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0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模拟试题及详解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不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经历的起始阶段。

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有: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全国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广大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尽快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为解决主要矛盾而确定的任务;基本路线: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3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第16章 资本主义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3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第16章 资本主义

第13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一、名词解释1.食利阶层答:食利阶层是指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脱离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的垄断资本家组成的阶层。

占人口极少数的垄断资本家,依靠对国内外人民的剥削,在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他们通过攫取的巨额货币资本,把购买各种有价证券作为进一步增加财富的重要手段。

他们投资和参与众多的公司,这些公司分散于许多部门和行业,甚至分布于世界各地。

他们不可能一一地进行具体的管理,而只能通过雇佣大量的经理和技术人员来代为经营。

以“剪息票”为生而不参加任何经营管理活动的食利者增加了,他们依靠握有大量股票和债券而获得的股息和利息,使他们可以过着穷奢极侈的寄生生活。

二次大战后,随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财富也更加集中在少数垄断资产阶级的手里。

日益扩大的食利阶层不仅直接无偿地占有巨额的国民财富,而且为了满足他们腐朽的寄生生活,还发展了许多专门为之服务的行业和部门,如赌博、贩毒等。

食利阶层的出现表明,资本家对于社会再生产过程已经是多余的了,他们逐渐成了社会的赘瘤。

2.无产阶级答:无产阶级是指被剥夺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求生存的工人和其他低收入集团。

在马克思主义术语中,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主要阶级之一(另一个是资产阶级)。

这一术语来源于拉丁文。

虽然在英语中这一术语早在1663年就已出现,但它的现代含义却是马克思1844年在《德法年鉴》中首次确定的。

被压迫的无产阶级是一个国际性的阶级,因为无论在哪个国家,无产阶级都具有同样的利益(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由于无产阶级的人数众多,组织性和战斗性强,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认为它是真正的革命阶级,肩负着带领人类进入理想社会的历史使命。

3.小资产阶级答:小资产阶级是指个体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商人等在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中间阶级。

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也存在着非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依靠自己的劳动谋生。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第10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第10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10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国家垄断资本基本形式及其实质1.国家与垄断资本的结合(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国家作为真正的总垄断资本家,本身直接掌握国有垄断资本,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

(2)国家与垄断资本的结合的含义①国家手中集中了一定数量的社会资本形成国有垄断资本,这是国家直接体现为垄断资本。

②国有垄断资本通过金融渠道、生产渠道、商业渠道、财政渠道,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密切结合。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1)国有垄断资本国有垄断资本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手段集中起来并用于剩余价值生产的货币。

国家手里集中的货币中,只有那些用于经营国有企业或用于调节经济的,即投入价值增殖运动中的那部分才成为资本。

国有垄断资本是高度社会化的资本,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它起主导作用。

(2)国私共有垄断资本国私共有垄断资本是指由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混合组成,股份所有权分属于国家和垄断组织的国私合营企业。

从所有权、经营管理到利润分配等方面都体现国家和垄断资本直接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3)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的结合是指在企业外部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结合。

它使私人垄断资本不再像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私人垄断资本那样单独运行,而是在与国有垄断资本结合中运动,从而受到国有垄断资本的调节。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2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与矛盾【圣才出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2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与矛盾【圣才出品】

第12章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与矛盾一、名词解释1.货币信用制度危机答:货币信用制度危机是指金融市场上出现大量抛售一国货币,从而导致该国货币大幅度贬值,货币信用领域发生极度混乱和剧烈动荡的现象。

资本主义的货币信用制度危机是进入垄断时期以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这种危机的产生表明,资本主义的货币信用制度已从根本上丧失了稳定性。

这一危机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是:①垄断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大量发行纸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纸币不断贬值,物价持续上涨,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通病;②从资本主义的信用领域来看,由于垄断引起了资本的相对过剩,越来越多的货币资本拥塞在流通领域里而不能运用于生产过程。

借贷资本的大量增加和过剩所形成的投机和冲击,动摇着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③资产阶级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大量发行各种公债,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越来越成为债务经济。

巨额的债务蕴藏着爆发震撼整个信用制度的巨大危机的可能性;④从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来看,由于国际借贷资本的大量过剩,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极不稳定,也极不平衡。

2.财政危机答:财政危机是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的国家财政的混乱和动荡。

在广义上,财政危机被理解为整个国家的财政金融体系发生了严重问题,整个市场出现混乱;在狭义上,财政危机仅指国家财政发生了问题。

赤字过大,债务过重,或财政收入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大滑坡等,都会造成国家财政危机。

巨额赤字不仅使财政支出中的利息负担越来越大,而且缩小了国家利用财政干预经济的回旋余地。

如果国家财政停止兑付已经到期的政府债券,则表明事实上已存在财政危机。

二、简答题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是什么?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变化,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出现许多新的特点。

(1)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进程不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不同和干预经济生活的力度不同,因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再生产周期长短不一,削弱了经济危机在国家之间的连锁反应程度,产生了经济危机非同期爆发现象。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1.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答:劳动对象指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它是构成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之一。

如果没有劳动对象,就不可能有人们的生产活动。

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原料。

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人们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种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物质系统。

包括: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的系统、用以发动生产工具的动力系统和能源系统、运输和辅助系统,以及为实现各种劳动资料的最佳结合所必需的信息传递系统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系统。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了生产资料。

2.货币流通规律答: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需要流通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

它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为:商品价格总额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所需货币量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公式中的商品价格总额,是由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决定的;公式中的同名货币流通速度,指单位金属货币(例如1元)在一定时期内充当流通手段的平均次数。

3.价值增殖过程答:价值增殖过程是指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形成过程同时就是价值增殖过程。

比较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可以看出,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称作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时间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

4.资本价值构成答:资本价值构成是指资本在价值形态方面的构成,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c:v。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

第二篇垄断资本主义第九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9.1 重难点解读第一节资本社会化和垄断的形成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集中与生产社会化1.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自由竞争是以分散的私人企业作为主体,在为数众多的中小资本家之间展开的竞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可以在生产部门之间自由转移,除了土地私有权外没有人为的或自然的垄断障碍。

竞争的主要手段是改进技术、扩大规模以降低成本、增大利润。

同一部门的竞争,形成社会价值。

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竞争,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

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资本家为了弥补这个损失,又会进一步投入激烈竞争。

2.自由竞争推动生产集中生产集中是通过资本主义再生产中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而进行的。

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追逐高额利润而进行竞争,竞争胜败的关键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企业的规模。

因此,资本家就不得不把部分剩余价值用来扩大资本总额,这就形成单个资本的积聚。

同时,在竞争中大资本利用自己规模经济的优势吞并小资本,或若干资本合并组成新的规模更大的资本,从而形成资本集中。

竞争和信用是加速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的强有力的杠杆。

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在促进生产集中方面也起了重大作用。

3.生产集中与生产社会化生产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生产资料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3)产品的社会化。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增长、企业规模的扩大、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进步商品关系和市场范围的扩展而不断提高。

这些方面都是和生产集中并行的。

所以,生产集中的加强也必然促进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股份公司的出现体现资本社会化的初步发展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与资本社会化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发展。

“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资本属性的这种反抗,要求承认它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必要性,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内,愈来愈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看待。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参考答案与重点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参考答案与重点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解释下列名词1 生产资料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③是整个社会关系的基础。

他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2 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

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二是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真题精选(论述题)【圣才出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真题精选(论述题)【圣才出品】

四、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2015研]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即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的含义经济规律是指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政治经济学的使命,就是要揭示人类历史不同社会形态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中的这种本质联系,以及其实现方式和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①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一切经济规律都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只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与这种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经济规律就必然产生并发生作用。

经济规律的存在和起作用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由于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在任何人参加经济活动之前,这种经济条件就已经存在。

人们在参加经济活动时,不能自由地选择经济条件。

因此,不管任何人的主观意志如何,经济规律都客观存在和起作用。

人们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意改变经济条件,因而也就不能随意改变经济规律。

谁要是违背经济规律,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谁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②人的主观能动性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但不等于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人们能够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依靠它们,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

但是,要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需要经历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

而且,由于客观经济条件在发展,经济规律作用的范围和表现形式也随之变化,因而人们认识和探索经济规律的过程也是逐步深化的。

(3)由经济规律所依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①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就是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规律。

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们进行生产,总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两个方面,因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真题精选(简答题)【圣才出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真题精选(简答题)【圣才出品】

三、简答题1.怎样认识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东北财经大学2007研;西南财经大学2012研;中央财经大学2010、2015、2019研]答:(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

研究社会再生产,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包括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价值补偿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在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物质补偿的问题。

社会总产出的实现过程是在市场中实现的,因此市场实现问题是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2)之所以说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市场实现问题,其原因在于:①社会资本再生产反映了资本的现实运动,而资本从商品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化,是资本运动之“惊险的跳跃”,它表明既有生产过程是否能顺利完成,也同时表明下一个生产过程能否正常开始。

如果社会总产出能够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就意味着社会生产所耗费的资本能够在价值上得到相应的补偿,也意味着社会资本的周转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从而可以重新购买生产要素,开始新一轮的再生产。

否则,如果社会总产出不能或部分不能顺利销售,所耗费的资本就不能得到或不能充分得到价值补偿,社会再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

②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不仅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而且要求资本价值所反映的实际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

就是说,社会资本所获得的价值总量要足以用于重新购买所需补偿和替换的生产要素,从市场上得到的使用价值必须符合再生产继续进行的需要。

所以,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包括了价值补偿和使用价值替换,也包括了总量补偿和结构性的补偿。

所有这些补偿和替换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出在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态上都得到实现的过程。

2.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西南财经大学2013、2019研]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中各种矛盾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基础,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政治经济学 第10章

政治经济学 第10章

五、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新变化: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分别在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两 个层次范围发生作用。即平均利润的二重化。 垄断部门:将获得超额利润(超过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 生产价格转化为垄断生产价格。垄断部门内部也具有利润率 平均化的趋势(垄断资本在垄断部门之间的移动)。 非垄断部门:竞争部门之间将在一个较低的层面实现利润率 平均化。由于竞争部门的一部分利润将转移到垄断部门,从 而竞争部门的平均利润率降低,平均利润也将减少。 小结
价值
简单商品生产时期 价值规律 按劳动量分配剩余 价值

生产价格
•自由竞争时期 •生产价格规律 •按平均利润率分配剩 余价值
垄断价格
•垄断时期 •平均利润二重化 •按垄断程度分配剩 余价值
简单商品生产时期

自由竞争时期

垄断时期
甲 甲
M 2M

M

1.2M
1.8M
2M 2V 2V V C C C
一是利润最大化原则,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垄断企业通过 垄断价格实现超额利润最大化; 二是以平均利润为基础,垄断部门确定的垄断价格必须保 证至少能获得平均利润,垄断价格(指垄断高价)必须以 生产价格为最低限度; 三是以市场供求为限制,垄断高价意味着市场需求量的下 降,垄断低价意味着市场供给的下降。
二、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 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 金融资本:由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融合生长 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 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第二节
一、垄断价格及其决定
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凭借垄断地位保证垄断企业获得垄断 利润的商品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答:按劳分配指社会总产品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有效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主要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分配形式,是反映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社会生产实质的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指按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贡献向要素投入者支付报酬。

生产要素,指的是资本、技术、土地、房屋、生产工具、经营者才能等。

所谓生产要素的贡献,指它投入生产经营后所起的作用,所带来的收益。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要求是: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分配社会财富。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现的一种通行的分配方式。

在实际生活中,生产要素的贡献有时很难计算,于是便以投入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来替代,作为支付报酬的标准。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现阶段我国采取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不矛盾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结合。

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公平的收入分配的实现,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2.经济体制答:经济体制指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

它决定着一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它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机制。

经济体制不仅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还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

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两个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资本市场答:资本市场指经营一年期以上中长期资金借贷和证券业务的金融市场。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货币市场相对应的概念,资本市场着眼于从长期限上对融资活动进行划分,是提供一种有效地将资金从储蓄者(同时又是证券持有者)手中转移到投资者(即企业或政府部门,它们同时又是证券发行者)手中的市场机制。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 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第3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 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第3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1章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一、名词解释1.使用价值答: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自然属性决定的。

一种物品往往具有多种多样的自然属性,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

这种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往往是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发现和加以利用的。

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了满足别人需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定量的价值存在于一定量的使用价值之中。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着眼点不在于使用价值本身,而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答: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一定量的某种商品可以按各种不相同的比例与许多其他商品相交换。

因此,交换价值不止一种,而是多种。

不同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交换,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可以使它们相等的共同东西。

这个共同东西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千差万别,无法进行比较。

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还有另外一个属性,即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它构成商品的价值。

所以,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比例即交换价值的基础。

也即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含有相同的价值量。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价值答: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

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是价值。

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出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

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与矛盾)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与矛盾)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12章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与矛盾经典习题及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名词解释1.货币信用制度危机答:货币信用制度危机是指金融市场上出现大量抛售一国货币,从而导致该国货币大幅度贬值,货币信用领域发生极度混乱和剧烈动荡的现象。

资本主义的货币信用制度危机是进入垄断时期以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这种危机的产生表明,资本主义的货币信用制度已从根本上丧失了稳定性。

这一危机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是:(1)垄断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大量发行纸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纸币不断贬值,物价持续上涨,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通病;(2)从资本主义的信用领域来看,由于垄断引起了资本的相对过剩,越来越多的货币资本拥塞在流通领域里而不能运用于生产过程。

借贷资本的大量增加和过剩所形成的投机和冲击,动摇着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3)资产阶级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大量发行各种公债,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越来越成为债务经济。

巨额的债务蕴藏着爆发震撼整个信用制度的巨大危机的可能性;(4)从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来看,由于国际借贷资本的大量过剩,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极不稳定,也极不平衡。

2.财政危机答:财政危机是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的国家财政的混乱和动荡。

在广义上,财政危机被理解为整个国家的财政金融体系发生了严重问题,整个市场出现混乱;在狭义上,财政危机仅指国家财政发生了问题。

赤字过大,债务过重,或财政收入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大滑坡等,都会造成国家财政危机。

巨额赤字不仅使财政支出中的利息负担越来越大,而且缩小了国家利用财政干预经济的回旋余地。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导 论【圣才出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导 论【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导论一、名词解释1.政治经济学答:政治经济学是指研究人类社会中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经济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它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它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有关时代的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

2.物质资料生产答: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物质财富)的过程。

它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另一方面,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3.劳动答: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劳动是人类获得生产生活资料的必经途径。

一切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即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其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劳动资料(又称为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称为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物质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第1章 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第1章  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一篇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第1章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商品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1)使用价值的概念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由于不同的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几何学的等等属性不同,因而使用价值也各不相同。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政治经济学中之所以要涉及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因为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即社会使用价值,而且它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是交换手段。

(2)交换价值的含义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3)价值的概念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两种商品之所以在量上可以互相比较,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质的东西,这种共同的质的东西就是价值,这是决定两种商品互相交换的比例的基础。

(4)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商品的概念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一物之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它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原始森林,不是商品;二是它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不用于交换的产品,如农民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粮食,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6)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①其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a.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无用之物不能成为商品,即使人们在其上面花费了大量的劳动,也是没有价值的;b.使用价值必须具有价值,无价值之物也不会成为商品,因为既然人们在其上面并未花费劳动,也就不存在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必要了。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题库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题库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题库政治经济学试题(资本主义部分)第10套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社会生产力B.社会生产关系C.上层建筑D.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2.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他们A对人们有共同的效用B.有不同的使用价值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时A.大量货币集中在资本家手中B.劳动力成为商品C.剩余劳动的产生D.生产资料成为商品4.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经济范畴是A.剩余价值量B.剩余价值率C.利润率D.平均利润率5.资本家加速资本周转能够A. A.提高剩余价值率B.提高年剩余价值率C.增加预付流动资本D.D.增加预付可变资本6..I (v+ △v + m╱x)=II(c+△c)是A.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D.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7.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变为A.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B.市场价格围绕平均利润上下波动C.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成本上下波动8.超额利润反映的是A.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B.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C.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关系D.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关系9.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的商业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A. A.超额利润B.垄断利润C.平均利润D.企业利润10.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A.土地的数量有限并有优劣之分B.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C.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D.土地的私有权的垄断二、二、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5分)1. 抽象劳动2.货币3.商业资本4.土地价格5. 垄断竞争三、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源在于固定资本的周期更新。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5章 垄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发达与不发达【圣才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5章 垄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发达与不发达【圣才

第15章垄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发达与不发达一、名词解释1.食利国答:食利国是指脱离生产,专靠剥削别国,特别是殖民地人民的劳动以维持生存的国家。

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成为食利国的坚实基础。

巨额的资本输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国外利润收入。

巨额的资本输出和所带来的利润,使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加重了对世界各国人民的剥削,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成了它们的债务奴隶。

发展中国家沉重的债务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今后不断吮吸世界各国人民血汗的吸血管,它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2.世界经济依赖答:世界经济依赖是指当代世界各国通过国际经济传递机制进行的,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

“传递”是指一国的经济盛衰对另一国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国际经济传递是由一国的开放部门影响到非开放部门。

国际经济传递机制主要有:①国际贸易传递机制;②国际资本传递机制;③国际劳动力流动的传递机制;④国际信息流动的传递机制。

从性质上来划分,世界经济相互依赖可分为:对称的和均衡依赖,非对称的和非均衡依赖。

前者是指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后者是指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在对称的和均衡依赖的性质下,双方的经济发展并非取决于相互依赖,如发达国家之间的依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依赖;在非对称的和非均衡依赖的性质下,一方经济发展受另一方经济发展所支配,如历史上帝国主义与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依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当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依赖仍然具有这种性质。

3.国际经济秩序答: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各国在发生经济联系和进行经济活动中的制度、规则及各国普遍接受的各种条件等。

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基本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建立的。

在发达国家居支配地位的情况下,国际经济秩序必然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取得了较大的增长,但是,就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仍然十分严峻,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仍然是其经济发展的一个较大的制约因素。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9、10章)【圣才出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9、10章)【圣才出品】

第9章国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一、名词解释1.工农业总产值答:工农业总产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总和。

由于工业和农业是两个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产值的大小能大致反映国民经济的状况,因此,用它们来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有一定合理性。

但是,工农业总产值毕竟没有包括生产部门的全部,无法反映国民经济的全貌。

2.社会总产品答:社会总产品是指一国国内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它是由一个国家的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

社会总产品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社会总产品可以从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两方面考察。

从实物形态考察,社会总产品就是当年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消费资料是用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需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从价值形态考察,即为社会总产值,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构成。

3.社会总产值答:社会总产值是指一国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农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价值的总和。

社会总产值是社会总产品的货币表现,具体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二是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的必要产品价值(v),三是劳动者为社会劳动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m)。

社会总产值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总量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

但是社会总产值指标明显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包含了很多重复计算的产值,二是无法反映经济效益,三是没有将五大部门之外的其他社会部门的生产性劳务计算在内。

4.国民收入答: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创造的新价值的总和。

它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所剩下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9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圣才出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9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圣才出品】

第9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生产社会化答:生产社会化是指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生产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①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由个人的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化的、只能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②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本身由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

就一个企业来说,生产过程必须由许多工人分工协作共同劳动才能完成;就不同部门的企业来说,生产过程表现为许多相互联系的部门连续进行的生产活动;③产品的社会化,即产品由个人产品变成了社会的产品,它由整个社会生产出来,并通过交换满足社会需要。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时,才走上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道路。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增长、企业规模的扩大、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进步、商品关系和市场范围的扩展而不断提高。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客观上必然要求劳动者共同使用的已经社会化的生产资料由整个社会占有,以便对社会化生产按照社会需要由社会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并按照社会的需要配置社会资源和分配劳动产品。

这样,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的社会性质。

2.垄断答:垄断是指把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大部分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极少数大资本家,为了规定垄断价格、控制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达成协议而实现同盟和联合。

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垄断是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3.垄断资本答:垄断资本是指垄断某些产品或某个部门的生产与销售,通过限制产量和制定高价来获取高额利润的资本。

垄断资本是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是自由竞争发展的必然产物。

19世纪最后30年,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垄断资本逐步形成。

它首先在重工业部门中成长起来,随后遍及其他工业部门以及银行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所有经济部门,成为支配经济生活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名词解释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进行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更高的垄断利润,同时,国家从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调节经济活动,调节各阶级和各阶层的关系,以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有:①在社会经济中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垄断资本;②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③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具有全面性、稳定性和经常性;④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有了明确的理论依据。

2.国有垄断资本答:国有垄断资本是指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它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国家用来调节阶级利益的各种货币资本;另一种是用来经营国有企业的资本,即国有企业垄断资本,这是国有垄断资本的主体。

国有垄断资本的特点表现在:第一,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由国家直接控制和管理的,企业的盈亏也都由国家负责。

第二,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双重的:一方面,国家要从全社会的整体需要来考虑宏观经济目标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以此作为对国有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干预的依据;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作为一个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又必须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问题,因而又必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追求利润极大化。

3.国私共有垄断资本答:国私共有垄断资本是指由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混合组成,股份所有权分属于国家和垄断组织的垄断资本。

国私共有垄断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又一种基本形式,它的组织形式是国私合营企业。

国私共有垄断资本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建立起来的:一是国有垄断资本以参与制的方式与私人垄断资本合办企业;二是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共同投资创立新的企业;三是吸收私人垄断资本加入国家或地方政府所有的企业。

国私共有垄断资本的特点:第一,国私共有垄断资本可以利用国有资本来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而且这类企业可以更方便地从国家得到各种优惠待遇;第二,国私共有垄断资本的经营目标多少要考虑国家宏观经济的目标。

国私共有企业具有的上述特点反映出它更适合于国家垄断资本的发展和对经济的控制。

4.经济计划化答:经济计划化是指通过计划来组织和协调社会生产,是实现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经济计划化是适应这种生产社会化要求而采取的一种经济调节形式。

其基本形式是由国家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并主要通过指导性计划指标来促进计划的实现。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调节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对中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预测;二是制定计划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及主要的相关具体目标;三是制定和实施实现计划目标的政策措施。

5.财政政策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或税收以调节经济的政策。

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

财政支出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府的各项预算拨款政策,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政府购买、公共工程建设和转移支付。

在宏观调控中运用财政政策手段,包括对财政收入政策的运用、对财政支出政策的运用和对二者的综合运用。

根据财政政策对于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可以把财政政策区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在多数情况下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调节方式,即在经济高涨时期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抑制,使经济不会过热而引起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刺激,使经济不会严重萧条而增加失业。

这样做有利于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6.货币政策答:货币政策是指国家根据确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调节利率和信贷规模来影响社会经济运行的政策。

由于货币政策的核心是如何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手段实际上也就是中央银行所运用的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各种手段,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

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

根据货币政策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方面的不同功能,可以把货币政策分为均衡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三种类型。

7.收入政策答:收入政策是指资产阶级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有意识地调节工资、利润和其他收入的政策,是国家对分配领域的政策干预。

收入政策的内容包括对收入结构和收入总量的调节。

具体措施有:一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二是以征税的方法来调节个人收入:如通过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来抑制一部分人的收入过高;通过征收高额财产税和遗产税来防止人们在收入差距上过分悬殊;给低收入者享受免税待遇等。

三是实行工资和物价的管制,即政府采取冻结工资和物价等非常措施。

四是增加政府对低收入者和失业者的社会福利补助。

8.国际经济协调答:国际经济协调是指在多边主义或者双边主义体制范围内,以各国政府为主体,对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广泛讨论和协商,并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妥协协议,以便实现对国家间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联合干预与调节,从而使世界经济得以正常运行。

国际经济协调主要内容包括:①国际贸易协调。

其目的主要在于消除贸易障碍、贸易失衡和贸易摩擦,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以推动各国及世界经济的增长。

②国际收支与汇率协调。

主要是针对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汇率剧烈波动等有损国际经济顺利运行的情况,通过采取各种国际金融协调措施,使各国恢复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维持汇率稳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③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这种协调主要采取三种形式:对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协调;在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进行政策协调;以国际协商为基础,进行双边或多边政策协调。

④突发事件协调。

针对某些意外冲击,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性国际经济协调,使危机得到缓解和遏制。

国际经济协调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改善了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缓解了世界经济冲突与矛盾,是当代世界经济顺利发展不可或缺的保障。

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联合国经济方面的一个专门机构,该组织正式成立于1946年3月。

其宗旨集中体现为:通过设立常设机构,便利各国开展国际货币问题的商讨与协作,促进国际货币合作;稳定汇率,维持成员国间有秩序的外汇安排,避免竞争性的外汇贬值;协助成员国建立自由的多边支付制度,消除妨碍世界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向成员国提供贷款,帮助其调整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时间,并减轻其程度。

IMF的协调活动具体包括:实施汇率监督、开展磋商与协调、提供短期信贷、重新安排国际债务等。

此外,IMF为协助各成员国解决货币金融问题,协助改进各国财政统计资料的搜集和报道工作,并在这些国家制定对国际收支有重要影响的货币和金融政策时,为其提供咨询服务。

10.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答: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WB)是联合国属下的一个专门机构,是负责长期贷款的国际金融机构,成立于1945年,其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用作生产性投资的长期贷款,以促进经济的复兴与发展。

主要业务活动是对发展中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对成员国政府或经政府担保的私人企业提供贷款和技术援助,资助他们兴建某些建设周期长,利润率偏低,但又为该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建设项目。

世界银行在二次大战后初期为参加国筹措恢复和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资金,目前主要向参加国兴建基础设施、发展工农业和文教卫生事业等方面进行资金援助,其贷款期限和利率均较优惠。

世界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际资本市场的借款,主要以发行债券方式筹资,此外还有成员国缴纳的股金与历年纯利的积累。

世界银行现有180多个成员国。

11.世界贸易组织答: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是指根据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于1995年1月1日建立的,取代了1947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世界多边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内容的,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体系,使之可以包括关贸总协定贸易自由化的成果和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所有成果。

世贸组织的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方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份额和利益。

我国政府于1986年提出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要求,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并完成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法律程序,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12.八国首脑会议答:八国首脑会议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国际经济协调的一种颇具国际影响的形式,它的前身是七国首脑会议,产生于1975年,最初参加者为美、英、法、日、德、意六国的首脑,次年加拿大政府首脑加入。

2003年俄罗斯政府首脑参加该会议,遂演变为八国首脑会议。

该组织每年举行一次首脑会晤,对世界经济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协调彼此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政策,内容大多涉及贸易、金融、汇率、能源等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会议仍以讨论经济问题为主,但对环境保护及对恐怖活动、南北关系等社会政治问题逐渐关注。

由于参加该会议的是西方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政府首脑,使得它所提出的各项协调措施更具有权威性,并能直接影响有关国家的经济政策,乃至影响国际经济的发展,但它主要是维护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故有“富人俱乐部”之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