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

合集下载

元青花瓷辨别

元青花瓷辨别

元青花瓷辨别元青花釉色莹润透亮,白中微闪青,一般为青白色,少量瓷器偏白或偏青色,其胎骨厚重,青花发色不稳定,青花深入胎骨呈晕散浑浊之色,由于有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用料的不同,有的青花浓艳,有的色泽闪灰。

下面由店铺为你分享元青花瓷的辨别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青花瓷的辨别方:青花瓷至元代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期,无论烧制工艺和艺术水平,都有了独特创新。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存世量的珍贵稀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元代青花瓷的釉色莹润透亮,白中微闪青,一般为青白色。

少量瓷器偏白或偏青色,元青花瓷的胎骨厚重,青花发色不稳定,青花深入胎骨呈晕散浑浊之色,青花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用料的不同,有的青花浓艳,有的色泽闪灰等不同特征。

笔者认为鉴别一件元青花瓷要掌握好以下基本要点:(一)看器形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

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二)看釉色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

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三)看青花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

延祐期青花发色的牡丹纹深入胎骨呈云层块状,像潜伏在胎骨上,呈立体感似有闪动。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美术论文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徐世云元朝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青花瓷的数量质量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本文从元青花瓷的定义、艺术特征、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阐述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特点。

一、关于“元青花”的定义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蓝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这里的“青”和“花”两个字值得注意,青是色彩属性,花是装饰效果。

“花”含义简洁,即以线条为主构成绘画形象的彩绘瓷,而不是全器罩蓝的色釉瓷或仅以蓝色作为色块、斑点装饰的“点彩瓷”、“花斑瓷”。

青是以钴料作为着色剂,钴的色相是蓝色。

蓝色又为何成为青色?古语中,青即靛青,为青色颜料。

蓝即蓼蓝,是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

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正如古文《荀子·劝学》所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我们常常会因为青、苍、碧、绿、蓝这5个字而被混淆视觉。

青即是蓝色,苍是深蓝,碧是浅蓝。

青天也称碧落或碧空,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道:“上穷碧落下黄泉。

”青草也叫碧草。

但先秦文献《考工记·画绘之事》中称“东方谓之青”。

如今,元代文献中“青白花瓷”等概念是不是指“青花”似乎也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元代为后人留下了那么多经典雅致的青花瓷器,可谓“百年风雅一峰青”!二、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结束了此前宋、金长期对峙分裂的局面,为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对外扩张的同时,对外贸易也迅速发展,这使得包括瓷器在内的外贸商品需求量激增,给瓷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中国青花瓷始于唐而盛于明,其它各朝历久不衰。

到了元代,青花瓷生产品种繁多,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这一时期的元青花不仅注入了时代的印迹,更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点

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点

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点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

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一、元代青花瓷总体特点元代青花瓷的总体特点是一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的风格的,变成浑厚大方,豪迈的艺术气概,这与蒙古人粗犷豪爽的性格有着必然的联系。

纹饰方面构图繁密,层次多而不乱。

二、元代青花瓷-主要器形元青花瓷的器形十分丰富,主要有执壶、僧帽壶、多穆壶、凤流壶、梨式壶、葫芦瓶、玉壶春瓶、梅瓶、象耳瓶、直颈瓶、高足碗、高足杯、盖罐、花觚、军持、香炉、水盂、盏托等。

尤其是直径长达一米的元青花瓷大盘,非常平整,不见变形,可见工艺之精湛。

除了大盘,还有胎体厚重的大罐、大碗、大瓶等大件器物。

这些大件器物多是按照伊斯兰国家的饮食风俗所烧制。

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也独具艺术魅力。

三、元代青花瓷-青料特点元代青花瓷的青料分为国产料和进口料。

呈浅淡的灰蓝色为国产料,呈艳丽的深蓝色为进口料。

进口料一般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器物上,而国产料仅用于中型或者小型器物上。

四、元代青花瓷-延祐期特点元代青花瓷的发展顺序一般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历史阶段。

延祐期属于青花瓷的初创阶段,工艺等很多方面并不成熟。

延祐期青花采用国产青料,施以青白釉,釉色稍混浊,纹饰较为简洁,常见的纹饰有牡丹、灵芝、如意纹、缠枝菊等,但是此时并未见人物纹和动物纹。

延祐期青花瓷仅仅在国内使用,并没有出口国外的记录,而且只是小批量生产。

五、元代青花瓷-至正期特点根据出土记录和国外文物实物来看,至正期的青花瓷已经发展得相当完美,许多产品都远销海外,大量销往如土耳其、伊朗等一些中亚地区。

这些外销瓷器多为大件器物,使用进口料-“苏麻离青”,烧成之后的青花色泽青翠浓艳,略微含紫,十分美丽。

元代青花罐内部和底的特征

元代青花罐内部和底的特征

元代青花罐内部和底的特征
元代青花罐是中国古代陶瓷的一种,它具有独特的特征,包括
内部和底部的特征。

首先,我们来看元代青花罐的内部特征。

元代
青花罐的内部通常呈现出一种深蓝色的釉色,这是青花瓷的特点之一。

这种深蓝色的釉色常常带有斑驳和流动的效果,形成了独特的
纹理和图案,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此外,元代青花罐内部的
装饰通常以植物、花卉、人物或动物等为题材,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展现出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

其次,让我们来看元代青花罐底部的特征。

元代青花罐的底部
通常呈现出浅灰色或者棕色的胎釉,胎釉质地细腻,釉面光滑,有
时还会留下一些烧制痕迹或者窑变的痕迹,这些痕迹往往是鉴别真
伪的重要依据。

此外,元代青花罐的底部还常常刻有款识或者是底款,款识内容包括制作工匠的姓名、年代、窑口等信息,有助于我
们对青花罐的历史和来源进行考证和研究。

总的来说,元代青花罐内部呈现出深蓝色的釉色和精美的装饰,底部则呈现出胎釉质地细腻、款识等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展现了元
代青花罐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研究和鉴别元代青花罐
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

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

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元代青花瓷器属于高温釉下彩瓷。

它是用钴料彩绘于制成的瓷胎上,再加罩一层透明釉料,以高温一次烧成的。

大量的考古出土品证明,元青花的蓝色稳定、沉静,图象纹饰清晰、华美,白色透明釉纯净、润泽。

元代青花瓷器是一种成熟的釉下彩瓷,是元代彩瓷的代表。

元青花瓷的成功烧制已经有七百年的历史。

由于元青花瓷在选料、配方、工艺技术和造型与装饰、审美等方面均有重要成就,使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对尔后青花瓷以至整个彩瓷的工艺技术与陶瓷美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然而,近代人对元青花的认识却一直停留在十分模糊的状态。

最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考古调查发掘的更多展开以及大规模的动土工程和各种挖掘出土等,不仅考古及文博单位拥有一批新发现的元青花瓷器,在民间也有一定数量的元青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只是由于民间收藏的元青花,并不具备准确的出土时间、地点的“标签”。

近些年来,收藏家们手里的元青花和市场上流通的元青花,都可说是“鱼龙混杂”。

它们给元青花瓷的收藏、鉴定和市场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这种从未有过的“元青花现象”,要求我们理清对元青花的认识。

元青花瓷的鉴别,已有不少人做过工作,提出了许多看法和意见,总结出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国内较早者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孙瀛洲的《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新近的代表性著作是中国国际收藏协会发布的《元代瓷器鉴定评估标准》等①。

国外新近发表的《伊朗国家博物馆的元青花》和《托普卡帕宫博物馆的中国瓷器藏品》两文②,在元青花瓷的鉴定方面,也讲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意见,都十分值得借鉴。

《元代瓷器鉴定评估标准》的“总则”中说:“鉴定元青花瓷器,应该以元代瓷器的时代特征及构成要素为依据,对当时的历史文化与贸易背景等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再进行综合评定”。

述无疑是正确的。

笔者直接触摸元青花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尔后,中国文物海外展览工作的需要和在工作中的有利条件,有更多接触历代陶瓷,包括元青花瓷的机会。

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及纹样特征

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及纹样特征

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及纹样特征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瓷器制作也在当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和纹样特征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瓷器制作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元代,陶瓷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青花瓷在这个时期也有了瓷器制作的新高度。

元代青花瓷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成为航海大国的元代,通过海路与西亚、印度等地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最终形成了跨文化的影响。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对于中国陶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就包括了青花瓷。

1.纹样丰富多样:元代青花瓷的纹样种类繁多,其中包括了动物、花卉、人物、山水等各种各样的纹样。

这些纹样在瓷器上的绘制非常精细,色彩鲜明,给人一种美轮美奂的感觉。

2.风格多变:元代青花瓷的纹样风格多变,既有传统的官窑风格,又有外来文化的融合。

对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纹样主题上,加入了一些伊斯兰教的宗教纹样和阿拉伯字母,展现了跨文化的特点。

3.技术精湛:元代青花瓷的瓷器制作技术非常精湛,纹样的绘制非常细致,线条流畅,层次分明。

同时,还运用了刻、雕、髹等多种技法,使得瓷器更加立体和丰富。

4.色彩鲜明:元代青花瓷的色彩以青蓝色为主,常用的青料是氧化钴。

元代钴料含量较高,因此色彩鲜明,呈现出深蓝色的光泽。

在纹样的绘制上,用青料勾勒轮廓,然后上釉,钴料在高温下氧化,形成青色的纹样。

5.设计精美:元代青花瓷的设计非常精美,特别是青花瓷的制作过程中采用的技巧和工艺,使得瓷器的形态更加优美,比较典型的有花觚、碗、盘等器型。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器型,如束口瓶、觚藏、双银等,展示了瓷器制作技术的高超。

总的来说,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和纹样特征体现了元代瓷器制作水平的高度,同时也展示了当时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的成果。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具有丰富多样的纹样和精湛的制作技术,使得元代青花瓷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一大瑰宝,并对后世的瓷器制作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青花瓷发展历程

青花瓷发展历程

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一种,以青花为主要装饰,采用白瓷胎,在瓷器表面绘制蓝色图案。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元代青花瓷:元代青花瓷是青花瓷的起源,以青花为主要装饰,采用白瓷胎。

元代青花瓷的造型简单朴素,装饰图案多为草花、莲花等。

明代青花瓷:明代青花瓷是青花瓷的发展时期,瓷器造型和装饰图案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明代青花瓷的装饰图案有很多种,如山水、花鸟、人物等,其中以山水为主要题材,它的画风清新、自然,给人一种宁静和恬淡的感觉。

清代青花瓷:清代青花瓷是青花瓷的成熟时期,它的装饰图案更加丰富多彩,题材更加广泛,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人物等。

清代青花瓷还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法,如“钧窑”、“官窑”等,这些技法使得青花瓷的质量更加上乘,工艺更加精湛。

近现代青花瓷:近现代青花瓷是青花瓷的现代化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艺的进步,青花瓷的装饰图案更加多样化、细腻化,装饰技法更加繁复,如釉上彩、立体雕刻等。

同时,青花瓷也开始走向世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元青花瓷鉴赏

元青花瓷鉴赏

18元青花瓷鉴赏陈正兰 叶福华收稿日期:2012-06-27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同时也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过1300度的高温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景德镇窑成功烧制出的青花瓷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

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配方采用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其胎料主要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料,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

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

从元大件器物底部或残器断面,可观察到其胎色不够洁白,胎质较粗并有细小的气孔(或称砂眼)。

元青花瓷虽然胎内增加了氧化铝的成分,提高了烧成温度,但是瓷化程度还是不如清代瓷器胎体细腻。

元瓷制作时胎泥淘炼不够精细,多数器物底部露胎不施釉,采用垫砂支烧方法,烧成后即形成所谓的砂底。

砂底的边缘常出现粘砂或铁质斑点,少量器物由于胎土内含有铁质,在器物露胎部位经烧结呈氧化铁红色,俗称“火石红”。

碗、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则一般不见窑红,大罐、大瓶等大件器物的盖里面虽露胎,但不见窑红。

也有些盘底上留有工匠有意涂刷的较浅淡的铁红色砂底,并带有轮旋的旋纹痕迹。

元代景德镇瓷瓶、罐之类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

一般器物的足边不规整,有弯曲现象,说明元代制胎时不讲究修坯,因此显得成型工艺较粗糙。

但小型器物也有精致者,胎质显得洁白细腻。

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

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

各朝代青花的特点

各朝代青花的特点

各朝代青花的特点
各个朝代的青花瓷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朝代和其特点:
1. 元代青花:元代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釉质厚重,青花色泽深沉。

图案多为鸟兽花卉、云龙纹等,纹饰线条粗犷。

2. 明代青花:明代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釉质较薄,青花色彩明快。

常见的图案有花鸟人物、山水景观等,纹饰线条细腻。

3. 清代青花:清代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釉质晶莹透亮,青花色泽柔和。

常见的图案有莲花、牡丹、山水、人物等,纹饰线条流畅。

4. 民国青花:民国时期的青花瓷器受到西方绘画和装饰风格的影响,图案多样化,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

总的来说,青花瓷器在不同朝代的发展中,经历了从粗犷到细腻、色彩明快到柔和的变化。

这些特点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艺术审美和制作工艺水平的发展。

元代青花瓷(精)

元代青花瓷(精)

元代青花瓷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成功地烧制出青花瓷器。

我国国内现存各地传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有 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有200多件。

元代中、晚期青花瓷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多为小件器物,胎子轻薄,不甚精细,多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

青花的颜色灰暗迷蒙,纹饰稀疏但奔放洒脱,有的可以说相当潦草,常见器物有高足杯、碗、盘、香炉、小罐、蒜头瓶、玉壶春瓶等,多为日常生活用品,这类青花瓷器当时生产数量有限,属民用瓷。

另外一类青花瓷器,以大件器物为多,其共同特点是大器者胎体厚重,小件轻薄,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闪青,青花颜色浓艳鲜亮,色浓处有黑褐色斑点。

该类器件做工精良,纹饰层次多,有的甚至多达10来层,画得很满,但繁而不乱,层与层之间留一周空白,器底端两层之间无空白,每层纹饰内容之1 间没什么关系,如经常是在缠枝菊、蕉叶、缠枝莲、缠枝牡丹之间夹杂云凤、云龙、杂宝、海水江牙等,将毫不相干的纹饰组合在一件器物上。

这类瓷器国内传世品极少,墓葬出土也不多见,绝大多数是窖藏出土。

估计是由于当时发生了某些突然变故,在不便随身携带的情况下,埋于地下保存的。

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罐元高38·4厘米估价:RMB3500000一4500000 成交价:RMB6503794此罐直口,颈部稍高,鼓腹,圈足。

通体纹样密满,然层次分明,排列井然有序。

肩腹两侧堆贴兽耳,有孔,可供串环之用,器身牡丹花瓣与瓣之问以串珠相隔,花叶硕大,具有元代纹样特征。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元44.1X5.5厘术此瓶线条圆润流畅,通体绘青花纹饰。

肩部为杂宝纹及缠枝牡丹纹,腹部绘汉代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人物故事及梅,竹、松、芭蕉、山石等纹样,下部有宝莲纹。

虽通体装饰各种图案,但繁而不乱,层次分明,其艺术成就之高,在元青花瓷中似可夺冠。

青花缠枝花卉罐元高28厘米估价:RMBl500000一2200000此拍品1949年前曾藏于一加拿大银行家处,20世纪六七上年代先后在加拿大、日本展出。

元青花开片特征

元青花开片特征

元青花开片特征元青花开片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一种传世珍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它是元代青花瓷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其独特的开片纹饰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从元青花开片的起源、特点和技艺等方面进行介绍。

元青花开片起源于元代,是元代青花瓷的一种独特形式。

元代青花瓷在瓷器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的先河。

而元青花开片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开片是一种在陶瓷器表面刻出纹饰的技法,与传统的绘画、雕刻不同,它以其独特的形式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元青花开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纹饰和工艺上。

首先是纹饰方面,元青花开片纹饰多样,主要有花卉、动物、人物等各种形象。

这些纹饰以其精细的刻画和独特的造型,展现了元代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其次是工艺方面,元青花开片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艺才能完成。

首先,陶匠需要选取适合开片的陶瓷胎体,然后在胎体上绘制出纹饰的轮廓,接着用尖刀小心地将纹饰刻出。

最后,在刻出的纹饰上涂上青花釉料,进行一次次的烧制,最终才能得到完美的元青花开片作品。

元青花开片的技艺要求非常高,需要陶瓷匠师具备精湛的刻画技巧和耐心细致的工艺。

通过刻画纹饰,陶瓷匠师需要将纹饰的形状和纹理表现得尽善尽美。

同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非常小心谨慎,避免瓷器损坏或纹饰失误。

这种技艺的独特性也使得元青花开片成为了陶瓷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元青花开片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元代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

它以其独特的纹饰和精湛的工艺,吸引了无数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目光。

在古代,元青花开片被视为皇室贵族的专属藏品,如今已成为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的心头好。

元青花开片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它的起源、特点和技艺都体现了元代陶瓷艺术的高度发展和创新。

在今天,元青花开片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成为了收藏界的宝贵财富。

它以其独特的纹饰和精湛的工艺,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元青花,身世神秘的“瓷器之王”

元青花,身世神秘的“瓷器之王”

G A N B U W E N Z H A I文,又往来于伊朗和土耳其,一番比较辨识,以大维德瓶为标准器,以存于伊朗阿德比尔寺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的一批中国瓷器为旁证,撰写了两本著作,初步揭开了元青花神秘的面纱。

波普证实早在14世纪后期,中国就已经能够烧制如此完备、精美的青花瓷器。

此后,北京元大都遗址、河北保定先后出土元青花,这些考古发现,不断佐证波普辽阔,横跨欧亚大陆,号称“大哉乾元”“四海声威”,但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不足百年。

“至正型”瓷器被视为元青花标型器,而至正这一元代年号指代的时间只有短短30多年,所以元青花的存世数量少之又少,普遍认为不超过400件,其中的精品更是凤毛麟角。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图样。

在瓶体腹部,一侧是汉代丞相萧何着袍束带,眉目微蹙,上身前倾,神情焦急;另一侧则是韩信手牵战马在河边饮水,他右手牵马站在河边,一副满怀心事的样子。

画面中,萧何作为一代名相的谨慎与韩信内心的游移不定,栩栩如生,在瓶体浑圆的表面形成了一种动态的情节无法入仕,大量知识分子便散落市井,诞生了一批“书会才人”,他们以创作曲艺底本为生。

民间戏曲也因为书会才人的加入,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盛景。

当时戏剧演出广泛,上自帝王,下至平民,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

在重视文人的宋代,这些书会才人本应成为社会中坚的士大夫阶层,但因历史的变故,意外地为元代戏曲的繁荣贡献出卓越的才华。

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元杂剧大家关汉卿。

另有学者推测,元代对汉族知识分子的镇压,也导致一部分由宋入元的画家被迫成为绘制瓷器的工匠,宋画的绝世成就,直接为瓷器绘画输血,才使得元青花的人物故事图案有如此高超的艺术水准。

无论是故事图案,还是花纹装。

元青花名词解释

元青花名词解释

元青花名词解释
元青花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种,主要指元代(1271年-1368年)的青花瓷器。

元青花瓷器是中国青花瓷的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阶段,对后世的瓷器生产和艺术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元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釉面白净,胎体坚硬,釉面晶莹剔透,装饰多以青花为主,青花的颜色较为浓艳,釉下彩的运用更为广泛,形成了以青花与釉下彩相互辉映的艳丽效果。

元青花的制作工艺相对简朴,装饰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包括花卉、人物、山水、鸟兽等多种形象,具有自然写实的特点。

元青花瓷器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广泛被珍藏于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

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和丰富多样的装饰题材,在瓷器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瓷器制作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青花介绍

元青花介绍

一、元青花概述元青花,一般指景德镇的元代青花瓷。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又可分为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制纹饰的“至正型”精品瓷和用国产青料绘制纹饰的普通瓷。

元青花在元代除景德镇烧造外,云南省玉溪等地也用当地瓷土和青料烧造。

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已有超过650年的历史,有足底宽厚、纹饰繁多、胎体厚重等特点,其具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二、元青花历史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距今(2012年)已有超过650年的历史。

历史上没有关于元青花的记载,世人对元青花瓷器的认识,始于珀希瓦尔·大维德爵士收藏的一对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约翰·波普博士根据这对纪年瓶,结合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和伊朗阿德比尔寺藏品,从传世器物中辨识出一批与“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纹饰类似的青花瓷器,将它们命名为“至正型”青花。

日后这对青花瓶成为衡量许多相同类型瓷器的一杆标尺,用这对瓷瓶上的纪年文字以断代,减少了许多费力的说理和繁琐的考证。

系统认识和研究元青花的历史不过60年,几乎所有的元青花瓷器都没有纪年身份,存世的相关文献资料也极其稀少。

三、元青花特点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风格富丽雄浑、花纹层次繁多,使景德镇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四、元青花- 纹饰题材元青花纹饰题材中值得特别重视的,是人物故事题材。

其中又以战争题材居多,如鬼谷子下山,蒙恬将军,萧何追韩信,尉迟恭单骑救主、三顾茅庐涉及的都是与军事有关的人物。

瓷器中的人物故事题材前代少见。

它的出现受到元代勃兴的戏剧艺术影响,其内容大多可在元曲唱本及其插图版画中找到原型。

元代也是杂剧普及的时代,流行于市井茶肆,植根于平民百姓之中,当时瓷器是其中的载体之一。

五、元青花- 工艺1、瓷器用料元代中后期青花瓷器所用的青料是苏麻离青。

这种青料通常被认为从西亚引进,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

含锰量低,意味着青色中的紫、红色调将会减少,在适当的火候下,能够呈现出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

元朝的瓷器制作青花瓷的诞生与发展

元朝的瓷器制作青花瓷的诞生与发展

元朝的瓷器制作青花瓷的诞生与发展元朝的瓷器制作:青花瓷的诞生与发展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而元朝则是中国瓷器制作的辉煌时期。

在元代,青花瓷作为瓷器制作的一大创新,成为了瓷器制作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围绕元朝的瓷器制作,详细探讨青花瓷的诞生与发展。

一、青花瓷的诞生元朝是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青花瓷的诞生正是在这个时期。

青花瓷最早起源于汉朝,但在元代,青花瓷的制作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元代,青花瓷制作的主要突破是釉下彩绘技术的创新。

传统的彩绘瓷器采用的是釉上彩绘技法,而元代的青花瓷则通过在釉下进行彩绘,使得图案更加鲜艳丰富,且不易褪色。

这项技术上的突破,使得元代的青花瓷在艺术性和装饰性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青花瓷的制作工艺青花瓷的制作工艺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完善。

在元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对成熟。

首先是胎体制作。

元代的瓷器胎体制作注重细腻和坚固。

制作青花瓷的胎体主要采用高岭土和瓷石粉为原料,经过搅拌、过筛、浸泡、滤泥等工序制成。

青花瓷的胎体质地坚实,具有很好的含水性,适合进行彩绘。

其次是釉料涂覆。

青花瓷的釉料是由石英、长石、硼酸、长石等原料研磨成细粉后添加水制成。

在青花瓷制作中,釉料的涂覆非常重要,能够使瓷器更加光亮、洁净,且釉面均匀。

最关键的是彩绘。

青花瓷的彩绘是青花瓷独特之处。

在元代的青花瓷制作中,彩绘主要使用的是含铜的颜料,通过在釉下进行彩绘。

这种彩绘方式能够使得图案色泽持久鲜艳,不易褪色。

而青花瓷的彩绘技法丰富多样,有描绘人物故事的,也有表现花鸟山水的。

三、青花瓷的发展在元朝,青花瓷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青花瓷不仅在国内大量生产,而且出口到世界各地。

元代的青花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青花瓷的发展离不开元代社会经济的繁荣。

元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青花瓷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元代设立了专门的制瓷作坊,生产规模逐渐扩大。

同时,元代的瓷器贸易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青花瓷成为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品种之一。

元代瓷器的基本介绍

元代瓷器的基本介绍

元代瓷器的基本介绍元代的青花瓷器处于成熟期,蜚声中外、驰誉艺林。

青花瓷的特点是:胎质白、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

由于含杂质多,胎上大多有铁褐色小点。

器底不施釉,称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红色斑,俗称火石红。

元瓷白釉泛青色,釉质莹润但常有积釉,积釉有时如泪痕。

元代青花原料有进口和国产青料两种。

经过对两种原料的测试表明:进口料中除含钴外,还含有高铁和低量的锰,以青花色泽浓艳、有铁锈斑和黑褐色斑点为特征,采用影青作面釉,多用于描绘高大器物上多层次的繁密纹样。

大部分呈色青翠,有一部分过烧的瓷器青中泛紫,欠烧的则青中带灰。

并且,色浓郁而无晕散,白中闪青的底釉衬托着浓艳的蓝色纹饰,显得明亮动人。

而国产的青料中含锰量高、含铁量低。

青花色泽蓝中闪灰,色匀而无散晕,一般施以乳浊的卵白釉。

国产料所画的青花瓷,大都属小件,纹饰简单、较草率。

元青花纹样特点为纹饰繁密、层次较多,通常称为“满画”。

这是元、明两代特有的绘画技法。

一般是纹样勾线后填色留空白,如花、叶、山石、人物衣纹均有这一特征。

覆莲瓣之间多互不相连,其中多画卷草或杂宝;莲瓣轮廓通常为一粗一细两根线条,不另填色;云启用粗细线条双勾三层,中间加饰水波荷花、花卉、瓜果和马、鸳鸯、云雁等;菊花多单层花瓣,双层的较少;海水纹精细工致,有鱼鳞状左右背向漩涡,浪花如芽状尖细排列;撇口瓶及碗的里口沿画回纹、卷草纹,其他器物上也常见用回纹、卷草纹作边饰;龙身细长、疏发、蛇尾或火焰状尾、细颈、头较小、单色或双角,龙鳞有斜方格纹或加渲染等,三爪或四爪,不见五爪;风头似鹦鹉,鱼鳞状细羽片,l一5条长羽尾;麒麟画成鹿头、牛蹄、马尾;卷草纹无中心连续波谷线,各个纹样单位分开画,与明初画法有别;人物着色用竖笔上下渲染,在浓笔边线内梁淡色或衣纹留白。

除此之外,特征性纹样还有:蕉叶纹中茎满色、莲叶呈规矩的葫芦状、牡丹花叶肥大规整、竹叶尖向上、蝌蚪状云纹、梅花全开的呈五个圆圈、枝干上有刺状小枝等。

元代青花瓷[修订]

元代青花瓷[修订]

元代青花瓷[修订]元代青花瓷一.青花瓷简介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二.元代青花瓷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

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

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

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

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

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

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

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总的特点是造型浑厚凝重,气魄雄伟,器型一般都硕大,显得笨拙,胎体厚重,修胎不精,接口不细致。

画风粗犷。

早期釉面较厚,常有垂流泪痕,晚期釉子透亮接近洁白,接痕更加明显。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

元青花瓷胎特征——麻仓土、高岭土、瓷石

元青花瓷胎特征——麻仓土、高岭土、瓷石

元青花瓷胎特征——麻仓土、高岭土、瓷石【图一土耳其拓扑卡比宫元青花大盘】含有麻仓土的瓷胎的感官特征典型元青花的瓷胎有一些共同的特征:1-滑腻感元青花的底足露胎部分,用手去触摸,有一种滑腻感,如婴儿的臀部,极为舒服。

这种滑腻的舒适感,往往伴随着戳破视觉印象后的惊喜。

因为不少元代器物的底足,给人一种粗糙和松软的视觉印象,然而一旦伸手与之亲密接触,那种完全不同于视觉印象的滑腻感,带给你的是一种随之而来的惊喜。

【伊朗国家博物馆元青花壶底】2-糯软感与滑腻感不同的是, 元青花胎土的糯软感,很好地协同了视觉与触觉的感受, 那种比粘土块要致密、比石头要糯软、比软木塞要坚硬, 不致密又不太疏松、似粉状的又不干涩,似粗糙的又滑腻的感官印象,像极了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

3-内部有细长缝隙如果用放大镜把你的视觉延伸到元青花瓷胎的内部微观结构中,会发现那些瓷胎的断面, 常有细小的缝隙, 有点像用手将软木塞挤扁后、随之把木塞材料的空隙也挤扁了的感觉。

经过大量的图片比对和器物的观摩,在捕捉因麻仓土的加入而带来的典型元青花的瓷胎特征中, 我惊讶地发现:典型元青花不同器物间的瓷胎,所给人的感官印象竟会是那么地截然不同。

【伊朗国家博物馆元青花大盘底】【伊朗国家博物馆元青花梅瓶底】【伊朗国家博物馆八方葫芦瓶底】也有白净微黄的。

【伊朗国家博物馆元瓷大盘底】认识麻仓土麻仓土最早见于文献中,是在明嘉靖致万历初年 ,麻仓土是一种优质的高岭土,因产于浮梁县新正都的麻仓山而得名。

高岭土的物理特性:质纯的高岭土具有白度高、质软、易分散悬浮于水中、良好的可塑性和高的粘结性、较好的耐火性等理化性质。

瓷石是由花岗岩长期受热液作用和风化作用而形成的,主要含石英和绢云母。

在元代以前,瓷石是南方窑口制瓷的主要原料。

【图十二】麻仓土就是高岭土的一种,除了产地在麻仓山的独特之处外,没有数据可突出它与其它高岭土的本质区别。

而高岭土矿山至今仍大量存在, 二元配方的应用从元代开始,景德镇一直将它延续到了明、清、直至今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青花瓷
作者:陈平
来源:《大众理财顾问》2013年第10期
青花起源于唐代巩县窑,宋代并未得到发展,迨元晚期,在景德镇成熟并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影响中国瓷器审美和生产的主流。

与唐青花迥然不同的是,元青花的制瓷工艺和装饰技巧已有创新。

元代青花瓷瓷胎洁白、釉面温润,青花色泽艳丽夺目,富丽雄浑,图案纹饰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在传统审美情趣中独树一帜,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生产的历史新纪元,景德镇也由此成为中国的瓷都。

延佑(1314~1320)
元代景德镇在烧制青花、釉里红之前,曾一度烧制过釉下黑彩装饰品。

“延祐器”和“延祐型”青花的提法是不科学的,至少可以说是不严谨的。

青花是以钴料为着色剂,绘出的纹饰发青蓝色,而所谓延祐型纹饰呈色灰黑,经化验它的着色剂是铁,应当排除出青花家族,为“釉里黑”。

在纪年墓出土的元代器物中,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藏的延祐六年(1319年)青花牡丹塔盖瓷瓶、湖北省博物馆藏延祐六年(1319年)青花塔式罐、浙江省杭州至元丙子(1336年)纪年墓出土的青花观音坐像、(后)至元四年(1338年)铭青花釉里红四神盖罐、(后)至
元四年(1338年)铭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等较著名。

14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几乎中断了4个世纪的河南巩县青花烧造技术,在江西景德镇突然重新绽放光芒,这是历史在更高阶段上的重演,而促成这种历史重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宋人崇尚含蓄美,宋瓷艺术以其肃静严重典雅,清爽朴素,含蓄隽永的美学特征著称于世。

元代崇尚白色、蓝色,并且和波斯来往密切。

蒙古人性格粗犷,好大器。

元代青花绘画艺术特点是气势磅礴,笔势飞动,整体讲究大效果,而不拘泥于细枝末节。

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

有海外市场需求,元青花才迅速膨胀。

国内的元青花稀少,原因是元青花瓷主要外销出口。

国内的元青花主要是明代墓葬出土和3个窖藏发现。

它们是高安窖藏、保定窖藏和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繁昌窖藏(16件)。

目前所知,流散于海外的高档元青花瓷传世品约200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帕西瓦尔·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两件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云龙象耳瓶。

此外,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的收藏目前已发布了40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都是全世界第一大收藏。

原伊朗阿特别尔寺(现在德黑兰)的收藏,合计达32件。

这是全世界典型元青花瓷第二大收藏。

至正(1341~1369)
至正年间的典型元青花使用苏麻离青,色泽有浓翠及灰淡两种,均有铁斑。

器表施纯净的透明釉。

有人认为元青花纹饰借鉴了景德镇青白瓷的印花纹饰,从模印进一步发展为手绘。

元青花纹饰布局成熟,繁而不乱,绘画技法相当高。

一件瓶罐,器物上多达十二三层纹饰;大盘上六七组纹饰都组织得完美和谐。

某些图案花纹具有明显的元代特征。

比如缠枝牡丹的叶子十分规矩,基本上都是三角葫芦形,且有先刻后画的特征。

龙纹细颈部,龙鳞网格状,足三爪。

有人物纹饰的元青花主要绘在大罐、梅瓶和玉壶春瓶等器皿上,是极品中的极品。

元代器物造型大多钝重稚拙,青花瓷都比明代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瓶、罐、壶和盘碗等器物,常见相当大的器形。

多棱梅、多棱玉壶春瓶、多棱瓢瓶及方形扁壶、高颈大罐等为元代特有的器形。

器底无釉。

碗、盘之类底足中心有乳钉状突起。

具有圈足外墙斜削的元代普遍特征。

少数青花器仍用枢府瓷特有的小底足。

梅瓶之口均为上窄下宽的梯形。

梅瓶、罐和玉壶春瓶器物近底部往往有分开描绘的仰莲瓣纹,且莲瓣边框均有青花粗线。

青花出戟觚也是元代常见的器形。

青花高足杯,有的胎质细腻洁白,杯内壁印花云龙纹,外以青花绘云纹。

其他常见器物有青花鱼藻纹罐、青花梅瓶、青花大盘和青花连座瓶等。

元代青花瓷成熟于14世纪中期的至正年间。

至正期青花瓷反映了元青花的最高成就,是元代青花瓷的主体和代表。

至正期青花的典型器物很多,但有纪年款或纪年墓出土的,仅一对“至正十一年”铭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和至正十一年纪年墓出土的两个青花连座三足炉。

至正(1341~1369)与洪武(1368~1398)有几年是重的。

元青花是元代中晚期出现的,也就是1330年以后,到1361年达到鼎盛期。

其间朱元璋的起义军战胜陈友谅,景德镇成为其根据地。

虽然明王朝尚未建立,但在朱元璋控制下生产的瓷器,纹饰上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

纹饰也偶见军事题材,如蒙恬将军、尉迟恭单鞭救主及萧何月下追韩信等人物故事图案。

从某种程度上看,朱元璋对元青花是有贡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