这一时期的语法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语法规则的描述和解释上。

1960年代以后,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和语言理论的引入,汉语语法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研究者们开始从更宏观和抽象的角度来思考汉语的语法结构和演变规律。

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如代词化理论、话语分析理论等。

这些观点不仅对汉语语法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也为其他语言的语法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目前,汉语语法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

从宏观角度上看,汉语语法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句法研究句法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它主要研究汉语句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包括句子成分的分类、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句子结构的转换规则等。

句法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和句法规则,对于教育教学和语言处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词法研究词法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它主要研究词汇的构成和词汇的用法。

词法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词汇的特点和用法,对于词汇教学和词汇处理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2.3语义研究语义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语言单位的意义和语义关系。

语义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的意义体系和语义规则,对于理解和运用汉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4变异研究变异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新兴方向。

它主要研究汉语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变异规律和变异因素。

变异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的变异特点和变异规律,对于推动汉语教学和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论王念孙《读书杂志》对《史记》、《汉书》的语法研究

论王念孙《读书杂志》对《史记》、《汉书》的语法研究

论王念孙《读书杂志》对《史记》、《汉书》的语法研究研究生姓名:居加一导师姓名:伍和忠年级:2011级学科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摘要清代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黄金时代”,尤其是乾嘉时期,一批治学严谨的学者促使文字、音韵、训诂及校勘等方面都有了突出的发展。

王念孙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其《读书杂志》可以说是清代规模巨大、内容精审的著作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法分析。

《读书杂志》对《史记》、《汉书》下了一番改讹补脱,去衍勘误的功夫,是帮助我们研读《史记》、《汉书》重要的文献资料。

本文就《读书杂志》涉及《史记》、《汉书》语法方面的内容进行探究,从而管窥王念孙的语法学成就,明确其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

本文据江苏古籍出版社的《读书杂志》2000年9月重印本进行研究。

从汉语语法学的角度,主要依据现代语法学理论,运用描写、比较、分析等方法,关于王念孙《读书杂志》对《史记》、《汉书》的语法(重点是词法)研究进行比较系统的论述。

第一,分析了王氏《读书杂志》对《史记》、《汉书》研究的不同类型的构词法,如单字音变构词,同义复合构词、偏正复合构词、动补复合构词等双语素构成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

第二,分析了王氏词性观念的主要表现:以专门用语揭示某词词性;以释义方式表示某词词性;以相关案语提示某词词性。

讨论了《读书杂志》对《史记》、《汉书》研究涉及的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量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等。

第三,发现王氏的词的功能观念包括词的句法功能观念和词类活用观念两种情况。

有关词的句法功能观念,主要由释语中对应成分提示;由词与词的组合分析提示;由专门术语提示;由语序调整提示。

被提示的词的句法功能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介词和连词。

有关词的活用观念,主要由释语中对应成分提示和由词与词的组合分析提示。

被提示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和形容词。

第四,关于词语的组合,王氏常常在案语分析中直接或间接地反映词语组合中的某些重要规律或原则,比如制约词语组合的合理、合用、合法三个角度,就近似于今天学界所经常提到的语法研究中的语义、语用、句法三个平面。

从《读书杂志》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疏失(1)

从《读书杂志》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疏失(1)

从《读书杂志》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疏失(1)
程艳梅
【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读书杂志》对字词的解释发前人之所未发之处比比皆是,《汉语大词典》引用《读书杂志》为证之例不胜枚举。

然而《读书杂志》中尚有大量内容实有益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比较二者对相关词语的训释,发现《汉语大词典》在立目、释义、书证等方面存在不少疏失。

文章对这些疏失进行总结分析,分四大类九个方面略加举例考索,以供《汉语大词典》编修者和使用者参考。

【总页数】5页(P52-56)
【作者】程艳梅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64
【相关文献】
1.以若干词例谈《汉语大词典》宏观系统的疏失 [J], 王绍峰
2.从东汉汉译佛经代词看《汉语大词典》疏失 [J], 周永军
3.从《大戴礼记》词语看《汉语大词典》若干疏失 [J], 李存周
4.从“陆九渊语录”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疏失 [J], 曾昭聪
5.从《朱子语类》词语看《汉语大词典》之疏失 [J], 李申;刘兴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