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选择题专练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经济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专题提练

高考历史《经济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专题提练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和农业灌溉工具(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_________和__________。

(2)西汉______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_________,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4)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曹魏时,经改制的______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______;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______;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1)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_______、汉朝的漕渠、白渠和_______等。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①在原始社会,土地属于____________。

②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_________”。

③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594年,_________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到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__________。

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小农经济:_______时期,随着____________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经济史阶段训练(含解析)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经济史阶段训练(含解析)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许多考古学文献中,使用“新石器革命”(Neolithic Revolution)一词描述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发生的革命性变化。

对这一词语中“革命”的正确理解是()A.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B.原始商人的出现C.青铜铸造技术的产生D.早期文字的形成2.以黄河流域的自然、物候为依据的二十四节气,最迟至战国晚期形成,之后逐步为各地、各民族采用和共享。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黄河流域政治稳固B.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趋于平衡C.农耕文明传承发展D.中原文化受周边地区的影响3.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

”由此可见,此时齐国()A.交通发达尽享地理优势B.成为中原地区经济中心C.变法在各国中最富成效D.社会经济有了重大发展4.西汉《氾胜之书》记载:“凡区种麦,令相去二寸,一行一沟容五十二株,一亩凡四万五千五百五十株,麦上土令厚二寸”“凡区种大豆,令相去一尺二寸,一沟容九株,一亩凡六千四百八十株”等。

这体现了()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农民生产积极性日益提高C.麦豆复种制开始形成D.传统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5.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形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地缘政治格局的改变。

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A.密切了政治经济中心的联系B.带动了新的生产关系出现C.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D.促进了南北方的文化认同6.唐朝官府制定了对工匠进行严格培训的制度,按照不同工种技艺难易的程度规定了长短不等的习艺时限;此外,对学艺的工匠也有严格的考试制度,“教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丞试之,岁终以监试之”。

这些措施旨在()A.培养工匠文化素养 B.发展职业技术教育C.确保官营产品质量D.提高产品的竞争力7.《唐六典》记“部郎中、员外郎”条载:“凡有互市,皆为之节制”,其下注文曰:“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蕃彩,自外并不得交易。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1届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据历史记载,汉代的大地产有些是自己经营的田庄,这往往是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一体的生产组织,但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地主只向农民收取地租,而不是组织生产,地租率一般为产量的一半。

由此可见,汉代的大地产的存在() A.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B.突出体现了自然经济特色C.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D.助推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2.下表是目前东汉“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分布情况。

据表格可知东汉时期()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出现结构完备的曲辕犁D.统治者重视开发江南地区3.中唐以后,“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道,其河东、镇冀、魏博、范阳、淄青等十五道,不申户口。

”迫使政府“以江淮为国命”“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江南八道”。

这表明() A.北方长期战乱不断B.北民南迁进程加快C.南方经济地位提高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4.唐朝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

到唐朝后期,太湖流域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

到北宋时则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地的政治人物,并且他们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也愈来愈重要。

材料表明()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B.程朱理学推动了文化发展C.南北文化格局发生重要变动D.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5.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1.57两,明代平均每匹合银0.625两。

这里包含有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若将绢价按当时米价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11%。

导致明朝中后期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B.农耕文明的繁荣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D.棉纺织业的发展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宋代婚俗的记载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婚俗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富绅渴望进入上层社会D.程朱理学受到冲击7.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

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选择题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好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如同下列图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钱币剖析:在殷商时期,用于占卜的是龟甲,祭祀用牛、羊、猪等牲畜甚至出现“人牲”即使用奴隶。

C项最拥有迷惑性和搅乱性,但从图注对甲骨文的翻译可以看出四个字均与货物交易或流通相关,所以选 D 项最为合适。

答案: D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资料中的“市”()A.表现了草市的特点B.主要商品是农产品C.与坊的界限被打破D.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剖析:题中资料的最有效信息是“郑人”和“乃反,市罢”。

草市到隋时才出现,而且在农村,资料中有郑国即可看出是春秋时期,故 A 项错误;市场中主要的商品不应该是农产品,应当主若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故 B 项错误;到宋代时,市与坊的界限才被打破,故 C 项错误;宋代以前,市场都要碰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故 D 项正确。

答案: D3.《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 倍,一倍;蓰,五倍) ,虽相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对此理解错误的选项是()A.活动性是商人的特点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D.商人造成了社会序次的凌乱剖析:由“商人之四方”判断 A 项正确;由“关梁之难,响马之危”判断 B 项正确;“市贾倍蓰”可判断C项正确, D项在资料中没有表现。

答案: D4.扬州仪征北部丘陵地域有“刘集”“谢集”“新集”“马集”等乡镇地名,这种含有“集”的地名的由来与古代的什么商贸形式有渊源关系()A.夜市B.都会C.草市D.会馆剖析:题干资料中的“集”是民间集市的简称,中国古代的民间集市本源于南北朝时期的草市,应选C项。

答案: C5.北宋词人裴湘在《浪淘沙·汴州》中写道:万国仰神京,礼乐纵横。

(浙江选考)2021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古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

(浙江选考)2021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古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

专题3 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构造与特点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b)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商周时期)→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2.古代中国耕作技术的进步——(b)原始阶段耒耜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少)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兴旺地区)汉代耦犁(西汉)→一牛挽犁(东汉)、耧车、曲柄锄、大镰唐代曲辕犁3.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1)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2)两汉: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王景成功治理黄河。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根本特点——(b)(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3)经营方式: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根本模式。

(4)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农业的主要特色。

(5)农业构造: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6)历史地位:农业在封建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7)主要作物:最早培植粟和水稻;明代引进推广玉米、甘薯。

1.中国古代社会影响小农经济开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良和使用:铁犁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较高;努力改良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藏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低。

②由于规模小和生产条件简陋,古代农业经济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乱。

2.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开工业化。

2021年高考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测评 人民版必修2

2021年高考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测评 人民版必修2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测评人民版必修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60分,第Ⅱ卷4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唐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透露的信息有( )①农民生活十分艰难,终日劳作仍然得不到温饱②农民实行精耕细作,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③农民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④农民受到的剥削依然十分严重(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3.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 )图(A) 骨耜图(b) 石犁图(c) 铁器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4.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5.元稹的“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

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反映的有效信息是( ) A.商人经商不计利润 B.富商大贾周流天下C.商人重利轻别离 D.长安城的繁华景象6.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7.我国“四大名锦”中的蜀锦历史最为悠久,古人形容蜀锦“其价如金”。

2021-2022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练习人民版必修

2021-2022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练习人民版必修

2021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练习人民版必修[基础达标]1.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长安诸陵,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反映了这些地区( )A.开始出现商业活动B.发展成为商业中心C.发展成为政治中心D.建筑特色十分突出2.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A.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3.唐都长安城中设有东、西两市,市下设行,如肉行、绢行、药行、鼓行、铁行等。

可见,唐都长安( )A.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B.商品交易打破了空间限制C.城市的政治功能日益减弱D.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化明显4.《全球通史》:“……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以下可以作为有力证据的是( )A.宋代大宋元宝B.北宋纸币铜版C.毕升D.花机图5.据史书记载,在明代“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

婚嫁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据材料可见,在明代( )A.开始出现了婚姻自由的现象B.举办婚事盛行大肆铺张之风C.婚嫁择偶十分讲究门当户对D.传统婚姻观受商品经济冲击[能力提升]6.某时期新兴了一批具有以行政、商业职能为主的城市……全国13校尉部、刺史部均已建立了郡、县二级城市网。

从城市分布的地域空间结构看,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城市数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0%;其次为淮河流域,约占14%;而东南沿海分布最少。

请判断该时期的城市状况应是( )A.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B.秦汉时期城市发展与分布C.五代宋元时期城市发展与分布D.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与分布7.宋仁宗景佑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练习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高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练习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高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选择题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解析:在殷商时期,用于占卜的是龟甲,祭祀用牛、羊等牲畜,甚至出现“人牲”,排除A、B 两项。

C项最具有迷惑性和干扰性,但从图片中对甲骨文的翻译可以看出三个字均与货物交易或流通相关,所以D项最为恰当。

答案:D2.(2015·某某单科,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材料中的诗歌主要描述了吴江县丝绸贸易繁盛的景象,并未表明集市是否有时空限制,故A项表述错误。

“走中原”的不是“家庭纺织工”,而是商人,B项错误。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之一,虽然清朝民间商业发展繁荣,但该政策并未改变,C项错误。

从材料看,之所以会出现“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3.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辛勤以振其家。

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

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固水口,以利行人”。

材料中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的优良品质有( )A.勤俭致富,守法经营B.乐善好施,注重诚信C.勤俭致富,乐善好施D.注重诚信,守法经营解析:材料中“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体现了勤俭致富,“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体现了乐善好施。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注重诚信和守法经营。

答案:C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某某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解析:从材料中的“某某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可知,清朝前期某某出现很多商人用钱买官的现象,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风气的变化,选B项。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2021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整合+高考真题]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2021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整合+高考真题]

0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对经济有巨大影响作用。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就需要有什么样的政治与之相适应,当政治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时,就会推动经济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知识整合】一、主要生产资料1.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古代社会是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社会,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2.古代土地所有制演变趋势:(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二、主要生产部门1.农业:①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粟、水稻;②主要生产工具的进步:石器——青铜器——铁器春秋时期出现:铁犁、牛耕西汉农耕工具:曲柄锄、大镰、耧车、耦犁(二牛抬杠)东汉新犁耕法:挽犁(一牛抬杠)唐朝的新农具:曲辕犁(也叫江东犁,唐代发明)③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刀耕火种——铁犁牛耕④主要水利工程的兴建: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开凿的大型水利工程。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郑国渠:战国末年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兴建,引泾水东注洛水。

井渠:即“坎儿井”。

汉代关中农民创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2.手工业: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表1:古代纺织业发展进程表 2:古代冶金业发展进程表 3:古代陶瓷业(Chinaware )发展进程表 4: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形态3.商业:表1:古代商业发展特点表2:古代“市”的发展及其特点表3:古代商业都会的崛起4.古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1877 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 年至公元127 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选择题专练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真题回顾】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相、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

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

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

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2.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

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3.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

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4.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

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

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5.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6.《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同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

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

”此景的出现,表明()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7.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

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8.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

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

该日记可以佐证()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9.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

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

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提升训练】1.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盈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

……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

这说明()A.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C.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D.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2.现代考古在殷墟苗圃北地、孝民屯、大司空村等9处出土了石器共209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的铲、镰、磨石等,计144件,另外出土蚌器205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有铲、镰、刀等,计179件。

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C.人们开始由迁徙走向定居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形成3.在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到了春秋战国,开始出现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此后,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便成为封建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是()A.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B.经营方式逐渐增多C.经营方式由官营转为私营D.经营范围逐渐扩大4.下图为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制农具数量统计示意图。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铁制农具制作工艺高超B.铁业官营制度的时代进步性C.农耕文明获得长足发展D.大一统局面促使铁农具产生5.以下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

解读最为准确的是()年份建置作用开皇三年(583)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大业元年(605)开通济渠接驳洛阳与淮河开元二十二年(734)装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八里南船至河阴仓,即输乘于仓,官座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6.下表是《通典》所记唐代部分年份课户、课口及不课户、不课口统计列表。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年代不课户(户) 不课口(人) 课户(户) 课口(人)天宝十四年(755年) 3565501 44700988 5349280 18208320乾元三年(760年) 1174529 14619587 758582 2370799A.政局动荡影响财政收入B.赋税制度变革出现缺陷C.经济重心出现转移迹象D.土地制度变化影响税收7.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境内钱塘江一带遭到海潮入侵,万亩农田被淹。

吴越国王钱镠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使钱塘江附近逐渐变成富庶的农业区。

这反映了()A.藩镇林立的局面难以抵御灾害B.人口大批南迁引发环境问题C.政府的重视有利于经济发展D.北方经济发展依赖南方财富8.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

其变化趋势说明()A.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C.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9.对下表中税收信息的解读较为合理的是()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至道末年(997年)2408.1 1567,3天禧末年(1021年)2641.2 3874.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 5117,2A.重农抑商政策因工商业发展而走向终结B.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经济逐渐衰退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D.对外贸易税收逐渐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10.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

这表明当时()A.工商业市镇已开始兴起B.已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C.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D.江南工商业市镇发达11.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

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

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

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

材料旨在说明()A.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B.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C.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12.明清时期,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早期的“工业化”,使农业经济与农家经营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棉花种植超过了传统的稻米种植,甚至达到了“棉九稻一”,乃至专种棉花不种稻米的程度。

这一现象()A.助推了当地经济结构的变化B.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C.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D.是劳动力市场化的直接体现13.据清代《苏州织造局志》记载:“顺治三年,奉旨遣工部侍郎陈有明、满洲官尚志等织造苏、杭。

(陈)有明管总织局,(尚)志管织染局。

”总织局有机房196间,铺机450张,绣缎房5间,染作房5间。

由此可见当时()A.丝织品产地与出口地一致B.手工纺织生产区域扩大C.丝绸纺织技术进步明显D.江南地区丝织业繁荣答案以及解析【真题回顾】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无使用之痕。

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可知,商代青铜器的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意义,这反映出当时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

江西新干出土了青铜农具不代表青铜农具最早在此地出现,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商代的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且精耕细作属于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排除B项;全国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转移到南方,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结合题中信息“井田制下”“私田”“三年一换土易居”可知,这些规定体现了国家对国有土地的统一管理,D项正确。

井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不允许自由买卖,A项错误,排除;井田制下,诸侯国的收获物由自己支配,每年诸侯按照规定向周王纳贡,因此不是全部上缴国家,B项错误,排除;小农经济模式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C项与史料时间不符,排除。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工商业管理。

A项,由“安史之乱”前后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可见,长安城内主要的经营行业仍是旅栈、娱乐场所、饮食服务业等,并未大量增加种类。

故A 项错误。

B项,由图片可见,“安史之乱”后,长安城内商业活动的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坊市界限之内,说明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故B项正确。

C项,由图片可知,商业活动逐渐突破坊市界限,此项说法与图片相悖。

故C项错误。

D项,图片无法反映坊市数量的变化,也无从得知官府设坊市的数目之比。

故D项错误。

4.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政策比较宽松,出现了许多影响较大的商人,到了西汉中期,中央政府推崇“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从而导致商业发展受阻,商人活动步入低谷,故B项正确。

西汉政府不单重视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还重视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丝绸之路是联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的商业道路,与山东东部地区没有太多的联系,故C项错误;儒家义利观强调重义轻利,对商业发展虽有所影响,但不是商人活动步入低谷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两个关键信息“形制变化”“共同原因”。

先秦到汉朝,货币形制的演变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对“信用”“方便”“货币数量”的需要,B项符合题意。

A项与商周贝币、春秋战国货币不符,排除。

货币形制的演变与审美有关,但不是主要原因,C项排除。

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国分裂割据,与D项不符。

6.答案:B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到福建取得占城稻……江淮两浙诸路种植……扩大到北方诸路”“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等可知,水稻种植北扩,大、小麦种植在南方推广,这样可以使水稻与小麦等作物轮种,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故A项正确。

根据所学可知,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故B项错误。

仅凭材料中水稻与大、小麦的种植情况,无法得出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故C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