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照奎先生写的《练拳诸病五十例》
陈照奎老师简介
陈照奎老师简介(作者万文德)陈照奎老师于1928年1月24日生于陈家沟。
陈师是陈式太极拳第九代宗师陈发科的幼子。
陈发科于1928年由许禹生请到北京教拳,从此就住在北京。
陈照奎老师四岁时随母亲也到了北京。
他的异母哥哥陈照旭留在陈家沟智理田产。
陈师7岁时,父亲就教他太极拳,并逐渐增加锻炼的数量,一天10遍、20遍。
当时,陈发科传他的是家传低势拳架,易出功夫,但难度却很大。
陈发科生前在外界很少传授此种功架,故不了解情况的人,说什么陈照奎后来改了传统架子,这纯属无稽之谈。
据其姐陈豫侠回忆,陈师13岁那年,他去买醋,回来时遇到戏曲学校富连成班的十几个学生,其中有个学生把他的醋瓶撞到地上打碎了。
他向他们说理,不料这些学生依仗人多势众,一拥而上,将他围住。
他就用太极拳打散了人群,突围而出。
这时已显露了他少年时期苦练出来的功夫。
陈老师在北京志成中学毕业后,因家境困难,没有继续升学。
父亲让他在家练拳,日练二三十遍,从不间断,同时帮助父亲教拳。
哥哥照旭在农闲时,也来北京,他的推手功夫极好,帮助父亲教推手。
解放后,陈老师进入北京市第五建筑公司材料科工作。
1957年陈发科去世,母亲就由陈老师敬养。
1961年他应顾留馨之邀,到上海体育宫内部短期教拳。
1963年春上海体育宫正式聘请他到上海开班授拳,对外招生。
但是北京第五建筑公司不肯借调,陈老师为了推广陈式拳,就辞职南下,教授一路、二路,擒拿,两月一期,持续一年。
当时上海体育宫还开办各拳种的训练班。
老师中以陈照奎老师最为年轻,只有36岁。
但是数他的教授法好;真是有口皆碑;当时每班学员40人,他上课讲解明确,细致周到;示范动作一丝不苟,清清楚楚,来回跑动,四个方向,面面俱到,从不迟到早退。
课间一小时内,一刻不停,又说又做,从容不迫,头头是道,带领大家一遍又一遍地练。
他教的擒拿不同于社会上的72擒拿术,而是以化为主。
拿人时,以意领先,干净利落,一气呵气,令人无法逃避,这是真正的太极擒拿。
陈照奎太极50病
陈照奎练拳诸病50例(转载)1. 僵[病症] 有刚无柔,筋骨未能松开,或因精神紧张,周身或局部僵硬,动作不协调,初学者之通病。
[防治] 全身放松,从精神到肌体都要松下来,恢复人体的自然状态。
特别是两肩、两胯首先要松开,然后力求肘、腕、膝各个关节和肌肉都松沉。
同时,又要做到松而掤劲不丢。
力求松透掤圆。
2. 飘[病症] 有轻无沉,有上无下,漂浮,或叫拔根。
尤其是在做提腿和跳跃动作时,更易犯此病。
[防治] 轻沉兼备,封上必下,周身有上升的部位必有下沉的部位。
腰以上螺旋上升,腰以下螺旋下沉。
上有虚领顶劲,下有气沉丹田、五趾抓地。
对拉拔长,八面支撑,开合相寓,发劲气贯四稍,蓄劲气聚丹田。
打拳,多练低式,加强桩功锻炼,稳固下盘。
特别是在做上升或移动重心时,坚持裆走下弧,重心下移,裆部走“锅底型”。
逐步做到上肢如风吹杨柳,下盘稳如泰山。
打起拳来潇洒而凝重。
另外,手的运行过程中,顺变逆,逆变顺,必须先塌腕(坐腕),否则也属梢节之漂浮。
3. 散[病症] 有开无合,松懈,或四肢开展过大,两臂开展之中没有相吸相系之感,肩、胯、肘、膝、手、足之间失掉“六合”规矩,以及敞胸、敞裆,都系开展有余,紧凑不够。
单边、懒扎依等式不知扣脚,也是下盘散的状态。
有人手型散,也是病。
[防治] 四肢总保持半圆型,掤劲不失,处处做到开中有合,开合相寓,要做到“舒展之中,有团聚之意”。
下盘两膝、两足“常常里合”。
4. 拘谨[病症] 动作放不开,不到位,不舒展,为初学者易犯病症之一。
[防治] 处理好开合关系,合中有开,“紧凑之中有开展之功”。
根据拳势规矩做到动作到位,动作力求舒展。
5. 直[病症] 直来直去,失缠丝之劲。
[防治] 动作螺旋,“手足之运,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
”“触处成圆”。
注意周身各个关节的松沉(除了顶劲上领以外),处处求一个圆字,动则求一个旋字。
非圆即弧,非顺即逆。
一切动作,都在缠绕中运行。
6. 丢[病症] 丢劲、失去掤劲或丢掉小动作。
陈照奎秘传百把气功桩
陈照奎秘传百把气功桩桩功是太极拳运动中非常重要的功法之一,为历代拳家所重视,故有“入门须站三年桩,百练不如一站”之说。
武林中每一门派都有结合本派拳术特点的桩功,通过练习来添补套路中的不足,增长功力,培养意志。
传统的陈氏太极拳也不例外,它的桩功有动、静二种,真正做到动由静生、动静互根,静桩如无极桩、浑元桩,动桩如百把气功桩等等。
此外,套路中任何一个属中定劲的拳势都可以做为一种桩功来练习。
独具特色的百把气功桩又称动桩或活桩,为陈氏太极拳家陈照奎所传。
因每次练功遍数为百把,故而得名。
1977年陈照奎师公在石家庄马虹恩师家中居住期间,将此功法作为陈氏太极拳的上乘功法传给我的老师。
经老师刻苦实践、精心整理,曾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一书中发表。
篇中主要介绍了单手百把桩的练法,今不重述,现与大家共同学习双手桩的练法,由于水平有限,叙述不周之处,还望广大同好批评指正。
双手桩在“擖手”中称阴阳开合手,主要练习“培根”、阴阳变化、胸腰折叠、丹田内转与缠丝劲,技击中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以静待动、化打合一、因敌而变。
发劲时,惊炸弹抖、犹龙似蛇、节节贯穿。
此桩在呼吸上采用了逆腹式呼吸与体呼吸相结合,从而达到培养根基、充实丹田之气,纳新吐浊,使清升浊降,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血液中的营养,推动全身气血运行,起到“给养加油”的目的。
经众多实践及科研表明,此法对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肠胃炎、风湿性关节病、肺结核、贫血等病症均有不同程度的康复和治疗作用,被医学界称为“鲜为人知的健身运动”。
现将具体功法介绍如下:动作一:面向正南而立,两脚平行开步,脚尖微微外撇,两踝松竖合住劲,脚指抓地,涌泉穴空,立身中正,虚领顶劲,两眼向前平视,精神内敛,外示安逸、意守丹田,呼吸自然,两肩放松,微微前卷,两臂自然下垂,双手五指成瓦拢掌合于大腿两侧,两肘微微外棚,做到肘不离肋,肘不贴肋。
在练习之前应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洗心涤滤”,对自己在精神、肌肉、筋骨、皮毛、神志的放松程度上做一全面检查,而后开始启动。
陈式太极拳泰斗陈发科之子陈照奎150多幅推手照片绝版提供
陈式太极拳泰斗陈发科之子陈照奎150多幅推手照片绝版提供
陈照奎(1928年1月24日——1981年
5月7日),祖籍温县陈家沟,随父定居北京。
为陈氏第十八代的代表人物,陈式太极拳第十
代传人。
陈照奎先生是著名陈式太极拳泰斗陈发科
的幼子。
四岁随父赴北京,七岁从父学习家传
拳术。
他学拳刻苦,拳走低架,胸腰折叠,手
法多变。
拳架中正、流畅,精于闪、战、弹、
抖。
推手、擒拿功夫可达出神入化境地。
感谢侨居在美国洛杉矶的杨耀庭博士提供
的152幅陈照奎大师推手照片,经洛杉矶太极
拳俱乐部孙安光先生用先进电脑技术加工处理,
奉献给诸位太极拳爱好者。
拳经要诀】陈照丕晚年太极拳见解(手抄本)
拳经要诀】陈照丕晚年太极拳见解(手抄本)九、打太极拳必须知道三节的规矩头为上节,上节不明,无依无宗,头为周身之首。
打太极拳如果不知道头的规矩,周身涣散没有系统。
为此,不能低头,不能摆头,不能头硬往上顶,头要自然正,二目平视,如某手至,眼神只注于某手的中指甲,嘴唇要合,舌尖顶住上颚,使呼吸自然。
腹为中节,中节不明,滿腔是空。
上自咽喉,下至丹田为中节,中节不能弯腰撅屁股,不能鼓肚填胸,必须沉肘松肩,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
打太极拳,腰是最重要的。
腰如车轴气如轮。
腰为周身之主宰。
腰为一身之主。
肾为发气之源,如果不懂得腰劲,周身涣散无主。
手为梢节,肩肘为中节,腰为根节,往里合,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领腰;往外开,以腰摧肩,以肩领肘,以肘领手,这就是梢节领,中节随,根节摧,左右是一样的,这样的运动才能一气贯通。
下节不明,颠覆必生,大腿根到脚底为下节,脚底脚后跟要把地,涌泉穴要虚,腿要虚实分明,千万不可有双重的腿法,犯了双重的毛病就不成为太极拳了,膝盖要与脚跟对照,不要东倒西歪,要骨节相对,不对则无力,等于盖房顶,梁柱一歪,房子就要倒塌的意思,虚腿脚尖要往里勾,使腿上有缠丝劲,委中穴(在膝后弯内)莫软,两只腿不能硬顶住骨盆。
乁脉穴(在两大腿弯内)要虚,不然转关不灵。
开裆贵圆,腿部方能有力,腿为周身之枢纽,灵与不灵在于步,活与不活在于步。
打太极拳下盘稳固是根基,就是上虚下实,外柔内刚之法。
在第一阶段练习时,必须知道三节之分的规矩,就是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合,此为外三合也。
心与意,气与力,筋与骨合,此为内三合也。
就是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合之,一动周身无有不动,一静周身无有不静,何有三节之云乎哉。
三节的规矩就是在运动时合而分之,分而合之,到成功时是一气贯通,一肢动而百骸皆随的道理。
打太极拳时就是合而分之,分而合之,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分者是一本而散为万株,合者是万株成归于一本,千头万绪各有所属,酿佳肴自有其源,拳术之道不外此例。
【珍藏版】陈氏太极拳法总歌——陈照奎手稿
【珍藏版】陈氏太极拳法总歌——陈照奎手稿陈氏太极拳法总歌→太极本浑圆,太极拳的手足运动,虽然从每一个肢体来看,仅是螺旋形的圆圈,但从整体来讲,则是一个浑圆体。
妙在法自然。
此拳的每一动作,全是吾人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形式,可以说是人的自然本能,而加以系统化。
一团太和气,心内安静和平。
阴阳配其问,内气协调而又活泼。
气足神乃完,内气充足,则精神也自然旺盛完美。
原理无二致,法却有万端。
根据阴阳的原理,而有动静、开合、虚实、刚柔等等运用方法,变化万端。
有左即有右,有后即有前,此言方向。
上引则下塌,右引于者数,自能随机应变,十分自然。
理法参经权。
成套的架子,正常的规律是经,临时运用的变化是权。
气调体自舒,随宜任转旋。
动作合乎规律,内气自然协调。
内气协调,肢体也自然舒适,旋转变化,无不适宜。
招招究理法,纯熟得自然。
在练架子时,一招一式,纯熟之后,便能发挥每人的自然本能。
如何能懂劲?方向配时间。
方向是有形的,较易掌握。
方向和时间要紧密配合。
两人推手时,更需把两人的方向、时间主动掌握起来,使对方不自主地听从我的动作,如我自己身使臂,臂使指一一样,才叫做懂劲。
劲懂更揣摩,变化口难传。
懂了劲之后,仍不可自满,随时用心揣摩形式的变化。
内气的运转,以求更为精进。
康强耐劳动,祛病复延年。
练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祛病延年,能够持久劳动,提高生产效率,为祖国的建设,人民的幸福而积极努力。
理论与实践,二者不可偏。
勿轻视为易,要重视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
却亦莫畏难,不可因其动作艰难,而向困难低头。
勤学加苦练,成功讵偶然,一切学术.全成功于勤学苦练,绝非可以不劳而获的。
太极大师陈照奎个人简历(陈发科二子)
太极大师陈照奎个人简历(陈发科二子)陈照奎(1928年1月24日一1981年5月7日),系陈家沟陈氏十八世、太极拳第十代传人。
自幼随其父陈公发科(1887—1957)学祖传拳艺。
陈照奎为陈发科先生之幼子,一九二八年一月二十四日生于陈家沟,他七岁开始学拳,二十多岁时,功夫就已出类拔萃了。
发科公逝世之后,照奎先生独挡门面,越发用功操习,其功夫蒸蒸日上,炉火纯青。
陈照奎的擒拿手法堪称当世一绝,轻柔刚猛,变幻莫测,使人防不胜防。
推手功夫也是出神入化,化劲轻灵、巧妙、发劲冷脆、威猛。
陈公发科的贡献在于把陈氏家传的太极拳从陈家沟一隅之地传至北京,陈照奎老师又把此拳传于北京、上海、南京、陈家沟、郑州、石家庄、焦作等地,足迹遍布黄河内外、大江南北。
陈照奎先师呕心沥血、精心育人,培养弟子数以千计。
如今,陈照奎的众多弟子已将此拳发扬光大,远播世界各地。
故陈发科、陈照奎父子堪称20世纪中国陈式太极拳的两代宗师。
陈照奎先师,秉承家学,在其父陈公发科严格教导下,完整地继承了其家传陈式大架(一路八十三式、二路又名炮锤七十一式)太极拳拳理拳法之精髓,由于他有较高的文化造诣,悟性颇高,在整理撰写拳谱、规范拳架、阐明拳理,以及在揭示太极拳技击内涵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陈式太极拳这一拳中精晶走向世界,造福人类,开辟了一条宽阔而光辉的大道。
1942年,陈照奎先生毕业于北京市志成中学,之后在家中专心练拳,并开始帮助父亲教拳。
50年代初,陈照奎先生到北京市第五建筑公司材料科工作。
1957年父亲陈发科去世后,陈照奎老师没有到北京教拳因為他怕影响师兄弟门,及他练的是他父亲年轻时的架子,在小动作方面与师兄弟门有些不同。
而上海是一个大城市,学拳的人会更多,因此陈照奎老师在1963年首次将陈式太极拳在上海播下种子。
1964年陈照奎老师转到南京去教拳,1965年再返回上海继续传受拳术。
1966年返回北京,1973年陈照奎老师到郑州去教拳。
陈氏太极拳长拳一百单八式拳谱
陈氏太极拳长拳一百单八式拳谱陈氏太极拳长拳一百单八式拳谱陳氏太極拳長拳一百八勢拳譜歌诀陳氏太極拳長拳一百零八勢当年陈昭奎第二次回乡。
族中的一位老者向昭奎问起此长拳108 式,昭奎立刻起身演练了一番。
说是幼时其父陈发科所口传授,可惜从未见过拳谱。
老者非常高兴把昭奎请入家中,亲手将此拳谱交于昭奎并说:族中会此拳者虽有一二但只有昭奎一人得其精髓,且陈发科一脉又为嫡系。
此谱虽是老谱但只有招式名称及每招定式的图形,一定要配上代代口授之歌诀,方可算完整。
故将此拳谱相赠。
这套拳从头至尾无一式重复,且比陳氏一二路更为复杂。
单是背诵招式名称就够有意思的。
这样一来可能又要一年多不能做其他任何事了。
1.懒扎衣立势高强2.丢下腿出步单阳3.七星拳手足相顾4.探马势太祖高传5.当头炮势冲人怕 6.中单鞭谁敢当先 7.跨虎势挪移发脚 8.拗步势手足活变 9.寿桃势如牌抵进10.抛架子当头按下11.孤身炮12.打一个翻花舞袖13.拗鸾肘14.左右红拳 15.玉女穿梭倒骑龙 16.连珠炮打的是雄兵猛将 17.猿猴番果谁敢偷,铁甲将军也要走 18.高四平 19.迎风脚跺子 20.小红拳火焰攒心21.斩手炮打一个风鸾藏肘22.窝里炮打一个井缆直入23.直入势24.披身捶 25.转身吊打 26.指裆势 27.剪臁踢膝 28.金鸡独立 29.朝阳击鼓30.护心肘31.专降快腿32.枯肘势逼退英雄33.赫一声小擒拿休走34.拿鹰捉兔硬开弓 35.下扎势闪惊巧取 36.倒扎势谁人敢攻 37.朝阳手38.变身防腿 39.一条鞭打进不忙 40.悬脚势诱彼轻进 41.骑马势冲来敢挡42.一霎步往里就踩43.下海降龙44.上山伏虎45.野马势独立擂鼓46.雁翅势穿掌一腿 47.劈来脚势 48.入步连心 49.雀地龙按下 50.朝天蹬立起 51.鸡子解胸 52.白鹅掠翅 53.黑虎拦路 54.胡僧托钵 55.燕子衔泥 56.二龙戏珠 57.赛过神枪 58.上刘势 59.左搬右掌 60.鬼蹴脚扑前扫后 61.霸王举鼎 62.韩信埋伏 63.右山势 64.左山势 65.前冲后冲 66.观音献掌 67.童子拜佛 68.翻身过海 69.回头指路 70.敬德跳涧 71.单鞭救主 72.青龙舞爪 73.恶马提铃 74.六封四闭 75.金钢捣锥 76.下四平 77.秦王拔剑 78.提腿打虎 79.钟馗仗剑 80.佛顶珠 81.反蹚掌望门攒 82.下扎势上步封闭捉拿83.推山二掌84.罗汉降龙85.左转红拳左跨马,右转红拳右跨马 86.左搭袖,右搭袖 87.回头搂膝拗步插一掌 88.转身三请客 89.掩手红拳双架梁 90.单凤朝阳 91.回头高四平金鸡晒膀 92.托天叉 93.左搭眉,右搭眉 94.天王降妖 95.上一步铁幡杆 96.下一步子胥拖鞭 97.青龙摆尾98.仙人摘乳 99.回头一炮拗鸾肘 100.跺自二红仙人捧玉盘 101.夜叉探海102.刘海捕蟾 103.烈女捧玉盘 104.直符送书 105.回头闪通背窝里炮106.收回去双龙抹马 107.急回头智远看瓜 108.自转两拳虎膝当场按下满天星谁敢与吾比拼(此拳谱系山东王振华上世纪 60 年代师承一代宗师陈照奎而得并有著书,盖为陈氏失传太极长拳之正宗。
太极拳见解
太极拳见解陈照丕晚年太极拳见解(手抄本)(全部)来源:天下武林作者: 点击:1095 发布时间:2021-02-25 双击鼠标滚字体:[大中小]一、太极拳发明的源流有人说太极拳发明于张三丰.这是毫无根据的,请问张三丰是何时何代人?是何省何县何村人?他的子孙们叫什么名字?在社会上何人练的是张三丰发明的太极拳? 据我所知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只有四大家:即陈,杨,吴,孙式. 陈式太极拳发明于洪武七年,余始祖陈卜公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村,陈沟背负一岭,名为青风岭,彼时岭上藏匪甚多,打家劫舍,人不能安居乐业,余始祖陈卜公采取易经阴阳之理,皇帝述问,针灸大全三部书编成一太极拳,在村中设武学社,教青年们练习,保卫桑梓,地方得安.详细情况在余十六世祖陈鑫―-字品三,编的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中,故不赘述. 明末清初时,余九世祖陈王庭功夫纯厚,拳艺深入化境,对陈式太极拳精益求精,教有名弟子蒋发,王庭公年老遗像蒋发侍立,现此像尚留. 清道光年间,余十四祖陈长兴,拳艺高超,编著太极拳十大要注,太极拳点头篇,太极拳用武要言.年老站立于千百人群之中,无论如何推旋,拥挤,凡近其身者,如水冲石,不抗自退。
脚步丝毫不动,人称为牌位先生。
教有名弟子河北省杨露蝉,数百年来,我们村练太极拳的很多,出现不少名手,现在练拳的人仍很多。
杨式太极拳就是指杨露蝉教授的太极拳。
杨在陈家沟学拳一住七年,昼夜无间,待拳学成后到北京传授太极拳,徒众甚多,就自立一派�D�D名为杨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北京吴鉴全,他是旗人,后来以吴为姓,其父名全佑,跟杨露蝉的儿子杨班侯学的太极拳,吴鉴泉是跟其父学的,吴鉴泉于1930年在上海教太极拳,徒众很多,就自立一派�D�D�D吴式太极拳。
孙禄堂是孙式太极拳,原学形意拳,后来跟郝如真学了一套太极拳,郝如真跟武禹襄学的太极拳,武跟河南温县赵堡街陈清平学的太极拳,陈清平是陈家十五世祖,于道光年间迁到赵堡街的,距陈沟村五华里。
陈照奎秘传——拆拳讲劲
陈照奎秘传——拆拳讲劲推荐阅读:焦虑不安,深夜无眠,可能是你房间的气味不对陈照奎秘传——拆拳讲劲劲力运化解析(拆拳)第一式预备式:立身中正,肌体放松,神态从容,以静待动,体现一个中定劲。
可多站一会儿,自察身法、步法、手法、腿法,以及周身松掤劲,是否处处合乎拳法拳理,然后再起动。
第二式金刚捣碓:(六个分解动作,至少含25个劲)动作一:(1)接应左前方来敌之右臂,双腕自左而右化;(2)打前防后,抖腰掤肘;(3)左逆、右顺合劲(拿法);(4)合住对方手肘,向左前掤出。
领悟要点:假设敌方承我左前方,出右拳向我进攻,我先以掤化劲使来劲落空。
起时,两手自右而左,再自左而右螺旋上升,身子下沉,两手提至胸前,两腕背往上掤,重心下沉,有上就有下,“一动无有不动”,阴阳对称,阴阳相济。
“两上两下”:上升的劲点;一是顶劲,二是两腕上升的掤劲;肘坠、肩沉、往下松。
如不下沉,屈膝下沉,不能前跪、后蹶。
在上身中正的前提下,下沉、屈膝、松胯。
掤化是为了先试他的劲力,能合则合住他。
合住其手肘之后再加一个掤发,如来力甚大,合不住,再走第二个动作:捋。
合,要求两手的距离为一小臂宽,外形和内劲要完美统一。
动作二:顺应来力,走捋。
(捋不住时,走塌外碾劲。
)如练单式:练退步捋,快慢兼练。
领悟要点:接动作一之(4),敌劲弱则败;对方来劲大,合不住就走捋,这时要含胸塌腰,下塌外碾,让其劲力落空,要顺势借力,胳膊要撑圆,左肘要成里合肘下坠,避免合不住时,敌方打我肋部。
右肘外掤,可加大劲力。
掌的力点:左掌在掌根,右手在鱼际。
所谓“下塌外碾”一定要走下弧,不能平着捋,一定要下塌,意念力要塌到他的脚跟上去,他往上拱,接着捋他,左手逆缠变顺缠,右手顺缠变逆缠,右手领劲,左手下塌,像压路机一样,又要沉,要旋转地往前外滚动,又要走下弧线,逢捋都是下塌外碾,若掤不住,说明对方来的劲很大,不能光走手,胸腰要有变化,一定要含胸塌腰,丹田带动,向左旋转,并顺势开脚。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老师口述)
毛主席语录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陈氏太极拳《第一路》——陈照奎老师口述——第一式太极起势身体中正站立,两足间距离比肩略宽,两足尖微向外撇,形成丁不丁、八不八之步,两臂自然垂下,眼睛向前平视。
太极起式是开始动作前意识上和姿势上的准备,它要求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虚领顶劲,即头要正直,顶要虚虚领起,如悬挂着的一样顶劲,唇轻闭,齿轻合,下颔微内收;沉肩,即两肩微前卷,并放松下沉;含胸塌腰,即胸部不内凹外凸地含住,脊背要有上下对拉拔长之意,裆要开,并有圆虚之感,两膝微屈,立而不挺直,膝关节留有预余,全身放松,呼吸自然,意存丹田。
上述要点不但在做太极起势时,而且在做整个拳套的任何动作时,都必须刻刻注意。
另外,如上所述,各方面固然各有要求,但又彼此互有影响。
例如,由于肩微前卷和松沉,就易于做到含胸塌腰,精神内固,气沉丹田和虚领顶劲,由于膝微屈,则裆易开而圆,裆即两阴之间的会阴部分,开裆即觉得有气提起和这部分皮肤不下荡。
第二式金刚捣碓1身向右转,螺旋下沉,重心在左,吸气,双手以左顺右逆缠提至两肋,要求沉、含、松屈合。
2身略向左转,螺旋略下沉,呼气,重心偏右。
双手以左逆右顺缠螺旋上升至左前方,吸气。
双手再以左顺右逆缠加掤劲翻转,左手以鼻等高,右手与眼等高,身向右转约75°。
重心在左,同时,右脚外摆,左胯里扣,两脚仍形成丁不丁、八不八之步。
3身再向右转,提腿屈膝合。
左脚跟里侧着地,脚尖上翘里合,向前蹬出。
同时,双手以左逆右顺缠下沉划弧,先吸后呼,左肘与左膝合,右手与右膝合,重心在前。
4身向左转,右脚上步,脚尖点地。
同时,左手逆顺逆〔快速〕,右手小指领劲大指合,放置右膝上方,手指与鼻尖平,左手放在右肘弯上,先吸后呼。
5右手顺缠虚握拳里合。
左手顺缠为掌,掌心向上,右拳左掌合于腹前,离腹一拳距。
同时提起右腿震脚,重心仍在左,呼吸顺序为呼——吸——呼。
第三式懒扎衣1身向右转,重心移偏左,右拳左掌双手顺缠,先微沉,再螺旋略上升,吸气。
练太极拳如何打开四顝
练太极拳如何打开四顝练太极拳如何打开四顝陈照奎先生讲放松的关键环节时,讲得更具体、更生动。
他说:“要特别注意胸部的放松,只有胸部能放松,才有胸中运化。
胸部太僵,就会气贯满胸,胸贯满,就不能调整上下关系;胸部不能运化,就要挨打。
”又说:“打拳紧要处全在胸腰运化,胸部任何时候都不能领劲,胸部开合都要放松。
胸部放松的关键又在于两肩的放松。
所以拳论中说,转关在肩,运化在胸腰。
而腰部的松活关键又在两胯,胯不松。
腰也不会活。
”他还讲:“我们和别人推手,首先要制对方的肩,使对方的肩关节失灵,产生对抗劲,而被我所制。
对方制我,亦然。
但是,如果我在走架子时,解决了肩的转关问题,肩部能放松,而且肩能向四面八方转动,那么,当对方用手拿我的胳膊,企图控制我肩时,我可以立即随对方的拿劲进行转关,使肩沉下来,对方拿劲可立即解脱,我可以马上反攻。
”同时,他又讲,“肩的转关并不能单独进行,它必须与胸腰折叠运化结合进行才好。
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解决了肩的转关,并且解决了胸腰运化,才算真正解决了松的问题。
”他在教推手时又说:“最怕的是,当对方一推你,你肩先抗起来了,胸腰成了木板一块,这就一切全完了。
”“所谓练拳要练到身上,就是要在肩上、胸腰上下功夫。
”(一代大师陈照奎)从以上两位陈氏太极拳传人的讲述中,我们可以领悟出放松的主要环节所在。
所以,我们要解决放松的问题,首先要在松肩、松胯和锻炼胸腰运化上下功夫。
而胸部开合灵活的关键又在于松肩:腰部折叠运化的关键又在于松胯。
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太极拳锻炼放松的途径初学太极拳的人,开始一般都有一个僵硬的过程,这是应该允许的正常现象。
因为当你刚刚接触,还没有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之前,必然是精神紧张、动作生疏。
往往是顾此失彼。
此时要求你“一动无有不动”,动作谐调而松柔,那是难以做到的。
精神紧张必然带来动作上的僵硬。
因此,应该允许初学者有一个生疏而僵硬的初学阶段。
太极大师陈照奎讲解陈氏太极拳(1)
太极大师陈照奎讲解陈氏太极拳(1)我们对太极最熟悉的可能就属陈氏太极拳了,那么大家对陈氏太极拳都有这怎样的了解呢?陈照奎,陈发科么子,一代太极拳大师,今天我们来看看陈照奎的陈氏太极拳有哪些不同的招式。
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一九二八年应许禹生等之邀到北京传拳,从学者甚众,所传均为大架。
陈照奎先生为陈发科先生之幼子,一九二八年一月二十四日生于陈家沟,他七岁开始学拳,得其父传授的家传低势拳架。
这趟架子,动作细腻,难度较高,很吃功夫,但易上功,适于年轻人演练。
发科公严加督促,先生尽得真传,二十多岁时,先生的功夫就已出类拔萃了。
陈发科公逝世之后,照奎先生独挡门面,越发用功操习,其功夫蒸蒸日上,炉火纯青。
其实,先生并不在外多作传授,世人多不知,故有人说陈家功夫已失传。
照奎先生的擒拿手法堪称当世一绝,轻柔刚猛,变幻莫测,使人防不胜防。
推手功夫也是出神入化,化劲轻灵、巧妙、发劲冷脆、威猛。
后来先生到上海等地传拳,太极真功折服多名挑战者,先生之功夫遂为世人所敬,声誉日隆,便无人妄言。
照奎先生所习之拳架,系陈长兴一脉相承的低势拳架,属家传拳架,在当时不向外传,故一直鲜为世人所知,此拳架与传统大架相同,但在手法和身法上更为丰富和细腻。
先生自幼勤学苦练,聪慧善思,日练拳三十遍,常年不辍,在继承家传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外型上,精巧、紧凑,柔中寓刚,开合有致;在内劲方面强调丹田内转,形之于外即为胸腰折叠,讲究运动的螺旋缠丝,轻灵沉稳。
整个套路结构严谨,气势磅礴,节奏鲜明,静若**,发如惊雷,往复折叠似波涛翻滚,灵活无滞。
练习这趟架子对练者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难度、强度都很大。
七十年代初,先生应邀回家乡河南传拳,家乡陈家沟人对这趟架子都不了解,也没见过这样的练法,而称之为"新架"。
(按:陈照奎先生并不赞成这种叫法。
)照奎先生早年就读于北京志成中学,毕业后因家境窘困而没能继续升学,全国解放后进入北京市第五建筑公司工作。
陈照奎秘传拆拳讲劲(二)
陈照奎秘传拆拳讲劲(二)马虹传“懒扎衣”“六封四闭”详解文/马虹懒扎衣总述:此式名日懒扎衣,取其定式外形,撩掖战袍备战之姿。
又含大将临敌从容不迫之态。
其技击含义,先是对付左前之敌,再迎击右侧之敌。
对左侧之敌用掤拿、挒击之法;对右侧之敌,则取上引下进(击)、右引左进(击)之法;以及下扣上翻(摔)之法,上下左右化打结合,使来敌攻防皆难。
动作一:如敌从左侧来,并以双手将我双腕拿住,向我胸部击发。
我先向右前掤引,使敌来力落空,并解脱敌双手之拿劲;然后我右手反拿其右手,右手管其右肘反关节,向左外上方掤化之。
此谓“欲左先右”之战术。
实战时,下可以配合用虚腿里插、外套、膝扣(击)、跪打等法(图1,图2)。
动作二:分挒法。
右手逆缠向右外挒开,可以顺势用手或肘击打敌人的面部、劲部、胸部;左手下采,可以砍击敌右肋、右腰、右胯,同时可以上步插裆走摔法。
此时敌人若提右脚进击,我则以左手下采搂开(或拿住)敌右腿,下采下挒,也是一种摔法。
此动作单式练习,可走左右手向分挒发劲之法。
注意腰为主宰,丹田带动的要领。
动作三:接应右前来敌。
敌上左步,用双手抓我右臂外侧,施推按之劲。
我用上引下进之法迎之。
即右臂肘手顺缠下沉,走下弧,向左前引化来力(注意掤劲不丢);同时,我轻轻(悄悄)提右腿向敌之膝胯等关节,或蹬向敌左腿外侧,膝里扣,用套法,准备走上翻下扣之摔法。
故称“上引下进”(或“上引下击”)之术。
“下进”,不只是进脚,进腿,而且尽可能进胯,进腰。
进得多,便于走贴身靠摔之法。
同时,当我右臂向左前引化敌双手之时,敌身若前倾,我左手则向右侧敌人的面部进击,这又叫“右引左击”。
故打拳时,我双手运劲时,一定都要走圆弧,走圈,特别是左手万不可走直线,走近路,而失去左手走上弧击打敌人面部的机会。
拳论云“无凹凸,无缺陷,无断续”,非常正确,此处应再加一“无直线”。
双臂交叉的含义是左手沉在右肘弯上,是为保护自己面部,并准备与下一动作手肩合力走靠劲(图3,图4)。
陈照奎秘传拆拳讲劲(一)
陈照奎秘传拆拳讲劲(一)“懒扎衣”“六封四闭”讲授/马虹编前言:本刊于归2002年第12期曾刊发马虹先生《拆拳讲劲》(金刚碓)一文,请参考之。
讲劲路变化,整体动力结构程序的用法,在过去是不传之秘,即或今天也不见得有哪位师父能开诚布公地给弟子详解此中秘诀。
懒扎衣(六个分解动作,至少含18个劲)动作一劲力内涵:1、拳掌相合,往右前下而上方掤击;2、拳掌相合,往回引进来。
“先给后要”,以求解脱。
3、拳变掌,双手往左上再转向前方掤出。
领悟要点:以声东击西之术,先给他,再借他的反弹力,把他引进来,使其落空;他落空欲回,借机我再加掤击劲。
总称“折叠劲”。
动作二劲力内涵:1、双手向挒开。
右手走右上外弧,展开在右眼右前上方;在手走左下里弧,沉在左胯外侧,两手虎口相合。
2、左手采敌左腕,右手横挒,击其左肘反关节。
3、右腿为实腿,必要时左腿可以踢或绊。
单式训练时,即可上挒下提膝,下踢、下蹬。
动作三劲力内涵:1、右手引,左腿进(上引下进)。
2、右手引,左手进(右引左进)。
3、双手、左脚三个劲点同时到位。
4、下部进腿又含三个劲:蹬、套、插。
领悟要点:1、我左手扬起时,要先塌掌根,松胯塌腰,手由逆变顺缠扬起。
对方如果抓住我左手,要想解脱,必先下沉塌腕,先逆后顺,以求解脱再上扬,再逆变顺缠的下塌外碾劲。
2、右手走下弧引进时,肘膝先合好(其中含有膝击之术),之后再走蹬腿,形成上引下进。
3、蹬右脚时,右手往下而向左外引,左手走上弧进击,两手同步到位,脚根据敌方情况,可蹬、套、插,眼看右侧。
动作四劲力内涵:1、右肩靠(含右胯靠)。
2、右手再向左前引(边引边靠)。
3、左手扬指坐腕,落肘弯处,可反拿,可进击。
领悟要点:我左手扬指坐腕合于右肘窝上,右手继续往前引,右手顺缠,走右肩靠。
同时左手可以接应对方来力,可以反拿他,要以进击,可以与右肘合成一个挤劲。
走靠时,一定要肩胯同步到位,眼视右前方。
动作五劲力内涵:1、双臂先加掤劲;2、再走劲(横挒);3、左手反拿,突出右肘(肘击);4、左脚扣(走左后蹬劲);5、右膝里扣,下扣上翻,右弓蹬步;6、右手挒。
练太极拳如何才能真正松下来
练太极拳如何才能真正松下来(一)放松的意义及其内涵陈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照奎先生特别重视放松功夫的修炼.1973年夏天先师陈照奎在他家中给我讲拳时曾说:“太极拳全过程都要松下来,要沉下来,要百分之百地放松.同时,周身节节都要松下来,要松到手指肚.只有在放松的情况下,以掤劲为纲,为统帅,发劲才能淋漓潇洒,不发则已,一发则迅雷不及掩耳.”一语道透了放松与发劲的关系.太极拳,是一种顺其人体的自然状态、其自然规律,而引发其自然之力的一项体育运动.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整体修炼过程,去调整和强化人体本能、开拓人体潜能,而使人的身心两个方面,都达到高层次的平衡和自由.因此,太极拳的整个运动过程,必然是在大脑(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使全身肌肉、韧带、骨酪以及各个脏器,都能随从意念的需要,而达到既协调又有序,既迅速又灵活,既松柔,又有弹力地“屈伸开合任自由”的一种理想境界.也就是说,通过太极拳的锻炼,使整个人体在意念导引下,做到“一声令下,百体皆依”,随心所欲地发放人体的能量.一句话,也就是使大脑信号与肌体动作同步化.从技击角度讲,即通过锻炼,在应敌时能随从意念的需要,以丹田为核心,迅速调动全身内力,集中到一个施力点上.为此,必须使全身随时都处于一种处处松开,节节松开,像婴儿一样,恢复人体的自然状态,如此才便于周身力量的迅速集中,和快速发放.象那松软的鞭子一样,在未抽打之前,它是那样的柔软,一旦抽打出去,那种挨到何处何处击的强而有力的刚柔劲,是很难想像的.放松的一个标准,叫做松透.何谓松透,我认为它的内涵至少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曰松静.即锻炼一种放松的心态.这也是放松的入手点.所以武禹襄讲:“先在心,后在身.”陈鑫公也说过;“心要虚,心虚则百体皆虚.”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一动一静,首先是指大脑的统一指挥功能.所以,打拳必须先使大脑松静下来.即所谓“洗心涤虑”,排除杂念,使思想纯静地、专一地全心全意集中到拳上来.只有如此入静,才可以考虑“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高度灵敏功能的境界.太极拳强调用意,强调意念力的锻炼,首先必须使大脑总是处于松静状态,然后才可以言集中和调动意念力的运用.二曰松展.在大脑入静、意念导引下,要有序地使全身各个脏器、肌肉、韧带、关节处处松开、松展、拉长。
【理论】陈照奎亲笔:太极拳训练及技巧
【理论】陈照奎亲笔:太极拳训练及技巧此文系1977年陈照奎先生以书信方式亲笔写寄给其徒马虹先生的教学资料太极拳与其它拳术一样,都属于竞技性民族形式体育项目,它以增强体质和掌握搏斗防身技巧为主要目的。
能够培养坚强、勇敢、果断、机智等优良精神品质,它的动作和谐优美富于变化,使人有浓厚的艺术兴趣,容易引人入胜;它有良好的医疗效果,于身心都有很大的益处。
正是因为它有多方面的功能,所以久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欢迎。
我在本文中想重点谈谈陈氏太极拳的技击特点,技击基本功的锻炼方法步骤以及在对敌搏斗中如何发挥太极拳的优势。
技击基本功的训练首先,我想根据自己近二十年来的体会,谈谈技击基本功的锻炼步骤及主要内容。
在新式武器(枪炮〉出现以前,尤其在古代社会里,因当时生产斗争(如打猎)和社会斗争(战争)的需要,各种武器的用法和徒手搏斗的技巧并行发展着,有的逐渐分化成为专门的竞技。
如拳击、角力、摔跤、击剑等,有的却综合成为包括各种器械和徒手搏斗的完整的技击方法,如中国的各门武术。
由于各种器械不过是手足的延长以加强致害效果,其动作仍以肢体为主,所以各门武术在锻炼方式中又都以拳术为基础、为中心。
徒手锻炼所占比重最大而且最主要。
在锻炼过程中,为了既要保证效果能够掌握技巧,又要保证安全不致受到伤害,就应该采取以下几个锻炼步骤:一、拳式套路的锻炼。
这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首先是各个拳式的练习,因为各个拳式都是搏斗实践中有效动作的总结。
各种拳术最初大多是单独的招式,以后发展成为连贯一起的成套拳路。
通过拳式和套路的锻炼,可以初步使自己的动作符合搏斗的要求,手足合于部位,求得劲整灵活周身一家,用劲正确,重心能保持平衡等。
二、推手锻炼。
在初步掌握拳架基本动作以后,还不能马上就直接对敌应用,中间还需要一个锻炼的过渡阶段,这就是推手(擖手〉。
通过这个阶段由局部到全部逐渐掌握搏斗技巧。
陈式推手的方法有单推手、双推手、进一退一大搌、连续进退、进三退三、进五退五以及左右旋转的圆形推手,这是有定向的。
陈照丕先生晚年手抄本:太极拳的呼吸法则!收了吧!
陈照丕先生晚年手抄本:太极拳的呼吸法则!收了吧!什么是呼吸自然?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呼吸,就是医生号脉也是听呼吸的。
这个是自然的呼吸,就是肌肤毫毛,肉丝内都带有呼吸。
并不是打太极拳,哪一式为呼,哪一个式子为吸,这样用呼吸就不是自然呼吸,是用喉咙的呼吸,就成了拉风箱的呼吸,这样的呼吸不但不卫生,而且还能伤气,打太极拳用的是自然呼吸。
就是动者为呼,静者为吸,正缠丝为呼,倒缠丝为吸。
气归丹田为静,静就是吸。
由丹田出来的气就是动,这就是呼。
这样用呼吸就是自然呼吸。
这样的呼吸不但卫生清洁而且可以呼出浊气,吸收清气。
什么是浊气?什么是清气?俗话说:“人生一口气,致命一口痰”。
人生一口气就是他母亲生下来的一口气,这就是先天自然之气,这就是先天的清气,时间久受到不良之气的污染,就生了浊气。
这些浊气久而成痰,将呼吸堵住,轻者生病,重者致命。
所以人临死时候响痰上来了,这就是人生一口气,致命一口痰。
气分十种:五种清气,五种浊气。
五种浊气:横气:就是横气填胸,上下不接气,在运动时呼呼发喘。
邪气:就是呼吸不正常,时有时无,在运动时嘴发青,脸发白。
逆气:就是在运动时肩上挑,肘上架,不知道沉肘松肩之法。
滞气:就是在运动时中气堵塞,使周身之气不能流通,久之有停止之患。
(不同于逆气的是:逆气是由于挑肩架肘而造成,使中气逆行,如洪水倒流,百病丛生。
)浊气:就是运动时上重下轻,外散内空,完全用的是后天之气,使一切浊气上涌,练久人就生病。
五种清气:先天自然之气:就是由母体降生时带来的气。
乾坤正气:就是阴阳之气,也是刚柔之气。
太和之气:就是丹田之气,就是心肝脾肺肾五气团聚的地方,也叫五气朝元,就是人之生死,病之轻重必先看元气存在的道理。
浩然之气:就是运动纯清无浊,练一趟拳,气不发喘,面不改色,谈笑自若,在作战时能以沉着应战,养我浩然之气。
混元一气。
就是功夫练成时,把全身之气团聚不散,混元一气,如铁石之坚,攻之而不败,破之而不散。
所以在运动时要呼出五种浊气,吸收五种清气。
怎样快速提高太极的内劲
怎样快速提高太极的内劲?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
”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
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
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
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
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
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
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它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
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它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
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
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
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
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单摆浮搁:身法不正。
41前俯后仰。
42左右歪斜。
43忽高忽低。防治:升中有沉,沉中有升。
44双重:分不清虚实。
45断续:劲断,动作不连贯,不能一气呵成。防治:意断劲连,着着贯穿。
46凸凹:圈弧不圆。气势不饱满为凹,动作越出方圆为凸。
47缺陷:动作丢缺,缠丝劲丢缺,内劲丢缺。
30晃脑,歪脖。防治:同28。
31眼呆:不知目之所向。防治:眼看对方,顾视左右。“眼不旁视,足证心不二用”。“百拳之法,眼为先锋”。意念一动,眼神先动。
32怒目:精神紧张。
33张口
34吐舌
35绷嘴
36努嘴
37皱眉
38胸闷:气上浮,或闭口运气发劲。
39手颤:紧张或腰劲出不来而故意追求梢节弹抖劲。防治:注意起之于足,行之与腿,主宰与腰,行之于手。节节贯穿,从根到梢贯通一气。
手的动作,顺变逆,逆变顺,必须先坐腕,否则也飘。
3散:有开无合,松懈,或四肢开展过大,两臂开展之中没有相系相合使感。肩,胯,肘,膝,手,足之间失掉“六合”规矩,以及敞胸,敞裆,都是开展有余,紧凑不够。脚该扣不扣。手型散也是病。防治:四肢总保持半圆型,棚劲不丢,处处作到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合相寓,要做到:舒展之中有团聚之意。下盘两膝,两足。常常里合。
10晃肩:肩左右摇摆,初学用腰劲抖不出来,而肩膀左右摇摆非常难改。防治:上身中正,松肩塌腰,以腰脊带肩。
11探肩:两肩过分前卷,含胸太过造成的。防治:含胸塌腰,肩微含,不可过,作到胸背有开合,胸开背合,背开胸合,两肩松沉。
12架肘:肘上架。防治:肘要下坠,不能离肋。
13挺胸:开胸过大。防治:开胸指胸肌横向拉开,不是前突而是要螺旋中运化。
20腰死:不会动腰,死板一块。防治:活腰,塌腰,松腰,转腰。
21绷胯:胯松不下,即大腿根处凹不进去,总是向前绷,这样,腰劲就难以灵活运化。防治:松胯的要领在于塌腰,而塌腰必松胯。打拳时腰后坐,转腰时,要让大腿根处凹进去,松下来,不可绷直。让小腹肌与大腿根的肌肉相连。特别转换重心时。
22荡裆:裆太低。防治:裆要需,要撑圆,低不过膝,仆步除外。大小腿弯处不能小于90度。
48不到位:动作,内劲,眼神等等不到位。
49扛重心:倒换重心时,不懂裆走下弧,直线扛过来。
50神弛:精神不集中,心不静。
23夹裆
裆不虚圆。防治:会阴穴放松,两膝里合,两大腿内侧肌有向后外翻之意。裆部如桥拱,总是半圆型,不能人字型。
24敞裆:裆开,膝不合。防治:两膝常常里扣。
25拔根:脚跟离地,气易上浮。防治:注意气沉丹田,五趾抓地,涌泉穴空,如树根扎地。“足稳则身不可摇”。发劲时,坚持左发右踏,右发左踏之原则,瞻前顾后。
7扁:没有棚劲,圈不圆。防治:棚劲不丢,周身如同一个充足的气球。外行饱满,内气鼓荡。“筋骨要松,皮毛要攻。”
8贪:上身前倾,有前无后。防治:注意左发右塌,右发左塌,前发后塌,上身中正,前去之中必有后撑。
9拱肩:上肩拱,上挺,上拔。防治:时时注意沉肩坠肘。掌根下塌,另外,拱肩与胸腰能否开合,腰能否下塌也有关系。
4拘紧:动作放不开,不到位,不舒展。防治:处理好开合关系,合中有开,“紧凑之中有开展之意”。
5直:直来直去,没有缠丝劲。防治:动作螺旋,触处成圆,周身各关节的松沉处处求一个圆字,动则求一个旋字,非圆即弧,非顺即逆。
6丢:丢劲,失去棚劲或丢掉小动作。防治:棚劲不丢(弹簧劲)动作不缺,过度路线不含糊。
陈照奎先生写的《练拳诸病五十例》
1 僵:有刚无柔,通病。防治:全身放松,同时,要做到松而棚劲不丢。
2飘:有升无沉,有上无下,漂浮,或叫拔根。尤其是在提腿和跳跃动作时更易犯此病。防治:轻沉兼备,逢上必下,周身有上升部位必有下沉部位。腰以上螺旋上升,腰以下螺旋下沉。上有虚领顶劲,下有气沉丹田,五指抓地。对拉拔长,稳固下盘,裆走锅底型。逐步作到上肢如风吹杨柳,下盘稳如泰山。
26喝风:脚掌外缘离地。防治:同25。
27拧钻子:脚乱动,抓不住地,根基不牢。防治:同25。“拧钻子拔跟,传授不真”。
28低头:不懂“虚领顶劲”乃是太极拳之纲。“低头弯腰,传授不高”。“丢掉顶头悬,白练三十年”。防治:下额里收,眼平视,头部端正,不可低头,歪头,晃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9仰额。防治:同28。
14凹胸。含胸过分,有合没开。
15弓背:同上。
16弯腰:下盘支撑力不足,腰腿没劲。
17突臀:臀可以上下立体螺旋翻动,切不可后突。裆部有开有合,肛门有松有提,臀部有翻有沉。
18跪膝;膝过足尖。防治:加强下肢功力锻炼,坐腰。
19水蛇腰:腰软得过分,左右扭摆。防治:腰劲贯下去,贵坚实。腰不可软,不可硬,折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