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试复习题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物质与世界)【圣才出品】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1.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见表1-1)(1)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见表1-1)表1-1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2)辩证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①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创立,标志着人们对物质的哲学理解的现代转折,并且同现代科学的发展具有一致性。
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为唯物主义乃至整个哲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2.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①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
②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2)运动的定义,特点及存在形式(见表1-2)表1-2 运动的定义,特点及存在形式考点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1)人类社会的产生有其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自然前提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基础,则是劳动。
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
①具体地说,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
②劳动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023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部编版) 阶段提升复习5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艰苦奋斗”的精神攻坚克难,不断取得新突破。自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 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立项以来,神舟载人飞船通过一次又一 次的验证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 无人验证,神舟五号搭载航天员杨利伟实现载人天地往返,神舟六号实 现多人多天天地往返活动,神舟七号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神舟八号到 神舟十号突破了无人交会对接和有人交会对接,神舟十一号实现了航天 员的中期驻留。时至今日,神舟十二号飞船成功发射,奠定了空间站建 造任务载人飞船天地往返的良好开端。至此,神舟十二号集齐了全任务 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要的全部“技能点”。
【解题流程】
第一步审 设问,定 方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 信息点①: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 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 第二步
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析材料,
答题语言:“赶考”意识是一种先进的 调知识 信息点②:时代是出
社会意识,反映了实践要求和人民期盼, 卷人,我们是答卷人,
命题角度3 赓续探索太空 2021年10月14日下午,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通报此次任务有关情况。 据介绍,神舟十三号任务将实现五个方面的任务目标。与神舟十二号任务相比, 神舟十三号任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不同:一是载人飞船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 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二是届时中国空间站将实现核心舱、2艘货 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组合运行;三是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 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四是中国女航天员将 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 员,而神舟十三乘组也将包括中国首次出舱的男女航天员;五是在神舟十二号 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产出高水平科学 成果。
唯物辩证法习题
唯物辩证法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2.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
这一事实说明()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的发展3.在工作中防止“过”和“不及”的关键在于()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5.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6.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它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是()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C.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7.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8.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9.生物物种的遗传和变异表明事物内部存在着()A.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B.质变和量变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10.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11.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 )A.均衡论B.一点论C.重点论D.二元论12.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圣才出品】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1)哲学的定义及其要点(见表1)表1 哲学哲学的定义及其要点(2)哲学基本问题在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互相联系①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从人的认识的实际发生过程来说,只有回答了本体论的问题以后才能回答认识论的问题。
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认识论是不能脱离本体论的。
②本体论也不可能离开认识论任何关于本体的理论,都是通过一定的认识路线而形成的,本体论总是渗透着一定的认识论。
离开了认识论,离开对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本质、认识过程进行考察的本体论必然是独断的、不可靠的。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见表2)表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1)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见表3)表3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2)唯心主义流派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见表4)。
表4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见表5)表5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4)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见表6)表6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考点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见表7)表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2.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1)批判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见表8)表8 批判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批判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促使马克思深入而全面地探讨了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即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2)人类的实践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复习考试(名词解释)
- 1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一、名词解释1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的观点、根本看法。
2化、理论化。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问题。
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就是以总结知识成果的形式去表现人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以抽象的概念运动形式,透过一定的认识内容体现出特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
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3(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第二,意识与物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45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7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把人的思想看作是在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9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
他们以不同的形式都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不过是精神的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如果把它们进一步偶像化、神化,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10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观。
11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
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进行的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的意志、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圣才出品】
第九章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基本形式★★★1.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统一与关系(见表9-1)表9-1 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统一与关系2.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及其特征(见表9-2)表9-2 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及其特征3.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及其特征(见表9-3)表9-3 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及其特征考点二:认识的过程及其内在机制★★★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见表9-4)表9-4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反思、建构与虚拟(见表9-5)表9-5 反思、建构与虚拟3.语言符号与认识(见表9-6)见表9-6 语言符号与认识4.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见表9-7)表9-7 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5.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见表9-8)表9-8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6.实践和认识的矛盾运动(见表9-9)表9-9 实践和认识的矛盾运动9.2 考研真题(含典型题)详解一、名词解释反思(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研)答:反思是主体以自己的思维为对象或内容的思考,表现为人对思索过程反过来的思索,这是一种从后思维、间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校正纠偏式思维,是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反映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反思和一般思维相区别的具体表现包括:①反思一般是在事情或过程发生之后进行的,是从事情的结果反过来思考事情的发生、发展,由结果追溯原因,分析事物何以发生,何以如此发生,等等。
②一般思维是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反思是对理性思维的结果再进行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因而是一种抽象化程度更高的理性思维。
二、简答题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感性和理性既是人的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又是认识运动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生动的直观是观念反映过程的第一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抽象的思维是观念反映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原理等。
2. 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关联、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唯物辩证法强调辩证思维、对立统一和发展规律。
3.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4.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变革的动力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变革的动力是阶级斗争。
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动力。
5.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原理是什么?社会主义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包括公有制、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
其中,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无产阶级专政是确保公有制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政治制度。
6.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看法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主张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达到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7. 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私有制?马克思主义批判私有制,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公有制,以消除阶级差别,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8.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倡导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和统一,主张各国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共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反对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
9.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的本质,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原则和政治原则,为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精华填空题
复习参考资料:填空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3、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4、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最高的哲学概括5、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6、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7、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8、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9、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0、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1、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斗争性,另一个是同一性。
12、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5、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指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16、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
17、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
18、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9、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0、规律这一范畴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1、规律包括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22、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24、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5、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1、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3、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
李秀林辩证维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典型题
李秀林辩证维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典型题李秀林是中国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化学者,他的研究领域涵盖哲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他的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被广泛认可和赞誉。
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中国哲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一。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李秀林主张的哲学理论,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有机的,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整体。
”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物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结果。
而辩证唯物主义对于发展的观点是“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的、冲突的、各自相斗争的事物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的原因。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李秀林另一重要的理论,它认为历史是在阶级斗争中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别的动物性社会到人类的文明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在理论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和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就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存在必然的联系。
例如,在中国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
在中国的革命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四、典型题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普遍存在”和“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的一切方面”?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有何意义?3.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唯物是认识的起点,唯心主义是认识的终点”的观点,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总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指导方面来看,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马原理考试题
马原理考试题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B. 实践和认识论– C. 革命和无产阶级– D.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 正确答案:A2.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和现实的唯物主义观点包括以下哪些?– A. 历史唯物主义和现实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和辩证法– C. 唯物史观和决定论– D. 科学社会主义和物质主义 > 正确答案:A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怎样的整体?– A. 静止不变的整体– B. 渐进发展的整体– C. 矛盾运动的整体– D. 对立统一的整体 > 正确答案:C二、判断题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者是相互独立的。
> 正确答案:错误2.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 正确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的。
它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反对脱离实际的空洞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指出,人们的认识是通过实践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实践的结果。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它强调社会发展具有内在的动力,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不断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四、论述题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核心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世界的本质的观点,它认为世界是一个矛盾统一、变化发展的整体。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变革的规律的观点,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变化规律,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哲学基础。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章节题库(1-4章)【圣才出品】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一、名词解释1.哲学答:哲学是指把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哲学属于通过概念、原理等逻辑形式以反映现象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凝结着人类认识在一定时代所达到的知识成果。
同时,哲学又体现着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2.主体和主体性(复旦大学2015年研)答:主体是指实践和认识的人。
主体作为现实的社会存在物,属于统一的物质世界。
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也改造着自身。
主体不同于主观,主观是主体的属性;主体性是指主观主义思想作风。
片面夸大主观作用,轻视客观实际;对人对事只凭主观印象,不作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凭想当然办事。
其特点是片面性、表面性、直线性。
二、辨析题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
具体分析如下:(1)哲学与科学的含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
科学是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探索客观世界最可靠的实践方法。
(2)哲学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首先哲学和具体科学是相互联系的,哲学不能囊括具体科学,具体科学不能否弃哲学,具体科学的发展有赖于正确的哲学的指导。
同时哲学以具体科学作为自己理论的实践来源。
②区别a.从研究对象来说,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而具体科学则以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为研究对象。
b.从研究方式来说,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它是一种反思一种思想对现实的反映,而科学是具体的实际。
c.从研究内容来说,哲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辨析题
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正确概括了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然后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人类社会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所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形成过程中有先后之分。
(关于这个问题建议把22页全页和23页第一段的文字看看)书P22:错误。
马克思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深入而全面的剖析,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
同时,马克思也从物质实践出发去理解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去解释观念以及历史过程,创立了唯物史观。
当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时,也就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这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又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这个问题看看46页上的文字,总结几点即可)书P46:正确:①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②劳动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表现,是人的本质的自我确证,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
③劳动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劳动不仅生产出人们所需的劳动产品,同时也生产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④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劳动是一个决定性的条件。
劳动不仅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分离开来,同时又把二者联系起来,从而使人类社会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
3、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他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这段话出自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正确的,但无标准答案,靠自己的理解作答。
(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及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去作答)①原则是指理论、思想等,属于主观的范畴,是第二性的,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②根据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原理,我们观察和研究问题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从中引出正确的思想,得出正确的结论。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及其详解【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哲学的基本问题(南开大学2015年研;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研)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人与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重要方面:①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物质还是精神。
对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它规定着哲学的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方向。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这在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它所涉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主要包括:①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②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是可知论。
而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统一性,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则是不可知论者。
2.意识(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研)答: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是由生物的感觉和动物心理发展而来,与高级神经系统密不可分,是在劳动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的;②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练习题
3、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 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 资本家的社会。‛这段话表明科学技术是 A.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B.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C.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 D.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 【答案】AC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试题19题 4、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答案】BCDE —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试题17题
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
一、单选题 1、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答案】B —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试题1题 2、‚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 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表明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 艺术、宗教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 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A —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试题4题
3、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 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 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200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试题2题 4、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199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9题
必修4哲学与文化阶段提升复习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命题角度3 航天探索,价值几何 “神舟”问天、“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 逐日、“天和”遨游星辰、“悟空”“慧眼”探索宇宙……中国航天事 业捷报频传,人们欢欣鼓舞。某校时政社团在社区宣讲活动中,听到了 对航天探索价值的各种不同声音,列举如下:
1.国家花钱去搞空间站没带来实际价值,如果把这些钱直接用来改善民生会 更有意义。 空间探索有巨大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美国阿波罗计划先后共获得3 000多项 专利,为美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2万亿美元的收益。太空资源、空间旅游, “钱”途无量。 2.“嫦娥”登月跟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目前中国还有很多社会问题,为 什么还要花钱去探索太空?人类为何要仰望星空? 人是不能没有梦想的,航天事业契合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需求——飞天梦、 奔月梦。在幽远深邃、浩瀚神秘的宇宙深处,舞动着人类想象的翅膀,飘洒 着人类无边的沉思和追问。
②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③科技的发展是新旧事物交织融合的过程
④能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于实践是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③错误。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是 能否正确指导实践,而不是能否运用于实践,④错误。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有关知识对我国空间站建设过程的科学 性加以分析。
答案 (1)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空间站舱段转位技术、机 械臂大负载操控技术等关键技术要通过实践检验才能验证其正确性。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动力。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给后续的空 间站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经验。 (3)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 动性。空间站建设遵循客观规律,注重分阶段实施,才能科学有序推进。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星 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习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句话表明( )A.产生于一定时代的哲学都是时代的精华B.真正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C.真正的哲学就是唯心主义D.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是否以思想的形式表现了时代精神2.意识是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的特殊性发展而来的,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正确揭示意识发展过程的唯物主义观点3.在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问题上,下述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A.“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B.伟人的活动是“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C.“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D.无伟人就无历史4.在阶级社会里,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发展生产力B.国家政权C.转换经济体制D.确立指导思想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主体与客体的关系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6.逻辑矛盾是指A.思维中前后不一致B.语言不清晰C.现实中的矛盾D.认识过程中存在的矛盾7.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命题是( )A.“宇宙即吾心”B.存在就是被感知C.心外无物D.上帝创造万物8.“世界统一于存在”是A.唯心主义的命题B.唯物主义的命题C.折衷主义的命题D.朴素唯物主义的命题9.下列主张属于“二元论”的有A.精神是世界的唯一本原B.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原C.世界有两个各自独立、并行存在的本原D.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10.事物联系形式之不同是由于( )A.事物性质不同B.事物运动C.事物客观性D.人的主观意志1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变化过程B.事物由旧质转化为新质C.事物的量变过程D.事物的运动过程12.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就是( )A.过程B.联系C.变化D.发展13.“物质是永恒的”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 )A.都是正确的B.后者正确,前者错误C.前者正确,后者错误D.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1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问题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问题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15.作为质与量统一的度,是指( )A.事物的构成成份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B.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C.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D.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16.假象是( )A.事物本身所具有的B.对现象的歪曲反映C.人们的错觉D.不表现本质的17.“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是( )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一切唯物主义共有的主张D.诡辩论的观点18.生产力和生产的关系是( )A.相互包含B.相互决定C.相互作用D.相互等同19.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 )A.间接动力B.唯一动力C.最终动力D.次要动力2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表明( )A.对立统一规律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C.质变优于量变D.量变就是质变21.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肯定和否定的区别B.坚信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C.认为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D.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22.内容和形式存在矛盾,是因为( )A.新事物利用了旧形式或旧事物采用了新形式B.内容比较保守稳定,形式相对活跃易变C.内容的变化经总是落后于形式D.形式比较稳定,内容相对活跃易变2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A.抛弃B.继承C.扬弃D.循环24.把“否定之否定”称作为“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是( )A.循环论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25.人和物的要素从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因为( )A.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把诸要素结合起来B.劳动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C.把科学技术物化在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中D.正确调整分配关系以及由它决定的消费关系26.在认识问题上,“跟着感觉走”是(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C.机械唯物论的观点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7.人对事物的认识遵循的次序是( )A.从一般结论到个别事实,再由个别到一般B.从已知到未知,再从未知到已知C.从少到多,再从多到少D.从个别事实到一般结论,再从一般到个别28.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求知愿望B.社会实践C.科学兴趣D.好奇心理29.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与直观的反映论的对立30.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揭示客观规律D.创立科学理论31.真理是( )A.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清楚明白的主观认识C.指一切具有意义的认识D.多样的32.真理一元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A.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B.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得C.不能有不同的认识D.夸大真理的多样性33.人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突出表现为( )A.人的自私性B.人的阶级性C.人的个体性D.人的意识性34.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 )A.人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B.人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C.人的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D.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35.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说明( )A.科学研究的必要性B.科学研究的可能性C.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D.没有必要通过现象达到本质36.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物与物的关系C.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D.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37.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B.生产工具C.劳动对象的利用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38.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 )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B.绝对与相对的关系C.共性与个性关系D.内容与形式的关系39.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本质上属于( )A.具有独立的人格B.自然的交往C.广泛的社会交往D.不受束缚的交往40.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信念,其核心是( )A.人生目的B.人生理想C.人生态度D.人生意义41、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 )A.历史的发展是天意的体现B.英雄人物是神意或绝对精神的受托者C.杰出人物创造社会历史D.精神的力量主宰历史4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最根本原因是()A.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B.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4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是指(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没有根本区别B.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发展有相同的规律C.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一样都是有规律可循的D.社会的发展与自然发展是等同的44、唯物史观是真理,因为它( )A.彻底抛弃了以往的历史理论B.吸收了人类的一切文化遗产C.批判地考察了德国古典哲学D.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4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存在(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46、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 )A.唯生产力论B.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7、胡适曾说过: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种观点认为( )A.历史的发展纯粹是必然的B.历史的偶然因素决定必然C.历史的发展纯粹是偶然的D.历史人物的性格这种偶然因素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48.在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问题上,下述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A.“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B.伟人的活动是“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C.“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D.无伟人就无历史49 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A.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C.政权和政治法律及其设施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50.下列日常用语中蕴含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的有( )A.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要上B.心想事成C.量力而行,尽力而为D.谋事在人,成事在天51.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祔历史的规律性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5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物质交换过程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D.生产者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53.在个人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 )A.承认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承认政治权力和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否认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D.否认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历史54.“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014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重庆理工大学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学院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学科、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考试科目(代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611)A卷(试题共2页)注意:1.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写在专用的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一律无效。
2.试题附在考卷内交回。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要求给出概念的正确定义,定义准确完整。
1、静止(4分)2、实践客体(4分)3、主观世界(4分)4、感性具体(4分)5、现实性(4分)二、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马克思哲学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理论体系。
(10分)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0分)3、有用的就是真理。
(10分)4、价值是人类生存以及全部活动的惟一目标,价值范畴是哲学的最高范畴。
(10分)第1页三、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要求按题意作出正确回答,并作简要说明。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作用。
(10分)2、简述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10分)3、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0分)4、简述辩证否定的特点。
(10分)5、简述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10分)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要求理论观点正确,联系实际紧扣题意,论述合乎逻辑。
1、论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0分)2、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论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当前我国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指导意义。
(20分)。
根据历史学原理考试题及答案
根据历史学原理考试题及答案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在历史学原理考试中的题目以及相应的答
案范例:
1. 问题:历史学原理的定义是什么?
答案范例:历史学原理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它
主要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因果关系等重要原理。
2. 问题:请解释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
答案范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上层建
筑则是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形态。
3. 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有什么区别?
答案范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人类意识和思想决定的。
4. 问题:历史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案范例:历史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矛盾斗争和发展运动。
历
史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解答这些考试题目,学生可以加深对历史学原理的理解并
提高应用能力。
这些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帮助他
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本质。
请注意,以上仅仅是一些可能出现在历史学原理考试中的题目
和答案范例,具体的考试题目和答案应根据教师或教材的要求进行
调整和准备。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考试题目的练习,加深对历史学原理的理解,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文档能对学生的学习
和备考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试复习题一、选择题1、具体科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深化和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2、当今,科学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充实..,证实...。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4、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5、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不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6、主观唯心主义有哪些?英国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王守仁“心外无物”,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8、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两个结合和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
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一元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规律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ABCD)13、下列现象中属于不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旧物发展新物。
14、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敌对解决、敌对势力之间在各个方面所展开的生死搏斗,生物界中所进行的弱肉强食、互相吞噬等生存竞争,机械运动中的吸引和排斥、物理运动中的阴电和阳电等等,社会生活中不同意见的争论等等。
(179)15、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调和矛盾双发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ABD)16、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第一,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为矛盾的转化即质变做准备;第二,在质变过程中,斗争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使旧统一体解体和新统一体产生。
(181)17、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地位不同,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地位不同,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同,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同。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以下2个方面。
(1)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2)重点论:就是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C D)(183)1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什么过程?A、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B、波浪式前进的过程;C、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过程;D、循环往复的过程。
(ABD)(188)19、辩证的否定观表现为:推陈出现、古为今用、借鉴文明成果。
二、名词解释1、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2、可能性和现实性: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性。
可能性是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是就可能性与现实性范畴的对立而言: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也不是可能性。
二是就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而言:两者又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三是可能和现实又是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
3、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是人在社会中体现的对于社会的意义,人的个人价值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是人对于自身的意义。
人应当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但个人价值的实现又依赖于社会,人的个人价值总是与社会价值相联系,并且在事实上是从属于社会价值的。
4、联系和发展:联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发展是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从总体上概括客观世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有方向的运动。
二者之间是内在统一的。
一方面,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由于普遍联系形成的相互作用,引起世界的运动变化;另—方面,由于运动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和新联系,因而运动发展又是普遍联系多样化和高级化的原因。
5、量变与质变: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
质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6、肯定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他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的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肯定与否定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第二,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包含的。
第三,肯定和否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是社会发展中始终起作用的因素。
得人心者昌,逆人心者亡,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三、简答题1、简述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答: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为: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简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定义及其关系?答:解放思想指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实事求是中“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指的是要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引出正确的结论。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为了达到新的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解放思想不等于随心所欲,而必须与实事求是相联系。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成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简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答: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是发展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4、简述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答: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性质。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分离的倾向。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者之间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
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5、简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中,特殊性中包含了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取决于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水平。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目的都离不开实践,这就是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7、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及其关系?答: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任何真理的两个方面。
绝对真理是指: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二,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
二者之间既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关系,又是辩证地转化的关系。
8、简述社会进步及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答: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和前进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进步的过程,既包括物质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一,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它具有决定性;第二,这个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第三,这个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四、辨析题1、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