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的定义:指地层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地层压密变形或下沉,从而引起区域性的地面标高下降。
一、我国地面沉降的现状目前,我国已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共46个城市、县城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总沉降面积达48 7x1O4km〔表4-1)。
表4-1 我国地面沉降情况统计(1993年)从成因上看,我国地面沉降绝大多数是因地下水超量开采所致。
从沉降面积和沉降中心最大累积降深来看,以天津、上海、苏锡常、沧州、西安、阜阳、太原等城市较为严重,最大累积沉降量均在lm以上;如按最大沉降速率来衡量,天津(最大沉降速率80mm/a)、安徽阜阳〔年沉降速率60~110mm/a)和山西太原(114mm /a)等地的发展趋势最为严峻。
我国地面沉降的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主要位于厚层松散堆积物分布地区。
1、大型河流三角洲及沿海平原区主要是长江、黄河、海河及辽河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
这些地区的第四纪沉积层厚度大,固结程度差,颗粒细,层次多,压缩比强;地下含水层多,补给径流条件差,开采时间长、强度大;城镇密集、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发达。
这些地区的地面沉降首先从城市地下水开采中心开始形成沉降漏斗,进而向外围扩展,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大面积沉降区。
2、小型河流三角洲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第四纪沉积厚度不大以海陆交互相的粘土和砂层为主,压缩性相对较小。
地下水开采主要集中于局部的富水地段。
地面沉降范围一般比较小,主要集中于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附近。
3、山前冲洪积扇及倾斜平原区主要分布在燕山和大行山山前倾斜平原区,以北京、保定、邯郸、郑州及安阳等大、中城市最为严重。
该区第四纪沉积层以冲积、洪积形成的砂层为主;区内城市人口众多、城镇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地下水开采强度大,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大。
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沉降范围由开采范围决定。
4、山间盆地和河流谷地区主要集中在陕西省的渭河盆地及山西省的汾河谷地以及一些小型山间盆地内,如西安、咸阳、太原、运城、临汾等城市。
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防治战略设想
一、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1、区域分布
我国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谷地等经济发达、人 口密集的地区。这些区域的地质条件复杂,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地面沉降 问题愈发突出。
2、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方面,地质条件、地下水过度抽取等是导致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方面,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水利工程等也会引发地面沉降。
参考内容
一、引言
地面沉降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它主要是由于地下水过度抽取或地质条件 变化引起的。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和经济快速发展,地面沉降问题日益凸显。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我国地面沉降的现状及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二、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1、分布广泛:地面沉降现象在我国广泛分布,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长江 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区域。这些区域的过度抽取地下水和 地质条件复杂,导致地面沉降问题严重。
3、实施难点与挑战
(1)需要克服技术难题,提高预测和监测的准确性;(2)需要统筹协调不 同地区的防治工作,实现整体效益;(3)需要提高公众对地面沉降的认识和重 视程度;(4)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
三、技术方案
1、遥感技术:用于监测地面沉降的动态变化,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数据。
2、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了解地质构造、土层结构和地下水分布情况,为防 治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3、数值模拟技术:对地质环境进行模拟分析,预测地面沉降趋势及对环境 的影响。
4、修复技术:针对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如回填、 排水、加固等。
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这些技术,制定适合我国的地面沉降防治技术方案。 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6、开展科学研究:加大对地面沉降相关科学研究的投入,深入研究地面沉 降的成因、机理和预测方法。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地面沉降防治提供更加科 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地面沉降报告
地面沉降报告报告对象:XXX市政府城建部门报告内容:根据最近的地质勘探及监测数据,我司对于所辖区域的地面沉降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撰写了本报告,旨在向政府部门及相关部门反映地面沉降状况,寻求解决措施及建议。
一、总体情况经过对所辖区域的地质勘探及监测,发现该区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地面沉降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 地面自然沉降:由于地质构造、岩土层性等因素影响,地面在自然状态下会有一定程度的沉降。
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域的自然沉降速率在每年0.5厘米左右,整体比较平稳。
2. 人为沉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区域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且固定资产的建设增多,使得地面承载力逐渐降低,进而导致地面的人为沉降。
我们的数据显示,该区域的人为沉降速率在每年0.8厘米左右,较为明显。
3. 工程沉降:该区域存在着大量的地下管线及施工工地,这些工程对于地面的沉降具有较大的影响。
我们的数据显示,该区域的工程沉降速率在每年0.6厘米左右,较为明显。
二、风险评估及建议地面沉降现象会对于曾经的地面高程、水文地质条件等产生现实影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完善地质勘探:在新的建设项目中,应当充分考虑该区域的地质情况,开展更加全面的地质勘探工作,准确评估地质风险,避免出现隐患。
2. 加强管线维护:地下管线的维护工作应当加强,避免外力对于管线的影响导致地面沉降问题。
3. 适当调整用地:在国土资源利用中,应当适当考虑该区域的地面沉降现象,合理规划用地,避免出现对于地面沉降风险的放任。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该区域的地面沉降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风险评估与解决建议,期望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务实考虑这些问题,加强工作,减少风险。
《2024年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与思考》范文
《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与思考》篇一一、引言地面沉降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市,其平原区地面沉降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梳理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思考。
二、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研究进展(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问题日益严重。
地面沉降不仅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如地下管线破裂、房屋倒塌等。
因此,对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成果目前,针对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研究主要采用地质勘探、地下水观测、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人员发现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土壤固结、地壳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针对不同区域的地质条件,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和政策建议。
(三)主要研究成果概述近年来,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研究人员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建立了地面沉降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为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此外,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研究还发现了一些新的影响因素,如人类活动、土壤类型等。
三、对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思考(一)问题与挑战尽管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地面沉降的成因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其次,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对于微观机制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防治措施的实施难度较大,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二)应对策略与建议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本文提出以下应对策略与建议:1. 加强监测与预警:进一步完善地面沉降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其准确性和时效性。
2. 深入研究成因机制:加大对地面沉降成因机制的研究力度,深入探讨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3. 制定防治措施: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和政策建议。
《2024年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与思考》范文
《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与思考》篇一一、引言地面沉降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
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迅速的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梳理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思考,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二、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研究背景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城市化进程迅速,人口密集。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地面沉降问题逐渐凸显,给城市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地面沉降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土地压实、地质构造等。
其中,人为因素在地面沉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一)研究方法与成果近年来,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学者们运用地质勘探、地球物理探测、遥感技术等多种方法,对地面沉降的成因、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通过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地面沉降的变化情况,为防控地面沉降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还有学者从政策、经济、社会等方面探讨了地面沉降的防控策略,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二)研究成果的应用这些研究成果的应用,一方面为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其他地区的地面沉降研究提供了借鉴。
同时,这些研究成果还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的思考(一)加强基础研究虽然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加强基础研究。
包括深入探讨地面沉降的成因、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提高监测精度和覆盖范围等。
(二)跨学科合作地面沉降问题涉及地质、水文、气象、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
通过跨学科合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地面沉降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提出更有效的防控策略。
(三)政策支持与公众参与政府应加大对地面沉降研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2024年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与思考》范文
《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与思考》篇一一、引言地面沉降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北京市平原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城市群,近年来也面临着地面沉降的严峻挑战。
本文将围绕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思考。
二、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概况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主要受地质、人为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
其中,人为因素如过量抽取地下水、工程建设等是导致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面沉降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三、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1. 地质因素研究地质因素是导致地面沉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北京市平原区地层的土质疏松、含水层分布不均等因素均对地面沉降产生影响。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察等技术手段,对北京市平原区的地质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地面沉降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 人为活动因素研究人为活动是导致地面沉降的另一重要原因。
过量抽取地下水、工程建设等活动会改变地下水的分布和土体的应力状态,从而导致地面沉降。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监测和分析人为活动与地面沉降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合理利用地下水、加强工程建设的监管等。
3. 监测技术研究监测技术是研究地面沉降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遥感技术、GPS技术、InSAR技术等被广泛应用于地面沉降的监测中。
这些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地面沉降的变化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4. 防治措施研究针对地面沉降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多种防治措施。
如加强地下水管理、优化工程建设方案、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减缓地面沉降的速度,保护城市的安全和稳定。
四、对未来研究的思考1. 加强综合研究未来研究应加强地质、气象、水文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综合分析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为防治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2. 强化监测预警加强地面沉降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监测技术的精度和覆盖范围,实时掌握地面沉降的变化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D-InSAR(重复轨道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是雷达干涉测量应用的一个拓展,雷达干涉图 的差分可用于监测雷达视线方向厘米级或更微小的地球表面形变。自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D-InSAR 技术得到了大地测量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13]。
雷达干涉图是由两幅单视复数影像对经过精确配准和共轭相乘得到的相位差影像图。雷 达干涉测量可以看作参数估计问题,差分干涉测量(D-InSAR)研究的基础是寻找干涉图上 相位值和其影响参数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根据一致的相位观测值对其影响参数进行估计。 D-InSAR 技术的数据处理流程如图 3。通过 D-InSAR 方法得到的地面沉降数据与水准测量的 得到的地面沉降数据具有较好的吻合性(这里以天津市区 1995-1996 年地面监测中 D-InSAR 数据和水准测量数据作对比,见图 4[15])。
根据天津应用 GPS 监测地面沉降的经验,可重点考虑通过基线解算中的以下四个方面来 提高垂向精度:1)加入多个观测网,进行联合解算。比如天津加入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 络 HLAR、YANC、XIAA、WUHN、SHAO、CHAN 6 个 GPS 站和韩国 DAEJ 站进行联合解算[8];2) 设置初始坐标及约束。每个参考站的初始坐标分别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处理结果和 ITRF2000 公布的数据中获取,基准站初始坐标通过相对定位进行简单估算得出;3)在对流 层延迟最佳估计时选用 VMF1[9],同时采用分段线性模型对流层天顶延迟进行估计,并定期在 东西、南北方向上进行一次梯度估计;4)加入大气荷载模型[10]。通过以上处理,天津 GPS 监测站高程坐标重复性达 2.7mm,优于以往全国 GPS 网处理中重复性 3.7~4.0mm 的结果。 且监测站高程序列呈几乎完全线性的变化(如图 1),由时间序列算出的在 ITRF 下高程方向 的运动速度为(0.95±0.86)mm/a。
中国地面沉降概况研究
中国地面沉降情况研究摘要中国有很多区域发生了地面沉降,主要都是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导致的,还有一些次要原因包括:石油的开采、温泉开发以及大陆板块的新构造运动。
在中国地面沉降的共同特点是进程缓慢、长年积累、不可逆转以及其他特殊的特点。
尽管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沉降面积仍在不断扩大,沉降量也在不断积累。
补充含水层的地下水是控制地面沉降的一种辅助方式,但这并不能完全解决地面沉降的问题。
地下水位变化到不同的位置,该位置土层的对总沉降的贡献值取决于它的可压缩性和厚度。
我们观察到,当地下水位以某种特定方式波动时,除了弹性土层,粘性土层与含水层会发生塑性蠕变,使得地面沉降会相对地下水位变化延迟一个时段。
关键词:地面沉降;板块缝隙;地下水过量开采;中国简介地面导致地面不断下沉,产生沉降的原因是有许多。
严重时会演变成地质灾害,地下水过量开采与地质运动是产生地面沉降的两个主因。
在东京、曼谷、威尼斯和休斯敦州的加尔维斯顿区,开采地下水已经成为地面沉降的第一诱因。
德克萨斯、墨西哥和中国都属于沉降区。
中国的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大中型城市,已经发展成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地面沉降的特点进行介绍。
1基本情况中国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包括上海、天津、江苏和河北等17个中东部省市。
总面积超过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如图1所示):(1)长江三角洲,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和嘉兴。
(2)黄河-淮河-海河一带,包括:天津、沧州、衡水和安阳。
(3)松花江平原与辽河下游地区,包括:大秦、哈尔滨、沈阳与营口。
(4)河谷和山间盆地,如西安、太原、临汾、汾渭河谷以及位于山间盆地的大同。
(5)东南沿海平原,如宁波、泰州、海口、台北等。
这些沉降区域不仅有三角洲、沿海平原、洪冲击平原,也有内陆盆地,其中最严重的就是黄淮平原与长江三角洲。
地面沉降发生在沿海大城市,如上海和天津,在20世纪80年逐渐向发达的内陆扩张,已经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和黄淮平原两大沉降区。
地面沉降情况汇报
地面沉降情况汇报
最近,我们注意到了一些地面沉降的情况,这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可能造成
一定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情况进行汇报和分析,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地面沉降的原因。
地面沉降通常是由于地下水抽取、地下
开采、地质构造变化等原因引起的。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地面沉降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
其次,我们需要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进行评估。
地面沉降可能会导致建筑物和道
路的损坏,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此外,地面沉降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针对地面沉降的情况,我们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
首先,我们加强了地质勘察
和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地面沉降的迹象。
其次,我们加强了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控制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地面沉降影响的评估和预警工作,确保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加强对地面沉降情况的监测和研究,不断改进预警和防
范措施,保障市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
同时,我们也呼吁广大市民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总的来说,地面沉降是一个复杂的地质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我们
将继续密切关注地面沉降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城市的安全和稳定。
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谢谢大家!。
《2024年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与思考》范文
《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与思考》篇一一、引言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其地面沉降问题愈发引人关注。
特别是平原区,因多种因素影响,地面沉降现象愈发严重。
本文将针对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二、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现状及成因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现象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如地质构造、地下水开采等;二是人为因素,如过度开采地下水、工程建设等。
这些因素导致土层压缩、地壳变形,进而引发地面沉降。
三、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近年来,针对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问题,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地质勘探、地下水观测、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
在研究内容上,涉及地面沉降的成因、发展规律、预测预报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
1. 地面沉降成因研究学者们通过地质勘探和地下水观测,发现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采地下水和工程建设。
其中,地下水开采导致土层压缩,地壳变形;工程建设则改变了土层的应力分布,导致地面沉降。
2.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利用该技术进行地面沉降监测。
通过分析卫星图像,可以实时监测地面沉降情况,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3. 地面沉降预测预报针对地面沉降的预测预报,学者们建立了多种数学模型和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地下水开采量的预测模型、基于地质条件的预测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思考与建议1. 加强监测与预警为更好地掌握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情况,应加强监测与预警工作。
除了采用传统的地质勘探和地下水观测方法外,还应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实时监测。
同时,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地面沉降现象,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2. 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过度开采地下水是导致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应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确保地下水位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同时,推广节水型设备和工艺,减少水资源浪费。
探讨区域地面沉降国内外研究现状
监测显示地面沉降量与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呈高度正相关,地面沉降分布范围与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根本吻合,而且地面沉降发育和生长的过程与地下水的开采过程根本保持一致或滞后一个时段。
一般而言,地面沉降的开展都经历过缓慢沉降、显著沉降、急剧沉降等几个阶段,与同期地下水少量、大量、超量开采几个阶段相对应。
在开展压缩开采量、人工回灌等治理措施之后,随着地下水位逐步恢复,沉降速率减小。
特别是人工回灌地下水,可能引起地面在一段时间内回弹。
地面沉降是渗流场变化和地层应力重分布的过程[13]。
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引起松散地层大量释水,造成含水层水位下降,孔隙水压力减小,同时含水层水位地面沉降量主要来源于弱透水层〔黏性土层〕压缩变形和含水砂层压缩变形,对弱透水层和含水砂层变形特征的研究是抽水地面沉降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黏性土的变形具有塑性变形和蠕变的特点,而砂性土的变形特征较为复杂。
薛禹群等试验说明,不同的砂性土在不同的应力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表现为弹性变形,有的表现为非线性变形,压缩变形以塑性变形为主并包含有蠕变是它变形的根本特点[5, 12, 14]。
所以砂土层变形也存在迟后效应。
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一般都是由岩性不同的多种土层〔如砂土层、黏质土层等〕组成,各土层的沉降量不仅与土层自身特性〔如压缩性〕有关,还与土层的厚度以及地下水的采灌格局有关。
压缩性小的砂性土层如果厚度大,也会引起较大的沉降。
抽采和回灌水的状况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导致土层经历不同的应力路径和应力历史,进而使土层表现不同的变形特征。
薛禹群等研究了上海土层在5 种地下水位变化模式下的变形特征[15]。
对于大面积区域性地面沉降,由于水文地质背景复杂,各土层的变形特征不可一概而论。
研究区域性地面沉降的成因机制需要将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别离出来分别研究,试验证明相同的水文地质单元在不同的时期由于地下水位的不同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变形特征[5]。
2.1.2 地面建筑荷载引起的地面沉降在地面建筑荷载的作用下,土体产生附加应力,导致持力土层变形并伴随瞬时沉降,这一般发生在施工阶段瞬时完成。
地面沉降的现状、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作者简介:薛天祥(1990-),男,土家族,贵州遵义人,中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沈春勇(通讯作者)(1968-),男,贵州锦屏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程硕士,从事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0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地面沉降灾害日益严重,给不同地区的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使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了限制。
近年来,国内先后有近百个城市或地区发生地面沉降,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及汾渭断陷盆地等为代表的地面沉降典型地区[1]。
地面沉降虽不至于直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但地面沉降造成建筑物下沉、地下管道破损、洪涝及风暴灾害加剧等一系列问题,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2-3]。
目前全国已有7.9万km 2面积的地区地面沉降量累计超过20cm ,数据显示仍存在逐步扩大的可能性[4],经沉降中心统计结果表明,天津、上海、西安、无锡、太原、沧州等地区最大沉降量已超过2m ,天津塘沽的最大沉降量已达3.1m 。
根据相关部分调查评估,地面沉降已经造成长三角地区巨大的经济损失,数额达3000亿元。
上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也是地面沉降导致经济损失最多的城市,其经济损失高达2899亿元;因地面沉降的影响,华北平原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到404.42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2923.86亿元,累计损失约3300亿元[5]。
目前,很多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的地面沉降成因分析工作,对地面沉降问题的治理措施也有了初步成效,但并未能有效的控制其继续恶化的趋势,面对如此严峻的沉降破坏形势,日后的研究工作开展仍十分困难[3]。
因此,本文深入研究地面沉降的国内外现状,提出地面沉降的主要危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研究人员开展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现状分析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是指在人类及自然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地壳表层土体出现压缩,因而出现不同区域地面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这是难以弥补的永久性资源损失及环境破坏。
近期地面沉降情况汇报
近期地面沉降情况汇报
根据最新的调查和监测数据显示,近期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不
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情况。
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地面沉降
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首先,就地面沉降的原因而言,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
大类。
自然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开采、地下水位下降等,这
些因素会导致地下土层的松弛和沉降。
而人为因素则包括城市建设、地铁施工、地下管道铺设等,这些活动也会对地下土层产生影响,
引发地面沉降现象。
其次,地面沉降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稳定性、地
下管道的安全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完整性等方面。
地面沉降会导致
建筑物的倾斜和裂缝,对于城市的地下管道和基础设施也会带来潜
在的安全隐患,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地面沉降对城市的影响。
针对地面沉降带来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
解决。
首先,对于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需要进行严格的管控,避免
地下水位的过度下降。
其次,在城市建设和地铁施工等活动中,需
要加强对地下土层的监测和评估,确保活动不会对地下土层产生不
可逆的影响。
此外,对于已经出现地面沉降现象的地区,需要进行及时的修复和加固,确保城市的安全和稳定。
综上所述,近期地面沉降情况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关注,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地面沉降的原因和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有效的管理,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城市的安全和稳定。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
我国地面沉降及控制方法探讨
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控制方法探讨摘要: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
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
其主要原因是人类为了生产生活大量抽取地下水,开采地下流体等,发展缓慢,但一旦发生便很难恢复,会造成极大地经济损失。
本文主要介绍我姑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现在的监测方法,提出控制手段。
关键词:地面沉降,影响,对策引言地面沉降是一种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地面标高缓慢降低的环境地质现象。
是我国平原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面沉降最为严重。
从国土资源部获悉,目前,中国一半省份存在地面沉降,五十多个城市地面沉降比较严重。
地面沉降具有成长缓漫、持续时问长、影响范围广、成因机制复杂和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是一种缓变型地质灾害,会造成地面高程损失、建筑物的下沉及破坏等危害。
由于地面沉降造成的地质灾害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1]地面沉降现状及危害2.1现状我国的地面沉降主要出现在上海、天津、江苏、河北等17个省市的东、中部地区,沉降总面积超过7×104 km2,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3m,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松嫩平原和下辽河平原、汾渭河谷平原和一些山区盆地。
其中,华北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是两个集中连片发展的地区,地面沉降十分严重。
由于不均匀地面沉降,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汾渭河谷平原以及某些内陆盆地的一些地区出现地裂缝,约450处,一千多条,所经之处建筑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巨大损失。
我国地面沉降的特征有:(1)地面沉降分布范围广;(2)地面沉降涉及的深度较大;(3)地面沉降发展的阶段性不均匀性。
[2]中国出现的地面沉降的城市较多。
按发生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可分为三种模式:(1)现代冲积平原模式,如中国的几大平原。
(2)三角洲平原模式,尤其是在现代冲积三角洲平原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就属于这种类型。
常州、无锡、苏州、嘉兴、肖山的地面沉降均发生在这种地质环境中。
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
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摘要: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地面沉降的现状、引起沉降的原因、地面沉降的机理和地面沉降灾害预测与监测。
特别针对上海地区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产生的由工程环境效应引起的地面沉降及其监测与研究做了阐述。
关键词: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工程环境效应0、引言地面沉降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是一种不可补偿的永久性环境和资源损失。
地面沉降具有生成缓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因机制复杂和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是一种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
地面沉降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较为普遍的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
1、地面沉降现状第 1 页1.1、国外地面沉降现状现有文献资料表明,1891年墨西哥城最早记录地面沉降现象,但当时由于地面沉降量不大,危害也不明显[1],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平均沉降量达到0.3cm/a,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7.5m,有的地区甚至超过15m。
日本于1898年在新泻最早发生地面沉降,至1958年地面沉降速率达530mm/a,1952-1956年新泻是日本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
日本产生严重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区还有东京、大阪和佐贺县平原,其它地区还有名古屋、川崎、山口、尼崎及西宫等[2]。
上个世纪意大利的Ravenna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地面沉降[324]。
起初沉降不大,每年数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以每年110mm的沉降量剧增。
美国于1922年最早在加州萨克拉门托SanJoaquin流域发现沉降,1920-1969年地下水位下降达137m,累积地面沉降达2.6m,影响范围9100km2。
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已有37个州因开采地下流第 2 页体而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现象;至1995年,美国50个州均有地面沉降发生[5]。
据统计[6],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面沉降,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墨西哥、意大利、泰国、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荷兰、越南、匈牙利、德国、印度尼西亚、新西兰、比利时、南非等。
《2024年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与思考》范文
《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与思考》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面沉降已成为北京市平原区面临的重要地质环境问题。
地面沉降不仅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也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对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并就相关问题提出思考。
二、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1. 地面沉降现象的发现与初步研究自上世纪以来,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现象逐渐显现。
学者们通过实地调查、监测和数据分析,初步掌握了地面沉降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研究发现,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土壤固结、地质构造等因素密切相关。
2.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地面沉降监测技术不断进步。
遥感技术、GPS监测、InSAR等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地面沉降的监测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持。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地面沉降的实时监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地面沉降成因与机理研究学者们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实验室测试和数值模拟等方法,深入研究了地面沉降的成因与机理。
研究发现,地下水开采、土壤固结、地质构造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地面沉降的发生。
此外,人类活动如建筑、道路施工等也会加剧地面沉降的程度。
4. 地面沉降防治措施的研究针对地面沉降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多种防治措施。
包括加强地下水管理、优化土地利用、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减缓地面沉降的速度,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安全。
三、对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思考1. 加强地面沉降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地面沉降监测与预警系统,是实现地面沉降有效防治的关键。
应加强遥感技术、GPS监测、InSAR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对地面沉降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优化土地利用与城市建设规划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地面沉降问题,优化土地利用。
合理安排建筑、道路等工程项目的布局,减少对地面的压力,降低地面沉降的风险。
常州市地面沉降现状及分析
常州市地面沉降现状及分析常州市地面沉降现状及分析常州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北临长江,南靠太湖,是我国经济与技术发展较快的中等城市之一。
市区供水以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地下水为主,开采层次主要是第承压含水层。
1 地面沉降现状自70年代起,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常州市开始出现地面沉降现象,如井管相对抬升,地面开裂等。
1980~1983年,江苏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对常州市进行了等水准测量,发现该市地面下降在300mm 左右,累计沉降量最大的东方印染厂已达512mm 。
此后,由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地面沉降幅度和范围逐年发展,至1993年最新水准点测量资料,常州市五星乡—青龙乡一线西南,湖塘镇—戚墅埝一线以北的大面积范围内,1980年以来的沉降量超过600mm ,其中超过800mm 的重度沉降区面积约3417km 2,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1000mm 。
2 地面沉降特征众所周知,地下水过量开采是引起地面沉降的直接原因,但是前者究竟以何种方式对后者产生影响,本文试图结合有关资料,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211 沉降层的分析在常州市清凉小学内,设有江苏省目前唯一的一组基岩标和分层标,1984年至1994年的监测资料表明,该地11a 间下沉了约500mm ,平均每年下沉40~50mm 。
为研究各土层压缩情况,结合含水层的开采层次和土层的岩性特征,将地层划分为四个沉降层,分别阐述如下:第一层,埋深0~39119m ,为承压含水层底板以上,岩性为粉砂、亚砂土、亚粘土,含水层为粉砂。
根据有关资料,该层的累计压缩量大于10mm ,占沉降量的2%,土层厚度占总沉降土层厚度的四分之一,其中大部分的压缩量为1990年以前的压缩量,1990年以后,该层基本上处于时升时降的重复状态,至今压缩量累计近似于零,说明该层土固结压密已趋稳定,今后该层的压缩量不会有大的变化。
第二层,埋深39119~92166m ,为承压含水层的顶板,其岩性为灰黄、棕黄、黄绿、青灰色亚粘土。
《2024年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与思考》范文
《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与思考》篇一一、引言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其平原区地面沉降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地面沉降是一种由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导致的地质灾害,对城市基础设施、建筑物安全以及城市防洪排涝等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梳理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研究进展,并就相关问题提出思考与建议。
二、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1. 地面沉降现状分析近年来,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现象日益严重。
研究显示,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过量抽取地下水、工程建设等活动导致的土体固结和地基沉降。
此外,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等因素也对面沉降产生一定影响。
2. 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针对地面沉降问题,学者们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研究。
包括地质勘探、地球物理探测、卫星遥感、数值模拟等。
其中,数值模拟技术为地面沉降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可有效预测和评估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
3. 研究成果与发现经过多年研究,学者们对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成因、机理、影响因素等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建立了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实现了对地面沉降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三、思考与建议1. 加强综合研究虽然已有大量关于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的研究,但仍需加强综合研究。
应结合地质、水文、气象、工程等多学科知识,深入分析地面沉降的成因和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2. 完善监测网络建立健全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地面沉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应加强监测站点建设,提高监测精度和时效性,实现对面沉降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3. 强化人为因素控制人为活动是导致地面沉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应严格控制过量抽取地下水、工程建设等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为因素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地面沉降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 推进科技创新科技进步为地面沉降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应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新技术、新方法在地面沉降研究中的应用,提高研究水平和效率。
城市下沉现状.pptx
实现监测预警系统与应急响应机制的联动,确保在发现下沉风险时 能够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数据共享
信息化平台建设
构建城市下沉信息化平台,整合各部门、各领域的监测数据和信息 资源。
数据共享与协同
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 城市下沉应对效率。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空气质量改善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 空气质量。
固体废弃物处理
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固体废弃物资源化 利用水平。
水环境治理
保护城市水源地,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水 体生态功能。
绿化与景观建设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优化城市景观布局,提 升居民生活品质。
社会经济影响研究
04
产业结构单一
部分下沉城市过于依赖某一产 业,一旦该产业遭遇困境,整 个城市的经济将受到严重冲击 。
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缺乏发展机会和优质公共 服务,下沉城市往往面临人才 流失的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创
新和发展。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城市化进程加速
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 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下沉城市的城市
定义
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下空间开发、地下水资源开采等人为活动日益频繁,导致城市地面沉降 问题日益严重。
国内外现状对比
国内现状
01
我国于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和天津就发现了地面沉降的现象;30年代则在北京也出现地面沉降。
我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教授级高工李文鹏表示,2019年中国地面年沉降量大于50毫米的沉降严重区
力。
基础设施建设适应性评估
01
02
03
交通基础设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摘要: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地面沉降的现状、引起沉降的原因、地面沉降的机理和地面沉降灾害预测与监测。
特别针对上海地区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产生的由工程环境效应引起的地面沉降及其监测与研究做了阐述。
关键词: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工程环境效应 0 、引言地面沉降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是一种不可补偿的永久性环境和资源损失。
地面沉降具有生成缓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因机制复杂和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是一种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
地面沉降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较为普遍的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
1 、地面沉降现状 1.1、国外地面沉降现状现有文献资料表明,1891 年墨西哥城最早记录地面沉降现象,但当时由于地面沉降量不大,危害也不明显[1],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平均沉降量达到 0.3cm/a,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 7.5m,有的地区甚至超过 15m。
日本于 1898 年在新泻最早发生地面沉降,至 1958 年地面沉1 / 9降速率达530mm/a,1952-1956 年新泻是日本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
日本产生严重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区还有东京、大阪和佐贺县平原,其它地区还有名古屋、川崎、山口、尼崎及西宫等[2]。
上个世纪意大利的 Ravenna 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地面沉降[324]。
起初沉降不大,每年数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以每年110mm的沉降量剧增。
美国于 1922 年最早在加州萨克拉门托 SanJoaquin 流域发现沉降,1920-1969年地下水位下降达 137m,累积地面沉降达 2.6m,影响范围 9100km2。
至 20世纪 70 年代初期,美国已有 37 个州因开采地下流体而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现象;至 1995 年,美国 50 个州均有地面沉降发生[5]。
据统计[6],目前世界上已有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面沉降,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墨西哥、意大利、泰国、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荷兰、越南、匈牙利、德国、印度尼西亚、新西兰、比利时、南非等。
1.2、国内地面沉降现状 20 世纪 20 年代初,中国最早在上海和天津市区发现地面沉降灾害,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两地地面沉降灾害已十分严重[7]。
20 世纪70 年代,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及平原区、天津市平原区、华北平原东部地区相继产生地面沉降;80 年代以来,中小城市和农村---------------------------------------------------------------最新资料推荐------------------------------------------------------ 地区地下水开采利用量大幅度增加,地面沉降范围也由此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在城市上连片发展。
同时地面沉降地区伴生的地裂缝加剧了地面沉降灾害[8210]。
自 1921 年上海市区最早发现地面沉降以来,至今中国已有 90 多个城市和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到 2003 年沉降面积达93885km2[11]。
代表性地区有上海,天津,浙江的宁波、嘉兴,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河北的沧州、唐山、衡水、保定、任丘、南宫,山东的菏泽、济宁、德州,安徽的阜阳,山西的临汾、太原、大同,河南的安阳、开封、洛阳、许昌、郑州,台湾的台北、彰化、屏东等 8 个县市,陕西的西安,北京和松辽平原等。
在这些地区中最为突出的是以上海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以天津为代表的环渤海区和西安等地。
2 、地面沉降灾害原因地面沉降成因主要包括开发利用地下流体资源(地下水、石油、天然气等)、开采固体矿产、岩溶塌陷、软土地区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固结沉降等,此外还包括新构造运动、动土融化等因素。
2.1、开发利用地下流体资源 (1)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12217]由于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
在台湾由于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总面积达 1890km2[18];美国加利福尼亚州SanJoa2quin 峡谷开采地下水产生了达 9m 的地3 / 9面沉降[19]。
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天津在市区集中开采地下水的地区发生地面沉降,到 60 年代两市地面沉降灾害已十分严重。
(2)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资源美国德克萨斯州等地由于碳氢化合物的开采诱发地面沉降[20224];胜利油田开采区的平均沉降量10mm/a 左右,现河采油厂的耿家井附近 15 年下沉量为 378mm,平均沉降 25.2mm/a[25];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大庆油田为了增加原油产量采取了注水采油的方法,从而产生区域性地面沉降,1978-1991 年期间累计地面沉降量达 1.5m[26227]。
(3)开发利用地热资源进入 90 年代以来,昆明市地下热水的开采规模扩大,1999 年达 22019m3/d 以上,累计开采量已超过 1 亿m3[28]。
2.2、岩溶塌陷中国可溶岩分布面积达 365 万 km2,占国土面积的 1/3 以上,是世界上岩溶最发育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随着岩溶地区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岩溶区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的不断增强,由此引发的岩溶塌陷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岩溶地区主要地质灾害问题。
仅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等五个西南省区就已发生岩溶塌陷 859 次,占全国岩溶塌陷总数的 78%[29]。
2.3、开采固体矿产矿区采空塌陷分布在各矿区,以采煤塌陷最为突出。
南斯拉夫吐斯拉城岩盐矿经过近 100 年的开采,盐水层水压力---------------------------------------------------------------最新资料推荐------------------------------------------------------ 下降,地面最大沉降量达 10m;波兰最大铜矿莱格纳卡产生超越开采区的巨大沉降槽,地面最大沉降量达 0.8m;中国有 20 个省区共发生采空塌陷 180 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 1150km2,以黑龙江、山西、安徽、山东、河南等省最为严重。
2.4、工程环境效应工程建设是近年来新的沉降制约因素[30],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显露,在部分地区的大规模城市改造建设中地面沉降效应明显。
上海的地面沉降问题开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近代工业形成以后,由于对地下水资源不合理的集中开采,引起地面沉降急剧发展,最大年沉降速率曾超过110mm,最大累积地面沉降量达 2.63m,成为我国地面沉降发生最早、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城市。
60 年代中期开始上海对地面沉降进行了综合治理,结合地下水资源的系统管理实施了一系列控制沉降措施,使地面沉降总体保持在每年数毫米的微量沉降状态,基本实现对地面沉降的有效与持续性控制。
进入 90 年代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旧区改造、新居住区开发,大量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兴建,在此条件下工程建设引起的地面沉降效应逐渐凸出,成为上海近年来新的沉降发展因素。
监测成果显示,建国后至1965 年上海地面沉降量年均65mm,1966-1971 年地面年均回弹 3.2mm,1972-1989 年年均沉降量3.5mm。
5 / 9但进入 90 年代以来,中心城区年均沉降量为 11.9mm,这与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全市地下水采灌数量、布局改变及大规模城市工程建设有密切关系。
上海城区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特别是重大市政工程和高层建筑物的建设对中心城区的地面沉降带来了严重影响,城市工程建设引起的沉降约占近期总体沉降的 30%。
根据近年来市区地下水采灌量及土层变形分层监测统计结果,地下水开采造成的土层变形主要集中在70m以深土层,而70m以浅土层的变形主要是城市工程建设引起的。
在城区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的情况下,城区产生过大地面沉降量(年均 10mm 以上)与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过大的建筑容积率有关。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上海地面又明显出现加速沉降现象,中心城区年均沉降量是前一时期的 4 倍多,如图 1 所示。
由于上海中心城区地下水的开采得到严格控制,而且回灌量一直大于开采量,地下水动态历年来基本保持稳定,并在区域与层次上的展布也较为均衡,抽灌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的发展过程中心城区较为平缓。
在此背景下上海中心城区大规模城市建设诱发的工程建设效应引起密切关注。
对于工程建设等环境效应引起的地面沉降,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的城市工程地质研究所对此展开了初步研究,并同上海地质调查研究院进行合作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 3 、地面沉降机理抽汲地下水(或石油与天然气)时,伴随着地下水从沉积含水层组中,尤其在那些厚层的半固结淤泥、粘土层(弱含水层)组中排出,含水层的孔隙体积和总体蓄水能力大幅度减少,并且不能完全恢复,最终表现为地面沉降。
这类沉降的成因有二种机理:一个是有效应力原理,另一个是水动力固结理论。
这两个原理将含水层的压实分为两个过程,前者解释了含水层在抽水过程中的压实引发的地面沉降,后者解释了抽水以后的残余压实引发的地面沉降。
根据有效压应力理论,抽水以前上覆土层和水的重力由孔隙水压力和粒间有效压力共同平衡;抽水后总压力不变,孔隙水压力降低,有效压力增加,这样颗粒骨架所受压力增加,土层被压缩,微观上表现为颗粒之间的孔隙度降低,宏观上表现为含水层变薄。
抽水结束后,地面沉降并未停止,这可以用水动力固结理论来解释:在抽水过程中透水层的放水速度比弱透水层快,因而水位下降也快,停止抽水后,由于两类含水层之间水位高度不同,存在水位差,而表现为弱透水层向透水层渗水,弱透水层因而继续有压实作用.仍有沉降发生。
图1、上海市地面沉降发展历程Fig.1、ProcessoflandsubsidenceinShanghai. 4 、地面沉降灾害预测与监测 4.1、地面沉降预测国内外有关地面沉降的预测方法很多,主要有7 / 9模糊神经网络、灰色理论[3123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