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嫂:刻骨铭心的永恒

合集下载

【红色故事】沂蒙好红嫂祖秀莲

【红色故事】沂蒙好红嫂祖秀莲

沂蒙好红嫂祖秀莲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是红领巾播音员XXX。

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沂蒙好红嫂——祖秀莲的故事。

1941年的深秋,日本鬼子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

山东纵队司令部的侦察参谋郭伍士在桃棵子村的南挡阳山下侦查时,被前来扫荡的日本鬼子发现,身中五弹、两刺刀,后来日本鬼子以为他死去了,便离开了。

郭伍士虽受了重伤,但还没有死去。

他静静的躺在地上,一阵深秋的凉风让他苏醒过来,强忍着剧痛,他慢慢的睁开眼睛。

天快黑了,他用力想站起来,可是再也没有力气了。

他用手摸了摸肚子,发现肠子已经淌了出来,便极力按了进去,用衣服勒紧了。

他紧咬牙关,强忍剧痛,凭着坚强的意志,向着桃棵子村爬去。

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郭伍士终于爬到一户人家的门口,便再也没有力气,又昏死了过去。

祖秀莲在出门倒水时,发现了受伤的郭伍士。

当她看到眼前的这个“血人”时,惊得连水瓢都掉到了地上。

她仔细看了一下郭伍士,认清是一名八路军,便急忙跑进家里,唤来老伴,一同把他架到家里。

她为郭伍士擦洗包扎了伤口,郭伍士慢慢苏醒了过来。

后来祖秀莲给他喂水喂饭,用上山采来的草药为他疗伤,为了给郭伍士补养身子,她还把家中仅有的一只下蛋母鸡杀了,熬成鸡汤喂养他,郭伍士的伤慢慢好了起来。

当时日本鬼子就驻扎在桃棵子村,他们在村部烧火做饭,还不时传来哇啦哇啦的叫骂声,整个村庄十分恐怖。

村子的人们大都进山躲鬼子去了,只有祖秀莲一家因为丈夫张文新得了疟疾走不了。

鬼子不时到各家各户搜查,把战士藏在家里,祖秀莲感到实在不安全,就唤了几个侄子,将郭伍士抬到了山上大卧牛石下的一个岩洞里,并用石块和玉米秸把洞口挡上。

祖秀莲和郭伍士约好,只有听到三下敲石头的声音,他才能出来,否则一定不能自己出来。

洞里潮湿闷热,不通风,大小便的气味让人喘不过气来,可是祖秀莲每天都坚持来给他送水送饭,为他擦洗包扎。

有一次,祖秀莲在给郭伍士换药时,发现他腹部的伤口上爬满了蛆虫,祖秀莲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这可怎么办啊?她忽然想到,庄户人家腌咸菜时缸里生蛆了,只要放上几片芸豆叶,蛆就自己爬了出来。

沂蒙红嫂精神观后感

沂蒙红嫂精神观后感

沂蒙红嫂精神观后感
《沂蒙红嫂精神观》这部作品,通过对红嫂精神的展示,引起了我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在这个作品中,红嫂是主人公,她是一位妻子、母亲,同时也是一位革命战士。

她在
艰难的革命岁月中,用自己的行动和精神力量,践行着对党的忠诚。

她牺牲了自己的
亲情,婚姻和个人利益,投身到了革命的事业中。

无论是在战斗中,还是在生活中,
她始终保持着对党的坚定信仰和忠诚,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出了全部力量。

红嫂的精神观令我深受感动。

她不仅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更是一个极富牺牲精神的人。

她舍弃了自己的幸福和个人生活,选择了革命的道路。

她把自己的家庭、事业、
自由都置之度外,将追求革命事业放在了首位。

正是这种精神让她在革命的困境中坚
持不懈,从不动摇。

红嫂的精神观也让我深思。

她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做出了选择,她坚信革命事
业能够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

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令我感到敬佩,也让我反思自己
是否能够做到这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为个人利益而迷茫,在困难面前容易
退缩。

但是,红嫂的精神告诉我,在坚持自己信仰的道路上,只有放弃个人的利益,
为集体和社会奉献,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

总的来说,红嫂的精神观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她用自己的行动和信仰,践行
着对党的忠诚,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励着我在面对困境
和选择时,保持坚定信念,为了更大的目标而奋斗。

她的故事教会了我,只有在为集
体和社会奉献的道路上,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意义。

电影《沂蒙六姐妹》观后感1000字

电影《沂蒙六姐妹》观后感1000字

电影《沂蒙六姐妹》观后感1000字五星红旗迎着朝阳冉冉升起,在晨风中飘扬着,在这土地上洒过多少英雄烈士的鲜血。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这胜利来得曲折坎坷,来得刻骨铭心,包含着太多太多......一想到杨靖宇,就有一中感情涌出来,是愤怒?是悲伤?是惋惜?还是崇敬?各种歌曲交织在一起,使我久久不能平静......战争,一直都是男性的舞台,可是在六十年前的沂蒙大地上,在革命成功的功名簿上有这样一群伟大的女性。

影片《沂蒙六姐妹》把历史、把这些伟大的女性再一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群本应是受保护的群体,在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情况下,用她们瘦弱而又不屈的身躯主动挑起村里拥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少,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等。

一场特殊的婚礼拉开了电影的序幕,没有新郎的婚礼、夹杂着炮火声的婚礼!新郎呢?新郎在前线呢!未曾见过新郎一面的月芬在刚刚嫁到婆家后,就在烟庄妇救会会长兰花的带领下忙着艰巨的支前任务。

为了做好五千斤的煎饼,臭儿的奶奶两天两夜没合眼;为了让战士们能穿上鞋子,沂蒙大嫂宁愿自己的孩子穿着破烂的鞋子也要完成支前任务;为了给战士们多作几双军鞋,童养媳黑燕被婆婆打的遍体鳞伤;为了凑够支前的粮食,她们宁愿自己饿着肚子。

在最近热映的影片《战狼》中有不俗表现的马强此次扮演常慧珍的丈夫。

他表示,在最初看到该影片剧本的时候,他和大多数人一样,不理解常慧珍长年累月的付出,但是在拍摄过程中,他逐渐明白和理解,感受到了常慧珍这个“好人”的魅力。

他希望大家争做“好人”,因为好人一定会有好报。

孟良崮战役打响了,兰花带领姐妹们组成的支前队伍奔赴前线。

忘不了,她们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桥被敌人炸断了,她们毫不犹豫地跳进冰冷的河水,用柔弱的肩膀在河水中架起“火线桥”,使部队及时奔赴战场。

忘不了,当战地医生要为受伤的战士输血的时候,月芬毫不犹豫地伸出胳膊,可是医生说他要抽男人的血,“你们沂蒙山没有男人吗?”“我们沂蒙山的男人都上了前线了!”是啊,为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沂蒙姐妹们失去了太多、太多……在台儿庄战役前奏——临沂战役中,国民党军两位将领有着深深的过节,但他们不计前嫌,同仇敌忾,为了战役的胜利而共同努力,痛刹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精选5篇范文汇总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精选5篇范文汇总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精选5篇范文汇总《沂蒙六姐妹》以1947年孟良崮战役为故事的背景,通过主人公月芬的眼睛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又真实的故事。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沂蒙六姐妹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1观看了爱国主义电影《沂蒙六姐妹》之后,心情无比的震撼!沂蒙六姐妹是平凡而伟大的女性,是我们现代女性学习的榜样。

沂蒙六姐妹的故事,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一直是一面旗帜。

它鼓舞着我;激励着我;爱祖国;爱人民,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时光飞逝,抹不掉人们对62年前那场炮火连天的孟良崮战役的记忆。

一群为捍卫和平而投入那场战争并用自己实际行动诠释“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的妇女形象至今尤在眼前。

她们并没有一身戎装,但依旧用身体架起了通往胜利的桥梁,那些看似柔弱的肩膀,支撑着意志为她们的至亲指引战场的方向,或许这一去便永远的告别,或许这一次就了却了仅剩最后的因缘,而那急行的脚步是在肩头落下唯一的印记。

在民族的大义面前,没有人退缩,她们就是用这种如此痛心的方式送走了挚爱。

看到此时,泪水模糊了双眼,也溢满了心灵。

感到坚强如此的残忍,代价如此的惨重!沂蒙刘姐妹盼亲人归来,却等来了噩耗!面对塌天般的痛苦她们选择了担当和坚强,责任使她们挺起了脊梁,用瘦弱的身躯撑起一个个的小家,用青春和幸福去奠基民族的希望。

影片背景聚焦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战役,但却没有完全的战场描述,而是从后方和侧面反映战争残酷和沂蒙人民无私无畏奋勇支前。

主创者将大家熟知的红嫂故事为主线,通过小村庄若干家庭中妇女的寻常故事,来回应人民战争这个大主题,起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效果。

观看此片之后的这些天,我的内心之处许久不能平静。

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还要缅怀我们的先人,学习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面对新时期、新任务。

我们一定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服务宗旨,在全面落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进一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勤勉敬业的奉献意识;恪尽职守的责任意识;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扎实、尽责地完成好本职工作。

【红色故事】沂蒙红嫂故事——永远的新娘

【红色故事】沂蒙红嫂故事——永远的新娘

【红领巾讲红色故事】沂蒙红嫂故事——永远的新娘李凤兰,蒙阴县蒙阴镇李家保德村人。

16岁参加妇女识字班,被推选为指导员。

1945年4月,经媒人介绍,与蒙阴城东关村的王玉德订了婚,并约定于次年10月19日完婚。

但在距婚期不到两个月的时候,王玉德参了军。

在未婚夫参军不在家的情况下,母亲建议李凤兰推迟婚期。

但她想到,王玉德从小失去父亲,母亲又常年有病,为了支持王玉德,帮助照顾家,于是决定嫁过去。

她说服父母,按照当地风俗,由嫂子怀抱大公鸡陪她拜堂成亲。

嫁入婆家后,为了让丈夫安心作战,她一人照顾婆婆,四处求医,为婆婆煎汤熬药,操持家务,耕种田地,并积极拥军支前,成为村里妇女的榜样。

1947年1月25日,丈夫部队恰巧路过村子,不巧李凤兰回了娘家,婆婆马上派人去叫,她为了看看从未见面的丈夫,一口气跑了十几里山路回到家。

没想到,等她回家后,丈夫和部队已经走远了,她心里有说不出的惆怅。

李凤兰为支持革命曾把自家300斤粮食加工成面食献给前线,并不停地做军鞋。

为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她总在鞋里绣个“心”字,希望有一天丈夫可以穿上自己亲手做的军鞋。

1947年8月的一天,李凤兰收到丈夫的信,她捧着信,一遍遍看,牢牢记住了丈夫的新地址:三营八连三排九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凤兰苦苦等待着丈夫归来。

直到1958年的一天,蒙阴县民政局送来了政府发下的烈士证书。

原来王玉德参军后,早在莱芜战役中就牺牲了。

由于当时部队南征北战,又加上通讯不方便,未能及时通知当地政府。

李凤兰听到丈夫牺牲的噩耗后,痛苦地昏睡了三天三夜。

只有30岁的她今后可怎么办?许多人劝她改嫁,但她放不下婆婆,毅然决定不改嫁,一直陪在婆婆身边,伺侯婆婆,为其养老送终,被人们称为“永远的新娘”。

后来,由政府出面,李凤兰抱养了一子一女。

新中国成立后,李凤兰积极参加国家建设,从农民变成劳模、妇女主任,成为县人大代表。

电影《沂蒙六姐妹》中,月芬就是以李凤兰为原型创作的。

1959年,中共蒙阴县委和蒙阴县人民政府联合授予李风兰“模范烈属”光荣称号。

【红色故事】支前模范-沂蒙红嫂明德英

【红色故事】支前模范-沂蒙红嫂明德英

支前模范——沂蒙红嫂明德英大家好,我是红领巾播音员李炳来。

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支前模范——沂蒙红嫂明德英的故事。

重温那段历史感悟沂蒙精神1941年11月4日清晨,山东沂南县一位年轻的守墓妇女,刚准备抱着不足一岁的儿子出门透透气,就看见一位八路军小战士踉踉跄跄[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地向墓地这边跑来,一边跑还不时回头观望。

这位妇女见状,灵机一动,一把上去,把“小八路”拉进自己家,按在床上,并迅速盖上被子,就在她刚做完这一切的时候,房门被两个日本兵一脚踹开了。

日本兵逼问守墓妇女:有没有看见一个受伤的八路。

她指指嘴巴,又指指耳朵,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是个聋哑[yǎ]人。

两名日本兵却没有离开,打着手语再次逼问受伤八路军战士的去向。

守墓妇女胡乱朝西山的方向一指,两个日本兵信以为真,转身向西山追去。

她叫明德英,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两岁时因病致哑。

她和家人看到八路军一直坚持抗战,对人民一腔热忱[chén],从而对这支队伍怀有深厚感情。

搜捕[bǔ]的日军走后,伤员彭小春因失血过多,缺水休克,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用乳汁救活了伤员。

随后,她又和丈夫李开田将自己家里仅有的两只母鸡杀掉,熬成鸡汤给彭小春滋补身体。

闻到香味,明德英年幼的孩子们凑了过来,但是明德英却没舍得给孩子喝上一口鸡汤、啃上一块骨头。

在夫妻俩的精心照料下,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彭小春的伤口基本痊愈[quán yù],他与明德英李开田夫妇二人告别,前去追赶部队。

虎口救下八路军小战士1942年10月,冈村宁次秘密集结了日军两个师团及两个旅团,妄图对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再次进行残酷的“大扫荡”。

27日,日军手持步枪和刺刀,紧逼八路军山东纵队驻地马牧池一带。

手无寸铁的沂蒙百姓被赶进日军的包围圈。

明德英的丈夫李开田,不幸落入了日本人的捕捉网内。

沂蒙精神红嫂的故事

沂蒙精神红嫂的故事

沂蒙精神红嫂的故事在咱们国家的历史长河中啊,有那么一群伟大的女性,她们被称为沂蒙红嫂。

你知道吗,沂蒙红嫂们的故事那真叫一个感人呐!她们就像是那黑夜中的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当年啊,战士们在前线奋勇杀敌,那后方的红嫂们可没闲着。

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叫无私奉献。

就说那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明德英吧,这事儿多了不起呀!谁能想到,那甘甜的乳汁能成为救人的良药呢?这就好比是在绝境中突然出现的奇迹呀!她看到受伤的战士,心疼得不行,毫不犹豫地就用自己的乳汁去喂养他,给他带去生的希望。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呀,反问咱普通人能做到吗?还有那“沂蒙母亲”王换于,她呀,为了照顾好那些革命后代,那真是操碎了心。

家里的吃的、用的,都先紧着孩子们,自己却饿着肚子。

她把那些孩子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这种爱,深沉又伟大。

这就好像是老母鸡护着小鸡仔儿一样,拼了命也要保护他们周全。

红嫂们的故事可不止这些呢!她们为战士们做军鞋、送军粮、抬担架,啥事儿都干。

她们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战士们受委屈。

你想想,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她们得付出多少努力呀!这就像是盖房子,一砖一瓦都得自己亲手去垒,才能盖出坚固的大厦。

沂蒙红嫂们的精神,那是咱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呀!她们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伟大力量,看到了什么叫爱与奉献。

她们的故事,应该被我们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让后人都知道,曾经有这么一群了不起的女性,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付出了一切。

如今,咱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可能感受不到那种战争的残酷和艰辛。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红嫂们的付出呀!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奋斗,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我们要学习红嫂们的精神,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退缩,不放弃,勇敢地向前冲。

沂蒙红嫂,你们是最棒的!你们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让我们向红嫂们致敬!永远记住她们的伟大!。

关于沂蒙红嫂故事的作文

关于沂蒙红嫂故事的作文

关于沂蒙红嫂故事的作文篇一《沂蒙红嫂,平凡中的伟大》在沂蒙那片土地上,有着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沂蒙红嫂的故事就是其中最亮的星。

我曾去过沂蒙山区的一个小村子,那里还保留着沂蒙红嫂生活过的痕迹。

刚进村就能感到一种质朴和亲切。

我沿着石头铺就的小路走着,看到一位老大娘坐在自家门口,她身旁还有个小箩筐,里面放着针线等东西。

这场景让我猛地想起了沂蒙红嫂纳鞋底的画面。

沂蒙红嫂们呀,在战争年代可吃了不少苦。

就拿纳鞋底这件事来说,那可是相当讲究。

我听村里的老人们讲,那时的红嫂们白天忙完田里和家里的活计,晚上就坐在昏暗的油灯下开始纳鞋底。

她们得先找块结实的布剪成鞋底的样子,然后用层层的布叠加起来。

接着就开始真正的“大工程”——纳鞋底了。

一根长长的麻线,从针眼里费力地穿过,粗糙的手指不知被扎了多少回。

红嫂们却像是感觉不到痛一样,就那么一针一针密密地缝着。

为的就是让战士们能穿上舒服结实的鞋子行军打仗。

有一位红嫂,家里穷得叮当响,但她看到战士的鞋子破了,二话不说就拿过来给自己要补。

那个战士还怪不好意思的,红嫂却爽朗地说:“这有啥,你们在外面打仗,鞋要是不好使咋行。

”然后就坐在院子里开始纳起来。

夏日的蚊子围着她咬,她就用手赶一赶,一刻不停。

从早到晚,累了就直直腰,伸伸胳膊,然后又接着干。

一直到把那双鞋底纳得又厚又结实,再配上做好的鞋面,交给战士。

战士穿上新鞋,那感动的模样就别提了。

沂蒙红嫂们就这么用自己的双手,为战士们提供了保障。

她们平凡普通,可做的每件事在当时都无比伟大。

这些红嫂的故事就像这村子的土地一样实实在在,永远地留在沂蒙这片土地上,也留在人们心中。

篇二《沂蒙红嫂,暖心的后方支撑》沂蒙红嫂,简直就是大英雄,当然啦,是那种没有身披披风但自带光芒的英雄。

有次我到沂蒙地区探望亲戚,顺带四处逛逛。

在一个偏僻的山脚下,有间看起来有些年头的老屋。

屋里有个老大姐,虽然满头白发,但是眼神很是精神。

她正在给我讲述当年沂蒙红嫂的事迹。

电影《沂蒙红嫂》观后感

电影《沂蒙红嫂》观后感

电影《沂蒙红嫂》观后感电影《沂蒙红嫂》观后感作为一部代表中国红色经典的电影,《沂蒙红嫂》讲述了早年在革命战争中,沂蒙地区大量的妇女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战斗而组成的女子垦荒队的故事。

作为一位观众,在观看完电影后,我不仅对电影的情节和表演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还从中吸取了很多启示和教训。

《沂蒙红嫂》这部电影将近50年前拍摄,在今天依然具有引人深思的深度。

影片中,毛主席的名言“妇女能顶半边天”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革命时期,沂蒙地区妇女们没有退缩和畏惧劳苦,而是顶着风吹雨打,勇敢地前往荒地垦荒,这种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勇气,令人感到敬佩。

这也让我意识到了,在生活中,只有拼搏不息,才能获得更美好的未来。

《沂蒙红嫂》中的女主人公张爱玲把自己的幸福给了革命的事业,她的丈夫成为了革命的烈士,自己也成为了女子垦荒队的领袖。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到钦佩,同时也给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要为人类的幸福和未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幕是女子垦荒队攻占了大山的时候。

在画面中,女子们面对着前方不知道究竟有什么危险和困难,但她们却毫不犹豫地向前冲。

这样的场景让我非常感动,也让我意识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勇往直前。

另一方面,我也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的差异。

在电影的故事中,女主人公张爱玲的丈夫是上海进步思想的代表,而张爱玲自己则是完全忠诚于革命的人。

这样的背景使得张爱玲对待爱和生命的态度与众不同。

其中的深度还需要更深入的阅读和思考。

总之,电影《沂蒙红嫂》是一部极具启示性的电影。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不仅感受到了幸福和自由的价值,更加坚信了所谓“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理念。

这样令人感动的电影也让我深感自己要努力,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未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个人通往成功的道路是要靠努力和勇气不断拼搏。

在这部电影中,我对于曲调和旋律特别感兴趣。

音乐在电影中的很多场景,极大地增强了情感的推进,甚至能够影响到观众的心理情感。

赞美沂蒙红嫂的句子-定义说明解析

赞美沂蒙红嫂的句子-定义说明解析

赞美沂蒙红嫂的句子1.沂蒙红嫂,你是时代的典范,坚定而勇敢。

2.你的坚守和牺牲,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英雄本色。

3.在历史的长河中,你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着光芒。

4.你用无尽的爱和执着,守护着沂蒙山区的人民。

5.没有你的付出,我们无法想象那个年代的艰辛和困苦。

6.你是无私奉献的化身,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曲感人的赞歌。

7.沂蒙红嫂,你是时代的精神象征,我们永远敬仰你的英勇。

8.你的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坚持着真理与正义的旗帜不倒。

9.你的行动如涓涓细流,汇聚成革命的巨浪,冲破黑暗与苦难。

10.你的青春洒在战场上,成为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火焰。

11.沂蒙红嫂,你的笑容温暖了整个山区,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12.你的勇敢和坚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前行。

13.你的付出和牺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怀念。

14.沂蒙红嫂,你是历史的见证,见证着一个伟大民族的崛起。

15.你是人民的女儿,你的名字将永远流传在我们的心间。

16.你的英勇事迹催人泪下,让我们明白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17.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你用爱和希望点亮了黑暗的彼岸。

18.沂蒙红嫂,你的精神将在岁月的长河中永不磨灭。

19.你是一面旗帜,引领着我们不断向前,追求更美好的明天。

20.沂蒙红嫂,你是一颗闪亮的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方向。

21.沂蒙红嫂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见证者,她的事迹将激励永不言弃的精神。

22.沂蒙红嫂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和勇敢行动为我们树立了伟大的榜样。

23.沂蒙红嫂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是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

24.沂蒙红嫂敢于担当,无论艰难险阻都不退缩。

25.沂蒙红嫂的精神力量足以打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

26.沂蒙红嫂将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给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7.沂蒙红嫂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枚璀璨明珠,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28.沂蒙红嫂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坚毅和勇敢是我们所敬仰的。

29.沂蒙红嫂的事迹使我们明白,只有拥有信仰和追求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30.沂蒙红嫂以自己的勇敢和牺牲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火炬。

沂蒙红嫂观后感200字

沂蒙红嫂观后感200字

沂蒙红嫂观后感200字
《沂蒙红嫂》是一部让人深受感动的影片,它展现了一群中国革命的女性战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革命信仰的故事。

影片的剧情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讲述了沂蒙山区的村姑王喜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革命者,赴前线参加了解放战争,成为了一名红军女战士,最终不幸壮烈牺牲的故事。

她用革命精神、充满信仰与坚毅的生命诠释了“为人
民服务”的宝贵精神。

我深受这部影片的感染,其中最让我动容的是王喜儿始终保持了她在做革命事业上的积极性,始终拥有着一种亲近群众的感觉,重视把革命事业与群众生活结合起来,成为像群众一样的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转化为不断的革命行动。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真正的革命信仰和革命精神。

电影的画面和音乐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生动表现了沂蒙山区的天然风景、战斗场面、女战士们的英姿飒爽、各种军鼓、号角声,营造出了一种充满紧张和动感的氛围。

特别是影片中出现的那首《沂蒙山小调》由著名歌唱家杨洪基演唱的,旋律优美悠扬,情感真挚深情,让人听后不禁产生强烈的共鸣之感。

从这部影片中,我受到了许多教育和启发。

我们应该始终坚定自己的信仰、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为人民服务,不
断努力去磨砺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素质,相信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革命者。

总之,这部影片通过深刻、真实、生动的画面,生动表现了女性红军的英勇事迹和红军的崇高精神,在观影过程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动。

如此英勇的女性红军战士让我们懂得了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信仰和不灭魂气,我们应该学习并传承他们的崇高革命精神,用“为人民服务”的宝贵思想激励我们为民谋利的奋斗。

沂蒙红嫂电影观后感100字

沂蒙红嫂电影观后感100字

沂蒙红嫂电影观后感100字
《沂蒙红嫂》这部电影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

它展现了一群妇女的坚毅和无畏精神,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这部电影以沂蒙山区为背景,通过讲述红军和地方民兵在抗日战争中的奋斗,展现了女性在战争中的勇敢和顽强。

其中以白毛女的形象为主线,展现了她的悲惨命运和决死抗击日军的斗争,同时,也刻画了一批平凡女性的生存和奋斗。

我被电影中的这些女性所打动。

她们的血性,她们的顽强,她们的勇气,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伟大的中国女性,拥有了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她们的精神面貌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对自己作为女性的一种鼓舞,也是对于每个人不屈不挠精神的启示。

电影中田野里的白毛女,奋力的挣扎,给了我无尽的感触。

善良、勇敢的沂蒙妇女,带给我无限敬佩。

她们或微笑,或哭泣,或说笑……我们能够感受到她们的平静、不屈、坚强!她们
的肆无忌惮不但触动了我的心灵,也鼓舞了我的人生信念。

在电影的音乐与画面中,我看到了女性力量的奇妙表现。

那些慷慨激昂的旋律、那些勇敢的台词、那些传神的画面,更加形象、更加直观地展现了这些伟大女性的精神风貌。

这部电影,让我更深入的认识到了中国女性的不屈不挠精神。

同时,也激励了我,要像她们一样,坚强不屈、顽强前行!
总之,《沂蒙红嫂》让我明白了生命的真谛和女性的力量,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应该勇敢坚强,白毛女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时代的标杆,她们的勇敢为我只加倍的自信和勇气。

这也启示着我们不仅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每个人,心灵中灰白毛女一样,那肆无忌惮的不屈不挠,那英勇奋斗、不怕牺牲,那恪尽职业精神、垂范后人的拼搏精神将始终成为我们不屈的力量。

临沂红嫂的故事

临沂红嫂的故事

临沂红嫂的故事在咱临沂这片热土上,红嫂的故事,那可是比老槐树下的风还要凉快,比沂蒙山的泉水还要清甜。

说起来,那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几行字,那是咱心头的一团火,暖了岁月,亮了人心。

想当年,烽火连天,鬼子汉奸满街窜,老百姓的日子那叫一个苦啊。

可就在这时候,咱们的红嫂们,一个个站了出来,她们不是铁打的汉子,却有着比汉子还硬的脊梁。

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救亡图存的大旗,用一腔热血,书写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

就说那明德英大娘吧,她可是红嫂里的佼佼者。

想当年,八路军小战士庄新民负了重伤,昏倒在路边,是明德英大娘不顾个人安危,把他背回了家。

那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连口热乎饭都难找,可明德英大娘愣是用自己的乳汁,一口一口喂活了小庄。

这事儿要是搁现在,得有多少人感动得掉眼泪啊!可明德英大娘却说:“咱是穷,可咱不能见死不救,八路军是咱的亲人,救他们就是救咱自己。

”这话,朴实无华,却重如千钧,让人听了心里热乎乎的。

还有那位沂蒙红嫂王换于大娘,她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她带领全村的妇女,为八路军缝军衣、做军鞋、送粮食,还用自己的家当起了八路军的“小托儿所”。

几十个孩子啊,有八路军的,有烈士的遗孤,她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照料,无微不至。

那时候,条件艰苦,孩子们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可王换于大娘总是想尽办法,让孩子们吃饱穿暖,还教他们识字读书。

她说:“这些孩子都是咱国家的未来,咱得好好培养他们。

”这话,简单直白,却饱含深情,让人听了心生敬意。

红嫂们的故事啊,多得数不过来。

她们有的冒着枪林弹雨送情报,有的舍生忘死救伤员,有的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疆,什么是家国情怀。

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看到了女性力量的伟大与坚韧。

如今啊,虽然战火已经远去,但红嫂们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

每当提起她们的故事,我们总会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她们是咱临沂的骄傲,是咱中华民族的骄傲。

沂蒙红嫂观后感300字

沂蒙红嫂观后感300字

沂蒙红嫂观后感300字
《沂蒙红嫂》是一部由中国影视界著名导演陈凯歌自编自导的电影,该片讲述了一位女红军战士智勇双全,英勇抗敌的故事。

影片结构清晰,排版整洁,语言通顺,使得观众容易理解和阅读,从中感受到了不同的情感和理念。

影片讲述了女红军战士吕四娘在解放战争中的事迹,主要的情节是以敌我斗争为主线,表现出了吕四娘作为一位女红军战士的刚毅坚韧,也体现出了她作为女性的柔情和慷慨。

在影片中,吕四娘独自潜入敌军阵地,成功切断了敌人的通讯线,使得红军取得了胜利。

而当她爱上敌人的将军时,也选择了坚韧不拔地投身到解放事业中,在最后一刻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红军的胜利。

这部电影所传递的信息很深刻,主题是宣扬革命斗争的伟大和人性的真善美。

从吕四娘的形象来看,她是刚柔相济、勇敢无畏、恪守纪律、敬业爱国的模范。

她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信仰,表现出了女性在军旅中不亚于男性的素质。

电影的画面很有感染力,这其中的原因不仅是导演的拍摄技巧,也离不开影片的音乐。

特别是在吕四娘战斗和牺牲的场景中,随着紧张的情节和高潮的迭起,音乐为观众营造了一种强烈的心里刺激。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尽管影中的故事发生在70多年前,但
那种英勇顽强、坚忍不拔、无所畏惧的精神仍然在我们的心中熠熠发光。

观影后,我不仅对于革命先烈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伟大。

初中作文沂蒙红嫂

初中作文沂蒙红嫂

可亲,谁可恨! 在这年冬季日寇大扫荡的时候,山东纵队司
令部所在地被日本鬼子包围了,一场包围与反包围的 战斗打响了。
一天上午,一个八路军战士冲出了敌人的包 围圈,跑到了王家河,被两个鬼子发现,紧紧地追上 来,八路军战士机灵地径直朝墓林跑来,鬼子追击不 放。在坟茔、石碑、树间,他不停地躲闪、周旋,时 隐时现。敌人也不停地寻找,追击。战士由一座坟墓 躲向一棵树时,被敌人击中了右肩和右臂。

而她心爱的儿子因脑摔伤,落下了个痴呆症。 五天后,战士的伤口感染,脸色也越来越黄。
明德英急得坐立不安。她天天为他用盐水冲洗、包扎 伤口,还把家里仅有的两只鸡杀了,做汤为战士滋补 身体。
半个月过去了,战士的伤口基本痊愈。他要 返回部队了,明德英一看挽留不住他,就让丈夫李开 田去送他。临别,他双手捧着明德英的手哭了:“大嫂, 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我永远忘不了您……”
贴满了画,细一看,她把奖状当画贴,贴得满墙都是, 不过都被生活的烟火熏黑了。唯有从屋梁上吊下来的 那个电灯泡,说明这个家也进入了另一个时代!
我很难想象,如此艰难的生活条件,怎样会 使一位老人如此对革命充满了忠诚;她为革命付出了 整整四代人的代价,为什么竟没有半点向革命、向国 家索取报酬的心!为什么就没有半点功劳感!
二 无意中我发现,红嫂虽然年老,但却有一颗 炽烈的爱心。她好像很爱花。在石屋前有一丛盛开的 “相思红”花,开得像火焰一样红,像朝霞一样艳。 她爱这些“相思红”,生活离不开这些花。乡亲们告诉 我说,这是当年住在她家的八个八路军战士临走时给
她栽下的。战士们对她说:“大嫂,我们有紧急任务, 等回来后再为您浇花。”可是,他们一去再没有回来。 后来有人告诉她说,这八个八路军战士在反扫荡中, 被日本鬼子围逼在一个人抱着一个鬼子撕咬着、 高喊着纷纷跳下悬崖,壮烈牺牲了。

沂蒙红嫂的故事

沂蒙红嫂的故事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有趣的传动》教学设计 (3)一. 教材分析《有趣的传动》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传动的相关知识。

本章节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传动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传动现象,如自行车刹车、门锁等。

但学生对传动的本质和原理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认识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传动的概念、原理和应用,能分析生活中的传动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制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传动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2.难点:传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验教学: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传动原理。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相关教学资料。

2.实验器材:齿轮、链条、滑轮等。

3.小组讨论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传动现象,如自行车刹车、门锁等,引导学生关注传动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传动的概念、原理和应用,通过PPT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传动的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传动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回答问题:传动是如何实现的?传动有哪些类型?5.拓展(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传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可以设计一个利用传动原理的玩具。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传动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沂蒙红嫂的故事

沂蒙红嫂的故事

《沂蒙红嫂的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很了不起的故事,是关于沂蒙红嫂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很勇敢很善良的阿姨,她们被叫做沂蒙红嫂。

有一位红嫂叫明德英,她看到一个受伤的战士,就赶紧把他藏起来。

敌人来了,她一点都不害怕,勇敢地面对敌人。

还有一位红嫂叫王换于,她家里不富裕,可是为了照顾受伤的战士,把自己家不多的粮食都拿出来给战士们吃。

沂蒙红嫂们做了好多好多帮助战士的事情,她们可真伟大!
《沂蒙红嫂的故事》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沂蒙红嫂吗?
那时候,战争很可怕。

但是沂蒙红嫂们一点都不退缩。

比如说李桂芳红嫂,她带着村里的姐妹们一起为战士们做军鞋、送粮食。

有一次,战士们要过河,可是没有桥。

红嫂们就跳进水里,用自己的肩膀当桥,让战士们过去。

她们不怕苦,不怕累,一心想着帮助战士打坏人。

《沂蒙红嫂的故事》
小朋友,我来讲沂蒙红嫂的故事给你听。

在战争的时候,沂蒙红嫂可勇敢啦!
像祖秀莲红嫂,她救了一个受伤很重的战士,给他做饭,照顾他,就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

还有很多红嫂,她们给战士缝衣服,送情报。

敌人很凶,可是沂蒙红嫂一点都不怕,她们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战士们。

我们要记住这些勇敢的红嫂哟!。

沂蒙红嫂明德英的故事

沂蒙红嫂明德英的故事

沂蒙红嫂明德英的故事
沂蒙红嫂明德英,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一位忠诚的共产党员。

她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河东镇,家境贫寒,自小就十分勤奋好学,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

1937年,日军侵略中国,开始了全面的抗战。

当时,明德英正就读于临沂女子师范学校。

她毅然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参加地下党组织的活动。

不久后,她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

1938年初,明德英被派往山东淄博地区,担任红军第四军团女子特委会委员。

她在此期间,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的思想,组织妇女群众参加反日斗争。

她还积极参与红军的宣传文化工作,为军队培训歌唱、朗诵等艺术人才,同时也参与创作革命歌曲。

1940年,明德英被调到临沂地区担任党的地下工作。

她利用自己在学校的教师身份,秘密开展党的抗日宣传工作,组织学生参加地下党组织,积极开展反日斗争。

1942年6月,明德英在党组织调查中被捕。

她在审讯时坚决不屈,忍受了长时间的折磨和酷刑,最终被日本侵略者残忍杀害,牺牲于28岁。

明德英的事迹感动了全国人民,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一位英雄。

她的名字被铭刻在中国人民革命纪念碑上,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沂蒙红嫂观后感350字

沂蒙红嫂观后感350字

沂蒙红嫂观后感350字
《沂蒙红嫂》是一部让人十分感动的电影。

作为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作品,电影中所描绘的沂蒙山区的革命与抗战历程,让人瞩目。

通过影片,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军民在抗日战争中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曾经取得的伟大胜利而感到自豪。

电影中的女主角王文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为了革命事业不断奋斗,最终为自己的信仰而牺牲。

她对革命的热爱和她对家庭的牵挂,让人颇为感动。

王文娟经历了许多艰苦卓绝的特殊历程,无论是在外面的打游击,还是在家中的护理,都是那么的不容易。

影片中也有很多震撼人心的画面,例如王文娟被敌人追逐疲惫不堪却始终坚持不倒的形象,使人对其无尽的坚韧感到惊叹。

还有铁路爆破的那个场景,爆破结束后,滚烫的铁路渐渐还原,这是一种表现破坏之后的美丽情境,让人倍感壮观和感动。

影片中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让整个电影更加有感染力。

传达出电影中人物们的情感历程和情绪变化,使整部电影更加深入人心。

《沂蒙红嫂》让我想起了那个时代,令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影片展现了人物的成长历程和奋斗过程,让我懂得了即使面临极端恶劣的环境,他们依然坚守信仰,不屈不挠向
前的精神,颇为敬佩。

对于女性在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让我感到敬佩和钦佩。

总之,《沂蒙红嫂》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不但能带给我情感的触动,也让我认识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向前奋斗的勇气,值得大家观看。

附上这部电影中的经典台词:“流血的历史不应该被忘记,英雄的事迹不应该被遗弃。

”。

《沂蒙红嫂》观后感

《沂蒙红嫂》观后感

《沂蒙红嫂》观后感我最近观看了电影《沂蒙红嫂》并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它不仅展现了沂蒙地区革命时期的抗日斗争,同时还深入探讨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成长和坚定信仰的故事。

首先,我要在文章中表达对该电影良好的印象。

在影片中,我们跟随着主人公才华横溢的女孩王瑞珍的成长之路,看到她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无忧无虑,青涩的妇女。

之后,她因为战争,生活被打破了。

她成为了一位寡妇后,为了国家的利益远离父母和家人,靠自己的勇气和力量走向革命。

这种勇气和信念感动了我,并启发我认真思考自己在生命中的位置和价值观。

电影深刻地揭示了婚姻的权利和爱情的价值之间的冲突。

主人公的丈夫,郭海峰,是一个平凡的战士,他因为家庭责任不得不留在沂蒙地区,继续推动革命。

但是,这种不自由的生活让他变得懦弱,他对瑞珍的爱也被置于生活责任之后。

这种幸福和爱情之间的矛盾,使得主人公和丈夫最终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这样的情节让我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家庭的责任和个人的成长,才能走向真正的幸福和成功呢?电影中的许多画面和台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主人公在和同伴一起去打仗的时候,学会了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她说,“当一支队伍,个个都克尽职守,这是打胜仗最保险的方法。

”这种坚定的信仰和使命感是我非常佩服的。

此外,电影中还有许多悲壮的画面,例如人们屈辱地挨打,受骗和身份尊严是人权的根本抵抗。

这样的画面非常令人感伤,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白了有人用生命、青春、身体给了这个国家边远地区的家乡、给了我们安定的生活,我们应当爱国、守法、珍爱幸福生活。

最后,观看电影《沂蒙红嫂》让我对于自己的成长和价值观有了新的思考。

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平凡的人如何用勇气和全心全意的奉献成为真正的英雄,同时也启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困难时如何保持坚韧不拔的信仰。

这个故事以优美的音乐和精美的画面,向观众展现了一位女性的成长和坚韧,在祖国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到平凡的生活中,我们何不能成为像那些英雄们一样,不怕困难,努力奋斗,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沂蒙红嫂:刻骨铭心的永恒作者:厉彦林来源:《畅谈》2019年第04期2018年12月20日清晨,104岁的沂蒙红嫂张淑贞,在山东临沂市沂南縣马牧池乡东辛庄村家中因病逝世。

这个令人悲恸的消息,很快热爆网络和微信朋友圈。

沂蒙大地天寒地冻,薄雾弥漫,寒风和雪花寄托着绵绵哀思……22日上午,张淑贞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沂南县殡仪馆举行,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前来向老党员、老红嫂作最后的告别。

“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张淑贞,女,中共党员,1914年9月13日生于沂南县马牧池乡西官庄,后嫁到东辛庄,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儿媳妇,沂蒙红嫂精神传承人于爱梅的母亲。

她也是临沂市党龄最长、年龄最长的沂蒙红嫂。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全国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

1938年12月,毛主席命令“派兵去山东”。

1939年5月,八路军——五师按照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开赴沂蒙山,建立抗日根据地。

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军第一纵队领导机关到达位于沂蒙山腹地的沂南县。

王换于1938年冬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家是著名的抗日堡垒户。

王换于和儿媳妇张淑贞一起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办起战时托儿所,先后收养了41个孩子,抚养了一批革命后代,成为与孩子们虽没有血缘却永远的娘亲。

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才3天,其中包括徐向前、罗荣桓、陈沂的孩子。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贫瘠的沂蒙山区缺衣少食,生活异常艰难。

为了养育好这些革命后代,张淑贞和弟媳妇把奶水让给那些年龄小、体质差的寄养孩子。

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个个健康成长,张淑贞和弟媳妇的四个孩子却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

婆婆王换于和张淑贞率领全家发动群众参加抗日、参军参战,发展壮大党的力量。

在抗战最艰难的三年时间,张淑贞在八个村庄发展了20多名党员,还组织群众做军鞋、缝军衣、磨军粮、烙煎饼支援前线,为山东省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

张淑贞和婆婆王换于不惧日本鬼子“谁敢救一个八路军,全家就得被活埋”的叫嚣,每次战斗结束都毅然奔向战场搜寻八路军伤员。

张淑贞说:“那时候,入了党,早已不寻思死活了。

干革命就得往前跑,把自己的命放一边。

”1941年10月的一天,风雨交加,气温急剧下降,八路军伤病员住在山洞里,穿着单衣,没饭吃,可敌人又没有撤退。

在此紧急情况下,婆媳两人齐上阵,婆婆王换于与鬼子周旋,张淑贞去山洞给八路军送衣送饭。

为避免让日本兵发现,张淑贞把8件衣服套在身上,带了些煎饼就上了山。

到了山洞,她看见一位同志就脱给他一件衣服,再塞给一张煎饼,到最后,自己身上只剩下一件贴身衣服,回家时全身被雨淋透,冻得直打哆嗦,患了一场重感冒。

张淑贞始终听党话、跟党走,一生追求进步,自觉践行了入党时的庄严承诺,爱党爱国爱军,充分展现出沂蒙红嫂充满母爱的大仁、大义、大爱,成为刻骨铭心的永恒。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革命根据地涌现出一大批像张淑贞一样爱党拥军的红嫂,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筹军粮、缝军衣、做军鞋,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铸造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鱼水之情。

据不完全统计,这期间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38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

在那残酷的战争年代,有3.1万名沂蒙籍的战士献出了生命,这就意味着3万多位母亲失去了亲爱的儿女……手攥党徽安然离世王换于被誉为红嫂精神的开创者,张淑贞被称为红嫂精神的接力者。

建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纪念馆”,保留着古山村风貌和历经100年风雨洗礼的石头屋。

当地叫“干插墙”“团瓢屋”,进屋需要躬身猫腰。

当年曾开办战时托儿所的两间石房已不复存在,可这里铭记着大字不识的红嫂们与子弟兵血浓于水的亲情。

这个纪念馆是专门为了让世人铭记红嫂事迹、传承红嫂精神打造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张淑贞心怀对党的深厚感情,不仅用革命精神教育激励和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还带领着他们做鞋垫,鼓励孩子们做拥军的事情。

这些年来,张淑贞虽然年纪大了,却从不居功自傲,不仅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还严格要求子女传承优良革命传统,继续将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发扬光大。

“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如今条件好了,日子富裕了,好作风、好家风不能丢了呀。

”自己一辈子生活简朴,一粒米都舍不得浪费,却乐意力所能及地帮助村邻。

家中时常有来学习考察红色文化的青年学生,只要大家想听战时托儿所的故事,她总是耐心讲解,有时一讲就是两三个钟头。

“共产党带领我们翻身解放,没有党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我很知足很幸福。

”当问及张淑贞老人的长寿秘诀时,女儿于爱梅介绍说:“最重要的就八个字,知足满足、乐于助人。

”去年入冬后,张淑贞感觉身体不舒服,经医院检查,是心脏的血管有问题。

经住院治疗病情好转以后,12月19日她执意回家。

回家后,看老人状态好了许多,一家人很高兴。

她让女儿于爱梅帮着找出一直惦记着的那个首饰盒,首饰盒里竟然有三枚熠熠生辉的党徽。

张淑贞一边擦拭着党徽,一边嘱咐于爱梅:“我当了一辈子党员,马上就80年党龄啦,是党给我一切。

你记着可别把我的党员‘挂’(耽误)了。

一定要帮我把党费缴了。

”老人过世后,于爱梅激动地说:“让我最震惊、最感动的是母亲直到离世时,左手还一直攥着一枚党徽,要求我一辈子跟党走。

正因为如此,我母亲走得很平静、很安详。

”这位令人敬佩的老共产党员,是在用生命擦亮党徽,把党徽置于自己的生命之上,这是要把党永远揣在自己的心窝里。

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为追悼延安中央警备团普通战士张思德同志,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伴随我们党近百年的光辉历史,无数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锻造起信仰的旗帜。

张淑贞这位沂蒙老区的普通共产党员,用她一生爱党爱军的大爱情怀和临终前的行动,生动诠释了融入生命与血液的忠诚,彰显出铿锵有声、视死如归的政治觉悟和至爱情怀。

根据老人遗愿,于爱梅主动与沂南县委组织部联系,把张淑贞老人个人存折上的钱和近半年的老党员补助共18939.8元,作为特殊党费上交中央组织部。

于爱梅动情地回忆起第一天上小学时的情景,妈妈拉着她的手嘱咐了一番话:“你个小妮子,一定要记着,只有在新中国,你才有机会进学堂。

在以前的旧社会,闺女早早就嫁人了,一辈子也长不了见识。

咱这是托了共产党、毛主席的福呀!”接过母亲的“红嫂针”“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我们都是你的儿女,你是永远的爹娘。

”沂蒙这片红色土地,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英雄传奇。

“沂蒙红嫂”就是一个英雄的女性群体,那是在战火中淬炼的真情和血性,是人类战争史上惊世骇俗的千古绝唱,在建设、改革时期和新时代依然绽放璀璨的光芒。

它是纯粹的沂蒙精神符号,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生动实践,谱写出感天动地的荣耀与辉煌。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山东临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参观沂蒙精神展。

在展厅会见了“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等模范人物。

于爱梅每每想起五年前总书记家常似的问询,就感觉有一股暖流涌上心窝,增添巨大的力量,决心牢记弘扬沂蒙精神的嘱托,脚踏实地当好红嫂精神的传承者。

于爱梅在长辈的熏陶、引导下,从母亲那里接过了曾经纳过军鞋、缝过军衣的“红嫂针”’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拥军优属事业,走上了拥军、宣传沂蒙精神的道路,被誉为“沂蒙新红嫂”。

她说:“我听着红色故事长大,家人对我耳濡目染,让我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母亲是我的榜样。

”“每当遇到困难或者勞累的时候,想起前辈的言传身教,全身又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于爱梅倡导成立了“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自己担任会长,经常组织姐妹们到部队拥军,慰问老英模、老红嫂,给子弟兵送去拥军鞋垫5000多双。

她还担任了山东省党性教育基地沂南教学点义务讲解员,自2010年以来,已为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群众以及应邀去外地作报告3000多场(次)。

2009年,在北京参加国庆阅兵训练的济南军区某部官兵,有20多人离标准身高差1厘米。

正当部队首长为此着急时,于爱梅带人赶往北京送去280双鞋垫,解决了他们1厘米身高的差距。

部队首长激动地握着于爱梅手说:“你们真是雪中送炭啊!”2017年10月底,于爱梅带领大嫂们到海军某训练基地看望新入伍的战士。

当听说有4位战士发高烧时,她们就到伙房亲手包了热腾腾的水饺端到生病的战士面前,并给他们讲战争年代八路军轻伤不下战场的故事。

有位战士流着眼泪说:“我一定向革命前辈学习,做一名钢铁战士。

”2017年11月,南京路上好八连邀请于爱梅去作沂蒙精神的宣讲报告,她很爽快地答应了。

眼看到了预约的日子,可不巧腿疼病犯了,家人都劝她暂时不要去了。

她思来想去,耳畔回响起奶奶和母亲讲过的英雄故事,眼前浮现奶奶和母亲克服困难的身影……“与前辈比,我这点病算什么?”于是,她悄悄打上封闭针,带上止疼的针和药,按时赶到了上海。

不但如约声情并茂地作了两个多小时的报告,还参观了好八连纪念馆,下连队看望了官兵……虽然病痛一直在折磨着她,但当看到官兵被报告感动得落泪、热烈鼓掌时,顿时淡忘了病痛,感觉“这一趟来得值”。

出生、成长在“红嫂世家”的于爱梅对践行、传承和宣扬弘扬沂蒙精神,有着崇尚追求和高度的自觉。

她说:“人一定要有信仰、有责任、有担当,享受和平幸福更不能忘记党的恩情。

我会继续宣传弘扬以红嫂为核心元素的沂蒙精神,希望能将母亲等沂蒙红嫂群体爱党拥军、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鼓舞和激励更多的人。

“炉中火,放红光,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电影《沂蒙颂》(原名《红嫂》)的插曲暖人肺腑,历久弥新,人们耳熟能详。

张淑贞用一生途释了爱党拥军的红嫂情怀,践行了铁骨铮铮的入党誓言;一个家庭连续有多位红嫂,代代传承着红色基因、红嫂血脉。

目前,张淑贞的外孙女、于爱梅的女儿高洁已经成为红嫂精神的义务讲解员。

她说:“我作为红嫂的后人,新时代的青年人,会把红嫂接力棒一代代传承下去,让沂蒙精神熠熠生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