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佚名(北朝乐府)
小学必背古诗词:《敕勒歌》
勒北
歌
朝 民
歌
古诗朗诵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字词注释
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 (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 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字词注释
④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 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 的四面八方。
字词注释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àn):同“现”,显露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 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 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诗文赏析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 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 风貌图。
小测试
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敕勒川”处于(
)
A.阴山下
B.四野
2.“天苍苍,野茫茫”说明(
)
A.天很阴暗
B.草原很广阔
3.“风吹草低见牛羊”说明( )
A.牛羊多,草很少很矮 B.牛羊少,草很多很长
C.牛羊多,草很多很长
再 见
译文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 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 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敕勒歌》原文赏析与翻译
敕勒歌
北朝乐府
பைடு நூலகம்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①《敕勒歌》:这是南北朝时代敕勒族的一首民歌。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
小虫在窃窃私语,
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
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
只见皎洁的月光
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
满地的荞麦花
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②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甘肃、内蒙一带。川:平川、平原。
北朝民歌《敕勒歌》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北朝民歌《敕勒歌》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川:指平原。
敕勒川,大概因敕勒部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2.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3.穹(qióng)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幕。
4见(xiàn):同“现”。
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幕象毡帐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
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每当大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牛羊就显现出来。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
敕勒歌北朝民歌
chìlègē敕勒歌chìlèchuān ,yīn shān xià。
敕勒川,阴山下。
tiān sìqióng lú,lóng gài sìyě。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tiān cāng cāng ,yěmáng máng ,fēng chuīcǎo dīxiàn niúyáng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及注释译文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译文二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注释《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苍苍:苍苍:青色。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xiàn):同“现”,显露。
▲赏析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敕勒歌》原文及翻译
《敕勒歌》原文及翻译《敕勒歌》原文及翻译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àn):同“现”,显露。
译文一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译文二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敕勒歌古诗》赏析: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公元四到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这些歌谣风格豪放刚健,抒情爽直坦率,语言质朴无华,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
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
一般认为是敕勒人创作的民歌。
它产生的时期为5世纪中后期。
在史书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寿撰的《北史》卷六《齐本纪》:公元546年,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
敕勒歌古诗全文意思
敕勒歌
南北朝:乐府诗集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全文意思: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笼罩着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注释
《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苍苍:青色。
苍,青。
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xiàn):同“现”,显露。
《敕勒歌》北朝民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敕勒歌》北朝民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
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
对它的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作品原文:敕勒歌①北朝民歌敕勒川②,阴山③下。
天似穹庐④,笼盖四野⑤。
天苍苍⑥,野茫茫⑦,风吹草低见牛羊⑧。
作品注释: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àn):同“现”,显露。
作品异版:“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两句作一句“天似穹庐盖四野”。
(成书于万历三年(1575)的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四十六中所看到的《敕勒歌》)持此观点的人有王世贞、胡应麟,王夫之、王士祯。
其他史料证据有来源于清雍正十一年编就印行的《朔平府志》和雍正十三年刻印的《朔州志》。
作品译文:译文一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北朝民歌《敕勒歌》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北朝民歌《敕勒歌》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如同毡制的圆顶帐篷,笼罩着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空湛蓝,草原辽阔无边。
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牛羊。
注释:《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四野(yě,旧读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苍苍:青色。
苍,青。
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xiàn):同“现”,显露。
赏析:此诗选自《乐府诗集》。
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强大的民族,在秦汉时称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敕勒或铁勒,因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魏书·高车传》),所以又称高车。
主要居住在大漠南北,即今蒙古草原。
敕勒歌是北魏时期敕勒族的民歌,大概产生于公元五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之间,即北魏王朝中期。
《乐府广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语。
”可知这是一篇由鲜卑语翻译成汉语的作品。
本诗从大处着墨,粗线勾勒,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一望无际、坦荡如砥的广阔原野上。
“敕勒川,阴山下”,点明了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川”本有二义:河川和平川。
这里二义兼备。
“阴山”指位于内蒙高原南端的阴山山脉,东西绵亘长达一千二百多公里。
站在敕勒川前,阴山脚下,纵目四望,天地相连,那广袤的天空象穹庐的圆顶似地笼盖在大地之上。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是多么神奇而又贴切的比喻!它使人们看到了广阔无边的大草原,真是浑然天成,洋溢着粗犷的气息,显示了巨大的伟力和气魄。
敕勒川诗中描写颜色的词语是什么
敕勒川诗中描写颜色的词语是什么敕勒歌诗中描写颜色的词语是“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绿色。
出自:《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
原文:敕勒歌南北朝:乐府诗集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基部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广袤无边。
风儿吹起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地壳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
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为“敕勒川”。
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赏析: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
说道天空例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遮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去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连,极其壮丽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就可以看见。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
多么形象生动地写下了这里水草美味、牛羊魁伟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示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雄伟图景。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穹庐就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就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有关的事物,他们有著极深较厚的感情。
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
《敕勒歌》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大草原的美丽景色。
北朝民歌《敕勒歌》赏析
北朝民歌《敕勒歌》赏析北朝民歌《敕勒歌》赏析《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北朝民歌《敕勒歌》赏析,欢迎大家参考!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解释】《敕勒歌》,这是南北朝时代北朝时期敕勒族的一首民歌。
敕勒川,敕勒族居人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甘肃、内蒙一带。
川:平川、平原。
-阴-山,山脉的名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又叫“大青山”。
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西部歌王王洛宾在歌词中叫它毡房,现在又叫它叫蒙古包,顶似扣着的锅的形状。
笼盖四野,笼盖,笼罩。
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苍苍,苍,青。
天苍苍,天蓝蓝的。
野茫茫,草原无边无际。
见,同“现”,显露,露出来。
【古诗今译】敕勒族人的家乡,就在-阴-山脚下。
那里的天空就像一顶偌大的蒙古包一样,与四面八方的大地相连。
蓝蓝的天空下,无边无垠的草原汹涌着碧绿的波澜,风吹草低的地方,一群群的牛羊时而隐没在蓬勃茂盛的草丛里,时而又显现出来。
【简析】这首民歌,虽然仅有二十七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对游牧生活无限热爱之情。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一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
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浑奔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从中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赞美之情。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
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
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茫、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敕勒歌佚名(北朝樂府)
敕勒1川2,陰山3下。
天似穹廬4,籠蓋5四野。
天蒼蒼6,野茫茫7。
風吹草低見8牛羊。
一作者簡介
樂府歌謠產生於漢代,其來源是仿效周代的到各國諸侯國樂習民間詩歌,以便知道民間的疾苦。
武帝時設有「樂府」這一個官方機構,負責採集民間歌謠,製成樂章,在宮中唱誦,作為宮庭的娛樂。
後來人們把「樂府」所整理的歌辭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樂府詩因採自民間,故亦稱為「樂府民歌」。
漢代以來,許多作家也模仿樂府民歌的風格創作詩歌,樂府詩遂有民間創作的,也有文人創作的。
「樂府」漸指一種文學體裁。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分裂的時期,北方為外族長期統治,因為政治、地理、風俗各方面的不同,樂府民歌亦形成不同的色彩。
南朝樂府大部分形式短小,內容主要是抒情;北朝樂府內容偏重社會生活,風格多爽朗率真。
二背景資料
公元534年,由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546年,東魏權臣高歡帶兵攻打西魏的玉璧,久攻不下,士卒死約一半,高歡本人也中箭臥病。
聽到軍心動搖,高歡扶病掙扎起床,親自去各營寨,安定士眾,然後召集全體將領商議軍情。
由於高歡的
軍隊中有不少是敕勒族人,故他命令大將斛律金唱敕勒族的古老牧歌《敕勒歌》來激勵士氣,高歡也親自和唱。
據說斛律金和高歡等人粗獷悠揚的歌聲從主帥的帷幕傳到軍中各營寨,頓時,士兵都跟齊聲高唱起來。
昂揚的歌聲,響徹雲
霄。
讚美故鄉的歌聲永遠能激勵人心。
高歡及時抓住時機,在軍心振奮的時候,率領大軍順利撤退,保存了軍隊的主力。
《敕勒歌》原先是用鮮卑語唱的,後被譯成漢語。
三注釋
1.敕勒:少數民族族名,北朝時居朔州(今山西省北境)一帶。
敕:○粵[斥],[tsik7];○漢[chì]。
2.川:平原。
3.陰山:山脈名,在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
4.穹廬:○
粵[窮盧],;○漢。
圓頂氈帳篷,猶如
今天的蒙古包。
5.籠蓋:籠罩。
6.蒼蒼:深青色。
7.茫茫:遼闊。
8.見:有兩種讀音。
一讀作○粵[建],;○漢[jiàn。
看見的
意思,是主動的詞義。
一讀作○粵[現],[jin6];○漢[xiàn]。
顯
現、顯露的意思,是被動的詞義。
四賞析重點
這首詩描繪了北方草原放牧的生活風貌,表現了北方民族豪邁的氣概。
全詩共七句,長短不一,屬於雜言體。
起首兩句大筆勾勒了敕勒族所在的草原的位置,境界開闊。
在綿延二千餘里的陰山山脈下,是一片廣闊的平原。
第三、四句是站在草原中心向四面極目眺望的景象。
由於草原十分平曠,四望無際,感到天像一個極大的蒙古包蓋在原野上。
本來「穹廬」只是一個蒙古包,用來描寫天空,似不夠壯闊,但這是北方牧民熟悉的東西,這個比喻就顯得親切自然。
而且「籠蓋」一詞形象地寫出了天地極大並在遠處相連的景色,使「天似穹廬」的比喻得以擴張,變得十分準確。
第五、六句,分承三、四兩句,對天與地再次描繪:天色深藍高遠,明淨如洗,草地碧綠遼遠,茫茫無邊。
「蒼蒼」、「茫茫」,用了疊字,使形容的程度加深。
中間這四句十分傳神地寫出了天地的遼闊,流露出敕勒族人對於家鄉的喜愛和自豪。
最後一句「風吹草低見牛羊」,是畫龍點睛之筆,前六句是大面積的靜景。
這一句是局部的動景,一句中連用三個動詞「吹」、「低」、「見」,動態十足,生機勃勃,更襯出整個草原的遼闊、寧靜。
這種蒼蒼茫茫的景象,是北方獨有的自然環境。
牛羊放牧,又是北方民族獨有的生活特色。
要有這特殊的背景,才能產生風格豪邁,富於地方色彩的詩歌。
【跟進活動】
1.錄影帶欣賞:收看《詩心與童心:敕勒歌》,樊奇為製作,公
共電視小組監製,台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1993。
2.請細味這詩的情景,用圖畫把它表達出來。
【想一想】
1.你喜歡唱民歌或跳土風舞嗎?你能說出它們與流行曲和現代舞
有甚麼不同嗎?
2.你希望到草原去策馬馳騁嗎?試說說在你的想像中騎馬會有怎
樣的感受?
3.香港有甚麼值得歌頌的地方?請你用數句話,或仿照《敕勒
歌》,寫一首讚美「東方之珠」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