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的古代服饰与人物代称

合集下载

古代服饰称谓大全

古代服饰称谓大全

古代服饰称谓大全1. 服装基本概念古代服饰是人们穿着以显示身份、地位和文化的装饰品。

以下是古代服饰的一些基本概念:- 上衣:一般指覆盖,自颈至腰的装饰物。

- 裙子:指女性下身穿的长衣物。

- 袍子:指男女通用的长袍,多为宽松的设计。

- 裤子:指男性下身穿的紧身或宽松的长裤。

- 裙褂:女性穿的套装,由裙子和上衣组成。

- 冠冕:指用于表示王权的头饰。

2. 古代服饰称谓2.1 男性服饰称谓- 君主或贵族:- 大衣:为表示地位尊贵而穿的华丽外衣。

- 龙袍:帝王所穿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袍子。

- 平民:- 赤膊:指不穿上衣的男性。

- 衫:一种类似长袍的外衣。

- 襦裙:男性穿着的宽松长衣。

2.2 女性服饰称谓- 君主或贵族:- 旗袍:一种修身的长袍,代表地位高贵。

- 袄裙:指女性宽松的上衣和裙子组合而成的套装。

- 褂子:女性上衣的一种形式。

- 平民:- 裙子:- 长裙:女性长及脚踝的裙子。

- 短裙:女性短于膝盖的裙子。

- 上衣:女性穿戴的上身衣物。

3. 其他服饰相关名词- 头饰:- 冠:一种戴在头顶表示地位和权力的装饰品。

- 花冠:一种由花朵制成的头饰。

- 钗:用于固定发髻的装饰品。

- 鞋履:- 鞋:一种用于保护脚部的穿戴品。

- 绣花鞋:一种女性穿的绣有花纹的鞋子。

- 配饰:- 腰带:用于束缚衣物的装饰品。

- 项链:戴在颈部的装饰品。

以上是古代服饰称谓的一些基本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注意:本文档中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确保其准确性。

文化常识9之古代服饰代称、刑罚、医药、饮食、建筑讲义-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

文化常识9之古代服饰代称、刑罚、医药、饮食、建筑讲义-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

2020届文化常识9之古代服饰代称【黔首】黔,黑色。

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

【青衫】黑色的单衣。

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巾帼】本是古代妇女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自古以来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

【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引用为妇女的代称。

【纨绔】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

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

2020届文化常识9之古代刑罚【髡刑】又称髡首,剃去犯人头发的刑罚。

【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

【劓刑】割鼻子。

【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箠楚】杖刑【刖刑】将脚砍掉(卞和因和氏璧而受此刑)。

【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曾受此刑)。

【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曾受此刑)。

【大辟】砍头。

【炮烙】将人烧烤死。

【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曾受此刑)。

【汤镬】将人煮死。

【腰斩】从腰部斩断。

【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弃市】暴尸街头。

【枭首】将砍下的首级悬于高处失众。

2020届文化常识9之古代医药【杏林】为医学或医术的誉称。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

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

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等。

【橘井】以喻良药之典。

《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

中国古代服饰的代称

中国古代服饰的代称

中国古代服饰的代称导读:黔首:黔,黑色。

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

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

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

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

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

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緋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

’”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閒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

”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鵠。

”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霑恩。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

《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在这里用来形容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因此“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古代服饰与人物代称

古代服饰与人物代称

古代服饰与人物代称
教学参考
0530 1110
古代服饰与人物代称
黔(qián)首秦时平民用黑巾裹头,故代指平民。

巾帼指古代妇女戴的头巾,故代指妇女。

黄衣道士穿的黄色衣服,故代指道士。

布衣古代平民穿麻布之类的衣服,故代指平民。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故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或以白衣、白身称之。

青衿(jīn)古代读书人常穿的衣服,故代指读书人。

黄裳太子的代称。

缙绅(jìnshēn)古代士大夫带子下垂的部分叫绅,笏(hù)插在带子间叫缙,缙绅代称高官。

褐夫褐是麻毛织品,质地较次,是穷苦人穿的衣服,褐夫代指贫民。

袍泽古代士兵穿的衣服,故代指战士。

古代服饰代称

古代服饰代称

古代服饰代称【黔首】黔,黑色。

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

【青衫】黑色的单衣。

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巾帼】本是古代妇女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自古以来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

【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引用为妇女的代称。

【纨绔】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

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

清朝官职服饰及顶戴花翎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详解:清朝官职服饰及顶戴花翎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清代补服、补子--清朝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

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穿着的场所和时间也较多。

凡补服都为石青色。

是区分文武官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

清官共分九品十八级.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所以才有成语衣冠禽兽)文官篇大清帝国官制设置严紧、细密,无论文官、武将均置为九品一十八级。

品级高低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体现在胸前的补服图案上,使人一目了然。

一品文官仙鹤补服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殿阁大学士等均穿戴一品仙鹤补服。

二品文官锦鸡补服太子少师、少傅、少保、资政大夫、各省总督、巡抚、布政使、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等均穿戴二品锦鸡补服。

三品文官孔雀补服通议大夫、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盐运使、大理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武备院卿、上驷院卿、按察使,均穿戴三品文官补服。

四品文官鸳鸯补服中宪大夫、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鸿扩寺卿、顺天府府丞、陵寝掌官防官、各府知府、翰林院侍学士、尚茶正、尚膳正,布政使司参政、各省巡守道、都察院俭都御史等均穿戴鸳鸯补服。

古代服饰代称

古代服饰代称

古代服饰代称知多少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黔首:黔,黑色。

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

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

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

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

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

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緋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

’”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閒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

”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鵠。

”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霑恩。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古代服饰代称知多少

古代服饰代称知多少

古代服饰代称知多少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黔首:黔,黑色。

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

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

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

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

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

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緋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

‟”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閒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

”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鵠。

”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霑恩。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古代服饰代称】

【古代服饰代称】

【古代服饰代称】【古代服饰代称】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黔首】:黔,黑色。

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

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

《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战友”、“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在这里用来形容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质量,因此“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青衿】:亦作“青襟”,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

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杜甫《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诗:“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

”明清科举时代则专指秀才。

【苍头】:原指战国时主人战旗下的军队,多以乡党的青年组成,因以青巾裹头,故名。

至汉代,战事减少,逐渐沦为奴隶,操持贵族邸宅的杂务。

遭逢战乱,仍不失主人近侍军队的性质。

魏晋以后,则纯为私家奴仆。

【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

卢照邻《中和乐·歌储宫》:“黄裳元吉,邦家以宁。

”【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

【簪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

”旧时把它作为做官者之称。

如:簪缨世族(世代做高官之家)。

【青衫】:“青衫”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古诗文中服饰词语与人物代称的关系探微_唐利群

古诗文中服饰词语与人物代称的关系探微_唐利群

之所服。”, 青衿指古代读书人常穿的衣服, 故代指 读书人。杜甫的 《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 “金甲 相排荡, 青衿一憔悴。”到明清科举考试时, 又专指 秀才。
纨绔: 《礼记》曰: “衣不帛襦袴。”襦和袴都 是内衣, 儒家崇尚俭朴, 认为不应该用丝绸来裁制 内衣。而六朝时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丝绸来做裤 子, 所以被称为 “纨绔子弟”, 后来就用 “纨绔”作 养尊处优、游手好闲之徒代称。
青紫: 原为古代公卿服饰, 后指代高官显爵。 金貂: 汉以后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 故代指侍 从贵臣。 缙绅: 古代士大夫大带子下垂的部分叫 “绅”, 笏插在皮带与带子之间叫 “缙” ( 也作搢) , 这是古 代士大夫的装束, 故常以之代称有官职或做过官的 人, 更有说代称 高 官 。如 《汉 书 》 “其 语 不 经 见 , 缙 绅者弗道”, 明朝 张 溥 《五 人 墓 碑 记 》 “缙 绅 而 能不易其志, 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 貂蝉:史书中称 “附蝉为文, 貂尾为饰”, 说的 就是貂蝉冠, 原来是王公贵族和武将所戴, 后来 “貂蝉”用作达官贵人的代称。如陆游 《草堂拜少陵 遗 像 》 “长 安 貂 蝉 多 , 死 去 谁 复 还 ”。 到 了 明 代 , 因为当官封王的太多, 貂尾严重不足, 于是出现了 用狗尾来代替貂尾的做法, 这就是成语 “狗尾续貂” 的来历。 青衿: 也作青襟。根据 “青衿, 青领也 , 学 子
下面是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积累的一些描写服饰 的词语, 试以一些服饰描写的词语为例, 分析服饰 与人物代称的关系, 揭示服饰文化内蕴的社会历史 原因。
赤芾: 又叫韦, 后世称为蔽膝, 是一块红色的
布, 系在腰间垂于腹前, 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 志, 故常借指贵族。金文中常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 赤芾" 的记录。

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服饰的代称

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服饰的代称

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服饰的代称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服饰的代称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黔首:黔,黑色。

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

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

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

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

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

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緋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

’”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閒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

”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鵠。

”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霑恩。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中国古代服饰的称谓

中国古代服饰的称谓

中国古代服饰的称谓古代服饰以其鲜明的特征显示了穿着者的尊严或性别职业。

所以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代名词,有些至今还在使用。

下面是边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服饰名称。

让我们快速向他们学习。

黔首:贵州,黑色。

钱寿,即裹着黑毛巾,指平民。

具体指以农业和小手工业为业,以小商人为业的人。

战国时期,乾寿的称谓使用广泛,包括《吕氏春秋》、《执一》、《振乱》、《怀宠》、《战国策魏策》、傈僳族《韩非子忠孝》、《谏逐客书》等。

其含义与当时常见的“人〞和“庶民〞相同。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有水之德,衣服旗帜依旧黑。

据《礼记祭义》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上谕称民为“贵州之首〞,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名事制的内容之一。

秦始皇三十一年,他公布了“使乾寿自成全〞的法令。

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可以根据当时实际占有的田地数量,向封建政府报告,得到国家的成认。

从此,“钱手〞一词随着封建土地制度和法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成为固定称谓。

白丁:古代的平民穿着白色衣服,所以他们通常被称为“丁白〞。

刘禹锡《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说有笑的大文人,来来去去却没有丁白。

〞汉语中的“丁白〞可以引申到没有知识的人。

老白袍:指的是没有成名的学者。

那些不是唐世子的官员都穿着白袍,所以被认为是学者的姓氏。

唐李钊《陋室铭》卷》说:“可能有客人嘲讽宋吉说:‘这年头白袍怎么这么多?’纪曰:“此盖乃绯袍紫袍所制。

〞宋《唐国史补》:“闲呆十天岂是天赐之物?有很多白色的长袍。

“宋寿诗《容斋三笔叶晦叔诗》诗:“愿闻此,加烛,门外白袍如鹳。

〞宋石页《催试官考较戏作》诗:“白袍虽屡胜,黄榜未谢。

〞布衣:的亚麻衣服,指的是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穿得漂亮,但要多穿点布。

韩《叶路分居思堂》:“古年纪大了,然后穿丝绸,剩下的只是麻木,于是下令穿衣。

〞诸葛亮《盐铁论散缺乏》:“臣衣耕南阳。

他活在乱世,不求文大为诸侯。

〞布,就是穷人。

“袍〞和“泽〞是古代服饰的名称。

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服饰的代称_写作技巧

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服饰的代称_写作技巧

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服饰的代称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黔首:黔,黑色。

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

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

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

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

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

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緋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

’”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閒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

”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鵠。

”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霑恩。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古代服饰代称知多少

古代服饰代称知多少

古代服饰代称知多少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黔首:黔,黑色。

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

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

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

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

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

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緋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

‟”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閒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

”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鵠。

”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霑恩。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服饰的代称

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服饰的代称

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服饰的代称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黔首:黔,黑色。

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

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

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

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

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

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緋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

’”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閒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

”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鵠。

”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霑恩。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古今中外】古人对服饰的别称代称知多少?

【古今中外】古人对服饰的别称代称知多少?

【古今中外】古人对服饰的别称代称知多少?【古今中外】古人对服饰的别称代称知多少?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黔首:黔,黑色。

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

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年)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

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

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

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

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緋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

’”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閒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

”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鵠。

”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霑恩。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中的古代服饰与人物代称
作者:戴震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1年第06期
【摘要】教材中的人物传记类文章,常常涉及到以服饰代指人物的问题,且有专指含义,或以此显示了穿者的尊卑贵贱或性别职业,有的甚至通用至今,本文对此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

【关键词】人物传记古代服饰人物代称
青衿:《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毛传注:“青衿,青领也。

学子之所服。

”衿、襟字同,指衣服的领子,故“青衿”借指读书人。

曹操《短歌行》对原典作了个性解读——指代才智之士。

郑谷《送徐涣端公南归》:“青衿离白社,朱绶始言归。

”杜甫《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


缙绅:“缙”,即“插”;“绅”,就是腰带。

“缙绅”指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明朝张溥《五人墓碑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缙绅”和“搢绅”是语音、语义完全相同的一个词的两种写法。

宋代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卒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簪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后借指高官显宦。

杜甫《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

”张悦《浥湖山寺》:“若使巢由知此意,不将萝薜易簪缨。

”李白《少年行(三)》:“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金貂:汉以后皇帝左右侍臣的冠服,故代指侍从贵臣。

《后汉书·舆服志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之饰,貂尾为饰。

”《汉书·谷永传》:“戴金貂之饰,执常伯之职者。

”温庭筠《湘东宴曲》:“湘东夜宴金貂人,楚女含情娇翠嚬。

玉管将吹插钿带,锦囊斜拂双麒麟……”
貂蝉:古语“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说的就是貂蝉冠,原是王公贵族和武将所戴,后“貂蝉”用作达官贵人之代称。

陆游《草堂拜少陵遗像》“长安貂蝉多,死去谁复还”。

明代,因为当官封王的太多,貂尾严重不足,于是出现了用狗尾来代替貂尾的做法,这就是成语“狗尾续貂”的来历。

布衣:古代平民着白衣,且所穿为麻布衣服,故称平民百姓,或以白衣、白身称之。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
夫。

”沈括《梦溪笔谈·技艺》:“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李白《与韩荆州书》中自称“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黔首:《说文解字·黑部》:“黔,黎也。

从黑今声。

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

”秦时平民用黑巾裹头,故代指平民。

贾谊《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礼记·祭义》:“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


褐夫:褐是质地较次的麻毛织品,代指贫民。

《孟子·公孙丑上》:“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淮南子·主术训》:“使言之而是,虽在褐夫芻荛,犹不可弃也。

”金代杨云翼《应制白兔》:“圣德如天物効祥,褐夫新赐雪衣裳。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故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或以白衣、白身称之。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隋书·李敏传》:隋文帝“谓(平乐)公主曰:”李敏何官?”对曰:“一白丁耳。


纨绔:纨为很细的丝织品,绔同“裤”,亦为“袴”。

纨绔,即指富贵人家子弟穿的细绢做成的裤子,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红楼梦》:“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白袍: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之为入试士子的代称。

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閒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

”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鵠。

”宋代叶适《叶路分居思堂》:“白袍虽屡捷,黄榜未霑恩。


袍泽:“袍”与“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代指将士、战友。

《诗经·秦风·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赵朴初《读朱德委员长泸州诗敬作》诗:“旧时袍泽同盟侣,化为蛮触争蜗涎。


金甲:甲或铁衣即古代战士护身的战斗服装,多用皮革和金属片制成,故后来以甲代称士兵。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红袖:原为红色的袖子,常指艳妆女子。

韩幄《边上看猎赠元戎》:“红袖拥门持烛炬,解劳今夜宴华堂。

”杜牧《书情》:“摘莲红袖湿,窥渌翠蛾频。

”欧阳炯《南乡子》:“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

”元稹《遭风》:“唤上驿亭还酩酊,两行红袖拂尊罍。

”关汉卿《金线池》:“华省芳筵不待终,忙携红袖去匆匆。


巾帼:古时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

《晋书·宣帝纪》:“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

”蒲松龄《聊斋志异》:“媪亦以陶椀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

”董必武《武昌东湖九女墩诗》:“自求解放入天军,巾帼英雄著义声。


左衽:古代衣襟又称为衽,左衽指襟向左掩,用左衽代指不服朝廷的远方敌人。

《汉书·终军传》:“大将军秉钺,单于犇幕;票骑抗旌,昆邪右衽。

”《后汉书·西羌传·滇良》:“羌胡被发左袵,而与汉人杂处。

”《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麻衣右衽皆汉民,不省胡尘暂蓬勃。


珠履:《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

”意即缀有明珠的鞋子,后代指豪门宾客。

李白《寄韦南陵冰》:“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

”储光羲《同王维偶然作》:“宾客无多少,出入皆珠履。

”陆游《题郭太尉金州第中至喜堂》诗:“帐前犀甲罗十万,幕下珠履逾三千。


★作者单位:河南省西平县高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