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备考《马说》知识梳理
《马说》知识梳理
《马说》知识梳理
作家作品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马说》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明了作者的见解: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委之以重任,使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材”,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
思路框图伯善识马千不识马食乐里马世有伯乐,然后有马千里马常有,而者千里马伯乐不常有
识才之人人才庸人
写
作手法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面上讲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实际上是借这一传说讽刺当时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
写作目的
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愤懑。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文化常识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昌黎先生集》。
二、易考实词梳理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意思:喂(2)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意思:表现2.古今异义(1)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2)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3)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定3.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马鞭驱赶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千里:日行千里(2)形容词作动词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尽②食之不能尽其材尽:让……竭尽4.重点实词(1)故虽有名马名:名贵的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辱:受到屈辱(3)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槽枥:马槽(4)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一次(6)食不饱,力不足足:充足(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等:相等(8)策之不以其道道:正确方法(9)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才干(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11)执策而临之执:拿着策:鞭子临:面对四、重点句子翻译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五、探究设问(1)作者为何提及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答案】“一食或尽粟一石”说明千里马食量惊人这一特性,而“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导致千里马“食不饱”,“食不饱”则“力不足”,“力不足”则“才美不外见”,“才美不外见”则导致千里马被埋没。
表明“食不饱”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再者,“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一反诘的深刻含义,这实际上是进一步剖析“食不饱”的严重后果,这就不只是压抑而是摧残了。
马说知识点梳理
第7篇马说知识清单一、重点字词1.重点实词(1)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2)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或:有时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等:等同,一样(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5)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道:正确的方法(6)执策而临之执:拿、握临:面对(7)故虽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8)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只是(9)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10)才美不外见才美:指日行千里的卓越才能(1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2.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意思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意思显现、表现(3)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意思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意思表示疑问,相当于“吗”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装,安定(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有的人今义:或者(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6)食之不能尽其材古义:通“饲”,喂养今义:吃4.一词多义(1)之:①虽有千里之能的②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③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本文中代指千里马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⑤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2)能:①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3)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②执策而临之马鞭(4)而: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②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5)食: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6)虽:①故虽有名马即使②虽有千里之能虽然(7)其:①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②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③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④策之不以其道它(8)以:①不以千里称也把、用②策之不以其道按照5.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祇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在文中意思为受屈辱(2)名词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策,在文中意思为用鞭子打(3)数量词作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在文中意思为日行千里(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在文中意思为使……尽,竭尽二、名句积累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祗(zhǐ)石(dàn)一食(sh 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没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1、之:助词,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3、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4、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5、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6、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无马耶;表推测语气,恐怕,其真不知马也!(三)、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2、作品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二、重点字词1、实词(1)祗:只,仅。
(2)辱:受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4)槽枥:马槽。
(5)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它是千里马。
(6)一食:吃一顿。
(7)或:有时。
(8)食马者:喂马的人。
食,通“饲”,喂。
(9)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
(10)且:犹,尚且。
(11)策之:用马鞭赶它。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12)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13)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材,通“才”,才能。
(1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15)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面对它。
临,面对。
2、虚词(1)而: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②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2)之: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②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③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实义)(3)其: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②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③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推测语气)3、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平安)(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同样;今义:等候)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复习知识点
马说复习知识点《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以下是关于《马说》的一些复习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作品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一词多义(1)之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2)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千里马。
②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
③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
3、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4、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2)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
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凭借日行千里的能力而著称。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点归纳《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接下来为大家归纳一下这篇文章的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二、重点字词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只,仅。
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3、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
4、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
或:有时。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
6、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等:等同,一样。
8、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
9、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道:正确的方法。
1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才干。
1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
12、执策而临之临:面对。
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凭借日行千里的能力而著称。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世居于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既可以写一事一物,也可以写一种现象,但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想.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二、重点字音骈pián 槽枥cáo lì祗zhǐ粟sù食不饱shí食马者sì见xiàn 邪yé三、重点字词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出名)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是.马也(这种)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执策而临.之(面对)四、一词多义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子)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其真无马邪?(表反问,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表揣测,恐怕)五、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吗)六、重点句子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的美名而著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归纳(2018-2-21)1.《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2.文章主题:文章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3.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4.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好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能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才能,听他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愿。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点归纳《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作品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一词多义(1)之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
③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2)食①食不饱,力不足吃。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3)能①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4)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②执策而临之马鞭。
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
今义:等候。
(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4、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点梳理《马说》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二、一词多义1、之:(1)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2)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3)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不译,补充音节)2、食:(1)食不饱(吃)(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3、策:(1)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2)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鞭打)4、能:(1)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2)虽有千里之能。
(能力)5、其:(1)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2)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3)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三、词语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5、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翻译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翻译: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懂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五、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马说》考点详细讲解目录:文学常识;考点精讲;习题解析。
一、文学常识1.《马说》的作者是唐代韩愈,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2.《马说》是一篇托物寓意之作,作者借千里马不被赏识,来比喻贤能之人不受重用,同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韩愈年轻时曾在长安应试觅官十年之久,却一事无成,对“伯乐不常有”有切肤之感。
3.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韩昌黎集》。
4.经典评价:清代林云铭在《韩文起》卷八中评价道:“《马说》以千里马喻贤士、伯乐喻贤相也。
有贤相,方可得贤士,故贤相之难得,甚于贤士。
若无贤相,虽有贤士或弃之而不用,或用之而畀以薄禄,不能尽其所长,犹之乎无贤士也。
……末以时相不知贤士作结,无限感慨。
”其概括精当。
“韩文起”指韩愈,因为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所谓“八代”是指从汉至隋的八个朝代,其文风一天不如一天,唐代韩愈一出,一扫八代衰靡文风,使古文得以振兴。
二、考点精讲【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考点】〔伯乐〕传说中把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人们也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称为伯乐。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后人以“伯乐”指善于发现人才的人,以“千里马”比喻人才。
〔然后〕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这样。
注意:“然后”本来是两个词,后来发展为一个连词,现在还在用,表示前后相承的关系,因此,翻译的时候也可以保留“然后”。
但如果单独解释这个词,应该理解为“这样以后”。
〔而〕转折连词,译为“但是”或“可是”。
【原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知识点整理】《马说》复习知识点
【知识点整理】《马说》复习知识点《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下是关于《马说》的复习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作品背景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一词多义(1)之①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②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③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实义(2)食①食不饱,力不足吃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3)能①虽有千里之能才能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4)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②执策而临之马鞭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4、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马说复习知识点
马说复习知识点《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下是关于《马说》的一些重要复习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实义)(2)食食不饱,力不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3)能虽有千里之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4)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执策而临之(马鞭)3、词类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
(2)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4)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4、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平安(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同样今义:等候(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下是关于《马说》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作品背景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祇”,只,仅。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一词多义(1)之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实义。
③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
(2)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千里马。
②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
③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
(3)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4)食①食不饱,力不足:吃。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5)能①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动词。
(2)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
今义:等候。
(4)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
今义:平安,安全。
4、词类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
(2)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新编中考语文备考马说知识梳理2018062014
《马说》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3、文体:本文体裁是说。
说:古代一种文体,内容以议论和说理为主,表达作者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精辟见解,与现代杂文相似。
马说”即谈马、论马。
常用的手法。
我们还学过。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 )衹(zhǐ)石(dàn)一食(sh 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一)1、衹:只是。
2、辱,受屈辱或辱没。
3、骈死,并列而死。
骈(pián):两马并驾。
4、槽枥:喂牲口用的槽,指马厩。
5、以:凭借。
6、称:著称。
(二)1、一食,吃一顿。
2、或,有时。
3、食(sì):通“饲”,喂养。
4、是:这,这样(代词)。
5、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6、其:它(代词,指千里马)。
7、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犹,尚且。
9、欲:想要。
10、与:和。
11、常马:平常的马,普通的马。
12、等:等同,一样。
13、安:怎么,怎能。
(三)1、策之: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
2、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通“才”,才能。
4、鸣之:听见它叫。
5、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
6、执策:拿着鞭子。
执:拿着,握着。
7、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8、其真不知马邪?其:难道(表反问);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9、其真不知马也:其:其实(表陈述)。
四、特殊字词(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中考语文备考《马说》知识梳理
《马说》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3、文体:本文体裁是说。
说:古代一种文体,内容以议论和说理为主,表达作者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精辟见解,与现代杂文相似。
马说”即谈马、论马。
常用的手法。
我们还学过。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 )衹(zhǐ)石(dàn)一食(sh 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一)1、衹:只是。
2、辱,受屈辱或辱没。
3、骈死,并列而死。
骈(pián):两马并驾。
4、槽枥:喂牲口用的槽,指马厩。
5、以:凭借。
6、称:著称。
(二)1、一食,吃一顿。
2、或,有时。
3、食(sì):通“饲”,喂养。
4、是:这,这样(代词)。
5、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6、其:它(代词,指千里马)。
7、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犹,尚且。
9、欲:想要。
10、与:和。
11、常马:平常的马,普通的马。
12、等:等同,一样。
13、安:怎么,怎能。
(三)1、策之: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
2、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通“才”,才能。
4、鸣之:听见它叫。
5、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
6、执策:拿着鞭子。
执:拿着,握着。
7、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8、其真不知马邪?其:难道(表反问);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9、其真不知马也:其:其实(表陈述)。
四、特殊字词(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马说中考知识点_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马说中考知识点_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引导语:关于《马说》的中考知识点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马说中考知识点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马说中考知识点之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以下是对《马说》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文体:“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二、重点字词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只是。
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3、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
或:有时。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5、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等:等同,一样。
7、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
8、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马鞭驱赶。
道:正确的方法。
9、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才干。
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
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凭借日行千里的能力而著称。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3、文体:本文体裁是说。
说:古代一种文体,内容以议论和说理为主,表达作者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精辟见解,与现代杂文相似。
马说”即谈马、论马。
常用的手法。
我们还学过。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 )衹(zhǐ)石(dàn)一食(sh 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一)1、衹:只是。
2、辱,受屈辱或辱没。
3、骈死,并列而死。
骈(pián):两马并驾。
4、槽枥:喂牲口用的槽,指马厩。
5、以:凭借。
6、称:著称。
(二)1、一食,吃一顿。
2、或,有时。
3、食(sì):通“饲”,喂养。
4、是:这,这样(代词)。
5、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6、其:它(代词,指千里马)。
7、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犹,尚且。
9、欲:想要。
10、与:和。
11、常马:平常的马,普通的马。
12、等:等同,一样。
13、安:怎么,怎能。
(三)1、策之: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
2、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通“才”,才能。
4、鸣之:听见它叫。
5、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
6、执策:拿着鞭子。
执:拿着,握着。
7、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8、其真不知马邪?其:难道(表反问);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9、其真不知马也:其:其实(表陈述)。
四、特殊字词(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1、而:三种用法,①表转折,译为“却”、“但是”、“可是”,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表顺接,译为“来”或不译,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③表并列,译为“和”或不译,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
2、虽:①表示条件关系,译为“即使”,如“故虽有名马”;②表转折关系,与“但是”连用,如“虽有千里之能”。
3、之:①助词“的”,如“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②代词“他(它)、他们”,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③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尽:①完、全,如“一食或尽粟一石”;②竭尽,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5、其:①代词,“他(它)”,如“安求其能千里也”;②表反问,难道,如“其真无马邪”;③表推测,其实、恐怕,如“其真不知马也”。
6、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②执策而临之马鞭子(三)词类活用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2.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3.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四)古今异义1、虽有名马古:即使今:虽然2、是马也古:这,代词今:判断动词3、或尽粟一石古:有时今:或者4、等不可得古:等同,一样今:等候5、安求古:怎么今:安全四、重点语句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听见千里马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千里马是经常有的,然而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五、按要求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1、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2、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3、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4、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5、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6、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7、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六问答题: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披露。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3、本文写作有何特点?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4、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麽观点?突出强调了什麽问题?摆明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突出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如果没有伯乐的慧眼,千里马就会被埋没,即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5、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三个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千里马”:寓指有才能的人。
“伯乐”:寓指能发现人才赏识人才的人。
“食马者”:寓指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7、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8、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子并释义。
食马者(“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9、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10、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
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1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12、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
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
13、“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5、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16、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17、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伯乐更重要。
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七、分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开篇提出论点: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性作用、文章的中心论点、提挈全文、总领全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的必然性、怀才不遇之感和愤世嫉俗之意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对千里马的痛惜、千里马的悲惨、终身遭遇(仅有:“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此两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夸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仅“食不饱,力不足”)、千里马的痛苦遭遇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作者愤怒之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对比、千里马不被理解赏识、反被埋没摧残的遭遇、为千里马的遭遇而感到愤懑不平、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讽刺、刻画了统治者目光短浅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章主旨句(仅有“其真不知马也”)、总结全文、讽刺统治者八、中心思想:《马说》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九、写作方法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