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对策

合集下载

探讨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讨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讨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旱涝天气交替进行,防汛抗旱工作任务将会日趋严重。

在提高现有水利工程行洪除旱能力的同时,快速建立健全县级区域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体系,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构筑一道坚实的防线。

标签: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一、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部分子系统介绍事实上,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内容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

一般说来,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应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一是远程会商系统;二是数据采集系统;三是办公自动化系统。

有些研究人员将信息化建设分为6部分,分别是光传输系统、程控交换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工程监测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

但不管如何划分,建立防汛抗旱信息化的基本宗旨是一致的:预报一监测一会商一调度一执行一反馈。

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其信息化建设必然有其内在局限性,但应具备基本的信息化建设条件,首先是重点水利工程的水情遥测系统建设(属数据采集系统),水情遥测系统实际上是由常规通信系统和应急通信系统所支持的。

所谓常规通信,指常规的移动、固定电话、电报等通信手段,应急通信则指在常规通信系统遭到破坏或发生紧急情况时,为保障通信联系,采用机动设备进行的通信。

应急通信的主要技术手段有4种,一是短波通信,又称高频(HF)无线电通信,用以传递语言、文字、图像和数据等信息,其稳定程度高,相位抖动减少、调谐减少、调谐时间缩短,能够实现短波电台的数字化、软件化和模块化。

二是卫星通信技术,第三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使人们与卫星直接建立通信链路,实现个人通信,以多媒体业务和互联网业务为主的宽带卫星系统已成为当前通信发展的新热点。

三是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数字集群通信属于移动通信范畴,以灵活的分组调度,迅速的持续速度,保密的话音通信,智能化的网络管理,高效的频谱利用和优良的资源共享等技术手段,已成为无线通信调度指挥的主要手段,其特点是连续时间短,能快速获取信道和脱开信道,具有先进的数字信念系统,采用分散化容错处理,有故障弱化功能,可进行数据传输并与其它通信网络互联。

防汛抗旱工作思路及措施分析

防汛抗旱工作思路及措施分析

防汛抗旱工作思路及措施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洪涝灾害和旱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提高我国抗灾能力,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思路和措施两方面对防汛抗旱工作进行分析。

一、思路1.综合治理,高效协同。

应对洪涝灾害和旱灾需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整合水资源、土地资源、气象资源等方方面面的资源,在制定防治方案时要注重高效协同。

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避免信息不畅通、责任不清晰等问题,争取最佳的防治效果。

2.提前预防,科学应对。

在防汛抗旱工作中,提前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气象预报等信息,科学预测洪涝和旱情的发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不能等到灾情发生后才采取救灾工作,而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主动预防灾害的发生。

3.因地制宜,分类治理。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防汛抗旱工作思路和措施也不尽相同。

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治理。

对于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应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对于易发生旱灾的地区,应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急水源的储备。

4.多方参与,社会动员。

防汛抗旱工作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民众预防和自救的意识,激发社会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格局。

要充分发挥群众自救互救的力量,互帮互助,共渡难关。

二、措施1.加强防灾设施建设。

针对易受洪涝灾害和旱灾影响的地区,加强防灾设施建设,包括加固大坝、堤防、水库等防洪设施,修建水利工程,提高灌溉条件,增加水资源的储备和利用效率。

2.完善应急预案和救灾措施。

建立健全防汛抗旱的应急预案和救灾措施,明确责任分工,提前预留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确保一旦发生灾害能够迅速、有序地展开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3.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

提升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水平,加强对洪涝和旱情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提高民众的预警意识,减少灾害的发生。

防汛抗旱工作思路及措施分析

防汛抗旱工作思路及措施分析

防汛抗旱工作思路及措施分析防汛抗旱工作是指在防止洪水灾害以及在旱灾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工作思路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农田和用水供应的有效工作。

一、防汛工作思路及措施分析1. 加强防洪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防洪意识。

通过社区宣传、媒体宣传等渠道,向居民普及洪水的危害和防范知识,提醒居民了解洪水的影响和应对紧急情况的方法。

加强救援队伍的培训和储备,提高抗洪能力。

2. 建立健全防洪监测体系,做好防洪预案。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防洪监测网络,实时监测降雨量、河道水位等数据,及时预警洪水的发生,提前做好防洪准备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洪预案。

3.加强防汛工程建设。

对河道、堤坝、水库等进行巡查检修,确保其安全可靠;修建加固堤坝、架设防洪设施,提高抗洪能力;梳理河道,疏浚河床,增加水流通量,减少淤积,降低洪水发生风险。

4. 提高灾害防控能力。

完善预警体系,建立防灾地质监测系统,对易发生滑坡、塌方等灾害的区域进行监测和预警,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加强抢险救援力量的储备和培训,提高防灾救灾的能力。

二、抗旱工作思路及措施分析1. 制定科学合理的抗旱方案。

根据气象预测和降水量,制定抗旱预案,明确抗旱期间的水资源调配方案,确保供水能够满足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的需求。

2. 饮水安全保障。

在干旱期间,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严禁非法采水和水污染行为。

加强自来水管网和水处理设施的检修和维护,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3. 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

合理选择抗旱性强的农作物,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确保农田灌溉的有效供水。

4. 提高居民节水意识。

加强节水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社区等渠道,向居民普及节水知识,推广节水设施和节水用品,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

防汛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防汛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防汛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改进措施一.防汛信息化建设现状从客观上来讲,我国防汛信息化建设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防汛终端建设和利用还未启动我国的防汛系统软件建设还处于初期的摸索开发阶段,已开发的防汛系统软件数量少,软件系统稳定性缺乏。

而投入到防汛实际应用中的系统软件更是寥寥无几。

目前已投入使用的软件大部分的功能只能满足查询信息资料的需要。

对数据进行适时更新并对搜集的数据进行推演预测几乎难以在现有系统软件上实现,导致防汛指挥系统的信息滞后,影响决策者进行会商和研判,从而使得防汛指令不能及时下达,严重影响了防汛指挥工作的顺利开展。

1.2新型防汛器材还未得到开发和利用目前防汛器材还停留在木杆、编织袋、铁线等传统的防汛物质储备,新型防汛器材,比如复合土工布、石笼网箱、大型机械等在河道管理和防汛指挥部门鲜有配备。

此外关于防汛信息化的实现目前主要依赖于手机通讯,无线网络传输等手段,这些现代化网络手段的使用在给防汛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重大隐患。

这些信号、网络手段主要依赖于电力,通讯设施的完备,而汛期来临时,通常受害地区的道路,电力系统以及通讯设备会受到难以预料的损毁,从而导致数据传输中断。

一旦这些情况出现,将会使水利设施出现“孤岛现象”,任何有赖于通讯基站和无线电通讯的设备就形同虚设,与外界失去联系,防汛指挥者无法了解受害地区的险情和灾害程度,难以适时做出决策,使得防汛工作难以开展。

1.3防汛非工程措施建设滞后,信息不對称之前的防汛建设主要注重水利设施的兴修和单个信息系统的完备。

然而防汛信息化是一个整体系统,需要气象部门,水文部门和防汛部门的合力才能实现。

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差异性使得部门之间难以有效沟通,资源很难在不同部门之间合理、有效、快速流通,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资源利用率,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影响防汛指挥工作有效开展。

1.4防汛信息化建设体制尚未形成防汛信息化建设是运用先进的水利和信息技术对河流的治理开发与管理手段进行改造,从而提升防汛的科技含量与管理水平。

防汛抗旱工作思路及措施分析

防汛抗旱工作思路及措施分析

防汛抗旱工作思路及措施分析防汛抗旱工作是保障国家水利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工作内容,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针对当前我国防汛抗旱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本文将从工作思路和措施两方面展开分析,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一、工作思路1.全面防范,精细管理防汛抗旱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施策”的原则,加强对水资源的预警监测和有效预测,采取科学细致的管理措施,严格防汛抗旱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要加强水库、堤坝、山塘等水利工程的巡查和维护,及时消除隐患,保障水利设施的安全运行。

加强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把握水源的动态变化,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科学调度,保障供水针对干旱时期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要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加强水资源的调度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要合理安排水源的供给和调配,面对水源供不应求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田灌溉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

要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市民形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3.综合治理,改善生态防汛抗旱工作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的关系,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水质的卫生和安全。

要加大对于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减少农业、工业等行业对水资源的污染,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要加强水土保持,推进防沙治沙工作,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保障水资源的源源不断。

二、工作措施1.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针对汛期和旱季的特点,要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改造,提高水利设施的抗灾能力和承载能力。

要加大对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等隐患的整治力度,加强山塘、水库、堤坝等水利设施的巡查和维护工作,确保水利设施的安全运行。

要加强抗旱工程的建设,加大对干旱地区的水库和灌溉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田灌溉。

2.强化应急管理在汛期和旱季,要强化应急管理,确保随时能够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

要建立健全的预警机制,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引导公众做好防范工作。

年防汛抗旱工作意见

年防汛抗旱工作意见

年防汛抗旱工作意见
针对年防汛抗旱工作,下面是一些建议:
1.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提高水利设施建设的力度,包括修复和加固河堤、
水库、水渠等,提高防洪和蓄水能力。

2. 完善旱情监测体系:建立健全旱情监测预警体系,提前发现并及时应对旱情,包括
加强干旱监测设施建设,提高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

3. 推进节水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水意识,采取措施促进节水,包括鼓励
农业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城市供水管网改造等。

4. 强化防洪措施:加强河道清淤和整治工作,提高河道的排水能力;加强防洪巡查和
应急预案制定,确保能够及时应对洪灾。

5. 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利用管理,包括建立健全水资源调度和分配机制,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6. 加强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加强抗旱和防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
救援效率;加强防汛抗旱设备的配备和维护,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7.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鼓励和支持防汛抗旱工作,包括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倡导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以上是关于年防汛抗旱工作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防汛救灾装备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防汛救灾装备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防汛救灾装备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防汛救灾是我国针对自然灾害而采取的一种重要措施。

在面对洪涝、台风、地震等灾害时,快速有效的救援和防护手段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在防汛救灾装备中的应用日益普及。

本文将探讨防汛救灾装备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挑战。

一、防汛救灾装备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防汛救灾装备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传统的防汛救灾装备存在诸多问题,如信息不畅通、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

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防汛救灾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1. 提高灾情监测能力防汛救灾装备信息化建设能够通过传感器、卫星、雷达等技术手段,实时获取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相关信息。

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当地政府和救援机构及时了解灾情,做出相应的救援部署。

同时,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准确预测灾情的发展趋势,提前做好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2. 加强救援指挥调度传统的救援指挥调度过程繁琐而低效,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而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建立实时监控系统,将各个救援力量的位置、状态等信息集中管理。

指挥调度人员能够随时了解救援力量的部署情况,并根据实时数据作出相应调整,使救援工作更加高效、精准。

3. 优化资源配置在灾情严重时,各种救援资源往往供不应求。

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建立资源管理系统,准确掌握各类救援物资和救援人员的情况,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

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及时了解灾区需求,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供给,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二、防汛救灾装备信息化应用效果与挑战1. 信息化应用效果防汛救灾装备信息化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在灾情监测方面,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数据采集,提供准确全面的灾情信息。

其次,在救援指挥调度方面,信息化建设使指挥中心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救援力量的部署情况,及时做出决策。

再次,在资源配置方面,信息化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救援物资和人员的精准投放。

防汛抗旱工作计划

防汛抗旱工作计划

防汛抗旱工作计划为了有效应对汛期和干旱情况,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农田灌溉用水供应,我们制定了以下防汛抗旱工作计划:一、汛期防汛工作计划1. 深入调研和分析:在汛期来临之前,我们将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深入调研,收集全市各个区域的降雨量、水流情况、地质条件等相关数据,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汛方案。

2. 加强河道清淤工作:清理河道是防止河水溢出决堤的重要措施。

我们将加大对主要河道的清淤工作力度,确保河道的通畅。

3. 加强水库调度和排涝工作:适时调度水库蓄水,根据降雨情况合理排放,确保水库的蓄洪能力。

同时,要加强排涝工作,确保城市各个区域的排水系统正常运转。

4. 强化社会宣传和教育: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广泛宣传防范汛期灾害的知识,提高群众的防汛意识和应急能力。

二、干旱期抗旱工作计划1. 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制定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具体措施,鼓励居民和企业节约用水,加强水资源保护意识。

2. 提高灌溉效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升农田灌溉水平。

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灌溉管理水平。

3. 科学制定用水计划: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和降雨情况,科学制定农田灌溉用水计划。

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用水量,确保农田灌溉的需要。

4. 加强监测预警:提升干旱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水平,及时掌握干旱情况。

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根据预测预警情况,采取相应的抗旱措施。

三、物资储备和应急准备1. 加强物资储备:及时储备抗旱和防汛物资,包括抢险救灾物资、抗旱设备和器具等,确保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2. 完善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和职责,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确保各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

3.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能力。

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和组织救援。

总结:通过以上的防汛抗旱工作计划,我们将能够更加有效地应对汛期和干旱情况,减少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水利工程的防汛与抗旱方案

水利工程的防汛与抗旱方案

水利工程的防汛与抗旱方案水利工程在我国的农田灌溉、城市供水、水电发电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自然灾害面前,尤其是洪涝和旱灾时,水利工程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制定有效的防汛与抗旱方案是水利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洪涝防治方案洪涝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农田、城市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采取科学合理的洪涝防治方案可以减少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1. 流域综合治理通过流域综合治理,可以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减少洪峰流量和洪峰水位的冲击。

流域综合治理包括水库枢纽的建设、提高排水能力以及加固堤防等。

2. 提高水位监测和预警能力领先的水位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提早预警并报告洪涝灾害的可能性。

这样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洪涝带来的损失。

3. 强化抗洪应急措施及时组织人员疏散、调动抢险器械和物资,加强抢险队伍的建设,提升抗洪能力。

二、抗旱方案旱灾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均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水利工程需要制定可行的抗旱方案,提高干旱时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1. 加强水库储备能力充分利用水库的蓄水功能,农田灌溉与城市供水需求之间实现合理调配,以保障各方的生活和生产水源。

2.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传统灌溉方式带来的水资源浪费。

3. 建设人工降雨系统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发建设人工降雨系统,人为补充降雨,缓解旱情。

4. 增加水资源调度能力加强水资源调度能力,确保供水的平衡与合理使用。

三、水利工程日常维护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以及在灾害前充分发挥作用,对水利工程的日常维护至关重要。

1. 定期巡视与维修定期巡视水库堤防、排水设施、泵站等设施,确保其运行正常,以防止因设备故障或损坏导致洪涝和旱灾灾害。

2. 河道疏浚与植被恢复定期进行河道疏浚,保持河道通畅,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减缓洪水流速,降低洪水的冲击力。

3. 水库调度与水资源管理科学合理地进行水库调度,确保水库水位和库容在合理范围内,提供足够的水资源供给。

防汛抗旱工作思路及措施分析

防汛抗旱工作思路及措施分析

防汛抗旱工作思路及措施分析防汛抗旱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也是国家的基本政策之一。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天气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开展防汛抗旱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了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思路分析:防汛和抗旱工作的思路应该是防洪抗旱相结合,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科技先导和预防为主的方针,注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策略。

1. 防洪抗旱相结合:抗旱工作要与防洪工作相结合,从节约用水的角度出发,利用水库、水源等资源进行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既保证供水,又避免因过多放水而引起洪水,做到防汛和抗旱两手抓。

2. 预防与治理相结合:从长远来看,预防灾害发生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加强预警和防灾减灾的工作,及时消除灾难的隐患,确保灾害不造成严重后果。

同时,要加强灾后的快速反应和救援工作,尽可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3. 科技先导和预防为主的方针:应该采取现代科技手段,积极应用气象、水利、地质等科学技术,提高防汛抗旱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确保高效、可靠、精准的预防措施。

同时应该重视预防,把工作重心放在干旱、洪涝多发地区的灾害预防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影响。

4.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形成全面、系统的防汛抗旱工作方案,同时也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形成全面、精细、常态化的防汛抗旱工作体系。

二、措施分析:防汛抗旱工作的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软措施、硬件措施、协同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1. 软措施:(1)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建立政策体系。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防汛抗旱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建立完整的政策体系,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灾意识。

通过广泛宣传防汛抗旱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变能力,提高群众参与和配合的积极性。

(3)加强预警机制,及时预防灾害。

通过加强气象预报、水利监控等方式建立预警机制,及时预报洪涝、旱情等灾害,提前预警、预防,减少灾害的发生。

防汛抗旱与农田水利管理对策研究

防汛抗旱与农田水利管理对策研究

防汛抗旱与农田水利管理对策研究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面临着更加频繁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这对我国的农田水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深入研究各种防汛抗旱和水利管理对策,以提高农田抗灾能力和农田水利管理水平,保障我国农田的水资源供给和灌溉需求。

一、防汛抗旱对策1. 加强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在防汛抗旱对策中,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完善各地的水库、堤防、水利工程等防洪设施,以提高农田抗洪能力。

同时要建设更多的水库、灌溉渠道和水源地,以增加农田的抗旱能力,确保灌溉持续供水。

2. 完善水资源利用管理制度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对水资源的调控和管理,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提高农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确保农田的灌溉需求。

3. 强化防灾减灾措施加强对防洪和防旱的科技研究和监测预警能力,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制定并实施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农田和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农田水利管理对策1. 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修建灌溉渠道、建设水利工程等,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和节水效益。

2. 优化农田水资源配置优化农田水资源配置,通过合理施肥、科学种植、集约化耕作等措施,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3. 提升农田水利管理水平4. 发展水肥一体化模式推广水肥一体化模式,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合理施肥,提高农田的养分利用效率,减少肥料的浪费,保障农作物的生长需水和肥料需要。

结语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些进程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气候变化也给我国的水资源供给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汛抗旱和农田水利管理对策,提高农田的抗灾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田的水资源供给和灌溉需求。

希望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加强研究和实践,推动我国农田水利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防汛抗旱措施

防汛抗旱措施

防汛抗旱措施一、建立完善的防汛预警体系防汛预警体系是防汛抗旱工作的核心,它可以及时预警洪水来袭,为相关部门和民众提供决策依据。

建立完善的防汛预警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地质灾害监测:通过地质灾害监测,及时发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情况,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损失。

2.水文监测:通过水文监测,及时掌握水位和流量情况,预警洪水来临,为防汛工作提供依据。

3.气象监测:通过气象监测,掌握降雨情况和气象变化,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强水库和堤防的巡查和维护水库和堤防是防止洪水爆发的重要设施,加强水库和堤防的巡查和维护可以确保其稳定运行,避免发生破坏。

具体做法包括:1.定期巡查:定期巡查水库和堤防的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修复,确保其正常运行。

2.加强养护:做好水库和堤防的养护工作,包括清理杂草、检修设备等,提高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3.加强监测:运用遥感技术等手段,随时监测水库和堤防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做出相应应对措施。

三、加强抗旱技术研究和应用抗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保障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的关键,加强抗旱技术研究和应用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证农田的正常灌溉和城市居民的用水。

具体措施包括:1.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用水量,提高灌溉效率。

2.改良耐旱作物品种:培育出适应干旱环境的耐旱作物品种,提高耐旱能力,降低因旱灾造成的农业损失。

3.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建立水资源定量分配制度,平衡城乡用水需求。

四、加强社会意识的培育和提高社会意识的培育和提高是防汛抗旱工作的基础,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才能更好地应对洪水和旱灾。

具体措施包括:1.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防汛抗旱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汛抗旱意识。

2.组织演练:定期组织防汛抗旱演练,提高公众和相关部门的应变能力和协作能力。

3.加强社区组织建设:组织居民参与社区的防汛工作,形成全民防汛抗旱的合力。

新形势下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探讨——以秦州区天水镇为例

新形势下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探讨——以秦州区天水镇为例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ogy 2023, Vol.13 No.7新形势下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探讨——以秦州区天水镇为例何 伟天水市秦州区水务局,甘肃天水 741000摘要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旱灾害频发且影响范围扩大,防汛抗旱工作亟需加强。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从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出发,分析了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讨了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和水旱灾害防御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关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防汛抗旱;水旱灾害;信息化建设中图分类号:P426.616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7–0314-03天水镇隶属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位于秦州城区西南部,地处西秦岭山脉北麓,地势东高西低,东与平南镇相邻,南与汪川镇接壤,西与陇南市礼县盐官镇相连,北与华岐镇毗邻,区域面积92.02 km2。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天水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暴雨、滑坡等;暴雨灾害3年发生1次,主要发生在8月,最严重的1次发生在2010年8月11日,陈家湾自然村山体滑坡,滑坡裂缝长达1 000多 m,最宽处达2.5 m。

故此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对天水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与意义根据国家和甘肃省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与安排,秦州区于2021年度开展重点集镇山洪灾害调查评价。

通过分析评价工作,分析重点集镇小流域暴雨洪水特征,提供防灾对象的现状防洪能力、危险区等级划分及预警指标等成果,为重点集镇的山洪灾害预警、预案编制、人员转移、临时安置、防灾意识普及、群测群防等工作进一步提供科学、全面、详细的信息支撑。

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自动监测、分析和预测,为防汛抗旱和水旱灾害防御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具有以下重要的背景和意义。

第一,实时监测与预警。

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对水资源、气象、地质等方面数据的实时监测,及时获取灾害预警信息,为防汛抗旱和水旱灾害防御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加强防汛救灾装备信息化建设管理

加强防汛救灾装备信息化建设管理

加强防汛救灾装备信息化建设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迅速进步,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防汛救灾工作中,加强装备信息化建设管理也成为了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如何加强防汛救灾装备信息化建设管理,提高防灾救灾能力。

一、加强防汛救灾装备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对装备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装备的信息化管理和数据的高效传输。

在防汛救灾工作中,加强装备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装备的管理水平、增强防灾救灾的效能。

1.建立装备信息数据库建立装备信息数据库是加强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通过对装备的分类、编码、属性等进行标准化管理,可以实现对装备信息的快速查询和准确统计,为防汛救灾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装备支持。

2.建立装备管理平台建立装备管理平台是加强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通过开发一套适应防汛救灾工作需求的管理平台软件,可以实现对装备的登记、存储、调配和维修等操作的全程跟踪和管理,提高装备的利用率和维护效率。

3.推广装备智能化技术推广装备智能化技术是加强装备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通过在装备中应用传感器、通信设备等先进技术,可以实现装备的自动采集、自动分析和自动控制等功能,提高防汛救灾工作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

二、加强防汛救灾装备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是指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对装备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装备的安全可靠和有效使用。

1.制定装备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定装备信息化管理制度是加强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障。

通过制度的规范和落实,可以推动装备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确保信息化管理的顺利进行。

2.加强装备信息安全管理加强装备信息安全管理是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加密传输和备份存储等措施,确保装备信息不被非法获取和篡改,保障防汛救灾工作的信息安全。

3.提高装备信息化使用效益提高装备信息化使用效益是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目标。

通过培训装备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和操作技能,充分发挥装备信息化在防汛救灾工作中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和救灾效果。

防汛抗旱工作思路及措施分析

防汛抗旱工作思路及措施分析

防汛抗旱工作思路及措施分析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防汛抗旱成为了国家的重要策略之一。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防汛抗旱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防汛抗旱制度
要想取得防汛抗旱工作的成果,必须建立一个符合实际情况、运转合理的防汛抗旱制度。

具体来说,应加强政府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任务,
完善防汛抗旱的协调机制,并加强与相关机构和部门的合作。

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是防汛抗旱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对城市排水系统和农村排灌设施的建设
和维护,提升其防汛抗旱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对河道、堤岸和山塘等防洪工程的建设和
改造,强化水利设施的运行管理,确保其安全可靠。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手段。

要加强对防汛抗旱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和运营,建立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及时掌握发生在各地区的降雨、水位、洪水和旱情等
信息,提高防汛抗旱的预警和决策能力。

四、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防汛抗旱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民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也是防汛抗旱工作的
重要环节。

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防汛抗旱的重要性、危害性和认识防汛抗旱的方法、技能,培养人们自觉参与防汛抗旱的意识和行动力。

防汛抗旱办防汛与抗旱工作总结与应急响应计划

防汛抗旱办防汛与抗旱工作总结与应急响应计划

防汛抗旱办防汛与抗旱工作总结与应急响应计划一、前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防汛与抗旱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为此,防汛抗旱办制定了有效的防汛与抗旱工作总结与应急响应计划,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水灾和干旱情况。

二、防汛与抗旱工作总结在过去几年中,防汛与抗旱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积极响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应对了极端天气的挑战。

以下是我们对这些工作的总结:1.加强监测与预警系统我们加强了对气象和水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建立了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能够在灾害发生之前及时预警,提醒相关部门和民众做好防范措施。

2.加强防护工程建设我们对河流、水库进行了加固和修缮,确保其能够有效抵御洪水的侵袭。

同时,还加强了堤防、河道疏浚等工程建设,提升了防汛能力。

3.加强宣传与教育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防汛与抗旱知识,加强了公众的防灾意识。

组织开展演练和培训,提高了应急响应能力。

4.建立应急救援体系我们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抗灾救援队伍,并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了紧密合作。

在灾害发生后,能够迅速展开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应急响应计划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水灾和干旱情况,我们制定了以下应急响应计划:1.水灾应急响应当气象部门发布了洪水预警时,我们将立即启动水灾应急响应机制。

按照相应的等级,分别采取防御性减灾、次生灾害防治和救援转移措施。

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利用广播、电视等渠道发布紧急通知,提醒民众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干旱应急响应当气象部门发布了干旱预警时,我们将立即启动干旱应急响应机制。

组织开展节水宣传与教育,鼓励公众采取节水措施。

同时,加强对农业的指导,推广抗旱作物和灌溉技术,减少因干旱而造成的农业损失。

3.应急救援措施当然,如果出现了特别严重的水灾或干旱情况,超出了我们的应急响应能力,我们将立即向上级政府报告,争取增加救援力量和物资的支持。

同时,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对策

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对策

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对策摘要:防汛抗旱工作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保障人民正常劳动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措施,而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当中,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依然不容忽视。

2019年是防汛抗旱体制改革后的第一年,水利部门由过去全面组织协调防汛抗旱工作转变为承担水情旱情监测预警、水工程防洪调度、防汛抗旱抢险技术支撑及山洪灾害防治等职责。

因此,加强防汛抗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防汛抗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引言防汛抗旱工作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在一定意义上也关乎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和国民对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我国水旱灾害的损失,保障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我国的防汛抗旱工作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威胁着我国人民的人身安全,因此,我国防汛抗旱部门应结合实际汛情旱情,做好工程建设工作,并构建完善的防汛抗旱机制,加强水旱灾害的治理和预防,最大限度地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1 2019年我国汛情旱情险情概况2019年我国的汛情旱情险情主要有以下5个特点:(1)降雨南北多中间少,局地强度大。

全国共出现41次强降雨过程,为2013年有记录以来第2多。

降雨呈“南北多、中间少”,江南、华南、西北、东北等地部分地区较常年多2~7成,华北、黄淮、江淮、江南北部等地少3~6成。

6-7月,江淮、江南、西南东部等地连续出现强降雨,福建省降雨量列历史同期第1位;6-9月,黑龙江省降雨量列历史同期第1位。

(2)大江大河洪水多发,持续时间长。

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松辽、太湖六大流域共发生14次编号洪水,长江中下游及鄱阳湖、洞庭湖(以下简称两湖),黄河上中游,珠江流域西江,淮河流域沂河、沭河,松辽流域松花江、嫩江、辽河和黑龙江中游,太湖均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

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两湖水位超过警戒水位13d。

黄河干流发生4次编号洪水,上游发生1989年以来6月同期最大洪水。

防汛抗旱的具体措施

防汛抗旱的具体措施

防汛抗旱的具体措施防汛抗旱是国家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对各个地区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

为了应对突发性的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社会各个部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来加强防汛抗旱工作。

本文将从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宣传教育等角度,提出一些具体措施。

首先,水资源管理是防汛抗旱的关键。

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就要注重保护水源地,避免环境破坏导致水源减少。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调配和合理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此外,还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确保水资源的持续供应。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防汛抗旱的重要一环。

要加强河道的治理,加大对水库、堤坝等防洪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度。

此外,要加强排涝系统的建设,确保城市的排水系统能够及时有效地排除降雨过多所造成的积水。

此外,还要加强防洪物资的储备和建设,确保在遭遇洪灾时能够及时提供救灾物资,减少灾害损失。

科技创新也是防汛抗旱的重要手段。

要加大对防汛抗旱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如先进的水文监测、气象预报、灾害预警系统等。

通过科技手段,可以提前预警,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洪涝和干旱灾害对社会造成的损失。

同时,还可以推广利用节水技术和节水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最后,对于防汛抗旱,宣传教育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防洪抗旱知识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防灾能力。

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干旱和洪涝等灾害的宣传,提高公众的灾害应对能力。

总之,防汛抗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地应对洪涝和干旱灾害,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共同努力,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完善防汛抗旱预案措施方案

完善防汛抗旱预案措施方案

完善防汛抗旱预案措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特别是洪水和干旱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防汛抗旱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洪水和干旱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善防汛抗旱预案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二、现状与问题1. 防汛抗旱预案不完善:当前防汛抗旱预案在组织架构、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救援保障等方面存在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灾害防控需求。

2. 预报预警技术不高:尽管气象预报技术不断发展,但洪水和干旱预报的准确率仍有待提高,预警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有限。

3. 防汛抗旱设施不健全:部分地区的防洪设施建设滞后,抗旱设施不足,难以应对大范围、长时间的灾害。

4. 社会力量参与度低:当前防汛抗旱工作主要依赖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未能形成合力。

三、完善防汛抗旱预案措施方案1. 完善组织架构:建立健全防汛抗旱指挥部,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职责,形成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指挥体系。

2. 提高预报预警技术:投入资金引进先进的气象预报设备和技术,提高洪水和干旱预报的准确率,扩大预警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

3. 加强防汛抗旱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完善防洪抗旱设施,提高设施的覆盖范围和抗灾能力。

4. 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度:鼓励和组织社会各界参与防汛抗旱工作,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群众共同参与的局面。

5. 强化应急响应和救援保障: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预案,提高救援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确保救援物资充足。

6. 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加强防汛抗旱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开展实战演练,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7. 完善法律法规:修订和完善防汛抗旱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追究制度,确保防汛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总结完善防汛抗旱预案措施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我们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提高防汛抗旱工作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为构建平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防汛抗旱工作思路及措施分析

防汛抗旱工作思路及措施分析

防汛抗旱工作思路及措施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持续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水灾和旱灾频发成为了当今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防汛抗旱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之一。

为了有效应对水灾和旱灾,必须加强防范预警,做好灾害应对和救援,加强水资源管理等工作。

下面将就防汛抗旱工作的思路和措施进行分析。

一、防汛工作思路及措施1. 提前预警,加强预防对于汛期来临前,应根据地质、气象、水文等数据预测,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机制建设,提前预警,切实做好汛期前的防范工作。

对于易发水患区,要加强堤坝检修和加固,保障堤坝的完好,确保汛期水患不致引发重大灾情。

还应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和防汛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及时疏通城市排水系统,确保城市在暴雨天气下不致积水严重,避免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2. 做好应急救援一旦发生水灾,应该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及时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工作,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的救援队伍和物资库存,确保救援物资和人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3. 加强水资源管理在平时,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进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保护,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利用,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力度,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同时要严格控制排污行为,保障河道水质的清洁,防止水资源被污染。

在旱灾的预警方面,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测,依托现代技术手段提前掌握干旱的发展趋势和范围,及时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发布干旱预警信息。

在水资源调度上,要科学合理进行水资源的调配和利用,确保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供应。

2. 实施节水措施要加强宣传引导,提倡节约用水的理念,推动社会各界和个人积极参与节水行动。

加大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更新,提升供水管网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因漏水造成的水资源浪费。

在农业方面,要加强农田灌溉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要对干旱地区的农作物种植进行合理规划,选择适应干旱气候的植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对策
发表时间:2020-05-22T15:43:22.083Z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3月7期作者:钟勇斌
[导读] 防汛抗旱工作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保障人民正常劳动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措施
摘要:防汛抗旱工作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保障人民正常劳动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措施,而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当中,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依然不容忽视。

2019年是防汛抗旱体制改革后的第一年,水利部门由过去全面组织协调防汛抗旱工作转变为承担水情旱情监测预警、水工程防洪调度、防汛抗旱抢险技术支撑及山洪灾害防治等职责。

因此,加强防汛抗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防汛抗旱;灾害防御;信息化
引言
防汛抗旱工作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在一定意义上也关乎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和国民对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我国水旱灾害的损失,保障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我国的防汛抗旱工作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威胁着我国人民的人身安全,因此,我国防汛抗旱部门应结合实际汛情旱情,做好工程建设工作,并构建完善的防汛抗旱机制,加强水旱灾害的治理和预防,最大限度地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1 2019年我国汛情旱情险情概况
2019年我国的汛情旱情险情主要有以下5个特点:
(1)降雨南北多中间少,局地强度大。

全国共出现41次强降雨过程,为2013年有记录以来第2多。

降雨呈“南北多、中间少”,江南、华南、西北、东北等地部分地区较常年多2~7成,华北、黄淮、江淮、江南北部等地少3~6成。

6-7月,江淮、江南、西南东部等地连续出现强降雨,福建省降雨量列历史同期第1位;6-9月,黑龙江省降雨量列历史同期第1位。

(2)大江大河洪水多发,持续时间长。

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松辽、太湖六大流域共发生14次编号洪水,长江中下游及鄱阳湖、洞庭湖(以下简称两湖),黄河上中游,珠江流域西江,淮河流域沂河、沭河,松辽流域松花江、嫩江、辽河和黑龙江中游,太湖均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

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两湖水位超过警戒水位13d。

黄河干流发生4次编号洪水,上游发生1989年以来6月同期最大洪水。

松花江、嫩江干流水位分别超过警戒水位40d、24d,黑龙江干流水位超过警戒水位53d、同江至抚远江段水位超过保证水位32d。

(3)中小河流超警频繁,洪水量级大。

全国有615条河流发生超过警戒水位以上洪水,较同等测报条件下的2017年(478条)、2018年(453条)明显偏多,119条河流发生超过保证水位洪水,35条中小河流发生超历史记录洪水。

吉林图们江、浙江钱塘江、福建闽江、江西赣江、湖南湘江、广东韩江、广西桂江、四川岷江、陕西渭河和汉江等34条主要江河发生超过警戒水位以上洪水,部分河流多次超过警戒水位或超过保证水位。

湖南湘江下游发生超50年一遇特大洪水。

(4)工程出险点多面广,水毁损失大。

截至11月,洪涝灾害共损坏大中型水库60座、小型水库614座,损坏堤防2.5万处、4994km,损坏护岸4.6万处、水闸4567座,冲毁塘坝1.7万座,损坏灌溉设施11万处、水文测站1699个、机电井1.6万眼、机电泵站3336座、水电站1277座;水利设施损毁直接经济损失324亿元,近5年损失第2多。

江西、四川、湖南、山东、浙江、福建等省水利设施损失较重。

(5)干旱南北交替出现,局部旱情重。

1-6月,受降雨偏少影响,东北、华北、西南等地部分地区发生春夏旱,7月初,全国一度有5503万亩耕地受旱、116万人因旱饮水困难,后期出现降雨,旱情缓解。

进入8月以后,江南、江淮等地降水持续偏少、江河水位偏低,发生了夏秋冬连旱,截至12月中旬,全国耕地受旱面积3187万亩,230万人因旱饮水困难,旱情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等地。

2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思路
(1)统一数据源管理。

所有业务应用系统使用的数据都保持“一数一源”,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供各业务系统访问,建立数据维护更新机制。

(2)统一流域“一张图”。

基于统一的地理空间数据库,根据业务需要制作各类业务专题图,并基于地图进行关联数据的图表查询。

(3)统一开发技术框架。

采用统一的技术框架开发及系统界面风格,使用户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系统的操作使用流程。

(4)统一用户认证管理。

基于安全策略的统一用户管理、认证和单点登录,解决同时使用多个应用系统时重复登录的问题。

(5)统一集成业务平台。

各业务应用系统独自成体系,集成整合各业务应用系统相关功能模块,形成统一的业务平台,即“1+N”模式。

3加强防汛抗旱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措施
3.1国家防汛抗旱工作指挥系统建设
自2003年6月份发改委批转《国家防汛抗旱工作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后,2005年我国已经进入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建设中,并对其信息采集系统、应急指挥系统以及视频监控系统进行了改进工作。

除此以外,工作人员也从传统的工作思想中摆脱出来,从部分防洪抗旱到全面工作过度,不但保证了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还使得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

3.2加强信息化系统的覆盖效果
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相关单位需要处理的信息数据非常的多。

其种类也比较多,同时还要参考水利工程的历史数据。

所以在建设水利信息化时要以大数据中心建设为基础,完善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关规定,从而保证基础设施、参考资料、数据系统以及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按照研究进行工作,从而提高防洪抗旱的工作效率。

相关行业标准应该按照我国水利方面的标准为基础,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并且还要预留出可调节部分,为后期的改进工作留出部分空间。

在技术方面要以水力资源为核心,严格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同时结合水利信息化系统,制定出适合当地情况的技术方案,从而保证防洪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

3.3提高水利信息化设备的投入
数据处理的不断加大,对信息化系统设备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大数据处理技术是保证信息处理非常重要的部分,要想保证其能够快速的处理大量以及多样的信息就需要对系统中用到的设备加大投入,在保证基本工作能力的同时还要对系统进行实时更新,从而使得系统的设备更加高速的运行。

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系统能够收到的数据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数据信息,同时包括了水利、天文、河流、灾害以及气象等各方面的情况,通过更新信息化系统的硬件,使其能够在最短时间找到工作人员需要的文件,从而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通过提高大数据计算技术以及更新计算机硬件可以使得防汛抗旱工作的预警能力以及应急处理得到非常大的提高。

3.4完善防汛抗旱工作管理系统
通常可以把水利信息管理分为水资源管理系统和防汛抗旱指挥管理系统,通过建立数据库、信息查询系统以及方案决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防汛抗旱工作的效果,但是相关单位要想进一步改进工作的效果,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标准化的管理系统,通过标准化管理系统可以提高数据收集以及防治方面的工作效果,尤其是对那些洪涝或者是干旱比较常见的地方,通过标准化管理系统,可以集中化解决该地区的灾害问题。

通过防洪抗旱指挥管理系统,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各地区的工作范围进行统筹安排,并对其数据进行系统的整合工作,实现不同部门间的信息交流,降低了工作的重复性。

4结束语
现阶段,信息化已经被引用到了各行各业,在水利系统中加入信息化也成为了必然趋势。

防汛抗旱是关乎我国的民生大计的一项工作,因此,防汛抗旱部门应加强责任意识,提高防汛抗旱工作的预警水平,制定防汛抗旱措施,加强防汛抗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建云.信息技术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 2017(03)
[2] 李延梅.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低碳地产,2016(20)
[3] 韩周桓.浅谈防汛抗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7(01)
[4] 阎辉.水利工程在防汛抗旱中的作用及优化策略[J].山西农经,2019(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