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意识形态论文:论大众传媒在塑造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的角色扮演

合集下载

自媒体时代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策略探讨

自媒体时代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策略探讨

自媒体时代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策略探讨作者:林珺来源:《经营者》 2018年第11期摘要随着自媒体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舆论环境呈多元化趋势,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受到了挑战。

本文将从在自媒体时代下,分析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类社交网络平台的舆论氛围的挑战,以及未来该如何更好地结合自媒体的先进技术,从而进行内容分化和理性传播等。

关键词自媒体主流意识形态传播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随着移动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新的自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现状如何,未来又该怎样坚守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这对于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领导地位受到严重冲击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多元的传播通道和传播主体,使意识形态传播的形式不再只依靠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

当下,我国舆论生态复杂多变,互联网成为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

主流媒体构建的官方舆论依然承担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职责,同时,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组成的民间舆论集聚了形式多样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对官方舆论的传播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话语权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造成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难度增加,同时也威胁着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二、自媒体时代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一)构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传播方式首先,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应用,可将大数据技术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相结合。

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精准的“点对点”互动,即为我们找到想要影响的对象,并将内容直接传递给他们,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其次,在内容传播方面,注意通俗话语表达和图文视频等多种方式传播,要采用生活化、个性化、网络化的语言,改变以往严肃单调的官方叙事方式,为受众传播喜闻乐见的信息内容。

同时,创新传播方式,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产品,在生动、形象、简单的语境中,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分析

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分析

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分析张蓉蓉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是意识形态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其关系着国家能否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引领社会思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当下的媒体一改从前的单一性特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效整合,优势互补,媒体融合不断深化,由此出现了融媒体的概念。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从融媒体的概念及特征出发,对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开分析,同时以期能够提出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路径一、融媒体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融媒体概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为美国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最早提出。

他认为融媒体是“各种媒介呈现出的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1]。

国内关于融媒体概念比较普遍的界定是“媒体融合”,认为融媒体是将不同媒体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协同发展的一种新型媒体,是媒体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形态。

综合来看,融媒体确是衍发于媒体融合。

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融媒体以新的传播和运作模式为基础,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整合二者资源,达到深入融合,从而形成传播合力。

融媒体不仅拓宽了传播渠道,扩大了传播范围,还增加了受众人数,提高了受众粘性,从而实现了1+1>2的传播效果。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体传播方式的多元发展,当下媒体传播已进入了融媒体时代,不同媒体间深入融合。

融媒体打破了不同传播媒体间的界限,其以传统媒体为基础,大力整合新媒体资源,以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在权威性、影响力和运行机制方面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内容更新及时以及传播受众广泛等优势,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大大增加了传播力量和传播效果。

另外,融媒体虽然融合传统媒体与媒体,但其主要的传播阵地仍然是网络,加之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征,以及网络对不同主体之间平等沟通交流需求的满足。

大众传媒对公众意识形态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公众意识形态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公众意识形态的影响公众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在社会发展中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理解和评价的总和。

大众传媒作为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之一,对于公众意识形态的塑造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对公众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就其积极与消极影响进行分析。

一、大众传媒对公众意识形态的积极影响1. 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大众传媒涵盖了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

这些渠道为公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来源,使得公众能够获取更加全面、客观的信息内容。

通过接触不同的媒体,公众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观点、价值取向和社会现象,从而拓宽了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2. 促进公众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大众传媒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互动、讨论、评论等形式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

例如,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让个人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分享观点和想法,这有助于人们的思想碰撞和观念的更新。

3. 促进社会进步与民主意识的形成大众传媒的普及和影响使得公众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

媒体报道的事件、新闻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批评和讨论,有助于引导公众形成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思考,推动社会进步,并培养公众的民主意识。

二、大众传媒对公众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1. 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等和失衡现象大众传媒行业存在着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某些信息可能被选择性地报道或传播,导致信息的失衡与扭曲。

例如,某些利益集团可能通过掌控媒体资源来操纵公众的观念和价值取向,独占言论权,削弱公众的多元化传播和思考。

2. 可能引发媒体失信与传播谣言由于大众传媒普及和分时段报道的特点,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机构可能传播虚假信息、造谣等不正当行为。

这种失信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公众的信任,还可能对公众的意识形态产生消极的影响。

3. 可能引发舆论导向与思维定势大众传媒的报道和评论对公众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有时也可能出现舆论导向和思维定势的情况。

某些媒体可能存在自身价值观偏颇,将特定的观点强加于公众,限制公众的思考和自由选择,影响公众对于问题的独立判断。

大众传媒对民众意识形态的塑造研究

大众传媒对民众意识形态的塑造研究

大众传媒对民众意识形态的塑造研究近年来,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我们常常听到关于大众传媒对民众意识形态的塑造问题的讨论。

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详细研究大众传媒如何塑造民众的意识形态,对于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扮演着引导和影响民众思想的重要角色。

媒体可以通过传播特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来潜移默化地塑造民众的意识形态。

例如,电视台和报刊杂志等媒体常常倾向于报道与政府政策一致的观点,这种报道方式会对民众产生一定影响,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和认同政府的立场。

此外,大众传媒还会通过选择报道的内容和角度来塑造公众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看法。

这些媒体选择的主观性往往决定了民众受到的信息的充足程度和多样性,从而影响了他们形成独立和全面的意见。

其次,大众传媒还通过广告和娱乐等手段来塑造民众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

广告作为大众传媒中重要的一环,常常通过渲染虚荣心和满足感来诱导民众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

同时,娱乐节目也通过呈现行为方式、价值观和生活理念等方面的榜样形象,潜移默化地对民众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往往会使个体和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物质至上和追逐潮流的价值观,而忽视了更重要的道德和精神层面的发展。

然而,大众传媒对民众意识形态的塑造并非无条件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民众在接收和理解信息时表现出越来越多的选择和批判意识。

互联网的发展使每个人都有了自己发布和获取信息的渠道,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大众传媒对意识形态的塑造能力。

此外,社会舆论和评论的多样性也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使民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思考问题,不再盲目接受媒体传达的信息。

尽管如此,大众传媒对民众意识形态的塑造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我们仍然需要保持警惕,增强对媒体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同时,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不仅依赖于媒体所传达的信息。

意识形态批判视野中的大众传媒

意识形态批判视野中的大众传媒

化现象更 为突 出, 但是西方政客不断 以干涉新 闻 自由、 言论 自 由来指 责中国的传媒 制度 , 殊不 知西方 国家对 传媒 的控 制 更 为严格 、 隐蔽——大众传媒为大垄断 资产阶级 所控制 , 媒集 传 团化发展迅速 , 传播以市场为导 向、 以实现利润增值 为最终 目
是与生产 力密切相关 的。一 方面 , 社会 的经济发 展程度 直接 影响大众传媒的发展水平 , 在一个偏远、 贫困的地区, 大众传 媒的发展水 平往往也 比较低 下 ; 另一方面 , 生产力发展会进一 步推动 大众传媒 的发 展 , 因为社 会一 旦形成 某种技术 上的 需 要, 则这种 需要会比十所大 学更 能把科 学向前推 进。 此外 , … 大众传 媒作为公共信 息传播 载体 , 其发 展始 终无法摆 脱意 识 形态 的“ 纠缠 ” 。 互 联网 已经成 为当下最 为重要 的传播 媒介 , 也使得 大 众 传媒进 入了新 的发 展阶段 。一方面 , 众获取 与发布 信息 更 公 加便捷 , 实偏 差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 网本身 的辟谣能 力 事 互联 也会 随着微博等新传 媒技 术 的发 展大 大增 强。另一方面 , 公
导和 规范作用 , 但是这类作用却 日趋 异变 , 成了对大众生活 的 “ 干扰 素” 严 重地 妨碍 了和 谐社会 的建 设 。那 么 , , 如何 构建 符合 大众生活要 求的 、 健康 的大众传媒文化呢? 大 众 传 媒 及 其 功 能异 化 大众传媒 , 亦即 大众 传播媒 介 ( asm da , 名 思义 。 M s ei) 顾 因其受众面 广 、 影响范 围大 , 故称之 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 作 为重要的意识形 态传播工具 , 具有引导规范社会价值观 、 文化
本文 系“ 校教 育 、 联 社会科 学、 医学研 究论 文奖计划” 目“ 项 意识 形态批判视 野 中的互联 网功 能问题’ 项 目编号 : S 12 ’ ( Z l04)

网络流行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影响分析

网络流行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影响分析

网络流行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影响分析摘要:主流意识形态构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纵深发展,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也愈加广泛、深入。

而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流行,意识形态也发展出了新样态,即网络意识形态,这也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方向。

当下已处于融媒体时代,网络流行文化是其中一个十分独特的要素。

融媒体时代下网络流行文化的发展和盛行也给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结合网络流行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分析其对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并探寻网络流行文化视域下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网络流行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影响一、网络流行文化概述文化是人类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累积,其植根于社会存在,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反映。

网络的产生和发展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交往形式,这也对文化的发展以及文化的样态产生了影响,直接体现为网络文化的产生。

流行文化同样是文化形态的一种新的体现形式,它区别于传统的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具有通俗性和商业性的特征,通常也被成为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

网络流行文化则是网络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有机结合,它既属于流行文化的范畴,同时也是网络文化的体现。

具体来说,网络流行文化是指“传统的流行文化在网络媒体里进行的个性化、非主流化的创造和模仿,并结合网络元素中最流行的网络术语、网络现象、网络话题等一系列元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1]。

换言之,网络流行文化是大众传媒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大众与传媒之间的深入互动的产物。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是网络流行文化的技术基础,网络理念和网络价值取向是其主要内容,网络空间是其主要传播领域,青年则是其主要受众群体。

因此,网络流行文化具有群体认同性、内容多样性、选择自由性、以及周期性、消费性等特征。

此外,文化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作为一种观念系统则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传播学中的意识形态

新闻传播学中的意识形态

新闻传播学中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这个抽象而深刻的词汇,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熟知的,但对它的认识却往往只停留在表面。

在传播学中,意识形态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一方面,它可以被看做是媒体所承载的思想、价值观念等符号的集合;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也是各种社会群体所依附的、维系的力量。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学中的意识形态,探讨它的本质、对传媒的影响以及在当下大众传媒中的运用。

一、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概念,它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著作中。

在他们的著作《共产党宣言》中,他们最先提出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并认为意识形态是由统治阶级所主导的一种思想体系,它旨在为上层社会服务,反映了社会经济条件的统治。

在传媒学中,意识形态的基本本质可以看作是符号的集合。

这些符号可以是语言、图像等,它们既包含了一定的事实内容,也蕴含了一定的评价、态度或价值观念等话语。

例如,在报纸或电视新闻里,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符号,如新闻标题、正文、照片、标题字体等,这些符号都在向受众传递着某种特定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可以是政治立场、商业利益、道德观念等。

二、意识形态对传媒的影响正如上文提到的,媒体所承载的意识形态经常会存在于各种形式的新闻内容中。

虽然这些意识形态往往属于隐性、间接的影响,但它们对于传媒而言确是极为重要的。

实际上,在新闻内容中,意识形态的传播往往都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意识形态的传播是由那些具有看齐能力的传媒机构所承担的。

当新闻内容或新闻视角搭配了某个特定的意识形态时,那么就可以吸引到与其意识形态相似的读者或观众群体,这些媒体机构也就能在相应的读者和观众市场中占据一定的领先地位。

而且,一旦某个意识形态被传媒界广泛认可,那么往往会影响它所对应的社会领域的公共话语空间,继而产生一定的舆论影响。

其次,意识形态也会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控制、引导作用。

例如,国家新闻机构往往会向媒体提供一些符合国家利益的新闻素材,并将其进行包装处理。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DOC】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DOC】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摘要]作为研究的领军人物,斯图亚特?霍尔的声名很大程度上缘于其对大众文化与传媒的论述。

霍尔坚持左翼马克思主义立场,试图运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葛兰西的霸权思想来解释日常传媒实践。

霍尔对大众文化的定义、编码/解码模式的创立,尤其是对媒体、政治和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从不同层面拓展了文化研究的理论空间。

[关键词]斯图亚特?霍尔;大众文化;编码/解码;意识形态;文化政治学伯明翰学派的核心成员安吉拉?麦克罗比(Angel aMcrobbie)将霍尔的全部著作分为三个有代表性的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电视;20世纪80年代后期撒切尔主义的‘权威民粹主义’;以及多元文化主义。

‛就霍尔个人而言,其文化理论著作迭出、成果卓著是出现于其担任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即CCC S)第二任主任期间,这一时期,霍尔率领‚媒体小组‛对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和传媒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先后发表《文化,传媒与‚意识形态‛》、《解构‚大众‛笔记》、《电视话语的编码和解码》等著名文章。

霍尔坚持左翼马克思主义立场,试图运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来解释日常政治传媒实践,尤其是媒体、国家和政治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霍尔解构‚大众‛,编码/解码,媒体、政治与意识形态三方面论述霍尔对文化研究的理论贡献。

一、霍尔解构‚大众‛霍尔在《解构‚大众‛笔记》一文中以关系作为大众文化的起点,‚在向农业资本主义转变的漫长阶段,以及其后工业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劳动者,劳动阶级,和穷人的文化中或长或短地持续着斗争。

‛在霍尔看来,‚大众‛往往成为社会‚改革‛的对象,要求其符合统治阶级的最大利益。

霍尔言及的大众文化与威廉斯极端浪漫的描述‚为民所有,所享,所用‛大相径庭,霍尔注重从社会关系来定义‚大众文化‛。

霍尔围绕‚大众‛一词,对‚大众文化‛的不同定义进行了三个层次的解构:其一,是‚大众文化‛的市场或商业定义,即成群的人听它们,买它们,读它们,消费它们,似乎也尽情地享受它们。

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新闻传播语境中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新闻传播语境中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新闻传播语境中的挑战与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媒体技术的发展,融媒体时代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在这个时代里,网络新闻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影响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新闻传播中遇到了一系列挑战,需要面对这些挑战并寻求对策,以更好地适应融媒体时代的传播环境。

1.信息碎片化挑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多样化,信息量也愈发庞大。

在这个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受到了信息碎片化的挑战。

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而是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博客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这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面临着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和信息碎片化的挑战。

2.信息真实性挑战在网络时代,谣言和假新闻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

主流意识形态需要面对信息真实性的挑战,因为在网络上,假新闻和不实信息很容易掩盖真相,甚至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负面影响。

3.信息过载挑战网络新闻传播的信息量庞大,人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会面临信息过载的情况。

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宣传受到了信息过载的挑战,因为信息过载会使人们对信息产生麻木感,减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二、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对策1.利用融媒体技术优化传播渠道在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应利用融媒体技术,优化传播渠道。

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全方位传播渠道,使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更加全面和多样化。

2.强化内容真实性和可信度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主流意识形态需要强化内容真实性和可信度,避免在信息传播中掺杂虚假信息。

可以通过加强信息审核和核实机制,及时发布权威新闻和资讯,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影响力。

3.精准定位受众群体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主流意识形态需要精准定位受众群体,制定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大众传媒与意识形态

大众传媒与意识形态
黄 广顺
( 徽 师 范 大 学 政 法 学 院 , 徽 芜 湖 2 10 ) 安 安 4 0 3
[ 关键词 】 大众传媒 ; 意识形态 ; 日常生活空间 ; 意识形 态国家机 器 [ 摘 要 ] 众传 媒 与 意识 形 态 关 系 日益 密切 , 何 看 待 它们 在 当今 社 会 的 关 系, 于 意 识 形 态 的 研 究 具 有 重 大 如 对 要的理论 和实践意义。随着大众传媒 的发展 , 日常生活空间 日益意识形 态化 。大众传媒通过舆 论导 向、 治参 政
Ke r s ma sme i ; e lg ;D i f p c ;I e lg c l t t p a au y wo d : s d a d oo y al l e s a e d o o i a ae a p r ts yi s

Ab t a t T e r lt n hp b t e e ma s me i n d oo y b c me n ra igy co e Ho o ma a e i i o a  ̄s c ey sr c : h ea i s i ewe n t s d a a d i e lg e o s i ce sn l l s . w t n g t n td y o it o h frt e su yo e l g s o o tn h o e c n rci a in f a c .W i h e eo me to s d a d i f c me o h t d fi oo y i fi d mp ra t e rt a a d p a t l g i c n e t il c s i t t e d v lp n f h ma s me i , al l e b o s yi e i c e igy a d oo ia p c . Mas me i ,t ru h p b i p n o sp l ia at i ain a d i tg a in o a u s a e o n n ra n l i e l gc s a e s n l s d a h o g u l o ii n o i c l ri p t n ne r t f l e ,h b c me a c t p c o o v s i o t tie l gc tt p a au . mp r oo i a sa ea p r ts n a d l

媒介传播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与变迁影响分析

媒介传播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与变迁影响分析

媒介传播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与变迁影响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介传播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印刷媒体到电子媒体,再到互联网时代的多媒体传播,不同形式的媒介传播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与变迁产生了显著影响。

本文将探讨媒介传播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变迁。

首先,媒介传播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媒介不仅仅是信息传递工具,更是意识的引导者和塑造者。

通过媒介传播,不同的价值观和观念得以推广和传播,并深入人们的思想中。

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通过广泛传播特定的政治观点和宣传口号,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互联网媒介的兴起,使个人观点的表达和传播更加容易,从而促进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碰撞。

媒介的便利性和广泛覆盖面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了相互了解和交流的平台,充分展示了不同社会问题的多面性,对意识形态塑造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其次,媒介传播也会引发意识形态的变迁。

传统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宣传角度常常偏向于特定的立场和观点。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信息的传播渠道变得更加广泛,人们可以更容易地获取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信息。

这种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使得社会意识形态更加多样化,人们开始接触到更广泛的思想和观念。

同时,媒介传播的开放性也为个人观点的表达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从而引发了更多的讨论和争论。

这种变化促使社会意识形态不断发展变迁,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也更加全面深入。

然而,媒介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媒介的虚假报道和信息失真现象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社交媒体上的谣言、假新闻以及恶意信息的传播,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带来了负面影响。

这些虚假信息常常被误认为真实的事实,误导了大众的判断和观点,进而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因此,媒介传播的发展也需要伴随着媒体素质的提高,加强对虚假信息的打击和监管,以确保社会意识形态能够在正确的信息引导下得以塑造。

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所谓“主流意识形态”,就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叫做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包括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法律法规、文学文艺思潮等。

主流意识形态一般具有高度的融合力,强大的传播力和极强的认同感。

在这个社会里,文学家的感觉是灵敏了一点儿,许多观念,许多现象,许多现象下隐藏的事实,文学家早感到了,社会却还没感到。

文学、文学家与这个社会有着莫大的联系,有着奇特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也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鲁迅说:“我以为文艺大概由于现在生活的感受,亲身所感到的,便影印到文艺去,”人生的经验,生命的体验是文学座屏的源泉,一个作家,如果对当下没有现实体验,那么他的作品就是无病呻吟。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格局,新的任务和环境,作家必须感同身受,写出的作品才不至于离谱,才不至于对社会做出错误的反应,错误的引导。

文学与社会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社会的思想、政治、政策等通过文学反应传达,文学跟着社会的脚步行进着,跟着社会的变动而变动着,也先于社会的“感到”把隐藏的真实反应出来。

文学,是人民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应,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但文艺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作家把生活中的题材进行加工才能融进文学作品,才能有更深刻的道理及真理。

当代文学亦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反应社会生活,解释社会生活。

但是日新月异的社会格局有可能把文学引向一个偏轨的方向,人们认为文学可以用来宣传、鼓吹、煽动、促进,以达到某政治目的、改革目的等,所以,文学成了“给定题目,按要求写作文”,这样做文章,就形同“八股”了,尤其现当代社会,这样的“八股”文章更是把当代文学引向了一条不归路,这样的文章虚伪、无力,误导社会误导人民,更不用谈什么敏感的反应出社会现实问题,感动人,在文学中无价值,在社会中也无价值。

中国当代文学受文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影响,对社会生活的反应等多,但是文学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一个“派别”的,正如鲁迅批评的一批“北京的文人”,也就是新月社的一些文人,鲁迅讽刺说他们是活在“象牙塔”里的文人,“但‘象牙之塔’里的窗子,到底没有一块一块的面包递进来的呀!”。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流 意 识 形 态 教 育 提 供 了 积极 影 响
主 流 意 识 形 态 的 教 育 关 乎 国家 的 安 全 和 长 久 发 展 问 题 , 具 , 为 人 们 学 习 政 治 知 识 、 养 政 治 人 格 的 重 要 的政 治 社 会 我 成 培 国主 流 意 识 形 态 主 要 包 括 马 列 主 义 、 泽 东 思 想 、 国 特 色 社 化 途径 。 毛 中 2 互 联 网 络 的发 展 促 使 了我 国参 与 型 民 主政 治 文 化 的 培 .
互联 网的快速发展 , 对各 个国家的社会 意识形态教育 问题 化只有通 过教育 、 传播 、 训练等方式才能得 以维持和传承 , 以 所
产 生 了重 要 而 复 杂 影 响 。 马克 思主 义 认 为 , 会 意 识 形 态 是 社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现实政治文化传播的基本手段 , 社 而政治
理谂视 野
浅 谈 互联 网环 境 下 的主流 意 识形态教 育
俞 慈珍
( 中共福 州市委党校 , 福建 福州 30 1) 5 0 4
【 摘
要】 互联 网的快速发展 , 对我 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 了新的机遇与平 台, 同时也 带来 了一些挑 战和 问题 , 应结合 我 国
当前的 实际, 积极研究新形势下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路 径和对 策。 文章通过论 述互联 网环境对我 国主流意识形态教 育带来 的积 极影响 以及面・ 临的挑 战, 并提 出相应 的对策建议 。
【 关键词】 互联 网环境 ; 主流意- ; 育 /教 R 根据新华 网北京 2 1 年 7月 1 01 9日电, 中国互联 网络信 息 象, 网络技 术 的推广 使得劳 动者本身也在 变化 ,人 机 ” 而 “ 结合
中心 (N C 1 C NI ) 9日发 布 的 《 2 第 8次 中 国 互 联 网络 发 展 状 况 统 所形成的人机 共性 的非 线性交互 网络思维方式有 利于提 高人

意识形态语境中“主导”和“主流”的辨析及启示

意识形态语境中“主导”和“主流”的辨析及启示

意识形态语境中“主导”和“主流”的辨析及启示摘要:在意识形态研究中,把主导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等同替代、随意混用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了不少认识困惑。

从学理上辨析主导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联系、区别及其表现形式,有利于深刻认识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危机,拓展意识形态建设空间,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权和话语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主流在意识形态研究中,由于意识形态概念的多义性,涉及到具体语境,人们总是加一些词语来限定或修饰。

例如,从不同的立足点提出的概念有: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等等。

有的已形成共识而广泛运用,有的则是作者的自定义所为而需要进一步探讨。

其中,主导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主导和主流),就是我们亟待重视和明辨的范畴。

一、主导与主流的混用状况主导和主流,本身词义是非常明确的,各自有独立运用的话语空间。

但是与意识形态这一关键词结合之后,我们发现,进行明确区分的不多,人们通常忽视或混淆两个概念,这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困惑,需要予以辨析。

把主流与主导作同义引用。

人们在使用主导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时,总是将主流意识形态暗含其中,或者,直接将主流等同于主导。

主流思想、主流文化、主流政治价值、主流意识形态等经常出现于学术研究和传播媒介中,主流和主导似乎变成无区别的词语混用。

如果不能明确区分主导和主流,就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意味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合法性是一劳永逸的,而这只是理想化的状态。

历史上无数次的革命、政党的更替和政权的颠覆,都表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危机时刻存在。

二是意味着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是封闭的系统。

既已是主流,已成为全社会成员的共同信仰、共同目标,就无须建设和发展。

而一个政党、国家由弱小变强大是离不开理论创和实践活力的,人民群众的真懂、真信、真用,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

因此,简单地混用,容易产生思想认识模糊。

大众传媒对公众舆论引导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公众舆论引导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公众舆论引导的影响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公众舆论的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传播信息、塑造意识形态和凝聚社会观念,大众传媒对公众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如何影响公众舆论,以及这种影响对社会和个体的潜在影响。

首先,大众传媒通过传播信息对公众舆论产生影响。

大众传媒拥有广泛的传播渠道和资源,能够将各种信息传达给大众。

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可以塑造公众的认知和态度。

例如,报道一起重要事件时,大众传媒的立场和报道方式会影响公众对事件的理解和解读。

此外,大众传媒还通过选择报道对象和新闻角度来引导公众对某个议题的关注程度和态度。

这种塑造公众舆论的能力使得大众传媒成为塑造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

其次,大众传媒通过塑造意识形态对公众舆论产生影响。

意识形态是社会中共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内容选择和宣传方式来塑造和强化特定的意识形态。

例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政府或特定利益集团可能会通过掌控大众传媒来传递特定的意识形态,这种塑造可以对舆论产生重大影响。

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可以通过塑造意识形态来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公众的行为和决策。

此外,大众传媒还通过凝聚社会观念对公众舆论产生影响。

社会观念是对社会现象的普遍理解和看法,大众媒体通过创造和强化一种社会观念来引导公众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例如,一部电视剧或电影可以通过塑造特定的社会观念来影响观众的价值观,并改变其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此外,大众传媒还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活动、教育宣传等方式来塑造社会观念,激发公众关注社会问题和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

然而,大众传媒对公众舆论的影响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大众传媒的传播方式存在选择性和偏见的问题。

由于媒体机构的所有权和经营目标,它们往往会选择性地报道某些事件和观点,忽略其他的。

这种选择性报道容易导致信息不全面和片面化,从而影响公众对事实的了解和判断能力。

其次,大众传媒的报道和评论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可能受到政治、商业和其他利益的影响。

《2024年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范文

《2024年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范文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篇一一、引言大众文化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它以多元化的形式和内容,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在无形中塑造和影响了人们的意识形态。

本文旨在研究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分析其对社会和人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大众文化来传递和强化意识形态。

二、大众文化的定义及特点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满足大众审美、娱乐、信息等需求的流行文化。

其特点包括普遍性、流行性、商业性、娱乐性等。

大众文化以电影、电视、网络、音乐、书籍等为载体,广泛传播于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

三、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1. 传递主流价值观:大众文化通过影视作品、流行音乐、网络语言等载体,传递着社会主流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勤劳勇敢等,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2. 塑造社会观念:大众文化通过其广泛的传播和影响,能够塑造社会观念,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例如,电影和电视剧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往往会对观众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强化意识形态认同:大众文化中的各种符号和元素,如政治口号、英雄形象等,能够强化人们对某种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四、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大众文化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其广泛的影响力,将主流价值观和社会观念传递给人们。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也影响着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内容。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政府和主流媒体会通过大众文化来传播和强化特定的意识形态。

五、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实证调查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进行深入研究。

以电影为例,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电影进行分析,发现电影中传递的价值观、人物形象等元素对观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通过对网络语言、流行音乐等大众文化现象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

大众传播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大众传播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大众传播论文范文精选3篇一、信息传播对社会危机的引导和操纵大众传播媒介信息传播的特点、方式及性质对社会危机产生影响体现在3个方面:信息环境的建构、媒介形象认知、媒介信息传播与认知惯势。

1、信息环境的建构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公众猎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大众传播媒介通过信息供给建构了公众认识社会的信息环境。

但大众传播媒介性质决定了其信息传播的特点:及时而不隐蔽、注重事件而非知识、强调客观而非主观解释。

因此大众媒介提供的零碎化、事件化、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往往不能给公众建构起一个完整、清楚的信息环境。

现代社会危机具有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风险性等特点,当社会危机涉及到公众基本的价值观、信仰、生存及生命安全时,社会危机的强度就增大,对公众的心理及行为影响就强烈。

当社会危机强度超过公众心理承受有极限,而大众媒介无法给公众提供一个完整的、清楚的社会危机图景时。

公众对社会危机的认识就处于混乱和混沌状态,无法建立清楚的信息环境,使得决策缺少足够的信息依据,公众在行为上就会处于被动和混乱状态,大规模的社会危机就极有可能爆发。

显然,当社会处于危机状态时,作为公众信息环境的主要建构者,大众传播媒介应,在恪守及时、客观、真实等基本原则的同时,尽可能提供相关的知识性、解释性和引导性的信息,帮助公众建立完整、清楚的社会危机信息环境,为公众行为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媒介形象认知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形象是公众通过对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内容、传播方式、信息特点等方面的评价而形成的媒介印象,主要包括公信力和权威性两个方面。

公众对媒介形象的认知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其对该媒介传播危机信息的认可程度。

对于公信力淑威性较高的媒介,公众接受、认可其传播的危机信息,其现实的社会危机图景与该媒介建构的危机图景较一致,此时大众便将媒介的信息作为行为依据。

因此,当社会处于危机状态时,公信力与权威性较高的大众传播媒介能较好地引导公众处理危机,能有效地抑制危机的进一步进展和减轻其危害程度。

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引言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是信息的传播渠道,还是塑造公众意识和价值观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分析大众传媒在社会系统中的影响,并讨论一些相关的问题和挑战。

大众传媒对社会系统的影响1. 塑造公众意识和价值观大众传媒通过信息传播的方式塑造和影响公众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媒体机构的选择性报道和议程设置,以及媒体内容的创作和传播方式,都会对公众产生巨大的影响。

例如,电视节目、新闻报道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可能会影响到公众对某个话题的看法,甚至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2. 促进信息流动和知识传播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促进信息的流动,还能够推动知识的传播。

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介,人们可以获取到丰富的信息资源。

这种信息的流动和知识的传播对于社会系统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影响舆论和政治决策大众传媒在舆论和政治决策中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可以影响公众对政治议题和政府政策的看法和态度。

政府和政治领导人也会利用大众传媒来传达政策信息和塑造自己的形象。

在民主社会中,大众传媒对舆论和政治决策的影响尤为重要。

大众传媒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 信息过载和真实性问题在信息时代,人们面临着大量的信息来源和内容,这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

人们很难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容易被误导和欺骗。

因此,大众传媒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和验证,提供准确、真实、客观的信息。

2. 媒体垄断和商业化大众传媒行业存在媒体垄断和商业化的问题。

少数媒体巨头掌握着大部分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信息的集中和偏见的出现。

此外,商业化导致媒体追求收益最大化,可能会损害新闻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3. 虚假新闻和算法偏见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虚假新闻和算法偏见成为了大众传媒面临的新挑战。

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会误导公众,还可能对社会稳定和民主产生负面影响。

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

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

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信息传播的一个主要渠道。

媒体的许多内容都具有明显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倾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媒体进行批评和分析,以保证人民群众对信息的正确处理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这一过程就是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

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国家或政治团体所坚持的某种思想、价值观、信仰和意图。

它是这个社会、国家或政治团体的一个精神面貌、一个思想方向。

在媒体中,意识形态是被广泛宣传和传递的。

这是因为,媒体是具有传播功能和渠道的重要文化载体,可以通过其传递思想和价值观。

媒体所传递的内容往往能够影响观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很容易引导观众的价值观。

为了防止媒体传递不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我们必须对媒体进行批评和分析。

这种批评和分析主要有两种形式:正面批评和反面批评。

正面批评是指对那些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方面表现好的媒体进行赞扬和认可。

在这种批评中,我们可以发现媒体在处理社会问题时,遵循了科学的态度,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既没有伤害社会公众的利益,又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发现媒体所坚持的价值观,并且支持并认可这些价值观的传递。

我们认为,媒体所传达的这些价值观是我们开展各种工作的重要指导,有助于提高我们自身素质,使我们的思想更开放、更坚定。

反面批评是指对那些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方面表现不好的媒体进行批评。

在这种批评中,我们通常会找出媒体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对其进行整体分析和研究,以发现事物的本质问题。

这样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也要对这些媒体的错误言论和行为进行批评和反驳,并对它们的价值观提出质疑,让社会公众明确媒体所传达的内容可能存在的问题,避免文化消费者被带偏。

总之,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是我们对媒体进行指导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把握媒体背后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从中获取对待社会问题的更多的经验和智慧。

这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意识形态下的大众传媒

意识形态下的大众传媒

一、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是意识形态建构与宣扬的主媒介
大众传媒的发展大大扩大了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中运作的范围, 大众传播机构的迅速扩散和传输网络的发展使商品化的象征形式迅速 的传输到时间和空间上分散的、广大的潜在受众。尤其是电子媒体的 发展对意识形态的宣传和传播有巨大的影响,使象征形式以空前规模 进行流通。 所谓主流媒体宣扬主流价值观,央视作为中国的主流媒体,一 贯注重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像是对十七大、胡锦涛出席国际 重大会议、奥运会、春节晚会等重大活动直播。这些活动本身就带有 很强的意识形态性质,表现出中国政治观点、立场,中国人的思想观 念等等。
不是唯一的媒介,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中造成和 支持的准互动性,界定了这些信息具有意识形态 的广泛参数,但他们并不全都是意识形态。要根 据这些信息或者说象征形式在一定社会背景中的 运用判断它们是不是意识形态。 第二、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公共事业,并且客观性原 则是其核心理念,理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敢于向 意识形态霸权反抗。以客观、独立、公平的姿态, 向广大受众提够信息。
一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是意识形态建构与宣扬的主媒介大众传媒的发展大大扩大了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中运作的范围大众传播机构的迅速扩散和传输网络的发展使商品化的象征形式迅速的传输到时间和空间上分散的广大的潜在受众
首先意识形态是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的 集合。 其次意识形态是一种服务于权力的意义,而意义 服务于建立并支持系统地不对称的权力关系的方 式,权力关系即“统治关系”,包括政治统治和 经济统治。 最后意识形态也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是一种象 征形式的社会运用。
1.意识形态在政治控制中对大众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主宰。
2.意识形态在经济利益追逐中对大众传媒的 主宰。
国内各大媒体的报道姿态:政府的传声筒,各 媒体表现出千篇一律的姿态。其主题思想便是 冷静对待、反对霸权、武力、通过谈话协商来 解决问题。 国外媒体:《环球时报》为例 宣称是这次军演是美日的自我防卫行为,是对 中国军事扩张的抵制。 美日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的典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流意识形态论文:论大众传媒在塑造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
的角色扮演
摘要本文从塑造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出发,针对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塑造面临的挑战,给传媒在主流意识形态塑造过程中的角色作出了定位。

传媒作为权力的媒体,一方面要牢牢地拴在政府的手中,保证其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另一方面政府更要支持和保证其健康发展,以丰富的形态,深刻的内涵自由的飞翔。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权力的媒体媒体的自由
一、塑造主流意识形态的必要性
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是超越理性的一种信仰,它是特定社会集体利益的反应。

它捍卫着国家的统一,是一切国家行为甚至个人行为的内在原因与准则,要求每个公民承认它,接受它,信奉它。

历史上关于意识形态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学者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意识形态的不同看法。

尽管众说纷纭,但随着理论探讨的深化和人类精神文明的脉络日益清晰,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属于特定社会群体的思想体系是真实的存在着的。

每个社会都有意识形态,每个阶级社会都有属于统治阶级的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统
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有人认为,当代西方国家不强调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起主导作用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是不符合历史和事实的肤浅认识。

资本主义的历史表明,个人主义始终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无论披上民主自由的外衣,还是化着平等博爱的浓妆,都不能掩盖这一事实。

二、我国塑造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一)一元主导与多元文化的冲突。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在引入大量资金发展了我国经济的同时,世界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各种文化信息,价值观念也随之涌入中国。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在受到西方社会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实用主义,普世价值等意识形态的冲击。

我国的文化极具包容力和生命力,但我们不可以放下对敌对分子企图分化,蚀损社会主义中国的警惕心。

(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渗透作为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途径并未间断。

借助电台,广播,影音制品,艺术作品,互联
网等手段,西方国家不断的向社会主义国家宣传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企图通过同化别国意识形态,强行改变和操纵他国的发展之路,使之成为自己的附属和傀儡。

现在社会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淡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扭曲的价值取向的盛行,这一切与西方的“和平演变”不无关系。

(三)网络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范围大大提高。

但互联网非实名制却容易使虚假,不健康的信息泛滥成灾。

互联网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就会成为他们实现阴谋的温床。

一些不真实,不科学,不客观,不怀好意的言论在网络大面积,快速度的流传,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也造成一定的困难。

三、我国传媒在塑造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权力的媒体
(一)传媒成为“权力媒体”的必然性。

就在整个社会机构体系所处地位而言,大众传播者是一个社会组织,依托于一定的政治框架体系,它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管理者——国家的限制与管理,在国家的管理下,它被赋予了一些法定的权力与权利。

这就决定了大众传播者要想在社会中存在,必须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帮助塑造主流意识形态,维系社会和国家的利益,维系统治阶级的利
益,俨然成为权力的媒体。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大众传媒,无论是技术,还是营销方式和策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是不论自愿与否,不管多么高超的技术,新颖有效的营销策略都改变不了作为美国政府的媒体时刻承担着传播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任。

美国政府借助传媒强大的宣传力量,以爆炸的方式倾销其文化产品,通过文化传媒把自身的价值观、政治意识和政治认知强制性地教化民众。

(二)“权力媒体”的角色定位。

1、党和人民的喉舌。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工作时指出:“做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到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传媒,特别是中央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要成为党宣传正确理论,路线,方向的喉舌,更要成为人民的喉舌。

传媒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就可以保证党和人民的话语权,及时把党的讯息政策传递给人民,把人民的不满和意见传递给党,政府,这样就可以做到信息的畅通和交流,有助于提升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感,党和政府执政能力,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稳定快速的发展。

2、价值观的引导员和舆论的导向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有些媒体为了迎合人性的弱点,夺得大众眼球,夸张报道,扭曲报道,不进行正确价值引导,舆论评判,反而向反方向引导。

传播者在宣传过程中要自觉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去引导和规范传播内容,传播内容可以多样,方式可以变换,但内涵其中的价值导向不能偏离。

3、民族特色与传统文化的代言。

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生活都不能建立在虚无之上,而必须建立在一个被批判过的传统之上。

现代人作为精神文化创造和选择的主体,有其强烈的主体意识,时代越是向前发展越是如此。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世代传承下来的民族传统美德的抛弃。

大众传媒在接受和传播外来文化的同时,要始终保留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不管时代怎么发展,传媒方式进步到哪种形式,民族的灵魂不能抛弃,这应该作为中国媒体的职业道德和重要素质被践行。

(三)保障“权力媒体”的权利自由。

大众传媒的自由是法律所赋予的,而法律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必然要塑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但如果仅仅把媒体当作国家机器的附属,扼杀媒体的权利,主流意识形态的
塑造效果只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赋予媒体基于法律框架下的充分的自由,更有利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

1、媒体自由要由“牢笼式”转变为“风筝式”。

媒体的自由不能被牢牢地束缚在政府权力的巨石之下,如果传媒的整个过程,从信息的采集,撰写,加工制作,到最后的审核,都要受到政府权力有形和无形的影响的话,那么传媒不仅失去了它应有的灵魂和魅力,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成果往往适得其反。

仅需要一根牢固结实的线,一头拴在媒体,另一头交给权力的所有者,只要保证媒体的出发点的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大方向没有偏离,媒体可以自由的在空中翱翔,它可以以多样的题材,丰富的载体,个性的表达,这样,不仅有利于传媒的发展,对大众来说,也更容易接受,最终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政策上支持传媒业的发展,法律上规范传媒者的行为。

只有从政策上支持传媒业,中国的传媒才会有长足的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政府要加大对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切实培养专业人才,能够把传媒的专业性和意识形态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既生动形象,又有深度和内涵。

针对网络等新媒体传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不法传媒者唯利是图,要从法律上加以规范,保证传媒领域的健康发展,进而保证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品德研究)
参考文献:
[1]唐世骏.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黄广顺.大众传媒与意识形态.齐齐哈尔大学学
报,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