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美学之大美不言

合集下载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美1 •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牛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二)以“大”为美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 •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姓名:000专业:00000学号:00000班级:000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那么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美学,而美学就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

而且庄子的美学思想是与其人生哲学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其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以“道”为生命本源的一种指向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

通过对“道”的体悟,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了自然本真的自由心灵状态的描绘中,从而在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孕育了深刻的美学思想。

首先,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大美不言、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渔父》)这里的“真”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与“道”、“自然”同义的概念。

它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无饰无伪,不拘于俗,是人的自然本性;任何矫饰和伪装,都是伤害人的自然本性的,也就是损害生命之真的。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只有“法天贵真”、“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只有这样,人的生命才不是矫饰的,而是真的,也是美的。

总之,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人们要保有这种美,一方面应该尊重物性,使万物顺其自然天性,不以人害物。

另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本真,率性自然。

庄子的哲学与美学

庄子的哲学与美学

庄子的哲学与美学《庄子的哲学与美学论述》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庄子》无疑是最富有美学意味的。

庄子的哲学主题是“生命哲学”,现实人生、个体生命始终是其关注的焦点。

闻一多先生曾说庄子是“最真切的诗人”,“他的思想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庄子》的许多哲学命题也可视为美学命题。

庄子的生命哲学以“道“为基础,以“逍遥游“为核心,为我们展现一个心灵肯定自由的大美至乐的境界,在美学视域下,逍遥游的境界又是审美的最高抱负。

虽然庄子无意于美学,但是其具有审美艺术的哲学却对中国的古典美学的形成与进展产生了不行忽视的影响。

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格,具有其他任何艺术品都无法比拟的特性,只一点不行不说与庄子息息相关。

在哲学思想上,庄子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有限,为此庄子通过自然逍遥之道,通过审美超越等手段解决了生命的有限性问题,但要完成这种超越,人还必得以现实的生命为基础,正由于现实生命的存在,人的超越才成了可能,由此庄子重视现实生命。

但庄子究竟和儒家等别的哲学有所不同,他所重视的现实生命是排弃了存在着的现实社会的,庄子的现实生命只是那个活泼的原始生命本身以及和睦而自由的精神世界,由此推衍出庄子重自然,因而保真养性成了实现现实生命的根本。

在死亡问题上,庄子一反悲观的颜色,认为生死均属自然气化,故而应当积极的生、超逸地死。

第二,探讨了庄子哲学对人们的影响,通过对魏晋玄学的产生到庄子哲学的最大实现者陶渊明的分析,我们看到庄子人生哲学作为一种思想对社会发生的巨大作用,并对中国古代文学、美学和人们的情性产生影响。

纵观庄子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觉察到它是反社会、反历史的,它极力排斥以儒家为代表的现实历史社会,认为现实的历史社会不行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

庄子哲学也是反文化的。

一切文化的结果都会化作对人们理性的约束,这是违背庄子哲学的本质的,由于庄子倡扬一切都应自然的存在。

我们还看到庄子哲学是一种对人的关心,不论这种关心是否完美,而人总是需要某种关心的,因而庄子哲学必定具有存在的价值。

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的美学思想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庄子的艺术创作论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 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 邪?”
•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 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 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 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 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 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 易蜩之翼,何为而不!” 孔子顾谓 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 痀偻丈人之谓乎!”

在柯洛城中,有一个艺术家,他追求 完美。有一天他想做一根手杖。他想,一 有时间的因素就不能成为完美的艺术作品, 凡是完美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因 此他自言自语,哪怕我一生中不再做任何 其他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得十全十美。他 立刻到森林中去找木料,他已决定不用那 不合式的材料,就在他寻找着,一根又一 根地选不中意而抛掉的这个期间,他的朋 友们逐渐地离开了他,因为他们工作到老 了之后都死掉了,可是他一点也没老。
庄子法天的艺术境界
• 1、音乐:天籁 天乐 •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 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 “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 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 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 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 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 籁而未闻天籁夫!”
法天贵真 • 法天:尊重自然规律 • 贵真:保持人与自然的本真
• 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 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 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因惾 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 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 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 《庄子· 胠箧》 故绝圣弃智,大盗 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 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 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 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 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 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 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 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 ,这一切 使他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永久的青春。因 为他并不跟时间妥协,时间就站在一旁叹 气,拿他没办法。他还没有找到一个完全 适用的材料,柯洛城已是古湮的废墟,后 来他就坐在废墟上,剥一根树枝的皮。他 还没有给它造出一个形状来,坎达哈朝代 已经结束了。他用了手杖的尖头,在沙土 上写下那个民族的最后一人的名字来,然 后他又继续工作。当他磨光了手杖,卡尔 伯已经不是北极星了;他还没有装上金箍 和饰有宝石的杖头,梵天都已经睡醒过好 几次。

为什么说庄子的哲学是一门美学

为什么说庄子的哲学是一门美学

为什么说庄子的哲学是一门美学时至今日,当人们提起庄子的时候,脑海中都会不约而同地浮现“庄周梦蝶”这个美丽故事的背景吧,至于说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想大家已经不会太过追究了。

但是我们透过这个故事却能初步领略到庄周或者说庄子的美丽的精神世界,这个唯美传说(暂且这样称呼吧)所传达的是一种人与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的一种自然的和谐:试想一个几十岁的老人在梦中竟然还能看见只有那些孩提时才会注意才会被吸引的蝴蝶,怎么说也是一个类似金庸小说中的老顽童了!而比顽童更神奇的是他觉得自己似乎进入蝴蝶的梦中了。

而我们今天不是仅仅要来讨论这个故事所要的表达的意义,既然存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故事,那么这个主人翁我们能不能把他当成是一个美学家呢!是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庄子的哲学是不是可以是一门美学?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那么让我们来细细考究它吧!既然要讨论哲学和美学的关系,那么从哲学的观点来看,首先就要把对象弄清楚,即须把对象的基本相关属性从大体上把握住,否则的话我们的探讨就有如是无的之矢,毫无用处。

对于庄子哲学的理解,从古至今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是数不胜数,现在我的探讨与考究与其说是研究哲学倒不如称之为班门弄斧。

所以今天在这里我的任务不是要大开一家之言而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实也没这个能力吧!我仅仅是将自己对于老庄的理解与大家分享,仅此而已。

即使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日益发达的世界,对于每一个不同的阅读者,总会有对庄子其人或其思想的独特见解,就如一句老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

我也有对庄子的个人见解。

总结下来,基本上就是有以下几个方面:1)庄子的宇宙观与永恒; 2)庄子的辩证思想;3)庄子的伦理道德思想;4)庄子的无神论思想。

而我们说庄子美学是一种“大美不言”,即其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

这放到我们现在的社会各界也是一种普遍成立的事实:自然的鬼斧神工是人类永远无法企及的;而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美丽心灵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比拟的。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品质最近在看一本中西哲学对比时,看到了西方的尼采和庄子有很多的共性,于是翻阅了一些庄子的书,喜欢上庄子那种出世的心境.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

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

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

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一、审美心胸——心斋、坐忘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对话的形式,阐明了这个道理,提出只要能够实现对道的观照,就能达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只有那些抛弃了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体会,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无功、无名这三个层次的精神状态,是达到至乐至美的先决条件,然后才是隳肢体、黜聪明的状态。

从对物质世界的排除到对思想意识的排除与否定,庄子把这种最高层次称为心斋,又称为坐忘。

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到燕雀,从大德至小德,都是有所待。

也就是说主体无法取消对客观事物的依赖性,也就无法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只有那些能够从内心深处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进入三无精神层面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中的圣人许由,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以及《达生》篇中的至人,《田子方》篇中的真人,都是无所待的人物。

他们为了达到无所待,就必然先要进入三无的境界,或如《大宗师》篇所说的外天下、外物、外生,亦即将个人的宠辱得失、世事人情以至生死都排除于心,创造出一种空虚的心境,只有这种空虚的心境,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庄子的美学观点及其当下的现实意义-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庄子的美学观点及其当下的现实意义-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庄子的美学观点及其当下的现实意义-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庄子的美学观点庄子自由恣肆的思想,纵横捭阖的文风,超凡脱俗的想象力,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源头,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文学和艺术风格.庄子的美学观点与儒家的美学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庄子认为,世风的衰微与性情的丧失,就在于物的膨胀和艺术、智巧等的出现与发展,他提出文灭质,博溺心.认为只有抛弃了音乐和美术,才会使耳目恢复聪明;只有破坏了机械,才能获得真正的技巧;只有把流行的种种人为装饰抛弃掉,人类才会返璞归真,这种观点基本上是从根本上否认了人文艺术,本人不敢苟同.然而庄子在生活实践和文学创作中,却无法摆脱潜在的审美意识,特别是庄子自身具有的杰出的艺术气质,使得《庄子》在艺术审美的同时,也体现了庄子特有的美学思想.《庄子》将尊重自然绝对化,这无疑存在着片面性,但《庄子》中的一些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故事,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等,无不阐发其崇尚自然的艺术创造原则和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庄子》在这些故事里反复要说明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即艺术虽也是人工创造,但因其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因而也绝无人工斧凿痕迹,从而达到天生化成的境界.《庄子》还大美不言.《庄子》的大美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 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庄子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另外,《庄子》对于人格之美的论述伯夷和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评价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而庄子却在《庄子骈拇》中举为耻食周粟而饿死首阳的伯夷和为谋私利而死于东陵山的盗跖两例,以为他们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庄子》中,伯夷和盗跖在市区人的本真之性上完全没有区别,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齐一,为仁义而殉身和为逐利而死的齐一.二、庄子的美学分析实际上庄子对于美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是在许多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的见解,我们当然也不应该一提起庄子就与那些消极避世,逃避现实这些文字联系在一起.而是深刻体味他的思想内涵.实际上,他设定了一个以伦理为基础,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根本的理性社会秩序.庄子散文却非单纯的对话体形式,善于运用形象说理,庄子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儒家,孔孟的积极入世不同,庄子好像整天都在山野里散步,观看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庄子》散文给人的巨大愉悦,并强调指出这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这境界使庄子散文与同样善辩的孟子散文相比,独具美的风范.那么,庄子之文,为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其纯真、朴素的自然美学理想,寄寓着庄子一生不懈的探索和追求,南华秋水之美,又缘何无限呢?在对自然之美的特殊认识与追求上.庄子虽然从理论上艺术, 雕琢性情,要求无无为,但由于他具有丰富的情感,对艺术有着精湛的见解,并且对大自然有着极深厚的亲和力,特别是他不仅摆脱了繁重劳动与自然审美的对立,而且超越了儒家从功利和伦理出发的以道德为核心的局限,使得他能够达到一种不以物累形的超出时间功利目的的悠然潇洒的身心状态,来观察自然,并融入自然中去,逍遥于广阔的时空,达到了以天合天物我合一的境界.这样,庄子在了艺术美的同时,发现和肯定了自然之美;在雕琢之美的同时,发现和肯定了素朴之美;在五声五色的声色之美的同时,发现和肯定了无声无色之美!闻一多先生在《古典新义庄子》篇中说:读《庄子》的人,定知道那是多层的愉快.你正在惊异那思想的奇警,在那踌躇的当儿,忽然又发觉一件事,你问那精微奥妙的思想何以竟有那样凑巧的,曲折圆妙的辞句来表现它,你更惊异,再定神一看,又不知道哪是思想哪是文字了,也许什么都不是,而是经过化合作用的第三种东西,于是你尤其惊异.这应接不暇的惊异,便使你倍加的愉快,乐不可支.这境界,无论如何,在《庄子》以前,绝对找不到,以后,遇着的机会确实也不多.三、庄子美学思想的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庄子追求的东西不是简单的人格精神,他的追求是关乎既有心理精神又有思想人格的精神,庄子哲学以审美没指向,并不是以宗教为依托,从而不难发现庄子哲学也是美学.《庄子》哲学本身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因此,在文艺美学思想上,庄子认为最自然的事物便是最美好的事物,人们不应该以人为中心进行审美的断定和比较.《庄子秋水》篇明确提出要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和取消了人的智慧和创造,这种哲学观点反映在文艺美学方面,就形成了崇尚自然, 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原则.庄子的审美生存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存在着的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官僚主义、专制作风、贪污受贿、奢侈腐化等问题的批判,对于人们维护的人格和尊严,摆脱工具理性的,仍然有现实意义.审美化的道德观对现实生存思想的提升意义审美道德观的内在机制问题, 是审美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理论界认识还比较含糊的一个问题. 我们认为美与善的相互联系、情与理的相互沟通、形式和内容的相互作用是审美道德功能产生的内在根据. 而审美主要是通过以美养性, 以美载德, 以美导善, 以美消恶等途径和方式来实现其道德功能的. 现实生存包括道德生存,然而,个体生存的完满不仅仅在于有道德,还在于对生存的感受.庄子的审美生存思想,虽然不能直接改变异化的现实,却能导引人向善向美,追求的人格和尊严;它不能完全代替现实的自由,但它是最高的自由,它是提升现实的一种牵引力.结语:N年前曾经泛泛的读过《庄子》几次,因当时志不在此,故未加用心.近日稍有闲暇,遂利用空闲时间,把《庄子》,重头读.当我再次翻开那沉睡的《庄子》时, 当我再次一边品茶一边沉迷于庄子的世界时, 或许我所获得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 像春天拂面而来的暖风, 像夏天山间欢跳的溪水,像秋天安静飘落的枫叶,像冬天覆盖大地的雪花《庄子》的文字是美的,观点也是美的,这个美用四个字概括之:自然之美参考文献:[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3]汤用彤.《汤用彤魏晋玄学讲义》.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4]姚淦铭等.《王国维全集》.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一)自然之美“自然”是道家不断重提的话题,老子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的名句,这句话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的本质是“自然”,是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存在和运行状态。

而到了庄子这里更是将这种思想完美的继承和发扬,他更加重视生命的自然之美和物的自然而本真的天性。

不论是论人生还是论艺术,都倡导生命自然的本真存在状态。

所追求的是一种物我俱忘的本真而逍遥的人生境界,提倡自然无为、逍遥天放,从而使人的天然本性得以自由实现。

庄子的自然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依于天性、率性纯朴的自然美崇尚天性、平淡、朴素、简约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它们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这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同时也是合乎天道的表现,庄子认为万物皆有自然本性,他说“日月固有明矣,星晨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2]]万物都离不开自己的天性这个常规,所以要“循道而趋”[[3]],顺着自然发展,而不是人为的去改变它,因此,庄子提倡归真,在《秋水》篇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徇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4]]明确论述了何为反真,牛马生而有四足,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行走,这是天然如此的,是牛马的自然本性。

对于马庄子则还有更加充满悲情色彩的详细的描述:“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5]]而人却要羁勒马首,贯穿马鼻,拘束控制马的行走,“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6]]再通过各种手段去调训它“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7]]这样就彻底破坏了马的自然本性,同时也破坏了“真”。

庄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庄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庄⼦道法⾃然的美学思想⼈们常常提起⽼庄,特别是庄⼦,就和“消极出世”“逃避现实”这些概念联系在⼀起。

《庄⼦》⼀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也没有下过⼀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庄⼦往往⽤许多具体⽣动的譬喻和寓⾔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

⽼⼦说:“⼈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 庄⼦继承了⽼⼦这种⾃然观,并将⽼⼦创⽣万物的⾃然之道引向⼈⽣,通往⾃由的审美境界。

“道法⾃然”就是《庄⼦》⼀书最核⼼的主题,意思是:道效仿它⾃⼰的样⼦。

“道法⾃然”对万物来说就是物法⾃然,天地万物都⾃然⽽然地顺着⾃⼰的本性变化,顺循⼤道⽽⾏。

因此,庄⼦的美学思想以⾃然为宗,其⾃然观普遍地表现在对天地万物、⼈性、艺术的看法之中。

他认为对于天地万物⽽⾔,“⾃然”是在⽆为中体现⽆不为,彰显为⾄⾼形态的“⼤美”;对于⼈性⽽⾔,“⾃然”体现为真诚⽆伪的本性,它需要战胜欲望、摆脱礼俗⽽返朴归真;对于艺术⽽⾔,“⾃然”则体现为“技进乎道”,是经过依乎天理的艰苦修炼⽽达到的⾃由境界。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先,对于天地万物⽽⾔,⾃然之道在⽆为中体现⽆不为。

“天地有⼤美⽽不⾔,四时有明法⽽不议,万物有成理⽽不说。

”(《庄⼦·知北游》)庄⼦连⽤“⼤美”、“明法”、“成理”赞叹“道”在⽆为中所⾃然彰显的最⾼境界。

“道”是宇宙天地的本体和⽣命。

天地有造化之美,美原因乃是万物有⾃⼰的本根,这万物的本根就是天地之道。

道存在于⾃然万物之中,⾃然万物是道的显现,也是美的源泉。

⾃然万物各有其性,“民⾷刍豢,麇⿅⾷荐,唧蛆⽢带,鸱鸦耆⿏。

”⽽且各种物性是平等的,是⾃然地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不要⼈为地索取和雕琢,要循天之道,顺物之性。

庄⼦欣赏万物这种⾃然的⽣命状态,反对⼈为的扭曲,他认为⽜马有四只脚,可以⾃由地⾏⾛。

这是马的本性,⽽⼈却要羁勒马⾸,贯穿⽜⿐,拘束马的⾃由,这就是⼈为地破坏了马的⾃然本性,马喜欢奔跑那就让它⾃由⾃在奔跑好了,不要⼈为地去驯养它成为所谓的好马,改变它矫健的本性。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浅析庄子美学思想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浅析庄子美学思想

文化长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浅析庄子美学思想于海蓉 云南师范大学摘 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出自《庄子•知北游》,意为天地具有伟大的美但却不能用言语表达,这句话包含了庄子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同时也是庄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本文从大、丑非不美、大美不言三个方面探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包含的美学思想,从而进一步理解庄子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大;丑;大美不言;美学思想作者简介:于海蓉(1991.10-),女,江苏盐城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级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艺术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3-192-0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庄子美学思想的重要部分之一,是庄子美学思想内涵的集中体现,是理解庄子美学思想学内涵的核心范畴。

其中“大美”以及“大美不言”是庄子美学主张的两个重要观点。

在庄子思想中,对于“大”的理解与人们传统的对“大”的解释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何谓庄子所说的“大”,何谓“大美不言”,其中体现的庄子美学思想是什么,这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

一、何谓“大”要理解庄子的美学思想,首先必须清楚庄子所说的“大”究竟所指何物。

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大”被视为数量上的形容词。

但是庄子所言之“大”并不如此,是精神境界上的大,指向精神上所处的一种自由、超越的状态,齐同万物、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才是“大”的世界。

[1]其实,在对“大”的理解上,庄子与其好友惠子就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

惠子对“大”的理解是处于科学意义角度上的,他从量上看待大与小。

惠子觉得庄子所说的精神境界上的大的主张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庄子则认为,对“大”的理解倘若太过执着于理,则会失去事物的本真。

在庄子看来,正因为无用才能显示出其大用,而“大”则是一种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与无限自然同一的超脱情怀。

同时庄子主张“大”应“以物为量”,探求宇宙自然地本真。

所谓“以物为量”就是不以大为大,不以小为小。

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

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

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道家作为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最有特色的一个流派之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庄子哲学非常大的影响了相当一部分人对世界的看法,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两大流派当推儒家和道家,虽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推崇当时的“理性主义”,但是道家德美学思想和儒家的美学思想是有巨大的区别的,的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但是,儒和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是“性无为而不能自美”;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1】。

庄子作为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思想行为都显示出超然物外与众不同的特色,《庄子》一书,就是其独特人格和思想的集中展现,在其书中,突出显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即自然之美、虚静之美和自由之美。

庄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庄子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一、自然之美的体现庄子的美学思想里面,最突出强调和推崇的既为自然之美,遵循自然也是达到道德最高境界的一种方式,正如其在《齐物论》中所提出的“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在《逍遥游》中有一段话突出了展现了庄子的自然的真谛:“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然而自然者”。

在庄子看来自然之美就是“自然而然”,要去除人为的雕琢,还其本真,才是真实的美,人应该追求一种本真心性的还原。

庄子一书,处处可以显示出庄子所强调的自然之美,庄子所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高度统一的境界,希望能够达到那种“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境界,这也正是庄子在逍遥游中要集中表示的思想,即去除人为地束缚,遨游于天地自然之间。

自然之美也就是追求一种天性之美,追求“真”,自然之美和“真”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就如昆德拉所说的一样,一切真的东西就是美的,在《秋水》中,“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命,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大美不言、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的是一种相对主义美丑观。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大美不言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论庄子的象、言与“大美”

论庄子的象、言与“大美”

有象之象” 的呈现来还原“ 大美 ” 的轮廓 。 手法 , 通过对象 的比拟与描述来映衬 “ 大美 ” 。“ 大美 ” 无形无 过 “ 相, 既不可 以以一种具象 的特 征将 自身 的美 映衬 出来 , 也不 可以通过外在的陪衬物 自我显映于差异化的显 现之中 , 它唯 有借寓 言故事来加 以说 明 , 这一点类似 于周易“ 以卦言事 ” 。 按照 “ 以象 附之 ” 的比拟与 阐释 , 即是说 明 , 象 有显现“ 大美” 的能力 , “ 大美 ” 可以为象所 呈现 , 此呈现是作为呈现“ 有 象之 美” ?答 日: 不 足以尽 “ 大美” 。“ 象” 不足以尽“ 大美 ” 在于 : 其
( 一) 不显 于言 。
“ 大美” , 所谓 “ 大音稀 声 , 大象无 形” ,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超 越性指 的是构成“ 大美” 的事物往往具有超越现实的能力 , 现 实的东西按照柏拉图来讲 , 都是不美的 , 只有抽象的“ 美 的理 念” 才是 “ 大美 ” 的, 因为现实美 的事物都是 对“ 美 的理念” 的
庄子所描绘的人物当中并非个个相貌俊美也有一些人物相貌奇丑身体残疾比如在庄子德充符篇中叔山无趾兀者王骀支离疏等人物不是面貌狰狞就是身体欠缺但是这些庄子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虽然有失大美形象但他们个个备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湖 北 社 会科 学 2 01 3年 第 1 2期
论庄子 的象 、 言 与“ 大 美”

1 l 9.
般与观者的想象有所关联 , 这样无 疑使得抽象性 的事物更接 近 于“ 大美” ; 不确定性指 的是构成“ 大美” 的事物往往不拘泥
于单 一 的形 式 , 而“ 象” 作为单一形式 的展示 , 所 以 不 足 以尽
为之象” 而呈现出。

《庄子》“大美”与西方崇高之异同

《庄子》“大美”与西方崇高之异同

《庄子》“大美”与西方崇高之异同摘要:“大美”与崇高是中西方两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庄子》的“大美”与西方的崇高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但在审美特征、审美对象和审美目的中却又有差异,前者是对宏大事物的赞叹,人与自然物我合一,达到精神无限自由;后者是对事物的惊惧,主客体的矛盾对立,从而主体获得胜利。

深入分析两种美学范畴,对进一步理解中西方美学的具体内涵大有裨益。

关键词:庄子;“大美”;崇高;审美庄子的“大美”是其美学思想的突出特征,体现了庄子的美学思想特征并贯穿其中;崇高则是由西方引入的概念,是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庄子“大美”思想虽与西方的崇高有相通之处,但在审美特征、审美对象和审美目的等方面也存在差异,两者对审美特征有不同的见解,故在审美对象中有所不同,最终目的便有差异。

将庄子的“大美”与西方的崇高进行比较研究,对我们了解中西方美学的不同视角与方向更进一步,进而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

一.审美特征:宏大与惊惧庄子的“大美”与西方的崇高虽然在数量和力量中都有所体现,但是两者在审美特征中却有不同:庄子的“大美”体现宏大,西方的崇高美表现出惊惧。

庄子的“大美”是一种无限之美,这是一种愉快伴随着惊叹的审美,没有恐怖之感。

庄子的“大美”是一种最高最大的美,包含天地万物之大,存在于天地之间令人惊叹的美,是美中之极大者。

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1]56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浩瀚磅礴的壮美境界也是庄子“大美”思想内涵之一。

这种涵纳一切的“大美”是天人合一之道的体现,其本身就有巨大、伟大之意。

此种“大美”已经脱出了伦理学的范围,是一种纯审美。

“我们决不会赞叹小小的溪流,哪怕它们是多么清澈而且有用,我们要赞叹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甚或海洋。

”[2]114虽然在《论崇高》中,朗基纳斯与庄子的观点有一定相似之处,甚至这样完全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发出如此相似的感叹。

论庄子的“大美”思想

论庄子的“大美”思想

分类号密级公开UDC 学号 20150113015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庄子的“大美”思想研究生姓名赵晓芳导师姓名(职称)鲍鹏山,教授申请学位类别硕士学科专业名称文艺学研究方向名称中国古代美学论文提交日期 2018年3月论文答辩日期 2018年5月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学位授予日期 2018年7月答辩委员会主席(教授)评阅人,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青海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日期: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青海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由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办理。

研究生签名:导师签名:日期论庄子的“大美”思想中文摘要“大美”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学范畴,是庄子在结合“大”与“美”的思想基础上,创新提出。

“大美”与“大”及“美”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三荆同株,植根于庄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

“大美”是对“道”的艺术化审美观照,代表了宇宙的本体之美,是至高、绝对的美。

在庄子的美学世界中,“大”与“道”含义基本相同,在中国美学史上,“大”作为一个美学范畴,经历了从出现、发展到衰退的过程,庄子也是第一个在美学意义上提出了“大”这个范畴。

庄子区分了“大”与“美”的不同层次,认为“大”高于“美”。

庄子的“大美”就是“既美且大”的美学境界。

庄子美学精神

庄子美学精神

二、庄子的美学精神⏹1、“浑沌”之“原美”⏹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倏,《说文》称其本义为犬“疾行”,转义为极短的时间。

《楚辞·九歌·少司命》:“倏而来兮忽而逝。

”⏹忽,本义指古代极小的长度单位。

《孙子算经》:“度之所起,起于忽。

欲知其忽,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

”转义指空间,而且指最小的空间。

⏹倏忽,指最原始、最小度量的时空存在,而不是仅指时间意义上的突然、瞬间。

⏹浑沌,即混沌,指“气”的状态。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列子·天瑞》)。

浑沌即浑沦。

⏹这一则寓言,以“浑沌”为原朴。

原朴作为“存在”,拒绝也经不起开凿与分析;开凿与分析便是人为、人文;人为、人文的建构,便是“浑沌死”。

故“浑沌”者,道之别称。

⏹“浑沌”如果有美,不是人为、人文之美,而是无所谓美丑的“原美”,即指在人为地进行审美判断之前所“存在”的那一种“原美”。

⏹“浑沌”是时、空未判,阴、阳未分,天、地未生之时的“气”的状态,是“未物”或曰“待物”的原始状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无美之美”,未始有美却包容着一切美的“种子”。

⏹2、“天人合一”之“美”⏹“天人之辨”,是中国先秦哲学及其美学意识所表达的重要命题。

这里的“天”,一指神秘的天帝、天神,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二指自然界即人们头顶上的天空、苍穹,与大地相对;⏹三指整个自然界,包括整个天地宇宙;四指未经人为加工,无“文化”之本然;五指已经人为加工与改造却在人文境遇中对本然的回归。

⏹《庄子》所言“天”,与“人”相对应,指事物之本然、自然。

天者,天生、本然;人者,人为、人工。

⏹河伯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大美”思想论析

《庄子》“大美”思想论析

《庄子》“大美”思想论析作者:张晶王成功来源:《求是学刊》2016年第01期摘要:《庄子》汪洋恣肆的世界里,“大美”是其最为重要的美学思想。

庄子极其喜用“大”字,故以“大”字作为进入这位先哲的引线探索他的美学思想,是契合实际的。

在“大”到“大美”的逻辑推演过程中,显现出“大美”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分析的必要性。

《庄子》“大美”的具体内涵是以阳刚雄伟与自然逍遥作为“大美”的逻辑起点,以阳刚雄伟为直接外观,以自然逍遥为追求理想,最终回归到圣洁高尚的道德之“大美”。

关键词:《庄子》;大;大美;阳刚雄伟;自然逍遥;圣洁高尚作者简介:张晶,男,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古代文论与文艺美学研究;王成功,男,中国传媒大学文艺学研究生,从事古代文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6)01-0120-07《庄子》一书以其奇伟诡谲、汪洋恣肆、深奥玄虚而流传百世。

宋人林希逸说,“南华一书,今古之奇笔也”[1](P513)。

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2](P249)。

对“大”与“大美”的辩论与阐释,是在“抽象—具体—抽象”的逻辑推演过程中完成“小大之辩”之后,将“大”运用到实际的道德、哲学、美学领域。

庄子思想的精华在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3](P649),无言无形,自本自根。

如此,《庄子》之玄奥可窥见一斑。

但庄子笔下的鲲、鹏、北海却是实实在在的“大美”,这些在数量上巨大、空间占有上阔大之物是“大美”的客观体现,如此,探求其中的“大美”思想有图可索。

在具体形态上,是以阳刚雄伟作为“大美”的直接外观,自然逍遥作为“大美”追求的终极理想,最终还是回归到了圣洁高尚的道德“大美”,表现出庄子积极的社会理想与人格理想。

一、《庄子》中的“大”及其呈现《庄子》其书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凡33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之“游”与“世”10对外汉语一班陈琦学号:100505011111摘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所追求和体验的是天地之间至高至纯的“大美”,“大美”即“道”之显现。

庄子倡导游世,游世乃是一种既顺应这个社会,又不丧失自我追求的处世态度,即庄子所说的“顺人而不失己”,“外化而内不化”。

“在世”而非“入世”,“远世”而非“避世”的“游世”之道,这些都成就了庄子在乱世之中独特的生命智慧。

本文所讨论的便是庄子美学思想“天下有大美而不言”与“游”“世”的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庄子大美游世避世入世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句出自《庄子·知北游》,庄子承接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不仅是真的、善的,还是美的。

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圣人观于天地也就是观道。

只有圣人或至人、神人才能观道。

因为“观”非诉诸于感官的“观看”,而是排除一切生死得失祸福功利之后,对“道”之观照。

是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天地的大美,四时的序列,万物的荣枯,那都是由于“惛然若亡而存,不形而神”的本根——道——自然的伟力所致。

万物的生息繁衍、生死荣枯都顺应时理,有其天然而成的规律。

生死存亡浑浑然一体归入自然。

不必强自己所不能,一切得失都是顺应,于是生之欢乐、死亡、哀痛都会在这大顺应、大过程之中消融;如此,则真正摆脱了人生倒悬之苦矣。

顺应人生之势,天地大美是一种无是非、无差异的齐一醇和之美,天地万物的生息消长相嬗替,开始和终结宛若一环,不见其规律,却达一种真正的大和之境。

“道”具体的体现便是“天地大美”。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思维,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我”与世界的界限,物我合一,通世界以为一。

“鱼乐之辩中,惠子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诘难庄子,是从认知逻辑上反驳庄子观点的。

在惠子看来,庄子与鱼别而为二,二者各为孤立的世界,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

庄子不可能通过经验世界中,已知的物质手段与鱼沟通,获悉鱼在“出游从容”中是否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

因此,惠子认为鱼之乐不可知。

对于如何“知”鱼之乐,庄子的回答是:“我知之濠上也”。

“我”来到河边,徘徊在桥梁之上,正因“我”心情的“从容”,在这从容游荡中,“我”感到无拘束的快乐,恰如鱼“出游从容”之态,所以“我”觉得鱼游是快乐的,波光潋滟的濠水是快乐的,这不是“知”(认识到)鱼之乐,而是诗意地体验,审美地体验到“鱼之乐”。

惠子所诘难的“知”,是科学认知的“知”,而庄子的“我知之濠上”之语,则说的是生命的体验。

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看待万物,与万物之间是相对立的,相“隔离”的。

人在万物之外,人是世界的观照者,他从理性逻辑上分析世界,世界成为人的“知”之对象,成为人之改造与征服的对象。

其直接的结果,就是人与物的分离、对立。

人将世界视作“我”之外的,与我相分离的“对象”。

于是,在“对象化”中,世界丧失了本身的独立意义,变成了人的知识、价值的投射,人也在对象化中人为地设立与世界的界限。

”①庄子洞察惠子守其孤离而不与万物相通之心,所以才致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会通”。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的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

庄子美学博大精深,在与“游”“世”的关系中,本文所阐述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要突出的是:顺应自然宇宙之规律,会通物我,万物皆是美。

二、“游”与“世”游世思想是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庄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数篇章都涉及这个以游戏态度解脱人生痛苦的主题,尤其以内七篇谈得深入集中。

庄子所谓的“游”并非避世,庄子既反对“江海之士”的避世,即抛弃世界而隐迹山林,也不赞成儒家的人世,即卷入国家政治生活而居于庙堂,而是主张藏迹于世界的世俗生活当中,又与这个世界保持距离。

②以现用庄子书中本有的一个词——“游世”,来概括庄子的处世之道。

“游”,既是“若即”又是“不即”,既是“若离”又是“不离”。

陈鼓应曾指出:“庄子处于人间世则表现为一种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艺术性的游世态度。

”③“游”不等于出世,“世”也不等于入世。

很多人认为庄子的“游”“世”即游戏人生,以无所谓的态度逃避人世痛苦,是映照社会现实的悲剧体现。

然而深层次来探讨,“游戏人生”完全不能做避世来理解。

我们应当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庄子的“游”与“世”,不居庙堂,不入俗世,坦坦荡荡,物我合一,于天地之间悠然自得。

《庄子·至乐》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

一切皆自然而来,自然而去。

不必大悲,不必大喜。

这正是物我想通、自然游于世的最好体现,自然而来,自然而去,生死齐一,生存到死亡都不过是顺应了自然规律。

人并不能从自然宇宙中分离出来独立存在,人与自然是一体的。

严世安在《庄子的游世思想》一文中说道:“庄子一方面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态度,继承了隐者传统的心情灰暗的主题叙述,就是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

可是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在这样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庄子干脆把一种故意不肯负责任的游戏态度贯彻到底,不仅游戏地对待现实世界,而且游戏地对待个人生死,游戏地对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传统隐者始终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软弱的个人生存渴望被庄子戏谑地扔进黑暗的游戏世界之中。

因此,在庄子游世思想中实际上隐含着一个新的主题,这就是以带有自嘲意味的自我放逐心情,来与一个黑暗的世界对抗。

”与其说是对抗,不如说是超脱,一种彻悟和大智慧。

心境清朗而自然,因为有了一种与宇宙万物通体合一的豁然。

天地有大美,入心的便尽是美。

《逍遥游》中记载,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其大本雍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立之涂,匠者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以世俗人的眼光来看,物的好坏在于其对人自身的价值,即物对人来说是有用还是无用,物的意义被具体化,世俗化。

庄子和惠子的对话也就是对于物的两种态度的对话。

一种是对于物的道的态度,另一种是对于物的有用性的态度。

大树只是生长在自然之野中,而自然才是大树所归属的世界。

在这样的自然的世界里,大树就是大树,它作为其自身是其自身。

因此它是真正的物自身。

它不来源于什么,也不为了什么。

它自身就是自身的缘由和目的。

如果说在自然中的大树回到了物自身的话,那末在大树边的逍遥者则回到了人自身。

人回到自身与物回到自身是同一过程。

与物一样,人也要走出人与物的目的与手段关系而走向自然世界。

逍遥者就是生活在自然世界之中的人。

④综观庄子一生,庄子的“游”与“世”是是一种大彻大悟,大智慧。

天下有大美而不自言说。

抛开世俗功利,抛开人的私欲,抛开生死;万物的意义都在于其存在本身。

人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与万物同在,无所谓得失,无所谓物我意义,一切都是自然而存在自然而消失的,这样的坦荡,纯粹,天真映照出的就是天地之大美。

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游”、“世”观照于现实在现代主义文学创作领域,有“异化”一说,即事物因其自身发展走向了自身固有属性的反面。

这种异化主要体现为:人与人的异化,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这种异化与现代社会的现实有着极大的映照作用,与本文所阐释的庄子思想也是密切相关的。

人与人的异化:物质利益支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成为一种商品交换的关系,人们失去了相互关怀和帮助的关系,人与人之间难以找到精神交流的通道。

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人外在于社会,人与社会处于相对的关系,社会成为压抑人吞噬人的黑洞,人在社会中茫然无助。

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人的个性分化和变异,体现为理性与本能的对立,以及由此形成的双重或者多重人格。

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深刻的揭示了现代社会技术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物质欲望的张扬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改变和迷信技术、崇尚物质所导致的人文精神的丧失。

这些异化都是现实的观照,显然,这种异化关系是与庄子会通物我,顺应本心的追求相违背的。

然而这也是我们时代所缺失的。

人在日渐发达的社会中,日渐繁忙的物质生活中,慢慢丢失自己,也看不到天地之大美。

对于现代人来说,物我是独立存在的,人作为一个旁观者冷漠的关照世界万物。

过多的技术加工,使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自然地本真。

机械化、物质化、功利化的现实让我们离人的自然本心越来越远。

《齐物论》中说:“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人与外部世界之间联系的偶然性、不稳定性,如梦境一样。

庄子描写的人生存在的梦境感,并不只是在说梦。

庄子特别指出,人生在梦中,是犹如梦中之梦,是所谓“梦之中又占其梦焉。

”一个人即使明白了人生如在梦中,能够告诉别人大家都在做梦,这告诫之言还是梦中之言。

《齐物论》篇借孔子之口告诉别人:“丘也与汝,皆梦也,予谓汝梦,亦梦也。

”《大宗师》篇又借孔子之口对颜回说:“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就是讲这种层叠的梦境。

这种层叠的梦境,喻示存在的背景构架一片混乱,毫无坚实性稳定性,而且看不到通向坚实稳定的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