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检验科菌种及其样品安全管理制度
检验科菌种及其样品安全管理制度为了保证检验科菌种及其样品的安全管理,提高实验室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制定了以下的管理制度。
一、菌种及其样品的分类与管理1.菌种分类管理:根据微生物的特性和危害程度,将菌种分为以下几类:高致病菌、病原菌、条件致病菌、常见非致病菌和其他微生物。
不同类别的菌种要分别进行管理。
2.样品的分类管理:将样品分为临床样品、环境样品和参比菌种样品等。
不同分类的样品要分别进行管理。
3.菌种的标示:每个菌种都有独立的标示,包括名称、菌种编号、起源、保存方式和保存期限等信息。
二、菌种及其样品的保存1.菌种的保存:严格按照指定的保存方法和要求进行保存,对于高致病菌和病原菌要进行密封保存,确保不泄露和传播。
2.样品的保存:样品应妥善包装并加密封标识,禁止保存有破损的样品。
必要时,可将样品进行分装保存。
三、菌种及其样品的流转1.菌种和样品的流转需书面申请,经过审批后方可执行,流转记录应详细记录,包括菌种、数量、流转日期、流转目的和接收单位等信息。
2.流转时应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标示的清晰,流转过程中要加强监管,禁止丢失、倒卖或未经授权的使用。
四、菌种及其样品的安全操作1.严格遵守菌种及其样品的操作规程,避免菌种和样品的意外泄露和扩散。
操作过程中必须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
2.操作后要彻底清洁工作场所,清洗相关设备和器具,消毒操作区域,确保工作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五、菌种及其样品的废弃处理1.废弃菌种和样品要经过灭活处理,禁止直接倾倒或随意丢弃。
可以采用高温消毒、化学处理或埋设处理的方法进行废弃物的处理。
2.废弃物的处理要按照相关法规和规范进行,确保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风险。
六、菌种及其样品的定期检查与维护1.对保存的菌种及其样品进行定期检查,确保保存条件符合要求,对于已失活或异常的菌种和样品要及时进行处理和清理。
2.对保存的菌种和样品进行维护,修复和更新标示和包装,确保其长期保存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在菌种安瓿及菌种管上粘贴标签,内容包括:菌种名称、 菌种代号、代次、接收日期、接收人、贮存条件、有效期。
菌种保藏
菌种的保藏、传代
微生物菌种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妥善保藏,避免死亡、污染, 保持其原有性状基本稳定,以便于研究、交换和使用。
Staphylococcus aureus [CMCC(B)26 003];[ATCC6538]
生孢梭菌
Clostridium sporogenes [CMCC(B)64 941];[ATCC19404]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MCC(B)10 104];[ATCC9027]
干燥菌种(安瓿)的开启
菌种的使用、废弃
• 标准菌株复活-细菌类
菌种管外表面消毒(75%酒精)后打开,吸取0.3 ~0.4ml规定的培养液,加至菌种管底部,将冻干菌搅 动促使溶解,随即吸出管内菌液,分别接种至斜面及普 通肉汤内(肉汤一般5~6ml),厌氧菌需要在厌氧条件 下溶解,并且注意动作迅速,因为好氧条件有可能降低 它的活性,依据说明书的培养条件进行培养。如果生长 的不好,可以延长培养时间。
菌种的使用、废弃
标准菌株的纯度检查 菌落形态 取复活后的培养物,在相应的鉴别平板或非选择 平板上划线分离,培养出单菌落,观察菌落形态是否符合该菌 株要求,同一平板上的单菌落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 是否相似,对于出现两种以上形态的菌株,应再分别挑取单菌 落划线,检测是否出现相同特征。 细胞形态 取划线平板上的单菌落,革兰氏染色反应应符合 要求,且呈现一致性。 生化鉴定 必要时进行生化鉴定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引言概述:菌种管理规范是生物实验室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实验室的卫生安全、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人员的健康。
因此,建立健全的菌种管理规范对于实验室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一、菌种的采购与存储1.1 选择可靠的供应商:在采购菌种时,应选择有资质、信誉良好的供应商,确保所购买的菌种质量可靠。
1.2 存储条件:菌种存储在恒温冰箱或者液氮罐中,避免温度波动过大,保持菌种的活性。
1.3 记录管理:建立菌种存储记录,包括菌种名称、来源、存储时间等信息,方便管理和追溯。
二、菌种传代与传递2.1 传代频率:根据菌株的生长速度和实验需求,合理确定传代频率,避免菌株变异或者老化。
2.2 传递方式:传递菌种时要采取无菌技术,避免外源污染,确保菌株的纯度。
2.3 传递记录:建立菌株传递记录,包括传递日期、传递人员等信息,确保传递的准确性和追溯性。
三、菌种检测与鉴定3.1 检测方法:对菌种进行定期检测,包括菌落形态观察、生长速度检测等,确保菌株的稳定性。
3.2 鉴定技术:采用生物学鉴定、生化鉴定等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确保菌株的正确性。
3.3 鉴定记录:建立菌株鉴定记录,包括鉴定结果、鉴定方法等信息,方便管理和追溯。
四、菌种废弃与处理4.1 废弃标准:对于失活或者变异的菌株应及时废弃,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4.2 处理方式:采用高温高压灭菌或者化学消毒等方式对废弃菌株进行处理,确保安全。
4.3 废弃记录:建立菌株废弃记录,包括废弃日期、处理方式等信息,确保废弃的规范性和可追溯性。
五、菌种管理的培训与监督5.1 培训计划:对实验人员进行菌种管理的培训,包括菌株的采购、存储、传递、检测等方面。
5.2 监督机制:建立菌种管理的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实验室的菌种管理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5.3 教育宣传:加强对实验人员的菌种管理意识教育,提高他们对菌种管理规范的重视和执行力度。
结语:菌种管理规范是实验室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惟独建立科学规范的菌种管理制度,才干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作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引言概述:菌种管理规范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环境中对菌种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操作。
菌种管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能够确保菌种的纯度、稳定性和可追溯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本文将从菌种的存储、标识、记录、分发和销毁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菌种管理规范的相关内容。
一、菌种的存储1.1 温度控制:菌种的存储温度应根据不同菌种的特性进行合理选择,常见的存储温度有4℃、-20℃和-80℃。
应定期检查和记录存储设备的温度,确保菌种的存储温度稳定。
1.2 冷冻保护剂的使用:在低温存储时,应添加适当的冷冻保护剂,如甘油、DMSO等,以保护菌种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
1.3 存储容器的选择:应选择符合菌种存储要求的容器,如冷冻管、培养基斜面等,并在容器上标明菌种的相关信息。
二、菌种的标识2.1 命名规范:为了方便识别和管理,应为每个菌种制定统一的命名规范,包括菌种名称、属名、菌株编号等,避免重名或混淆。
2.2 标签标识:在菌种存储容器上应贴上清晰可见的标签,标注菌种的名称、菌株编号、存储日期、存储温度等信息,以便追溯和管理。
2.3 标本保存:对于重要的菌种,应保存其原始标本,如培养基斜面、冷冻备份等,以备不时之需。
三、菌种的记录3.1 菌种信息记录:建立菌种信息数据库,记录每个菌种的相关信息,包括菌种名称、来源、存储温度、存储日期、使用记录等,以便查询和管理。
3.2 菌种存储记录:对每个菌种的存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存储温度、存储容器、存储位置等,以确保菌种的追溯和可靠性。
3.3 菌种使用记录:每次使用菌种都应记录相关信息,如使用日期、使用用途、使用人员等,以便追溯实验结果和质量控制。
四、菌种的分发4.1 分发程序:制定菌种分发的程序和标准操作规程,包括菌种的选择、分离、传代等,确保分发的准确性和菌种的纯度。
4.2 分发记录:对每次菌种分发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分发日期、分发数量、接收人员等,以便追溯和质量控制。
菌种检定操作规程
菌种检定操作规程
《菌种检定操作规程》
一、目的
菌种检定操作规程旨在规范菌种检定过程,确保检定结果准确可靠,保障实验室菌种质量。
二、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各类实验室对菌种进行检定的操作。
三、设备和试剂
1. 必备设备:无菌工作台、培养箱、平板计数器等。
2. 必备试剂:琼脂培养基、生理盐水、甘油等。
四、菌种检定操作流程
1. 取样准备:将待检菌种进行悬浮液制备或直接取样,保证单一菌种在接种时的质量。
2. 培养基接种:将取样溶液均匀涂敷于琼脂培养基表面,将琼脂培养基放入培养箱进行培养。
3. 孵化:将接种后的琼脂培养基置于培养箱中,进行相应的温度和时间的培养。
4. 菌落计数:使用平板计数器对菌落进行计数,记录结果。
5. 结果分析:根据计数结果,对菌种进行鉴别和鉴定。
五、结果确认与报告
1. 只有经过两名以上实验人员的确认,结果方可出具。
2. 将检定结果填写在检定记录表上,并进行备份存储。
六、质量控制
1. 定期对实验室设备和试剂进行检验、校正。
2. 定期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对检定结果进行复核和比对。
七、附则
1. 对于异常情况的处理:出现异常结果时,要及时进行排查并记录处理过程。
2. 本规程未尽事宜,由实验室主管负责进行详细规定。
以上即为《菌种检定操作规程》的内容,希望各实验室严格按照此规程进行菌种检定工作,确保实验室菌种质量及检定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室菌种管理规程
实验室菌种管理规程目的:保证菌种合理、有效地使用和保存,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保证实验室和社会的生物安全。
职责:主管负责菌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分发,组员负责菌种的确认、传代、使用及销毁。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实验室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1菌种的保存1.1工作用菌种的保存工作用菌种采用平板低温保存法。
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以后,转移至2~8℃冰箱中保存。
此法仅用于工作用菌种的短期保存,并应随时检查其污染杂菌和变异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经应灭活处理后销毁。
保存时间为1周,超过该期限前挑取单菌落重新于琼脂平板划线活化,若菌落活力下降则从-80℃冰箱中取用甘油冷冻管。
1.2传代用菌种的保存采用甘油冷冻管收藏法。
1.2.1甘油冷冻管保存法用无菌接种环轻轻刮平板上的单菌落并接种至适宜的液体培养内,置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培养,菌液充分振荡后取适宜体积加入到已灭菌的冷冻管内,再加入等体积的无菌甘油(浓度40%),即为20%甘油菌悬液,轻轻振摇,使内容物充分混合,在-80℃冷冻条件下保存,保存期限为3年。
每个菌株保存至少30个无菌冷冻管。
使用时,取出一支放至室温,接种增菌培养或接种至琼脂平板复苏,挑取纯菌落传代或工作用。
2菌种的传代2.1工作用菌种的传代当工作用菌种代数小于5时,在规定保存期限内,可直接用上一代工作用菌种转接下一代工作用菌种。
取在冰箱2~8℃保存的工作用菌种用普通琼脂平板传代,并将新传代的培养物替代原有的菌种,作为工作用菌种。
也可取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保存的菌种,进行复苏,直接作为工作用菌种。
菌种每1周传代一次,当超过5代,须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保存的原始菌种传代。
2.2传代用菌种的传代首先划线接种确认,根据日常检修事情的需要量,挑取纯菌落转接平板,作为事情用菌种;同时,结合菌种的代数和最长保存期限,挑取纯菌落制成菌悬液,按“1.2”的办法制备甘油冷冻管数支,作为传代用菌种。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的采集、保存、鉴定和分发等工作进行规范管理,以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追溯性。
本文将介绍菌种管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以提高菌种管理的效率和可靠性。
二、菌种采集1. 采集来源:菌种的采集来源应包括自然环境、实验室分离和其他研究机构等。
采集来源的详细信息应被记录,包括地理位置、采集日期和采集者等。
2. 采集方法:采集菌种应使用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和混合。
采集的样品应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
3. 样品处理:采集的样品应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消毒、分离和纯化等。
处理过程中应注意防止菌种的变异和污染。
三、菌种保存1. 保存条件:菌种应根据其特性和保存需求选择适当的保存方法,如低温冷冻、干燥和液氮冷冻等。
保存条件应确保菌种的长期存活和稳定性。
2. 保存容器:选择适当的保存容器,如冷冻管、培养皿和培养瓶等。
保存容器应具备防漏、防爆和耐高温等特性。
3. 标签标识:每一个保存容器应贴有清晰可辨的标签,标注菌种的名称、编号、保存日期和保存条件等信息。
四、菌种鉴定1. 鉴定方法:采用可靠的鉴定方法对菌种进行鉴定,如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份子生物学分析等。
鉴定方法应具备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 鉴定记录:对菌种的鉴定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鉴定方法、鉴定依据和鉴定人等信息。
鉴定记录应保存至少5年,以备查证和追溯。
五、菌种分发1. 分发申请:接收菌种分发申请时,应核实申请人的身份和目的,并记录相关信息。
申请人应提供合理的理由和使用计划。
2. 分发方式:菌种可以通过传递菌种样品、发送冻干菌种或者提供菌种培养物等方式进行分发。
分发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菌种的活力和纯度。
3. 分发记录:对菌种的分发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分发日期、分发数量和接收人等信息。
分发记录应保存至少5年,以备查证和追溯。
六、菌种管理1. 菌种登记:对每一个菌种进行详细登记,包括菌种名称、编号、来源、采集日期和保存条件等信息。
登记表应定期更新和维护。
实验室菌(毒)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管理制度
实验室菌(毒)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管理制度1、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办法2、指定管理人员统一登记、保存、发放,按时传代,定期鉴定:2.1.普通琼脂斜面保存法肠道杆菌、葡萄球菌等一般细菌可接种于不含糖的普通琼脂斜面上,斜面底部应加少许无糖肉汤膏,以防干涸(但变形杆菌“OX”及伤寒沙门氏菌“O”菌株的保存,则不加肉汤膏)。
经35℃培养18-24小时后,移于4℃冰箱中,一般可保存1个月,每月传代1次。
2.2.血琼脂斜面保存法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应接种于血琼脂斜面上,35℃培养生长后,放4℃冰箱中保存,链球菌须半个月至1个月移种一次,肺炎链球菌的新分离菌株须2-4天移种一次,以后逐渐延长移种时间,在适应后可延至半个月移种一次。
2.3.脑膜炎奈瑟氏菌宜用巧克力斜面,并在35℃孵箱中保存,一般每2日移种一次,其他特殊细菌,则分别选用各自适宜培养基。
2.4.半固体穿刺保存法将细菌穿刺接种于琼脂半固体或血清琼脂半固体内,经35℃培养18-24小时,再以无菌手续加入灭菌液体石蜡约1cm厚度,移放于4℃冰箱中保存。
琼脂半固体适用于肠道杆菌及葡萄球菌等一般细菌的保存,一般可保存3-6个月。
血清琼脂半固体适用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及脑膜炎奈瑟氏菌的保存。
2.5.菌种应由指定的专人负责保管,并由部门负责人经常督促检查,工作调动时,应及时作好全面交接工作。
2.6.菌种应存放于安全的地方,所用冰箱和柜应加锁 2.7.菌种传代时,必须在无菌室或接种罩内进行,以防污染。
2.8.菌种必须每种设一记录卡,其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编号、来源、分离日期、鉴定日期、鉴定者、鉴定结果、传代情况及所用培养基、保存方法、温度、使用转移及销毁情况、保存者、部门负责人等。
2.9.所保存的菌种应于规定时间定期移种,每移种三代作一次鉴定。
干燥菌种时,应于干燥前先行鉴定。
如发现污染或变异,应及时处理。
2-22.10.用培养基保存菌种时,应有两套,其一供保存传代用,另一供日常使用时引种用。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1. 引言菌种管理是保障微生物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规范,确保菌种的采集、保存、鉴定和分发等工作符合国际标准,保障菌种资源的质量和可靠性。
2. 菌种采集2.1 采集地点:选择合适的采集地点,确保采集到的菌种具有代表性。
2.2 采集工具:使用无菌工具进行采集,避免污染。
2.3 采集方法:采用标准的采集方法,如刮取、切割、分离等。
2.4 采集记录:详细记录采集地点、时间、环境条件等信息,确保后续的鉴定和利用工作。
3. 菌种保存3.1 培养基选择:选择适合菌种生长和保存的培养基。
3.2 培养条件:根据菌种的特性,确定适宜的培养条件,如温度、pH值等。
3.3 培养容器:选择合适的培养容器,如试管、琼脂瓶等。
3.4 保存方法:采用冷冻、冷冻干燥、液氮冷冻等方法进行保存。
3.5 保存记录:详细记录菌种的保存方法、保存时间等信息,确保菌种的可追溯性和可靠性。
4. 菌种鉴定4.1 鉴定技术:选择合适的鉴定技术,如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4.2 鉴定标准:参考国际标准和相关文献,制定鉴定的标准和流程。
4.3 鉴定记录:详细记录鉴定的方法、结果等信息,确保菌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菌种分发5.1 分发申请:建立分发申请制度,明确申请人需提供的信息和材料。
5.2 分发程序:制定分发的程序和流程,包括申请审核、菌种提取、分发记录等环节。
5.3 分发数量:根据菌种的特性和需求,确定合适的分发数量。
5.4 分发记录:详细记录分发的数量、接收人、时间等信息,确保菌种的追溯性和可靠性。
6. 菌种质量控制6.1 菌种污染检测:建立菌种污染检测制度,定期对保存的菌种进行检测。
6.2 菌种纯度检验:采用合适的方法对菌种进行纯度检验,确保菌种的纯度和可靠性。
6.3 菌种活力检测:定期检测保存的菌种的活力,确保菌种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6.4 菌种记录管理:建立完善的菌种记录管理制度,确保菌种的追溯性和可靠性。
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菌种使用、废弃
•储备菌株制备-磁珠法
1.对需要保存的菌株进行必要的纯化,挑取生长旺盛时期 的菌落,在无菌条件下接入菌株保藏管中,通常需要接入 4~7环,对于苛养菌应多接一些。 2.拧上盖子,充分均匀摇晃。 3.用无菌吸管将溶液吸走,尽可能吸干。 4. 每个保存管大概能保存20~25株菌株。 5.马上放入冰箱中,温度越低越有利于保存,贮存接种的 冻存管在-70℃时保存时间最长。
菌种验收:由专人接收、检查、填写相关台账。从菌种
保藏中心购买的原始菌种管是玻璃安瓿装的冻干菌,接收 同时应检查是否有随菌种附有的相关资料。接收菌种时应 检查安瓿的数量和名称,和每一支安瓿的完整性。在相应 的菌种接收记录上记上所有的关于菌种的信息。
菌种的购买、接收
接收标准菌种时,记录必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信息:
菌种的保藏、传代
菌种保藏的基本原则
1. 应针对菌种的生物学性状选择适宜方法进行保藏。 2. 应使保藏的菌种不染杂菌,使退化和死亡降低到最低 限度。 3. 应保证菌种保藏的安全性,不能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和危害。
菌种保藏、传代
标准菌株和标准商业派生菌株 要以原始的包装形式进行保 藏,复苏和使用应按照厂商提供的使用说明进行。
菌种的使用、废弃
• 储备菌株制备
霉菌:复壮后的孢子悬液,加入10%的无菌甘油混匀, 1~2ml/管封存于冻存管。根据需要制备储备管,按顺序 进行编号,最后一支做为质控管进行质量控制,即进行 相应的确认。其余作为储备管。将上述制备好的冻存管 逐支粘贴标签。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代号、编号、 代次、制备日期、制备人、贮存条件、有效期至等。
法规要求
● 标准储备菌株应定期传代,并做确认试验,包括活性、 纯度、典型生理生化反应等,并有记录。
实验室菌种管理制度范本
实验室菌种管理制度范本一、总则为规范实验室菌种管理,保障实验室安全,维护实验室环境卫生,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实验室内的菌种管理工作。
三、责任主体1. 实验室主任负责整个实验室菌种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2. 实验室管理员负责实验室内菌种管理的日常操作。
3. 实验室工作人员负责按照本制度规定进行菌种的存储、标识和使用。
四、菌种存储1. 菌种应存放在专门的冰箱或冷藏库中,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
2. 每一种菌种都应有详细的记录,包括菌株名称、来源、存储时间等信息。
3. 存储的菌种需要进行定期检查,确认其完整性和纯度。
五、菌种标识1. 每一种菌种应有专门的标识,包括菌株编号、存放位置等信息。
2. 标识应清晰可辨,并避免模糊、淡化等情况。
六、菌种使用1. 使用菌种前需进行预先计划,并填写使用申请表。
2. 使用菌种时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菌种的交叉污染。
3. 使用完菌种后,应及时清洗消毒使用的器具,并将菌种残留物处理妥当。
七、菌种采购1. 选择正规的供应商采购菌种,避免采购到伪劣产品。
2. 购买的菌种需要经过鉴定和验证,确认其纯度和活力。
八、菌种管理不当的处理1. 对于菌种管理不当,导致菌种失效或污染的情况,责任人需及时报告实验室主任。
2. 对于责任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罚。
九、安全措施1. 使用菌种时需戴好防护装备,避免意外伤害发生。
2. 对于可能构成污染的物品或器具,需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十、附则1. 本制度由实验室主任负责解释和修改。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进行规范的管理和操作,以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规范,以指导相关人员在菌种的采集、保存、传播和使用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
二、菌种采集和保存1. 采集菌种应选择健康、纯种、活力强的菌株,并采用无菌技术进行操作,以防止外来污染。
2. 采集的菌种应尽快进行保存,可选择冷冻保存、干燥保存或液体保存等方法,具体保存方式应根据菌种的特性和要求进行选择。
3. 保存菌种的容器应清洁、无菌,并标明菌株的相关信息,如菌种名称、采集日期、保存人员等。
4. 定期对保存的菌种进行检测和更新,以确保菌种的纯度和活力。
三、菌种传播和分发1. 菌种的传播和分发应遵循科学、安全的原则,确保菌种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传播和分发菌种应提供详细的菌种信息,包括菌种名称、来源、保存方式、传播方式等。
3. 菌种的传播和分发应记录相关信息,如传播日期、接收人员等,以便追溯和管理。
4. 传播和分发菌种的容器应清洁、无菌,并标明菌株的相关信息,以避免混淆和误用。
四、菌种使用和管理1. 使用菌种的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了解菌种的特性和使用方法,并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
2. 在使用菌种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防止菌种的外泄和传播,确保实验室和工作环境的安全。
3. 菌种使用后应及时清理和消毒相关的设备和容器,以防止交叉污染和菌种的混合。
4. 对于不再使用的菌种,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如销毁、归档或交还给菌种管理部门等。
五、菌种管理的记录和追溯1. 对菌种的采集、保存、传播和使用等过程应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相关的日期、操作人员、操作步骤等。
2. 菌种管理记录应保存一定的时间,以便追溯和管理,同时保护相关的隐私和机密信息。
3. 对于菌种的传播和分发,应记录相关的接收人员和接收日期,以便追溯和管理。
4. 菌种管理记录应定期进行检查和审核,以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六、菌种管理的培训和评估1. 对从事菌种管理工作的人员应进行相关的培训,包括菌种的采集、保存、传播和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实验室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xxx食品检测中心作业指导书1.目的规范实验室菌种的收集、使用、保管程序;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2.范围本管理细则适用于实验室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3.职责3.1菌种保管员:按照本指导书做好菌种的收集、转种、使用、保存和发放以及销毁工作。
3.2科室负责人:负责监督菌种的使用及管理。
4.管理细则本实验室保存的菌种仅包括一部分致病性较弱的三类细菌、一部分无致病能力的普通细菌和常见真菌。
不包括病毒、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保存的菌种主要用于各类培养基、检测试剂的性能测试和质量控制。
4.1在本实验室保管的菌种名4.1.1保留工作菌种:大肠杆菌ATCC25922、鼠伤寒沙门氏菌50013、福氏志贺氏菌2a ATCC12022、副溶血性弧菌200904-1、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表皮葡萄球菌ATCC12228溶血性链球菌23310、铜绿假单胞菌10211、普通变形杆菌,克雷伯氏杆菌,小肠结肠炎耶森氏菌ATCC 23715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ATCC19111、枯草芽胞杆菌ATCC6633b 、蜡状芽胞杆菌ATCC11778、白色念珠菌ATCC10231、酿酒酵母ATCC9763、黑曲霉菌、展青霉菌、黄曲霉菌。
4.1.2常规检测,科研分离得到的有保留价值的三类/四类菌种根据需要可继续保留;如果在食品中分离到二类/一类菌种,及时送上级单位进一步鉴定,并按规定立即销毁。
本实验室不保存一类、二类菌种。
4.2 菌种的保管4.2.1实验室菌种保存于专用的菌种室。
4.2.2菌种保管员及科室负责人双人双锁负责保管菌种。
4.2.3使用菌种需提出申请、经科室负责人批准后,向菌种保管员领用。
4.2.4菌种应按规定的时间定期转种,一般每转种3代做一次鉴定,如发现污染或变异应及时处理。
4.2.5保管人员工作变动时应作好交接工作。
4.3 菌种的使用和保存4.3.1菌种的类别4.3.1.1实验室内的标准菌种根据用途不同,分为储存菌种、传代用菌种和工作用菌种。
实验室菌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管理制度
实验室菌(毒)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管理制度1、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办法2、指定管理人员统一登记、保存、发放,按时传代,定期鉴定:.普通琼脂斜面保存法肠道杆菌、葡萄球菌等一般细菌可接种于不含糖的普通琼脂斜面上,斜面底部应加少许无糖肉汤膏,以防干涸(但变形杆菌“OX”及伤寒沙门氏菌“O”菌株的保存,则不加肉汤膏)。
经35℃培养18-24小时后,移于4℃冰箱中,一般可保存1个月,每月传代1次。
.血琼脂斜面保存法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应接种于血琼脂斜面上,35℃培养生长后,放4℃冰箱中保存,链球菌须半个月至1个月移种一次,肺炎链球菌的新分离菌株须2-4天移种一次,以后逐渐延长移种时间,在适应后可延至半个月移种一次。
.脑膜炎奈瑟氏菌宜用巧克力斜面,并在35℃孵箱中保存,一般每2日移种一次,其他特殊细菌,则分别选用各自适宜培养基。
.半固体穿刺保存法将细菌穿刺接种于琼脂半固体或血清琼脂半固体内,经35℃培养18-24小时,再以无菌手续加入灭菌液体石蜡约1cm厚度,移放于4℃冰箱中保存。
琼脂半固体适用于肠道杆菌及葡萄球菌等一般细菌的保存,一般可保存3-6个月。
血清琼脂半固体适用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及脑膜炎奈瑟氏菌的保存。
.菌种应由指定的专人负责保管,并由部门负责人经常督促检查,工作调动时,应及时作好全面交接工作。
.菌种应存放于安全的地方,所用冰箱和柜应加锁.菌种传代时,必须在无菌室或接种罩内进行,以防污染。
.菌种必须每种设一记录卡,其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编号、来源、分离日期、鉴定日期、鉴定者、鉴定结果、传代情况及所用培养基、保存方法、温度、使用转移及销毁情况、保存者、部门负责人等。
.所保存的菌种应于规定时间定期移种,每移种三代作一次鉴定。
干燥菌种时,应于干燥前先行鉴定。
如发现污染或变异,应及时处理。
2-2.用培养基保存菌种时,应有两套,其一供保存传代用,另一供日常使用时引种用。
.培养菌种的试管和干燥菌种的安瓶上应贴纸签或胶布签,写明编号和菌名及日期。
菌种操作规程
菌种操作规程菌种操作是微生物实验室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菌种的储存、分离、培养和传代等操作。
以下是一份常见的菌种操作规程,以确保实验室操作的安全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一、菌种的储存1. 菌种的储存通常采用液氮冷冻或低温冰箱冷冻的方式。
2. 菌种的储存容器应该选择无菌的冻干管、冻存瓶或冷冻管,并在储存前进行无菌处理。
3. 在冷冻储存前,应制备菌种的冻存物质,如15%甘油溶液,以确保菌种冷冻过程中的生存率。
二、菌种的分离1. 菌种的分离通常采用扩散法、涂布法或稀释法等方法。
2. 在进行菌种分离前,实验室的工作台、培养皿和所需工具应进行彻底的消毒和无菌处理。
3. 分离出的纯菌落应进行单克隆处理,避免混菌的情况。
三、菌种的培养1. 发放和接收菌种时,应注意标签的准确性,并确认菌种的来源和鉴定信息。
2. 菌种的培养应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促进菌种的生长和代谢。
3. 在进行菌种培养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菌种的污染。
四、菌种的传代1. 菌种的传代应选择适当的传代方法,如子代分离、液体培养或固体培养等。
2. 传代菌种前,应将培养皿等实验器具进行干燥消毒,并进行无菌处理。
3. 在进行菌种传代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传代时间和传代次数,避免菌种的突变和变异。
五、菌种的保管1. 菌种的保管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如冷冻保存、液氮冷冻保存或继代保存等。
2. 在进行菌种保管时,应注意保存容器的密封性和标识的清晰性。
3. 对于保存已久的菌种,应定期进行复苏培养,以维持菌种的活力和纯度。
六、菌种的管理1. 每次使用菌种前,应查验菌种的保藏情况和标签信息,并进行必要的鉴定。
2. 菌种管理应建立清晰的档案记录,包括菌种的来源、分离日期、储存方式和使用情况等。
3. 菌种的使用应按照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避免对环境和人员的污染。
对于菌种操作的规程,实验室应制定具体的操作细则,并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实验室操作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和安全意识,以确保菌种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实验室菌株的管理制度
实验室菌株的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实验室菌株的管理,保障实验室菌株的安全和合法使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具有实验室菌株管理需求的实验室。
第三条实验室菌株管理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实验室菌株的管理和使用,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维护实验室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四条实验室菌株管理应遵循科学、公正、严谨、规范的原则。
第五条实验室菌株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生物材料。
第六条实验室菌株管理包括菌株来源获取、存放、传递、复制、鉴定、变异、保护、使用和销毁等环节。
第七条实验室菌株管理应遵循"生物安全第一"的原则,确保实验室菌株不会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造成安全风险。
第八条实验室菌株管理应遵循法律法规和相关管理规定,确保菌株的合法获取和使用。
第二章实验室菌株获取与登记第九条实验室菌株的获取应经过实验室负责人或指定人员批准,获取途径包括从合法采购渠道购买、通过国家授权的菌种服务中心获取、从其他实验室或科研单位转入等。
第十条实验室菌株获取应提供相关文献资料和菌株来源信息,并填写菌种来源登记簿进行记录。
第十一条获取的实验室菌株应及时进行分离培养,并制备冻种,保存在冻存物库中。
第十二条实验室菌株应按照标准规范的菌株命名进行分类和登记。
第十三条实验室菌株登记内容应包括菌株名称、来源、分类地点、分离日期、保存人、保存方式等信息。
第十四条实验室菌株的变异信息和相关操作应及时在登记簿中更新记录。
第十五条实验室菌株的姓名登记簿应保存完整、准确,并定期进行备份和归档。
第三章实验室菌株存放与管理第十六条实验室菌株应妥善保存,避免污染和变异。
第十七条实验室菌株应定期进行培养,保持其活力和纯度。
第十八条实验室菌株保存条件应符合各菌株种类的特性和要求,包括温度、湿度、有机溶剂、氧气浓度等。
第十九条实验室菌株的保存应使用专门的冻存设备和保存试剂,并进行定期检验和维护。
第二十条实验室菌株应加强保管,如用金属标签标注,记录存放地点、存放日期、保存人等信息。
化验菌种管理制度
化验菌种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化验菌种的管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质量控制,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进入实验室的菌种,包括但不限于细菌、真菌、病毒等各类菌种。
三、制度内容1. 转运、储存和处理菌种的基本原则(1)菌种转运应遵循无菌操作的规程,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2)菌种储存在指定的制冷设施中,根据菌种的特性、要求和实验室情况,选择适当的储存条件;(3)处理菌种时,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避免对实验室环境和工作人员造成危害。
2. 菌种采购和管理(1)菌种采购应经过实验室主管人员的审核,保证菌种来源的合法合规;(2)菌种接收时,应检查菌种的标签、容器、温度和其他相关信息,确保菌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3)菌种管理应建立菌种登记簿,记录每一批次菌种的来源、存放位置、使用情况等信息,做到有据可查。
3. 菌种使用和处理(1)菌种使用前,应对菌种进行鉴定和验证,确保菌种的正确性和稳定性;(2)菌种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循菌种实验操作规程,做好相关实验记录;(3)菌种使用完毕后,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避免菌种泄漏和环境污染。
4. 菌种安全和突发事件处理(1)实验室人员应了解各类菌种的危害性和传播途径,做好相关安全防护措施;(2)一旦发生菌种泄漏、失窃或其他突发事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主管部门。
5. 菌种管理的监督和评估(1)实验室主管人员应负责对菌种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2)定期对实验室的菌种管理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提出改进建议,不断完善菌种管理制度。
四、责任制定1.实验室主管负责监督和管理实验室的菌种管理工作。
2.实验室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菌种管理制度执行,做好相关记录和报告工作。
3.菌种采购人员负责对采购的菌种进行检查和确认,确保菌种的质量和真实性。
五、附则1.菌种管理制度应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2.菌种管理制度应与相关法律法规相一致,确保合法合规。
菌种的管理和使用
代的定义:每接种一次即为一代(有在新鲜的培养基上生长过程) 传代示意图:
原始菌种
第一代
QC
S1
S2
S3
菌种的质量控制
菌种鉴别 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来确认菌种的纯度和活性。
鉴别方法: 传统的鉴别方法:菌落形态、个体形态、孢子形态、生化特征等。 商业的鉴别方法:API 、Vitek等。
菌种的质量控制
药典要求:试验用菌种应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保证 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一般的保藏方式如下: 冷藏 冷冻 冻干保藏
菌种保藏
冷藏 在2-8℃的冰箱保藏,是一种短期的有效的短期储藏方法。 工作菌悬液和稀释液均用此方法保藏,储藏时间需要进行 相关的验证,但必须符合法规要求。 保藏方式可以选择如下形式:
所有的过程均需要有记录。
菌种编码
编码必须具有唯一性,且可以追溯。例如:
➢冻干菌种编码ATCC8739/01----ATCC8739表示菌种编码;01表示接收 的第一支。 ➢储备管SV8739/01/18/1----SV代表储备管,18代表第18支储备管,1代 表传代代数。 ➢菌悬液编码D8739/01/18/1-5-20090501----5代表稀释度;20090501表示 2009年5月1日制备。
菌种的采购 菌种的接收和储藏 冻干菌种的恢复 非冻干菌种的恢复 储备管制备 工作菌悬液的制备 质量控制及菌种编码 菌种传代示意图
菌种的使用过程 —菌种的采购
所有的商业菌种应从ATCC或CMCC授权的代理商处购买。
所有接收的菌种应保证其传代代数 (药典要求使用时不能超过5代)
菌种的使用过程
—菌种的接收和储存
按照10%的比例加入甘油做为防冻剂。
j菌种管理制度
j菌种管理制度1. 在采购菌种前,实验室需明确实验需要的菌种种类和数量,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 选择可靠的供应商进行采购,确保所购菌种的质量和纯度。
3. 采购菌种时,应填写菌种采购单,包括菌种名称、数量、来源、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并在采购单上签字确认。
4. 菌种入库前应进行验收,检查菌种标签、外观、气味等是否与采购单相符,确保菌种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5. 入库后,将菌种存放在指定的菌种存储库中,按照不同菌种的特性进行分类存放,保持干燥、冷藏和避光,确保菌种的生长和保存条件。
二、菌种存储1. 每种菌种应有专门的存储记录卡,记录菌种的编号、名称、来源、存储条件、采购日期等信息,并随时更新存储记录。
2. 菌种存储库应定期进行环境检查,包括温度、湿度、通风等情况,确保存储环境符合菌种的要求。
3. 定期对存储的菌种进行检查,检查菌种的外观、气味、杂菌情况等,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或淘汰。
4. 不同菌种的存储条件和时间不同,应根据菌种的特性和要求,采取相应的存储方法和措施,确保菌种的保存时间和质量。
三、菌种使用1. 在使用菌种前,需查看菌种存储记录卡,确认菌种的编号、名称、来源等信息,确保使用正确的菌种。
2. 取用菌种时,应使用消毒后的培养工具和无菌操作技术,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3. 在使用菌种的过程中,应注意菌种的生长条件和要求,合理调配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促进菌种的生长和繁殖。
4. 使用后的菌种应及时记录,包括使用日期、用途、数量等信息,保证菌种的使用记录清晰和完整。
四、菌种废弃1. 使用完的菌种应按要求进行处理,禁止将菌种随意丢弃或倾倒,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 对于有危险性的菌种,应按规定进行专门处理,包括消毒、灭活、焚烧等方法,确保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3. 废弃的菌种应填写废弃记录,并进行签字确认,保证废弃过程的规范和透明度。
4. 对于需要长期保存或有研究价值的菌种,可以进行保存或转移,以便后续研究或应用。
检验菌种管理制度
检验菌种管理制度一、制度内容1.菌种收集菌种收集是菌种管理制度的第一步,实验室需要对所需的菌种资源进行收集和登记,建立菌种库。
在收集菌种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菌种来源、分类、特性等信息,并进行编号和标识,以便于后续的管理和使用。
2.菌种保存保存菌种是菌种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实验室需要建立专门的菌种保存设施,对菌种进行分类存放和定期检查、更新。
比如,常用的保存方法包括冷冻保存、干燥保存和液氮保存等,需要根据菌种的特性和要求进行选择。
3.菌种管理菌种管理是菌种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对菌种信息进行登记、查阅和更新,对菌种的使用和借用进行审批和登记,对菌种的报废和销毁进行管理等。
在菌种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规范的登记和审批流程,确保菌种资源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4.菌种使用菌种使用是菌种管理制度的重点内容,实验室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和要求进行菌种的使用和操作。
比如,在进行菌种培养和实验时,需要遵守相应的实验室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防止菌种的误用和泄漏。
二、实施流程1.建立菌种管理小组为了贯彻和落实菌种管理制度,实验室需要成立菌种管理小组,由实验室负责人或专业人员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等。
菌种管理小组负责菌种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工作。
2.制定菌种管理制度菌种管理小组需要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适合的菌种管理制度,包括菌种收集、保存、管理、使用和安全等内容。
制定菌种管理制度时,需要充分考虑实验室的特点和需求,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3.培训和宣传菌种管理小组需要对实验室的相关人员进行菌种管理制度的培训和宣传工作,使他们了解和掌握菌种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提高菌种管理意识和能力。
培训和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开展培训会议、发布宣传资料和进行现场指导等方式进行。
4.监督和检查菌种管理小组需要定期对菌种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整改和处理。
比如,通过定期巡回检查、随机抽查和定期复核等方式,对菌种库、菌种使用记录和安全措施等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菌种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食品检测中心作业指导书1.目的规范实验室菌种的收集、使用、保管程序;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2.范围本管理细则适用于实验室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3.职责3.1菌种保管员:按照本指导书做好菌种的收集、转种、使用、保存和发放以及销毁工作。
3.2科室负责人:负责监督菌种的使用及管理。
4.管理细则本实验室保存的菌种仅包括一部分致病性较弱的三类细菌、一部分无致病能力的普通细菌和常见真菌。
不包括病毒、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保存的菌种主要用于各类培养基、检测试剂的性能测试和质量控制。
4.1在本实验室保管的菌种名4.1.1保留工作菌种:大肠杆菌ATCC25922、鼠伤寒沙门氏菌50013、福氏志贺氏菌2a ATCC12022、副溶血性弧菌200904-1、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表皮葡萄球菌ATCC12228溶血性链球菌23310、铜绿假单胞菌10211、普通变形杆菌,克雷伯氏杆菌,小肠结肠炎耶森氏菌ATCC 23715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ATCC19111、枯草芽胞杆菌ATCC6633b 、蜡状芽胞杆菌ATCC11778、白色念珠菌ATCC10231、酿酒酵母ATCC9763、黑曲霉菌、展青霉菌、黄曲霉菌。
4.1.2常规检测,科研分离得到的有保留价值的三类/四类菌种根据需要可继续保留;如果在食品中分离到二类/一类菌种,及时送上级单位进一步鉴定,并按规定立即销毁。
本实验室不保存一类、二类菌种。
4.2 菌种的保管4.2.1实验室菌种保存于专用的菌种室。
4.2.2菌种保管员及科室负责人双人双锁负责保管菌种。
4.2.3使用菌种需提出申请、经科室负责人批准后,向菌种保管员领用。
4.2.4菌种应按规定的时间定期转种,一般每转种3代做一次鉴定,如发现污染或变异应及时处理。
4.2.5保管人员工作变动时应作好交接工作。
4.3 菌种的使用和保存4.3.1菌种的类别4.3.1.1实验室内的标准菌种根据用途不同,分为储存菌种、传代用菌种和工作用菌种。
①储存菌种:以冷冻干燥保藏为主,用于菌种的长期保存,一般是从菌种保藏中心或专业实验室购买得到的标准菌株,用符号S表示。
一般可保存5年。
②传代用菌种:采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或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用于菌种的传代,用符号G表示。
甘油冷冻管保藏法一般可保存2年;③工作菌种:保存于半固体内或琼脂斜面培养基中,作为工作用菌种,用符号W表示。
一般可保存1~2个月。
4.3.1.2实验室从样品中分离得到的菌株用符号Y表示。
4.3.2菌种的接收菌种购到实验室后,应在菌种接收记录上填写所购菌种的信息,如名称、数量和接收日期等。
贴好标签后储存于-30℃以下。
4.3.3冷冻干燥菌种的恢复培养按菌种保藏中心的要求进行恢复培养。
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建议的方法如下:①安瓿管开封:用浸过70%酒精的脱脂棉擦净安瓿管,用火焰将安瓿管顶端加热,滴无菌水至加热的安瓿管顶端使玻璃开裂,用锉刀或镊子敲下已开裂的安瓿管的顶端。
②菌株恢复培养:用无菌吸管,吸取0.3-0.4ml适宜的液体培养基(如营养肉汤),滴入安瓿管内,轻轻振荡,使冻干菌体溶解呈悬浮状,取约0.2ml菌体悬浮液,移植于指定的琼脂斜面/平板培养基上,剩余的菌液,注入指定的液体培养基内(3-4ml),然后在建议的温度下(一般培养温度32.5℃±2.5℃,18~24h)培养。
③注意事项:菌种活化前,请将安瓿管保存在5-10℃的环境下;某些菌种经过冷冻干燥保存后,延迟期较长,需连续两次继代培养才能正常生长。
4.3.4菌种的传代从菌种保存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
按转种次数确定菌种的代数:①冷冻干燥的菌种在液体培养基内恢复培养(第1代)后,转种至平板培养基上得到单个纯菌落,此为第2代。
菌种传代一般不超过5代。
②鉴定菌种后制甘油冷冻管经菌种特性鉴定后,挑取平板上纯菌落制成浓菌悬液用于制备甘油冷冻管,此作为第2代传代用菌种(G2);同时挑取纯菌落转接斜面,此菌种作为工作用菌种,为第3代(W3)。
③将第2代传代用菌种(G2)管冷冻保存(-30℃以下),将第3代工作用菌种(W3)以适当温度下培养适当时间后可用于实验。
④取一支冷冻保存的第2代传代用菌种(G2)转种于平板和斜面培养基上,平板上的菌种制成甘油冷冻管,为第3代传代用菌种(G3);斜面培养基经适当温度下培养适当时间后可用作第3代工作用菌种(W3)。
⑤当工作用菌种代数小于5时,可直接用上一代工作用菌种转接下一代工作用菌种,如W3可直接转接为W4。
⑥按上述程序操作,直至G4转为W5为止,需重新开启安瓿,再重复上述操作程序保藏和使用菌种。
4.3.5菌种的保存方法4.3.5.1甘油冷冻管保存法甘油冷冻管保存法适用于保存传代用菌种,一般可保存2年。
①将待保存用菌种接种至平板或琼脂斜面,经37℃24~48h培养后,用无菌接种环轻轻刮取菌苔,移至预先装有无菌蒸馏水的试管中,调整菌液浓度,使其等同于1单位麦氏比浊管。
②向已制备好的菌悬液中加入等体积,浓度为20%的无菌甘油,得到10%甘油菌悬液。
③轻轻振摇,使10%甘油菌悬液充分混合,分装于无菌小试管中,在-30℃条件下贮存。
4.3.5.2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适用于保存传代用菌种,一般可保存3-6个月。
①取纯化菌种穿刺接种于半固体培养基中,经37℃18~24h培养后,加无菌液体石蜡覆盖半固体表面(高度1厘米为宜)。
②石蜡油封存以后,放入4℃冰箱中保存,也可直接放在低温干燥处保藏。
③肠道细菌、葡萄球菌一般可保存3-6个月;保存O1群和非O1群霍乱弧菌时宜放置室温阴暗处;保存副溶血性弧菌时,用含 3.5%氯化钠半固体,宜放置室温阴暗处;保存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10%血半固体。
4.3.5.3斜面低温保存法斜面低温保存法适用于保存工作用菌种,一般可保存1~2个月取纯化菌种转接种于适宜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经37℃18~24℃培养后,用纸将管塞部分包扎好,放入4℃冰箱中保存,也可直接放在低温干燥处保藏。
4.4 菌种的实验室编号编号原则:菌种名称+类别/传代次数-制备日期或接收日期,例副溶-G3-20081213。
对于实验室从样本中分离得到的菌种,类别用Y表示,例副溶-Y3-20081213。
注:菌种名称使用中文简称,如“副溶血性弧菌”用“副溶”表示;“金黄色葡萄球菌”用“金葡”表示;“奇异变形杆菌”用“奇变”表示。
4.5 菌种的销毁4.5.1 菌种销毁采用高压蒸汽灭菌:121℃,20分钟。
4.5.2 下列菌种需及时销毁处理:①发生污染或变异的菌种;②超过保存期限的菌种;③使用后的菌种。
5.记录表式菌种接收记录表菌种使用登记表菌种销毁审批表6.参考文献6.1 戴光强.医学继续教育系列丛书•卫生检验分册[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6.2 管远志,王艾琳,李坚管.医学微生物实验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6.3 王宏明.微生物检验技术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及检测数据分析处理实用手册[M].北京:卫生科技出版社,2007.5.6.4 汪穗福.微生物检测验证技术[M].北京: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5.附件1----菌种的分类医学上常见菌种的分类菌种的分类根据其危险性决定(包括实验室感染的可能性,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症状轻重及愈后情况,有无致命危险及有效的防止实验室感染方法,用一般的微生物操作方法能否防止实验室感染、我国有否此种菌种及曾否引起流行、人群免疫力等情况)。
依其危险程度的大小,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
一类:实验室感染的机会多,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大,症状重并能危及生命,缺乏有效的预防方法,以及传染性强,对人群危害性大的烈性传染病,包括国内未发现或虽已发现,但无有效防治方法的烈性传染病菌种。
如:鼠疫耶尔森氏菌、霍乱弧菌(包括EL-tor弧菌)等。
二类:实验室感染机会较多、感染后的症状较重及危及生命,发病后不易治疗及对人群危害较大的传染病菌种。
如:布氏菌、炭疽芽胞菌、肉毒梭菌、麻风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三类:仅具有一般危险性,能引起实验室感染的机会较少,一般的微生物学实验室采用一般实验技术能控制感染或有对之有效的免疫预防方法的菌种。
如:葡萄状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李斯特氏菌和铜绿色假单孢菌等;四类:生物制品、菌苗、疫苗生产用各种减毒、弱毒菌种及不属于上述一、二、三类的各种低致病性的微生物菌种。
附件2----微生物菌种保藏机构名称和缩写微生物菌种保藏机构名称和缩写中国缩写名称ACCC 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ISF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SH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CACC 抗菌素菌种保藏管理中心IA 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SIA 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CGMCC 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S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AS-IV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CFCC 林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AF 中国林业科学院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 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IFFI 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CMCC 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ID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NICPB 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监察所IV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CVCC 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VBP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YM 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国外缩写名称ATCC 美国标准菌种保藏所,美国马里兰州,罗克维尔市CBS 真菌中心收藏所,荷兰,巴尔恩市NCTC 国立标准菌种保藏所,英国,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