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 复习要点汇总

合集下载

2015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知识点讲解(37)

2015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知识点讲解(37)

环球网校经济师,刘艳霞领衔主讲,业内最高通过率辅导课程!
/leraning/class_jjs/
随手关注环球网校官方微信号:hqjingjishi
教材最新变化、报名消息、考试重难点及免费资料及时获取
免费QQ 群:129666620,欢迎加入千人备考交流群!
2015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知识点讲解(37)
经济波动
1、经济增长波动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经济增长是在经济波动中实现的。

经济波动一般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交替出现的扩张和收缩、繁荣和萧条、高涨和衰退现象。

其大都由一个经济扩张期和接下来的收缩期(或者说经济调整期)构成。

并用“峰顶”和“谷底”分别表示两个阶段的转折点。

经济波动可以分为正常经济波动和超常经济波动。

正常经济波动即经济波动的幅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危害的波动;经济波动的幅度超出一定的范围,给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危害的称为超常经济波动。

经济波动又称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波动有规律的重复扩张与收缩。

一般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经济基础知识点汇总

经济基础知识点汇总

2017年中级经济基础知识汇总第一部分经济学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

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

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

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章节必备考点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章节必备考点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章节必备考点在经济师中级考试中,《经济基础》是一门至关重要的科目,涵盖了广泛的经济领域知识。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以下将为您梳理各章节的必备考点。

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章节中,重点掌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

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内容。

理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方式。

第二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是必须牢记的要点。

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要区分清楚,同样,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也不能混淆。

均衡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及弹性的计算和应用是常见的考点。

比如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要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概念分析实际经济问题。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是重点。

要明白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以及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的区别与联系也要搞清楚,掌握各种成本曲线的形状和特征。

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市场结构的类型,如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各自的特点和条件要牢记。

价格歧视的类型和应用也是常考的内容。

此外,不同市场结构中企业的产量和价格决策方法也需要掌握。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特点,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供给曲线要熟悉。

理解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以及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在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方面的应用。

第六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市场失灵的原因,如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要深入理解。

掌握政府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的方式和措施,比如反垄断政策、解决外部性的方法、公共物品的供给以及对信息不对称的治理。

第七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国内生产总值的几种核算方法,以及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投资乘数的计算和应用,都是重要的考点。

高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知识点讲解

高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知识点讲解

2015 年高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知识点讲解(6)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分析(1)计划配置方式的缺陷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资源由国家各级行政部门按照指令性计划分配,也就是由政府直接来配置资源,统一调拨,统一分配是这种体制的特点。

在这种计划方式下,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国家说了算,结果产销不对路,供求失衡现象相当明显,社会产品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我国解放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粮食、布料、豆制品、肉类制品。

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个人消费晶完全凭票证定量计划供应。

买粮要有粮票,买布要有布票,有钱没票是无法买到这些紧缺商品的。

这就是当时经济生活的特征来源北京安通学校。

(2)市场配置方式的运行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也相应地从计划方式转变为市场方式。

市场方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稀缺资源从产品过剩部门流向产品缺短部门,由劣势企业流向优势企业,避免了资源和劳动的浪费,那么市场配置方式是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呢?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自主经营、自负赢亏,因此每个生产经营者都发挥了自己最大的潜能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3)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市场与计划两种手段有机结合。

为了克服市场自身的弱点和片面性,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但并不排斥计划,国家的计划方式还是必需的。

知识点讲解(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和体制框架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征。

2015年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要点复习(3)

2015年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要点复习(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和体制框架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征。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表现在:一是经济活动市场化,二是企业经营自主化,三是政府调节间接化,四是经济运行法制化。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是指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这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决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五十条决定。

《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这一框架包括五个部分: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②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运行的基础。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级经济师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基础知识)-打印版

高级经济师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基础知识)-打印版

高级经济师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基础知识)-
打印版
一、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
1. 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影响因素及对经济的影响
3. 外汇市场与汇率的基本知识
4. 货币政策与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方式
5. 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政策的启示
二、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
1. 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原理
2. 市场结构与垄断行为的分析
3. 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企业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5. 决策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三、经济法基础知识
1. 公司法与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与适用范围
2. 劳动法与劳动合同的规定与实施
3. 市场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基本概念及运作机制
4. 知识产权法与行政法的关键要素
5. 债权法与债务追索的程序和方式
四、金融学基础知识
1.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区别及功能
2. 资本市场与证券市场的运作原理和监管要求
3. 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4. 投资基金和投资组合的构建与管理
5. 国际金融市场与外汇风险管理的基础知识
以上是高级经济师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基础知识)的提纲,希望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建议您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以实现更好的考试准备和成绩。

高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必考考点

高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必考考点

高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必考考点我国产业布局的历史轨迹,表现为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逐渐演变的过程,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1949-1978 年:均衡产业布局政策建国初,占国土面积不到 12% 的东部沿海地带,聚集了全国 70% 以上的工业,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北京、南京、无锡化市的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 94% ,内陆地区近代工业几乎一片空白。

所以,采取大规模向内地推行工业化模式,以求均衡发展。

均衡产业布局政策选择的评价:当时的产业布局主要是以政策导向为主,重工业不仅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继续发展,而且在中西部也大规模推进重工业化过程,选择的布局地点也以战备为需要。

因此,我国重工业化布局不具有比较优势特征,是缺乏效率和效益的重工业化。

同时,这种又调生产力的均衡布局和地方工业自成体系,违背比较优势原则的政策,造成了我国工业体系遍“地开花”改革前我国政府对空间公平的追求基于对效率的提高,用整体的效率损失换取区域的均衡发展,表现为近 30 年时间全国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都处于增长缓缓乃至停滞状态。

(2)改革开放后的非均衡产业布局政策1978 年以后,在对传统计划体制进行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主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侧重公平转向侧重效率,一改过去的均衡发展,实施区域经济倾斜发展战略,把建设的重点转向东部沿海地区。

无论是引进外资、国家投资、优惠政策方面,产业布局政策都倾向于东部。

第一,非均衡产业政策对我国的积极的影响:产业布局经历了从均衡到非均衡较转变后,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自东向西梯度分布,由南向北展开的布局;根据各地域的优势,初步形成了产业布局的地域分工;一批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增强,有效带动了周围区域经济的增长,东部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劳动作用增强,形成了工业密集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

第二,非均衡产业布局的负面影响:地区经济差距距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2023年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要点梳理

2023年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要点梳理

2023年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要点梳理一、宏观经济学1. 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 GDP、GNI、GNP等指标的计算方法及意义;-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等构成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要素;- 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包括支出、供给、货币、利率和汇率等方面的知识。

2.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等;- 经济增长的测度方法,包括实际GDP增长率、人均实际GDP增长率等;-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口、教育、法制、自然资源等。

3. 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的内涵、分类以及作用;- 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采取的措施,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 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应及其限制。

二、微观经济学1. 市场需求与供给- 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和市场机制的基本概念;- 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形成及其对价格与数量的影响;- 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因素,如技术进步、税收政策等。

2. 生产与成本- 生产函数、生产要素、增长模型等基本概念;- 成本的分类与测算方法,如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平均成本等;- 供给的基本决策,包括短期与长期供给决策模型等。

3. 市场结构及公司行为- 国内与国际市场结构的基本形式;- 公司行为与市场结构的相互关系;- 市场失灵及产生的原因等。

三、国际经济学1.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与观点;- 贸易模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贸易政策及其调整手段;- 贸易中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和世界贸易组织。

2. 国际货币金融- 国际货币市场及其交易形式;- 汇率的含义及其形成原因;- 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本运动规则;- 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和影响等。

本文对2023年高级经济师考试的经济基础知识要点进行了梳理,提供参考。

其中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国际经济学三大模块,详细介绍了各个方面的基础理论、应用技巧等内容。

高级经济师重点内容梳理

高级经济师重点内容梳理

高级经济师重点内容梳理
1. 经济学基础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企业战略管理:了解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评估,以及战略管理中的竞争分析、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等。

3. 财务管理:掌握财务分析、预算编制、资本结构、投资决策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财务管理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

4. 人力资源管理:熟悉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等方面的内容。

5. 市场营销:了解市场调研、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定位、品牌管理、促销策略等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6. 管理经济学: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如生产决策、成本分析、定价策略等。

7. 经济法:熟悉公司法、合同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

8. 统计学: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能够进行经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9. 国际商务:了解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经营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国际商务环境下的风险管理和文化差异。

10. 案例分析与实际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提高综合分析和决策能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考试重点可能因地区、院校和考试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建议你参考相关的教材、课程大纲以及历年真题,以更准确地了解高级经济师考试的重点内容。

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整理

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整理

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整理
1. 宏观经济学基础
1.1 GDP(国内生产总值)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体规模的指标,代表了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总价值。

可以通过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来计算。

1.2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通货膨胀可以通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或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来衡量。

1.3 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处于就业状态的人口比例的衡量指标。


过失业率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情况以及经济活动水平。

2. 微观经济学基础
2.1 供需关系
供需关系是指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进入平衡状态。

2.2 边际效益
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或消费所带来的额外效益
或成本。

通过边际效益可以进行最优决策。

2.3 弹性
弹性是指经济变量对于其它变量的敏感程度。

主要有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等。

3. 国际贸易基础
3.1 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
贸易顺差是指一个国家出口的商品或服务价值大于进口的情况,而贸易逆差则相反。

3.2 汇率
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

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

3.3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关税是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非关税壁垒则是除了关税之外的其他限制或要求,例如配额、审批等。

以上是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的简要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需深入了解,请参考相关教材或资料。

2017年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必考考点

2017年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必考考点

2017年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必考考点为了帮助大家提高高级经济师复习效率,特意整理了下面2017年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必考考点,欢迎学习!考点一:宏观调控1、高级经济师宏观调控目标是政府最高层次的组织协调全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是政府制定各种宏观政策和综合运用各种调节手段的依据。

一般来说,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有:保持经济总量即社会总需求和总分配比例的平衡;保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快速地增长;优化重大经济结构;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等。

2、高级经济师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进行,以便达到宏观调控目标。

(1)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具有自觉性、诱导性、间接性、灵活性,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通常的做法是,政府运用工资、价格、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杠杆,实行劳动政策、物价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经政策,达到劳动平衡、产品平衡、货币平衡,财政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国内外总供求平衡。

例如:为了吸引外资、鼓励出口、促进高新技术、加强农业基础等,可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为了解决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可以设法将外部性内部化,对外部成本增加税收,对外部收益给予补贴。

(2)法律手段。

国家根据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市场经济运行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市场交易行为,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法律手段具有超前性、普遍性、稳定性、强制性,是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经过几百年的积累,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使一切经济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例如:为了限制垄断势力,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反垄断法;为了缓解贫富悬殊,几乎所有国家都实行累进所得税法和社会保障法。

(3)行政手段。

政府根据宏观调控目标,运用行政权力直接控制社会经济活动。

行政手段具指令性、垂直性、无偿性、时间性,也是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

特别是遭遇重大灾害、经济危机、军事战争等紧急状态时,行政手段能够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迅速动员社会一切力量渡过难关。

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 常考知识点汇总

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 常考知识点汇总

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常考知识点汇总1、国际经济组织广义的国际经济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或民间团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目标,通过一定的协议形式建立的具有常设组织机构和经济职能的组织。

狭义的国际经济组织:限于国家政府间组织,不包括非政府间组织。

1、国际经济组织基本特征:它是国家之间的组织,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组织;成员一般是国家,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非主权实体也取得了一些国际经济组织的正式成员或准成员资格;调整国际经济组织成员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调整国际经济组织成员间关系的法律规范是国际经济组织法。

2、国际经济组织的渊源:各国国际经济组织的法律制度和适用于所有国际经济组织的国际条约和习惯规则。

3、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成员资格的类型(正式成员和准成员);成员资格的开放范围(向世界各国开放;向特定区域国家开放;向一些国家开放或向某些特定国际商品的生产国和消费国开放);成员资格的取得(创始成员和纳入成员);成员资格的丧失(自愿退出和强制退出)。

4、国际经济组织的机构:权力机构(会员大会、理事会、股东会);执行机构(由权力机构选举产生);行政机构(秘书处)。

5、国际经济组织的表决制:一国一票;集团表决;加权表决。

6、国际经济组织的法律人格涉及的法律:一般国际法;各国国内法;特定国际经济组织的内部法。

7、国际组织与国家的区别:国际组织不拥有主权,其成立的依据是成员国之间签订的条约,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来自成员国的授权,限于执行其职能和实现其宗旨;国际组织不需拥有领土和居民,因而也不需行使领土最高权。

8、国际经济组织的权利能力:缔约权;取得和处置财产的能力;法律诉讼能力;特权与豁免权。

9、世界性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策机构由理事会、执行董事会、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发展委员会组成,其中理事会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

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

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

《经济基础知识》要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特征和体制框架1. 市场经济的内涵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

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市场经济的本质涵义可以概括为:“以维护产权,促进平等和保护自由的市场制度为基础,以自由选择、自愿交换、自愿合作为前提,以分散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为特点,以市场机制导向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形态。

”依此涵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并不在于“市场”和它的“机制”与“功能”,而是与“私有”、“契约”、“独立”相对应的“产权”、“平等”、“自由”等具有鲜明价值判断特性的行为规范性质的制度,是建立一种通向文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主张和追求。

市场经济是自由的经济、平等的经济、产权明晰的文明经济,是市场交换规则普遍化的经济形态。

市场经济: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进行调节的商品经济。

西方经济学界认为凡是商品经济都离不开市场交换和市场调节,任何类型的商品经济都是市场经济,即市场经济等同与商品经济。

其实,市场经济只是受价值规律自发作用调节的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对它的调节作用既有自发的一面,又有被人们自觉利用的一面,所以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市场调节,但他本身不是市场经济,而是市场调节和计划经济相结合。

2. 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找不到一般特征了,我觉得答他的含义也可以)现代市场经济的含义,即政府给予更多、更大、更强干预的市场经济。

在资本主义早期的自由市场经济阶段,政府也有某些干预,但一般只限于较小的范围。

高级经济学家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级经济学家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级经济学家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本文旨在总结高级经济学家应了解的经济基础知识点,以下是一些重要内容:1.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 国民经济核算:了解国民经济的总体规模、结构和发展趋势,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投资、净出口等核算指标。

- 经济增长与周期:掌握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原因、影响因素,了解经济周期的概念和阶段,以及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政策措施。

- 通货膨胀与失业:熟悉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定义、原因和影响,理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通胀和就业的影响。

2. 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 市场供求与均衡:了解市场供求曲线的构成和作用,掌握市场均衡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价格对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

- 生产与成本理论:熟悉生产要素、生产函数和成本的概念,了解生产和成本之间的关系,掌握长期与短期的生产决策模型。

- 市场结构与竞争:理解不同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等)的特点和效果,熟悉垄断政策和反垄断法律。

3. 国际经济学基础知识:- 贸易理论与政策:熟悉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贸易模型,了解关税、配额、补贴等贸易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熟悉国际贸易组织(如WTO)的作用。

- 汇率与国际金融:了解汇率的决定因素和浮动机制,掌握汇率制度的分类和特点,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和功能。

4. 金融与货币理论:- 银行与货币供给:理解商业银行的角色和职能,掌握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和机制,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 利率与资本市场:了解利率的类型和决定因素,熟悉资本市场的组成和功能,掌握资本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和风险管理。

以上是高级经济学家经济基础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对于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经济学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考试经济基础精华考点四五六

考试经济基础精华考点四五六

高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精华考点四、五、六高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精华考点四一、合同的履行规则(一)约定不明时合同内容的确定规则1、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依照上述履行原则仍不能确定的,适用《合同法》的下列规定:(1)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

(2)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按照规定履行。

(3)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4)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5)履行方式不明确的,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

(6)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的,由履行义务一方负担。

2.合同约定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在合同约定的交付期限内政府价格调整时,按照交付时的价格计价。

违约要承担价格制裁。

3.合同生效后,当事人不得因姓名、名称的变更或者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承办人的变动而不履行合同义务。

(二)向第三人履行和由第三人履行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三)中止履行、提前履行与部分履行1.中止履行。

债权人分立、合并或者变更住所没有通知债务人,致使履行债务发生困难的,债务人可以中止履行或者将标的物提存。

2.提前履行。

债权人可以拒绝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但提前履行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除外。

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给债权人增加的费用,由债务人负担。

高级经济师《经济学基础》

高级经济师《经济学基础》

高级经济师《经济学基础》
简介
《经济学基础》是高级经济师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它对考生的经济学知识水平以及应用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本文档将对该科目进行简要介绍,并提供一些研究策略和方法。

学科内容
《经济学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经济学基本概念:介绍经济学的定义、对象、特征以及主要研究方法。

2. 微观经济学原理:涉及供求关系、市场均衡、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等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

3. 宏观经济学原理:介绍国民经济总体规律、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

4. 产业经济学:包括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产业政策等内容。

5. 国际经济学:涉及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货币体系、国际经济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研究策略和方法
在研究《经济学基础》科目时,考生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和方法:
1. 系统研究: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研究,逐步建立起完整
的经济学知识框架。

2. 深入理解: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
念和逻辑关系,而不仅仅是背诵公式和定义。

3. 多练:通过大量的练题,提高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同时,可以参考过去的高级经济师考试真题进行训练。

4. 总结方法:研究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归纳出经济学知识的关
键点和重要规律,并形成自己的研究笔记和思维导图,方便复和回顾。

通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方法,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有针
对性的复习,相信考生能够在高级经济师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加油!。

高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要点:经济增长

高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要点: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发展中着关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决策体系,它包括一个相对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等方面的决策。

与一般的经济计划相比,经济发展战略有其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特征。

.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我国经济的战略目标:到20世纪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在科学总结、充分肯定了我国已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根据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明确提出了为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六个方面的新要求。

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换1、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类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与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

经济增长本身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过程,经济增长方式则体现了人们对这一增长过程的总体特征的看法和评价。

当经济增长只有一种方法或途径时,就不会产生经济增长方式这样的概念,正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才有了经济增长方式这样的概念。

经济增长方式所要说明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是如何实现的,即经济增长是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实现的,这种增长有哪些特征。

由于经济增长的过程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各种资源的组合和配置过程,因此,所谓经济增长方式,实际上就是指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要素和各种资源的组合和配置的方式。

由于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以及不同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同,经济增长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从而有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要点汇总1、经济学1、公有制表现形式:全有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承包、租赁、股份、股份合作、委托经营。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征: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并存;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以按劳分配为主;由计划、财政、金融三方调控。

3、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风险机制。

4、产权包括占有、使用、处分、收益等权利;特征:独立性、可分性、流动性、排他性。

5、现代企业制度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6、现代企业制度内容:法人财产制度、有限责任制度、法人治理结构。

7、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本身价格;相关商品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偏好;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特殊因素。

8、影响供给的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水平;其他相关商品价格;厂商对未来的预期;政策。

9、需求规律例外:某些低档商品;炫耀性消费品;投机性强的商品。

10、供给规律例外:劳动的供给;不可再生商品;投机性强的商品。

11、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为反向变动,与供给量为同向变动。

12、弹性分类:价格、收入、交叉。

13、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比重;商品耐用度。

14、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

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15、成本分类: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16、市场结构划分标准:卖者或买者的集中程度或数目;不同卖者之间提供产品的差别程度;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17、市场结构划分:完成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竞争。

18、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收入法、支出法和生产法。

支出法GDP=C+I+G+(X-M)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收入法GDP=工资+利息+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19、国民收入核算指标:GDP、GNP、NDP(GDP-Lg折旧)20、国民收入NI=工资+利息+租金+利润;个人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和社保税+企业转移支付+利息+股息;22、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税。

23、影响消费主要因素:收入水平24、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关系:二者之和等于总收入;APC+APS=1;MPC+MPS=125、凯恩斯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递减;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流动偏好。

26、货币需求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27、经济周期阶段:扩张性和收缩性;类型:长期(50年)、中期(10年)、短期(40个月)28、经济增长用GDP表示;方式包括粗放型和集约型。

29、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区别:增长是手段发展是目的;指导思想不同;推动力不同;类型不同;衡量指标不同;实现路径不同。

30、通货膨胀衡量指标:CPI消费品价格指数、PPI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国民生产总值拆算数。

31、通货膨胀类型:爬行(小于10%)、加速(大于10%小于100%)、超速(大于100%);32、通货膨胀产生原因:是一种货币现象;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性通胀;预期的通胀。

33、通货膨胀的效应:再分配、产量效应、价格信号、对外贸易。

34、反通胀政策工具:财政、货币、投资、汇率、外贸政策等。

35、失业分类: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36、我国现阶段失业特点:失业率随经济发展增加;失业人群年轻化;经济增长就业机会赶不上失业人数;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

解决途径:开发新产业;调整就业结构和方式;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完善促进就业政策;鼓励职业培训;完善社保体系。

37、政府经济职能: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国有资产管理、微观调控38、市场缺陷包括:盲目性、滞后性、外部性、分配不公平性。

39、宏观调控目标:适度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结构合理、国际收支平衡。

40、宏观调控手段:计划、经济、行政、法律。

41、财政政策工具:税收、国家信用、财政补贴、财政投资、政府购买、转移支付。

42、货币政策工具: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43、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自然资源丰裕程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汇率水平;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结构。

44、国际长期资本流动包括: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国际贷款。

45、短期资本流动包括:短期证券投资与贷款;保值性资本流动;投机性资本流动;贸易资金融通。

我国利用外资的两种方式:外商直接投资、对外借款。

2、统计1、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客观性、具体性。

2、统计指标包括:指标名称、指标数值、计量单位、时间限制、空间限制、计算方法。

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分类:数量和质量;总量、平均和相对;时期和时点;描述、评价和预警。

3、相对指标分结构相对、比例相对、计划完成相对、动态相对、比较相对和强度相对指标。

4、统计的职能:信息、咨询和监督。

5、统计调查形式:抽样调查、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6、抽样调查的特点:随机选取样本单位;推断总体数量特征;调查结果只有可控性误差。

7、统计调查的方法:直接观察法、采访法、报告法和通讯法。

8、统计调查方案内容:任务的目的;对象和单位;项目和调查表;时间和期限;组织实施计划。

9、统计调查误差:登记、代表性误差。

10、统计数据整理程序:资料审核、数据排序、分组汇总、编制图表。

11、统计分组:按品质和数量标志。

12、变量组列编制:组数、组距和组限(上组限不在内)13、统计表: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

14、统计平均数特点:总体同质性、数量抽象性、一般代表性。

15、平均指标种类: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16、变异指标在统计分析中作用:可以衡量平均数的代表性;是进行质量控制的基础;是衡量风险程度的尺度。

17、变异指标分类标准:标志值、平均数、正态分布18、统计指数作用:综合反映不财事物在数量上总的变动方向和程度;通过指数体系对现象的总变动进行因素分析;研究事务在长时间内的变动趋势。

19、时间序列种类: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时间序列。

20、编制时间序列原则:时期长短一致;总体范围一致;指标经济内容一致;计算方法统一;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可比。

21、发展水平的形式:最初水平、最末水平、中间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22、时间序列变动影响因素: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不规则变动。

23、长期趋势的测定:扩大时距法、移动平均法、最小平方法。

三、会计1、会计的职能: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评价业绩、参与决策、预测前景。

2、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3、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注4、现金流量表编制基础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按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别反映。

5、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比率分析表、趋势分析法。

6、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流动负债7、长期偿债能力指标:资金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已获利息倍数=(利润+利息)/利息8、获利能力指标: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成本费用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应大于1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所得税+利息费用)/平均资产总额;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1-资产负债率)基本每股收益=净利润/普通股股数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每股收益9、运营能力分析指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平均余额;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固定资产平均净值;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资产平均余额10、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区别:会计主体不同;基本职能不同;信息特征不同11、短期决策类型:生产、定价、存货12、定价决策方法:成本导向、需求导向、特殊情况导向。

13、企业长期决策考虑因素:资金时间价值、投资风险价值、资金成本、未来的现金流量。

14、投资回收期=原始投资额/每年现金净流入量;平均报酬率=年平均现金净流量/初始投资额;15、利润=单位*销量-单位变动成本*产量-固定成本四、经济法1、合同的特征:主体法律地位平等;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2、合同订立程序:要约、承诺3、合同主要条款:姓名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4、效力待定合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有效;无权代理人以被代理名义订立的合同;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

5、可变更或可撤消的合同: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在订立时显失公平的合同;因欺诈、胁迫或剩人之危订立的合同。

6、无效合同的种类: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以合同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

其法律后果: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收缴财产。

7、合同履行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后履行抗辩权。

8、合同转让:债权转让、债务转让、合同的概括转让。

9、合同终止的情形:债务已按约定履行;合同解除;债务相互抵消;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债权人免除债务;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10、违约行为:不履行、履行迟延、不适当履行、预期违约。

违约责任:继继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等。

11、合同担保方式:保证、质押、抵押、留置、定金(不超20%)12、不得抵押的财产:土地所有权;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公益设施;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有争议财产;依法被扣押、查封、监管的财产。

13、公司的特征:合法性、营利性、独立性、集合性。

14、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条件:股东符合法定人数(50人以下);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有公司名称;公司住所。

15、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不得少于3人,国有独资公司不少于5人。

16、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最低为10万元,足额缴纳。

17、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程序:制定章程、缴纳出资、设立登记。

18、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条件:发起人2人以上200人以下,半数在境内有住所;发起人认购和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500万);股份发行、筹办符合法律规定;公司章程经创立大会通过;有名称和机构;有公司住所。

设立程序:确定发起人,制定章程,股份认缴和募集(不低于35%),召开创立大会,设立登记。

19、清算工作程序:通知公告债权人;登记债权,清理公司财产制定清算方案,清偿债务,注销登记并公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