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咏絮之才”,分别出自《战国策》《桃花源记》《世说新语》。

B. 契珂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而立”、“始龀”、“不惑”、“弱冠”、“耄老”。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答案】 C【解析】【分析】C:从小到大排列:“始龀”、“弱冠”、“而立”、“不惑”、“耄老”。

故选C。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好)、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令郎是对方的儿子,令堂是对方的父亲,令爱是对方的女儿。

B.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一句中的“汉之阴”指的就是汉水的南岸。

C.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为会元,而殿试的一、二、三名为状元,探花、榜眼。

D. 古人常用特定称谓来代替年龄。

如“弱冠”指男子十六岁,表示已成年,“花甲”指六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

【答案】 B【解析】【分析】A项错误。

令堂是对方的父亲;B项正确;C项错误。

殿试的一、二、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D项错误。

古人常用特定称谓来代替年龄。

如“弱冠”指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

故答案为:B【点评】对于传统文化常识要熟知,注意敬称、谦称、科举考试制度、特定称谓、历法、礼节等。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文学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文学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期期艾艾”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两个人说话时的什么毛病?()A. 口吃 B. 好说谎 C. 喜欢骂人 D. 喜欢无病呻吟【答案】 A【解析】【分析】“期期”来自汉代大臣周昌的故事。

周昌,沛县(今属江苏)人。

秦末,他在农民战争中归刘邦,并从刘邦入关破秦,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阴侯。

周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

但他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有一个宠妃叫戚姬,戚姬生了个儿子叫如意。

刘邦就想废掉原来的太子,立如意为太子。

于是,上早朝时,刘邦就说了这件事儿。

不料,众臣皆反对。

曾侍秦朝的博士叔孙通说:“太子天下本。

本一揺天下振动。

奈何以天下为戏!”这时,周昌也出来说话,明确表示反对无故废太子。

周昌本来说话就有点口吃,表达意思很吃力,最后说急了,他脱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这一结巴,反而把满朝文武百官都逗笑了,刘邦也跟着笑了,于是这件事暂且被搁在一边。

“艾艾”来自三国时魏将邓艾的故事。

邓艾,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邓艾率先率军偷渡阴平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

后来邓艾遭到政敌钟会陷害,因此招司马昭的疑忌而被杀。

故答案为:A【点评】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2.下列歇后语中的人物和情节与《水浒传》无关的一项是()A. 武松打虎——气概非凡B. 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C. 杨志卖刀——忍痛割爱D. 鲁提辖去当和尚——半路出家【答案】 B【解析】【分析】B项,刘备和孔明是三国时期人物,属于《三国演义》人物,和《水浒传》无关。

新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学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学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哪一项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关?()A.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B.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C.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D.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答案】 D【解析】【分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故答案为:D【点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其中当然也流露着对权贵的蔑视,他和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操守,是一脉相承的。

2.下列关于戏剧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B. 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时间和空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C. 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其性格。

D. 按照作品类型划分,戏剧可以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情节剧、哲理剧、寓言剧、童话剧等。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这句话分类标准混乱,戏剧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科学幻想剧等。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

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钧,旧时对尊长或者上级用的敬词。

如“钧裁”,指对上级裁决的敬称,也指恭请作出决定。

B. 古代常用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千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天启壬戌”为年号千支兼用法。

C. 《诗经》收录了我国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关雎》选自“风”,《蒹葭》选自“雅”。

D.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均是我国古代文学游记类作品的经典之作,其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部编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明清科举制度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秀才或监生应考,考中的就是举人。

B. 左迁.贬官,降职。

犹言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后世沿用之。

C. 春社,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人们拜祭先祖,祈求丰收。

D.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答案】 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的能力。

A.正确;B.正确;C有误;春社,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人们拜祭灶神,祈求丰收。

D.正确。

故答案为:C【点评】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2.文中有许多表称谓的词语,下列对文中各种称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下”是对自己的谦称。

B. “我小老”是旧时老年人对自己的谦称。

C. “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的谦称,是旧时人们拉关系时的客套语。

D. “生”是旧时对读书人或晚辈的称呼,如“晚生”是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答案】 C【解析】【分析】C项,“世先生”是敬称。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称谓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在平时学习中考生要注意对文中称谓的学习,注意区别和理解。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等,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或尊称)有“令、尊、贤”等。

B.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的“更”与“三更半夜”的“更”都表示时间,更次。

“更定”是指晚上八点左右。

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面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儒家经典《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凝结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

B. 明清的科举制度中,全省的考试一般称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

C. 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塑造了一些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如《水浒传》中人称“智多星”的吴用、《三国志》中号称“卧龙”的诸葛亮。

D.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往往在最后突然揭示故事的谜底,呈现出人意料的结局,被称作欧·亨利式的结尾。

《礼物》一文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三国志》不是文学名著,它是一部史书,应该为《三国演义》。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的是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文学和文化常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记忆也比较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平时可将这些知识积累成册,经常复习,增加记忆的牢固性、准确性,这样考试时才能准确答题。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等,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或尊称)有“令、尊、贤”等。

B.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的“更”与“三更半夜”的“更”都表示时间,更次。

“更定”是指晚上八点左右。

C. 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D. .“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称颂,如柳宗元的《醉翁亭记》、欧阳修的《小石潭记》,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白《行路难》等。

【答案】 D【解析】【分析】D.李白不是八大家。

故答案为: D。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3.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指“因罪贬官”,同样表示官员罢免降职意思的还有:迁、谪、除、罢、免、黜、陟。

部编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迁”在古代常常用来表示官职的变动,如“左迁”表示升官,“右迁”表示降职。

B.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在李公朴追悼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

C. 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D. 《变色龙》作者契诃夫,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答案】 A【解析】【分析】A.这句话理解正好相反,如“左迁”表示降职,“右迁”表示升官。

BC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乡愁》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托物寄意,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B. 古代文体“记”以记事为主,如《小石潭记》;“说”则多就事、物、现象抒发感想,常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如《爱莲说》。

C.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D. 谈吐可显儒雅之风。

问候别人的父亲时,可以用“令堂近来身体可好”;写了文章,想请别人指点一二时,可以用“请不吝赐教”。

【答案】 C【解析】【分析】A.《乡愁》是余光中的作品;B . 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铭”;D.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是“令尊”,“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故选C。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的能力。

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战国策》是西汉左丘明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史书。

B.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C.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驳论文,选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

D. 《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的作者分别是法国作家莫泊桑都德。

【答案】 A【解析】【分析】A.《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的。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考生在平时注意对课内注释多留心,多记忆,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辨析。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他的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重点塑造了夏洛克这个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B. 杜甫被誉为“诗圣”,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春望》都是他的作品。

C.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其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D. 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

她的作品《老王》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答案】 B【解析】【分析】B.表述错误,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

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我国古代常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年,如“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也有用干支来纪年,如“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 古人常用伯、仲、叔来表示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如孙权在兄弟中排老二,故字仲谋。

C. 《论语》中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为“花甲之年”,六十岁为“知天命之年”,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解析

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解析

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选项中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乡愁》的作者是艾青,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情怀。

B.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C.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阴阳”二字在古代指的是方位。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D. 我国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用“垂髫”指儿童;而始龀是指小孩七八岁。

【答案】 A【解析】【分析】A.《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及名著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词又称长短句,源于唐,盛于宋。

词有婉约、豪放之分,豪放词创于苏轼,到辛弃疾发扬光大。

B.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其中十二地支不仅对应了十二生肖,也与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对应。

《智取生辰纲》中说“辰牌起身”,“辰牌”对应的是上午七时到九时的时间。

C. 《水浒传》中,劫取生辰纲之事败露后,晁盖等人投奔梁山,梁山大头领王伦不肯接纳,这让林冲十分气愤,他火并王伦,尊晁盖为山寨之主。

D.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回忆性散文。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社戏》是小说,不是《朝花夕拾》里面的文章。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的积累。

文学和文化常识是考试中常会考到的知识,中考文学常识试题在题型上主要有:①选择题:选出所列作家均为同一朝代的一项;选出作品、年代及作者搭配有误的一项;选出名著中人物与故事情节搭配不当的一项;选出作家作品、年代及作品人物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文体知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作家作品及作品人物表述正确的一项;选出对文化常识理解有误的一项。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解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解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爱。

B. 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海燕》是一首散文诗,它把海燕放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三个场面进行刻画。

C.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莫泊桑,这篇小说以主人公“我”的见闻为线索,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

D. 《论语》是我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答案】 C【解析】【分析】C项中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故答案为: C。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2.下列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包括《诗》《书》《礼》《易》和《春秋》。

B. “高山流水遇知音,阳春白雪传雅趣”“看似点横撇捺,实则恢弘豁达”“万代文章尊李杜,千秋翰墨秉苏黄”,这三幅对联分别适宜赠送音乐家、书法家、文学家。

C. 《小石潭记》《屈原》《海燕》《白杨礼赞》的作者分别是柳宗元、郭沫若、高尔基、茅盾。

D. 红孩儿、小福子、奥斯特洛夫斯基、孔乙己分别是《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中的人物。

【答案】 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ABC正确。

D项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3.下面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春节、惊蛰、清明、夏至”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

【精品】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文学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精品】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文学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古代称呼中,“足下”可以用来称呼自己。

B. 汉字经历了甲骨文一金文一大篆一小篆一隶书一楷书一行书的演变。

C. 《范进中举》中,范进参加的科举考试是每三年一次的乡试。

D. 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

民间在这一天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有古代称谓名号、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过程、科举考试、传统节日和习俗礼仪,综合性强,涉及面广。

A.“足下”是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是对对方的敬称。

“可以用来称呼自己”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答题时应注意,调动课内或课外阅读中,古语古代文化常识的知识储备,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字斟句酌推敲辨析。

2.下列对汉字“宁”的书法字体鉴赏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颜真卿的“宁”字是楷书,横画细竖画粗,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

B. 《曹全碑》中的“宁”字是隶书,笔画正行,字体扁平匀称,奔放豪逸。

C. 王羲之的“宁”字是行书,笔画遒劲稳健,整体上刚健娟秀、朴素精巧。

D. 张旭的“宁”字是草书,笔画连绵不断,跌宕起伏,奔突游走,如龙蛇飞动。

【答案】 B【解析】【分析】B项中,奔放豪逸是奔放洒脱的意思。

但“笔画正行,字体扁平匀称”,更多是方圆相济,轻重有致,“奔放豪逸”这个鉴赏便不符合。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素质能力及文化素养。

考生在平时要积累相关的知识,对有关书法的名家、书法字体特征、代表人物、作品等都应有一定的了解。

3.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 韩麦尔、奧楚蔑洛夫、于勒这三个人物分别出自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C. 戏剧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的。

【精品】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精品】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精品】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安石“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两句诗写的是春节。

B. “处”有止息之意,“处暑”代表炎热的暑期即将过去,它的前一个节气是白露。

C.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是与十二地支及人的出生年份相对应的十二种动物,如申对猴,酉对鸡。

D. 王明捧着一幅字画送到李老师跟前说:“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

”【答案】 B【解析】【分析】B项考查的是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处暑”的前一个节气是“立秋”,后一个节气是“白露”。

故B项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把握,注意传统节日、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及谦辞、敬辞的把握。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现代汉语中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三十而立”出自《孟子》,“一鼓作气”出自《左传》。

B. “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节”是符节。

符节是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C. “世先生同在桑梓”中的“桑梓”意为家乡。

古时住宅旁常栽种桑树、梓树,后用桑梓代指家乡。

D. “表”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臣下向帝王陈情言事,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答案】 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三十而立”出自《论语》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当仁不让”等。

B.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一般认为,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

端午习俗有喝菊花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茱萸等。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水浒传》又称《水浒》,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B.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用了比喻的修辞。

C. “狂澜”“沉湎”“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这四个词感情色彩不同)D. 古时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左,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

D项表述错误,古人尚左,座位以左为尊。

故答案为:D【点评】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题目,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文学和文化常识、修辞、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答题时要根据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和题目进行分析判断。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王维,字摩诘,唐朝诗人。

其诗多咏山水田园。

王维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B.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会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如“浣溪沙”“水调歌头”都是词牌名。

C. “婵娟”形容月色明媚,常用来指代明月。

明月的别称还有蟾宫、广寒、望舒等。

D. 司马迁是西汉文学家、史学家,他撰写的《史记》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答案】 D【解析】【分析】ABC.正确;D.有误,《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不是编年体通史。

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文学常识浩如烟海,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1.粗读原著,加深记忆。

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

2.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

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

3.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

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网络。

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解析

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解析

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些古文其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的体裁。

如《陋室铭》《醉翁亭记》《出师表》《马说》等题目中的“铭”“记”“表”“说”都表明了该文的文体。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春秋到秦汉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主要有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C. 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D.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范仲淹为范文正,王安石为王文公等。

【答案】 B【解析】【分析】B项表述错误,《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故答案为:B【点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要熟知牢记。

对于作家作品、古代文体、称谓等要记忆。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的“觥”,“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

B.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中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六更。

C. 《沁园春▪雪》中的“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D. 《无题》中“青鸟殷勤为探看”里的“青鸟”是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现指信使。

【答案】 B【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

B.一夜分为五更,不是六更。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半夜三更”指晚上三点至五点。

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文学常识专项训练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文学常识专项训练含解析(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姐妹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最小。

B. 谪,指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C.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送东阳马生序》就是一篇赠序。

D.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之一,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答案】 A【解析】【分析】A.说法有误,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最小。

故答案为:A。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2.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鲁迅《朝花夕拾》描述往事,既有温情与童趣,又夹杂着犀利的批判。

B. 吴敬梓《儒林外史》主要写明清时期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C. 苏东坡的主要功绩是使词依附于音乐,成为一种新型的独立抒情工具。

D.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故答案为:C【点评】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

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

同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

因为文学、文化、文体常识是与名著分不开的。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都属于现当代诗歌。

【精品】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

【精品】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

【精品】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诗经》是“五经”之一,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乐曲的性质可以分成风、雅、颂。

“风”是各地民歌民谣,“雅”是正统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B.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如“折柳”代表“惜别”,“归雁”代表“思乡”,“莲花”代表“高洁”,“菊花”代表“隐逸”。

C.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它是汉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塑造了一位代父从军、勇敢无畏、不慕荣利的女英雄形象。

D. 《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和《桃花源记》中的“晋太元中”是用了皇帝的年号纪年,而《己亥杂诗》中的“己亥”用的是干支纪年。

【答案】 C【解析】【分析】C.“它是汉朝的一首乐府民歌”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故答案为:C;【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2.对下列文学常识、语法知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定”指每晚八时左右。

B. 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C. “我坚信:虽然道路坎坷泥泞,但是曙光就在前方。

”这个句子是单句。

D. “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这个句子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答案】 D【解析】【分析】“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这个句子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选项“并列关系的复句”错。

故选D。

故答案为: 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水浒传》中,从最初占据水泊梁山,到好汉聚集,直到被朝廷招安,梁山寨主先后有三位,他们分别是王伦、晁盖、宋江。

B. 陈涉复立楚国社稷。

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

C.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序”不属于这种文体。

D. 《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罢,不禁令人想起发生在长江上的赤壁之战。

曹操率大军南下,欲破江东孙权。

孙权、刘备联手抗击曹操,周瑜巧设连环计,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大营。

【答案】 B【解析】【分析】B.错误,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

故答案为:B【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

2.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叙述错误的是()A. “是日更定”,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B. “故自号曰醉翁”,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生前有谥号,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C. 下面称呼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为:垂髫、豆蔻、及笄、弱冠、而立。

D. “晚生蒙老先生垂爱,得赐登龙,已出望外。

”中的“垂爱”是敬辞。

【答案】 B【解析】【分析】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

死后有谥号。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学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学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下列关于文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其形体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

其造字法一直沿袭许慎“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B.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岳阳楼记》、《爱莲说》、《送东阳马生序》四篇文言诗文标题中的“书”、“记”、“说”、“序”都属于古代文体。

C. 《隆中对》一文选自宋代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书。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战国策》《左传》都是史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D. 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带帽),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

【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B项表述不正确,古代常用的五种文体:说、记、铭、序、表。

不包括“书”。

故答案为:B【点评】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记景抒情,托物言志。

例如《岳阳楼记》和《小石潭记》。

2、铭是古代刻在器皿上(多见于青铜器,墓碑,石等载体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内容大多数简短,铸、刻或写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迹或警诫自己的文字:铭刻、铭文、铭志、墓志铭、座右铭、刘禹锡《陋室铭》。

3、说,古文的一种文体。

与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

例如《马说》和《爱莲说》。

4、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诸葛亮的作品源远流长:《诫子书》谆谆告诫儿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师表》向后主刘禅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三顾茅庐》表达了对刘备赏识的感激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小巷传来戏文“就是我家小九妹,不知梁兄可喜爱?”唱腔醇厚柔美,婉转细腻,此戏最有可能()A. 京剧B. 秦腔C. 越剧D. 昆曲【答案】 C【解析】【分析】京剧,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秦腔: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越剧:长于抒情,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结合“唱腔醇厚柔美,婉转细腻”分析得出是“越剧”。

选C。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戏曲、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2.我国古代用干支和皇帝的年号纪年。

下列选项中所用的纪年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庆历四年春(《岳阳楼记》)B.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记承天寺夜游》)C. 崇祯五年十二月(《湖心亭看雪》)D. 己亥之二月也(《满井游记》)【答案】 D【解析】【分析】D项与其它三项不同。

此项属于干支纪年。

“己亥”中“己”为天干之一,“亥”为地支之一。

其它三项都是皇帝的年号纪年。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对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加以识记和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理解辨析。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B. 纲,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如茶纲、盐纲、花石纲。

生辰纲,指成批运送的生日礼物。

《智取生辰纲》中的生辰纲指的是梁中书给他的岳父蔡京送的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

C.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

D. 莫泊桑,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答案】 D【解析】【分析】D.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不是“浪漫主义作家”。

故选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考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B“迁谪”是贬官的意思。

“迁”是指官职的变化,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的是降职流放,那么“右迁”指的就是升官。

C“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所称颂,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D《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有文学和文化常识,这些常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姓名称谓、天文地理等,非常容易记混,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记多练,才能在考试的时候正确答题。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对联“失马真成福,移山未必愚”取材于韩愈的《马说》与《列子》,化用了“伯乐相马”“愚公移山”的典故。

B. 成语“舍生取义”“老骥伏枥”“豁然开朗”分别出自《孟子》、曹操的《龟虽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C. 古人常言“二十加冠、三十而立、四十知天命、五十不惑、六十耳顺”。

D. “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就算我没有稼轩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歌词中涉及的古人依次是:苏轼、陆游、范仲俺。

【答案】 B【解析】【分析】A错误,典故不是出自于“伯乐相马”,而是出自于《塞翁失马》。

C错误,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D错误,稼轩是辛弃疾。

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令郎是对方的儿子,令堂是对方的父亲,令爱是对方的女儿。

B.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一句中的“汉之阴”指的就是汉水的南岸。

C.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为会元,而殿试的一、二、三名为状元,探花、榜眼。

D. 古人常用特定称谓来代替年龄。

如“弱冠”指男子十六岁,表示已成年,“花甲”指六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

【答案】 B【解析】【分析】A项错误。

令堂是对方的父亲;B项正确;C项错误。

殿试的一、二、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D项错误。

古人常用特定称谓来代替年龄。

如“弱冠”指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

故答案为:B【点评】对于传统文化常识要熟知,注意敬称、谦称、科举考试制度、特定称谓、历法、礼节等。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铭、说、记、表”等都是文体的标志,无论叙事、抒情、写景,都是为了表达观点。

B. “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C.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现宝,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是最基本的定则。

D. 中国传统戏曲脸谱的各种颜色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如关公的红色脸谱代表忠义。

【答案】 A【解析】【分析】A项有误,都是为了表情达意,不仅为了表达观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比照辨析正误。

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花甲——六十周岁。

B. 孟子,名轲,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邹忌讽齐王纳谏》《周亚夫军细柳》两篇课文都是出自于这部史书。

D. 郦道元《三峡》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转久绝。

”所描写的应该是霜降至立冬节气之间的景物。

【答案】 C【解析】【分析】C项有误,《周亚夫军细柳》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比照辨析正误。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只能用一种说明顺序。

B. “唐宋八大家”中,唐代有两位,他们是韩愈、杜牧。

C. “岩石在最初形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

”该句的主干是:书页平卧。

D. “诗经六义”中的“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

【答案】 D【解析】【分析】A项,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空间和逻辑。

有时候会综合运用以上三种说明顺序。

B项,唐宋八大家里面有两位是唐代的,他们是韩愈和柳宗元。

C项,该句的主干是:岩石平卧。

故选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10.下列选项中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乡愁》的作者是艾青,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情怀。

B.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C.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阴阳”二字在古代指的是方位。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D. 我国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用“垂髫”指儿童;而始龀是指小孩七八岁。

【答案】 A【解析】【分析】A.《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11.读下面的民谣,完成问题。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1)端午节是纪念谁的?是在每年的什么时间?(2)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人们纪念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屈原;农历五月初五。

(2)他热爱祖国,痛恨黑暗,向往光明,敢于伸张正义。

【解析】【分析】(1)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

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2)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故答案为:(1)屈原;农历五月初五。

(2)他热爱祖国,痛恨黑暗,向往光明,敢于伸张正义。

【点评】(1)本题考查对传统节日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