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讲 世界主要国家

合集下载

课时作业14:第37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课时作业14:第37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第37讲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南平二模,33)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

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A.民主思想广泛传播B.民族意识逐步形成C.文艺复兴渐入高潮D.宗教改革纵深发展答案 B解析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文字“更崇拜母语”“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可知,宗教改革时期,将《圣经》翻译为本国民族语言的做法促进民族意识逐步形成,故选B项。

2.(2019·安庆示范中学高三4月联考,33)中世纪,欧洲圣诞老人的形象人是主教圣·尼古拉斯,由他负责赠送礼物给民众,也负责拿鞭子和棍棒抽打异教徒和为恶者。

16世纪后,人们彻底摒弃尼古拉斯的存在,将妖怪、女巫等神话人物,塑造成了民间新的“圣诞礼物赠送者”。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文艺复兴的兴起B.宗教改革的推动C.自然科学的勃兴D.启蒙运动的传播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中世纪,欧洲圣诞老人的形象人是主教圣·尼古拉斯……16世纪后,人们彻底摒弃尼古拉斯的存在”,结合所学,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故选B项;文艺复兴早在14世纪就已兴起,排除A项;根据材料“将妖怪、女巫等神话人物,塑造成了民间新的‘圣诞礼物赠送者’”,与自然科学勃兴不符,排除C项;启蒙运动主要在17、18世纪,排除D项。

3.(2019·南充三模)日内瓦从两方面彻底改革教会组织:一是大大简化教会组织和仪式;二是神职人员民主选举产生。

其中牧师、圣师、执事和长老四种教职均“由公众投票选举”产生。

民主教会建立的深远意义主要表现在()A.有利于强化封建君主的权威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兴起C.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改革使国王成为教会的最高首领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二是神职人员民主选举产生。

2020版地理新导学浙江选考大一轮精讲讲义:Ⅲ 第一章 第37讲区域联系 含答案

2020版地理新导学浙江选考大一轮精讲讲义:Ⅲ 第一章 第37讲区域联系 含答案

第37讲区域联系考点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资源跨区域调配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区域经济联系(1)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2)重要形式:区域经济合作.2.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二、资源跨区域调配1.主要工程南水北调错误!西气东输错误!西电东送错误!2.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西部地区①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②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对东部地区①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②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对整体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利于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对环境①东部地区:天然气代替部分煤炭,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教材金句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大、周期长,对调出、调入区的地理环境会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然而,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技术等手段加以克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及原因分析思路(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分析思路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

意义方面对调入地区对调出地区资源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资源开发经济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社会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生态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利于生态环境保护3。

我国重点资源调配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③可有效遏制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④造成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建设及相关产业发展;④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质量4。

南水北调带来的环境问题(1)水源区径流量减少;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2)工程沿线地区:给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所有国家知识点总结大全

所有国家知识点总结大全

所有国家知识点总结大全1.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占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它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西濒泰山、喜马拉雅山脉,南临南中国海。

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近14亿人口。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迅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印度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面积约328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有超过13亿人口。

印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其文明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哈拉帕文明。

印度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主要宗教有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

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服务业和制造业。

印度是一个多元宗教的国家,印度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也在印度得到了广泛传播。

3.美国美利坚合众国,通称美国,是一个横亘北美洲的国家,占地面积约98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国家。

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主要宗教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经济实力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4.俄罗斯俄罗斯位于东欧和北亚之间,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占地面积约1700万平方公里。

俄罗斯是世界上人口第九多的国家,有约1.4亿人口。

俄罗斯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主要宗教有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

俄罗斯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主要依赖于能源、农业和制造业。

5.加拿大加拿大位于北美洲,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国家,占地面积约1000万平方公里。

加拿大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二大、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

加拿大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主要宗教有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

加拿大是一个发达国家,其经济主要依赖于能源、农业和制造业。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37讲世界地理概况讲义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37讲世界地理概况讲义

第37讲世界地理概况【最新考纲】 1.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3.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知识体系导引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考点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世界海陆分布(1)填图:在方框中填写大洲、大洋的名称。

(2)填表:对照上图,完成大洲界线对比表(3)分布规律①从全球来看,地球表面积的71%为海洋,29%为陆地,即“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②从半球来看,陆地主要集中在________和东半球,海洋相反。

2.陆地地形类型与特征3.海底地形类型与特点(1)填图:在下图中填写海底地形类型。

(2)填表:对照上图,填写海底各地形的特点。

(1)人口分布不均①人口稠密的四个地区:图中的a______东部,b______南部,c欧洲,d北美洲东部。

②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________地区;终年严寒的________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2)人种分布(3)世界三大宗教5.世界的国家和地区(1)面积居于前六位的国家(2)人口数量: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其次是________。

(3)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深化拓展·精讲精练【方法规律】1.七大洲地形特征及对气候、河流的影响(1)亚洲(2)非洲(3)欧洲(4)北美洲(5)南美洲(6)大洋洲(7)南极洲2.区域空间定位的方法(1)绝对定位法(经纬网定位)经纬网成为区域地理试题中重要的背景要素。

应该在脑中用重要的经纬线编织一个“数字化”的立体地球。

如选择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等经纬线,识记这些经纬线穿越的主要大洲、国家、地形区、河流、气候类型等,然后进行组合叠加,形成“脑图”。

要牢记各大洲东、西、南、北四个边缘大致经纬度。

(2)相对定位法在区域地理学习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记住所有地理事物的经纬度。

【人教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从37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学案3

【人教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从37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学案3

第37讲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一、挑战教皇的权威——宗教改革1.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思想: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3)导火线: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2.过程(1)序幕: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①主张:强调因信称义,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②性质:是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③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2)发展:加尔文宗教改革。

①背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②著作:《基督教原理》。

③内容: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提出先定论。

④影响:加尔文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加尔文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3.意义:宗教改革家用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推动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

二、理性之光——启蒙运动1.背景(1)伴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2)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斗争深入展开。

(3)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为人类认识社会提供新证据。

2.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

3.内容(1)用理性判断一切事物,尊重科学。

(2)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4.代表人物(1)孟德斯鸠①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②主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③意义: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伏尔泰①地位: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②主张: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和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提倡自由、平等,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

③影响: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后人称“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3)卢梭①地位:启蒙思想家中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②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③主张:阐述“天赋人权”学说,提出“人民主权”的口号。

(4)康德①主张: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提出尊重他人的原则。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湘教版(2019) 第37讲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湘教版(2019) 第37讲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业区→加强煤炭的综合利用,建立了机械、化肥、建材等工业,形成
内部联系密切、布局高度集中的工业地域综合体。
4.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特别提醒】 传统工业兴衰的三个“共同点”
(1)共同的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炭、铁矿、水资源等资源;便利的 交通运输条件;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共同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国际市场的 冲击,市场变小;经济转移到新兴工业区;新技术的冲击。
传统产业衰退;新兴 产业不愿入驻
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工业高度集聚,达到 过饱和状态
企业效益下降,出现 外迁转移
(2)分析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 ①发展科技 这类地区一般随资源开发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 应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②发展第三产业 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例如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产到开发 旅游,使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④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答案:A
解析:第3题,辽中南地区靠近铁矿产地,铁矿丰富,德国鲁尔区需要进口铁 矿,故A正确;两地都交通便利、煤炭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故B、C、D错误。 故选A。
4.对阜新、盘锦、抚顺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 确的是( )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70年代 积极发展 汽车 、石化、 电子信息 等新兴产业
20世纪 80年代
至今
引进和发展 高科技 产业、新型工业和 使区域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
服务 业,

世界国家分布知识点总结

世界国家分布知识点总结

世界国家分布知识点总结世界国家分布是指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分布特点和规律。

了解世界国家分布情况,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世界各国的地理和社会特征,理解世界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加深对国际事务的认识,并对我们的国家外交、经济等方面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就世界国家分布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国家的定义国家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它拥有自己的领土、主权、政府和人民。

国际上对国家的界定大致有三点:领土、主权和人民。

国家的面积范围不限于陆地,还包括领土内的内海、领空、大陆架等。

2.国家的分类世界上的国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有按国土面积、人口数量、政治体制、经济水平、宗教信仰、地理位置等分类。

按照国土面积可分为大国、中小国,大国有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中小国有德国、奥地利、瑞士等。

按照人口数量可分为大国家和小国家。

按照政治体制可以分为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宗教国家等。

根据经济水平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按照宗教信仰可分为基督教国家、伊斯兰教国家、佛教国家等。

按照地理位置可以分为亚洲国家、非洲国家、欧洲国家、美洲国家等。

3.世界国家分布的特点世界国家分布的特点主要有: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热带国家多、温带国家少、沿海地区人口多、内陆地区人口少等。

东多西少: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集中在东半球,西半球的南北美洲只有35个国家,而东半球的非洲和亚洲则拥有大部分的国家。

这主要是由于东半球大陆较多,而西半球则以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大洋为主。

南多北少: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集中在北半球,南半球则国家较少。

这是因为南半球陆地面积只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大部分地区都是南极洲的冰雪覆盖。

热带国家多、温带国家少:世界上热带国家占全球总数的一半以上,温带国家较少。

这是因为热带国家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适合人类居住。

沿海地区人口多,内陆地区人口少: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都集中在沿海地区,而内陆地区人口较少。

第37讲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第37讲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产业转移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 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 (2)产业结构与经济水平的关系
①经济发达地区:资金、技术、知识、人才密集,推动经济发展的创 新活动优势明显,第三产业比重高。
②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劳动力廉价,资源优势明显,创新能力差, 第三产业比重比较低,第一、二产业比重大。
典题感悟
[2015·浙江文综,37(3),10分]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大量的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完善 的生产配套。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
答案 变化:生产成本降低;配套不完善; 运输成本上升。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 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③一般来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 发展变化。
11
目录
➢2.高分:技法点拨
12
目录
考点一 产业转移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典题感悟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广东省将深圳市划为优化开发区 域,将汕尾市和英德市划为重点开发区域。深圳市计划转出化学、造纸等行业的部分 企业,汕尾市和英德市为承接深圳市转出企业的备选地。
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阶段的产 业,从事产品加工
污染产业移出,环境质量 改善,区域景观变化
改变区域 地理环境
接受污染产业,环境污染加重 区域景观变化
随着产业移出,国内就业 改变劳动力 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增加 就业空间分布
大量产业移入,就业机会增加 缓解就业压力
23
目录
➢2.高分:技法点拨
24
目录

地理知识:全球主要国家与地区介绍

地理知识:全球主要国家与地区介绍

地理知识:全球主要国家与地区介绍1. 北美洲美国(United States)•首都:华盛顿特区•人口:约3.2亿•面积:约9.8万平方公里•简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拥有多样化的地理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它边界与加拿大和墨西哥接壤,同时拥有太平洋和大西洋两个海岸线。

加拿大(Canada)•首都:渥太华•人口:约3千6百万•面积:约9.98万平方公里•简介:加拿大是北美洲最大的国家,以其广阔的土地、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多元文化而闻名。

它被大西洋、太平洋、北冰洋所环绕。

2. 南美洲巴西(Brazil)•首都:巴西利亚•人口:约2.13亿•面积:约8.5万平方公里•简介: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也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它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热带雨林和美丽的海滩。

阿根廷(Argentina)•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人口:约4千6百万•面积:约27.7万平方公里•简介:阿根廷是南美洲第二大国家,拥有壮观的安第斯山脉、广袤的草原和著名的瀑布——伊瓜苏瀑布。

3. 欧洲法国(France)•首都:巴黎•人口:约6千6百万•面积:约5.4万平方公里•简介:法国是欧洲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它以巴黎塞纳河畔圣母院和埃菲尔铁塔等标志性建筑闻名。

德国(Germany)•首都:柏林•人口:约8千2百万•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简介: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也是科技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它以巴伐利亚城堡、柏林墙和科隆大教堂等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

4. 亚洲中国(China)•首都:北京•人口:约14亿•面积:约96万平方公里•简介: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故宫和兵马俑等著名景点。

日本(Japan)•首都:东京•人口:约1.26亿•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简介:日本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化、先进的科技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认识地球其他美国英国法国

认识地球其他美国英国法国

认识地球其他美国英国法国第一节: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500字)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

它位于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是一颗寒冷而美丽的蓝色星球。

地球的形状呈近似椭球状,由陆地和水域组成。

地球有五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其中三个国家:美国、英国和法国。

第二节:美国(500字)美国,全称为美利坚合众国,是北美洲的一个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

它的首都是华盛顿特区,而最大的城市是纽约。

美国是一个联邦共和制国家,由50个州组成。

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拥有众多的民族和文化。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之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往定居和工作。

美国也是科技和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许多世界知名的科技公司和艺术家都来自这个国家。

第三节:英国(500字)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一个位于欧洲的岛国。

英国由四个国家组成: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

它的首都是伦敦,也是英国最大的城市。

英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它是英语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许多文学巨匠的故乡,如莎士比亚、狄更斯等。

英国还以其优秀的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机构闻名于世。

第四节:法国(500字)法国,全称为法兰西共和国,是一个位于欧洲的国家。

它的首都是巴黎,也是法国最大的城市。

法国是一个富有文化和艺术氛围的国家,被誉为“时尚之都”。

法国以其独特的风景、美食和艺术家而闻名于世。

它拥有众多的世界遗产和博物馆,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等。

法国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时尚中心之一,吸引着众多时尚爱好者和设计师。

结语:通过了解这三个国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的多样性与美丽。

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地理、文化和历史特点,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眼界和学习的机会。

在未来,希望我们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和了解地球上更多的国家和文化,增长知识,拓宽思维。

最后,让我们共同呵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第37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第37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19届⾼考历史⼀轮复习第⼗五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第37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37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阶段特征⼆战后⾄20世纪90年代初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了深刻变化,整体世界不断发展。

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战后初期,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六七⼗年代,欧共体、⽇本、不结盟运动等新兴⼒量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伴随着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济上:两种模式借鉴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另⼀⽅⾯,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市场的作⽤不断加强;同时,世界市场向纵深⽅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科技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第三次科技⾰命极⼤地推动了⽣产⼒发展,改变了⼈们的⽣产和⽣活⽅式。

20世纪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类进⼊信息时代。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冷战1.背景(1)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世界主要国家实⼒的变化①西欧和⽇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苏联实⼒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盾⽇益加剧。

2.含义:以美国为⾸的西⽅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切敌对⾏动。

3.开始: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

4.表现5.影响(1)世界局势紧张,全⾯“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

(2)美苏未发⽣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战的爆发。

6.“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1)德国的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持下先后成⽴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战争①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建⽴了⼤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民共和国。

第37讲法律与教化 讲义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轮复习

第37讲法律与教化 讲义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轮复习

第37讲法律与教化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1.背景(1)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

(2)东周时期,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其中以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

2.导火线: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也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3.表现学派主张代表人物及观点儒家人性善,德治孔子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法治商鞅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

(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时期特点表现秦汉律令合一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②汉朝制成《九章律》。

③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魏晋律令儒家化①原因: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

②表现: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原则。

③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唐朝礼法结合①撰成《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②对“孝”特别重视,强化基层教化。

③提倡礼治,颁行《大唐开元礼》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

(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

(4)清朝: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2.教化(1)理学形成北宋代表人物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影响①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7讲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课件 鲁教版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7讲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课件 鲁教版

第37讲 │ 要点探究 37讲
2.土地资源丰富: 2.土地资源丰富: 土地资源丰富 (1)耕地面积广大 耕地面积广大: 数量: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5 (1)耕地面积广大:①数量: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5 左右,人均耕地量全国最高,是全国平均值的2 左右,人均耕地量全国最高,是全国平均值的2倍。②分 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 布: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 (2)宜农荒地多: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主 (2)宜农荒地多: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 宜农荒地多 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 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也有 少量分布。 少量分布。 (3)地势平坦 耕地集中连片, 地势平坦、 (3)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 业。
第37讲 │ 要点探究 37讲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 读图回答(1) (2)题 (1)~ 带。读图回答(1)~(2)题。
第37讲 │ 要点探究 37讲
(1)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 (1)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 自然条件是( 自然条件是( ) 热量丰富, 夏季降水丰富,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 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 C.②④⑤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2)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2)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大 ④复种指 数高 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 C.②③⑤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冲刷 有机肥 流失

2013年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选修第37讲

2013年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选修第37讲

选修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工业”及“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等,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挖掘其内涵:生 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计划性.由 此便可组织答案。第(2)问,解答本题 应注意将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有机结 合,并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即“50
栏目 导引
选修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年代”;由此可组织答案:三大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建设等相关 知识。第(3)问,解答应从材料出发,第 一句话反映的历史信息为对经济体制 进行改革,第二句话反映的是实行开 放,第三句话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市场
栏目 导引
选修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再结合有关分类方面的知识分析其历 史意义。第(2)题着重突出了李时珍及 《本草纲目》等科技成就在世界上的 地位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 即可。
栏目 导引
选修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答案】
(1)特点及意义:一是运用
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法,这种分类思想 是现代分类学的重要源泉之一;二是 图文并茂,《本草纲目》附有1000多 幅图,形象地表明了各种药物的复杂 形态,即便于人们学习和辨认,又防
栏目 导引
选修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
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
践?
栏目 导引
选修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3)依据材料3,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 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 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命题分析】 本题以马克思这一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近代史第37讲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近代史第37讲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37讲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课时规范练一、选择题1.(2022辽宁丹东一模)下面是15—18世纪使用人数排名前10位的语言统计表。

其中,英语、西班牙语排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语言发源区域人口出现增长B.侵占邻近土地出现人口增长C.海上入侵和殖民定居的推广D.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推动答案C解析15—18世纪是英国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时期,两国都占有大量的殖民地,使英语和西班牙语的使用范围迅速扩大,C项正确。

英国和西班牙本土人口并未出现快速增长,他们的殖民范围主要集中在海外,而不是邻近地区,A、B两项错误。

从世界范围看,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不利于英语和西班牙语的推广,D项错误。

2.(2023广东高三联考)18世纪中期,西班牙国王卡洛斯进行改革。

政治上削减拉丁美洲本土白人在政府的任职人数、驱逐拉丁美洲本土教士;经济上规定拉丁美洲只能同西班牙进行商贸往来。

这些措施的实施客观上( )A.导致了拉丁美洲民族意识的觉醒B.使拉丁美洲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C.强化了西班牙对整个美洲的控制D.稳定了拉丁美洲地区的社会秩序答案A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卡洛斯改革损害了土生白人的利益和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客观上使拉丁美洲的民族意识增强,A项正确,B项错误;西班牙国王是想通过改革加强对其占有的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而非整个美洲,排除C项;这些措施激化了西班牙与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矛盾,无法稳定拉丁美洲地区的社会秩序,排除D项。

3.(2022辽宁沈阳一模)英国殖民者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乱砍滥伐后,终于认识到直接掠夺原材料并非一直有利可图,于19世纪中后期在印度各地设置了以保护森林、获得税收为主要目标的森林管理机构。

这一转变( )A.有利于印度收回部分经济主权B.旨在尽可能地维护经济侵略成果C.表明英国放松了对印度的侵略D.预示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英国殖民政策变化的根本目的还是维护自己的经济侵略成果,并不是为了印度,B项正确,A项错误。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第37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件(共44张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第37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件(共44张

主题二 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雅尔塔体系 [史料二]在雅尔塔体制下,始终存在着美苏激烈的军事对抗。这种
军事对抗和国际危机相联系,和局部战争相联系,和核战争相联系。该 体制是一个对世界和平造成持久的、严重威胁的国际体制。
——摘编自《“雅尔塔体系与战后世界格 局”学术讨论会综述》
[问题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并得 出结论。(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1)原因 ①德、意、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 满。 ②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德、日受到沉重 打击。 ③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法西斯国家通过战争寻找出路,转嫁危 机。
(2)过程 ①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日本法西斯分子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 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 国东北;___1_9_3_6__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 本国策。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②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 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 年,意大利和___德__国___结成轴心国。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形式提前祝福反法西斯战争中新的世界组织和安全机制的诞生。对该漫
画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B)
A.《大西洋宪章》翌日发表
B.《联合国家宣言》即将签署
C.《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草签
D.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
拟定完成
[解析] 材料“1941年12月29日”“用漫画的形式提前祝福反法西 斯战争中新的世界组织和安全机制的诞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漫画 反映的是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故选B项;《大西洋 宪章》于1941年8月14日发表,排除A项;《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于 1943年10月30日签署,排除C项;1941年10月1日,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 的第一个议定书拟定完成,排除D项。

22版:第37讲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创新设计)

22版:第37讲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创新设计)

第37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2.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的选拔2.官员的管理(1)上计制:秦汉时期考核官员的主要办法。

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

(2)刺史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

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的选拔——科举制度(1)特点: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2)内容:分为制举和常举。

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考试合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3)发展: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2.官员的管理(1)考核①隋唐:归属尚书省吏部。

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②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2)监察①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②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

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

(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的选拔(1)元朝: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

1314年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

(2)明清①形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②内容: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③程序: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会试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殿试在会试后举行,考中者分别称“举人”“贡士”“进士”。

2.官员的管理(1)考核(2)监察①元朝: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第37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7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 新儒学体系,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被 汉武帝采纳。 5.汉武帝的大力推崇(尊儒措施)。 联系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归纳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必修①P12、P14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 (2)加强皇权:重用亲信、侍从组成决策班子,建立“中朝”, 以削弱相权。 经济:必修②P17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实行货币官铸、 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思想:必修P9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军事:课外补充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地位
(3)历史影响: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于扭转内 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
(4)评价:
积极: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
展;
②有利于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 ③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
消极:
①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②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带有明 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③唯心主义成分多、神学迷信色彩浓。
2.儒学成为正统
(1)原因:新儒学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根本原
因) ;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尊儒的措施。 ①思想: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学得以大兴)。 ③教育: 儒家经典 成为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兴办 太学 ,凭儒学入仕——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在郡县 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 独尊地位。 (2)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逐 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讲 世界主要国家印度和巴西[学生用书P228]1.印度(1)三大地形区A 喜马拉雅山脉,B 恒河平原,C 德干高原。

(2)主要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水旱灾害频繁。

6-9月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为旱季。

(3)五大作物①新德里——首都。

②a 加尔各答——麻纺织工业中心。

③b 孟买——棉纺织工业中心。

④c 班加罗尔——电子工业中心。

(6)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①优势: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英语普及、信息技术发展较早等。

②涉及领域:信息技术、会计、金融、保险、制药、工业设计等。

③产品特点:信息技术含量高、利润大、资源消耗少等。

2.巴西(1)位置绝大部分位于0°和20°S 之间,东临A 大西洋。

(2)地形区与气候①B巴西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

②C亚马孙平原属热带雨林气候。

(3)河流D亚马孙河——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世界第二长河。

(4)人口①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特征:最显著的人口特征是混血种人数量多,白种人占一半多等,原住居民是印第安人。

③语言:以葡萄牙语为通用语言。

(5)农业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6)资源和工业①资源:铁矿储量大、质地优良,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水能丰富,与巴拉圭合建了伊泰普水电站。

②工业及分布: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发展迅速,工业主要分布在邻近铁矿和海上交通便利的东南沿海地区。

(7)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①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覆盖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其中60%在巴西。

②开发: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开发计划,使热带雨林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③保护:制定了“我们的大自然计划”保护热带雨林。

(2018·佛山模拟)“千湖沙漠”国家公园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沙丘从海岸边一直向内延伸50 km,洁白的新月形沙丘链镶嵌着上千个晶莹剔透、水位季节变化明显的湖泊。

读图回答1~3题。

1.关于“千湖沙漠”中沙丘的形成原因,其解释可信的是()A.沿岸地区寒流的减湿作用导致气候干旱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炎热干旱天气C.雨林大量被砍伐,信风长期吹蚀裸露地表D.河流携带到河口的泥沙被海风吹向陆地2.图中众多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是()A.地下水B.海水C.河流水D.雨水3.图中新月形沙丘()A.缓坡大致朝向东方B.1-4月移动速度快C.陡坡风力大于缓坡D.缓坡降水多于陡坡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该地以暖流为主,沙丘的成因可能是河流携带到河口的泥沙被海风吹向陆地。

第2题,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众多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雨水。

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及“千湖沙漠”的位臵,可以判断海风从东部海域吹过来,形成沙丘地貌,故其缓坡的朝向大致为东方。

答案:1.D 2.D 3.A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甲是某国轮廓简图,图乙是该国气温和降水柱状图。

材料二据英国《每日邮报》2016年5月24日报道,近期,印度连续遭受热浪侵袭,马路在高温炙烤下熔化,甚至粘住行人的鞋子。

印度西部部分地区气温已近50 ℃,当地人深受脱水与中暑折磨。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降水最多的是地。

(2)图甲中阴影部分主要粮食作物是,试分析该区域大面积种植该作物的自然原因。

(3)5月份一般是该国最热的月份,请结合图乙分析其原因。

解析:(1)④地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阴影部分位于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以种植小麦为主。

(3)5月正午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晴天多,故气温高。

答案:(1)④(2)小麦该地区地势起伏和缓,降水少,日照充足,有利于耐旱作物小麦的生长。

(3)5月该国正午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雨季未来临,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因此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

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学生用书P230]1.日本(1)位置与范围 ①位置经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125°E ~150°E ,25°N ~45°N 之间。

海陆位置:东临A 太平洋,西临B 日本海,以G 朝鲜海峡为界与韩国为邻。

②范围:由C 北海道、D 本州、E 四国、F 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

(2)地形特点(3)气候①类型及分布⎩⎪⎨⎪⎧温带季风气候——C 岛和D 岛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D 岛南部、E 岛和F 岛②气候特点:具有明显的海洋性。

(4)资源森林、水能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缺乏。

(5)农业人多地少,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渔业发达,北海道渔场最大。

(6)工业(1)地理位置横跨亚欧大陆北部,东北部隔A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西临B波罗的海,西南临C 黑海、D里海,北临E北冰洋。

陆地边境线漫长,面积较大的邻国有①中国、蒙古、②哈萨克斯坦、③乌克兰。

(2)地形与河流①地形:地形多样,平原面积广大,地势总体为西低东高。

山脉:大高加索山脉、乌拉尔山脉,两者为亚欧两洲分界线。

四大地形区:F东欧平原、G西西伯利亚平原、H中西伯利亚高原、I东西伯利亚山地。

②四大河流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由地壳断裂下陷而成。

(3)气候①总体特点:由于所处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少,因此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②主要气候类型: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北部的北冰洋沿岸为寒带气候;太平洋沿岸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4)农业①生产条件优势:耕地面积广大。

劣势:纬度高、气温低,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②主要农业地带:东欧平原、南部顿河流域。

③主要农产品:小麦、甜菜、向日葵、亚麻等。

(5)主要矿产(6)四大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区位优势①以铁路为主,主要铁路为西伯利亚大铁路。

②三大港口:圣彼得堡、摩尔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3.澳大利亚(1)位置和范围①位置:主要位于10°S ~40°S 及110°E ~150°E 之间,南回归线和130°E经线穿过本区中部。

东临甲太平洋,西临乙印度洋。

②范围: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丙塔斯马尼亚岛及附近的一些岛屿。

③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为亚洲、非洲与南、北美洲之间船舶、飞机往来所需淡水、燃料和食物的供应站,又位于海底电缆的交会处,因此在国际交通和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2)地形与河流 ①三大地形区②河流、湖泊:C 墨累河为全国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大分水岭西侧,向西南注入印度洋。

D 北艾尔湖,为地势最低处。

(3)气候与植被①特点:热带面积广大,分布呈半环状。

②主要气候类型、自然带及形成原因①发达的农牧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②发达的工矿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③服务业发展迅速,超过工业和农牧业,成为经济支柱。

(5)人口和城市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澳大利亚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原因(1)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居住。

(2)临海,交通便利。

(3)开发历史悠久。

4.美国(1)范围和位置①范围⎩⎪⎨⎪⎧本土:48个州和1个特区,主要位于中纬度海外: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②位置:本土主要位于30°N 与50°N ,120°W 与70°W 之间,40°N 和100°W 穿过本土中部。

东临甲大西洋,西临乙太平洋。

(2)地形和河湖 ①地形与地形区密西西比河为世界第四长河,纵贯中部平原,航运便利。

③湖泊: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泊群,是过去由冰川作用形成的。

面积最大的湖泊是苏必利尔湖,除密歇根湖完全属于美国外,其他四个湖泊均为美国和加拿大共有。

(3)气候①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②太平洋沿岸:气候带呈南北狭长分布,自北而南分布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③墨西哥湾沿岸: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4)农业的地区专业化(2015·高考全国卷Ⅱ)圣劳伦斯河(图1)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

图2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据此完成1~3题。

1.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A.2个月B.3个月C.4个月D.5个月2.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3.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①加深河道②绿化河堤③分段拦冰④拓宽河道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题,读图2可知,蒙特利尔一年内气温低于0 ℃的月份为1月、2月、3月和12月,共4个月。

第2题,比较四个河段,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纬度较低,加上上游有水电站,受水电站冷却水影响水温应当最高,因而其冬季可能不结冰。

第3题,加深河道是为了蓄洪、行洪,绿化河堤是为了美化环境,这些措施对防治凌汛几乎没有作用;分段拦冰能够控制上游来冰,拓宽河道能够有效地防止冰坝的形成,减少凌汛危害。

答案:1.C 2.B 3.C4.下面图A为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图,图B为美国本土人口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美国本土年降水量与人口的空间分布规律,并简析其关系。

(2)指出美国本土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超过50人的分布区域,并简析其原因。

(3)甲地区是美国蔬菜、水果、花卉等的专业化生产基地。

分析其形成的有利区位因素。

(4)分析乙河水运发达的原因。

解析:(1)可从宏观角度分析年降水量和人口密度的区域差异,并总结出空间分布规律。

可通过分析年降水量大小对生产和生活的深刻影响,进而分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超过50人的分布区域可对照图例直接从图上读出。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分析,注意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决定性作用。

(3)主要从地理位臵、气候、交通和市场等方面进行区位分析,最后找出优势条件。

(4)从河流的流向、流量、结冰期以及流经地区等角度分析水运发达的原因。

答案:(1)分布规律:美国本土年降水量总体上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减少,西北沿海降水较多;人口密度大致上也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减少,西部沿海人口密度较大。

关系:年降水量对人口分布有较大影响。

中东部广大地区和西北沿海,年降水量较大,河流众多,水源充足,耕地比重和耕地面积大,经济发达,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好,人口密度较大;西部内陆,降水稀少,水源不足,经济不发达,人们生产、生活不便,人口密度较小。

(2)东北部地区,南部和西部沿海地区。

原因:东北部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带和金融贸易中心;南部和西部沿海地区新兴工业发展较快,且为阳光地带,气候条件优越。

(3)纬度较低,热量丰富;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交通、信息通达度高;人口密度大,农产品的消费市场广阔。

(4)乙河流经美国中央平原广大地区,主要为南北流向,南北地域差异大,南北向货物运输量大;乙河流域面积广,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丰富,河流流量大,且水流平稳;结冰期短,通航时间长;江、湖、海、陆联运成网,交通便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