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历年初三化学中考一轮复习燃料及其利用及答案

合集下载

【化学】 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20篇(附带答案解析)经典

【化学】 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20篇(附带答案解析)经典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20篇(附带答案解析)经典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1.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以下类推结果中正确的是A.铝与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H2,则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和H2B.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NaOH的水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C.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的溶液D.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错误;B、碱的水溶液都显碱性,NaOH 的水溶液是碱性溶液,正确;C.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性溶液,但不一定是酸溶液,错误;D.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比如:电灯亮时发光、放热,无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B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与碱的化学性质、燃烧2.在汽油中添加一定比例的乙醇(C2H5OH)制成的车用乙醇汽油已经在我国部分地区使用,它将逐步取代现有的92号汽油。

下列关于乙醇汽油说法正确的是()A.乙醇和汽油混合后将继续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B.乙醇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C.乙醇汽油的使用将彻底避免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污染D.乙醇属于氧化物【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乙醇和汽油混合后形成混合物,各成分保持自身的化学性质,故正确;B、乙醇是有机物,故是由乙醇分子构成,故错误;C、乙醇汽油的使用只能减少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污染,故错误;D、乙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不是氧化物,故错误。

故选A。

3.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D.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答案】B【解析】A、将木柴架空燃烧,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正确;B、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无法改变,错误;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正确;D、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正确。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题20套(带答案)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题20套(带答案)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题20套(带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混合气体,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是①氢气和空气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③氦气和氧气④天然气和氧气(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④【答案】D【解析】【详解】①氢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②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氦气不具有可燃性,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④天然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故①④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

故选D。

2.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活性炭可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甲醛B.用水灭火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C.在碱性土壤中不能施用铵态氮肥D.金刚石可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答案】B【解析】A、活性炭可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甲醛,正确;B、对于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着火点是固定的,不能降低,错误;C、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产生氨气而降低肥效,故在碱性土壤中不能施用铵态氮肥,正确;D、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硬度最大的物质,故金刚石可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正确。

故选B。

3.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A.玻璃——无机非金属材料 B.有机玻璃——复合材料C.玻璃钢——无机材料 D.棉花——合成纤维【答案】A【解析】A、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正确;B、有机玻璃是一种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错误;C、玻璃钢是由塑料与玻璃纤维复合而成的,属于复合材料,错误;D、棉花属于天然纤维,错误。

故选A。

点睛:通常把材料分成四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

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单质与合金;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为无机盐,如玻璃、陶瓷等;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复合材料是把多种材料复合在一起得到的一种具有特别性能的材料。

4.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A.液化石油气泄露时,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B.霉变的花生先用水漂洗,再煮熟后食用C.酒精灯内的酒精洒出燃烧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液化石油气泄露的处理方法: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不能使用电,正确;B、霉变的花生有致癌物,不能食用,做法不安全,错误;C、酒精灯引起火灾的处理方法: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正确;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防止伤人和引起火灾.正确。

【化学】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目前,哈尔滨公交车都已换成电、气两用车辆,大大改善了人们出行的环境,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气公交车就是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汽车B.制造公交车使用了大量的有机合成材料C.改换后的公交车减少了PM2.5的排放D.汽车尾气能影响地球的“温室效应”【答案】A【解析】【详解】A、电、气公交车就是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汽车,故A不正确;B、制造公交车使用了轮胎等大量的有机合成材料,故B正确;C、改换后的公交车减少了PM2.5的排放,故C正确;D、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为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含铅化合物,能影响地球的“温室效应”,故D正确。

故选A。

2.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B.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C.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绝可燃物【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详解】A、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不符合题意;B、汽油是可燃物,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汽油的着火点,故不符合题意;C、可燃物着火点是可燃物自身的性质,是一个固定的值,不会发生变化;消防员用水扑灭火,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目的,故不符合题意;D、开挖隔离带可隔离可燃物,从而有效防止森林大火蔓延,故符合题意。

【点睛】1、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2、灭火的原理:除去或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3.据有人估计目前我国每年回餐桌的“地沟油”超过200万吨,消费者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沟油”的主要危害物之一是黄曲霉素(化学式为C17H12O6),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对热、酸、碱有一定的耐性.下列关于黄曲霉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高温烹调能使黄曲霉素转化为无毒物质B.黄曲霉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12克C.黄曲霉素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D.黄曲霉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7:12:6【答案】C【解析】【详解】A、根据生活常识黄曲霉素性质很稳定,加热不会被破坏,所以毒性很强,故A错误;B、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其相对分子质量=12×17+1×12+16×6=312,由于是相对值,所以为无量纲量,单位为1,故B错误;C、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可知它由C、H、O元素组成属于有机物,故C正确;D、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12×17):(1×12):(16×6)=204:12:96=17:1:8;17:12:6是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原子的个数比,故D错误。

【化学】中考必备化学《燃料及其利用》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中考必备化学《燃料及其利用》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中考必备化学《燃料及其利用》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化学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列有关做法错误的是A.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B.变废为宝,将地沟油转发为航空燃油C.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节能又环保D.用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新型燃油,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化石燃料燃烧常产生气体污染物和烟尘等产生雾霾,但化石燃料属于重要的能源,不可能禁止,A错误。

考点:化学与环境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D.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答案】C【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A正确;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大量热,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B正确;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实验现象描述不与事实符合,应为“有无色气体生成”,故C错误;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说法正确,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D正确.故选C.3.根据右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B.现象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C.现象②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均高于80℃D.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现象①白磷与氧气接触,燃烧;②白磷没与氧气接触,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正确;B、现象①白磷燃烧,而水温是80℃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正确;C、由上分析可知现象③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错误;D、现象①③中,白磷、红磷都与氧气接触,而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正确;选C。

【点睛】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可以:1、有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化学】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化学】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化学】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保护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B.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酸雨C.使用车用乙醇汽油,防止温室效应D.用土填埋废弃塑料,防止白色污染【答案】A【解析】【详解】A. 汞是有毒的金属,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此选项正确;B. 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只是将废气排向高空,并不能除去废气,此选项错误;C. 乙醇中含有碳元素,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引起的,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并不能防止温室效应,此选项错误;D. 用土填埋废弃塑料,并不能除去废弃塑料,不能防止白色污染,此选项错误。

故选A。

2.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A.液化石油气泄露时,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B.霉变的花生先用水漂洗,再煮熟后食用C.酒精灯内的酒精洒出燃烧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液化石油气泄露的处理方法: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不能使用电,正确;B、霉变的花生有致癌物,不能食用,做法不安全,错误;C、酒精灯引起火灾的处理方法: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正确;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防止伤人和引起火灾.正确。

考点:考查化学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正误判断的知识。

3.森林失火时,灭火队员通常要砍伐一些树木,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A.隔离空气B.隔离可燃物C.降低可燃物温度D.开辟运输水的道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隔离可燃物。

选B。

考点:灭火的原理。

点评:灭火的原理有:1、隔离空气;2、隔离可燃物;3、降低可燃物温度。

4.如图为某一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X、Z、W是有机物B.X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0%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2O2点燃CO2+2H2OD.点燃X前,要先检验其纯度,以防止爆炸【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写出化学式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此分析有关的问题。

九年级化学一轮复习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九年级化学一轮复习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1.(2022成都)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如图实验,三 支试管里面充满氮气,初始温度25 ℃,升温至60 ℃后,用注射器同时向②③试管 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气。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C )
A.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 B.由①②现象说明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未必燃烧 C.若继续水浴升温,则③中一定会燃烧 D.该实验能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13.(2021兰州6题1分)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B.“釜底抽薪”蕴含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C.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不一定能燃烧 D.篝火晚会时架空木柴,有利于木柴充分燃烧
14.(2022兰州一诊)陆游的笔记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 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 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C )
6.(2022宜昌)“清洁能源之火,让奥运之光飞扬”,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传递 火炬首次用氢气作燃料。为确保火炬在极寒和大风等恶劣条件下持续燃烧,设计火 炬需重点考虑的因素是( B )
A.持续不断地释放氢气 B.温度不低于氢气的着火点 C.火炬外壳隔热性能好 D.氢气与空气保持充分接触
7.(核心素养提升)(2022重庆B卷)古籍《辍耕录》记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 薄为纸,镕硫黄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曰发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二、填空与简答题 16.(2022 哈尔滨)目前,煤仍是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的一种燃料。煤中含有少量 的硫元素,在燃烧时产生的 SO2 会污染空气。为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我国采取了 多种方式积极推动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煤是__不__可__再__生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使其充分燃烧,对于节 约能源非常重要。 (2)燃煤工厂会在煤中加入石灰石除去燃烧时生成的 SO2,其中涉及的一步反应 如下:2SO2+O2+2X一=定==条==件 2CaSO4,则 X 的化学式为___C_a_O___,此反应中硫元 素的化合价由__+__4____价变为+6 价。请根据向煤中所加入的物质分析,上述反应 中 X 的来源为___C_a_C__O_3_=_高=_=温 _=_=__C__a_O_+__C__O_2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初三化学上册 《燃料及其利用》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 初中巩固练习题附加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 《燃料及其利用》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 初中巩固练习题附加答案

《燃料及其利用》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巩固练习】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2.在空气中最容易燃烧的物质是()A.①B.②C.③D.④3.下列图标,表示易燃物质的是()ABCD4.2010年5月22日,东营区黄河路一汽车发生自燃(如图)。

当汽车电器、线路、供油系统等发生故障时,不需要外界火源作用,只是本身受空气氧化或夏季炎热的天气,积热不散,达到自燃点就会引起自行燃烧。

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下列叙述或做法不正确的是()A.消防队员用水灭火主要是能迅速降低可燃物的温度B.为了给车辆换装高档音响、改进造型等,随意改装线路C.从燃烧的条件看,汽车发生自燃的主要原因是积热不散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为保障人身安全,车辆一定要配备灭火器5.人类生活需要热量,下列热量主要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A.物体间相互摩擦产生的热量B.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所吸收的热量C.木炭燃烧放出的热量D.白炽灯泡通电放出的热量6. 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脚踏实地,才能事业有成;可燃物要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

“火要虚”的目的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增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7.学校食堂为了让煤充分燃烧,达到节能减排之目的,正确合理的措施是()A.增加煤的用量B.粉碎煤块C.提高锅炉的耐热性D.减少空气通入量8.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探究燃烧条件。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B.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C.图1实验不能比较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高低D.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9.(2015·湖南中考)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防止事故发生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安全措施中正确的是()A.油锅中的着火用锅盖盖灭B.冬天用煤取暖时封闭门窗C.到煤窑中挖煤用火把照明D.厨房内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通风10.(2015·湖北中考)为了防止事故发生,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厨房煤气泄漏要先关闭阀门,再开窗通风B.变霉的大米,要煮熟后食用C.燃放烟花爆竹时,要远离人群和可燃物D.电器失火后首先要切断电源11.我国城市空气质量预报中,下列物质暂不进行监测的是()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可吸入颗粒物12. 在实验室中常将白磷浸泡在水中保存,其主要目的是()A.降低白磷的着火点B.防止白磷与空气接触C.使白磷与水结合成稳定的物质D.将白磷溶解不易着火13.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

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利用基础知识点复习试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利用基础知识点复习试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利用基础知识点复习试题及答案燃料及其应用单元概述在现代,人们就知道应用火。

火推进了人类的文明,推进了社会的提高和开展。

随着社会的提高,迷信的开展,从最早运用的柴草,到煤、石油和自然气,开展到了明天的许多新型燃料。

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将看法熄灭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对自然现象的探求欲,培育学习化学的浓重兴味;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看法合理开采、浪费运用和综合应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结合化石燃料熄灭对环境的影响,看法运用清洁燃料和开发新动力以及维护环境的重要性,经过亲身体验、探求活动来看法化石燃料熄灭对空气的污染,增强环保看法。

化石燃料的运用年限课题1 熄灭和灭火自主梳理一、熄灭的条件1.熄灭的定义熄灭是指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发作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猛烈的_______________反响。

2.熄灭的条件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三个条件必需同时具有。

1.答案:可燃物氧气发光发热氧化2.答案:可燃物氧气(或空气) 到达熄灭所需的最高温度(也叫着火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灭火的原理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都能到达灭火的目的。

2.常用灭火器称号和适用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专项训练及答案含解析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专项训练及答案含解析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专项训练及答案含解析一、选择题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选D。

点睛: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2.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活性炭可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甲醛B.用水灭火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C.在碱性土壤中不能施用铵态氮肥D.金刚石可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答案】B【解析】A、活性炭可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甲醛,正确;B、对于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着火点是固定的,不能降低,错误;C、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产生氨气而降低肥效,故在碱性土壤中不能施用铵态氮肥,正确;D、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硬度最大的物质,故金刚石可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正确。

故选B。

3.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A.玻璃——无机非金属材料 B.有机玻璃——复合材料C.玻璃钢——无机材料 D.棉花——合成纤维【答案】A【解析】A、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正确;B、有机玻璃是一种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错误;C、玻璃钢是由塑料与玻璃纤维复合而成的,属于复合材料,错误;D、棉花属于天然纤维,错误。

故选A。

点睛:通常把材料分成四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

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单质与合金;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为无机盐,如玻璃、陶瓷等;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复合材料是把多种材料复合在一起得到的一种具有特别性能的材料。

4.学习小组对燃烧条件探究作如下性改进,得出的结论不正确有是()A.图1中热水仅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B.图2可能会出现其中一支试管胶塞弹出C.图3中有白磷的试管气球反应结束后会变得更瘪D.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需接触氧气和温度达着火点【答案】A【解析】【详解】A、图1中热水不仅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还能升高白磷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选项错误;B、图2中a管中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同时消耗氧气,管内压强变小,塞子不会弹出;b管内温度低于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不燃烧。

【化学】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化学】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化学】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一、选择题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选D。

点睛: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2.氢氧化镁在温度达到380℃时,能够分解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和水蒸气,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建筑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

所以,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

根据灭火原理你认为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是A.氢氧化镁是一种碱B.受热分解的产物能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C.氢氧化镁不溶于水D.可以降低易燃性建筑材料的着火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氢氧化镁在温度达到380 ℃时,能够分解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和水蒸气,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建筑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

利用了将氧气隔绝的原理灭火。

考点:灭火的原理3.下列关于CO和CO2说法正确的是A.CO2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CO可以作燃料C.用闻气味的方法能够区别CO2和CO D.CO能用于人工降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是CO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CO具有可燃性;C. CO2和CO均是无色无味的气体D.经过压缩的固体CO2能升华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

考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4.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热水温度远高于白磷着火点)。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①烧杯中水的温度应与②中相同B.图②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C.①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D.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答案】C【解析】A、本实验中②为对照组,①②要形成对照,所以①烧杯中水的温度应与②中相同,缺少了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氧气,不能燃烧,故正确;B、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正确;C、①中水为热水,但无氧气,不能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①和③对比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故错误;D、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故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化学】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7年我国环境保护部确立环境日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大力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B.使用填埋法处理不能降解的生活垃圾C.不断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D.自行车代替汽车出行【答案】B【解析】【详解】A.大力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能够防治环境污染.故A正确;B.填埋法对不能降解的生活垃圾进行掩埋,不能减小生活垃圾的污染,故B不正确;C.不断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能防止空气污染.故C正确;D.选择自行车和公交车作为出行工具,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空气污染,故D正确。

故选B。

2.据有人估计目前我国每年回餐桌的“地沟油”超过200万吨,消费者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沟油”的主要危害物之一是黄曲霉素(化学式为C17H12O6),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对热、酸、碱有一定的耐性.下列关于黄曲霉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高温烹调能使黄曲霉素转化为无毒物质B.黄曲霉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12克C.黄曲霉素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D.黄曲霉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7:12:6【答案】C【解析】【详解】A、根据生活常识黄曲霉素性质很稳定,加热不会被破坏,所以毒性很强,故A错误;B、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其相对分子质量=12×17+1×12+16×6=312,由于是相对值,所以为无量纲量,单位为1,故B错误;C、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可知它由C、H、O元素组成属于有机物,故C正确;D、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12×17):(1×12):(16×6)=204:12:96=17:1:8;17:12:6是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原子的个数比,故D错误。

【化学】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化学】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化学】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一、选择题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选D。

点睛: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2.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活性炭可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甲醛B.用水灭火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C.在碱性土壤中不能施用铵态氮肥D.金刚石可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答案】B【解析】A、活性炭可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甲醛,正确;B、对于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着火点是固定的,不能降低,错误;C、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产生氨气而降低肥效,故在碱性土壤中不能施用铵态氮肥,正确;D、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硬度最大的物质,故金刚石可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正确。

故选B。

3.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A.玻璃——无机非金属材料 B.有机玻璃——复合材料C.玻璃钢——无机材料 D.棉花——合成纤维【答案】A【解析】A、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正确;B、有机玻璃是一种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错误;C、玻璃钢是由塑料与玻璃纤维复合而成的,属于复合材料,错误;D、棉花属于天然纤维,错误。

故选A。

点睛:通常把材料分成四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

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单质与合金;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为无机盐,如玻璃、陶瓷等;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复合材料是把多种材料复合在一起得到的一种具有特别性能的材料。

4.乙醇俗称酒精,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液体,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

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作消毒剂。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题20套(带答案)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题20套(带答案)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题20套(带答案)一、选择题1.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以下类推结果中正确的是A.铝与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H2,则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和H2B.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NaOH的水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C.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的溶液D.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错误;B、碱的水溶液都显碱性,NaOH 的水溶液是碱性溶液,正确;C.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性溶液,但不一定是酸溶液,错误;D.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比如:电灯亮时发光、放热,无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B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与碱的化学性质、燃烧2.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A.玻璃——无机非金属材料 B.有机玻璃——复合材料C.玻璃钢——无机材料 D.棉花——合成纤维【答案】A【解析】A、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正确;B、有机玻璃是一种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错误;C、玻璃钢是由塑料与玻璃纤维复合而成的,属于复合材料,错误;D、棉花属于天然纤维,错误。

故选A。

点睛:通常把材料分成四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

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单质与合金;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为无机盐,如玻璃、陶瓷等;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复合材料是把多种材料复合在一起得到的一种具有特别性能的材料。

3.下列关于CO和CO2说法正确的是A.CO2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CO可以作燃料C.用闻气味的方法能够区别CO2和CO D.CO能用于人工降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是CO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CO具有可燃性;C. CO2和CO均是无色无味的气体D.经过压缩的固体CO2能升华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

【化学】中考必备化学《燃料及其利用》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中考必备化学《燃料及其利用》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中考必备化学《燃料及其利用》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保护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B.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酸雨C.使用车用乙醇汽油,防止温室效应D.用土填埋废弃塑料,防止白色污染【答案】A【解析】【详解】A. 汞是有毒的金属,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此选项正确;B. 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只是将废气排向高空,并不能除去废气,此选项错误;C. 乙醇中含有碳元素,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引起的,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并不能防止温室效应,此选项错误;D. 用土填埋废弃塑料,并不能除去废弃塑料,不能防止白色污染,此选项错误。

故选A。

2.如图为某一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3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O2CO2+H2OC.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数目都改变D.点燃X前,要先检验其纯度,以防止爆炸【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X是甲烷,Y是氧气,Z是二氧化碳,W是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4+2O2点燃CO2+2H2O。

【详解】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A错误;B、反应方程式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该方程式未配平,且缺少反应条件,故B错误;C、对比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分子的种类改变,分子的数目没有改变,故C错误;D、X是甲烷气体,具有可燃性,在点燃甲烷气体前,要检验其纯度,以防止爆炸,故D正确。

故选D。

3.航天科学技术测得,三氧化二碳(C2O3)是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有关三氧化二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C2O3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3B.C2O3是氧化物C.C2O3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2D.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答案】D【解析】【详解】A、1个C2O3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则C2O3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3,故选项A正确。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题20套(带答案)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题20套(带答案)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题20套(带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福尔马林浸泡鱿鱼B.用明矾净水C.品红在水中扩散D.一次性餐盒降解【答案】C【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是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A、福尔马林浸泡鱿鱼,福尔马林有毒与鱿鱼成分发生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正确;B、用明矾净水是利用明矾与悬浮杂质形成胶体,发生了化学变化,故B不正确;C、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D、一次性餐盒降解是分解生成了易挥发性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正确。

故选C。

2.下列关于CO和CO2说法正确的是A.CO2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CO可以作燃料C.用闻气味的方法能够区别CO2和CO D.CO能用于人工降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是CO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CO具有可燃性;C. CO2和CO均是无色无味的气体D.经过压缩的固体CO2能升华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

考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3.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热水温度远高于白磷着火点)。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①烧杯中水的温度应与②中相同B.图②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C.①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D.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答案】C【解析】A、本实验中②为对照组,①②要形成对照,所以①烧杯中水的温度应与②中相同,缺少了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氧气,不能燃烧,故正确;B、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正确;C、①中水为热水,但无氧气,不能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①和③对比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故错误;D、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故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化学】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减少煤的浪费B.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就可发生燃烧C.石油、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D.为扑灭森林火灾而设置隔离带,是为了隔绝氧气【答案】A【解析】【详解】A、工业上将煤块粉碎能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减少煤的浪费,正确;B、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不一定就能燃烧,还需要与氧气接触,错误;C、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错误;D、为扑灭森林火灾而设置隔离带,是为了移除可燃物,错误。

故选A。

【点睛】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2.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A.液化石油气泄露时,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B.霉变的花生先用水漂洗,再煮熟后食用C.酒精灯内的酒精洒出燃烧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液化石油气泄露的处理方法: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不能使用电,正确;B、霉变的花生有致癌物,不能食用,做法不安全,错误;C、酒精灯引起火灾的处理方法: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正确;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防止伤人和引起火灾.正确。

考点:考查化学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正误判断的知识。

3.如图为某一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X、Z、W是有机物B.X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0%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2O2点燃CO2+2H2OD.点燃X前,要先检验其纯度,以防止爆炸【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写出化学式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此分析有关的问题。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X、分别是Y是甲烷和氧气,生成物Z、W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H4+2O2点燃CO2+2H2O.【详解】A、X是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物质Z是二氧化碳,虽然为含C化合物,但因结构、组成、性质都与无机物相似,故列为无机物;W是水,属于无机物。

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100篇及答案

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100篇及答案

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100篇及答案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1.已知,甲和乙是家庭常用的两种调料,它们的气味完全不同。

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判断,下列有关两种调料的说法,肯定正确的是A.构成的原子完全不同B.构成的分子一定不同C.组成元素完全不同D.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答案】B【解析】【详解】A、不同物质的原子构成可能相同,如水和过氧化氢,故错误;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决定其化学性质,不同物质的分子构成一定不同,故正确;C、不同物质的元素组成可能相同,如水和过氧化氢,故错误;D、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可能相同,如食盐和蔗糖均能溶于水,故错误;故选B。

2.中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加油站内禁止接打手机B.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C.用甲醛溶液浸泡海鲜D.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注入浓硫酸中【答案】A【解析】A、加油站内空气中漂浮着大量的可燃性的气体,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接打手机会产生电火花,所以应该杜绝一切明火,正确;B、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以防发生火灾,错误;C、甲醛有毒,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不但对人体有害,而且降低了食品的质量,错误;D、实验室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方法是:必须将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液体,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

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错误。

故选A。

3.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A.玻璃——无机非金属材料 B.有机玻璃——复合材料C.玻璃钢——无机材料 D.棉花——合成纤维【答案】A【解析】A、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正确;B、有机玻璃是一种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错误;C、玻璃钢是由塑料与玻璃纤维复合而成的,属于复合材料,错误;D、棉花属于天然纤维,错误。

故选A。

点睛:通常把材料分成四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

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单质与合金;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为无机盐,如玻璃、陶瓷等;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复合材料是把多种材料复合在一起得到的一种具有特别性能的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