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乐的乐理知识介绍
中国合奏音乐——鼓吹乐 - Global Memory Net
中国合奏音乐——鼓吹乐早在西汉初期鼓吹乐就已在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流传,它渊源古老,根基深厚,几乎遍及全国。
它们不仅在名称、形式、乐器的应用、演奏曲目等方面各有不同,在演奏风格上更是各具风采。
宋朝以前宫廷中鼓吹乐所使用的乐器,管乐多是角、笳、排箫、笛、筚篥、中鸣、长鸣;打击乐器主要有錞于、钲、铙、铎、鼓、节鼓、大鼓等。
鼓吹乐中琐呐类乐器的引入,约在金、元时期,当时用于军乐,仪仗。
明朝已在内地人民中广泛流传。
鼓吹乐的演奏形式有三种,分别以唢呐、管子、笛三种类型乐器主奏。
往往一个地方乐种可以具有这三种演奏形式,但其中总有某一种演奏形式更具有特色和代表性,占据着主导地位。
如冀东鼓吹、山东鼓吹中以唢呐、海笛为主奏的演奏形式;山西八大套、冀中管乐中以管子为主奏的演奏形式等。
一、冀中管乐该乐种有擅长吹秦民歌、小调和群众歌曲的传统,因此,俗称“吹歌”。
主要流行于河北省中部定县、徐水、安平、安国、博野等地区,尤以定县子位村吹歌会和徐水县迁民庄吹歌会的演奏最为著名。
冀中管乐以管子为主奏乐器。
冀中管乐的演奏者,一为职业僧、道乐队,多在做发事时演奏;一为亦农亦艺的劳动人民,自由组合成“吹歌会”或“吹歌班”,除了在村镇婚、丧、喜、庆和春节期间“串村”演奏外,平时多在劳动之余和农闲时聚集演奏自娱。
冀中管乐曲目有僧、道宗教音乐与民间音乐两大类。
僧、道宗教音乐常奏曲目有《大赞》《上桥祭》《集魂祭》《救苦难接救苦赞》《虚空记》《五供养》《大供养》《三献》《大祝筵》《星主赞》等。
常奏曲目有《放驴》《小二番》《小开门》《万年欢》《集贤宾》《得胜令》《斗鹌鹑》《豆叶黄》《脱布衫》《小磨坊》《摘棉花》《庆寿》《红绣鞋》等。
二、山西八大套山西“八大套”,主要流行于山西省五台、定襄两县;忻县、原平、崞县次之。
至少在清朝中叶八大套就已经在当地流传,二十世纪初期八大套的演奏达到极盛时期。
八大套在民间多由“八音会”进行演奏,主要用于村镇婚、丧、喜、庆和社火庙会等场合,平时也用于自娱。
鼓吹乐名词解释
鼓吹乐名词解释鼓吹乐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音乐形式,起源于中国古代。
在历史悠久的演奏传统中,鼓吹乐已经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演奏方式、音色和表现手法而闻名。
鼓吹乐最早出现在商代,当时的演奏者主要是宫廷乐师和宫庭乐团成员。
在古代中国,鼓吹乐被用于宴会、祭祀、军事活动和王朝仪式等各种场合。
鼓吹乐是严肃的音乐形式,并且侧重于表演者的技巧与表现能力。
鼓吹乐的演奏主要依靠乐器,其中的主要乐器包括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
管乐器包括笙、埙、横笛、竖笛和巴乌等,它们产生的音色通常明亮而高亢。
弦乐器主要包括琴、筝和琵琶等,它们产生的音色优雅而柔美。
打击乐器则包括鼓、铙钹、钟和钹等,它们产生的音色激昂而有力。
演奏者通常需要同时演奏多种乐器,以营造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鼓吹乐的演奏方式独特而富有特色。
演奏者通常采用吹奏、弹奏和敲击等多种技巧,并结合身体动作和歌唱等表现手法,以展现出音乐的魅力和表情。
演奏者的技巧和表现能力在鼓吹乐中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需要通过练习和训练来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和表现力。
从音乐风格上看,鼓吹乐可以分为宫廷鼓吹乐和民间鼓吹乐两种。
宫廷鼓吹乐是在宫廷乐队中演奏的,它通常较为庄重而庄严。
民间鼓吹乐则更加活泼和富有民俗风情,它广泛流传于中国各地的民间文化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鼓吹乐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体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和风格。
鼓吹乐的演奏传统源远流长,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它一直保持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精湛的技艺。
总之,鼓吹乐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音乐形式,它承载着中国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历史。
通过演奏乐器、表演技巧和音乐语言,鼓吹乐将音乐的美妙之处展现给观众,成为中国音乐的瑰宝。
中国音乐史之名词解释
6、鼓吹乐:是汉代始受北狄乐影响形成的器乐形式。
是以打击乐器鼓和管乐器排箫、横笛、笳、角等合奏的音乐,有时也伴有歌唱。
根据乐器配置和用乐场合的不同,又分为鼓吹和横吹。
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于军中,马上所奏者也。
一般把鼓吹乐按用途分为四类: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横吹。
7、声无哀乐论:是魏末文人音乐家嵇康所著的一部音乐美学思想的书,书中认为“音乐是一种纯粹的声乐艺术”,不能反映人的思想感情,“使音乐脱离政治,不再做礼教的附庸”,这些观点对“汉儒过分夸大音乐的社会作用,把音乐简单的与政治等同起来,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等理论做出了有力的抨击。
嵇康大胆地反对了两汉以来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把音乐简单等同于政治的观点,这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而且他所看到的音乐的形式美、音乐的实际内容与欣赏者理解之间的矛盾,也是前人所未论及的。
这对我国开始注重音乐的形式美,艺术美方面具有决定性意义,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8、酒狂:作者阮籍,此曲结构严谨,小巧玲珑,其跳荡蹒跚的三拍子结构和先抑后扬,扬后再抑的旋律,生动刻画了一种狂放不羁,步履维艰的醉念,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暴虐统治,给去做这心里带来的痛苦、压抑和摧残。
9、万宝常:隋朝著名乐工,是一位音乐全才,在音乐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提出了“八十四调的乐律理论,这一理论主张适应了汉族音乐与西域音乐交流发展的需要。
也是我国古代音阶调式理论的一个里程碑似的总结。
10、歌舞大曲:是唐代宫廷中综合器乐、舞蹈和歌唱,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和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
大曲结构通常分三大部分:散序——由器乐演奏,以散板式的自由节拍为主;中序——以歌唱为主,由器乐伴奏,多为抒情的慢板;破——以舞蹈为主,气氛热烈,节奏快捷。
11、变文:唐代佛教徒把梵语的经文,深奥的哲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唱出来的底稿称变文,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说唱音乐的初步形成,在我国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非洲鼓基础乐理知识
非洲鼓基础乐理知识非洲鼓是非洲大陆上一种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乐器,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使其成为世界范围内备受欢迎的乐器之一。
而要学习非洲鼓,首先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
非洲鼓的基础乐理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节奏。
非洲鼓以其多样化的节奏著称,其中最常用的是4/4拍和6/8拍。
4/4拍指的是每小节有四个拍子,而6/8拍则是每小节有六个拍子。
这些不同的拍子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非洲鼓独特的节奏感。
非洲鼓的基础乐理还包括鼓点和鼓弦的使用。
在非洲鼓演奏中,鼓点通常是用手指或手掌击打鼓面的位置,而鼓弦则是通过用手指或手掌拨动鼓弦来发出声音。
不同的鼓点和鼓弦的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色和节奏效果。
非洲鼓的基础乐理还包括音符和音阶。
音符是音乐的基本单位,而音阶是一组按照特定规律排列的音符。
在非洲鼓演奏中,常用的音阶包括大调音阶和小调音阶,它们在音符的排列和音程的选择上有所不同。
掌握这些音符和音阶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演奏非洲鼓的乐曲。
非洲鼓的基础乐理还包括节拍和节奏型。
节拍是音乐中规律重复的强弱起伏,而节奏型则是一组按照特定规律排列的节拍。
非洲鼓的节拍和节奏型通常具有强烈的动感和律动感,通过不同的节拍和节奏型的组合,可以演奏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非洲鼓的基础乐理还包括速度和力度的掌握。
速度指的是演奏时的快慢程度,而力度则是演奏时的强弱程度。
在非洲鼓演奏中,速度和力度的选择直接影响音乐的表现效果,合理的速度和力度掌握是成为一名出色的非洲鼓手的关键。
总结起来,非洲鼓的基础乐理包括节奏、鼓点和鼓弦的使用、音符和音阶、节拍和节奏型、速度和力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基础乐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演奏非洲鼓的音乐,为我们的演奏增添更多的乐趣和表现力。
希望这些基础乐理知识能够对学习非洲鼓的朋友们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享受非洲鼓的魅力吧!。
浅谈唢呐与鼓吹乐
浅谈唢呐与鼓吹乐作者:张海涛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5期【摘要】鼓吹乐是以吹奏乐器为主的一种器乐合奏形式。
鼓吹乐队中有时也用击奏乐器,但只起衬托或点缀作用。
有时鼓吹乐队中还会采用弦鸣乐器,但它们只作为吹奏乐器的伴奏乐器。
鼓吹乐和吹打乐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由击奏乐器演奏的“锣鼓段”,顶多不过是用简单的“锣鼓点”在乐曲中起引出、转换、收束的作用。
【关键词】唢呐;鼓吹乐中图分类号:J63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86-01鼓吹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这一乐种就在我国西北地区流传。
传入中原后,被用作军乐、宴乐,亦用于其他各种仪式。
古代以箫、笳为主奏乐器,用于仪仗行进时演奏的鼓吹乐叫“鼓吹”;以鼓、角为主奏乐器,用于马上演奏的叫“横吹”。
宋代以前宫廷鼓吹乐所用的吹奏乐器有角、笳、排箫、笛、筚篥、中鸣、长鸣;击奏乐器有淳于、钲、铎、鼓、大鼓、节鼓等。
约在金、元时期,鼓吹乐引进了唢呐,用于军乐和仪仗。
到了明代,唢呐这种乐器就已流行全国各地了。
汉族地区的鼓吹乐可分为由唢呐主奏的“唢呐曲”和由管子主奏的“笙管乐”两种,往往在一个乐种中就包括了这两种不同的形式。
“唢呐曲”是指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合奏形式,这种形式除了某些用高低不同的唢呐组成的合奏之外,大多比较接近以唢呐为独奏乐器而以其他乐器作伴奏的性质。
“唢呐曲”分“唢呐牌子”和“咔戏”两种不同的形式,“唢呐牌子”演奏的是器乐化的曲牌,“咔戏”却是模仿戏曲唱腔的产物。
表演“咔戏”时,根据剧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伴奏乐器。
如奏河北梆子时,就要加用板胡、梆笛、梆子等伴奏乐器。
“笙管乐”所用的主要乐器是管、笙、笛,在“笙管乐”中,管子主奏旋律,笙辅以和声,笛子则用活泼的音型装饰主旋律。
民间艺人用“拙笙、巧管、浪荡笛”来概括这三件乐器的特性。
鼓吹乐和我国民间风俗、礼仪联系较紧密,流传的范围也较广,北方许多地区都拥有本地独特的鼓吹乐。
浅析山东民间吹打音乐
吹打音乐散见于全国各地,各地的多数吹打乐是清代中期以前在南、北十番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吹打音乐,尽管它们的音乐形式相近,音乐风格却各具差异。
一、山东民间吹打音乐的乐器种类山东民间吹打音乐常见的乐器可分为三大类:打击乐类、吹管乐类、弦乐类。
1.打击乐类梆子。
为两根长短不等的硬木棒,长者为圆形,稍短者为方形,两手各执其一,互击发声,音响清脆而结实。
大锣。
铜制,体圆扁平,锣边穿小孔,系以绳。
演奏时一手提锣绳,一手用布缠的木槌敲击。
大锣中心部发音较低,靠边的部分发音较高,演奏者经常利用这一特点,在锣边、锣心两者之间,击奏出不同的音色和音高。
小锣。
又称手锣、小歹歹。
铜制,圆形,无系绳,中部稍突起。
演奏时左手指支定锣内缘,右手用竹片或木片敲击。
钹。
俗称咣、咣咣、采。
铜制,圆形,中心隆起半球状,球顶有孔,穿红布条为抓手,以两片为一副,左右手各持一片,相击发声。
钹有大、中、小之分,通常小钹也称为小镲。
堂鼓。
以木为腔,两面蒙牛皮,悬置木制鼓架上,也可以两个人抬或者一个人背,用两根木鼓槌敲击。
击奏鼓心与鼓边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鼓心音低,鼓边音高,在演奏者的控制下,音响的幅度可有较大的变化。
渔鼓。
竹筒为体,长三至四尺,筒底蒙猪或羊皮,奏时左臂竖抱,右手击筒底。
山东民间曾广泛流行,俗谓之打花鼓、唱渔鼓。
端鼓。
是山东说唱端鼓腔①的特备伴奏乐器。
其形状像一把芭蕉扇,三寸多长的鼓把上镶着一个直径二寸半的大铁圈,用羊皮蒙一单面,下面连着一个直径一寸的小铁圈,上面套着三个小铁环,大铁圈上则套着六个小铁环,等分在小铁环的两侧,俗称“九连环”。
演奏时,一手端鼓,一手用细竹枇子敲打鼓面,时而晃动鼓把,使九个小铁环碰击大小铁圈,哗哗作响。
由于这种鼓在演奏时总是被端在手上,因名“端鼓”。
打击类乐器在山东民间吹打音乐中,主要是用来掌握音乐节奏、渲染音乐气氛的,使乐曲更富有色彩性。
特别是小镲,它是吹打乐队中的“板”或称“指挥”,乐队演奏乐曲的快、慢速度由它决定。
鼓吹乐指的是
鼓吹乐指的是
鼓吹乐是指以打击乐器、吹奏乐器等合奏形式为主的传统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曾形成为重要的乐种。
其初常用鼓、角、箫(排箫)、笳等乐器,曲目中亦常有歌词,可供歌唱。
鼓吹乐作为历史乐种,特指汉魏以来,宫廷、军府、官府中与仪仗、军旅、宴飨有关,并见于乐府或太常等机构编制的乐种。
广义的“鼓吹”,见于明代的专业鼓吹行。
宋、元以后,由于历史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鼓吹乐的合奏形式渐在民间发展;明、清虽仍有官府设置,其乐器编制与应用场合早已迭经演化;民间的诸种流派经过职业、半职业艺人或寺院艺僧的创新,虽或沿用鼓吹之名,也已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近世各类新兴乐种。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虽在理论上将鼓吹乐所用乐器排斥在雅乐诸器之外,但与鼓吹乐的历史相始终,自西汉王朝直至清末,从号称神圣的郊庙祭祀活动直至隆重的军事大典,都有大量应用鼓吹乐的事例存在。
鼓吹乐的初期阶段,采自民间而供奉官府。
其后,至南北朝时如邓县画像砖所示,则又流入民间并为豪富之家使用。
明、清以后,作为宫廷与官府使用的鼓吹乐,已成古代史上这一乐种的余波;反之,流入民间的鼓吹艺人及其技艺,却在商业经济的影响下取得新的进展,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各以“鼓吹”、“鼓乐”、“吹打”为名的近世民间器乐合奏诸乐种,逐渐进入形成或发展的新阶段。
宋代鼓吹乐研究
2023-10-30contents •宋代鼓吹乐概述•宋代鼓吹乐的音乐特点•宋代鼓吹乐的历史沿革•宋代鼓吹乐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宋代鼓吹乐的曲目与作品分析•研究展望与结论目录01宋代鼓吹乐概述鼓吹乐定义鼓吹乐是一种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的传统音乐形式,具有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起源追溯鼓吹乐起源于古代军队中的军乐,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
鼓吹乐的定义与起源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为鼓吹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宋代民间音乐的繁荣为鼓吹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民间音乐繁荣宋代鼓吹乐的发展背景宫廷鼓吹是宋代鼓吹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宫廷仪式和娱乐活动。
宫廷鼓吹民间鼓吹道教鼓吹民间鼓吹是宋代鼓吹乐的主要类型,广泛流行于城乡各地,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
道教鼓吹是宋代鼓吹乐的一个分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主要流传于道观和民间信仰活动中。
03宋代鼓吹乐的主要类型020102宋代鼓吹乐的音乐特点旋律与节奏旋律宋代鼓吹乐的旋律通常具有优美、流畅的特点,其结构严谨、音域宽广,善于表现情感。
在演奏中,旋律多采用五声音阶,以徵、商、宫调式为主,具有浓郁的中原传统音乐风格。
节奏宋代鼓吹乐的节奏特点主要表现在强弱分明、节拍清晰、速度稳定等方面。
演奏中常用一些打击乐器来强化节奏感,如方响、云板等。
此外,宋代鼓吹乐还常采用“一曲多用”的方式,即用同一首曲子来演奏不同的乐器组合,以呈现出不同的节奏效果。
演奏乐器与乐队编制演奏乐器宋代鼓吹乐的演奏乐器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吹奏类、打击类和弹拨类等。
其中,吹奏类乐器有筚篥、觱篥、笙、箫等;打击类乐器有方响、云板、铜鼓等;弹拨类乐器有琵琶、筝、三弦等。
这些乐器在演奏中常常相互配合,以呈现出和谐的音乐效果。
乐队编制宋代鼓吹乐的乐队编制因时而异,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要,会有不同的组合方式。
儿童趣味乐理第二册第2课
儿童趣味乐理第二册第2课摘要:一、引言二、乐理知识介绍1.音符2.节拍3.音高4.音程5.和弦三、实用技巧与练习1.读谱2.击鼓节奏练习3.音高识别练习4.音程练习5.和弦练习四、亲子互动与教学方法1.家长参与2.游戏化教学3.多元化教学手段4.鼓励与表扬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引言随着音乐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和兴趣。
本篇将为大家介绍儿童趣味乐理第二册第2课的内容,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音乐基础知识。
二、乐理知识介绍1.音符音符是音乐的基本单位,用来表示音的长短。
在本课中,孩子们将学习不同音符的形状和名称,如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
2.节拍节拍是音乐节奏的基本单位,通常用拍子表示。
本课将介绍拍子的种类和如何运用拍子进行击鼓练习。
3.音高音高是音乐的基本属性,表示音符的高低。
本课将讲解音高的基本概念,并通过练习让孩子熟悉不同音高的音符。
4.音程音程是指两个音符之间的距离。
在本课中,孩子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和计算不同音程,如大二度、小三度等。
5.和弦和弦是由两个或更多个音符组成的音乐元素。
本课将介绍和弦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构建和识别和弦。
三、实用技巧与练习1.读谱学会读谱是音乐学习的基础。
本课将教授孩子如何正确阅读乐谱,包括音符、节拍、音高和音程等。
2.击鼓节奏练习击鼓是学习节奏的好方法。
本课将教孩子如何用鼓进行节奏练习,培养良好的节奏感。
3.音高识别练习为了提高孩子对音高的敏感度,本课将提供一系列音高识别练习,帮助孩子熟悉不同音高的音符。
4.音程练习通过音程练习,孩子们可以更好地把握音符之间的距离。
本课将提供相关练习,帮助孩子掌握音程知识。
5.和弦练习和弦练习有助于孩子理解和运用和弦。
本课将教授孩子如何识别和构建和弦,并安排相关练习。
四、亲子互动与教学方法1.家长参与家长在孩子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课建议家长积极参与,陪伴孩子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鼓吹原是合奏的音乐
鼓吹原是合奏的音乐文/齐吉祥图/孟恺在我们现代社会,一些过度或恶意的宣传、炒作,往往被称为“鼓吹”,如“那个人鼓吹的奖惩制度,是不得人心的”“盲目鼓吹要‘自由’的人,是居心叵测的”等。
而“鼓吹”原本是指古代一种用鼓、笛、笳(jiā)、角、排箫等乐器合奏的音乐,后来才引申出宣扬、吹嘘等意思。
形象的各式“鼓吹”这种合奏的音乐,兴起于我国北方的匈奴等少数民族,在秦末汉初时传入中原地区。
它原本是一种民间音乐,在民间广泛流行,由于欢快的节奏、热烈的气氛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很快就被宫廷采纳,应用于军队、仪仗队或是宴乐的场合。
鼓吹这种音乐有曲调、有歌词,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就收集了一些鼓吹的歌词,其中有一首叫《出塞》的歌词是:“侯骑出甘泉,奔命入居延。
旗作浮邓县出土的南朝时期画像砖之一云影,阵如明月弦。
”描绘的是汉武帝派遣军队抗击匈奴的军事事件。
有意思的是,由于鼓吹乐队的编制和应用场合的不同,又派生出“横吹”“骑吹”“铙(n áo )吹”“箫鼓”等不同的名称。
其实,这仅有两个字的名称既形象又明了,你只要结合乐器好好想一想,就会知道它的具体形式是什么了。
这支河南省邓县(今邓州市)出土的南朝时期画像砖上的乐队就是“横吹”。
你仔细看看他们手中的乐器,那走在队伍最前方的乐师正在吹横笛,后面4位乐师吹奏的乐器依次是排箫、角、角和筚篥(b ì l ì)。
因为横笛是主奏,所以这就是“横吹”了。
“骑吹”顾名思义,就是乐师骑在马上演奏。
他们演奏的乐器是鼓和笳,属于仪仗音乐。
古代的封建帝王在出行时都会有一支庞大的卤簿,骑吹是卤簿的组成部分。
乐师们往往会骑在马上演奏排箫、鼓、笳和铙,此时他们演奏的是军乐。
铙是铜质打击乐器,形状像钟,钟是悬挂起来、口向下的,而铙的短柄是中空圆管形,插入一个木柄,人手持或固定在底座上,口向上,供人们击打。
铙的声音清脆、洪亮,但频率单调,在乐队中属于掌控节奏的乐器,这种军中的鼓吹就是“铙歌”。
平派鼓吹乐艺术特色简析
艺人戏称“拴上缰绳别让它跑了全指着它拉磨来”。
这样的固定住是因为在平派鼓不演奏时唢呐放置在桌子上为了保护哨子不被碰坏。
要在夜间演奏,为了防止哨子掉落。
(2)气盘气盘在唢呐吹奏中主要是为了给演奏者减轻疲劳,同时也是为了美观。
气盘大多为塑料制品,也有玉、檀木等其他各种材料制成的。
气盘中间有孔,安放时套在芯子上,根据哨子的形状用滚过蜡的棉线在气盘的朝上一面缠一个大小合适的哨座。
哨座的锥度和直径要和哨子哨座的锥度一致,便于在吹奏中不会从气盘与哨子的连接处漏气。
(3)芯子芯子在唢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对唢呐的音准、音色、发音的通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对唢呐上把位芯子通常是一根锥形的铜管,其长度因唢呐的大小而异,它上面安哨子,中间有气盘,下面插入唢呐杆中,使哨子的震动通过芯子传入唢呐杆中。
(4)唢呐杆平派唢呐的杆子以木质、铜质为主。
杆子是唢呐的管身,上细下粗呈锥形,杆身有8个孔,即“前七后一”。
木质的杆子多以紫檀木、红木、乌木、枣木为主;铜杆多以黄铜为主,红铜次之。
唢呐杆的材质、制作工艺、各发音孔之间的距离,都会对唢呐的音色、音准产生影响一般来说,木质的杆子共振弱些,发音比较柔和;铜质的杆子共振性能强,发音比较清脆、嘹亮。
但是平派唢呐中的唢呐也有着与其他地方唢呐不同的特点。
对唢呐的要求唢呐壁要略薄些,唢呐内膛要较大一些这样出来的音会比较亮些。
唢呐各孔之间的孔距都是按照慢筒做5按音之见的半音关系来排列的。
而对于平派唢呐中的代表乐器“小喇叭,大笛”来说其唢呐前面的下边的6孔都是按平均孔排列的,这与此类唢呐演奏常用的把位息息相关的。
(5)碗子碗子时唢呐的扩音器,同时对唢呐最下端的音准起着调节作用。
唢呐碗多用薄铜片制成,安在杆子的下面,能够随时拆卸。
碗子上下小幅的移动,可以调整筒音及下把位的高低。
为了让唢呐在各种丧葬仪式演奏中有较大的音量,当地艺人在唢呐碗的下方又焊上一圈铜皮,使音量更大。
平派唢呐的唢呐碗的特色是在唢呐碗的下方砸一个孔然后用铁条或其他东西做一个环。
鼓吹乐的历史起源
鼓吹乐的历史起源鼓吹乐的历史起源关于鼓吹乐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总括起来有两种,一种认为出自胡乐,即西域音乐;另一种认为处于中土,即中原音乐。
持第一种说法的最早见于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其载:鼓吹起源于何也,汉班壹雄朔野有之矣。
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
班壹是秦末汉初人,因避乱到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在与当地人游猎之中,使用了鼓吹,乐器主要是笳、箫。
笳这种乐器,据马端临《文献通考》是“卷芦叶为笳,吹之以作乐。
”又称葭、箛,杜挚在《笳赋》载:李伯阳如西戎所造。
李伯阳是否出使西戎,已无从考证,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曾远嫁西戎,作《胡笳十八拍》诉说衷肠。
因此,笳作为西域乐器的观点是肯定的,说他不属“八音”是正确的。
箫,这里指排箫,其前身称籥,应邵在《风俗通义》中对其形制是这样描述的,说“其形参差,像凤之翼,十管,长一尺。
”历朝历代对排箫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代称箫,《宋书·乐志》中称为籁,排箫的名字,起始于宋代。
箫是八音中的竹之属,因此,说箫非八音是误记。
因此。
说鼓吹乐起源于西域的`观点不能完全成立。
第二种观点认为,鼓吹乐起源于黄帝时期,作为军乐用。
《宋书·乐志》载:鼓吹,盖短箫铙歌。
蔡邕曰:军乐,。
黄帝时岐伯所作,以扬德建屋,劝士讽敌也。
《旧唐书·音乐一》载:侍御史唐绍上谏曰:窃闻鼓吹之作,本为军容,昔黄帝涿鹿有功,以示警卫,故网鼓曲有《灵夔吼》、《雕鹗争》、《石坠崖》《壮士怒》之类《晋书·乐志》载: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帝乃十名吹叫为龙鸣以御之。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作为中原的鼓吹乐与第一种观点胡乐说相比,无论从年代上还是功用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而且指出鼓吹乐的雏形是鼓乐,还列出鼓曲名称,并且还以角为龙鸣,可见在当时的军乐中已明确有“鼓”、角两种乐器。
那么,最早的鼓吹乐是不是鼓角和明这种形式呢?据历代文献和今人著作记载,鼓吹乐中确系有角这类乐器,因此原始鼓吹乐以鼓角和鸣这种从形式的可能性较大,角这件乐器《北堂书钞》说它“出羌胡、吴越,不能确定其一”。
鼓吹乐的乐理知识
鼓吹乐的乐理知识鼓吹乐是以打击乐器、吹奏乐器等合奏形式为主的汉族传统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曾形成为重要的乐种。
下面就跟随店铺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鼓吹乐的相关乐理知识吧!鼓吹乐的乐理知识(一)初创阶段不晚于汉初。
班氏家族称雄于西北时,班壹已经用了鼓吹乐(《定军礼》),它的来源就是西北民族的马上之乐。
至汉武帝时,鼓吹乐中的“横吹”,还从西域音乐《摩诃兜勒》中汲取创作素材;六朝时亦与“北狄乐”、“北方箫鼓”有关。
鼓吹乐作为在中原发展、成熟的乐种,与先秦“恺乐”(一种军乐)的关系无考;从两汉间,朝廷与军中习用民间音乐的传统来说,则与相和歌、清商乐有密切联系。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小序:“长箫、短箫,《伎录》并云:孙(丝)竹合作,执节者歌”;清商乐曲辞《黄鹄曲》小序:“按《黄鹄》本汉横吹曲名。
”鼓吹乐与民间歌曲的关系十分密切,甚至在汉代军乐中也并不避免爱情和反战题材的民歌原词,如汉铙歌《上邪》歌唱爱情的永恒,横吹曲《紫骝马》歌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之类。
只从《乐府诗集》中现存鼓吹曲辞的形式与内容上即可看出鼓吹乐与两汉魏晋以来民间音乐的密切联系。
鼓吹乐的乐理知识(二)鼓吹乐是汉魏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以击乐器- 鼓和管乐器- 排箫、横笛、笳、角等合奏的音乐,有时也有歌唱。
秦末汉初,鼓吹乐已在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居住区流行,大约来源于西北少数民族的马上之乐,当时用鼓、角、笳来演奏。
角和笳这两种吹乐器和畜牧生活可能有密切的联系。
角最初是用兽角制作的,后改用竹、木、皮革、铜等材料制作。
笳最初是用芦叶卷起来吹奏,后来把芦叶做成哨子,装在一根有按孔的管子上吹奏,叫做笳管。
两者都是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乐器。
鼓吹乐始以外族音乐为主,进入中原后,这种形式因其嘹亮雄壮被用于军乐,以后又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各种不同风格的鼓吹乐,汉哀帝时乐府里的邯郸鼓员、江南鼓员、淮南鼓员等可能指的就是不同地区的鼓吹乐工。
从《乐府诗集》所收的汉代鼓吹乐的歌词看,不仅仅限于军乐军歌,还有不少涉及爱情题材和反故内容的作品。
定音鼓的乐理知识
定音鼓的乐理知识定音鼓是打击乐器的一种,由鼓面和鼓桶,以及鼓槌组成,鼓面原来用动物皮革制作,50年代发明了塑胶鼓面,那么大家知道定音鼓的乐理知识吗?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一下定音鼓的相关乐理知识。
定音鼓的乐理知识一:乐器构造定音鼓(Timpani)由鼓身、鼓皮、定音系统和鼓棰等部分组成。
鼓身:金属结构;鼓皮:牛、羊、驴皮均可,或使用合成材料。
鼓棰:短木棰。
根据演奏需要决定是否在一端包以弹性材料。
定音鼓的鼓身是由铜所打造而成的锅型,然后在此鼓身上覆盖鼓皮。
由于定音鼓只有一面鼓膜,且鼓身有调节音的功能,所以不会产生复杂的共鸣现象,因此定音鼓可辨识一定的音律。
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定音鼓皮必须是百分之百的圆形,要不然产生的声音永远不会纯且清亮。
传统的定音鼓皮是由小牛皮制成的,但如今的塑胶制皮的使用却比小牛皮来的普遍,这个原因是来自于塑胶皮膜的材质较不会因为自然环境(温度.湿度..等)的改变而影响它原有的音色,也较容易取得,而真正由兽皮制成的定音鼓皮却往往容易因为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影响它原本的音质。
但比较音色上来说,兽皮的鼓膜较塑胶皮膜要来的好,声音较纯,浑厚且饱满。
所以选择在使用兽皮的定音鼓上来演奏的话,是需要较高的技巧来克服它容易受外在环境所改变音质的特性。
定音鼓的乐理知识二:乐器特色定音鼓属单皮膜鸣乐器,造价昂贵。
定音鼓可发出固定频率(即音高)的声音,并能够在五度音程范围内改变音高。
音色柔和、丰满,音量可控制,不同的力度可表现不同的音乐内容,有时甚至可以直接演奏出旋律。
演奏方法分为单奏和滚奏两种,单奏多用于节拍性伴奏,滚奏则可以模仿雷声,且效果逼真。
定音鼓作为色彩性打击乐器,其丰富的表现力远非普通打击乐器所能比拟。
定音鼓在规格上分为大、中、小三种,在交响乐队中通常设置三到四个,由一名乐手演奏,可达到鼓声本身的和声效果。
从表面上看,定音鼓几乎算是最易演奏的乐器了,但实际上鼓手需要相当大的自信和时间感才能成功地驾驭它。
临清鼓吹乐的文化内涵及其功能意义
临清鼓吹乐的文化内涵及其功能意义摘要:我国古代“礼乐”制度对我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社会高度的社会稳定性必然导致文化传统的持续性,这种文化现象以特殊的文化背景作为依托,使我们能够充分的认识到,保持这样古老的传统,不但在研究音乐史的形态中具有深远的意义,还可以通过它透视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
临清李家鼓吹乐班实现了将两省音乐文化及三地人员相互融合与交流,并由此说明在现如今的社会中鼓吹乐班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这不乏它所体现出的文化功能及社会性功能。
关键词:鼓吹乐文化内涵功能一、鼓吹乐的文化内涵鼓吹乐的文化内涵主要是指民俗性,传统离不开民俗活动。
民俗与人们紧密结合,传统民俗以婚丧礼仪作为背景,也为人民的喜怒哀乐找到了依托。
临清鼓吹乐婚礼所用曲目,一般都是明快热烈的乐曲,艺人称这类乐曲为喜事曲,喜事曲除了在风格方面要与婚礼相吻合外,在具体曲目选择方面并无严格规定,大凡传统曲牌、戏曲唱段、民歌小调、时尚小曲,只要符合风格,均可入乐。
有些喜事曲可用在丧礼中,但那些专用于丧礼的庄重肃穆的乐曲,却是婚礼中必须禁忌的。
婚丧礼仪是鼓吹音乐的主要载体,它一方面为民间音乐的发展构筑了舞台,另一方面也使得民间器乐曲有了较大的依赖性,从而缺乏独立的发展动力。
音乐文化的载体发生变更,音乐文化本身却在继续。
文化得到了传播和继续,而音乐的风格变化了。
假如这种仪式音乐受到人为性强制而改变原有用途,那么这种音乐将会逐渐消亡,而且,这种仪式也会终结。
鼓吹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到人们在社会中的各个层面,它的传统悠久,说明它具有很深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内涵,因而能被人们在生活中不断的加以模仿和应用。
在现在的山东农村,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礼仪习俗。
当某家在办喜事的时候,都会请亲朋好友来一起参加,而且也会借此机会让好久不见的亲戚、朋友聚会一次。
有钱的人家也会借此机会展示一下家里的经济实力,不仅如此,最主要的还是提供热闹、喜庆的场合,让大家都高兴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吹乐的乐理知识介绍
鼓吹乐是以打击乐器、吹奏乐器等合奏形式为主的汉族传统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曾形成为重要的乐种。
下面小编为您收集整理了鼓吹乐的乐理知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鼓吹乐的乐理知识(一)鼓吹乐是汉魏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以击乐器- 鼓和管乐器- 排箫、横笛、笳、角等合奏的音乐,有时也有歌唱。
秦末汉初,鼓吹乐已在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居住区流行,大约来源于西北少数民族的马上之乐,当时用鼓、角、笳来演奏。
角和笳这两种吹乐器和畜牧生活可能有密切的联系。
角最初是用兽角制作的,后改用竹、木、皮革、铜等材料制作。
笳最初是用芦叶卷起来吹奏,后来把芦叶做成哨子,装在一根有按孔的管子上吹奏,叫做笳管。
两者都是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乐器。
鼓吹乐始以外族音乐为主,进入中原后,这种形式因其嘹亮雄壮被用于军乐,以后又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各种不同风格的鼓吹乐,汉哀帝时乐府里的邯郸鼓员、江南鼓员、淮南鼓员等可能指的就是不同地区的鼓吹乐工。
从《乐府诗集》所收的汉代鼓吹乐的歌词看,不仅仅限于军乐军歌,还有不少涉及爱情题材和反故内容的作品。
其中有女子与无情无义的负心男人决绝的《有所思》,歌颂女子坚贞不渝的爱情的《上邪》,诅咒统治阶级发动战争的《战城南》等曲,原都是汉族民歌,后被各地鼓吹乐所吸收。
鼓吹乐被宫廷采用后,用于军队、仪仗和宴乐之中。
由于乐队的编制和应用场合的不同,而有黄门鼓吹、横吹、骑吹、短箫铙歌、箫鼓等不同称谓。
汉魏间的鼓吹乐按用途区分,一般有下列几种类:①黄门鼓吹:由天子近侍掌握,主要列于殿廷,称为“食举乐”(宴席、饮膳时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