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目的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热门考点:1.6教育目的

教师资格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热门考点:1.6教育目的

教师资格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热门考点:1.6教育目的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目的;2.教育目的的理论;3.我国的教育目的;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高频考点速记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它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织部分。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四)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为其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一)宗教本位论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二)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

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等。

(三)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的观点是: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

其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等。

(四)“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是由杜威提出来的。

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必看考点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必看考点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必看考点最新版(二)1、填空题 ____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答案: 教育目的2、单选题教育目的不仅能指导整个教育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推动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也包含了对学生成长的期望和要求。

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_____作用。

A : 导向B : 激励C : 评价D : 调控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教育能够推动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体现了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简答题简述素质教育的意义。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2) 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3) 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4、简答题有一次,女教师画了一个圆圈儿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底气不足地说了一句:“可能是零。

”又一次女教师画了个同样的圆圈儿问一群小学生:“这是什么?”孩子们立即七嘴八舌地回答:“是太阳”“是烧饼”“是足球”“是西瓜”“是老师的大眼睛”……女教师听了,不由得目瞪口呆。

你对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请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理念分析。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随着受教育的增多,学生的思维更单一,视觉更狭窄,更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是教育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一种扼杀,不利于学生个性生动活泼的发展。

(2)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过分看重其统一的一面,忽视其丰富个性的另一面,喜欢处处压抑学生的好奇心,以便使他们“专心学习” 。

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学生,不是越来越健康、活泼,而是越来越乏创造性。

结果造成了一批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死气沉沉的缺乏独立个性的小(3)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教育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并以“个性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为目的,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反对教育的整齐划一与陈旧僵化,坚持教育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性化;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一、考试目标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等功能。

3.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4. 教育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等。

5. 教育的发展阶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

二、中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任务1. 中学教育的地位: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

2. 中学教育的特征:综合性、实践性、选择性、创新性等。

3. 中学教育的任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促进身心健康等。

4. 中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基础课程、拓展课程、选修课程等。

5. 中学教育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实践法等。

三、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1. 生理发展:青春期生理变化、身体发育等。

2. 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个性发展等。

3. 社会性发展: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价值观等。

4.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阶段性和连续性、个体差异、不平衡性等。

5.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等。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和教学策略1. 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成就动机等。

2.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等。

3. 学习迁移: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等。

4. 学习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

5. 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五、中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设计1. 课程设置的原则:科学性、系统性、选择性、实践性等。

2.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3.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4. 教学设计的方法:系统分析法、目标分析法、任务分析法等。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目的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这种教育目的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具有什么素质的人的根本性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目的要根据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这种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它反映了特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它能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2.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概括程度不同。

因此,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在其实施过程中所期待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某一个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学习课程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

课程目标和教育目的以及培养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是对受教育者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而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的实现总是要以课程为中介的。

因此课程也可以被理解为达到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的手段。

把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进而用来指导课程编制工作,这是课程编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教师资格证及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师资格证及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表现为各级各类 学校甚至各专业、学科及各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或教学 目标,并以课程计划(教学计划)等教育教学行政规 范性文件的形式作同规定。相对来说,教育目的具有 核心指导性、概括统一性,教育目标具有具体多样 性、实践操作性。
三、科学主义目的观 观点:以社会的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为出发点,
以社会物质生产和科技进步为中心。是一种功利主义 主张。它重视对现实人才的培养,强调教育对现实社 会的适应。
发展历程: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第一次科学革 命(培根)催生;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迅速发 展;19世纪60年代对科学极端迷信的泛科学主义。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1958年:服务对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途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目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3年:邓小平:“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5年:“四有”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性质和服务对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基本途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素质教育;“四有”新人 2001年 2004年 2007年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本章也是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内容之一。 学习目标是要(1)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 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 的的要求;(3)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及其相互关系。

赛优教育—2019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目的

赛优教育—2019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目的

赛优教育—2019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参考答案】
(1)德育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智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4)美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附录学校教育制度
1.影响学制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参考答案】
(1)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经济)
(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政治)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人口)
(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学生
)
(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本国历史+外国经验)
2.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目的》考点大全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目的》考点大全

第二节教育目的考点 1教育目的的内涵☆☆☆(一)教育目的的内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主要由国家和社会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及教学目标构成。

1.国家和社会的教育目的国家和社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目的层次结构中处于最高层,体现了国家对人才质量的总体要求,是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是衡量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

2.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又称教育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而狭义的培养目标则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

由此可见,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具有总体性,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对培养人的总要求,它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循的总目标;培养目标则有具体性,它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不同,这样使各级各类学校有了更为明确具体的努力方向,从而保证了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

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不同,培养目标也不相同。

而在同一个国家,教育目的虽然相同,但是培养目标却不一致。

不仅不同级别、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区别,就是同一级别、类型的学校由于种种具体条件的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一般而言,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规格和要求的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和标准的培养目标是中层次的概念,而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后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的教学目标则是最低层次的概念,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要点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要点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要点教育目的: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在经过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或怎样的积极变化;狭义: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规定的总要求。

功能:规范、选择、激励、评价功能。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个教育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概括。

内容: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

特征:全局性、变动性、现实性、阶段性。

当前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联系区别:联系:在对教育社会系的规定上具有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教育目的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还有怎么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

教育目的理论:个人本体论、社会本体论、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是生活论、教育适应生活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1全面发展课程价值观;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设计;3回归生活的课程内容观;4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观;5民主化和多样化的课程管理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理论、教育法规、课程标准、教学原理等教育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下面将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考生备考复习。

一、教育理论1.教育的定义、特点和功能: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化过程,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主要功能包括教育人、培养人、启发人、约束人、评价人等。

2.教育的基本原则:个别性、社会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等。

3.教育的基本任务:知识传授、品德培养、能力培养。

4.教育思想流派: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义、教育民主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启蒙主义等。

5.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规律、人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等。

二、教育法规1.《教育法》:确立了教育的地位和性质,规定了教育的基本任务、原则、制度等。

2.《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

3.《中小学教师法》:明确了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要求、职责和权利等。

4.《学校安全法》:规定了学校安全工作的职责和要求,保障了学生的安全。

5.《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实施要求和义务教育的基本制度。

三、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的概念和作用:课程标准是制定、实施、评价课程的基本依据,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课程标准。

2.课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3.课程重心的转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转变,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4.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

四、教学原理1.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目标明确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活泼性和生动性。

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3.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等。

五、其他知识点1.学生心理特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包括孩子的学习兴趣、动机、心理特征等。

教师资格证国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教育目的(四)

教师资格证国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教育目的(四)

教师资格证国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教育目的(四)
辨析题
1.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因此,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所以教育目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答案】这种说法错误。

本店铺解析:如同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一样,教育目的具有主观的性质,是存在于人头脑中的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反映的是一种理想,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但教育目的承担制定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所以教育目的不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2.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答案】正确。

本店铺解析: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解答题
3.教育目的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答案要点】
教育目的的作用主要有:
(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4.简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

培养目标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对所培养的人才的特殊要求,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二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5.简述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实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并通过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体现。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教育目的三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教育目的三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教育目的三命题点3: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目的。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提高国民素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

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素质教育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强调“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在教育中要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普遍提高教育质量,逐步缩小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与经济落后地区学校的差别,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儿童都享受平等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全体适龄儿童都入学接受现代学校教育,以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防止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学生流失,更反对以学生智力、成绩、行为不良为借口强迫学生退学。

素质教育要求普遍提高学生素质,为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现代的公民奠定基础。

因此,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育。

3.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环境影响、教育影响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应承认人与人之间在发展和个性上的差异,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4.1: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4.1: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4.1: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概念和意义l、教育目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教育目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因此,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包括:(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1)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

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各个社会层次的人才需求和不同年龄层次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才有各级各类学校的建立。

各级各类学校要完成各自的任务,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要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二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3、教师的教学目标(1)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八:教育目的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八:教育目的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八: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3.近代社会的教育的特点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国家并不重视。

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随后建立公立教育系统。

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的需要。

在教育史上,有所谓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教师招考教育综合知识考点大集锦之教育目的

教师招考教育综合知识考点大集锦之教育目的

教师招考教育综合知识考点大集锦之教育目的教育,是增进人知识技能,发展人智力、体力和思想品德的社会活动。

知识教育的内容含义,也是我们日后成为教师要做的事情,也是我们在教育学的学习中要核心解决的问题。

在教育学基础部分,我们主要要掌握教育的相关概述,如教育现象的起源与发展,教育学的创立与发展,教育的规律等;教育的相关内涵,如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教育的形式;教育实施中的微观内容,如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学和德育以及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等。

下面是整理的教综考点集锦,能把这些知识点吃透,那就肯定能取得一个好成绩,离成功上岸更进一步。

考点一、教育目的1.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2.狭义的教育目的:指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所量规格和标准,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标(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4.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理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等。

(1)个人本位论:从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人的本性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它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发展。

(2)社会本位论: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因此,在教育目的中社会本位论主张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考点二、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1.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2.智育: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活动。

2020教师资格证笔试每年必考:教育目的!

2020教师资格证笔试每年必考:教育目的!

2020教师资格证笔试每年必考:教育目的!本篇文章知识点,适合所有备考中小学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或《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生。

第五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激励、评价和调节作用。

三、教育目的层次结构【选择题】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科的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四、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实现素质教育,其基本精神如下:(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五、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个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充分统一发展,同时还包括人的思想品德、志趣和意向的发展。

(2)社会条件决定了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教师招聘考试之中学教育学知识要点考前必看:第二章

教师招聘考试之中学教育学知识要点考前必看:第二章

教师招聘考试之中学教育学知识要点考前必看:第二章第二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就是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对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的预测或规定。

2、教育目的的理解:①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告的反映。

②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教育目的。

③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的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广义的教育目标就是教育目的,而狭义的培养目标则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

由此可见,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

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而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4、教育目的的功能:规范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5、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指把个人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个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一种主张。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社会的价值看成高于个人的价值,把社会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6、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政策学范畴。

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作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

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的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教育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教育目的有时提出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而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7、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①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②教育目的的制定也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8、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⑴人的发展同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⑵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现代工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频考点提要
1.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的理论;
3.我国的教育目的;
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高频考点速记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它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织部分。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四)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为其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宗教本位论
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

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等。

(三)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的观点是: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

其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等。

(四)“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是由杜威提出来的。

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三)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